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近代中国画改良的需要,中国人物画引入西画素描会成为历史的必然吗?
历史的滚滚车轮必然总是浩浩荡荡,并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实际上,我们今天讨论的绘画艺术形式的改革与递进,其实也是历史的一种必然,同样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大势所趋。
翻阅艺术史我们会发现,每一次绘画艺术新时代的变革,都会有一个大的社会背景的变革。
比如中世纪的封建主义色彩浓厚的宗教画,相对于古希腊赞美人或者神的理想美的美学思想来说,简直就是历史的倒退。
今天我们去观赏中世纪的绘画作品,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呆板、单调和面无表情的无趣,甚至可以说,中世纪的宗教绘画几乎与艺术关联不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与封建主义社会所需要的精神控制有关。
也就是说,艺术总是依附于时代,是时代衍生了艺术,而不是艺术造就了时代。
具体到近代中国画的发展变革,中国人物画引入西画素描的技法,这与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相关联。
在某种程度上说,中国画的变革承载着中国人民近代史屈辱的记忆。
清朝中国的官派留学生,用的费用竟然是鸦片战争失败后的庚子赔款来支付的。
当时的一种说法是,你清朝太愚昧落后了,需要文化上的改变,西方国家就将清朝政府的战争赔款拿出来一部分,教育你的人民,于是就派出了各种各样的学生到西方或者日本等国家,学习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
显而易见,2000多年的封建主义的桎梏下,这些留学生见到了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文化形态,学习并加以运用自然是大势所趋。
中国画的改良也是由此才展开。
这也可以反推出来,并让人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为什么西方传教士从明朝开始到清朝三四百年,西方油画没有对中国画造成大的影响,只局限在宫廷之内。
而随着清朝末期外国人的枪炮声,轻而易举地就形成了冲击,并出现了西学东渐的局面,其原因就在这里:说到底,文化艺术的变革,其实就是社会激荡与变革的附属品。
我认为,引入西画素描的人物画,就如一个原本清纯美丽的少女,把自己的乌发染黄,烫电成鸡窝一样可笑。
中国人物画亦然,素描破坏了东方美学那种含英的温婉,蕴藉和诗意盎然的情怀。变为生硬,弓满而过实逼真,失去了艺术联想和空间的美好审美,更没有文化内涵,只是给人一种工艺的感觉。
中国人物画,没有深厚的国学,书法,诗词作铺垫,你永远画不出文人情怀那种深情而诗意无限的作品。中国文人画,才是世界艺术创作的归宿,艺术应才时代,谁掌握了写的文化,诗的情怀,时代的新标,谁就是将来的真正艺术家,钱途无量。[大笑]
从明清以来中国受外来艺术影响的情况来看,中国人物画引入西画素描是历史的必然,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故宫“海上丝绸之路”展出的几何形体。
明清之际已有大量传教士来华,而这些传教士却并非普通的宗教传播者。因为,西方教会的各级神职人员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他们对于文化艺术的控制甚至到了垄断的程度,所以清朝时来华的传教士其身份首先是科学家、艺术家,其次才是传教士。
绘画领域中最著名的便是"宫廷画师郎世宁"了。郎世宁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大多数作品使用的都是中国画材料,但在细节中,我们能够看到比例、透视、明暗、阴影等被视为西方绘画艺术的基本特点。
中国人物画自身的发展规律也出现了对逼真再现的向往,以明代波臣派为代表,人物服饰依照中国传统的“勾线”、“设色”,但面部处理能够看到对结构的追求。
“西学东渐”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文化交流。当时郎世宁还和王致诚、艾启蒙、安得义等传教士共同绘制了《平定准噶尔回部得胜图》(1765-1774),这种重大历史题材的创作显然是在官方授权的前题下才能绘制的,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官方对待西洋艺术的接受。
郎世宁用油画材料画的《香妃戎装像》
所以,即使没有中国人物画的改良,也会有其它事件促成西方造型方法的传入,这历史的必然,不同的只是对“裸体模特”的观念和引入的程度问题。
这个问题我们我们扩大一下,如果不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列主义,我们的革命能不能成功呢?如果没有苏联的影响,我们的革命历史必然又会是什么样呢?文学作品与艺术作品都是与国家大势,历史时势紧密联系的,在清朝末年到民国,中国画的山水与人物画,甚至这个行业都已经是几乎没有什么路可走了,四王的影响在传统里转圈圈已经融不进任何时代的气息了,中国画该怎么走没有人带来新的气象,五四运动的横扫一切一切陈旧的落后的传统的文化,反应在绘画上蔡元培先生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可见改革之深度与力度!徐悲鸿在这个过程中实践最高,涉猎最广,人物画最精,西洋素描格调高远,最大程度的用西洋素描观念改造了中国画,把这个观察方法与审美体系用正规的美术教育确定下来,奠定基础,徐悲鸿的前期与中期作品基本是中国画西画结合的最高水平,影响也最大,除了他之外你能找到同时期的画人物的有影响作品吗?虽然刘海粟也是中西结合,但他很少画人物,造型能力是大忌,名气很大影响很大但是没有什么有影响的带表力作,如今的美术学院体系基本还是按照徐悲鸿当年的基础继承下来,国画学生也要画素描中长期作业,造型训练一切以素描为基础,我们看看他早期的素描训练作业,和代表性的人物画作品!
