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大度的人越容易友尽?
其实,这就是典型的好心没好报。一个人大方、善良本身没有错,但是要看对谁。有句话虽然很俗但是很有道理:人别对太好,狗别喂太饱。对人太好了,他就会认为理所应当,狗喂太饱了,它就懒得去看家护院。
有人做过一个给猴子分香蕉的实验,很深刻。饲养员刚开始每天给猴子三个香蕉,猴子虽然吃不饱,但是并没有情绪反应。有一天饲养员给了猴子四个香蕉,猴子吃饱了,非常高兴。当饲养员再从四个减到三个的时候,猴子不干了,气的上窜下跳,甚至愤怒地对饲养员呲牙瞪眼。
猴子尚且如此,何况人呢!农村有个俗语:升米养恩,斗米养仇,说的更加深刻。这句话意思,一个人在揭不开锅的时候,你给了他一升米,虽然是很小的帮助,他会非常感激你。但如果经常帮助他,或者给他的帮助太多,让其形成了依赖,他就会认为这些帮助都是理所应当的,一旦停止帮助,反而招致他的忌恨。
人性是贪婪的,正所谓欲壑难填。所以,做人大度、乐善好施也要有一个度。善良并不适合于所有人,而且要分时间和场合。老话讲,救急不急穷也是这个道理。他暂时出现困难,你帮他一把,在他心里你就是恩人。如果他是因为贫穷而需要你的帮忙,你的善心就不要随便泛滥了,帮不好反被自己招来一个仇人。
越大度的人,越容易友尽,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温馨提示:阅后如果喜欢,请不要忘记添加关注哟欢迎大家关注、点赞、交流、评论、收藏、转发,谢谢
看到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身边发生的一个故事。
朋友的老板来自偏远农村,是村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本人不论是工作还是学习都十分刻苦,得到了领导的赏识,积累了一笔资金后很快开始创业,也开始有了稳定的收入。村里的亲戚朋友得知了他在城市开了公司挣到钱了,就不断开始向他借钱,几千的也有,几万的也有,祠堂修缮问他要,修路造桥找他拿。终于,老板爆发了,不再借钱给村里任何人,也不再给村里做任何事。村民的非议开始了,什么忘恩负义,忘祖归宗开始骂,从村头骂到村尾,从村东骂到村西,祖宗也问候了,爹妈也被骂的接到城市去了。我不禁想,什么时候“弱”就成了一种先天的优势了,就变成欺负“强者”的借口了?站在到的的制高点绑架着别人,唾沫水腐蚀的人体无完肤。他们评的是什么?
这个人我相信大家都认得
红极一时的大衣哥——朱之文
成名之后回到家,迎接他的不是鲜花和掌声,同样也是一双双伸出来要钱的手,我永远记得记者就“村民向他要钱”这个事采访时村民说的话“他呀,应该给村里每个人发部小轿车”,可以想象此时的朱之文心有多寒。
大度的人,总会被认为好欺负。
所以,要有一双识人的慧眼,不是所有的让步都能得到称赞,不是所有的包容都能换来真情。和这些越过底线的要求、不知感恩的人,友尽!
