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中文名字为什么是美国?
抛开复杂的国际关系与情感不说,“美国”这个名字,翻译得信达雅,也看出了我们的胸襟。
中美正式接触可以追溯到1784年,当时的美国还不强大,被英国人在美洲大陆上狠狠摩擦,英国人还联合其他国家一起抵制美国人。
当时的美国开着商船“中国皇后”号来到广州,是为了寻求大清帮助,在贸易上多多支持。
不过,当时的大清还无法明显区分英美人,毕竟长得都差不多,说得语言几乎一样。
当然,英国人不太愿意美国人被看成英国人。于是向大清的官员解释,“呵嘪哩噶”(美国的发音)虽然与他们英国人长得像,但不是他们那旮旯的。所以,“呵嘪哩噶”作为了美国的音译。
▲美国领土构成
等到19世纪初期时,随着清美贸易往来越来越多,美国在广州设立了商会,双方沟通后,大清国在审批文件中以“咪唎坚”作为美国的正式称呼。
这个名字基本就是正常的音译,不太见水平,起码比起“英吉利”差了好几档。
▲花旗银行
再后来,也有过几个美国的音译称呼,比如“咩哩干国” (《海录》)、“育奈士迭国”(《四洲志》,估计林则徐只翻译了“United”这一个单词)。
还有“花旗国”的称号,就是因为大清看到美国的星条旗(与今天的星条旗不一样,星星还比较少),挂在美国的商船之上,将其称为“花旗”,花旗银行的名称也参考了这一点。
▲望厦条约
后来的故事开始不好玩了。大清越干越怂,美国人不讲武德,在第一鸦片战争后,他们逼迫大清签订《望厦条约》,美国被称为“大亚美理驾合众国”。
同一时期的徐继畲,编了本大牛的书《瀛寰志略》,将美国译为“米利坚合众国”,已经有今天的影子。今天的日本就是将美国翻译成“米利坚“。
▲《辛丑条约》签订现场
“米利坚”因为叫起来比较容易,逐渐成为主流翻译。
直到1900的《辛丑条约》签订时,文件中大清将美国的称呼改为“亚美理驾合众国”,“美利坚”代替了“米利坚“。
后来,在1913年时,中华民国在与美国建交,双方确定正式名字,美国译名定为“美利坚合众国”,简称“美国”,并沿用至今。
以上。
自美国进入中国人的视野以来,中国人对其国名称谓多达60余种,“美国”只是这众多选择的其中之一。所以真的考察其来美国的中文国名的演变的话,实际上也是在考察翻译史以及中国人对美国这个国家认识的发展历史。
美国人最早进入中国人的视野是在1784年,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来到广州。由于种种原因,当时被中国人误认为是英国人,这一点也满可以理解。在逐渐认识加深的过程中,中国人逐渐将两者区别开来,所以又有了“新国民”这个称谓。不过真正把America直接音译过来还要“感谢”英国人。1795年,英国商人发现中国的官员英国美国傻傻分不清楚,不得不解释说“呵嘪哩噶”虽然与他们英国人长得像,语言一样,但是不是一块儿的,从这里开始也就有了“呵嘪哩噶”作为音译。
我们都知道花旗银行是美国的一家银行,为什么叫花旗呢?因为广东在古代曾经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口岸,因此外国人众多,广东人为了区别,以旗帜为准,当时美国的星条旗看起来像花一样,所以将美国称之为“花旗国”。
1820年,美国国名第一次出现在中国人的著作《海录》中。在这本书中,同样采用了音译的办法,即“咩哩干国”,叫起来也有点呆萌的感觉,顿时觉得古人也蛮可爱。不过官方则称之为“咪唎国”。之后德国传教士郭实腊等人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在1833年12月号上第一次出现美国的国名翻译,即“米利坚国”,这个看起来就熟悉多了,之后又出版了一本书,《美理哥和省国志略》,不再是单纯的音译,还有点意译的味道。
1844年,美国的修约特使顾盛到达广东,将自己国家坚持称之为“亚美理驾会邦国”,之后在《中美望厦条约》中,对于美国国名的表述是“亚美利驾洲大合众国”。从这次往后,国名的汉语翻译慢慢统一,到了1853年,“美国”的称呼出现在上海地区中美交涉的文件中,“美利坚”也逐渐出现在视野之中,代表着当时中国人对于美国看法的改变。民国成立之后,“美利坚合众国”成为标准的译名,直至今日。
参考梁建《从“花旗国”到“美利坚合众国”》,《历史档案》2013年第1期
抛开所有的立场以及情感关系不说,“美国”这两个字的中文翻译名字确实很好听。“美国”二字的表面意思就代表了:美丽之国、美好之国,翻译得确实很文雅、也很有水平。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去看一看美国这两个字的由来吧!