如果没有近代中国画改良的需要,中国人物画引入西画素描绝对不会成为历史的必然。
为什么说的这么绝对呢?那是因为中国画的宗旨是“书画同源,有笔有墨”,这也是几千年来中国画所必备的文化底蕴,可以说中国画的艺术理念,几千年的思想观念早已根深蒂固了,谁都没办法轻易改变的;近代中国画为什么要改良,偏偏又在人物画上改良,这是最值得研习的事。
我们都知道中国画注重神韵,在于写意,创作技法非常严谨,下笔成形,但是即便如此,当近代的艺术家们发现西方油画时,被西方油画的写实技法深深的折服了,不得不感叹西画可以如此传神细腻,此时才感觉到中国画的艺术理念已经落伍了,犹如“坐井观天”,急需注入新鲜血液。
感受到了西方油画的传神逼真,艺术家们才意识到中国画要改良了,不能总是“墨守成规”了,不然无法迎合时代的审美了,一代艺术大师徐悲鸿等人去西方研习了西画的技法,中国人物画也要讲究形美,这样神韵才更有意义,对吧!
西方油画之所以传神逼真,那是因为它的“结构空间明暗对比”协调匀称,我们常说的基础扎实了,才能随意渲染,而素描是西方油画的一切基础,所谓的“骨骼”,有“骨骼”画面才有张力;正由于中国画的改良,中国人物画才会引入西画素描,艺术无国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中国画使用西画改良是有着历史的必然性结果,结果是好与坏也只能由历史长河流向来决定。谈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历史的时代性,中国在清未后政治腐败与军事落后造成经济的哀落,社会进入到半殖民状态,这就必然给国民的心理上产生对传统文化的“否定”,加上西方文化强式入侵更冲击了中国的自身文化,当时社会精英认为只有用西方文化全面改造中国,才能使中国摆脱落后挨打的局面,在当时学习西方文化可以说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经过不懈努力,改革开放,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如今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有强大的祖国支撑下,人们开始反思应该是发扬中国文化的优点与优势的时候,中国文化必须发扬光大,这个关系到中国人民的生存未来,中国梦的实现!
随着时代的发,中国人物画的改革也是事在必行,即使当时没有成功,但在今天信息化时代,人们眼界拓宽,按触很今西方艺术,中国画也必然会走向改良的方向,这是历史的必然!
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皆有其必然性,亦有其偶然性。回观历史,中国画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正处在五四风潮涌起,学界对中国旧学的改良之声此起彼伏的关键时期。新中国成立以后,以“徐蒋体系”为主导的美术学院教学体系的建立,从而把几千年来美术教育的师承传统改造成了具有现代意义的科学教育体系。强调以素描为基础的主张,也许不是中国画本身所愿,而是历史上的某一阶段主导教学的某一些人的主张。做为中国画中的人物画的基础教学,同样也以由这些人从欧西带回的西学技术做为标准,并大力施行。于是,中国人物画从此就步入写实风。也许我们没有理由去否定这样的改造,写实风正顺应着现实主义创作风潮,在新中国开始时期的各种“大运动”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这也迎合了人民大众的审美需求。既然历史可以造就伟大的人民,同样也可以造就伟大的艺术。因此,中国画的所谓改良,都是某一历史阶段的正确反应。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审美观念必然也会随之变化,中国画作为审美体系中的要角,势必要不断地被运用、被改造,谁也无法对未来的中国画样式做出预估和判断。变的也许是形式,不变的则是人们永恒的审美需求。
在积贫积弱的近代中国,许多新兴知识分子乐见西方绘画“大肆入侵”中国,并将其绘画的科学性纳入中国美术高校的教育系统,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这也是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必然结果,也是面对西方的一次刚需文化革命。
西方绘画给中国绘画的发展又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审美方向,即中国画的现实性和客观性;西方写实风格的绘画让中国传统文人绘画中的玄世之风寿终正寝,唤起中国画敢于直面现实生活的勇气,是符合中国发展时代的要求;譬如蒋兆和先生巨幅大作《流民图》和徐悲鸿的《愚公移山》,都是顺应那个时代的要求而作出的必然反映,都具有深厚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中国画有没有改良的需要,中国人物画引入西画素描都是历史的必然,
首先、中国的发展是笔墨当随时代,又有当今时代的发展,中西融合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古代中国是闭关锁国,没有接触西方的素描等现代文化,现在我们是全面开放,中国化的发展也与世界接轨,是比历史的必然。
其次,艺术是属于全人类的一种艺术,中国画也是也不例外。所以,中国画的发展应当与世界艺术相融合,这是全人类艺术审美的一个大的融合,是艺术的必然趋势。
第三,中国画艺术和世界系艺术是相互融合的,中西方艺术的融合必然促进中国画艺术的发展。西画人物素描,在造型能力、明暗关系、细节处理、物象的塑造等方面比中国画的传统的线条要有比较深奥的造型功底,所以中国画的发展,人物画的发展,必然要吸取西方素描的一些造型基础来融合到中国画里面。
中国画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需要改良,但改良后的面目可能因画家性格而千姿百态。很难有明确定论。是否因为不改良就需引入西画技法,不是必然而是自然问题。自从徐悲鸿等一批接受过西画技法教育的人回国担任画院主要领导之后,素描等西方技法便已实际渗透于中国画之中。无论从色彩光线还是透视构图,已经深深地扎根到中国画的根基之中。就象一种时尚,迁移默化,不自觉不经意地已经让广大美术工作者接受了。
不仅仅是人物画,山水和花鸟也要引进科学的造型基础训练以及更适合的色彩设计能力训练,引入的形式初期好像是素描,实际是造型基础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