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娱乐

清朝临近灭亡时为什么不退守东北?

提问时间:2023-07-05 12:01关键词:清朝

清朝临近灭亡时为什么不退守东北?

点赞1、瓦房店 网友:妖娆无比

时代变了。

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反映了1650-1911年清政府的变化。

这里我从历史案例与当时形势分析一下。

1、咸丰北狩

在太平如火如荼的时候,大清又在莫名其妙中与英法开战,基本陷入了两线作战状态。后果就是抗过了李开芳,抗不过英法。从太平前线调回来的胜保诸将压根打不过英法联军。

幸亏咸丰帝没有“君王死社稷”的想法,果断坚定的去了承德。(当时大臣也不同意,幸亏自己有主见)。慈禧也去了。

要注意咸丰去的是承德,这是他父辈去的地方,属于大皇帝陛下的夏宫,元朝的皇帝也是如此。这里是满蒙汉的结合部,是大清皇帝最值得信任的地方。

这方面可以看看茅海建《近代的尺度》

当然咸丰没有呆多久就死了,南京、北京都丢了,活太久,那得心多大。之后就进入新时代了。

(咸丰北狩)

2、甲午战争与工业内迁

如果说1860大清皇帝还眷恋他们的内亚传统的话。在1895年真看不出来了。一个是龙兴之地辽东被打爆了。无论是黑龙江、吉林的马队,还是出关的湘军,反正都是惨败。6万人打不下海城。

所以东北和沿海地区都不是安全地带。大清得考虑战时工业生产的问题。

所以就出于安全考虑,力主由沿海地区向内地迁移、扩散;力图统筹全国,集中发展若干重点军事工厂,以提高效率并强化中央集权。(有点国府工业内迁的影子,没错,就是这样。危机下的选择都是如此)

有兴趣可以看袁为鹏的《甲午战后晚清军事工业布局之调整——以江南制造局迁建为例》。

非要再说大清内亚性,就是耍流氓了。这时候你觉得还有迁回东北的想法吗?

(龙兴之地辽阳、沈阳还安全吗?)

3、慈禧西狩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武卫军精锐连战连败,慈禧逃出北京城,走的是居庸关、怀来,张家口一线。

他在这里也停留了一些日子。很明显,他在考虑去哪。

最终西南行去了西安,在西安重建中枢,有了与西方人谈判的资本。

如果去了东北,基本就是被俄国人活捉,成了傀儡。或者交给西方人。最最好也就是流窜,四处逃跑。

一句话“回不去的东北,可以去的西安”。

巧合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公车上书提的迁都地点就是西安。大清如果遇到危机就只能西迁,没有其他选择。东北居于日俄两大帝国之间,危险前所未有。

(慈禧西狩)

4、末日新政

痛定思痛,慈禧回銮后坚定要改革。对龙兴之地与满汉关系都有新的界定。

第一:满汉可以通婚。

第二:开发蒙疆。第一条国有铁路就是张家口、绥远修建,甚至计划修外蒙,即控制蒙疆。大量汉人进入开发。蒙古亲王不再是大清皇家的盟友,而成了西南的小土司,等着改土归流。

第三:东北建立行省。

这基本已经将汉制要推向所有的地方。那你说清王朝的重心在哪?自然是关内。

当关内反了怎么办?要么镇压;要么谈判。

东北是回不去鸟。

(辽阳、沈阳直接战场了。战后东北基本成为日俄势力范围)

总结

顺治的时候,因为孙可望、李定国作战凶猛,形势不好,会退往关外。

咸丰的时候,那时候黑龙江、蒙古马队还是帝国最重要的支柱,退往塞北也可以考虑。

到了洋务运动以后,朝廷依靠的是装备新式武器的湘军、淮军;武卫军;北洋军。而且朝廷的政策越来越把塞北当做待开发之地,加上东北形势越来越恶劣。回不去了。

慈禧曾经与咸丰去过承德,在40年后慈禧再次出逃却去了西安,这本身就是大清体制与历史形势的转变。

点赞2、威海市 网友:無語聹噎


清末龙兴之地东北已成为沙俄与日本的势力范围,两国为了争夺东北的控制权,大打出手,甚至1904年在东北爆发了“日俄战争”,清政府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祖地被两个强国打的天翻地覆,对于东北早就没有了控制。

