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武松是清河县人士,但清河县没有属于过山东,可为什么总把武松称为山东好汉?

提问时间:2023-07-05 11:16关键词:武松,山东,清河

武松是清河县人士,但清河县没有属于过山东,可为什么总把武松称为山东好汉?

点赞1、湘潭市 网友:魅╰美

《水浒传》中的武松肯定是山东好汉,而不是河北人士。施耐庵笔下的清河县不是河北邢台的清河县,“清河县”就在山东境内。

那么,是不是施耐庵的地理知识混乱,把河北清河县写成了山东清河县呢?



施耐庵如此描述山东“清河县”

却说武松离了河北沧州,前往清河县探望哥哥武大郎。此处,施耐庵没有交代清河县在哪里,仿佛让武松“只顾走”。没想到,“武松在路上行了几日,来到阳谷县地面”。

阳谷县不需交代,就在山东境内。如此,是武松蒙头蒙脑迷路了,还是施耐庵地理紊乱,让武松绕道来到了山东呢?

清河县,确实就在沧州西南的邢台境内。从清河县再往东南方向走,才到达山东阳谷县。也就是说,清河县在沧州、阳谷大致居中的位置,先到清河县,然后才到阳谷县。即便是武松取直道走,也没有必要绕将近一半的路程,去阳谷县景阳冈打虎。

从武松出场时起,施耐庵就有意无意的没有交代清河县是在河北,还是在山东。一直到了景阳冈脚下的“三碗不过冈”酒店,武松才对店家说:“我是清河县人氏,这条景阳冈上,少也走过了 一二十遭,几时见说有大虫?”



武松这句话,便是书中第一次讲清楚,清河县在山东境内,要从清河县往来沧州,必定得经过阳谷县的景阳冈。

武松打死老虎后,被猎户们请到了上户家中,众人问起武松籍贯,武松答道:“小人是此间邻郡清河县人氏”。这一回,施耐庵笃定是要把清河县“划归”山东了。而且,十分清楚的交代,清河县是在阳谷县的邻郡。

到了县衙,阳谷县令很喜爱这个打虎英雄,对武松说:“虽你原是清河县人氏,与我这阳谷县只在咫尺。我今日就参你在本县做个都头如何?”

看来,《水浒传》中所有的人都是地理盲,竟然连阳谷县令都说清河县是山东的清河县。而且,就在阳谷县的“邻郡”,与阳谷县“只在咫尺”。

阳谷县令之所以知道武松是清河县人,一定是武松或者猎户们报告的。施耐庵如此反复的交代清河县是山东的清河县,难道他不怕露怯?

施耐庵绝对不会如此露怯,他的地理知识比我等不知要高明多少。如此反复的描述清河县的地理位置,其实,大有深意。



阳谷县肯定有个景阳冈

先简单讲一讲《水浒传》中的地理知识,看看施耐庵会不会写错,或者为什么会写错。

“三打祝家庄”的故事中,写过一个名叫“郓州”的地名,说祝家庄就在郓州地界。郓州,其实就是东平府,阳谷县当时就隶属于东平府。后来,宋江、卢俊义为决定寨主之位,分兵攻打东平府、东昌府,这个东平府就是“郓州”。那么,为何同一本书中写同一个地方,却出现了两个地名呢?

《宋史·徽宗本纪》中说:宣和元年十一月,郓州升为东平府。

施耐庵绝对是经过考证的,“三打祝家庄”是宋江刚刚上梁山不久打的第一仗,时间应当就是宣和元年(1119年)。这一年,也是宋江上梁山的时候,施耐庵等于是交代了宋江领导的梁山起义发生在宣和元年。

过了宣和元年,郓州由州升为府,宋江打的便是东平府而不是郓州了。



施耐庵写书极其严谨,其他如蓟州、江州,等等都有说道,都隐藏着故事。这些说道、故事都在我其他文章与问答中有解读,此处不讲了。总之,施耐庵绝对不会出现地理常识上的错误。

既然如此,为何把河北清河县写成了山东清河县呢?其实,这其中藏着一段玄机。直接的说,就是要武松去景阳冈打虎。

山东阳谷县是有景阳冈这样一个地名的,无论这里是不是能藏猛虎,无论现在这个地方是个什么样子,都与施耐庵无关,他只是一定要借用这个地名,让武松打死一只白额吊睛猛虎。

打死了这只猛虎,便“海晏河清”了。



武松为何要在邻郡“景阳冈”打虎

清河县是阳谷县邻郡的一个县,反过来说,阳谷县也在清河县的邻郡。这层意思就很深了,且容我慢慢的讲来。

上文提到,施耐庵就是要把清河县写成山东清河县,目的是要把武松弄到景阳冈打虎。这就有意思了,到哪里打虎不是打虎,为何一定要来景阳冈呢?

