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数码科技

有人说文成公主和亲获万世荣光,而昭君出塞有失国体叫人羞愧难当,你怎么看?为什么?

提问时间:2023-07-05 02:32关键词:文成,公主

有人说文成公主和亲获万世荣光,而昭君出塞有失国体叫人羞愧难当,你怎么看?为什么?

点赞1、拉萨市 网友:喘生@

松赞干布精通骑术,射箭,摔跤,击剑等各种武艺,并且爱好民歌,也能动手写诗,是一个能文能武的全才。十三岁承担起平叛的重任,在中小贵族和自由民的支持下,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奋斗,平息叛乱,严厉打击了氐族大贵族,巩固了吐蕃王朝的统一。年轻的松赞干布并不满足吐蕃的贵族生活,十分热心于接受周围各民族的先进文化,当他听说唐朝的经济,文化都比他们发达之后,就派出使者,到长安来同唐朝建立友好关系。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松赞干布第一次派使者进入长安后,唐太宗也了解吐蕃的兴起和名声,愿意同他们交往,开始派始者回访吐蕃,汉藏、两族的大门,由此打开。七年之后松赞干布派大臣禄东赞出使长安,让他带了大量的黄金珠宝献给唐太宗,代表自己向唐朝求婚。唐太宗看松赞干布的态度十分诚恳,又考虑到汉藏、两族的友谊,就答应把皇室姑娘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传说,当时到长安求亲的,除了吐蕃的禄东赞,还有其他四个国家的使臣,他们都带着贵重礼物,一心想娶回唐朝公主。并且有了“五难婚使”的美丽故事。

在吐蕃人民中间流传着不少颂扬文成公主的诗歌,其中有一首这样赞美道:

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

带来了各种粮食3800多种,

给吐蕃粮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

带来各种手艺的工匠5千5百人,

给吐蕃的工艺打开了发展的大门。

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

带来各种牲畜5千5百种,

使西藏的乳酪酥油从此年年丰收。

西藏境内有一条倒倘河,这条河从东向西流入青海湖。传说文成公主到达这条河后,就不再坐轿子,而要骑马前进,进入草原。文成公主感受到和家乡的距离一天比一天更远了,心里非常难过,不禁失声痛哭起来,公主哀婉的哭声,感动了天地,结果这条河同天下所有的河都不一样,不是向东流,而是向西流。“天下江河皆西去,惟有此水向西流”的诗句,就是简洁地描绘了这一现象,倒淌河的名称因此得名。

在文成公主进藏之前,吐蕃虽然有农业,但属于粗放式经营,只不过是用石头围住一块地,然后撒下种子,既不会整地,也不知保持水土。唐朝的先进技术传入后,出现了小块农田,学会了防止水土流失和平整土地。吐蕃过去没有文字,无论什么事都用绳打结,或在木头上刻符号来表示。文成公主劝松赞干布设法造字,于是松赞干布指派一些人去研究,后来造出了三十个字母和拼音造句的文法。松赞干布认真学习新文字,并把这些字刻在宫的石崖上,从此吐蕃有了自己的文字,他们用吐蕃文字翻译唐朝的儒经和佛经,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汉宣帝在位时,由于著名的仁宣之治,西汉王朝进入最后的鼎盛时期。此时的匈奴,由于贵族争权夺利,势力越来越衰弱,后来,匈奴发生分裂,五个单于分立,互相攻伐不休。其中一个单于叫呼韩邪,被他的哥哥郅支单于打败,损失惨重。呼韩邪单于和大臣商量后,下定决心跟汉朝和好,亲自带着部下来朝见宣帝。由于呼韩邪单于是第一个到中原来朝见的单于,汉宣帝像招待贵宾一样招待他,亲自去长安效外去迎接他,并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宴会。呼韩邪单于在长安住了一个多月,他要求汉宣帝帮助他回去,汉宣帝不仅答应他,还派了两个将军率领一万骑兵护送他到漠南。这时候,匈奴正缺少粮食,汉朝还支援了三万4千斛粮食。呼韩邪单于十分感激,此后一心和汉朝和好。西域各国听说匈奴和汉朝和好后,都开始争先恐后的和汉朝打交道。汉宣帝驾崩后,汉元帝刘奭即位,公元33年,呼韩邪单于又一次来到长安,要求同汉朝和亲,汉元帝同意。