美国人1776年建国的时候,我们这边是乾隆41年的时候。那时候晚清是处在闭关锁国的状态,双方自然是没有任何接触的可能的。
一天到晚作诗、正在享受生活的乾隆更不知道在大洋彼岸还有一个叫做美利坚的国家。
根据史料记载:双方的第一次民间接触是在1784年的时候,一艘叫做“皇后号”的美国商船,抵达晚清,这也是美国人第一次和我们做生意。
可是,当时晚清根本没有人知道“美国人”到底是何许人。晚清的官方人员都以为:美国人只是另一个跑来做生意的蛮夷之人而已。
不过那个时候也没有美国这一说,我们真正把美国这两个字当作官方的正式称呼,还要等到100多年以后了。
1840年,晚清的大门终于被英国列强给砸开了——鸦片战争爆发了。这场战争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晚清无情的战败了,签订了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当时的美国总统泰勒
晚清战败并签订《南京条约》的消息不胫而走了,一下子就传到了华盛顿。当时美国立即要求派遣代表来晚清商谈建立新的经济关系。
望厦条约
当时美国人派出的特使叫做顾盛,这哥们来了以后那是威逼利诱、软硬兼施。最终逼迫晚清签订了《望厦条约》。
这个条约又是一个不平等的条约,例如:双方要协商关税、领事裁判权要扩大、利益均沾、美国兵船可以任意到晚清港口“巡查贸易”等等。
当时签订条约的时候,顾盛递交给钦差大臣耆英的汉字国书中,美国的国名被译为“亚美理驾合众国”。《望厦条约》之后,“亚美理驾合众国”成为清朝官方文件中对美国人的正式称呼。
裨治文
那么这个“亚美理驾合众国”的称呼是怎么来的呢?这个名字源于一个人,这个人叫做:裨治文,这哥们是一个传教士——生于1801年、卒于1861年。
在签订《望厦条约》之前,晚清官方根本就不知道美国是个什么东东。于是乎,裨治文写了一篇介绍美国的文章,由裨治文译成中文,并散发给晚清的官员和其他人士。
裨治文将文题译为《亚美理驾会邦国纪略》,由此才有了《望厦条约》中对美国称呼为:“亚美理驾合众国”的来历。
在《望厦条约》中还有一款,晚清答应美国人在12年后可以再次修改条约。由于《望厦条约》签订的时间是1844年,所以到了1856年的时候又到了修约的时间了。
美国人在英、法的支持下,再次提出全面修改条约的要求,但被晚清给拒绝了。于是,西方列强决心对晚期发动一场新的侵略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打响了。
1858年,英法联军在美、俄的支持下攻占了天津的大沽炮台,又进一步攻占京城的趋势。大清朝一般到这个时候就会扛不住了,因为京城那是皇帝居住的地方。于是乎,大清朝此时与英、法、美、俄签订了《天津条约》。
在这个条约里面,大清朝仍然称呼美国人为:“亚美理驾合众国”。条约原文里面有这样一句话:
兹大清国与大亚美理驾合众国因欲固存坚久真诚友谊,明定公正确实规法,修订友睦条约及太平和好贸易章程,以为两国日后遵守成规,为此美举。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美国人内部爆发了惨烈的南北战争,其他列强各有各的事情所以也无暇顾及大清朝了。于是乎,一场师技长技以治夷的洋务运动开始了。
洋务运动本来就是一场向西方学习先进科技的运动。于是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放眼看世界、越来越多的西方著作被翻译了过来,甚至还派出了留学生赴美留学了。
同一时期的徐继畲,编了本书叫做《瀛寰志略》,将美国译为“米利坚合众国”,已经有今天的影子了。今天的日本就是将美国翻译成“米利坚“或者“米国”。
不过对于这个名字当时的争议还是比较大的,一些晚清的保守者认为:这个名字过于美好了。我来举个例子:
清末保守派代表,也是庚子事件中的主战派徐桐,他对有人把美国翻译成“美利坚”就十分恼火。按照徐桐的讲法:
说大清什么都是美的,美国还有什么可“美”的?