《水浒传》中有两处提到了“景阳”,写的是挂着景阳钟的“景阳楼”。这两处都与梁山好汉有关,说的是高俅、蔡京先后在早朝时上奏章,请求宋徽宗派兵攻打梁山。举其中一处例子:“次日五更,在待漏院中,专等景阳钟响”。

写到这里,大致可以理解了施耐庵为何专门要把武松弄到景阳冈打虎了吧。



施耐庵大致写了四次早朝,其中两次是宋仁宗嘉佑三年三月时,为祈禳京师瘟疫召集大臣议事,导致了“误走妖魔”。这两次早朝,都没有提到“景阳钟响”,而是这样写的:

话说大宋仁宗天子在位,嘉佑三年三月三日五更三点,天子驾坐紫宸殿,受百官朝贺。当有殿头官喝道:……。

同是北宋皇帝早朝,为何宋仁宗时就没写响景阳钟呢?因为,“那时天下太平,四方无事”。宋仁宗登基后,至嘉佑三年时“天下太平,五谷丰登,万民乐业,路不拾遗,户不夜闭。……百姓受了些快乐”。

这便是施耐庵在《水浒传》中“替天行道”主题下的立意:天下太平,海晏河清。

宋徽宗时期,奸佞当道,天下盗贼蜂拥,天下不太平,梁山好汉便要“替天行道”,武松便要去“景阳冈”打虎了。

梁山好汉“替天行道”,是“保境安民”,武松“景阳冈”打虎同样是为了天下太平,海晏河清。

那么,施耐庵为何要把景阳冈安排在清河县的邻郡呢?景阳冈的邻郡又是哪个郡呢?



东平府的邻郡应当是东昌府

按照《水浒传》中的“府”来解读东平府的邻郡,应当指的是东昌府,也就是说,武松家乡清河县是东昌府下辖的一个县。但是,细读之下,施耐庵又出问题了。

北宋时期的行政区划是路、府、州、县,并没有“郡”,为何施耐庵写着东平府,怎么又出现了“邻郡”呢?

我们不妨来看看东平府、东昌府在元明时期的变迁。

元代,改东平府为东平路。明洪武八年(1375年)降东平府为东平州,同样,降东昌路为东昌州。州郡经常合称,难道施耐庵写武松打虎还与大明朝有关?

上文讲到,“景阳冈”与景阳楼相对。所以,武松景阳冈打虎即表明梁山好汉的造反,同时,还将为武松参与东京保卫战,与林冲一道“京国显英雄”伏线。但是,真正的“景阳楼”却在南京的鸡鸣山。



这是南朝宋时所建的一座楼,就在鸡鸣山的鸡鸣寺附近。施耐庵以此“宋”喻彼“宋”,这是上面所说的景阳冈打虎的一重寓意。而大明朝有一位“形如病虎”的大和尚就住在了景阳楼附近的鸡鸣寺,虎面行者打虎,这里的寓意更深。

说简单些,武松打虎更深层次的隐喻,就是“靖难之役”。

武松打虎之后,海晏河清,没有靖难之役,当然也是海晏河清。那么,景阳冈为何在清河县的邻郡呢?

上文讲到,阳谷县隶属于东平府(明代的东平州),其邻郡就是东昌府(东昌州)。靖难之役中,朱棣在东昌遭遇最大的一次惨败,损兵折将,岳父张玉阵亡——董平不是杀了岳父吗?