以前汉朝和匈奴和亲,都得挑个公主或是宗室的女儿,这回汉元帝决定挑个宫女出、嫁,并传话后宫,有谁愿意到匈奴去,就把她当公主看待。宫女们一听说到匈奴去,都不愿意去。这时,后宫有一个宫女叫王嫱,也叫王昭君,长得美丽动人,又有见识。为了自己不孤独终老后宫,她毅然报名,自愿到匈奴去和亲。管事的大臣正在为没有人应征而心中焦急,听到王昭君肯去,就把她的名字上报汉元帝,汉元帝下旨管事的大臣选一个日子,让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在长安成亲。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向汉元帝谢恩的时候,汉元帝看到王昭君又美丽又大方,多少有点舍不得,他想把王昭君留下,可是已经晚了。汉元帝一气之下,把没有如实把王昭君美貌画出来的宫廷画工毛延寿给杀了。出塞后的王昭君劝呼韩邪单于不要去发动战争,还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从此,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有六十多年没有发生战争。

文成公主和王昭君都可以称为和平的“天使”,为促进和加强当时中原文明与牧游民族的联系与和平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如果从文成公主万世荣光和王昭君有失国体的角度来说,主要观点如下:

一:文成公主的时代背景是大唐帝国的国力正是蒸蒸日上之时,正是唐太宗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使帝国的威名与文明名扬四海,不怒自威,四夷宾服。大唐帝国和吐蕃的和亲,是建立在大唐帝国的一种恩赐角度上。特别是大唐帝国文明对吐蕃产生的巨大与深远的影响力,犹如一个枢纽一样把汉藏两个民族紧紧连接在一起,虽然此期间经历过分分合合的历史进程,但是己经无法割断这种经历血乳交融的文明纽带,更为日后的西藏,彻底融合进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王昭君出塞和亲背景是在汉武帝已经对匈奴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匈奴己经元气大伤。从武帝至宣帝崩,西汉王朝己经停止了对匈奴的和亲政策,汉元帝时的和亲政策,是在呼韩邪单于要求下重新开始的,而这种要求里面蕴含了一种胁迫的意思。

点赞2、如皋市 网友:心如止水

谢谢邀请。历史许多战争用和亲的方式来平息,但是和亲的女人的命运却非常悲凉凄惨。为了制造和平她们不仅牺牲幸福,还负出了生命的代价。而且受尽屈辱,值得我们后世人敬仰。公元641年,唐太宗贞观15年,唐太宗李世民将文成公主 ,下嫁吐 蕃(西藏)国王松赞干布。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唐与吐蕃和亲共营和平的故事。

唐贞观8年(公元634)吐蕃遣使唐朝,两次提出向唐求婚,要求娶回一位唐朝公主,均遭李世民拒绝,松赞干布大为恼火,于唐贞观12年(公元638)以从中作梗的理由,向唐的附属国吐谷浑,党项,白兰羌进攻并击败,直逼唐边城松州(四川松潘县)。扬言如不和亲将攻打唐朝,随后唐派牛进达率领先锋部队,袭击吐 蕃兵营获胜,无奈松赞干布带兵撖回本土,随后主将侯君集率领主力部队赶到,吐蕃军队己由吐谷浑,党项,白兰羌撤回本土,向唐谢罪,再次请婚,派薛祿东赞携5000多两黄金及奇异珍宝来长安求娶公主。唐太宗从远房宗亲择女,封为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据西藏史书《世系明鉴》记载:赞布致唐书曰,若不许嫁公主,当亲提兵五万灭尔唐国,掳尔公主,掠城,杀汝。《新唐书》记载:吐谷浑不能亢,走青海阴,尽取其 觜畜 。攻党项,白兰羌,破之。由此可见唐与吐蕃和亲是被逼无奈的。但是促进了汉藏和平共处的局面,加深文化,经济貿易交流,具有历史性的意义。