清朝临近灭亡时肯定考虑过重回东北龙兴之地,不过东北早就是沙俄与日本的天下了,这两个国家都是狼子野心,落在他们手里可不好说了,而辛亥革命后,南方革命党与袁世凯为了让清帝和平退位,提出了极其优厚的条件,清庭已经没有退路了,当然顺势而为,清朝国祚结束。

现在网上有相当一部分人觉得清朝对中国领土贡献很大,客观来说清廷的确对中国疆域有贡献,但绝没有他们鼓吹的那样大,上图是本人在国家图书馆拍的照片,大家可以仔细看看清末实际控制的领土,清廷不退回东北的最大原因是东北已经控制不了,其次是袁世凯与南方革命党商议的清廷优待条件甚好。

个人见解,谢谢观看,更多精彩动动小手点个关注~

点赞3、乐清市 网友:花满蹊

谢谢邀请!原因是多方面的,仅就个人所知,大概说几点吧。

首先,我们从结果看。1911年,清朝的退出,辛亥革命的作用,没有想象的那么大,而是各方势力角力和妥协的结果。(需要说明的是,不仅仅是清朝政府、袁世凯代表的北洋和革命党,还有地方势力以及洋人等的介入。)这种妥协或者可以称之为“协商”,是满清皇室对以后的待遇,抱乐观态度。至少,不会像中国的其他王朝后裔,很多被诛杀。因为,协商本身就表明,一方不可能独大,至少最初是这样。这样的结果,使满清皇室,勉强可以接受,并在北京长待。

再就是,清朝覆灭前,不能说没有人建议去其他地方,最有代表性的,恐怕当属“宗社党”了。他们是抱着与大清共存亡的心理,想着誓死不让权的。还是举那个很有名的例子,让汪精卫一举成名的事件,极力说降汪精卫的肃亲王善耆(1866~1922年,川岛芳子的生父),可是至死不忘复清的。当然,他们肯定会考虑,如果北京待不下去,是否撤回关外。



我们再看一下,撤回关外有无可能。①清朝末期,光绪帝去世前一年,东北改建制,改奉天将军为“东三省总督”,并加授钦差大臣头衔,命徐世昌为第一任东三省总督,正式建立东三省。这很能说明,清廷已经相当重视东北的建设与发展。

但是,这是被迫的,日俄两国,早已对东北虎视眈眈、垂涎欲滴。甚至,连藩属国朝鲜的难民,都想霸占一块儿,建立个“小朝鲜”。开始,是向清政府申请居留许可,后来直接打算常住,并在赶走日本以后,并入朝鲜本土。再不重视,东北这块儿所谓的大清“龙兴之地”,迟早会危险。

②满清入关以后,为了保住所谓的风水,把很多原来的部落,无论是联盟还是被打败要提防的,多数迁于关内,只留少数人看守;当然,后来也做为流放地。但是,流入东北的人很少,东北两三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基本被废200多年。虽然后来有“闯关东”,迁入的人口,与土地相比,简直不对称。这个,由时下的东北人口来看,也可以想见。

这就造成东北基本没被开发,没有多少发展基础,很难养活足够多的人。更何况,经过近300年的满清贵族,去到那里,大部分是不会耕作劳动的,只是消耗资源,很难生存。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之前叫东北为“北大荒”。

后来建立“满洲国”,日本大量移民,当然有为了日本自身的利益考虑,但也表明,东北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



再就是,日俄的影响。1904~1905日俄战争以后,两国仍然是明里暗里在较劲,清政府两方都不敢得罪,就任其发展。结果是,日本和俄国疯狂发展,东北的大城市基础设施,基本是这两个国家的军队建起来的。至今,东北仍有遗存。

这也是现在很多人特别奇怪,怎么也没听说日本运兵,“九一八事变”时就有那么多日本兵。那些都是在满清时就过去的,甚至有部分,就是当年日俄战争时留下的驻军。您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国共内战时,斯大林要挟的谈判筹码,有大连等海港的使用权。因为,他们经营了太长时间,除了实际作用外,多少“有那么一点点感情”。