我是刘翠莎,知我心理学合作咨询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头条号:心理咨询师刘翠莎。
“大度”一词形容为人,而“友尽”一词描述的是关系的中断。很难说这其中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不过,也许这个问题本身,反映了提问者们倾向于认为“大度的人,能容天下难容之事”,自然也能容天下难容之人,不易友尽。所以,对于“大度的人,也有友尽的时候”感到奇怪。
抛开其他,我想从以下几点来理解,“大度的人,被友尽,或与人友尽”的情况。
1. 心理边界与关系中的界限:为人大度,有可能在关系中被误会为“无度”。
心理边界:指的是个体内心的自我界限,这有点像是心理层面的皮肤,虽然不像皮肤作为身体边界那样明确可见,但却是保护我们心理的重要部分。
有一种情绪最容易提醒我们心理边界被入侵——那就是愤怒。
比如,当别人拿走你的东西、侵害你的利益、致使你感到不公的时候,很有可能提示你的心理边界被侵犯了。愤怒的情绪让你变得充满力量,要提自己伸张正义,积极争取,从而得到尊重和保护。
为人大度的人,并不是没有心理边界。但由于其心胸宽广,往往能容常人所不能容,时常神定气安,少见恼怒;容易给人一种“无度”的错觉,而“贪”也是人性的一部分,因此关系中的另一方容易在此时变得需索无度,最后单方或共同导致关系的破坏。
常见的例子是,朋友A时常以助人为乐,朋友B时常找A帮忙,A总是应允,B最先是感激不尽,而后习以为常,某天B又请A帮忙,但A因个人有事婉拒,却遭到B的责备。
图自pexels
2. “你来我往”的关系更长久:大度之人,有时反而让人感受到“攻击”。
大度形容人的心胸,而古文说“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大度之人,淡薄名利,响应他人的需求的时候多,求助他人的时候少,关系就倾向是“单向”的。
“斗米养恩,担米养仇”背后,讲的不仅仅是,接受“担米”的人形成依赖,由感激变成利索当然,以至于最后成仇;也在讲——如果一个人总在一个接受帮助的位置,容易产生无用感、无价值感,反而感到接受的不是助人者的“恩”,而是助人者的“攻击”,自然要“友尽”了。毕竟,人不仅有希望得到满足的需要,还有创造价值的需要。
举个例子来说:
个体发展到青春期,希望获得成人感,希望跟父母是尽可能平等的,希望可以表达自己的意见看法,而如果家长依然像对待小学生那样对待进入青春期的孩子,甚至像对待小婴儿一样让他/她处在一个“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位置,将他/她的衣食住行照顾得越好,这个年轻人越是感到“被剥夺”,自然是越要奋起反抗了(在这样例子中,毫不计较的家长,有可能满足的是自己给予孩子的需要,而不是孩子真的需要被给予)。
换个亲密友人的例子:
如果友情中,总是你在喜怒哀乐时找你的朋友分享,而你感到你的朋友从没有邀请你分享或分担的需要,很有可能你不会在这样的关系中感到舒服。毕竟,有“需要的感觉”,也有“被需要的感觉”,才是相互需要,而这样的关系更长久。
图自pexels
3. 关系中的比较竞争:有人当了大度君子,谁被当作了“小腹之人”?大度,不但招羡慕,还可能招致嫉妒恨
“於大度之君子,而败於私智之小人”、“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在谈论大度的时候,我们容易想到“小家子气”,在谈“君子”的时候,容易想到“小人”。
从某种层面来说,“大度”也不是单一的独立存在的,而是相比较而言的,这时候就要问,当某人在一个群体中总是被评价为“大度”的时候,其他人的“心理阴影面积”有多大(哈哈)。
多数心理学家认为,嫉妒是在社会比较中,个体因为意识到别人拥有自己试图拥有但却缺乏的东西时体验到的一种令人不快的感受。与此相对,心理学中还有一个“仰巴脚效应”(也叫“出丑效应”),即指才能平庸者固然不会受人钦佩,而毫无缺点的完美之人,也未必讨人喜欢,最讨人喜欢的人往往是德才兼备而带有小缺点的人。
举例来说,唱功万分了得的歌手,偶尔一次唱走调,不但不让人讨厌,反而让人感到可爱。
一个群体中过于出类拔萃的人,在人际情境下容易让同伴感到自愧不如的挫败感,让他人产生距离感,而人们为了不让自己感到挫败的难受感觉,则趋向于保持距离甚至拉远距离。因此,大度的人,有时候偶尔小家子气一把,反而容易显得可亲可近,不必“友尽”。
最后,以“大度为人,适度为友”作为该回答的总结吧,谢谢!