四大美人之一的,昭君出塞说的就是的西汉和南匈奴王呼韩邪的 和亲故事。公元前54年, 匈奴分裂为五个派别,南 匈奴单于呼韩邪被北匈单于郅支打败。南迁到长城外光祿塞下,与西汉结好,约定汉和匈奴一家 ,不能相欺相攻,呼韩邪三次入长安,向汉元帝求婚迎娶公主。

公元前33 年,汉元帝同意和亲,经过挑选决定,封宫女王昭君为公主,出塞和亲,被呼韩邪单于封为 阏氏 (单于正妻)后生有二子,单于死,前 阏氏 子即位,欲娶王昭君为妻,昭君上书汉成帝求归,勒令从胡俗,后遂为后单于 阏氏 。生有二女。此后单于死,又嫁后单于。可以说嫁了三代人,按照汉族风俗这是伤风败俗的乱伦行为,然而 匈奴 风俗却很正常。王昭君生不如死,只能委曲求全,忍辱负重。

这在当时也是一种政治手段,换取一时的平安,是软弱的体现,而和亲的女子不仅美丽年轻漂亮,而且知书达理,而和亲对像一般都是糟老头子,在异域却受着风俗的折磨。

点赞3、成都市 网友:酒醒梦断

文成公主和亲获万世荣,那是皇帝朝臣们全部通过了,就获得了万世的荣光。昭君出塞有失国体和羞愧难当,是昭君怕在宫里寂寞无聊,皇帝不同意,大臣们有些意见。都是历史原因,不起战争风险,以婚姻免去战事,换来太平也是高招,民族融合社会平稳发展的所需。

点赞4、常州市 网友:挽情深

就王昭君呢与文成公主本身来说,都是为国和亲,都为汉民族做出了重大牺牲,都堪称伟大。

说昭君出塞有辱国体,文成公主获万世荣光,不知到题主这个观点从何而来?

其实,在古代,但凡和亲都有辱国体。

古代一些王朝为什么要和亲?那就是要通过把女人嫁出去这种手段来弥补男人在战场上的失败。在国力有亏的情况下,才会选择和亲的方式缓和彼此之间的关系。

但是,这种方式换来的往往不是尊重,而是鄙视。

昭君出塞时,汉朝确实没有汉武帝时期那么强盛,但是对战匈奴也一度战胜。当时是匈奴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投,为了表达对汉朝的倾慕,方才提出求婚。

正因为如此,汉元帝没有将自己的女儿或者皇家宗室子女嫁出去,而是从后宫中选择一个宫女嫁给呼韩邪。

对此有人支持,有人反对。反对者自然是说此举有损国体。即便这个嫁出去的不是真公主,依然有损国体。

当时呼韩邪单于势力弱小,只是匈奴一个分支。他知道王昭君不是公主(人家不是傻子),但还是欢欢喜喜把王昭君娶了过去。不过,王昭君的日子过得并不幸福。最主要的原因是王昭君在汉朝只是宫女,没有地位,没有影响力。

当时的汉元帝也十分薄情,在呼韩邪单于死后,王昭君祈求回归,他竟然拒绝。王昭君心中难免对汉朝有些怨恨。但即便如此,王昭君以及她的儿子,还是努力维持匈奴与汉朝的和平。

文成公主也不是唐太宗的女儿,她是大唐皇室之女。她出嫁吐蕃,同样是因为唐太宗想要缓和周边压力。

当时突厥十分强盛,吐蕃又在西部崛起。唐太宗不愿意多方受敌,于是答应了松赞干布和亲。

但是,松赞干布早有正妻,文成公主只不过是松赞干布许多妃嫔中的一个。她在吐蕃的地位远没有教科书上宣扬的那么高。

文成公主在世之时,吐蕃与大唐的关系确实不错。为什么呢?最主要的原因,不是文成公主本身,而是文成公主背后的大唐在经历战乱之后迅速变得强大。在突厥被灭之后,吐蕃更不敢妄动。松赞干布又刚刚统一吐蕃,不得不收敛锋芒。

