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和司马懿,临死前各留下一计,为何后人认为诸葛亮技高一筹?
三国乱世,奇人辈出。卧龙、凤雏、冢虎是三国里面的三位顶尖谋士。有卧龙之称的诸葛亮辅佐刘皇叔建立一方政权,威震天下;庞统与诸葛齐名,却被飞矢击中死在落凤坡;冢虎指的便是司马懿,虽寄身于曹操麾下,却怀远大抱负。
司马懿是三国最终的赢家,正因为他的才能过人,被曹操所提防,曹操告诫后人要小心司马懿。甚至一度将司马懿搁置朝廷一旁,不被采用。此后的他什么都没做,一直在熬时间,他辅佐四代君主,熬死了曹操及其后人三代,他也等到了人生最大劲敌诸葛亮的死讯,在他七十岁那年,终于夺得权位,最后司马家族统一天下,建立西晋。
司马懿的性格鲜明,其意志十分坚定,想通过曹氏这个寄主,直接攀上龙头。空城计中,诸葛亮仓促应战,身作隐士,让两个童子站其左右,司马懿率十五万大军见这一情景,居然撤兵。
人们都大赞诸葛亮的谋略与智慧,却不知司马懿的计谋更胜一筹,他怎么可能舍得诸葛亮,诸葛亮不在的话,蜀国必灭,他于曹氏而言,毫无用武之地,司马懿就无法夺得天下。
司马懿非常能忍,无论是诸葛亮的挑衅,还是日后应付曹丕的苦肉计,假装自己下身已经瘫痪,只为了不被踢出朝廷。司马懿在生活上面十分的注意养生,他不喝酒,不沉迷女色,一日三餐规律饮食,按时作息。他只是为了能够熬过曹氏几代,他也深知在蜀国忙的不可开交的诸葛亮不会活太久。
司马懿足智多谋,阴险狡诈,但是一生多次置之死地而后生,似有神助。诸葛亮将司马懿困于山上,用火燃起粮草,本以为司马懿必死无疑,况且司马懿已经准备自尽。可惜风势忽变,大风刮来,为其逃生提供机会。他与孔明一生斗智斗勇,很多故事传为佳话,诸葛在小说中是正义的化身,在史实上难以与司马懿匹敌。
谋士对于自己最后的安身之所是格外的严密精算。刘基之墓有很多机关,让常人无法接近。在东汉末年的乱世,盗墓风气兴盛,很多王公贵族的墓穴被盗贼清空。所以后来的人们都喜欢低调埋葬,甚至悄悄埋葬,只是想让自己在尘土之下,安静长眠。
司马懿一生的最后一计便是墓穴。他与子孙交代,要从简,而且不带任何随葬品。这就不会引起盗贼的惦记。在出棺的那天,七副棺材同时出城,让人们真假难辨,司马懿的棺材在人们的视野中悄然消失,近乎千年的寻觅,无人破解这一计。
在八十年代的余晖下,一老农在耕地过程中用锄头发现一墓碑,经过考古人员的认证,这确实是司马懿的墓穴。司马懿之墓才得以重见天日,他最后一计竟然被一农民所破解。
但是人们为何叹服诸葛亮技高一筹呢?主要是因为传说诸葛亮临终前嘱咐刘禅办理自己的后事的方法更技高一筹,相传四个人抬着诸葛亮的棺材往定军山方向走,绳子断了就地下葬,这样以来,除了抬棺材的人,其他任何人都不会知道。
而诸葛亮活着的时候就料到抬棺材的人肯定不会一直抬下去,毕竟那样太累了,绳子一时半会断不了,怎么办?他们肯定会动手脚,绳子断了就下葬了。而刘禅也会因为他们交工时间过快,处斩他们。这样一来,世界上就没有人知道诸葛亮究竟葬在哪里了。由此,诸葛亮还是比司马懿技高一筹。
当然了,这都是民间的说法,毕竟空城计、上方谷之类的事件都是演义小说中的事情,诸葛亮也是被人为的神话了。
在三国里面,诸葛亮绝对是大神,他是唯一一个凭着自己真才实学打败开挂玩家的代练——做刘备的代练。
当刘备加入三国争霸时,袁绍、曹操已经是满级,刷完了所有的副本。而孙坚也开着“玉玺”外挂,只有刘备暗自神伤。
此时的诸葛亮以大神玩家的视角告诉刘备:你还来得及发展,首先联吴抗曹。取荆州,以荆州为跳板,攻西川,拿下汉中,等天下有变,出兵吞并曹魏。
果然一切都和诸葛亮预测的差不多,就这样,刘皇叔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完成了他的逆袭人生。
迅速将账号刷到了满级,与魏吴三国鼎足。诸葛亮这属于自己没先天条件申请账号,只能代练。
司马懿这人就比较鸡贼了,他一看三国里面各种超级账号、外挂和代练满天飞,而自己又出身一般,没钱没势,所以便买了一款“老不死”外挂。
活活将一代又一代的三国英豪熬死,到最后他终于也实现了自己夙愿,成为了新一代的满级账号。
司马懿和诸葛亮一直在斗,就连死了自己埋在哪里都要留下人生最后一计争斗一番。
诸葛亮埋骨之地!