这样的一个东北,即使满清大部分主体人员回去,也不会有什么大的作为,甚至生存都是问题。这由后来的张作霖和“满洲国”的统治就知道,溥仪连定个年号、祭祖穿什么衣服等细枝末节,都要请示日本关东军,日俄是不会轻易让出既得利益的。

当然,满清贵族长期的安逸享乐,以及八旗子弟的腐化和堕落,那个时代,最重要的支撑——军队,都难以建立,即使回到东北,也难以立足。

而且,强行回去,很可能会引起满清以外各方势力的担心,反倒可能会弄巧成拙。

最后,新政已经开始实行,而且效果非常显著。清朝政府,没有预料到民心思变,过于心切,导致需要按部就班进行的新政日期表,反倒成了招致大清灭亡的导火索之一。他们万万没想到,大清会亡的那么快。

尤其是摄政王载沣,每次民众请愿,政府都答应——你们说“新政”10年完成,太慢。那就改5年!5年还慢,那就3年!3年还不行,那就1年。谁知道,1年不到,你们要起义,这不按套路出牌呀?

当然,还有其他诸多原因,笔者仅列其一二,望读者也看其他回答,多方综合,相信对您的理解,大有裨益。

点赞4、滨州市 网友:水铃蓝

东北是清朝起家的地方,也是满清八旗的老家,更是清朝的“龙兴之地”。1911年的武昌革命爆发后,全国就有14个省相继宣布脱离清廷而独立,一时间,清廷就基本丧失了关内的统治,在几乎完全丧失了关内的情况下,在武昌革命当年的冬天,满清权贵也有退守关内的想法,为此他们还专门联络了东北总督赵尔巽,打算在奉天另立一个小朝廷。

但实际上,当时的东北也受革命形势的影响,赵尔巽有些撑不住局面了,因为东北的革命党实力太强了。

武昌起义爆发后,东北地区的革命势力一时间也兴奋了起来,各地的革命势力都齐聚到了沈阳,就连不少地方上的土匪、绿林也加入到了革命队伍,就连东北各地的警察也不听清廷的号令,很多警察局长都跟着哗变了。

而东北最为强大的军事力量就莫过于新军了,可这个时候的新军内部,也基本为革命党人所把持。比如当时奉天最重要的军事基地北大营,就是革命党人经常聚会的地方,时任新军第二协统的蓝天蔚就是革命党人,早在1907年的时候他就与宋教仁一起在东北成立了同盟会辽东支部,可以说蓝天蔚在东北策划革命,由来已久。

除了蓝天蔚驻扎在奉天的新军第二协外,同时驻扎在东北的新军第六镇统制吴禄贞、第二十镇统制张绍增也都是同盟会员,三人统领的三万新军中,大多数军官都倾向于革命,我们熟知的冯玉祥就是其中的一员,根据冯玉祥的回忆,当时他就曾在新军中,一天就散发出了三四百份传单,把新军都发动起来了。

当时东北的新军已经推举蓝天蔚为关外讨虏大都督,并制定了革命计划,打算发动起义,使东三省脱离清廷而独立。

时任东三省总督的赵尔巽,面对这样的局面一时间也无能为力,因为在东北来说,新军实力太强,他管不了新军,手上的巡防营也不是新军的对手。武昌起义爆发后,各种倾向于革命的力量也开始合流,面对此种情况,赵尔巽就启用了张作霖,企图利用张作霖来牵制革命党的力量,维持清廷在东北的局面。

那么当时的张作霖是个什么样的情况呢?为什么他会被东北总督赵尔巽看重呢?那个时候的张作霖其实势力已初具规模,他是驻守洮南的前路巡防营营长,手下有5000人马,其影响力已经波及奉天,正是看中了张作霖手下的这股力量,赵尔巽便打算启用张作霖来对抗蓝天蔚。

张作霖来到奉天后,赵尔巽很快就对张作霖委以了重任,将奉天城内的巡防营全部调归张作霖指挥,这样张作霖手下的人马就扩充到了8000多人,在人数上与蓝天蔚的第二混成协相当。