因而,施耐庵说“邻郡”是在旁敲侧击,声东击西,言此及彼,以如此晦涩的表述,在《水浒传》中表明了自己对靖难之役的态度和看法。



天下太平,海晏河清,是施耐庵在书中寄托的家国情怀,武松打虎,就是他心目中的英雄壮举。

因而,不必纠结武松到底是河北英雄,还是山东好汉,他是施耐庵的一种人文寄托,家国情怀的高级表述。

点赞2、兴安盟 网友:听风忆雪

查阅宋明两代的相关史料,在山东境内,确实并无清河这样的县名

《水浒传》写至第二十一回末尾,武松始出场。叙事由此转入武松正传,至三十一回作结,被称为“武十回”。武松是山东清河人氏,在家乡酒后伤人,躲在柴进庄多时。武松遇见宋江后,忽然思念家乡,要回清河县看望哥哥武大。路过阳谷县景阳冈,打死猛虎之后,他在阳谷县做了都头,探望兄长一节就此耽搁了下来。不意三二日后,武松于县前闲玩,遇见了卖炊饼的哥哥。原来武大因武松外逃,又娶了招蜂引蝶的潘金莲,在清河县“安身不牢”,已搬至阳谷县紫石街赁房居住。

由此可见,“武十回”的主要故事,均发生在阳谷县,与清河无涉。那么,既然故事发生的地点在阳谷县,施耐庵又何必多写一个清河?在传统的章回小说中,这种实写一个、虚备一个的技法,通常被称做“陪笔”。所谓写一个,陪一个。惟其如此,叙事方显得阔绰自然,不至于板滞。这样的例子,在《水浒传》、《金瓶梅》、《红楼梦》中比比皆是,此处无需赘言。

因为在《水浒传》中,施耐庵通过阳谷知县之口,明言清河、阳谷两地近在咫尺,写阳谷,或者写清河,似乎在两可之间。问题是,《金瓶梅》保留了“紫石街”这个重要地名。我们知道,“紫石街”是武松杀嫂、潘氏勾情、王婆贪贿、郓哥搅局的场所,而作者刻意将原属阳谷县的紫石街,移至清河县中,究竟有多大的必要?由此,作者不欲将故事发生的地点置于阳谷县的用意十分明了。《金瓶梅》刻意要用清河来取代阳谷,其中到底隐藏着怎样的作者意图?

换句话说,为何一定要写清河呢?

查阅宋明两代的相关史料,在山东境内,确实并无清河这样的县名。也就是说,《金瓶梅》的作者,似乎是随手从《水浒传》中借用了清河这个地名作为故事展开的地点。《明史·地理志》中确有一个清河县,也有一个临清州。清河县远在南方的淮安府,与阳谷县相距遥远,这里暂且不论,倒是原属山东的临清与《金瓶梅》之间的关系值得认真推究。因为《金瓶梅》中的清河县与临清距离极近,甚至互相重叠。

单从情节线索来说,《金瓶梅》中的武松于阳谷县打虎之后,即在紫石街安身,并未远徙。如果说临清就是故事的发生地,那么小说中的阳谷县及其周边的地理脉络又如何解释?

由此看来,若依照历史或现实的实际地理状况来按图索骥,则不能不说,《金瓶梅》的地理设置存在着明显的矛盾与悖谬。研究者要考证出故事的实际发生地,就遇到了无法解决的难题。

小说中的地理与实际地理状况不合,自无足怪。小说家,尤其是传统章回体小说的作者,使用烟云模糊之法本来就是一大特权。在这一点上,《红楼梦》的“假语村言”更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而研究者通过小说来复原相应时代的地理和社会状况,也不能胶柱鼓瑟、削足适履。无论是古典小说还是现代小说,作者当然会透过自己的经验描述或者反映一定的社会现实状况,但同时,这种描述又具有强烈的虚构性——它是一个“既是又非”的结构。

而《金瓶梅》的两难在于:一方面要沿袭《水浒传》的故事展开叙事,不得不受到原作的限制,另一方面又希望摆脱传统章回体的既有框架,在描述社会现实方面另开新局。比如说,它将故事的实际地点移至北方经济重镇临清,表明作者在呈现明代商业经济活动影响之下的社会现实和伦理方面,有了全新的考虑。小说地理设置方面出现矛盾乃至悖谬,也反映了章回小说在发生蜕变时的复杂状况。

综上所述,《金瓶梅》中的清河县,与《水浒传》中的清河县一样,都是虚构的,实际上并不存在。作者沿用《水浒传》中这个地名,并结合自己的经验和见闻对它加以改造,既有“俟河之清”这样的隐喻性暗示——与小说中纵情声色、吏治腐败、人伦败亡的污浊构成一定意义上的反讽,同时作者也基于自己的叙事目的和需要,整合自己走南闯北的人生阅历,调动文学想象力,拼合并建立了“清河”这样一个特殊的故事发生地。

点赞3、喀什地区 网友:纵情犯

@陈述事实武松祖籍是清河县人,并非山东人,是地地道道的河北人。因为在山东打虎而出名,后来被逼上了梁山,是梁山108将好汉之一。所以称武松为山东好汉!