刘翠莎(头条号:心理咨询师刘翠莎);
应用心理学临床心理方向硕士;
中-美高级精神分析连续培训(2018-2020)受训;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擅长领域:亲密关系、亲子关系、人际关系、情绪管理、个人成长。
欢迎点赞并关注头条号“知我心理学”——2017年度健康头条号、石塘网最佳干货科普答主获得者,400万用户信赖的心理学社区,在这里找到你的幸福生活。
看了这个题目感慨万千,九十年代单位分来了几名本科大学生,当时对大学生的口碑并不好,许多单位都不要,令可要中专大专生也不要本科生。其中一名本科生家境很苦,本人个头又小,只有一米六出头,讲话细声细气象个女孩,分到几个单位都不想要他,后来,把他留在机关,亲自培养调教,然后让他到基层任主官,经过机关,基层几个循环,小伙子进步很快,超过同批分来的其它大学生,期间,包括找对象,结婚,都给了他极大的帮助和关照,仕途一路绿灯,最后当上了单位付职,成了我的助手,他到处说这一辈子怎么也报答不了领导的栽培和关爱。确实也是他从一般干部成为副处领导基本二至三年提拔一级,只用了不到十年的功夫。我从来没有抽过他一包烟,喝过他一瓶酒。当我调离这个单位去其他系统工作时,一天他跑来找我,说听讲我向上级推荐了另一位资历比他老,任职时间比他长的同志接我班,要求我重新推荐他接班,我真的没有想到他会向我提出这样的无理要求,很不高兴,我告诉他,谁接我的班是上级的事,我有推荐的义务,但没有决定的权力,所以这次我并没有推荐任何人,也不打算推荐人。你还是听从上级安排,经受考验。他一脸不爽的走了。后来,上级从外单位调来一位领导接我的班,他没有干上,从此,他到处说我的坏话,说我不讲感情,还胡编乱造一些段子。再也没有与我联系过。此事的教训十分深刻,其一,现在有些人,你帮他九次,最后有一件事没有帮他办好,前面的帐一笔勾销,反脸不认人,这毛病是硬被宠出来的。其二,事情不能太好办,仕途不能太顺利,让他感觉这些都是你应该做的,举手之劳,不值得珍惜。其三,平时装的老实可怜之人,不能看表面现象,到一定的职位后才会现原形。到关键时刻才会露狰狞。所以,人轻而易举就得到的东西不觉得珍贵,人花了血本得到的东西才觉得金贵,一些人因没有负出代价根本不懂得珍贵和高贵。有的人因花了血本才懂得了金贵的昂贵!
普济就是个比较大度的人,对本题体会深刻。看到这题犹豫再三,是不是把经历过的这类人和事,挑几个典型的说给大伙?是为了警醒,也是评评普济是否大度。最后还是决定不说,担心当事的人看了不好受,毕竟还是朋友,毕竟一层纸还没捅破。所以,只说三点体会:
一、“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句名言只是借用里面“坦荡荡、长戚戚”的道理,与人交往上,大度之人最容易在这点上友尽。大度的人心地坦然,不计较,不隐瞒,有啥说啥。可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对于别有用心的人,你的袒露恰恰可作为隐私利用,无形中会成为被设计的砝码。当你还认为是朋友的时候,人家已经把你作为利用对象了,等你发现,早已友尽。
二、“狡兔死,走狗烹。”过河被拆桥,是大度之人友尽的第二原因。大度的人生性谦虚好学,所以的才智出色,乐于助人,不遗余力。对于求助的朋友,自然地有多大力使多大力,从不偷巧耍滑,更不会留什么后手。可是求助你的人不都是与你一样的心地,往往都有自己的小九九,一旦成功,你就成为第一个要灭掉的人。等你发现,早已友尽。
三、“一碗米养恩人,一担米养仇人。”这是大度之人遭遇最多的友尽事例。对人友善无偿帮助,是大度之人品性。遇上需要帮助的人,你帮他一次,他会感激不尽,你帮他十次,他同样当你亲人般亲近,可你十次中有一次不帮到或不如他意,他就会立马翻脸,当你仇人,甚至会挑你最软弱的地方下手打击你。等你发现,早已友尽。
这是个沉重的话题。生活的智慧来自于生活中的教训和经验。大度之人本来是值得信任的人,也应该拥有很多的真心朋友,可是现实中往往相反,普济也是因此苦恼很久很久。后来顿悟出三句话,用来勉励自己:
- 世上本无好人坏人,只有可以交往的人和不可以交往的人;
- 世上本无好事坏事,只有可以做的事情和不可以做的事情;
- 世上本无朋友敌人,只有可以帮助的人和不可以帮助的人。
有的人没有自知之明,你越大度,越忍让,它就得寸进尺赶尽杀绝
好心,很容易就成了驴肝肺
人是分层次的,不在同一个层次的人是很难沟通的。
心太软的人是很难快乐的 拒绝别人就像自己做错了事 心软是一种不公平的善良 成全别人 委屈自己 却被别人当成了傻子
虎生尤可近,人熟不堪親!
