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百科

为什么说:“学医三年天下无不治之病,行医三年天下无治病之药”?你怎么理解?

提问时间:2023-07-05 11:38关键词:

为什么说:“学医三年天下无不治之病,行医三年天下无治病之药”?你怎么理解?

点赞1、邢台市 网友:情绪翻腾

谢谢邀请。

学医三年天下无不治之病,行医三年天下无治病之药。这是中医人经验之谈。

学医与行医是两个境界,学医面对的是书本,甚至面对的是教条,行医面对的是生命,是鲜活变幻无穷的临床实践。

这个经验之谈告诫人们,当你在书本上行走的时候千万不要自以为是,以为只要是学霸死背硬记就可以治愈天下所有疾病,只有当你到临床时才发现处处荆棘,时时变幻,想以书本死教条来行医,那无疑是削足适履。中医大师从来不是考场上考出来的学霸,从古到今,没见过考中医高分者出现过一个中医级大师,所以别迷信考试,要在实践!

举个最简单例子:中医四逆汤能治心脏病人,但附子量是多少?中国药典规定十克,如果你死抱药典洋洋得意自认为可治天下心脏病人,只要考一百分你就是治病神医,那就错了。事实是十克附子量一个心脏病人也治不了,如果按药典规定天下心脏病都是无治病之药。想从死神手中夺回患者生命该用多少量?李可大师用到200到300克方才效如桴鼓。这个结论是哪来的?是用小白鼠双盲试验来的吗?不是,是李可大师用自己血肉之躯饮服毒药用生命证明来的铁证。李可是民间中医走出来的,不是学院派有证证死教条考出来的。由此可见,学院派有证证纸上得来终觉浅,培养了以为天下无不治之病自大狂心态。民间中医在荆棘环境中如履薄冰,慎思笃行,以身试药,方知仅仅行医三年实践远远不足为医,必须潜心临床数十年方可效如桴鼓。这是民间中医与体制内学院派中医根本区别:一个是温室长大的的循规蹈矩的乖乖宝,却不能治病,一个是栉风沐雨在原野巨石丛中的青松,阅尽人世间苦难,尝尽千变万化的病案。其中艰辛,一时难以对人分说!

所以邓铁涛大师说过:中医药大学培养中医掘墓人。是的,不经一番寒彻骨的野生经历,哪来真正中医扑鼻香?可是,谁能理解上述中医人经验之谈?

点赞2、阳春市 网友:软肋i

这个题目错了,是这样‘学医三年,天下无病不治,行医三年,天下无方可用。’这是孙思邈说的。这是怎么回事?

有人分析了这句话的真实含义。学医非常难,过去跟师头三年,先学认药,从开始生长,到成熟,分门别类,这就是鲜药。然后再认切后的中药。再学习炮制。第二个三年,侍奉老师的起居,然后就是老师开了处方,认真学习,与原著有那些区别,抄下来,背诵。第三个三年,伺诊,就是老师开了方子抄下来,受到老师的教学,这个时候还不能独立看病。直到把所有功课学的差不多了,由老师指导,学生开方,再事后研究,背诵。直到第四个三年学习完毕后,才能出徒,独立行医。

当学生学习出徒后,胸有成竹的认为天下无病不治。当行医三年遇到复杂疾病,甚至顽固疾病,还有面对死亡的疾病,怎么也拿捏不准的时候,便出现无方可用了。

这就是学医难的真实写照。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医学家就拿叶天士说,先后拜了19位老师。要想成为名医几乎用一生的时间。

现在有些人不知道中国历史学医之难,学医之辛苦,轻易地不公正对中医产生了误解。中国有中医是中国人的骄傲。历史创造了多少著名的医学家,历史永远尊敬为中国人的生命贡献一生的中医大夫。