张作霖也确实有不少的手段,不然后来也当不上东北王,来到奉天后,他很快就镇住了奉天的新军,使清廷在东北的局势暂时缓和了下来。

而在这个关键的时刻,1911年11月7日,吴禄贞本想乘清廷北方空虚,策动阎锡山、蓝天蔚等人起义,不料这个异动却为袁世凯所掌握,袁世凯便派人暗杀了吴禄贞,吴禄贞的死不仅暴露了蓝天蔚,也使东北革命力量内部发生了动摇,一时间东北的革命形势也前途未卜。

不过蓝天蔚这个人缺乏政治手段,他的部下中就有人把他给出卖了,将他的计划全盘告诉了赵尔巽,于是赵尔巽就在一天夜里召见蓝天蔚到奉天城内开会,当时蓝天蔚还不知道赵尔巽已经知道了自己是革命党的事情,就来到了奉天城,结果被赵尔巽夺了兵权,离开了东北。

不过蓝天蔚走后,东北的革命党势力很快就在张榕的领导下展开了武装起义,一时间革命势力与清廷势力在东北形成了僵局。在当时来说,张榕在东北的革命当中与蓝天蔚齐名,他曾参与过刺杀清廷出洋考察五大臣而出名,是个坚定的革命派,在他的领导下,东北的革命形势也出现了好转。

到了1912年1月1日,南北举行了和谈,对于清廷来说,这个时候的东北局势并不稳定,不要说大量的革命党势力遍布东北,即便清廷能彻底消灭东北的革命党势力,东北也不完全在清廷的手上。

因为当时的东北还有日本人和俄国人的势力大量存在。甲午战争后,俄国就乘着清廷兵败之际,侵占了整个东北,还强租了关东洲。1905年日俄战争后,关东洲就转到了日本人的手上。

PS:关东洲是金州半岛南部一个存在于1898年至1945年间的租借地,包括军事和经济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旅顺口港和大连港。

根据日本与俄国在日俄战争后达成的《朴茨茅斯条约》,南满以南为日本的势力范围,以北为俄国的势力范围,所以就算清廷搬到了东北,还要面临日俄两大帝国主义,那还有活路呢?

更为要命的是,到了1912年年初的时候,当时掌控清廷朝政的袁世凯,已经和南方革命党达成了协议,只要袁世凯能逼迫清帝退位,袁世凯就能当上民国大总统,面对最高权力的诱惑,袁世凯马上就背叛了清廷,清廷大势已去。

首先是地盘基本都丢了,关内的地盘基本没了,关外的地盘也掌控不了。当然,最为重要的还是军队,不过这个时候的清廷,手上基本已经没有军队了。就新军来说,当时的新军不是加入了革命党,就是为袁世凯掌控,清廷已调动不了任何新军。能调动的各地巡防营也不是新军的对手,至于八旗就更不堪用了。地盘没了,军队也没了,不退位还能做什么呢?

这个时候革命党已和袁世凯联手了起来,袁世凯刚开始的时候碍于面子,也是在劝清帝退位,但袁世凯的耐心是有限度的,如果劝不动的话,接下来就要动手了,当时新军中最为精锐的北洋六镇全在袁世凯的手上,不要说跟革命党去打,就是袁世凯手上的北洋六镇,当时的清廷都对付不了了。

如果听从了袁世凯的建议,主动退位,还能捞个优厚的待遇,如果是被人打败了,从皇帝宝座上被拉下来了,结局就会非常惨了,能不能保住性命都不好说了。

所以当时清帝选择退位,其实是明智的选择,至于跑到东北再组小朝廷,其实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就算跑过去了又能如何呢?

点赞5、盐城市 网友:葡小萄*

清朝临近灭亡的时候,为什么不选择退守东北?他倒是想退,但不敢!

清朝临近灭亡的时候,他们能想的方法基本都想一遍了,不是不想退守东北,退守满清的龙起之地,可惜,实力不允许啊!

下面我分几个方面来讲一下,一个是外部环境问题:

当年,满清横扫大明的时候,并非是他们军事实力强盛,而是捡了一个大漏儿。是正赶上李自成跟吴三桂起矛盾,吴三桂一怒之下开放了山海关,不然满清还真难入关。

入关之后的满清,也并非是靠八旗兵打天下,基本都是依靠投降的明军打明军,打大顺军,打大西军啥的,这才夺得了天下。

当时在他的龙起之地,也就是东北,只面临一个强敌,那就是大明。晚期的明朝,大家也懂得,实在是羸弱不堪,防守都难,根本谈不上进攻,所以满清能站稳脚跟!