现在有些人想把武松说成山东人,简直是颠倒黑白,居心叵测!是对历史极为不负责任!

施耐庵《水浒传》中的武松打虎故事,大概情节是武松准备回老家清河郡探亲,途经阳谷县景阳冈,在酒家喝了很多酒,有点酒醉,结果在过冈时遇一条吊睛白额大虫。武松奋起平生之力以双拳将虎打死,误打误撞为民除了一害,从此名声大噪。

清河县古称贝州,历史悠久;东汉年间是清河国,公元148年改名为甘陵国。后来很长时间都是设清河郡,隋唐朝改贝州郡。

宋朝(公元988年)设清河县,隶属于大名路,虽然经历金元明朝几百年来,一直隶属直隶省大名府管辖。

清河郡包括今天的清河县临西县临清市,后来拆分出西北角为清河县,余为清阳县。北宋时,清河清阳合而又分。其辖境也几经变化,汉元帝以后辖境包括今河北省清河县、故城县、枣强县、临西县、南宫市、威县,山东临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部分,属冀州。

1636年,清兵攻入山海关后,清朝逐渐统一全国后,把河北省的行政区域稍作调整;把清河县划到广平府(今邯郸市永年县)管辖;清朝286年期间清河县一直是属广平府,到民国时期又改回大名道所辖。所以至今清河县的人文,习俗,语言等方面,和邯郸非常接近。

我查询了(清河县志)(大名府史记)及(广平府记)等大量历史文档,事实证明清河县从末隶属过山东省管辖,那么武松是山东人的说法,是绝对不成立的。

声明:以上内容属陈述事实原创,如有不周全之处,请大家评论区留言讨论。(图片有侵权即删)

点赞4、芜湖市 网友:潇湘幽竹

《水浒传》是虚构的文学作品,既然是虚构的,就说明它不是历史史实。所以,如果拿正史来评价分析文学作品,则属于文不对题,乱点鸳鸯谱。

在此基础上,关于清河县有没有属于山东的问题,也就比较好理解了。

首先,距今一千多年前的北宋时期,实行的是州府郡县制,根本就没有省的名号。所以,那时的山东只不过是一个区域概念而已。如果用今天的山东省界来谈论一千多年前的地域划分,则属于驴唇不对马嘴,根本就是两回事,没有任何实质意义。

其次,地域的划分在历朝历代都变更频繁。远的不说,既便是建国后,我国各省地域管辖的变更也很频繁。比如今天内蒙古东部的满州里地区,就曾划归过黑龙江省管辖。内蒙古东南部的哲里木盟(通辽市),也曾划归过吉林省管辖。

因此,在一千多年前的北宋时期,清河作为山东地界,也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了。

再有,《水浒传》书中介绍,武松在清河县老家打伤了人,跑到柴进的庄上避难。回家时经过阳谷县景阳岗,打死了一只吊睛斑斓猛虎, 眨眼间就成了打虎英雄,当上了阳谷县的都头。偏赶上他哥哥武大郎和嫂子潘金莲为躲避泼皮无赖的纠缠,举家从清河县搬来了阳谷县。兄弟二人在此重逢。武松从此就开始了他威武豪壮的一生。

也就是说,武松的发迹是在阳谷县,所以叫他为山东好汉也不算毛病。

最后,既然文学作品不是史实,不是地理书,它就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合理的夸张和艺术加工。只要书中的情节符合逻辑符合情理,任何内容都可以信手拈来为主题服务。退一万步讲,如果纠结于地域限制,那么历史上还没有武松这个人呢,岂不更是笑谈么!

点赞5、公主岭 网友:嘟拉肚啦

我就是清河县人,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在我们清河县确实是有很多关于武松相关的文化,当然了也有很多相关的故事口口相传。不说别的我们就说清河县人都知道的吧,我们县城有武松街、武松公园、武松宾馆、还有武松打虎雕像等等以武松命名的名字。

这些都是在向世人宣传,武松确实是我们清河县人士。

武松也是因为打虎而出名的,是梁山好汉当中最为知名的一个英雄了。

至于说为何要把武松当作是山东好汉?