等到后来唐高宗、武则天时期,吐蕃明里暗里开始不断侵略大唐边境。唐玄宗时期,双方之间更屡屡爆发大战。安史之乱后,吐蕃更是趁势侵吞了唐朝大量领土。

换言之,文成公主和亲,无论对于吐蕃还是大唐,都是一种缓兵之计。

当然,由于匈奴这个民族已经消失了,而吐蕃,即藏族至今还活跃,因此,当下许多书籍对文成公主的评价都极高,这也是要促进民族融合,缓和民族矛盾的意思。

点赞5、酒泉市 网友:月清落花

对任何一个中原王朝来说,把自家的姑娘送出去嫁给相邻的强悍的异族统治者,都不是让人心生愉快的选择,换句话说,甭管说的比唱的都好听,心里照样羞愧难当。

但越是强汉盛唐,越是产出了昭君出塞和文成公主的动人故事,再想想疆域最大的元清两代,公主们的命运也是和亲没商量。真正打死不和亲的宋明两代,却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比较局促的时代。

这就吊诡了,我羞愧,我国土广大,我自豪,我落后挨打。

明代不光不和亲,还让朝鲜半岛尝够了“和亲”的滋味,来自半岛地区的妃子总能出现在大明宫殿里。

这至少说明在中原王朝统治者的内心深处,和亲是一个矛盾选项,短期有些被占便宜的受辱性质,长期则是民族融合的利好回报,你们那王室后裔都有汉家血统,会有占了便宜的心领神会。

促进民族融合当然是利好消息,君不见清代的“满蒙一家人”政策,使得长城失去了军事存在意义;再看现在南美洲一些国家,混血的比例占据国民大多数,你要是生有纯色调的皮肤,会被当做不合时宜的一小撮来看待。

古代华夏民族的生成,没有东南西北夷、蛮、戎、狄千百年间的融入,不照样是不合时宜的那一小撮!

不和亲、固守所谓血统的民族,是不合时宜、不思进取、注定被历史淘汰的民族。有了“礼义之大”,有了“服章之美”,更是有了“包容之心”,华夏民族才有了生机勃勃的希望,“中国”才从一个单纯地理名词具备了灿烂的文化、优良的民族属性。

之所以后人偶有“文成公主和亲获万世荣光,而昭君出塞有失国体,令人羞愧难当”的念头,首先声明那是因循守旧又牵强附会的偏见,再究其产生的根源,或许也与如今“匈奴”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关,毕竟藏族同胞现在是我们五十六个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份子。

昭君若再生,看到南匈奴早已内附并融合进汉民族近两千年的现状,定当心生欢喜,这个结果没有辜负她的一生。

点赞6、合肥市 网友:苏樱凉

不知道这种“道德感”是怎么产生的,因为文成公主没有像王昭君一样享受“收继婚”的待遇,没有嫁给自己丈夫的儿子?

其实,如果从和亲的背景来看,整个判断,完全相反。

首先,王昭君出嫁呼韩邪单于,是汉朝对匈奴取得全面胜利之后,作为存亡续绝的上国,给予呼韩邪单于的恩赐,而呼韩邪单于也以臣服的状态,为汉朝守边;而文成公主入藏,则是新崛起的吐蕃和唐朝简单掰过腕子之后,双方不相上下,互相给的台阶。

其次,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是在呼韩邪单于求娶汉女的要求下,以宫女的身份,出嫁给了匈奴单于,被称为“宁胡阏氏”,阏氏就是王后,也就是呼韩邪的正妻;而文成公主是在松赞干布求娶公主的背景下,以“宗室女”封“公主”出嫁,而且并不是松赞干布的正妻,而是他的六个妻子之一,在吐蕃生活了40年,守了31年的寡,9年间也未有子嗣出世。