大清什么事情都顺利,美国还有什么可“利”的?
清国军队无所不坚,美国还有什么可“坚”的?这也可以反应出当时某些人的一种片面的思想了。
可是由于“米利坚”叫起来比较顺口,也比较简单,所以后来的翻译作品中“米利坚”就慢慢地成为一种主流了。
随后爆发了有名的庚子事件,大清朝又一次无情的战败了。1901年,李鸿章与11国签订了《辛丑条约》,此时晚清在条约中,把美国又称作“亚美理驾洲大合众国”,但当时的简称就变成了“大美国”了。
清朝灭亡后,民国成立了,美国的称呼又被改为“美利坚合众国”,并简称“美国”,从此美国的这个叫法一直沿用到现在了。
最后简单说一下:我们近代与美国人的关系。不得不说,美国与我们的关系很复杂也很特别。
当别国都在侵略大清朝的时候,美国人为了自己的利益那是高呼:利益均等、门户开放、大家公平做生意等等;
庚子事件以后,当所有列强都准备彻底瓜分我们的时候,美国人又一次的站出来高呼:要尊重大清朝的主权并且事后还退还了部分的庚子赔款;当然了,也是从自己利益角度出发的。
二战期间,美国人还帮助我们进行了抗战;二战之后,美国人又和我们打了一仗;
上个世纪70年代的时候,我们又和美国人重归于好。分分合合一直到现在……
有时候真的觉得有一句话说得真对:也许我们和美国的关系真的就验证了那句——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也许更能验证这句——道不同终究还是不相为谋的吧!
大清乾隆年间,中华盛世,威名远播。世界交通便利,各国商贾趋利,来往频繁,四夷来朝中国,络绎不绝。
忽一日,从南海方向,飘过来一支船队。他们是美国商船,不远万里,来跟中国做生意。
中国人好客,欢迎远来之人,双方公平买卖,铢镏无欺。美国人售完洋货,又采购中国产品,满载而归,来回都赚高利润。
且说美国人来中国做生意,尝到了甜头,他们为了赚到更多的钱,就有意扩大规模。为了办事便利,美国便和中国拉关系,美国人向地方政府申请,请求求见皇帝。
快马驿路奔驰,消息传到了宫里,乾隆帝恩准,让美国代表进京城。
见面,乾隆帝吃了一惊,只见来人,鹰勾鼻子蓝眼睛,傻大个黄眉黄须,怪人。乾隆帝心有不喜,仰首俯视没言语。美国商人,把礼帽摘下来了,捂住胸膛口,向乾隆帝深深的鞠了三个躬,嘴里面嘟嘟囔囔,也不知说些什么,看表情,很恭敬,不像是说孬话。旁边有外事官,翻译,说是美国人,这是向乾隆皇帝问好呢。
看对方有礼貌,乾隆帝气消了一大半,指下面问道:汝从何处来?尔是甚国人?美国商诚惶诚恐,答道:鄙人从海上来,有几万里,很远的国家,我们是阿美利家贺中国的人。
阿美利家贺中国?乾隆帝一听,觉得有点意思,龙颜大悦很高兴。
美国商人见皇帝高兴,呲牙咧嘴笑了,便顺势又奉献重礼,讨乾隆帝欢喜。奇珍异宝,有几大箱,收下后,皇帝很满意。
美国商辞行,临走,乾隆又叫住,美国商转回身来,又鞠躬行礼一番,问有何吩咐?静候旨意。
乾隆帝又问道:尔乃甚国人?阿美利家贺中国,阿……贺中囯,美国商又重复了两遍。乾隆帝若有所思,半晌,摇了摇头,少顷,又点了点头,然后乾隆帝,对美国商说:你们的国名,太长太长不好记,简化一点比较好,国名字里有个“美”字,我看就叫美国吧!