曾经听过这么一个故事,两个朋友每天一起吃午饭,A不喜欢吃套餐里的煮鸡蛋,于是每天都把鸡蛋给一起吃饭的B,也没有要求以其他食物交换。
忽然有一天,A将这个鸡蛋给了C,一直独享两个鸡蛋的B居然一气之下与A友尽。
有书君每每看到这个故事,都感叹人是如此贪婪和自私,往往在接受别人的恩惠后,却只记得别人的礼物而忘记了它本来的归属,同时也将别人的大方馈赠忘得一干二净。
为什么越大方的人越容易友尽?有书君今天就来和大家分析一下这个深奥的问题。
一、 源自于人的依赖。
有一句话这么说过:“帮急帮不了穷”,这句话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人在最窘迫时,你对TA施与援手,TA会记你一辈子的好。
因为你只帮TA一次,TA并没有把你的帮助当成一种习惯。
但是,如果你因为TA穷,过度给予TA,长久下来在TA心里形成依赖。
但凡有一天,你不再给予或者是忘记了,从这一天起,TA会开始恨你,你从前的好TA会忘得彻彻底底。
有书君身边就有个很鲜活的例子,朋友A因为老母生病,向B借钱,B二话没说倾其所能,一心只为可以帮助A的家人渡过难关,A母身体恢复A也很有信用的将钱归还了B,一切圆满皆大欢喜。
股市最近大涨,A心中蠢蠢欲动,可惜手中实在无钱可用,于是TA再一次向B借钱。
当时B也没有多想就把钱借给了A,在TA心里有着一份侠义情结。
A大赚后及时归还了B,并且还给B买了礼物。
这样几借几还,让A吃到了甜头,于是TA经常向B开口借,金额超出了B承受的范围,B终于有一天拒绝了A的借钱请求。
事情发展到这里,结果您也想到了吧!A大骂B不仗义,明明收了他的礼物还不借钱,而且张扬的路人皆知。
一些不知情的朋友们也在偷偷议论B的仗义是装出来的,这一段交情就这样以闹剧结束。
B很委屈,十分不解为什么明明自己帮过A多次,结果却是这样。
有书君很想用萝卜砸醒这个B,其实帮人急但永远不要去帮人穷,因为你在授之以鱼时,已经激发出TA身体中依赖的因子。
如果真把TA当朋友,不如收起你要递过去的鱼,把捕鱼的本领传授一二。
二、 源自于忘记了底线
人都是有自己的底线的,而大方的人的底线往往放得更低。
在你不断要求的时候,TA只是在观察你,忍耐你,可能终在一件小事上可能爆发。
你可能还在埋怨TA原来如此小气,一向大度的TA怎么可能因为这一点小事与你断绝往来。
而这时你需要去思考,你是不是忽略了TA的底线,再或是你根本就没有顾及此事。
举个例子吧!朋友T与朋友J一直相处融洽,不过T有个毛病,就是经常说完话后又担心自己的话传播,而每每告诫J别去外面胡说八道。
一直以来,J都没有表现出不满,因为在TA心里觉得T还是有很多优点,说的也并不是什么大事,也就忍了。
直到有一天,朋友T在J面前吹嘘自己的家人如何优秀,有点到了刺耳的程度。说完后T故伎重演,提醒J不要去外面胡说。
这一次J当着很多人的面怒了,并且很严肃地说如果不信任TA,今后就不要与TA说。
人都是希望被信任的,尤其在朋友之间,T触及了J长久以来的一直不断下调的底线,终因这个小事怒火被点燃。
今天有书君从两个方面回答了这个问题,对于人的依赖要记住这条俗语: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为大部分的人还是有其动物性的,如果东西来得简单容易,就不会珍惜。
而对于大方人的底线问题,有书君不得不提醒大方的人。
做人大方终没错,不过底线也要经常展示一下,一味地调低自己的底线,终不是一个好方法。
在这个社会,有一段纯洁的友情不容易,因为社会关系复杂,而在其中的人们多少都会受到影响。
不过,遇事多从别人的立场去考虑,还不失为一种好的习惯。
你有没有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我们对周围的人报以笑脸,用和善的态度对待所有人,从不跟人红脸,甚至别人对自己做了很不好的事情,我们也会选择原谅,不与其计较。我们以为这样做就能够拥有更多的朋友,与朋友之间的相处越和谐,可现实的情况是,越大度的人反而越容易失去朋友。
太大度,没态度
我们不能否认对人大度是一件好事情,但如果你对所有人都报以相同的态度,大家就会认为你脾气好,好欺负,长时间下去,大家可能习惯了你的隐忍,认为你这个人就是这样子,然后什么事情都会交给你,有什么让你不舒服的地方大家也不会去介意,因为他们以为你不会介意。
然后造成的后果就是,你一旦表现出不满,大家就会认为你这个人很假,认为你之前都是装的,然后就自然而然的疏远你了。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其次,你若是对自己的朋友大度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你如果好坏不分,被人伤害了你还傻乎乎的去原谅他,试问你以德报怨,那么又用什么来报德呢?