点赞3、上饶市 网友:长空夕醉

这个我仿佛看到了刚学中医的我

那时对中医染上浓厚的兴趣,家里也都是大夫,努力背了几年中药,方剂,还有中医学基础,然后读了许多古籍,就觉得任何病在理论内用药得当就可以治好,那时的我简直就是狂妄至极,觉得没有什么病是我治不好的,后来上了临床我的自信心遭到了极大的破坏[泪奔][泪奔][泪奔] 我记得第一个接触的病号是一个患有消渴的病人,咽干口渴能饮水,年龄七十余,下肢有水肿,没有糖尿病,血糖不高,各方面检查没有什么问题,然后我用五苓散为基础合玉液汤,服用一周并没有什么效果[我想静静]脉象弦硬,那时我的心态都快蹦了,都没脸在面对那个患者,甚至不敢进医院了,不过后来慢慢的患者的治愈率还蛮好,自信心也恢复了,但绝对不狂妄了,那时才慢慢意识到,病不按照书上长,人体是多变的一个复杂整体,

这里说的学医三年无病不治应该是指,学医三年没什么临床,觉得按照书上所讲用方得当都可以治好,学医十年无药可用,是指在临床上待几年自信心都磨灭的差不多了


点赞4、宜春市 网友:一盏孤灯

最近,有些朋友说“学医三年天下无不治之病,行医三年天下无治病之药”这句话什么意思?有没有道理?今天张大夫来给大家解释一下这句话。

这句话其实不难理解,这种情况在临床上看也有很多现实案例。比如说一些刚刚毕业的研究生,学历比较高,刚刚上临床,他的心理状态很可能就是“学医三年天下无不治之病”。这些刚刚上临床的年轻人,很多在最顶级的医院完成的学位学习,上班后来到临床上就是这种“学医三年天下无不治之病”的心理。但是这些年轻人,随着临床上遇到更多的病人,尤其是很多病人的病情控制效果不好,慢慢的就有了“行医三年天下无治病之药”的畏难情绪。

不说别人,我就曾经带教过一个这样的年轻医生,这个年轻医生是最有名的医学院校毕业,最有名的医院完成临床学习。后来毕业了来到我所在的医院上班,他刚刚上班的第二天就遇到一个老年女性高血压患者,门诊上血压比较高,血压在160/90mmHg左右。患者每天吃两次硝苯地平缓释片,每次一片。这名年轻医生也是出于好心,看到这个患者血压控制不理想,也没问患者家里血压情况,就直接给这个病人上调了降压药使用剂量,让患者硝苯地平缓释片,一天吃两次,一次两片。说白了,降压药的使用量翻倍了。他自己觉得这完全没有问题,但是这名患者吃了两天药,就被救护车送到了急诊室,原因是老人在家发生了低血压状态。其实,这个年轻医生处理这个老年女性患者的主要问题在于,老人家血压高只是发生在他的门诊上,也就是常说的“白大衣高血压”,而在家里的血压并不高,结果使用的降压药物翻倍,老人自然就发生了低血压状态。

这件事情之后,我记得这位年轻医生有很长一段时间都不太敢看高血压的病人,主要就是自己内心深处产生了害怕的情绪。这能理解,这种情况在年轻医生刚刚上班工作的阶段,也不少见。那么,该如何度过“行医三年天下无治病之药”这个阶段呢?其实,最好的办法还是沉下心来,默默而坚定地不断学习,这种学习既包括跟着上级医生不断学习,也包括自己不断临床实践的成长。当你的理论水平和临床实践经验不断地提升,达到一定的高度,自然就会度过“行医三年天下无治病之药”的这个阶段,进入一个柳暗花明又一春的新年轻的张年轻

其实,在这篇文章的最后,张大夫想用曾国藩的一段话与大家分享,尤其是年轻的医生们。曾国藩曾说:“余于凡事皆用困知勉行功夫,尔不可求名太骤,求效太捷也。功夫困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其实,这段话说的几乎是所有知识领域和技术领域的进步,都是来自于不断地努力学习和总结。

如果你能读懂这句话,也就读懂了做医生不断追求业务进步的过程,更不会为一个小插曲而停下奋斗的过程。您说对吗?

点赞5、常德市 网友:心累i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点赞6、山南市 网友:潮男范-

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真是感概万千,中医如此,西医也是如此啊!