美国商很赞同,又把皇帝恭维了,几大摞好听的话,才高高兴兴的离开了。
乾隆帝金口玉言,美国的叫法,在中国的开始,来历就是这么来的。美国中文名字,叫了百年之久,习惯成自然,至今未改变。
中国文明大国,文化大国,启用地名,人名,国名,十分适合内容,气质,形象,往往妙语美名赞之,增光添彩,也有个不断完善之程,最终称为美国,泰国,荷兰,多好听,马来西亚,一开始称马来,再后马来西,如今,马来西亚,汽车,电影翻译也好听吉祥,宝马,路虎,奥迪,电影,望乡,流浪者......
现在世界上所有国家的中文国名中,以单字加一个“国”为简称的国家只有美国、英国、法国、德国、韩国、泰国这六个国家(大家可以找一份中文世界地图自行验证),因为题目只提到了美国,其他几个国家就不展开说了。
美国的正式国名为“The United States of Ameica”,中文译名为“美利坚合众国”,“美利坚”对应“Ameica”,“合众国”对应“The United States”,简称美国。因此要搞明白美国的中文名字为什么是美国,就要从专名“Ameica”和通名“The United States”这两块入手。
“Ameica”除了代指美国,也可以表示美洲。大航海时代,哥伦布发现“印度”后,意大利航海家阿美利哥最早意识到所谓的“印度”实际上是一块新大陆,并用自己的拉丁语名字给这块新大陆命名为“Ameica”,并在后来得到认可与使用。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后,将美洲的概念传入中国,在1602年利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中,对“Ameica”包括美洲在内的世界五大洲有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并将美洲音译为“亚墨利加”,注文
“若亚墨利加者,全为四海所围,南北以微地相联......自古无人知有此处,惟一百多年前,欧罗巴人乘船至其海之地方知。然其地广阔而人蛮滑,迄今未详审地内各国人俗。”
此后,亚墨利加、墨利加、美理哥等变体成了当时中国人对美洲“Ameica”主流译名。
1784年,美国的“中国皇后号”商船抵达广州,这是美国自独立后第一次以美国人的身份造访中国,但美国人和英国人在相貌、语言、服饰几乎一样,因而当时的中国人并没有意识到两者的不同,最后还是英国人提出来“呵嘪哩噶(Ameica)另有旗号,不要和他们混到一块”。
不过广东民间有根据旗帜区分洋人的习惯,他们看到美国商船上的星条旗,并称美国为“花旗国”,同一时期,广东民间也根据西洋语,以方言将“Ameica”音译为“咪坚”、“米利坚”、“弥利坚”,或是直接成为米国,这也影响到了后来日本对美国国名的翻译。
进入19世纪,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来到中国从事贸易活动,人们对美国的了解也越来越多。例如1808年,两广总督吴雄光了解到:“米利坚原系英吉利管辖,后来小法兰西国叫我国以我国(美国)夷人不服英吉利经管,已二十多年”。又如1817年,两广总督蒋攸铦在给道光皇帝的奏折中写道:
“惟米利坚货船较多,亦最为恭顺,该夷并无国主,只有头人(总统),系部落中公举数人拈阄轮充,四年一换,贸易事务任听各人自行出本经营,亦非头人主持差派。”
当然,为了避免中国对美国有什么奇怪的误解,越来越多的美国人也参与到宣传自己国家的行动中,比如美国传教士俾治文用中文写了一本《美理哥合省国志略》,全书四万字,除了介绍美国的基本情况,还专门对美国的国名进行了解释:
“夫美理哥合省(The United States of Ameica)之名,乃正名也。或称米利坚、亚墨理驾、花旗者,盖米利坚与亚墨理驾二名,实土音欲称船主亚美理哥之名而讹者;至花旗之名,则因国旗之上,每省一花,故大清称为花旗也。之所云美理哥者。即亚美理哥也;合省者,因前各治其地,国不相联,政无专理,后则合省而以一人为首领,故曰合省。”俾治文所说的“
美理哥合省”和后来的美利坚合众国已经十分接近,体现了美国联邦制的国家性质。
随着中西方交流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中国也意识到了美洲和美国的区别,例如魏源的《海国图志》和林则徐《四洲志》,都将美国译为“育奈士跌国”,即“United States”的音译。由于当时世界上只有美国一个联邦共和国,所以译为“育奈士跌国”问题并不大,只是“育奈士跌”晦涩难读,并没有得多普及,人们还是更习惯米利坚这样的名称。
1844年,美国人在鸦片战争后也想分一杯羹,派出特使与清朝签订《望厦条约》从而获得最惠国待遇、领事裁判权等权利,是中美之间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在条约落款中,中国的落款为“中华大清国”,美国的落款为“亚美理驾州大合众国”,此后美国在与中国的交流中,一直使用“亚美理驾合众国”的译名。
从亚美理驾合众国变成美利坚合众国,发生在洋务运动时期。1860年,曾国藩上书咸丰皇帝,希望能借助洋人的力量剿灭太平天国运动,在奏折中曾国藩第一次使用了“美利坚”这个名称, 认为“美利坚人性质醇厚,其余中国素称恭顺”,可以为援助剿太平天国。1871年,洋务运动第一批公派留学生也以美国为留学国,曾国藩在奏折中写道:“查美国新立合约第七条内载,嗣后中国人欲入美国大小官学学习各等文艺,须照相待最优等国人民一体优待。”这也是“美国”这一简称第一次出现在官方文书之上。
此后,美国、美利坚、美利坚合众国的译名逐渐定型确定了下来,而英国、法国、德国这三个老牌帝国的国名演变过程,也和美国的情况也差不多。
我是梦话春秋,我来回答。
中国俗语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关于外国国名翻译的历史与中西方交流开启同步。最早的主流意识“矮化、丑化西方”,用夷和逆等字传递情绪,比如美国称为“米夷”或“米酋”,法国被称为“法夷”或“法逆”等。随着时代的进步,主流意识开始转向“褒扬、美化西方”,“夷”被中性的“人”取代,而中文博大精深,选一些具有美好寓意的字眼用在外国中文译名,显得中国同西方国家交往中礼仪。
那么美国的中文名字为什么叫美国?