我想原因如下:

1、武松是清河人,但是,不代表他一直在清河居住和生活呀。就如同现在很多清河人外出打工一样,即便是在外闯荡出了一番事业,也是清河人。

当年武松就是这样他到了山东,在山东做了很多事情。正如我们所熟知的,等于他是到了梁山好汉,加入到了梁山集团。

梁山集团里的人,都是人们眼中的好汉,并不是说只有山东人在梁山才叫好汉。不管全国哪个地方的,只要到了梁山,大家都是兄弟,都被称之为梁山好汉,因为他们是居住生活在梁山。

所以说武松即便是河北人也不妨碍称呼他为梁山好汉。

2、清河县属于河北省的最东部和山东省相邻,即便是现在清河县县城向东十几里地就是山东的地界了。

若是放在宋朝,清河县在某一个时段属于山东也不是不可能。要知道中国的这个省界和县届一直都是在变化当中的。

所以说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把武松称之为梁山好汉都是合情合理的。

3、武松和武大郎真的不是兄弟,他们两个更不是一个朝代的人。

武大郎墓在清河县已经被发掘了,武大郎是明朝的人。武松是宋朝的人,两个人相差数百年,所以,他们根本不可能是兄弟的。

之所以说武松和武大郎是兄弟,就是因为《水浒传》这本小说,是小说的作者施耐庵和武大郎有过节,他特意把武大郎给写到小说丑化武大郎这个人的。

事实上据河北省清河县县志记载,武大郎是阳谷县的县令,姓武名植。

他的名声之所以被败坏,是和他少年的一个好友有关,记录上称他在少年时候的盟兄弟王某家败破落,逃难到他那里,希望看在多年情谊的面子上,拉兄弟一把。

武大郎当然是好酒好菜的招待他了,但是,王某没有看到武大郎给他任何的帮助,只觉得武大郎只是解决了他吃穿的问题。

因此,他就对武大郎心生不满了。

其实武大郎早就拍然在他的原籍所在地,为他盖好了房子。王某以为武大郎不想帮助自己,所以便愤然离去。

王某这一走不要紧,他却遂生邪念,忘恩负义,村村说唱,乡乡张贴,谣言惑众,极尽对武县令恶意中伤污辱诋毁之能事。

武县令的名声就这样被毁了。

所以说武松和武大郎根本不是一个年代的人。不管是武松还是武大郎他们都是清河县人士,都是乐于助人的好汉。

点赞6、临汾市 网友:重拾故箋

这个原因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从下面三个角度考虑就不难得到答案了。

第一,地名源自小说,而非正史

《水浒》传里面,曾介绍过武松是清河县人士,而如今的清河县属于河北,所以才有此疑问。

但是,施耐庵老爷子本来就是明朝人,对于宋朝的地理并不是十分熟悉,尤其这本来就是小说,并不像是正史那般引经据典,字字真实的。

此外看官们不要忘了,武松打虎的景阳冈可是属于阳谷县,而这阳谷县乃是清河县的邻郡,武大郎也搬家过来的,这阳谷县可是实打实的山东地界,为何清河县就不是呢?

第二,武松也符合山东人的性格

这第二点就是从武松本身分析了。

武松的性格特点有哪些呢?好酒如命,豪爽仗义,挥金如土,为朋友两肋插刀,这几项都和山东爷们的性格非常符合。

更不要说武松本身就身高八尺,魁梧健壮,方面大耳,更加是活脱脱的山东汉子,因此把他当山东人理解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三,山东人认武松

如果说上面一点说明是武松像山东人的话,那这第三点就反过来了,是山东人认武松。

山东自古是齐鲁大地,礼仪之邦,人杰地灵,自古名人无数,孔圣人,孟圣人,墨子,姜太公,辛弃疾,李清照等等,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响当当的人物。

但你若是问山东哪个人名气最大,尤其是在民间的话,恐怕非武二郎这个本来只是杜撰出来的小说人物莫属了,别说《水浒》里面的梁山大寨主山东黑宋江不能比了,就连孔老夫子恐怕都差了一筹。

你要是在山东大街上随便拉一个人说他像孔夫子,还未必每个人都愿意,可你若是说他像武二哥的话,保管人人大喜,由此就可见二哥在山东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了,山东人又岂能愿意让“武松”归属别地呢?

