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娱乐

杨坚的原名叫普六茹坚,李世民原名叫大野世民,是真的吗?

提问时间:2023-07-05 02:42关键词:李世民,杨坚,原名

杨坚的原名叫普六茹坚,李世民原名叫大野世民,是真的吗?

点赞1、阿拉善盟 网友:旧人梦

有人一看到这个问题,可能有五雷轰顶的感觉:天呐,难道隋唐也是汉民族被游牧民族统治期?中国大一统王朝2100多年,岂不就剩汉、宋和明三朝是中原正统王朝?

是的,杨坚的鲜卑姓氏叫“普六茹”,他还有个鲜卑字号,叫“那罗延”,甚至还有个鲜卑族老婆,叫独孤伽罗。杨坚的长子杨勇,鲜卑名“普六茹?睍地伐”,次子杨广鲜卑名叫“普六茹?阿摩”。


同样,李唐王朝的国姓,也有个鲜卑姓氏,叫“大野”。正常情况下,他们都应该有鲜卑名字,只是史书没记录下来。

人们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老杨家和老李家到底是不是“假洋鬼子”?

按史料记载,杨坚出身弘农杨氏,货真价实的汉人。这个家族在两汉可谓名人辈出,西汉开国战争中,乌江边斩杀项羽的,有位叫杨喜的侍卫,就是弘农杨氏始祖。杨家在东汉四世三公,显赫一时。

不过,据史学家陈寅恪考证,杨坚很可能是山东杨氏,冒领弘农杨氏而已。但不管弘农杨氏,还是山东杨氏,其汉人的身份是可以确认的。

如果按现代医学血源论,隋炀帝杨广,身上确实有鲜卑血统。其母独孤伽罗,是鲜卑贵族独孤信的女儿。独孤伽罗的生母崔氏是汉人,因而她身上有一半汉人血统,因此杨广身上有四分之一鲜卑血统。


同样,李渊身上也有四分之一鲜卑血统(其母独孤氏有一半汉人血统)。李世民及他的儿子们,血统要复杂一些。

李渊的嫡妻窦氏,其父是汉人,其母是宇文泰的第五女襄阳公主,宇文泰的母亲是汉人,襄阳公主的生母不详。以此推导,窦氏身上有八分之三或八分之一鲜卑血统,也就是说,李世民身上大约有四分之一鲜卑血统。

李世民的嫡妻长孙皇后出身也很复杂,她虽是鲜卑人,身上也有汉人血统。粗略计算,高宗李治约有一半的鲜卑血统。

由此可见,从南北朝开始,北方游牧民族与汉民族融合现象严重,已经很难分得清纯正的汉人或鲜卑人种。

这种民族融合的现象,源于五胡十六国及南北朝时期。随着西晋的灭亡和鲜卑拓跋氏的崛起,中国北方地区,经历了三百年的少数民族统治期,社会经过了汉民鲜卑化,和鲜卑汉化两个阶段。


杨氏和李氏家族,就是汉民鲜卑化的代表。在鲜卑政权北魏统治时期,为了融入鲜卑上流社会,他们与鲜卑贵族通婚,获得身份认同。而鲜卑贵族也通过与汉人豪门士族通婚,获得地方势力支持。由此形成了一个,由鲜卑贵族与当地豪门士族,共同构成的上层建筑。

李渊的祖父李虎,位列西魏八柱国,并被赐姓“大野”。杨坚的父亲杨忠,位列西魏十二将军,因北周建国有功,被赐姓“普六茹”。不过,随着鲜卑族汉化,以及杨坚建立隋朝后,原先鲜卑化的汉民,又纷纷改回汉姓。

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讲,到李世民这一代,早就没有了“大野”姓氏,不应该称之为“大野世民”。

那么,为什么还有很多人纠缠于李唐到底是鲜卑人,还是汉人呢?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件事?


  • 首先,很多少数民族其实原本就是中原人种的分支,本是同根生。

根据《史记》等记载,包括鲜卑、突厥、匈奴,以及更早的山戎、鬼方、猃狁、东胡,后来的乌桓、吐谷浑、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其先祖都是夏商周三代的部落分支。

在西周农耕文明之前,中国以游牧文明为主体。随着中原农耕文明的发展,一部分人进入西周的封建社会,成为汉民族。

还有一部分人依然保留了三代之前的游牧文明,他们逐水草而居,漂泊在两河文明的四周,形成了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各大游牧部落,进而发展成汉民族以外的少数民族。

从人类发展的根脉上看,无论汉民族还是少数民族,原本都是一家人。


  • 其次,汉民族本就是一个杂合的民族,中国历史的发展就是民族融合的过程。

通观中国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周边的少数民族,最终都慢慢融合于汉民族了。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山国一带的犬戎、西北地区的戎狄。又比如两汉的南匈奴,及本文提到的鲜卑,和此后的突厥、契丹、女真等。

比如今天的元姓,很可能是鲜卑皇族或长孙氏后裔;姓刘的不全是刘邦的后人,还包括独孤氏;姓陆的很可能是“步六孤”的后裔;“普六茹”改成了“茹”姓;“贺兰”氏,改成了“贺”姓。

今天,我们还能在全国各地,都能找到古代少数民族的遗存。比如已经消失的契丹族,有人考证,在云南,蒋、陈、李等姓氏很多都是契丹皇族后裔。

所以,汉民族本就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结果,中原文明只是它的核心部分,而不是全部。


  • 最后,汉文化的包容性是其最光辉璀璨的部分,是中华民族永生的法宝。

汉民族的这个特性,源于汉文化。汉文化是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它相对于游牧文明,具有先进性,这是以游牧文明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必然被融合的原因。

同时汉化文化又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对各种外来文化,都可以兼收并蓄,甚至加以改造升华,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

比如佛教,起源于印度,它来到中国,并没有被汉文化视作洪水猛兽,而是在汉文化的接纳下,被改造成与汉文化完美结合的文化精粹。


再比如,虽然中原文化遭受多次灭亡危机,可结果总是汉文化同化了一切入侵者,让他们变成了我们的一部分。包括鲜卑、辽、金、清等王朝,他们的统治者甚至骄傲地宣称:我们才是汉文化的正统。

因此,我们根本没必要纠缠于隋唐两朝的统治者,究竟是汉人还是鲜卑人,哪怕他们是纯种的鲜卑人,他们也是汉民族的一部分,他们也是汉文化的继承人,也是中华文明的优秀传承者。

今天,我们依然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看待整个世界。虽然当今国际形势不省心,可是我们要坚信,我们拥有传统文化这个法宝,最终可以解决一切困难,也可以拥抱世界,创造全新的大同世界。