一,最早的中文名字叫“呵嘪哩噶”。
1776年美国独立后,以先入为主的身份来中国进行贸易,当时的中国官员对于美国人和还是英国人根本分不清,把所来华贸易的美国人都归为英国人。英国人当然不能同意,他们不远万里,开辟航线来华贸易就为了赚取高额利润,如果美国人掺与到其中,那么英国的利润就会减少。于是英国商人就向中国官员提出抗议,并为美国人取名叫呵嘪哩噶,给中国官员指出:“呵嘪哩噶也会说我们的话,也是我们的衣服,另有旗号,不要把他们和我们混到一块,不和他们进行贸易。”看来帝国主义并不团结,他们为了利益也可以出卖同类。
二,用国旗取名字。
在英国人的指使下,中国官员终于认清美国商船的旗帜,因为美国国旗有星星和条纹,遂按照江湖人称呼为“花旗国”,这个简单,只要看到旗子就能认清美国人。包括美国运来的人参一样,都叫“花旗参”。但是美国人不愿意让自己的国家叫这个名字,因为美国有家银行抢注了“花旗银行”,后来在中国上海外滩成为中国开办业务的第一家美国银行。
那么美国的中文名字需要另叫别的了。
三,中国官方的美国名字。
1842年魏源在编撰《海国图志》谈到了美国国名的起源问题,“弥利坚无国王,止设二十六部头目,别公举一大头目总理之,故名其国育奈士迭国,犹华言总理部落也,夷图及贸易通志译曰兼摄邦国,亦以其无国王之故,则育奈士迭亦地名,故仍以弥利坚称之。”育奈士迭是UnitedStates的音译,育奈士迭在英语是合众国的意思。
1844年美国传教士裨治文参与到中美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望厦条约》的制定,将美国国名译为“亚美理架合众国”,被清朝官方认可。
1848年徐继畲在《瀛寰志略》中将美国国名译为“米利坚合众国”,已经与美利坚合众国十分接近了。
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以后,中国的对外关系被纳入到了近代民族国家之间具有现代国际法意义的外交体系中去了,再也不是以前朝贡关系,于是,在正式的文本中就摒弃了一些带歧视性的译名,
“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学子欲自立,以多读西书为功”的观念,已经渐渐深入中国知识分子的心里在,那么带来的就是,知识分子用简洁美好的名字称呼某些事物。梁启超在1901年所作《立宪法议》中采用时髦的“美利坚”“英吉利”“法兰西”“德意志”来指西方各国,美、吉、兰、德极尽褒义。后世,纷纷把下列诸国用中文简称为“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这就是美国中文名字的由来。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认同美利坚这名字,比如清末保守派代表人物之一的户部尚书徐桐,就对美利坚十分不满,中国什么都是美,美国还有什么“美”的?中国什么都顺利,美国还有什么可“利”的?中国无所不坚,美国还有什么可“坚”的。
美国的中文名来源过程,最搞笑、最曲折、最惊奇,最能反应国人心态!其得名因为洋人布里奇曼,因为湘人毅勇侯曾文正,因为五四运动被打汉奸章宗祥,他哥——章宗元。为更好地理解美国国名,在说中文名字前,福垊先深挖一下美国英语名来源。美国是德国人以意大利人名命名的地名,并且这意大利人祖上还是德国人。
1507年4月25日,德国人马丁.瓦尔德塞弥勒(1470—1520.3.16)出版了由12块地图组成的世界地图,首次用“America”来标注哥伦布发现的“印度”。“印度”不是印度而新大陆,被Amerigo确认!马丁为纪念他,早在同年的其著作《宇宙论》第七章和第九章就解释了这一命名的原因。
意大利航海家亚美利哥(Amerigo).维斯浦西(1454.3.9—1512.2.22)的名字成了美洲的名字后来也成为美国的名字。那么Amerigo这个名字翻译成中文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他这名跟德国有关。Amerigo源自Enrico,Enrico源自古高地德语Haimirich,由Heim(home)和Rihhi(ruler)组成。ruler古代有富有、强大、国王的意思。宋朝皇帝被臣下称为官家而这似乎可以翻译成王家,至少翻译成家王不好吧。
早在18世纪末,清朝野对英国和美国傻傻的分不清,长得一样,发音一样(相似)。于是1784年用国旗区分,叫美国为花旗国。蒙元人称呼俄国加个“O”音,罗斯变成斡罗思。但清朝广东人接触美国人多,他们喜欢省首音America变成了Merica。1784年,清朝译员傲慢地叫美国为咪唎坚国,萌萌哒的猫星人国哈。1820年,广东人杨炳南录其同乡谢清高(环游世界)海外见闻为《海录》称美国为咩哩干,猛猛哒的羊。为什么福垊说是猛猛哒,因为《史记》载“狠如羊”。咩音与美国英文词发音最近!