诸葛亮死后,不拘俗礼,没有多么豪华的陵墓,而是让四个兵卒用麻绳抬着自己的棺椁昼夜不休一路朝定军山方向走。
直至麻绳断裂,取其地而埋,诸葛亮这个计策可以说是环环相扣,很是精妙。
到底精妙在哪儿呢?他只需要让刘禅派四个人去抬着他的棺椁,其余的一切事都会按照他的两种预测而进行下去,不会再有任何主观的因素干扰。
第一种预测,诸葛亮早已想到四人会商议将绳子割断,回去给刘禅复命。因为诸葛亮选的绳子就很结实,是很不容易断的。
其次四人抬着棺椁昼夜赶路定会饥渴难耐、体力不支。而想必诸葛亮早就给刘禅交代过,这一去需要多少天。
刘禅看他们提前回来,断言绳子不会断那么快,经过严刑逼供,得知实情。于是刘禅将四人全部斩首,这样再也没有人知道诸葛亮墓地的所在。
第二种预测,假如这四个兵卒真的一直朝定军山方向走,直到绑棺材的麻绳自己断裂,那时就算是他们四个也不知道自己在哪儿,更别提回到蜀国。诸葛亮的墓地也就没人知道了。
但无论结局是是哪种,诸葛亮的计谋都是完美的。
司马懿埋骨之地
而相比于诸葛亮,司马懿就没那么惊艳了。他只算是个中规中矩的天才,他没有做代练的资本,却有刷副本的情商。
他怕死后墓穴被盗,所以司马懿交代儿子,在出殡当天将七副一模一样的棺椁同时运往了不同地方。
外界人对于这七副棺材真假难辨,所以司马懿这最后一计应该还算成功。
但其中不确定因素太多,万一去送棺材的人揭开棺材看到底有没有司马懿的遗体呢?毕竟人多眼杂。
对于司马懿来说,他的一生情商显得尤为突出。可以说是现代人情商的典范,他的座右铭便是“智者务其实,愚者争虚名”。其计策谋略却远远不及诸葛亮。
他的计策太过需要人去执行,谋的是人为;而诸葛亮的计策谋的是别人的心理。(诸葛亮应该算是个优秀的心理学家吧)
只需设计一个开头,剩余的情节便会按照他的思路进行下去。这就是他的高明之处,这样的计策不稳定因素会很小。
在1980年左右,在河南省,一位正在地里干活的老农挖出一块墓碑,后经考古专家辨认,那就是司马懿的陵墓。司马懿聪明了一辈子,没想到栽在了一个老农手中。
同样是最后一计,司马懿依旧是没赢过诸葛亮。其中司马懿输了计谋,也输给了诸葛亮的高雅淡薄。
诸葛亮计策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他愿意随便找个地方成为自己的墓穴。而司马懿终究是放不下他在这人世间打拼的一切。
他们争斗一生,却也相互帮了对方一个忙。
据《三国志》:诸葛亮一直想要除掉叛逃至魏国的大将孟达,但苦于无方。后来曹丕死,孟达感觉魏国已经不再安全,便传书信给诸葛亮,愿意率部造反。
诸葛亮表面上热烈欢迎,但暗地里传信给司马懿,最终借刀杀人,斩了孟达。
司马懿当时在魏国的政治对手只有张郃,同样设计了一出借刀杀人的把戏。张郃被诸葛亮埋伏至死,张郃一死,他自然成了魏国最大的赢家。
恐怕没有诸葛亮杀张郃,他司马家想篡权怕是不那么容易吧。
最终依旧是诸葛亮胜在计策,而司马懿赢在情商。
诸葛亮和司马懿留下的计策,和曹操临死的叮嘱修七十二墓冢,基本上是一个目的,就是,不要让后人知道自己的墓穴在哪里,多是想被盗墓或掘坟!看来这时以往历史上的大人物都为之担心的事情啊!