点赞2、常宁市 网友:淡年华。

或许很难接受,但这确实是真的,这是他们的鲜卑姓氏,不过当他们建立政权后,又改回了汉人姓氏,也就是我们今天熟知的杨坚、李渊、李世民。

那他们是汉人吗?没错,按照父系血统传承来看,他们是标准的汉人,所以不用担心自己的历史知识被颠覆,那他们为什么会有鲜卑姓氏呢?因为他们曾经都是鲜卑政权的臣民。

提到鲜卑政权,就不得不说一下,这个极为特殊的少数民族,因为鲜卑是中国历史上建立政权最多的少数民族。

鲜卑族是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一个古代游牧民族,它兴起于大兴安岭区域,是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

它先后建立了前燕、后燕、北魏、西魏、北齐、北周等数十个政权,这么说有点乱,我们今天只说涉及到杨坚和李世民先祖的政权。

那时间顺序就简单了,先说最晚的唐朝,它是由隋朝禅让后建立的,而隋朝是由北周皇帝禅让而取得政权的,北周之前是西魏,而西魏是从北魏中分离出来的。

那把时间缕到北魏就足够了,之前我们说了,北魏、西魏、北周都是鲜卑族建立的政权,因为鲜卑族在中原地区建立了王朝,所以当时的汉族臣民都以跟鲜卑族通婚、获得鲜卑姓氏为荣。

这一点就跟后来清朝时,那些汉臣大同小异,反正已经归顺了少数民族政权,就要不遗余力地与之搞好关系,最好带点标志。

因为当时的这种风气,所以在北魏时期,皇帝会赏赐汉人鲜卑姓氏,而那时候有两个纯粹的汉人杨忠、李虎,都是北魏时期的将领,杨忠是鲜卑贵族独孤信的部将,李虎是名将贺拔岳的亲信。

这两个汉人,在北魏时还没有显赫到,可以拥有鲜卑姓氏的程度,不过机会很快就来了,北魏内乱,贺拔岳被杀,随后贺拔岳的下属宇文泰,就被推举出来主持大局。

那宇文泰就在李虎等人的拥护下,建立了西魏政权,并成为西魏政权的实际掌权者,宇文泰还设立了八大柱国,共同管理西魏,而这八大柱国中的一位,就是陇西郡公李虎。

鉴于李虎的功绩,西魏皇帝在宇文泰的建议下,就给李虎赐姓大野氏,于是李虎也就改名为大野虎。

那之前我们说的另一个汉人杨忠,虽然没有成为八大柱国,但因为战功卓著,后来还是被提拔为西魏的十二大将军之一,而十二大将军的地位,仅次于八大柱国。

所以西魏皇帝,又在宇文泰的建议下,给杨忠赐姓普六茹氏,所以杨忠同样改名为普六茹忠。那杨忠、李虎跟后来的杨坚、李渊有什么关系呢?

杨坚的父亲叫杨忠,李渊的祖父叫李虎,所以杨坚、李渊、李世民等人的鲜卑族姓氏就是这么来的。那也就是说,隋朝和唐朝是汉人建立的政权也是没有问题的。

但为什么最近,总在网上看到有人说,隋朝和唐朝是少数民族(鲜卑族)政权呢?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少数民族姓氏吗?当然不是,我们接着说杨忠和李虎两个人,大家就知道了。

杨忠的儿子叫杨坚(普六茹坚),李虎的儿子叫李昞(大野昞),这两个小子长大后,由于各自父亲的关系,分别娶了鲜卑贵族独孤信的七女儿(独孤伽罗)和四女儿(独孤氏)。

而这两个女人也非常争气,独孤伽罗给杨坚(普六茹坚),生下了杨勇(普六茹勇)、杨广(普六茹广)等十个儿女。

独孤氏给李昞(大野昞)生下了李渊(大野渊),李渊后来又有了李世民(大野世民)等四个儿子,所以说隋唐政权除了先祖被赏赐鲜卑姓氏之外,还拥有着鲜卑族血统。

但是按照父系传承来讲,隋唐政权都属于汉族政权,因为父系这边是纯粹的汉人,所以说那些在网上叫嚣,隋唐政权属于少数民族政权的可以消停了,那绝对是瞎说。

下面,我们再回到西魏政权中,在宇文泰死后,其嫡长子宇文觉接管了他的权力,并在第二年(557年)就逼迫西魏皇帝禅让,建立了北周,定都长安。

后来,到了581年,杨坚(普六茹坚)又逼迫北周皇帝禅让,建立了隋朝,北周自此灭亡,而杨坚由于本身就是汉人,所以他又把自己家族改回了汉族姓氏,也就是后人熟知的杨坚、杨广等人。

那由于李渊的姨母,是隋文帝杨坚的皇后独孤伽罗,所以李渊因为皇亲国戚的身份,被杨坚封为千牛备身,也就是杨坚的禁卫武官,值得一提的是,李渊当然也改回了汉族姓氏。

那接下来,李渊就效力于隋朝,不断地建功立业,逐渐获得了部分军权,等杨坚死后,李渊的表兄弟隋炀帝杨广(604年)继位,历史上说杨广是一个残暴的昏君。

于是,在617年,李渊以“废昏立明,拥立代王,匡复隋室”的名义,带着李建成和李世民等人,起兵三万挥师南下,并快速攻入长安。

随后李渊就摇尊远在江都(江苏扬州)的隋炀帝杨广为太上皇,拥立杨广的孙子代王杨侑为隋恭帝,杨侑登基后,立即加封李渊为唐王、大丞相、尚书令。

此时只有13岁的杨侑就是一个傀儡,他登基第二年(618年)就把皇位禅让给了李渊,而杨侑随后被封为酅国公,被李渊幽禁在长安,一年后(619年)就因病去世(一直有传说是遇害身亡)。

而杨广比他孙子杨侑死得早,他根本没看到隋朝的灭亡,在杨侑禅让之前的两个月(618年),杨广就在江都被宇文化及的叛军弑杀。

李渊称帝后,定国号为唐,定都于长安,自此也就开启了李唐王朝的统治,再之后就是玄武门之变(626年),李渊被迫禅让皇位给李世民,自己担任太上皇。

以上,就是杨坚原名普六茹坚,李世民原名大野世民的由来。可以说,所谓的禅让,其实就是一个幌子,历史上几乎就没有不流血的禅让,这也体现了皇权的残酷性。

点赞3、临汾市 网友:杨戬大爷

这是真的,李世民还有另一个姓,叫“大野”,只是,这哥们从来就没有用过,仿佛从来就没有那个姓。

关于李世民这个“大野”姓氏,说起来,就要追溯到他爸爸的爷爷(就是李世民他太爷)那一辈了。


1、

李世民的太爷,名字叫李虎。什么感觉,是不是这人很虎?