梁发牧师
1836年,林则徐请梁进德(是我国基督教新教首任牧师梁发的儿子,梁发的《劝世良言》是洪秀全的思想源泉)翻译资料编纂《四洲志》以弥里坚国和育奈士迭国称呼美国。这种称呼贬义褒义都没有,下面就开始褒义了。
裨治文夫妇
1838年美国被称为美理哥国、美理哥合省国,美理哥兼摄邦过,都是裨治文翻译的。他为什么翻译的那么褒义,因为他爱国,他是美国人。裨治文(Bridgman1807.4.22—1861.11.2),现在翻译成布里奇曼,由Bridge+Man构成,就是桥人(夫)。别说,他还真起到中美的桥梁作用,桥夫名副其实啊!
1844年八月卅日,林则徐的幕僚梁廷枏(nan)在《海国四说.合省国说.序》中的首次提出“米利坚合众国”,这一译法为日本所采用,延续至今,并简称米国。他首次在《海国四说.合省国说.卷一》中间接提出『美利坚』。
曰米利坚者,米即亚墨合呼,而急读之,则为米,坚、加,又复以转而误也。近年粤商久于海外操西洋土音,别呼之曰美哩千。美与米无异声,而与亚墨同为开口之音,亦缘急呼致省,其曰哩千,则明为利坚之转矣。
1860年十一月初八,曾国藩向咸丰帝上『遵旨复奏借俄兵助剿发逆并代运南漕折』。
以大西洋诸夷论之。英吉利狡黠(xia)最甚,法郎西次之,俄罗斯势力大于英、法,尝与英夷争斗,为英所惮(dan)。美利坚人,性质醇厚,其于中国素称恭顺。
美利坚第一次出现,还是由曾文正公所创。曾国藩说:你以为我只是个“理发师”吗?
不过正式对外公文还是以『大亚美理驾合众国』称呼。如1863年同治皇帝向林肯总统派人递交的国书。
据刘成禹的《世载堂杂记》载:“守旧,恶西学为仇”的大学士徐桐(1820—1900)强烈反对“美利坚”的译法。他说大清最美,美国还有啥美的?大清都顺利,美国还有啥利的?大清坚不可摧,美国有啥坚的?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他自缢殉国(一说18人集体自杀,但其子翌年被处死)。徐桐名言——西班有牙,葡萄有牙,牙而成国,史所未闻,籍所未载,荒诞不经,无过于此!
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美国的国名为大美国。1900年,张宗祥他哥章宗元赴美留学毕业,1902年翻译成姜宁氏《美国独立史》首次提出“美利坚合众国”。1913年10月6日,中美建交,从这一天起至今美国的中文全称就是——美利坚合众国。
从咪唎坚到米利坚再到美利坚,反应了民众从鄙视到敬佩的这一过程。说老实话福垊还是认同米利坚的,日本能叫美国为米国,我们怎么不行啊?
谢谢大家!
美国最初的名字还真不叫“美国”,我们管他叫“咪唎坚”,或者是“亚米利加洲大合众国”。
无论是美国、英国、法国,这些国家的名字都是中文译名。
这些译名最初的来源,都是欧洲来华的传教士以及通商口岸的海疆官员、商民。由于当时与外国人打交道的,大多数都是福建、广东一带的人,所以在对其国名进行翻译时,也就以闽粤语音为主。
对于美国来说,就根据America这个单词,发音读成“咪唎”、“米利坚”、“弥利坚”等等。由于对美国的性质并不了解,所以只是针对发音来称呼美国。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各国都与清朝签订条约。在条约中也就透露了这些国家的正式译名,美国就是“亚美利加洲大合众国”——the United Ststes of America。
像是英国、法国等等,最早也都是音译。不过,清朝早期的音译其实是一点都不优美。例如:
英国的中文名最早是“咭利”、“英鸡黎”,也就是English。
法国的中文名最早是“咈囒哂”,就是源于France。
归根到底,这都是广州商人的语音习惯,喜欢在汉字旁边加口。当然,由于当时的人将洋人视作夷,这种粗野的翻译缺乏语言上的雅观,本质上是对异族的优越的体现。
鸦片战争发生后,这种情况才发生了改变。如今,我们对美国的正式称呼是:
美利坚合众国。
简称为“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