诸葛亮去世前交代,丧四个壮汉抬棺木,一直走,什么时候绳子断了就地埋葬。四个人抬着棺材走了不知道多久,冒雨前行。走了三天三夜,可是绳子就是不断,四人劳累不堪,商议两绳子隔断葬了诸葛亮。刘禅察觉,绳子哪能那么快断了呢?抓开四人审讯,四人不得不招供,刘禅杀了四人。至此,诸葛亮的墓穴没有人知道在哪?
司马懿临死是吩咐家人,葬自己于首阳山,不陪葬,下葬当天,用多个疑棺同时出城,抬棺的人要提前服毒,家族的人不得祭祀和透漏墓地所在。
三国时期,盗墓猖獗,他们都是怕被人掘墓暴尸田野啊。不过好像是诸葛亮的做法更高一些。因为司马懿的做法,很有可能家族的人私下去记住地方以便拜祭的!
司马懿和诸葛亮这对老冤家是一生的对手,两人相互交战十几年,可谓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谁也奈何对方不得。
建兴十二年(234年)二月,诸葛亮在五丈原积劳成疾,病死军中。
临终时命姜维秘不发丧,缓缓退军,并锦囊之留下一计付地姜维,让他按计行事。司马懿探知诸葛亮已死,率军追击,却中了蜀军埋伏,魏军死伤无数。
诸葛亮剧照:
过了两天,司马懿确定诸葛亮真的死了,想乘火打劫,于是带兵再次追击蜀军。
追了三天三夜,在栈道旁的山上发现一具新坟,墓碑上写:“诸葛丞相之墓”。
司马懿屡次败在诸葛亮手上,对诸葛亮恨之入骨,于是命人掘开坟墓,他要好好出口气。
没想到坟墓挖开,棺中却没有人,只有一个木盒,里面装着一本包得严严实实的《诸葛天书》,旁边还有一个纸条,上面写着“天书八年后方可拆看,违之不祥”几个字。
司马懿虽然恨诸葛亮,但英雄惜英雄,他还是很尊重诸葛亮的。于是带着天书收兵了。
司马懿剧照:
八年之后,司马懿已是魏国相国,封安平郡公,掌握了魏国的全部权力。
这时他忽然想起那本《诸葛天书》时间已到,便取出观看。 兵书纸质绵软,不口醮唾沫根本捻不开。
司马懿醮着唾沫翻开第一页,上面写的是“死诸葛治死生仲达”,司马懿又口醮唾沫捻开第二页,写的还是“死诸葛治死生仲达”,司懿继续翻,翻了二十多页都是,司马懿这才醒悟过来,大叫一声:“我命休矣!”
原来这就是诸葛亮生平最后一计。他将天书已毒液浸泡,司马懿口醮唾沫翻书,便会中毒。
司马懿自知命不久矣,便召来两个儿子,告诉他们由于自己一生树敌过多,为了避免死后被盗,他想了一个计策:子孙后代,不管何时,都不可去祭拜他,更不能透露出陵寝所在位置。
下葬当天,安排十八具疑棺同时出城,并将埋葬他的人全部处死。
司马懿的最后一计还是挺管用,千百年来无人知道他具体安葬地点,所以墓地一直没有被偷盗。
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洛阳一位老农民在种地时,无意中挖出来一块石碑,考古专家们经过发掘考证,证明了这就是司马懿之墓。
诸葛亮最后一计整死了司马懿,司马懿最后一计想让自己永远安息,但却没有达到目的。两人孰高孰低,一目了然。
作者: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 冯生
司马懿的临终一计公元251年,司马懿病逝,享年73岁,并且在他死前留下了遗言,也就是临终一计,关于自己的后事的,即“于首阳山为土藏,不坟不树,作顾命三篇,敛以时服,不设名器。”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在他死后要在首阳山土葬,不起坟头,不立石碑,并且在他下葬的时候只穿普通的衣服,也不要任何陪葬品,后人还不可以和他合葬。这个遗言可以说是很直截了当一目了然了,就是让后人给他低调地去下葬,即薄葬。
这有点像西方基督教徒去世的时候牧师给他进行的薄葬。薄葬在当时三国时期还是挺流行的,比如曹操,曹丕,诸葛亮这些大神级别的人物最后都是薄葬的,其中曹丕的埋葬可谓是最低调了,他曾在终制中明确提出自己一定要薄葬。曹操为了怕后世有人挖掘盗墓,还“设立疑冢七十二”(造七十二处假墓)。
薄葬的好处很多,节约成本,省时省力,如果要从现代人的角度考虑的话还有环保的作用,不过他们有薄葬自己的这个是想法应该是因为防止陵墓被盗,毕竟薄葬的墓不显眼,也没有什么可挖的价值,所以盗墓者也没有那个精力,更不愿意去盗那些薄葬者的墓。
司马懿的这个“遗计”其实是效仿薄葬倡导者曹丕的,他连薄葬的地方与曹丕的都一样,都是首阳山。当时司马懿去世出殡的那一天,命不同的人抬着七个棺材同时出城,最后抬棺者还被服毒灭口,他的墓具体葬在了哪里便无从得知。
如何被老农破解的?