而1911年的东北,早就不是17世纪的龙起之地了,可谓是强敌环绕。先不说中国军队,单看北面的俄国就对其虎视眈眈,而且连隔着大海的日本都渗透过来了,况且朝鲜半岛就在日本人手中,隔着一条鸭绿江就能越到东北。

在这种情况下,清朝退守东北,又能坚持多久?

还有更严重的问题,若是俄国和日本趁火打劫,打下来的东三省属于谁呢?

第二个问题,就是军队问题:

刚才也提到了,清朝夺得天下,主要还是依靠的投降的汉军,倒不是说八旗兵不厉害。而是还没有厉害到能横扫天下的地步,后来郑成功趁着满清没反应过味儿来,就成功地联合南明政权,一路收复失地,把军队开到了南京城下。

当时顺治帝想御驾亲征,但其他大臣中有建议,一旦南京失守,那皇帝就退往关内,所以,那时候退守东北是可行的。

等到了咸丰帝的时候,英法联军入侵,咸丰帝不顾慈禧阻拦,还是带着她逃到了热河。他之所以敢往这里逃,主要还是因为这里还有骑兵部队,而当时能抵抗英法联军的部队,比如湘军和淮军,主要在南面跟太平间死磕呢。

但是这支被仓皇派出的最后一支骑兵部队,也被英法联军歼灭于通州八里桥。

等到咸丰帝驾崩了之后,后来的皇帝,就再也不提往东北退的事了,为啥?

还是军队问题!

甲午中日战争中,驻守东北的军队除了毫无战斗力的绿营兵、骑兵和八旗兵之外,主要是湘军部队。但是甲午一战,所有军队损失殆尽,基本是一触即溃,也让俄国和日本傻了眼。

再到八国联军入侵的时候,慈禧太后为什么带着光绪帝往西安跑啊?

不是她不想重走咸丰帝的路,而是这条路已经走不通了,因为八国联军入侵的时候。除了天津到北京这一带有激烈战斗以外,俄国还在东三省大肆进攻,去了东北,绝对死路一条。

而当时的情况下,清廷能指望什么部队呢?

只能依靠新式陆军,其他军队根本毫无战斗力,实际上早在咸丰帝的时候,这个问题就展现出来了,最后一支骑兵部队的全军覆没就是标志。

也就是说这段时间,满清政府只能依赖湘军、淮军、武卫军、北洋军,若是退到东北,跟汉军划清界限,他们又能依靠什么军队抵抗呢?

有人说,东北不是有人嘛,再招兵呗?

其实,东北真没多少人!

所以,第三个原因,晚清政府之所以不敢往东北逃,最重要的就是没人!

当初清军入关后,为了维护统治,也为了保证龙起之地的纯净,他们把人们尽量往内地搬。整个东三省好几百平方公里的土地,压根就没留多少人,除了必要的驻扎军队外,还有一些流放的人员往这边发,其他原住民很少很少了。

可以说,整个东三省荒废了二百多年,后来内地的人“闯关东”,就是因为那里人少,到处都是荒地,闯过去种地的。

而且,俄国和日本为什么一直对东三省虎视眈眈,就是因为那里没有多少人。即使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人去那里还称呼为北大荒呢,荒嘛。正因如此,日俄战争才会在空旷的东北开打,而根本不会顾及到中国人的感受。

后来“九一八事变”发生,一下子蹦出来那么多日本兵,而我们也没有从史料中发现日本有运兵的迹象啊。很有可能,这些军队早在甲午中日战争,以及日俄战争的时候就留下来了,足见他们经营东北时间之长。

别说日俄了,连朝鲜当时也对这块地垂涎三尺,当时有朝鲜难民逃到东北,就向清政府申请一块地居住,后来甚至想直接把这块常住地并入朝鲜领土。

所以,到了清朝中后期,清政府也开始默许汉人进入到东三省发展。尤其是甲午中日战争和日俄战争之后,这种迫切感更加严重,因为再不移人过去,东三省不保啊。

正因如此,晚清政府开始了一系列针对东三省的改革:

比如八国联军入侵后,慈禧太后踌躇再三也不敢北上,只能选择西逃,从西安回来后就开始推动东北改革。

先是宣布满汉可以通婚,随后宣布大力开发蒙古和新疆,再之后大量引入汉人到这些地方种地,发展经济。

再之后就是东北改制,改奉天将军为“东三省总督”,并加授钦差大臣头衔,命徐世昌为第一任东三省总督,至此,清政府正式建立东三省,加强了那边的统治。

至此,清朝全面汉化了,汉人布满了整个疆土,已经没有满汉之分了,也没有所谓的龙起之地了。

而东三省这边确实居住环境不怎么好,又比较荒芜,所以满人大都迁到了内地,只留下了很少的满人。等到了晚清时候,随着汉人的大量涌入,那边的满人比例更少了。没有了统治基础,就算是清朝退到了东三省,还是面临无人可用的境地。

所以,清政府苦思良久,退守东北根本就不可行,外部环境变得更差,内部也无人可用,而且早就没有了效忠的军队,就算退过去也是死。

与其这样,还不如接受民国的优待清廷政策,好歹日子还能继续过,银子还能继续花,不然,怎么死的都不知道啊。

也幸亏袁世凯提出了优待清廷的政策,才避免了一场皇室血腥清洗,才维护了一个统一的中国。

点赞6、喀什地区 网友:凉初透

我们都知道清朝始于中国的东北,也就是古代三海关以外的满州。清朝后期太平天国起义和国外势力一系列打击后风雨飘渺,最终在辛亥革命后面临被推翻的危险,不过经过多方势力角逐和妥协,最终清廷退位,民国保留满清皇室待遇,末代皇帝溥仪还能居住在紫禁城,满清贵族并没有像元朝一样退回自己的发源地,这是为什么呢?以笔者来看主要有一下三点原因:


一、满人已完全被中华文化融合,满洲成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清朝的统治者是满族人,与汉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和习俗,刚入主中原时,当汉人反抗激烈时,满人都有撤回满洲退守东北的打算。但清朝入关二百多年,虽然皇帝也多次强调要其族人保持自己的语言和习俗,但鉴于汗文化的先进性,随着时间的推进满洲人基本都汉化了,当然满族和汉族之间的融合是双向的。晚清满族贵族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大部分都认为自己就中华大家庭里的一员,满洲也已经成为这个国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谁要退守东北分裂国家将是历史的罪人,要遭全体中华儿女(包括东三省)的唾骂和反对。这一点被后来的溥仪就任伪满洲国皇帝时已经被证实了。


二、晚清满族统治依赖汉臣,民国对清帝优待政策不错

满族入关之间就启用了汉人做官,在逐鹿中原时,汉族大臣更是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太平天国起义之后,清廷不得不把消灭太平天国的希望寄托在汉人的地方团练之上。从此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汉人大臣崛起。最后清朝新组建的军队都交于汉人袁世凯去操练,几乎都要成为袁世凯的私人军队。八旗兵拿着高额俸禄吃喝玩乐早已失去了应有的锐气,满洲可用武装力量基本都掌握在汉人手上。辛亥革命后面对全国的形势,袁世凯更是审时度势给予清帝退位的条件是非常之优厚的, 保障了满洲人与汉人平等, 保护其私有财产和尊位,等于是满洲人被汉人和平夺了权,避免了一场血雨腥风。

三、东北利益错综复杂,早已不是当年的满洲

满清入关以后,对于东北这块龙兴之地,清朝是特殊对待的,只留少数人看守,被荒废200多年,经过近300年的锦衣玉食的满清贵族要再回东北大部分是不会耕作劳动的很难养活自己。另外随着清末“闯关东”人口迁入,汉人在东北已经占多数了。更关键的是日俄两国,早已对东北虎视眈眈、垂涎欲滴。东北大城市的基础设施,基本是这日俄两个国家建起来的。要知道日俄是不会轻易让出既得利益的。


就这样的一个东北,即使满清贵族全回去,各方势力势必介入,也不会有什么大的作为,甚至还有灭顶之灾。我们看到溥仪后来在日本人支持下就任伪满洲国皇帝,基本就是一个傀儡。

点赞7、白银市 网友:独孤世家

答:关于清朝的灭亡,许多“历史票友”们常想不明白一件事儿:1912年,大清咋不往东北跑呢?