你对坏蛋和好人都是一个样子,那么你让那么对你好的人又怎么想呢?原来他们在你心里的分量和那些坏蛋是一样的,这会让那么对你好的人感到无语。这就像没有惩罚坏人,好人会感到心凉一样。
我一直都认为这个社会需要有它的一套惩罚机制,而我们个人所能做的就是以德报德,以直报怨,社会应该奖罚分明,才能维持它的秩序。我们对待善良的人,当然应该做到友好回应,并回以同样的态度,而对待生活中的坏人,当然应该谴责他们,并且不与他们来往。
朋友是奢侈的东西,我们只要有几个真心对待你的朋友就很好了,能够在你困难的时候帮助你,伤心的时候安慰你,那些泛泛之交的人就顺其自然吧,能来往就来往,不能的话也无需强求。
图侵删。您对此还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您的点赞、评论、转发,都是对我的鼓励,支持我输出更多内容。
看问题换一种角度,讲观点升一个高度,墙裂后是砖,我是专门引玉的抛砖人——墙笑裂。
越大度的人越容易友尽----题主对人生百态洞若观火,心似明镜,因为这样的情况听上去觉得不太可能,但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普遍存在的。
我本人不是一个大度能容的人,但我身边的朋友基本都是非常宽容,人际关系较好的人。和他们相处久了,会发现,这样的人其实也会遇到我这种不太大度的人遇到的“友尽”,而且频率也不低。这种情况从逻辑上分析,觉得不合常理,但是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大度的人容易“友尽”,是不可避免的。
跟谁都好,态度不明确
大度的人,往往人际关系较好,和身边的众派别,都能相处的很好。他们往往也不爱站队,以宽容之心平等对待所有人。但是--成也宽容,败也宽容。宽容大度的人,跟谁都好,这就会让他身边针锋相对的朋友,对他产生一种埋怨:“你既然跟我好,为什么还跟我的死对头好?”心胸狭隘的人会把这种友好、宽容,据为己有,他们认为:“我的朋友,就应该和我一条心”而宽松大度之人的做人原则却是--谁也不得罪。久而久之,原来的一些朋友就会因此而疏远直至再也不联系。
“宽容、大度”没有锋芒
有一句话叫做“你的善良,必须要带点锋芒”,道出了为人处世的平衡之道,这句话用在“宽容、大度”上也同样适用。因为有些人的宽容、大度其实是带有一些讨好意味的,更像是一种对自己的保护和对别人的取悦,而非真正的大度,真正的大度是“我完全可以不大度,但我愿意选择大度”。这种大度是受人尊重的,而退一步的大度,其实是容易受到对方轻视的。当你有一天不想大度的时候,就会和《芳华》里的刘峰一样,成为众矢之的,被许多人不接受、疏远。
因此,无论你选择善良还是大度,这些美德都需要穿上铠甲,否则没有人会珍惜,你也会伤到自己。
被朋友过分期待
许多人对宽容大度之人,都有一些过分理想化,认为这样的朋友就一定能够为了“我”两肋插刀,赴汤蹈火。因为,“宽容、大度”之人,他们平时对人太好了。底线太低了。于是身边凡受过恩惠的朋友,都认为宽容之人,会宽容到底,提什么样的要求他都会答应。于是,当朋友提起借钱的话题,宽容之人没有答应借给他时,他就决绝的选择了“友尽”,还会怪自己“瞎了眼”。其实明明就是我们对宽容和大度,产生了许多误会,以为对方就是为包容我们而存在的。怎么会呢?对方也是正常人,也有很多未满足的需求啊,他们也可以不大度的。
大度之人,因大度而承担了本可以不承担的责任,一旦自己不想承担时,身边的朋友可能就真的疏远,友尽了。
关注我哇~
我想大家都相信这句话吧,就是“宽容理解是一种美德”,确实是一种美德,但太过宽容,有时候也会委屈了自己。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过这种体会,就是有时候别人对我们不理解,你越解释,她越强势,完全不顾你的感受,说真的很生气,但都忍下来了,不想说话,不想让事情越来越糟吧,毕竟沉默也是一种解决办法,不至于让事情变得更糟。