其实我本人认为这并不能算是破解,非要说是“破解”的话只能说是司马懿运气不好,纯顺巧合而已。
(这也是我为什么最后打了个问号的原因)据说他的墓在大概千年之后在极偶然的情况下被发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首阳山的一个农民在田间干活锄地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一个古墓。根据考古学家的考证,这是三国后期的贵族之墓,不过这座墓的主人尚不能确定。
根据墓内出土物的情况,出现了“仲达”(司马懿的字),“宣”(司马懿死后被司马氏后人追封为晋宣帝),“司马”等字样,初步判断很有可能是司马懿之墓,不过还有待考证。所以说如果这件事情是真的,这并不是老农“破解”,这是老农“碰巧”。
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博弈。
懂三国的都知道,后三国时代(刘备驾鹤西去了,曹操甚至连他儿子都也已经去世了,蜀国已经第二代君主了,魏国甚至都第三代了),为数不多当中最大的看点就是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个智囊的巅峰对决了。他俩都在世的时候,给大家都的一种感觉就是司马懿几乎没赢过诸葛亮,尤其是两军对决阵前用兵的时候。
不过话说回来了,不是说你之前一次都不赢就会输掉整个战局,这跟王者荣耀一样,是个拆塔游戏,不是杀人游戏,正面团不过你可以拖后期。司马懿虽然说总是吃败仗,可是败而不溃,败而不倒。他深知诸葛亮的弱点始终在他的后方,就一直跟他拖,所以从结果上看,司马懿熬死了诸葛亮,也算是战胜他人生中最大的对手,最后他成了三国中最大的赢家。
为何时人笑司马懿输给了诸葛亮?话说诸葛亮死了之后,他为了保护大军安全撤离,他生前就嘱托部下做自己的木像,在大军撤走之前吓唬吓唬司马懿,结果司马懿看到诸葛亮的木像以为诸葛亮还没死,就吓得脚底抹油赶紧逃回了营地,甚至跑到营地的时候还摸了摸自己的头,确认了下自己是否存活。
于是后世就有了这么一句话:“死诸葛吓走活仲达”。刚才说到诸葛亮死后也是薄葬,他生前也有一计,就是让人抬着棺材一直走到绳子断了的地方就可以下葬了,所以现在也没人知道诸葛亮到底葬在了哪里。前面也说了,司马懿的墓之前还被一个农民在偶然下给发现了,而诸葛亮的埋葬地至今也没被发现。综合刚才的“死诸葛吓走活仲达”还有刚才说的这一点,有些人就说司马懿输给了诸葛亮。
诸葛亮这个人物本身就被三国演义给神话了,大众也自然而然地对他像神一样的膜拜,之所以说司马懿输给诸葛亮,就是大家自己不想颠覆诸葛亮在他们眼中神的形象。
诸葛亮在中国文化中是智慧的化身,自古就受到了来自民间的追捧。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还专门为诸葛亮设计出了不少故事,连鲁迅先生也评价《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多智而近妖”。《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临终前主要留下了两个计策,一个是“死诸葛走活仲达”,吓得司马懿不敢追击撤退的蜀军,生怕再重演“上方谷”。另一个计策则是暗令马岱斩魏延,为蜀汉除了奸臣。
这两个计策在历史上均有原型,但并不是诸葛亮设计的。史书中并没有记载诸葛亮临终前留下了什么计谋,只记载了诸葛亮安排蒋琬作为自己的继承人,以及一封遗书。遗书的主要内容是将自己的墓地安排在汉中的定军山,以及要求薄葬。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对手司马懿在临终前同样是要求薄葬,两位智者在丧葬观点上非常一致。然而如今司马懿的陵墓已被人找到,诸葛亮的墓的具体位置却仍无定论。正因如此,后人认为还是诸葛亮技高一筹。