非也非也,这人是个文武双全之辈,书读得不错,弓马也挺娴熟,而且,人长得风流倜傥,端的是一表人才。再往前追溯,李虎还是西凉开国皇帝李暠(一作李皓)的五世孙,而李暠是汉人,自称是李广的十六世孙。

因此,从父系这一块看,一句话可以定性:老李家根上是汉人。

李虎所处的时代,风云激荡,正是北魏年间,李虎跟对了一个大哥,这大哥赫赫有名,大名就叫贺拔岳,是关陇集团第一代首领。

跟对了人,再加上李虎的本身能力非常出众,因此,累积了不少战绩,获取了不少功名利禄。

当时,大哥贺拔岳手下,人才济济,宇文泰、侯莫陈悦、独孤信、李虎等等,个个都是一等一的高手。很不巧,内部还是起了矛盾,大哥贺拔岳被侯莫陈悦杀了,于是,经过简单的波折,宇文泰成了继任大哥。

而恰巧,北魏权臣高欢作乱,北魏孝武帝无奈到了宇文泰那里,于是乎,高欢另立皇帝,成立了新的魏国,史称东魏。

原来的北魏孝武帝元修,是个苦命的皇帝,本来是到宇文泰这里,意图东山再起,结果,元修被宇文泰毒杀,接着,宇文泰扶持元宝炬上了位,这新的政权,就是西魏。

有人着急了,李虎怎么还不改姓?快了,别着急。

元宝炬上了位,李虎前往征讨曹泥镇守的灵州(今天宁夏吴忠),苦战40天,攻克灵州。

这是曾经的贺拔岳都没完成的事情,因此,李虎一时间名声大噪,官封左仆射、太尉。

此时,西魏皇帝赐姓李虎为“大野氏”,因为西魏皇帝是鲜卑,因此, 赐予一个鲜卑姓,仿佛是莫大的恩赐。

从此,李虎不叫李虎,叫大野虎。他的八个儿子也有了大野这个姓,三儿子李昞成了大野昞,孙子李渊就成了大野渊。

后来,因为将军杨忠发挥颇为亮眼,因此也很“幸运”,被赐姓“普六茹”,杨忠成了普六茹忠,后来的杨坚成了普六茹坚了。

隋文帝杨坚

2、

得说说独孤信这个人了,这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老丈人,因为在他的女儿中,有三个女儿嫁了“国级”人物,两个嫁了皇帝,一个养育了一个开国皇帝。

其中,大女儿(历史剧中叫独孤般若)嫁了北周第二位皇帝宇文毓;四女儿(历史剧中叫独孤曼陀)嫁了李虎的儿子李昞,就是唐高祖他爹;七女儿独孤伽罗嫁了后来的隋文帝杨坚。

李昞在官方场合,是要叫大野昞的,毕竟,后来的北周宇文氏也是鲜卑族,而隋文帝杨坚更是会叫普六茹坚的。

李昞在李渊6岁时就死了,小时候的李渊,被杨坚一家照顾不少,那大野渊的名字也是要叫的。

李昞和杨坚是“挑担”,在李昞和杨坚时,他们虽然都有鲜卑姓氏,但他们基本属于正统的汉人,只是,两人做了鲜卑人独孤信的女婿后,后辈的基因里就有了鲜卑的基因,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隋唐两朝是少数族裔的王朝”之由来。

在西魏和北周时期,因为皇家是鲜卑族,因此,老杨家和老李家,都在官方场合用那所谓的“普六茹氏”和“大野氏”。

可是,到杨坚建立隋朝,掌握政权后起,慢慢地就把赐姓“普六茹”扔一边去了,而李渊也不再用所谓的“大野氏”了。

3、

李世民出生于598年,关于“大野氏”,此时已经成为了永远的过去了,只存在于父母的故事讲述中了。在李世民出生后起,“大野”这个姓就没用过。

虽然,大野这个姓没有用过,但李世民骨子里,还是有着鲜卑血统的,有着鲜卑的基因传承的,整个李唐王朝,也有着几丝少数民族的开放传统。

因此,就有了李世民把弟弟媳妇娶了的情况;也有了李治把小妈武媚娘娶了的故事;还有了唐玄宗把儿媳妇杨玉环娶了的惊世之事。至于,后宫内的公主、皇后、妃子们的荒唐事,那就更是多了去了。

于是,就有好事之人,称呼大唐为“脏唐”。

是不是脏唐,我们不做讨论,唐朝的社会环境,还是相对开放的,人们的精神世界比较丰富,因此,唐朝的诗句流传下来的特别之多。

可以这么说,宽松的环境造就了人们思想的活跃,思想的活跃造就了文化的繁荣。

回到问题开头,再次肯定地说,杨坚确实曾用名普六茹坚,李世民也曾经有一个大野世民的别名,只是,这个别名,李世民基本没有用过。

仅此而已!

点赞4、新乡市 网友:創造神話

公元530年,北魏孝庄帝发动了一场宫廷政变,捅死了自己的老丈人、北魏第一权臣尔朱荣。自此之后,北魏将不可避免地走向分裂。同时,北魏奉行的汉化改革,也以失败告终。



那么,接下来的历史,会怎么走?

接下来肯定是反着走。以前是汉化,但汉化失败了,证明这条路走不通。于是,自然就要改弦更张,从汉化变成胡化。

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后来变成了北齐,西魏后来变成了北周。

虽然东魏和西魏都顶着北魏的帽子,但权力早就不在鲜卑元氏或鲜卑拓跋氏手中了。在东魏,是汉人高欢主政;在西魏,是匈奴人宇文泰主政。这两个人虽然都不是纯正的鲜卑人,却早已鲜卑化,一个是鲜卑化了的汉人、一个是鲜卑化了的南匈奴人。



所以,胡化就是鲜卑化。

彻底践行鲜卑化的,不是匈奴人宇文泰,而是汉人高欢。虽然出自渤海高氏,但高欢搞起鲜卑化来却相当坚决。你高欢这么搞,就不担心汉人不满吗?不满也没用,因为鲜卑人手里有“枪”。所以,东魏的模式就是胡人打仗、汉人稼穑,胡人全靠汉人供养。

实际上,脱离胡人和汉人的局限,就更能发现东魏的本质。这就是一个军事王朝,一切以军人为先。

这是东魏高欢,那西魏宇文泰会怎么玩?

他也搞胡化,也就是鲜卑化。但是,这家伙玩得却比高欢更高明。因为宇文泰打左灯却往右改。



打左灯,就是鲜卑化。

那就死命极端,怎么鲜卑、怎么来。其中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恢复鲜卑姓氏。北魏汉化的时候,把鲜卑姓直接取消了,统统改成了汉姓。如果当时能够改基因,鲜卑人肯定也把基因改过来了。但北魏这么玩,高兴的肯定是已经汉化或从中受益的鲜卑政治权贵,底层以及鲜卑军事将领当然不高兴。

所以,宇文泰恢复鲜卑姓,就是要争夺底层以及鲜卑军事将领的支持。

至于已经汉化或从中受益的鲜卑政治权贵,已经不重要了。公元528年的河阴之变,尔朱荣问罪北魏朝堂,然后铁骑围杀。北魏王公百官两千余人,命丧河阴。所以,这帮人基本就被消灭得差不多了。历史就是这么残酷。



但是,鲜卑人恢复鲜卑姓,还不够。要鲜卑化,还要更进一步,否则就不能叫极端。宇文泰还命令汉人也要取一个鲜卑姓。而且以上率下,从高层就要开始做。于是,以武川军事贵族为首的八柱国、十二大将军,无论是胡人还是汉人全都改为鲜卑姓。

八柱国和十二大将军是怎么回事?