要知道,1912年初时,虽说辛亥革命后,革命党的力量迅速增长,关内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统治。但代表革命力量的“南京临时政府”,真实力量也有限,还面临着“财政赤字”“内部分裂”等巨大困难。清政府虽说焦头烂额,可毕竟背靠着东北“龙兴之地”,掌舵东北军政大权的东三省总督赵尔巽(《清史稿》主编)也是大清死忠,撤到东北理论上该不难。却为何硬没挪窝,反而在1912年2月12日,悲戚戚颁布“退位诏书”了呢?



乍一看去,如果“大清”那年胆气足一点,不那么着急退位,而是退守东北继续顽抗,没准这清王朝还能“坚挺”久一些。于是民国年间时,有些“大清遗老”就对此纷纷不平,大骂“袁世凯诓骗孤儿寡母”。那么真实情况,又是否如此?


其实,在清王朝覆灭前夜,“退守东北”的主张,那时代各个阵营的“高层”都有人想到了,之所以没实现,原因有很多,除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外,还有几条现代人了解相对较少的原因。首先一条就是:东北已不是昔日的东北。

在清朝的最后半世纪里,东北大地的人口经济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咸丰年间起再度兴起的“闯关东”热潮里,每年有成千上万关内百姓拖家带口去东北谋生。到1911年,东三省的人口已经增长到1800万人,比1840年多出1500万人,增长的人口里绝大多数都是关内移民。特别是辽宁沿海地区,山东人占到了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东北的人口比例和民族构成,都已在这场热潮里彻底改变。





而随着日俄列强对东北侵略的加剧,深重的民族危机,也让东北大地的革命运动蓬勃发展起来。说起清末资产阶级革命,后人多津津乐道“武昌首义”等行动,其实东北的革命运动,同样是可歌可泣。1907年时,同盟会就在东北成立了辽东支部,创办了《国民报》《长春日报》等进步刊物,此后在东北的警察、学校、新军等部门,都大力发展革命力量。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东北的革命党人也迅速响应,张榕(满族)、蓝天蔚等革命党人,发起了“驱逐赵尔巽”的革命行动,然后在海城、凤城、辽阳、宁远州等地,都先后爆发了革命起义。特别是在辽宁凤城,当地满族聚居区的农民们自发剪掉辫子,组成“满汉农民革命军”,给了赵尔巽们当头一棒。





但在清政府的血腥镇压下,这些革命起义都失败了,张榕也遭到杀手暗杀,随后遇难的还有100多革命党人,甚至还有许多无辜者,仅仅因为“剪发易服”就惨遭杀害,单奉天省城(沈阳)就“陈尸累累”。值得一提的是,为赵尔巽执行这场杀戮的,正是几年后的“东北王”张作霖。


但面对这场残酷的镇压,东北的革命运动却越挫越勇。1912年1月,部分东北革命党人转战胶东半岛,在山东半岛北部建立根据地,整编出了“关外民军”。1月中旬,南京临时政府的“关外北伐军”与“关外民军”在烟台会师。这支部队随后在2月1日进发辽东半岛,与赵尔巽的东北清军主力展开激战,双方在瓦房店、庄河厅城等地陷入对峙,与此同时,在辽宁铁岭、黑龙江哈尔滨、吉林公主岭等地,也先后爆发革命起义……

虽然随着清政府宣布退位,勾结袁世凯的赵尔巽等人,成功窃取了东北革命胜利的果实。但东北的革命运动,却对整个辛亥革命起到了重大意义:清政府仅存的精锐部队,被革命党人牢牢拖在东北,根本无力“入关勤王”。作为清王朝“龙兴之地”的东北,也成了革命活动风起云涌的“火药桶”,已是惊弓之鸟的清王朝,哪敢往那儿跑?