学医三年天下无不治之病:

这仿佛就是我上大学时候的真是写照!学医5年,苦是苦,但是感觉自己的收获巨大!不说自己是华佗在世,也是扁鹊复生。学完哪有自己不会看的病呢?仿佛我不去看专家门诊就是对我所学知识的浪费!

转移性右下腹痛:阑尾炎!

低热、盗汗:结核!

进行性肌萎缩:运动神经元疾病!

。。。 。。。

这些知识点背的滚瓜烂熟,天下之病,何愁没有解救之良方?!!!

行医三年天下无治病之药:

上班了以后才发现,自己还是太年轻了,虽然行医三年天下无治病之药太夸张了,但是此时的我发现治病并没有那么简单,原因有以下几点:

  1. ”病人不会按照书上的典型特征来生病“:就说说阑尾炎吧,阑尾炎很多都不是转移性右下腹痛,转移性右下腹痛也有很多是其他疾病。所以,收起了以前的狂妄,哪怕有人在网上问我,医生,我是转移性右下腹痛,请问是什么毛病?我都不敢说是阑尾炎了。

  2. 发现很多疾病治不好:就拿骨科来说,关节炎根治不了,椎间盘突出根治不了,强直性脊柱炎根治不了,虽然可以控制症状,延缓进展,解决患者的痛苦。但是,无法根治啊,可能会再次发作。恶性的骨肿瘤就更不用说了。

  3. 发现我们对疾病的认识还太少:打个比方,上次有个患者以为是颈椎病住院的,最后检查出来是运动神经元疾病。那么问题来了,运动神经元疾病比癌症还惨,出现症状后都会在3~5年内死亡,基本没有任何药物可以治疗,据了解,目前出现的一些新药疗效微乎其微,我们对这些疾病的认识真的太少了。就算是常见的结核来说,我个人认为认识也不足,吃药需要吃一年多是对患者的一种折磨,我们应该研制出强力对抗结核杆菌的药物或者是提高机体抵抗力能强力对抗结核杆菌的药物。

  4. 治病总会有有害的一面:不说吃药副作用、手术风险,哪怕按摩、理疗都有它的有害的一面,因此,能不能有一种治疗方法是对人没有伤害而效果显著的呢?虽然很多治疗方法伤害很小,但是,只要有伤害,我都不敢说自己能把这个病完全理解透了。

  5. 其他:病人没钱怎么看病?病人怀疑医生怎么看病?


总之:成绩越好的医学生应该越有都有这样的通病,学的时候觉得自己很厉害,上了临床就傻眼了。

点赞7、菏泽市 网友:森浓不绿

这两句话在我们那里是这样说的,“看得三天书,百病可治,治得三天病,无法可施”。不管那种说法都体现了中医的辩证法,具体点说就是学成一名真正的中医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种说法都是出自于学中医的失败者口中,很经典的。过去的中医临床著作很多,当一些有文化者读了这些书后,就会感到治病何其简单?但一接触到病人时,总觉得差了什么?症状总与书本对不上好号,很多兼症并发症无从着手?这时候中医就会告诉他,药有千种,病有万变,连什么叫辩证施治,理法方药都不懂,你凭什么治得好病?这就是说,学中医不能盲从,要有师父的,古人云:“只有印版印的书,没有印版印的病”,这就应证了上面的说法。

点赞8、宿迁市 网友:捉迷藏

这就是说,教材,医书都是假的,在书本上天下无不可治的病。而行医后发现,这些都治不了病。这就是教育的悲哀。

点赞9、亳州市 网友:呵呵清颖

学无止境,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世界上任何事情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老的问题解决了,就会有新的问题出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了解自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取长补短才可以跟上时代的步伐。

点赞10、怀化市 网友:忧歌淺落

我老家有句话:半壶响叮当

我对于艾灸,有一定了解,刚接触的时候,觉得艾灸真是好,应该人人都灸起来。随着知识的积累,才发现,并不是那么回事。

所以,我非常之认可。

不懂到懂皮毛,这是一个阶段,也是最容易迷失的阶段。

从懂皮毛到潜心学习,这又是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就变得更理性。不人云亦云。学会追根溯源,越深究,发现中医越神奇。自我就越渺小,就变得谨小慎微,不敢轻言治愈。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