这里顺便说一句,在山东千万别喊人大哥,得喊二哥,否则您就自求多福吧,因为人家以为你是在嘲讽他是武大郎呢。

点赞7、眉山市 网友:南风凉

读书这件事有个常识,就是不要把小说当成历史看。

小说虽然往往以现实存在的文化、事件、人物为素材,但是不免很多编纂虚构的情节,中国文化历来非常注重祖籍和出身,所以在写小说的时候作者也往往给其中人物安排一个身份,使其更加贴近现实以吸引读者,但是非常遗憾的一点是,很多读者只看小说,并未读过相关史料,从而产生了很多误解。

根据《临安县志》等史料记载,武松是宋代义士,与蔡京、童贯、高俅等为同一历史时期的人,原本是一个走江湖卖艺的,因受到杭州知府高权的赏识,成为了高权的心腹,当过都头和提辖,后来高权被贬,继任的蔡鋆据传是蔡京的儿子,虐政秧民,民怨载道,武松将其刺杀,当场被擒,后死于狱中。杭州百姓感念其为民除害,为武松建墓,这也是今天西湖边上武松墓的来历。

实际上史书记载蔡京的儿子并没有当过杭州知府,也没有在任上被杀(历史记载蔡京有八个儿子,其中六个有明确记录,没有记录的两个很可能是夭折了),担任过杭州知府的是蔡薿,这是个蔡京的同宗远房侄子,一味攀附蔡京上位,执政期间也是刮地三尺之徒,民声极坏,但是他也没有被刺杀,综合来看,武松刺杀的应该是这个蔡薿的家人近亲更为靠谱一些,不管怎么样,武松在杭州百姓心目中,是一个侠客的形象。

所以历史上真实的武松,没上过梁山,也不是清河县人,武松打虎,武松杀嫂之类的故事只不过都是小说家编造出来的而已,毋需纠结。

《水浒传》这本书有个蓝本,就是《大宋宣和遗事》,但是《大宋宣和遗事》本身就是一个话本,集合民间传说而成,其成书时间是在北宋灭亡之后100多年,其中讲到的宋江起义,历史上确有其事,但是并不存在什么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的说法,古时候信息传播的效率很低,准确率也非常差,民间传说的最大特点就是,添油加醋,把芝麻说成西瓜,以民间传说为本的《大宋宣和遗事》,是不足为信的。

点赞8、哈尔滨市 网友:肩头软猫

施耐庵小说里的武松是虚构的,真正的原型是杭州一个打贪官的义士,他的墓地在西湖边。武松是《水浒传》中的典型人物代表,因在家中排行第二,因此也称之为“武二郎”。在小说中,武松可以说是是一位悲情英雄,在血溅鸳鸯楼之后,为了逃避官府的抓捕,他不得不将自己改为头陀打扮,就此成为“出家人”,因此江湖人也称他为“行者武松”。

武松最初是与杨志、鲁智深等人在青州二龙山聚义,后来在宋江等人的劝说下归顺了梁山,坐第十四把交椅,为梁山十大步军头领之一。后来宋江率领梁山好汉归降朝廷,在征讨方腊的时候,武松被飞刀所伤,痛失左臂,被朝廷封为清忠祖师,最后在杭州六和寺病逝,享年80余岁!

当然了,以上的表述均来自小说《水浒传》,并不真实。那么在历史上究竟有没有武松这个人呢?答案当然是有的。根据《临安县志》《西湖大观》《杭州府志》等文献记载,历史上确实有武松这个人,并且在里面还记载到,他曾经做过杭州知府高权的都头,后来还被提升为提辖。如此说来,历史上确实是有武松这号人物的,并且某些方面和小说中的表述也大致相同!

那么问题来了,如今位于杭州西泠桥畔的“武松墓”,埋葬的真是武松本人吗?