单就薄葬而言,其实也是当时的风尚,并没有什么稀奇的。不少政治家、贵族最终都选择了薄葬,其中就包括曹操、曹丕等曹魏皇室。之所以社会上流行薄葬,一方面是因为物力维艰,所以政客们开始崇尚节约,自然要先约束自身,这样才能约束下人。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汉末的盗墓现象十分严重,曹丕甚至直言“自古及今未有不掘之墓”,他的老婆郭女王也称天下的坟墓没有没被挖过的,并且将原因归于厚葬上。可见汉末的盗墓现象对当时的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所以才会流行起薄葬文化,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诸葛亮、司马懿都会选择薄葬了。
薄葬之风虽然不稀奇,但是自古至今从未有人找到诸葛亮的墓就很稀奇了。要知道,太多历史名人的墓被挖掘了。司马懿为了防止被掘墓,特地吩咐自己的墓不能立碑,不起坟头。然而司马懿还是逃不开被掘墓的命运,他的墓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被一个农民发现。
诸葛亮的墓之所以这么安全,一方面是因为诸葛亮选的墓址很好,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四川人民非常尊重诸葛亮,不会有谁去主动寻找诸葛亮的墓,更别说盗墓了。诸葛亮因其高尚的品德、优秀的执政能力,所以才受到了百姓的爱戴。至于司马懿,只不过是一个靠诈术夺权的小人,百姓对他是没有什么感情的,这也就导致了司马懿在死后的风评、地位与诸葛亮相比犹如云泥之别。如此来看,当然是诸葛亮技高一筹。
诸葛亮和司马懿,历史上难得的“知己”对手,若非各为其主,想必定能成为一对挚友,传为佳话。话说这两位奇才还真是“惺惺相惜”,在处理自己的身后事上不谋而合,均留下一计,虽说计策不同,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朝着一个目的在进行,而当时的人们对于两人的做法却是十分不解,话说两人到底留下的什么遗计呢?为什么千年之后大家都叹服诸葛先生计高一筹呢?下面我将为大家揭开这背后的神秘面纱。
诸葛和司马的临终遗计
据野史记载,诸葛亮曾经留有关于处理他身后事的遗言,具体是怎样的呢?话说当时诸葛亮在五丈原病危,自知天命将尽,于是嘱咐手下,在自己死后,切不可风光大葬,只需将尸体殓装入棺,命四名军士抬着自己的棺椁一路南行,直到走到何处抬棺的绳索断了,就将自己埋在何处。《三国志》中记载则是:
“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
具体做法虽然没有野史传说那么详尽,但其大意还是很相近的。
话说司马懿又是怎样安排自己的身后事的呢?野史记载,司马懿对此有九字真言:“子弟群官,皆不得谒陵。”,在《晋书》亦有记载:
“于首阳山为土藏,不坟不树,作《顾命》三篇,敛以时服,不设明器,后终者不得合葬。”
可见司马懿和诸葛亮一样,对自己的身后事都是一切从简,而且两人都从简得超出了常人的想象,都是不起坟头,不立碑记,不设随葬品,更不许后人祭拜!话说两人都是当时非常有名的人物,国之重臣,为何会如此处理自己的身后事呢?这一点时人也是非常不解的。
遗计背后的秘密
诸葛亮和司马懿何许人也?那都是奇才啊,丧葬从简到底为那般呢?其实只为一个死后的宁静,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就得说说当时的时代背景了。自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这一段时期是我国古代盗墓最为严重的时期,其实盗墓由来已久,不过在三国时期却尤为严重:一来是当时天下处于乱世,没有法律约束;二来当时军阀四起,而军阀的财政收入却相当匮乏,而盗墓可以获得丰厚的物资;所以三国时期,盗墓的事情经常发生,其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掠夺财物,二便是复仇。像当年董卓就曾盗取了汉武帝的寝陵茂陵,曹操更是设立了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等一些专门用于盗墓的职位,当时很多汉代帝王和名臣的墓穴都遭到了毁坏。而诸葛亮和司马懿也深刻的感受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们都曾嘱咐不要随葬物品,一切从简,甚至不希望自己的墓穴被后人发现,为的就是防止后世仇家报复,盗墓毁坟,于是才留下了这样令人不解的“奇计”。