这就要说宇文泰的往右转了。

打左灯,是鲜卑化;而往右改,却是继续汉化。具体来说就是复周礼。你们南朝不是说自己是正统吗?但是,你能复周礼吗?谁能复周礼,谁才是汉人的正统。所以,取代西魏元氏之后,宇文家族建立了北周政权。现在叫北周,是为了跟南朝区分,而当时就叫周。不仅行动上复周礼,国号上直接就是周朝。所以,这根本就不是什么胡化,而是极端汉化,汉到汉朝还不算完,必须汉到周朝。这就是一种汉化的原教旨主义。



宇文泰为什么要怎么做?

因为打不过高欢。你看一下西魏和东魏、北周和北齐的地图就行了。东魏和北齐一系,占得全是人多地肥的好地方。而西魏、北齐一系,几乎就被封在了关中地区。你宇文泰捏着半个陕西省,人家高欢捏着中原、河北、山西以及山东好几个省,你还怎么打?

没法打。所以只能拼命向内挖掘战斗力。那就必须赢得汉人和胡人的共同支持。只有胡汉融合了,才能有战斗力与东魏、北齐一战。所以,高欢可以只顾胡人满意而不管汉人情绪,但宇文泰必须左右逢源,谁都不能不满意。



周礼,就是合法性。但为什么南朝的汉人政权不能用呢?

因为时代已经发生了变化,周礼实际上是一种贵族主导且兵民一体的社会秩序。但,南朝的汉人政权,已经是豪族当道了。所以,想恢复也没法恢复。宇文泰却可以。贵族主导首先就要有贵族,兵民一体则要求贵族最好是军事贵族。这个马上就能有,具体就是宇文泰领导的武川军事集团。再往前追就是贺拔岳带出来的一伙武川镇将领。

于是,西魏就有了八个柱国大将军,分别是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赵贵、于谨、独孤信、侯莫陈崇。八柱国,这个数字,也有讲究。因为鲜卑人最初搞的是八部帅制,即八个军事贵族集团。后来,契丹人也有八部制。这都是从鲜卑人那里发源的,所以八这个数字就具有非常的意义。鲜卑人看到八柱国,立即就能联想到自己的八部制,当然认为这就是鲜卑化。



但你宇文泰不是要复周礼吗?周礼里面可是天子六军啊?不用担心,这个还可以解释。其中元欣这个柱国大将军,就不能算,只是挂了个名。因为元欣代表的是北魏到西魏的皇族一脉。宇文泰也是柱国大将军,但宇文泰是西魏的超级大权臣,后来宇文家直接篡位了,也当了皇帝。所以,宇文泰这个柱国大将军也不能算,因为太牛了,也只是挂了个名。

每个柱国大将军下设两个大将军。八柱国都设的话,就是十六大将军。但正是因为元欣和宇文泰这两个柱国只是挂名,所以就不设大将军了。设大将军的,就是其他六个柱国。所以,也就有了八柱国十二大将军的模式。每个大将军下设两个开府,也就是二十四开府,这个数字就对上了。而这六个柱国以及他们辖制的十二大将军和二十四开府,构成了所谓的西魏六军。这就是天子六军了。而对于天子六军,汉人肯定最熟悉。这哪是什么鲜卑八部,而是汉人的天子六军吗。



所以,你必须说宇文泰的想象力是超强的。

然后,就可以解释杨坚的原名叫普六茹坚、李世民原名叫大野世民了。

不是都给大家取了个鲜卑姓吗?那八柱国里的汉人就都得改。

隋文帝杨坚一家,原是弘农杨氏,是汉朝太尉杨震一族。这是豪门大姓了。但是,杨坚的父亲杨忠,是十二大将军之一,被赐鲜卑姓普六茹,所以鲜卑名就是普六茹忠。于是,子随父性,杨坚的鲜卑名就是普六茹坚。



唐高祖刘渊一家,本是陇西成纪人,往前可以追溯到西凉开国君主李暠,再往前追则可以追到汉飞将军李广那里。但李渊的祖父李虎,是八柱国之一,被赐鲜卑性大野氏,所以鲜卑名就是大野虎,其父李昞(与杨坚算是同辈)的鲜卑名自然是大野昞。

但是,李世民能叫大野世民吗?

答案是不能。李世民只能叫李世民,他没有鲜卑姓名。

宇文泰引导的关中改革,在手法上是打左灯、向右转。目的不是为了鲜卑化,而是混一胡汉。但,继续追问啥叫混一胡汉?混一就是不是战争层面的问题,而是文明层面的问题。既然是文明层面的问题,肯定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大家一定要实现文明升级。你混一完了,却文明降级了,那混一胡汉还有什么意义,干脆就是彻底的胡化。既然要升级,就看谁的文明程度更高了。更高的自然是汉人的中原文明,所以这还是一种汉化。只不过是故意走了一个螺旋,人为设计出来一个螺旋上升、曲折前进。



所以,最后一定还是要汉化。

除了文明程度的问题,再有一种解释就是自然和社会环境。西魏以及北周所在的关中地区,也不允许他搞成胡化。这里的环境是农业文明,怎么可能往游牧文明方向走?即便高欢在东魏搞彻底胡化,最后还是要向汉化方向走。高欢的儿子高洋主导修订了北齐律,直接影响了隋朝《开皇律》和唐朝《唐律疏议》。所以,东魏和北齐虽然奉行胡人高汉人一等,但跟主要是处于军事上的考虑,最后还是要汉化。

因此,宇文泰关中改革只是一个螺旋,接下来必然是汉化。公元

大定元年春二月壬子,令曰:“已前赐姓,皆复其旧”。

大定元年,是北周静帝宇文阐的年号。但只用了一年,即公元581年。因为随后杨坚就篡位了。而此时的杨坚是北周的第一权臣。也就是说,在还没当上皇帝的时候,杨坚就已经开始恢复汉姓了。

而杨坚当上皇帝之后呢?那就不是恢复汉姓这么简单了,而是全面恢复了汉人的礼乐制度,同时彻底地打压胡人,禁胡语、胡俗、胡姓以及胡服。



隋朝的建国时间是公元581年,隋朝的统一时间是公元589年。而李世民出生的时间是公元598年,具体是开皇十七年十二月戊午日。所以,李世民是隋朝人。从逻辑上推,你这时候就是借李世民一个胆子,他也不敢叫什么大野世民。他老爹李渊更不会给他取一个鲜卑名字。这是跟皇帝杨坚作对。

点赞5、五常市 网友:狂想二曲

隋文帝杨坚原名叫做普六茹坚,唐太宗李世民原名叫大野世民,我的第一反应是,为什么杨坚和李世民会有日本名字,对于这件事情我也非常震惊,于是查阅了相关资料,才了解了真实的历史,下面我们就看看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名字吧?