但是有些人就是不理解,你越服软,她越得寸进尺,越不在乎你的感受,完全按照自己的性子走。
你说的永远没道理,她说的永远都是真理,你稍一出差错,她就唠叨个没完,她做错事,总是有万种理由,让你无言以对,也不想去争辩了,毕竟说多了也是浪费口舌吧,倒不如安静下,让事情早点结束。
在生活中,我们也会经常遇到这种人,接触久了,也就会选择避而远之吧,毕竟不是每个人我们都可以和睦相处,也不是每个人我们都愿意去了解。适时的独处,可以让我们照顾自己的内心世界,明白自己一直想要的是什么。
常常说大度是一个人的优良品质,我不否认,但还是要看对象吧。或许有些人不值得,你一味地大度,一味地理解,别人可能以为你好欺负,也会觉得你软弱,这时我们就要分清对象了。
但是,我想说呢,在一些事情上,我们可以大度,我们应当予以理解,比如别人无心的错误、无意的冒犯。但是大度也有限,对于他人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错、侵犯,我们要建立界限。
总之呢,我们要看清事情,看清对象,对很多事我们可以理解,但不能一味容忍。适时的反抗,可能会保护自己,还有,对于那些合不来的人,也不要勉强,毕竟不是所有人都值得你靠近,去珍惜,何不坦坦荡荡做自己呢?
——END——
责任编辑|灵芝
你对这个问题是什么看法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哦。
职场技能掰开揉碎讲给你听,欢迎关注【霸王课】头条号,一起加速成长,成为一名优秀的职场精英~如果你喜欢我的回答,不妨点赞、转发、收藏一下。
有个从小玩到大的发小,从小一个院子长大,基本是形影不离甘苦共尝。为此没少被人欺负被家人收拾,但事情过后我们又一如往昔的混在一起。然而随着时间的变迁,我们各自考取了大雪,后来参加工作,期间有几次在同学那里取得了联系。一天深夜我正在电脑前CS,忽然他发来了消息:跟别人打架,把别人打伤了,要我赔5000块,还差3000块,帮我个忙发工资还你!当时看到情况严重,我想都没想的通过网银给他转了3000元。第二天出于关心,给他发短信打电话时,基本变成了无音讯。后来回家过年遇到了,支支吾吾的说了半天,大概意思就是手头紧没钱还。而我并没有把那3000块当回事,毕竟曾经的情谊值3000元,后来我还请他去K哥。
又过了两年,他打电话来:兄弟,我要买车,借我点儿,过年连同以前的3000块一起还你。那时我已经买了车,收入也还稳定,给他转网银转了5000元,他还煞有其事的写了张借条拍照发给了我。那一年过年我倒他家拜年,他依然没有提起买车借钱的事儿。因为我的好友本来就不多,我有不想得罪他,就随便问了一句,而他有些不耐烦的回答:“公司业绩不好,年终奖泡汤了,过完年还你”。回到家和老妈说起,老妈对他有了意见。前年十一,他发了视频请求:兄弟我要结婚了,别忘了十月二号,环球大酒店吃席。当时我在海南的出差,微信转了1000元红包给他,表示了祝贺与遗憾。他没在出声儿,到现在两年过去了,基本断了和他的联系。不知道我的这个经历,与题主的问题算不算吻合?
后来痛定思痛,我发现与他的友情,自从他第一次张口借钱那次以后,就已经变成了利益关系,一共三次主动联系都是为了借钱,而每次达到目的以后他就消失了!前一阵儿遇到曾经他的初恋跟我说:阿德跟我说你现在是个暴发户,看不起他,他也懒得再理你!艹,这台词也太操蛋了,我啥时候看不起他了?难不成是我几次借钱给他借错了?还是他为了赖账故意编造歪曲事实?后来,我在QQ和微信上给他留了很长的一段话,大意是我很怀念童年时的友情,现在长大了疏远了我理解,对于我借给他的那几千块钱就当我送给他了,各自都很忙有机会再见吧。我相信他看到了,始终没有回复我,应该是心中愧疚无颜面对吧,可以说对他我是仁至义尽了。我不后悔三次借钱给他,我觉得几千块钱看清一个人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