答案是肯定的!话说在1894年的时候,杭州的涌金门有一口棺材被人抬了出来,上面写着“武松之柩”四个大字,字体为宋体。此外,姜丹书先生也曾经提到武松的墓迁到西泠桥,并且由上海三位著名的大佬出钱修建了武松墓。所以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武松墓是真实存在的。只可惜在1964年的时候,武松墓遭到毁坏。当时人们还看到了墓穴里腐朽棺木中的白骨,后来人们为了保护武松的尸骨,便将其送去了鸡笼山安葬,所以现在位于西泠桥畔的武松墓里面是没有尸骨的。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武松墓于2004年8月9日开工起建,其直径约为4米,石砌墓圈高1.1米,墓通高,2.2米。墓圈表面细斩斧面,其底部与上口雕刻石线条及花饰。此外,在墓圈内部还进行了防水砂浆的处理,以防止在日晒雨淋之后产生漏水的现象!武松的墓碑整体高3米,牌坊高6.3米,为福建青石所制。距离秋瑾雕像和岳飞墓地都不远。

总的来说,杭州的武松墓确实埋葬的是武松本人,但并不是《水浒传》里面的武松。小说中的武松是在清河县担任都头的,是施耐庵虚拟的人物,但历史上的武松是在杭州担任都头,而最后武松的死并非是死于六和寺,而是死于监狱。

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上文说到了,武松得到杭州知府高权的赏识,被授予都头,后升官至提辖。但是在后来,高权被罢官,武松也受到牵连被赶出了衙门。随之继任的是大奸臣蔡京之子蔡鋆,因其残暴不仁,鱼肉百姓,所以人们也称他为“蔡虎”。

面对蔡鋆的压迫,嫉恶如仇的武松便决定要为民除害。有一天,武松身藏利刃,埋伏在蔡府门外,等蔡鋆回府时,他便立刻冲上去,向蔡鋆猛刺数刀,当即结果了他的性命。但最终武松也没能逃脱官兵们的围捕,随后便被打入了大牢。最终,武松在大牢里惨遭酷刑去世。

武松死后,百姓们深感其德,随即便将其葬于杭州西泠桥畔。后人为他立碑,并题曰:“宋义士武松之墓”。虽然现在的武松墓里并无尸骨,但这位壮士的英勇事迹早已深入人心。有这位壮士守在西湖边,西湖的秀美中又添了几分英武之气!

点赞9、涟源市 网友:钟雅ヴ灵

因为他上梁山了,梁山在山东啊哈哈

点赞10、上饶市 网友:冷陌瞳

谢邀答。

要讨论这个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两方面着手:

首先讲历史上的武松,因为根据目前所掌握的史料证据,和武松这个名字有关联可考证的史料只有两处:

1.《临安县志》,《西湖大观》,《杭州府志》,《浙江通志》中所记录的提辖武松。其中是这样记载的:武松原在江湖卖艺,因武艺高强受到知府高全的赏识做了捕快,后积功升职提辖。高全被黜后也被解职,后因刺杀贪官被捕入狱,后受重刑惨死狱中。后人将其葬于西泠桥畔。



从《杭州府志》对武松生平记录看他从未上过梁山,也没有参加过宋江起义。杭州武松是不是梁山的那位打虎英雄,从无定论。史学界多持否认意见。

2.水浒传的故事原型《大宋宣和遗事》中,武松是宋江麾下三十六人之一。在宋元时期龚开《宋江三十六赞》中也有提及武松。上述两本著作因记录的不严谨被史学界定性为文学作品。

宋江起义在历史上确有其事,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宋江聚众36人在梁山泊起义,辗转攻占十余州县城池。宣和三年(1121年)五月,进攻海州(今连云港)时宋江战败被俘,起义失败。《大宋宣和遗事》,《宋江三十六赞》记录的三十六人名单都含行者武松。除了杨志,关胜,张横,解宝,史进在后续史料中提及外,其余包括武松在内的众人都无踪迹可循。具体武松是哪里人,就更无从得知了。

其次,说说水浒传中的武松,书中明确指出武松是清河县人士。这一点没有异议,但是现在清河县地处河北省,武松怎么一直被做为山东好汉的代表呢?这一点让我们根据书中情节做一个推断:按书中描述,武松在清河因酒醉伤人获罪逃至高唐柴进处避难时遇到宋江,后辞别柴进回乡寻兄,路过阳谷县,景阳冈打虎才巧遇武大郎。到这里疑问就出现了:



如地图所示:从高唐到清河怎么会路过阳谷呢?这么走岂不是南辕北辙么?

所以个人认为,水浒传中所写的清河县并非指的现在河北省那个清河县。

如果这个推理成立,说武松是山东好汉也就没有什么异议了。

其他像武松成名于山东所以被成为山东好汉的理由也有其道理,这里就不做论证了。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