名字的来源

第一眼一看,以为他们都是日本名字呢,非常纳闷,那时候日本跟中原才刚刚有接触,怎么会来的日本姓氏,后来才知道并非如我所想。他们的姓氏都是鲜卑族的姓氏,分别是“普六茹”和“大野”,至于他们的来源,其实全部是被赏赐而来。

先看杨坚,杨坚的父亲杨忠曾经是南北朝时期北魏的将领,后来归西魏,在西魏被取代后,成为北周大将,无论在哪个朝代杨忠都受到重用,而北魏、西魏和北周都是由鲜卑族建立的国家,杨忠有功,被赐姓为普六茹,别名为普六茹忠。

杨家被赐姓之后,杨坚也称之为普六茹坚,小字那罗延,而杨坚的妻子独孤伽罗,她是西魏和北周时期的名将独孤信之女,独孤信就是鲜卑族,他与杨忠交好,独孤信又十分欣赏杨坚,于是将自己的七女儿独孤伽罗嫁给了杨坚做夫人,这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独孤皇后。

杨坚的父亲杨忠,作为北周的大司空、柱国大将军,被封为国公,死后杨坚继承杨忠的隋国公,从而奠定了建立隋朝的基础。

再看李世民,李世民的祖先名叫李虎,与杨坚的老丈人独孤信一样,是西魏八柱国之一,身份地位其实比杨家要高,并且李渊的父亲李昞同样娶了独孤信的女儿为妻。

李虎在西魏立下功劳,被西魏皇帝赐姓大野,于是李虎就变成了了大野虎。

赐姓的原因

总结出来,杨家和李家都被皇帝赐姓,主要原因有三点:

一:杨家与李家都是世代大家。

杨家的祖先乃杨喜是西汉时期的开国功臣,他是斩杀项羽的五人之一,被刘邦封为赤泉侯,杨喜之后,杨家基本上世代为官,也算是经久不衰,杨坚的父亲杨忠更是西魏的十二大将军之一,受到三朝重用,这样的世家怎能不受皇帝看重呢。

李家的祖先曾是十六国时期的西凉开国君主,名为李暠,西凉时间虽然不长,但好歹也算是建立了自己的国家,经历二世之后覆灭,即便是西凉灭国之后,李家仍是世代为官,并在李虎再次达到一个顶峰,成为西魏八柱国之一,子孙后代得以世袭其爵位,也为李家奠定基础。

二:鲜卑族的政策。

鲜卑族是少数民族,能够立足中原实属不易,北魏时期孝文帝拓跋宏更是注重汉文化,不仅迁都,还将自己的姓氏更改为元姓,以达到民族大融合,减少民族之间的矛盾,在自己改姓的同时,赐姓给汉族将领或者有功之人鲜卑族姓氏,以便于更好的维护自己的统治,赐姓是光荣之事,并且鲜卑族统治者,在赐姓之后不要求强制性改姓,也达到了笼络人心的作用。

三:巴结鲜卑族统治者

南北朝时期,鲜卑族建立了很多政权,很多人为了巴结鲜卑族,将自己的姓氏改为鲜卑族姓氏或者取一个鲜卑族姓氏的名字,再有就是鲜卑族中的权贵之人,也成了很多人巴结的对象,很多汉姓世家愿意与鲜卑贵族结为亲家。

消失的鲜卑族姓氏

北魏实行的汉化改革,其实有很多的好处,不仅仅是为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统治稳定性,也为后续全国统一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南北朝时期是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相互融合的一个时代,这个时代的推进,也使得很多少数民族逐渐消失,鲜卑族就是其中之一,隋唐的建立,鲜卑族的姓氏也就逐渐消失了。

杨家的普六茹姓氏,在第三代杨勇、杨广等人之时就已经消失;李家的大野姓氏,在杨坚掌管北周政权之后,就将李家的姓氏改了回来。

总结:因为鲜卑族当时掌管着北方,北方人民很多都有着鲜卑族姓氏,李家与杨家被赐姓也是十分光荣,对于杨坚叫普六茹坚确实有此事,但李世民叫大野世民有些牵强,毕竟到其父辈就已经没有了。

点赞6、韶关市 网友:婉约的风

普六茹坚不是隋文帝杨坚的原名,这个是他的鲜卑名。

《隋书·帝纪·卷一》中记载这么一段话:

齐王宪言于帝曰:“普六茹坚相貌非常,臣每见之,不觉自失。恐非人 下,请早除之。”

这里的普六茹坚就是指杨坚。杨坚有这个名字,稍了解历史的人应该都清楚的,只不过我们现在看的历史书很少,所以才觉得奇怪。

南宋的马廷鸾曾经参加考试进士第一,殿试为第四,最后官至宰相,南宋灭亡之后,他没有出仕元朝,隐退至死。

他曾经写过一首诗:读史有感

永嘉直数到贞明,三百年间宇宙倾。

草草梁陈貂尾续,纷纷云代犬牙争。

谁知普六茹坚者,已向重光作噩生。

毕竟开皇能混一,天公愦愦岂无情。

这里面提到的普六茹坚就是指杨坚,将杨坚称作普六茹坚也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包括清代诗人黄钊写的《天宁寺塔歌》中就提出这个名字:般若寺中紫光起,普六茹坚作天子。

李世民的先祖李虎是八柱国之一,被赐大野氏,这个同样是鲜卑氏。所以提问者所说的这一切是事实。

皇祖讳虎,后魏左仆射,封陇西郡公,与周文帝及太保李弼、大司马 独孤信等以功参佐命,当时称为“八柱国家”,仍赐姓大野氏。——《旧唐书·本纪·卷一》

赐姓大野氏的也不只有李氏一人,还有阎庆也被赐姓大野氏。这些都是对当时有功之臣的赐姓。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名字呢?