诸葛计高一筹
话说为什么有诸葛亮计高一筹的说法呢?其原因就是在近1700年后,司马懿的墓穴到底还是被人发现了,而诸葛亮的真正墓葬所在地却还一直是个迷,只知诸葛亮葬在了定军山中,但具体位置,至今还没有定论。大概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洛阳蔡庄一个农民在开垦荒地时刨出了许多石块,出于好奇,于是就叫儿子一同帮忙,想深挖探个究竟,最后竟然发现了一个大墓,后这个墓葬最后经过考古学家的鉴定,确认为司马懿的陵墓。
司马懿也是万万没想到竟然会“败”在一位农家手上啊!只能默默感慨还是诸葛兄棋高一着啊!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诸葛亮和司马懿是三国时期的一对老对手,两人有过多次交锋,最终司马懿还是凭借着魏国更加雄厚的实力硬生生的耗死了诸葛亮。
诸葛亮与司马懿之间的斗智斗勇,一直以来都是人民所津津乐道的话题,留下了空城计、死诸葛吓走活仲达等脍炙人口的故事。而诸葛亮和司马懿死后对于自己葬身之所的安排,也被人拿来对比。
相传,诸葛亮临死前安排四个强壮的军士抬着自己的棺材从定军山一路向南走,绳断之处便是自己的葬身之所。结果这四个军士抬着棺材走了很久,发现绳子根本没有断定迹象,于是随便找了个地方把诸葛亮给安葬了。之后,四个军士回去向后主刘禅复明,被刘禅手起刀落给宰了,因此再无人知道诸葛亮葬无何处。
当然了,这只不过是民间传闻,历史上自然是没有这么玄乎。史载,诸葛亮临死前留下遗言:葬于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
同样的,司马懿在临死前,吩咐后人把自己埋于首阳山,并且留下遗言:丧事从简,不陪葬贵重物品,不起坟,不立碑,不栽树,不与妻妾合葬,地表不留任何痕迹。
那为什么又说诸葛亮要比司马懿高明?
现在的诸葛亮墓,至今尚未被人发现。如今的武侯墓,据传只是诸葛亮的衣冠冢,不是真墓。但是因为武侯墓从未被盗,也没有被发掘,究竟是真墓还是衣冠冢不得而知。
而司马懿的高原陵,据传在上个世纪被一个农民发现,就位于现在偃师市南蔡庄一带,而且这个墓还尚未被盗墓贼光顾过。不过,高原陵事件闹了一阵子,也是真假难定,现在也没有人确定当时被发现就是司马懿的陵墓。
说到底,目前诸葛亮和司马懿的真正的葬身之所都没有被真正确定。但是相比于武侯墓的神秘,司马懿高原陵的大概位置基本上被锁定,更有疑似高原陵的墓葬被发掘。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诸葛亮略胜司马懿一筹倒也说得过去。
其实啊,不论是诸葛亮还是司马懿,都没有留下什么锦囊妙计来安排自己的葬身之所。只是汉末三国时代,盗墓成风,因此很多上层人士为了避免自己死后被人打扰,采取了薄葬,密葬等方式,以保自己死后的安宁!
“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16个字是诸葛亮临死之前念念不忘的,他想凭借着自己一生的力量,去心腹蜀国,让刘禅统一天下,但是奈何年纪都已经这么大了,却没有建立半分功劳,和司马懿僵持不下。临死的时候总是想着这一件事情,他没有完成自己想要完成的事情,对不起刘备在临死之前的嘱托,而现在要去找刘备了。可是他儿子现在的年纪还小,于是吩咐别人嘱托了一下自己的儿子。
虽然最后司马家族篡位,但是这个真的不是司马懿的意思。司马懿本来还是想要做一个忠臣的,奈何子孙不听话,对待他说的话就像是放屁一样,完全没有把他放在眼里。司马懿临终嘱托的事情,他儿子一直都没有办到,反而露出了狼子野心。跟诸葛亮儿子相比,司马懿的子孙愧对祖宗,让祖宗遗臭万年了,而诸葛亮儿子让诸葛家族再一次的光辉起来。
司马懿遗留给自己儿子的计策
吾事魏历年,官授太傅,人臣之位极矣;人皆疑吾有异志,吾尝怀恐惧。吾死之后,汝二人善理国政,辅帝平九州,慎之!慎之!