当然,《敦煌吐蕃历史文书》的记载中,有“赞蒙”尊称并且去世后享有祭祀这两项都具备,是地位不低于吐蕃王后的人拥有的待遇,文成公主、金城公主都拥有这待遇, 松赞干布的女人里仅文成公主拥有这待遇,但是,仍旧不是王后。

第三,和亲之后,王昭君下嫁匈奴之后,匈奴为汉朝藩屏40多年,再无兵戈之扰,而文成公主下嫁吐蕃后,并未能影响吐蕃的国策走向,在松赞干布死后,其孙芒松芒赞继位, 先攻灭了唐朝的属国吐谷浑,又和唐朝兵革相见,北与唐朝争夺安西四镇,向东攻击巴蜀,占领了羌族居住的12个州,双方的战争走向了白热化。

所以,本质上用女人换和平是毫无用处的,归根结底还是军事实力的消长,等到唐朝军事实力恢复,不断击败吐蕃,金城公主入藏时的待遇,就要高于文成公主,当然,都赶不上王昭君。

至于说什么万世荣光之类的话,简直莫名其妙。

点赞7、清远市 网友:小学生@

万世荣光,羞愧难当

和亲远嫁,使命非常

……

嘿嘿(猥琐的笑)

美人计?白登之围?

……

点赞8、南通市 网友:失心。@

和亲政策是历史的选择,民族大融合,民族团结的象征,其历史意义是进步的。文成公主的和亲与昭君出塞都是汉政权与少敖民族政权为和平发展而采用的一项政策,不能对昭君出塞持否定态度。与各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发展是利国利民的好政策,是各民族大团结,大繁荣的基础性工程。

文成公主的和亲促进内地与西藏社会的融合与发展,稳定了边疆,为民族团结事业做出巨大贡献。昭君出塞是进一步缓和汉与匈奴的战争状态,为和平发展,和睦相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两者都为中华民族的融合发展做出了各自的贡献。不能否定任何一方,这都是不尊重历史的行为,都是不承认民族团结与进步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点赞9、内江市 网友:洛可可

这个观点比较片面!不能这样因为当时的改嫁制度,而去评价王昭君这位有显赫地位的四大美女之一!

王昭君是湖北秭归县人。入宫三年,见不到皇上,也是想另谋出路。刚好有和亲大使过来提亲,于是主动提出愿自动前往和蕃! 汉成帝于是大喜,封她为和亲公主,按国礼出嫁!这才有昭君出塞一说!虽然呼韩邪单于待她不错,但是不寿。没办法,一再被迫改嫁其子或弟兄!王昭君也跟汉使联系过,希望可以回汉!但是,皇室为了和平和减少战乱,都没有答应她回去!于是,王昭君牺牲了自己的个人幸福,换来大汉六十余年的和平与安宁!其实是功不可没,临终的最后一刻,也没有回到自己日思夜想的故乡!……

另一方面,来说一下,大唐的文成公主!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结亲,确实是功不可没,不可估量,改变了整个西藏地区的历史文化和经济作物!文成公主很细心,和亲的队伍浩浩荡荡,有工匠,农夫,纺织娘,大夫,等等,带去了大唐的种子,棉花,各种五谷的种子等,当然还有圈养的各种牲畜,鸟兽等等。为日后修建布达拉宫奠定了富足的条件。我们现在在西藏地区吃的青稞就是那个时候大唐带过去的!文成是受到宠爱的公主,而王昭君是平民出身,陪嫁和待遇完全是无法比的,虽然如此,两位确实是和亲的功臣,留下千古的美名,载入史册,留芳百世!……

两位美人的电视剧,电影或者历史文献,我都详细看过。印象非常深刻,我们读的历史课本把这两位重要的人物都载入史册,细细介绍,深入人心!王昭君老家湖北秭归县,如果疫情缓和一些了,我希望去她故乡遗址好好看看,凭吊一下这位千古的美人!……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