我们先来看一下整个历史的脉络,你就清楚了。

隋朝是从北周过来的,北周是从西魏过来的。西魏从是从北魏中分裂出来的。北魏是由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权。北魏有一件很著名的事情就是北魏孝文帝改革。

这一场改革的内容核心就是全面汉化,穿汉服,说汉语,学习汉族的文化。比如拓跋变成汉姓元,独孤变成刘姓。有一个著名的文学家元好问就是鲜卑族拓跋皇族的后代,相信很多人读过他的诗。

所以杨坚,李虎他们都有两个姓,一个是鲜卑姓氏,一个是汉姓。

这会让一些主张血统论的人很不爽,觉得怎么会这样。

血统论不是华夏文明孕育的,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刘备没有儿子,他收了一个嗣子刘封,刘封和刘备有血缘关系吗?没有的。

刘封者,本罗侯寇氏之子,长沙刘氏之甥也

刘封甚至只是刘姓的外甥。如果刘备后来没有孩子,刘封就会继承刘备的一切。

如果你以血统论来论述,那让刘备如何自处?当然如果有亲生儿子与这样收的儿子,自然是亲生儿子亲,这一点是不用质疑的。

华夏文化不讲血统论,讲的是文化认同论,华夷之辨是根据礼仪来区分华夏和蛮夷

孔子认为如果夷人懂中华之礼仪,那就是华,如果华人不懂礼仪,那他和夷人没有区别。

有些人说为什么四大文明别人断了,我们没有断,这就是根本原因,我们的传承就是文化传承。

不管是谁入主中原,他们都会选择汉化,学习华夏文明,然后尊圣孔子,这是规定动作,最后成为华夏的一分子,所以华夏的大家庭是越来越庞大。

杨坚后来掌握权力之后,就恢复汉姓,而李家也是恢复汉姓。当时李家恢复汉姓之后,李世民才出生,所以李世民就是李世民而不是大野氏。

隋朝,唐朝继承的都是华夏文化,这一点是不用质疑的。如果你觉得他们有鲜卑氏就觉得不纯,那无疑走极端了。

如果你觉得心中还有疙瘩,你再去翻这些民族的历史,追到千年前,都是华夏的分支。只不过因为居住环境不同,有选择定居搞农业,有选择游牧,然后才产生区别的。这种区别只是看上去的区别,骨子里是一样的。

点赞7、三沙市 网友:往事人烟

都别抢,我来答。

杨坚的原名确实叫普六茹坚,大家一听可能觉得有点日本名的味道。不过这和日本没有什么关系,和鲜卑的关系倒是很大。隋唐两代上承五胡十六国和南北朝,这段时期大家都知道属于各种民族大乱斗的历史。

一会儿汉人改姓,一会儿其它民族改姓,这个时期很混乱,但也促进了民族融合。杨坚的父亲所处的时代是北魏晚期,也就是鲜卑人宇文泰那会子,北魏分裂成东西两魏。

宇文泰自己把西魏给取代了,建立了北周。杨坚的父亲杨忠因为帮助宇文泰有功,所以被封了一个上柱国,还赐姓普六茹氏,所以杨坚的父亲其实也可以叫普六茹忠。

到了杨坚这一代时,因为那时候还是西魏和北周相交,所以就给他取名普六茹坚,这也算是汉人鲜卑化的一种表现吧。而且当时那些鲜卑贵族也是称呼他为普六茹坚,没有人叫他杨坚,后来杨坚掌权开国之后,就把姓氏给改了回来。

在杨广这一代,就直接叫杨广了。

值得一提的是,杨坚的小名叫那罗延,这是一个佛教词汇,意为“金刚力士”,因为南北朝时佛法很兴盛,大家都普遍信佛,所以给杨坚娶了这么一个小名。

他和自己的妻子独孤伽罗也颇有缘分,独孤是鲜卑复姓,伽罗则是佛教词汇,在梵语中意为香炉木、沉香木。独孤伽罗和杨坚的结合可以说颇有一种殊缘。

另外再说这个李世民原名是否叫大野世民,根据相关历史记载并没有这种说法,属于部分读者的有心创造吧。其实李世民确实可以这么叫,但是没有必要,毕竟杨坚重建汉人江山,他也没有必要再取一个鲜卑名字。

李世民家族和杨坚家族也是一样,李世民的爷爷李虎和杨坚的父亲都是北魏晚期的人,李虎因为帮助西魏建国有功,赐姓大野氏,而杨忠是帮助宇文泰建立北周有功,赐姓普六茹氏。

李虎在地位上要比杨忠高,他和宇文泰一样都是西魏八柱国之一。所以按照鲜卑名字来叫的话,李世民的爷爷应该叫大野虎,不过当时鲜卑人赐姓其实只是一种笼络汉人的手段。

并不会强制要求这些汉人非得叫这个姓,毕竟那样一来就是让人家改换门庭,舍弃祖宗了,所以它不具有强制性,喜欢可以叫,不喜欢就还是姓自己原来的姓氏。

但能够在当时那种政治环境下得到这种赐姓,多少也是一种政治资本的表现,毕竟那时候主体还是鲜卑人坐天下。所以到了李渊的父亲李昞和他自己这一代时,依然还是以李姓为主。

只不过在李渊父亲那一代,由于还是宇文家族坐天下,所以人家如果叫他大野昞的话,李昞也得答应一声,其实算是一种别称了。到了李渊这一代时,北周后来被杨坚家族取代,自然没有人叫他大野渊了。

毕竟连杨坚都把姓氏改回来了,李渊家族肯定也舍弃了这个姓氏,所以到了李世民这里时,也不会有人叫他大野世民,一生下来就叫李世民。所以如果硬要叫他大野世民,那就有点故意翻历史旧账的嫌疑了。

另外再说一下,不管是杨坚还是李世民都是根正苗红的汉人出身,杨坚家族出身那个显赫无比的弘农杨氏宗族,而李世民家族则是陇西李氏出身。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杨坚和李世民身上都有鲜卑血统,但这个没有什么大的影响,毕竟五胡十六国那么乱的年代都挺过来了,有点鲜卑血统不算什么。

点赞8、黄石市 网友:飞☆鸟々

没完完整整读过这段历史的朋友,很容易被一些说法带偏。先说结果:

杨坚原名就叫杨坚,李世民本名就叫李世民;至于普六茹、大野,都是北周开国者宇文泰赐给功臣们的鲜卑姓氏。

要理清楚这个事情的前因后果,我们先聊聊南北朝时期,鲜卑姓氏与汉姓的纠葛。

北魏时期的大规模“鲜卑改汉”行动

自西晋灭亡、东晋偏安江南以来,北方进入了以武力较高下的混乱时代,史称“五胡乱华”。这期间,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原本依附于西晋的少数民族,纷纷入主中原建立政权,而笑到最后的是鲜卑拓跋氏。公元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暂时结束了混战;而在之前,南边的刘裕取代司马氏,建立刘宋。就这样一南一北两大政权对峙,史称南北朝时代。

北魏虽为鲜卑人建立的政权,但历来重用、依仗汉人;无论早期慕容氏的燕国,还是如今的拓跋魏,其崛起过程都离不开对汉文化的吸取和借鉴。并且其统治者逐渐与汉族通婚,比如魏文成帝拓跋濬的皇后冯氏,就是一位汉人,而她也堪称对促进中华民族大融合功劳最大的一位女性。