司马懿在临死的时候,想起了自己的一生。刚开始在曹操做事的时候,司马懿是非常不愿意的,觉得曹操是一个奸雄,自己不能够给这样的人去做事。但是奈何曹操的胁迫下,自己最终是到了曹操手下。可是曹操经常怀疑司马懿有异心,想要夺得曹操的天下,但是司马懿认为自己不是那样的人,非常害怕曹操想要杀掉他。经过这么长的时间,曹操早已经死了,而自己也当上了太傅,成为曹操朝廷中最大的能臣。
面对皇帝想要给自己授予更多的荣耀,司马懿通通的拒绝了。他认为自己一辈子都是曹操手底下的人,要对曹操忠诚,绝不能够做乱臣贼子,所以在临死的时候,特别嘱咐了自己的儿子。他知道自己的儿子可能没有那么孝顺,尤其是对皇位虎视眈眈,所以就要特别的嘱咐,希望他的两个儿子能够继承他的一致,继续辅佐皇帝夺得天下,让国家越来越强大。最终有一天能够彻底的统一天下,完成祖宗嘱托的愿望。
可惜的是,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有那么听话吗?连皇帝都敢杀,大家都知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懿已经死了,司马昭就肆无忌惮起来,本来还想要篡位,但是其实已经和皇帝差不多了,所以就把这个机会留给他的儿子司马炎。司马炎可是比他爸爸还要急躁,在司马昭还没有死,过几天就直接登基称皇帝了。司马懿的嘱托就如同放屁一样,还不如不要讲。
司马懿死的时候说了两个慎之,意思就是再告诫他的两个儿子。可惜司马懿的良苦用心,却被白白的辜负了。老子说的话都不管用了,儿子孙子都不听他的话了。估计司马懿死后知道,一定是死不瞑目的。
诸葛亮给儿子的计策
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那个时候才7岁,诸葛亮都没有时间去教导自己的儿子,把所有的重任都交给了自己的妻子黄月英。当诸葛亮死的时候,放下了一切国家大事,突然想起了自己的儿子。想起了自己在《诫子书》上写的那句话,希望能够让孩子做到,不希望孩子成为一个厉害的大英雄,但是一定要无愧于自己。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人应该修身养性,首先把自己内心静下来,才可以去学习,急躁的去成长的话,什么也没有能够学到。做人一定要有大的志向,还要付出努力去学习,一切都慢慢来,稳妥才是放在第1位。
这就是诸葛亮告诫儿子要做的事情,一个人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虽然父亲不在他的身边,但是他一直没有忘记怎样去教导自己的孩子,希望他有一天能够做到这些,像诸葛亮一样终身养性,这样也就是说算是最大的成功了。
其实诸葛亮说的话其实也不怎么管用,他儿子虽然小时候非常天资聪慧,大家都把它认为第2个诸葛亮,可惜的是太过于及早成长。最后因为在绵竹之战中操之过急而兵败被杀,但是死的时候也没有辜负诸葛亮的意志,终身终于蜀国,也是真正死于尽忠。
为什么诸葛亮的培养儿子的计策成为了人们学习的榜样
这个诸葛亮最后没有成长起来,也归于蜀国当时的那个环境,战乱频繁,而诸葛亮死的太早了,在成长中缺失了父亲这个角色,才会造成这样的结果。虽然从小非常天资聪慧,而且又有这样的话语培养,最终也是造成了这样结果。
后人们却对诸葛亮这句话却铭记在心,把它当做成才的标准。一个人想要成为真正的大人物,必须要从小就开始锻炼起,要磨练自己的性子,就像儒家学说所说的那样,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想达到最后的目的,是天下必须要修身养性。
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下面评论,我是史研三国为你讲述三国知识
长话短说多说无益,诸葛亮知道他死司马懿一定会查找他的一切,叫人在死的棺材里放了一本用毒药水泡制的书,果然如此,司马懿看了这本书的最后一页,写的是我死诸葛要害死你活司马!所以后人认为葛亮比司马懿技高一筹!