而比起东北革命党人的浴血牺牲来,另一个原因也比较重要:辛亥革命时的国际环境。





辛亥革命爆发时,中国已是彻彻底底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在中国“利益均沾”的西方列强,从一开始就对中国革命进行深度干涉:武昌起义爆发不到十天,武汉江面上就云集了近20艘外国军舰。到1911年11月中旬,表面看革命形势一片大好,但其实列强侵入中国水域的军舰,已有五十多艘,外国军队还控制了京津沪等地的交通据点,随时准备干涉中国革命。辛亥革命的走向会如何?他们很有话语权。

而眼看着烂透了的清王朝,已经不可救药。这些“洋大人”们也果断作出了选择:英美德法组成的“四国银行团”,停止了对清政府的一切贷款,叫清王朝财政陷入困顿,等于是基本决定抛弃清王朝。另外也要寻找新的代理人,北洋系的掌舵人袁世凯就这么被他们“挺”了起来。而对于这些列强来说,一旦中国陷入持久的分裂内战,他们的在华利益就要打水漂,一个统一却虚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才最对他们的胃口。

所以也就不奇怪,为什么袁世凯“复出”后,刚派北洋军拿下汉阳汉口,就摆出了“和谈”的架势,英国驻华公使也接着出面,联合各国公使斡旋停战。袁世凯也以“借助于各国调停”为名,持续向南京临时政府施压。英国驻华公使甚至表示“中国应由袁世凯出面组成临时政府”。接下来的“南北和谈”乃至“袁世凯出任大总统”,背后都有列强黑手的操纵。





在这样的情况下,清政府一旦要“退守东北”,也大概率会遭到西方列强的反对。但这其中,也其实存在着一家变数:日本。

比起英美列国“利益均沾”的要求来,1911年,也正是日本的侵华野心日益膨胀的时候,“利益均沾”早已满足不了日本的胃口,对这场辛亥革命,日本政府的算盘,也打得十分精明:1911年11月28日,即辛亥革命一个多月后,日本竟然就提出了“各国共同干涉”的主张,企图浑水摸鱼。只是因为其他西方国家没响应,尴尬唱了独角戏。

但独角戏背后,却是日本早已开始的一系列操作:辛亥革命爆发后,日本一面向清政府提供军火援助,另一面又以“三井物产”等公司的名义,向革命党出售武器。而比起英国驻华公使“利益均沾”的要求来,当时日本的驻华公使伊集院彦吉,却是憋足了劲要干大事。他在辛亥革命爆发仅十八天后就给日本政府建议:清政府垮台是必然,最好的办法是“屈居东北一角”,中国最好分成北中南三部分,日本更要“顺应这一大势”。



与此同时,日本内阁会议上也有人叫嚣说,日本应该趁此机会,不但要“设法在中国内地扶持势力”,而且要“彻底解决满蒙问题”,一个月后,伊集院彦吉还在日记里,把怎么“顺应这一大势”说得清清楚楚:“让清廷退至关外,在满蒙藏地区建立一个国家”。

也就是说,随着辛亥革命的推进,日本真的动过念头,扶持清政府退居东北,建立一个合并了满蒙藏的傀儡政权,甚至同时资助革命党里的亲日派,把中国变成一个“两三个政权对峙”的分裂状态。而参考1931年东北大地的那场浩劫,我们必须说,只要让日本抓住丁点机会,他们真干得出来这样的事。而一旦伊集院彦吉的计划成真,那必然是近代中华民族更加严重的灾难性事件。

但和1931年那个“不抵抗”的“黄金十年国民政府”不同,1911年至1912年时,无论“南京临时政府”还是袁世凯的“北洋系”,他们尽管分歧极多,但在捍卫国家统一方面,其态度却是一致的。于是随着南北和谈的推进,伊集院彦吉的计划,空间也越来越小,日本政府也很快抛弃了这一想法。近代中国,也就有惊无险的避开了一座历史暗礁,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而从这两个“冷门原因”上,我们今天复盘后看到的,不但是清王朝不可救药的历史命运,还有近代中国在列强炮口下灾难深重的命运。以及那么多也许今天名字很冷门,却义无反顾走向牺牲的英雄们。

参考资料:《北洋军阀史》《辛亥革命至国民革命时期日本的对华认识》《辛亥革命在东北》

作者:张嵚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