孝文帝拓跋宏在位期间,由于他从小受嫡祖母冯氏(如今被称“文明太后”)影响巨大,北魏在他的主导下,开始了全面汉化改革。这一改革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其中与题目有关的就是“改姓行动”。

公元496年,拓跋宏下诏,命令全体鲜卑人改为汉姓,史书中就几个大家族举了例子,如:

拓跋→元,拔拔→长孙,达奚→奚,乙旖→叔孙,丘穆陵→穆,步六孤→陆,贺赖→贺,独孤→刘,贺楼→楼,勿忸于→于,尉迟→尉等等

至于其他小家族的鲜卑姓,也都一律改为了汉族姓氏。

但是,随着北魏统治者的逐渐腐化堕落,土地兼并、经济分化逐渐严重,在原本用来防御柔然族的北方六大军镇(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各民族军民生活状态日益窘迫,他们于公元523年发动了大规模的起义,其后动乱蔓延到内地,北魏政权走向灭亡。

西魏/北周的实际开国者宇文泰,再度恢复鲜卑姓氏

后来随着尔朱荣的崛起,各地起义逐渐被平定,但北魏政权也落入了他手中。公元530年,尔朱荣被北魏孝庄帝元子攸所杀,北方再度进入乱局,贺拔岳拥兵关陇,与高欢一西一东对峙。534年,暗中倒向高欢的侯莫陈悦诱杀了贺拔岳,而关陇旧部推举宇文泰接任,双方继续针锋相对。

534年11月,高欢另立元善见称帝,徙都于邺;第二年,宇文泰杀害前来投靠自己的北魏孝武帝元修,立元宝炬为帝。从此,北魏分为东魏和西魏,高欢与宇文泰成为实际的统治者。

戏剧的是,两边的统治集团民族特性都比较复杂:东边的高欢是汉人,但由于常年生长在边镇,生活习性与传统鲜卑人并无二致;宇文泰虽是鲜卑人,然而接受了汉文化的教育,并且跟随他搭建起西魏政权的几位大员,既有汉人,比如:李弼(后来瓦岗军头领李密的曾祖父)、李虎(李渊祖父,李世民曾祖父)、赵贵、于谨等;也有鲜卑等少数民族,如独孤信、侯莫陈崇。

而原北魏宁远将军杨祯的儿子杨忠,先后跟随尔朱荣、独孤信征战,后来得到宇文泰重用,多次参加恶战,立功无数,封随国公。他的儿子,就是杨坚。

很负责任地说,杨坚是标准的传统汉人。但他的妻子是独孤信的女儿,所以杨广是有鲜卑血统的。

而李渊的母亲是独孤信的另一个女儿,他的妻子是窦毅之女,所以严格来说李建成、李世民有1/4鲜卑血统。

但依据父亲血缘、文化教育、思想传统,再结合长久的汉化政策来看,隋朝、唐朝都是汉人王朝。

公元554年,宇文泰废掉元宝炬之子元钦,改立元廓,同时推翻北魏时的改汉姓政策,命令元氏改回拓跋氏;同时,其他所有改成汉姓的鲜卑姓氏全部恢复原样。

但是问题出现了,由于时日已久,当初北魏建国时整合的三十六小国、大姓九十九,几乎都已经灭绝,宇文泰就把他手下各位将领中功劳大的人封为三十六姓,功劳低一点的封为九十九姓,他们部下的兵卒也改姓了主将的姓。

所以,功劳比较大的杨坚家族就被赐姓普六茹,李渊家族则赐大野。

杨坚掌权,再度回归汉姓

公元580年,北周宣帝宇文赟死后,接班的皇帝宇文衍只有八岁,权力落入了宇文赟的老丈人、宇文衍的外公——杨坚手中。杨坚在这一年除了铲除政敌、改革弊政外,还颁布了一件大快人心的好事:把26年前宇文泰强行加给朝野的鲜卑姓氏去掉,恢复汉姓。也就是说,普六茹坚,终于可以大大方方被称为杨坚,大野渊也回归了李渊。


虽然宇文泰强行使用鲜卑姓氏,但客观来说,在推进民族融合方面,西魏/北周比东边的对手高家做得更好,比如其国号,就是源自先秦的周王朝;其官制仍沿用秦汉旧法。但其府兵制则是从鲜卑族的部落时代得到启发。通过这种托古改制,北周给自己的统治披上一件正统的外衣,取消民族间的心理隔阂。最终,宇文氏从弱势的一方逐渐崛起,最终灭掉高氏,统一北方。

啰嗦这么久,就是想避免某些人混淆视听,别再瞎扯什么隋唐是胡人政权。古代的各少数民族一心向汉,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如今却总有人要标新立异、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是病,得治。


点赞9、唐山市 网友:待绾之人

杨坚的原名确实叫普六茹坚,李世民虽然不叫大野世民,但是其父亲李渊的曾用名叫大野渊。

有人听到一定会连连摇头:杨坚是隋朝开国皇帝,李渊是唐朝开国皇帝,他们都是汉族人,怎么会有个如此古怪的名字,跟日本名字一样?

其实他们的名字跟日本半毛钱关系都没有,倒是跟鲜卑族有关。

中国历史上有好几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比如北魏、元朝和清朝,其中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政权,从386年到534年,存在了148年,开国皇帝叫拓跋珪。

北魏灭亡后,又分裂出两个政权,即西魏和东魏,其中西魏建都长安(今西安汉长安城遗址),存在了16年,到550年灭亡;东魏建都邺(今河南安阳北至河北邯郸临漳西南),存在了21年,到556年灭亡。

西魏政权被北周政权取代,北周最后统一了北方。

这个政权存在了23年,到581年灭亡,其开国皇帝是西魏权臣宇文泰的后人,宇文泰是鲜卑人,后代也是鲜卑人。

也就是说,从公元386年到公元581年,195年的时间,中国北方都在鲜卑人的统治下。在此期间,北方所有汉族人都是在为鲜卑人打工。

那些北方汉族人,要想出人头地,事业有成,不为鲜卑政权服务也别无出路。

虽然统治的时间没有清朝时间长,但是鲜卑人和满族人一样很有一套统治手腕,把汉人弄得服服帖帖,让汉族精英都忠心耿耿、死心塌地为鲜卑老板服务。为了让汉族精英心甘情愿为鲜卑人打工,鲜卑统治者想了很多办法笼络人心,其中一个办法就是对那些表现突出的汉人,赐予鲜卑姓氏。西魏时期,大权被宇文泰把持,手下打工的大多都是汉人,他把自己的打工仔封为八柱国、十二大将军。

唐太宗李世民的爷爷,唐高祖李渊的老爸李忠,就是八柱国之一。

隋炀帝杨广的爷爷、隋文帝杨坚的老爸杨忠则是十二大将军之一。

他们二位是西魏的栋梁,自然要赐予他们鲜卑姓氏。

李虎被赐大野氏,《旧唐书》记载:"皇祖讳虎,…以功参佐命,当时称为'八柱国家',仍赐姓大野氏。"