诸葛亮死前留计退司马雄兵,道:死诸葛吓退活司马,另一计是遗计杨仪马岱展杀反臣魏延,对家眷后人遗策是远仕途。而司马遗家眷后人之策是要好甚侍候魏后主,意思是他司马抚政时人道他有异心,要后人好甚侍候,勉遭杀身之祸。诸葛遗前两计均为社稷,遗策后人,乃从实际出发,远离朝政,勉误朝刚,亦为社稷。因为诸葛之子,非大才之辈。而司马遣策,则以家族安危为出发点,要其勉遭猜忌。诸葛遗计,忠心为国,实乃菊躬尽萃,死若后以。以报先主三顾虑茅芦知遇之恩。而司马遗策,仅一己之私,由此可见诸葛与司马忠奸的分别。司马死前未遗计,在遗策上只是观点不同,技艺造诣上没有高低分。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部《三国》,道尽天下事。
《三国演义》里刻画人物众多,个性鲜明,是一部恢弘的历史巨著,列居中国“四大名著”之列,并被教育部列为指定新课标必读书籍。
说诸葛亮和司马懿生前屡屡斗法,死后也遗计相争,快两千年过去了,盘点一下,到底谁输谁赢?
一、孔明屡获胜,仲达一胜挽一局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拍摄的《三国演义》电视剧中,由著名表演艺术家魏宗万老师饰演的司马懿被刻化成为了一个阴险狡诈的人物,而且多次和诸葛亮较量,皆败下阵来。
一是《三国演义》九十四回中,诸葛亮用反间计散步谣言,导致司马懿险被曹魏罢掉兵权。二是诸葛亮弹琴退仲达,唱了一出漂亮的空城计。三是火烧上方谷,司马懿幸得上天庇佑,降雨得生。四是在诸葛亮死后为防止魏兵追击,用假人吓退曹兵,诸葛亮在死后再胜司马懿一子。
当然来而不往非礼也,二者相争必是有输有赢,司马懿同诸葛亮也是如此,司马懿有一样大胜诸葛亮——年龄。
诸葛亮享年53岁,司马懿去世时72岁,而且司马懿必诸葛亮早两年出生。套用郭德纲在一段相声作品里说的话:活到最后的才是赢家。
如此看来,司马懿是人生的最大赢家,但是经过漫长时间后的检验却发现:未必!
二、孔明薨殁后,不知遗体葬何方
诸葛亮死前遗书后主刘禅,死后由四人抬棺向南走,绳断杠裂的地方就是安葬的地方。
刘禅遵遗书落实,四名抬棺人抬了一天一夜后,绳子和杠都完好无损,抬棺人就违背皇命就地挖坑掩埋。
此事后被刘禅得知,四名抬棺人被处决,他们死前没有交代诸葛亮下葬之处,所以诸葛亮的真正埋葬之处,至今无人知晓。
三、仲达仿孔明,以假乱真终成谜
司马懿在生前性格强势,把持朝政多年,得罪的人多如牛毛,为了死后不被别人刨坟掘墓,就效仿诸葛亮藏匿下葬地址。
在他死前就吩咐下去:死后由多个棺材向不同的方向抬出,以达到乱人耳目的目的。所有的抬棺人服下缓释毒药,在下葬地点到了后就毒发身亡。并告诫后人禁止祭拜,所以连后人都不知道司马懿到底葬在哪里,所以司马懿的埋身之处也成了一个永远的谜。
四、造化捉弄人,天意终究不可违
诸葛亮和司马懿这一对三国CP的埋身之处成了永久的谜,有的谜是永远没有解,有的谜是时间一到就不再是秘密。
俗话说无巧不成书,现实也具有戏剧性和偶然性。 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一个老农在田里耕作时无意挖出了一块墓碑,上面全是古代的文字,而且年代久远。很多人在挖到石碑后就直接搬回家作为砌围墙和猪圈的材料,这位淳朴善良的老农于是向上报告,经相关人士鉴定后,解开了一个千古的谜团——司马懿的墓正是在此。
司马懿在生前经过精密细致的部署来隐匿自己的埋葬之处,在今日却被一老农无意之间挖出,不知九泉之下的他会不会暴跳如雷。忍不住让人想起了一句歌词:一切都是天意,一切都是命运。
作为司马懿CP搭档的诸葛亮的埋身之处则是至今成谜,无论何种谜,或许时间和机遇到了就不再是谜,或许会是一个永远的谜。
诸葛亮和司马懿生前对自己的身后事都做了详细周密的布局,经过千百年时间的检验,司马懿因为天意而败于诸葛亮,诸葛亮终究胜了司马懿,最终结果——孔明仍然计高一筹、胜他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