而杨忠被赐普六茹氏,《隋书》记载:"忠即皇考也。皇考从周太祖起义关西,赐姓普六茹氏。"

所以根据这个姓氏,李虎就被叫做大野虎,而杨坚就被叫做普六茹忠。

在当时来说,被鲜卑统治者西魏恭帝赐姓,是一件很体面的事,一般人求之不得,所以李虎和杨忠乐得合不拢嘴,这是一件让别人羡慕死的荣耀。

但是并非所有的汉人都愿意接受鲜卑人控制,北周时期出了个有志者杨坚,就是杨忠的儿子,此人雄心勃勃,又身为大将军、大司马掌握军权,就在公元581年,逼迫北周静帝禅位于他,建立了隋朝,统一了全国。

杨坚觉得汉族人为鲜卑人打工是窝囊的表现,被鲜卑统治者赐名更是一种屈辱,所以他还没有正式登基,就急不可耐地实行去鲜卑化,向全国颁布法令,取消汉人的鲜卑姓:"以前赐姓,皆复其旧。"

也就是说,所有被赐了鲜卑姓氏的汉人,都要改回原来的姓氏。

这样一来,杨坚随父亲杨忠叫的普六茹,改回了汉姓“杨”;李渊当时随老爸名字大野忠而叫的大野渊,也改回了李姓。

由此可见,杨坚的原名叫普六茹坚是千真万确的,大野渊则是李渊的曾用名。不过李世民原名叫大野世民就是无稽之谈了,因为杨坚在公元581年就颁布法令恢复汉姓,李世民出生于公元588年。李世民出生的时候,这个鲜卑姓已经被取消七年,大家都已经为曾经用鲜卑姓为耻了,李渊身为隋朝大臣,怎么会不以为耻,还让儿子叫鲜卑姓呢?

需要指出的是,鲜卑人统治的时候,他们早就在统治区推行汉化政策,北魏孝文帝就非常仰慕汉文化。当时北方地区就有不少汉化的鲜卑人,也有被鲜卑化的汉人,民族融合非常顺利。

起先作为外来征服者的鲜卑人,大部分很快被逐渐汉化,成为汉族大家庭的一部分。

点赞10、遂宁市 网友:江山与你

如果有人说:隋朝的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的名字可以叫“普六茹坚”,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可以叫“大野渊”,其最伟大的君主唐太宗李世民的名字可以叫“大野世民”。

听到这话,请先不要惊讶和反驳,虽然历史上没有出现过这种奇葩的叫法,但如果追溯杨、李两家的家史,特别是他们祖先改姓的那段往事,这么叫也是有道理的。

而这段有趣的历史,要从鲜卑族的南迁说起。

一、鲜卑人的改姓与赐姓

在历史上,少数民族通过移民或战争等方式迁居中原,是比较常见的现象。而一旦完成内迁,紧接着就要面临民族融合的问题。

西晋永嘉之乱以后,原本世代居住于大兴安岭的鲜卑人趁机开始陆续南迁到了黄河流域,其中就包括赫赫有名的慕容部、宇文部、拓跋部、吐谷浑等。

而他们也都先后建立了自己政权,比如慕容氏的燕国,拓跋氏的北魏等等。这里,我们重点说说北魏。他们的汉化最为成功。

北魏在太武帝拓跋焘在位时统一北方,成为中原霸主。孝文帝即位后,又将首都从平城迁到了洛阳,以便推行他的汉化改革政策。而改革的重要环节,就是改汉姓!

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出于与汉人通婚、杂居的需要,号召把鲜卑的复姓改成单姓,他自己首先以身作则,把“拓跋宏”改为了“元宏”。

据历史学者统计,在这场“改姓运动”中,鲜卑有史可考的120姓,仅有吐谷浑氏、贺若氏、那氏、庾氏、宇文氏、慕容氏6个姓没有改,其他全部被改为了汉姓。今天的“那氏”、“庾氏”可以考证一下,自己是否有鲜卑血统呢?

孝文帝的改革虽然使得胡汉之间的界线开始逐渐消弭,但却给北魏的分裂埋下了种子。

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这一时期,又流行起了赐姓,一些功勋卓著的文臣武将,开始被皇室赐姓。

而被赐姓者,是以汉族大臣居多,因为他们本身就是汉姓,所以被赐之姓就是皇室们的胡姓了。

而杨李两家当时的“掌门人”杨忠和李虎,就是在这一时期被赐姓。

二、杨忠和李虎改名

杨忠是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他是地地道道的汉人隋文帝杨坚的父亲,后来被尊为隋太祖。

杨忠原来是北魏军人,后来因武艺高强、战功赫赫,被封随国公。在西魏恭帝时,他还被赐姓为胡姓“普六茹”,也就是说他原本是一个汉人,却被赐了一个鲜卑族的姓氏。

《北史》:“魏恭帝赐姓普六茹氏,行同州事。”

李虎是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人,也是地地道道的汉人。他是唐高祖李渊的祖父,被尊为唐太祖。

李虎出身显赫,是十六国时期西凉开国君主李暠的五世孙。需要说明的是,西凉虽然是十六国之一,但却是由汉人建立的国度。

跟杨忠一样,李虎在西魏时期同样因战功被赐胡姓“大野”。

《旧唐书》:“皇祖讳虎,后魏左仆射,封陇西郡公,与周文帝及太保李弼、大司马独孤信等以功参佐命,当时称为‘八柱国家’,仍赐姓大野氏。”

所以,因为西魏皇室的赐姓,杨忠也可以叫“普六茹忠”,李虎也可以叫“大野虎”。而作为他们的后代,按道理讲,杨坚是可以叫“普六茹坚”的,而李渊可以叫“大野渊”,李世民也可以是“大野世民”。从这段历史上看,这种说法并没什么不妥。

不过,为什么这种叫法后来并没有成真呢?

四、恢复汉姓

在西魏时,杨忠和李虎皆被赐予“胡姓”,但到了北周末年和隋朝初年,所有原来被赐姓者,皆被要求改为了原姓。

《周书》:“诸改姓者,悉宜复旧。”

《隋书》:“己前赐姓者,皆复其旧。”

至于改回原姓的原因,当然很好理解:当年这些被赐姓者,大多本就是汉人。

当西魏灭亡、北周衰落之时,因为时过境迁、时移世易,他们就没有必要再跟着姓“胡姓”了,而是要恢复自己本来的汉姓。特别是彼时已经手握重权的杨坚,随时都能篡夺帝位,肯定是要把自己本来的姓给改回来的。

所以,在历史上也就没有出现“普六茹坚”和“大野渊”、“大野世民”,这种叫法,实际上是对于杨、李两家改姓这段历史的误会。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