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百科

乾隆时期马嘎尔尼使团访华为何不欢而散?

提问时间:2023-07-05 02:37关键词:华为,乾隆

乾隆时期马嘎尔尼使团访华为何不欢而散?

点赞1、毕节市 网友:浴火凤凰

有许多人认为马戛尔尼伯爵描述下的清王朝积弱腐朽不堪、专制野蛮黑暗,以及最为出名的马戛尔尼伯爵与乾隆皇帝的“礼仪之争”,等等这些都构成了近代史上英国发动战争暴力打开中国大门的诱因。然而,楼主重读马戛尔尼伯爵的访华日记看到的描述并非全然不堪入目,不可否认,一些过去的老版翻译史料不同程度地夸大了马戛尔尼访华对清王朝的负面描写。本文将节选英国大使马戛尔尼伯爵的访华日记,重新解读被国人诟病已久的马戛尔尼访华一事。

a journal of an embassy from the king of Great Britain to the emperor of China, in the year 1792, 1793, and 1794. 作者:the Earl of Macartney.

帮助马戛尔尼使团装卸货物的船员们训练有素、纪律严明、工作勤恳、聪明伶俐、举止得体,且他们会在工作中排忧解闷自发地哼起了小调甚至高歌,这些都让初次到访中国的马戛尔尼感慨良多。

在进京之前,英使团的大船被当地官员安排换成了小船,马戛尔尼深感小船宽敞洁净、舒适便捷,更是对两位官员——万大人和周大人——无微不至地接待受宠若惊。马戛尔尼在街道上穿行的过程中见到了很多中国老百姓,他惊讶于妇女行路之灵活,并未见传说中缠足妇女的跛脚般走路方式,他听说“缠足”这种陋习在在中国北方底层妇女中已经很少见了,这些妇女尽管饱经风霜但依然五官端正、容色较好、发式简洁大方。他还见到了很多中国男士,对他们的相貌也评价颇高,他发现中国的男士大都精神抖擞、气宇轩昂、身躯健壮、精力充沛。观于此情此景,马戛尔尼伯爵发自内心的赞叹中国人美好的外貌,并灵感突发想起莎士比亚歌剧“暴风雨”中的台词称赞他们:“ 哦,神奇啊!这大千世界有多少善良的生灵,人类真是美丽!哦,美丽新世界,里头居然有这样的人儿!”

对于直隶总督在宴会期间表现出的谦逊礼让、高贵端庄已经让马戛尔尼无法用任何言语能够表达出来了,直隶总督虽早已过古稀之年,但依然精神矍铄、平静祥和、值得敬佩。更是让这位英国伯爵震惊的是这些高层官员们对于下属及寻常百姓表现出的慈爱与谦逊。

这是马戛尔尼第一次见清政府给英使团安排的翻译,伯爵对于翻译的水平非常担忧,觉得此人并不能胜任英使团的翻译工作,特别是对英语常用词汇的完全无知境地更是令伯爵失望透顶。更因为意大利公使距离此翻译特别近的时候,翻译就更为窘迫难当、拙形毕露。

马戛尔尼伯爵深深地为自己不会葡萄牙语而后悔万分,也正因为此他痛失了一位优秀的助手一个合格地翻译官,由此为中英外交失败埋下祸根。

英使团一行人行走在干净整洁的乡间,见到了许多辛勤劳作脸上洋溢着劳动满足感的百姓,马车疾驰在旷阔平坦的道路上,置身于此情此景,马戛尔尼伯爵甚至有种空间错位之感,恍惚于自己回到了远在欧洲的英格兰家乡,呼唤起自己许久前的美妙回忆。

马戛尔尼伯爵首次觐见大清国皇帝——乾隆皇帝——时对乾隆皇帝的描述:皇帝举手投足间透着浑然天成的庄重与威严,但他也极为和蔼慈详、俯尊谦逊,他欣欣然地接受了我们的礼物,满意至极。皇帝是一位举止优雅、精神矍铄、身体康泰、富有活力的年长绅士,他看上去甚至不像超过六十岁的人(当时英国使团造访中国其目的之一即是为乾隆皇帝庆祝八十岁寿辰,马戛尔尼初次觐见乾隆皇帝的时间为乾隆皇帝八十岁大寿的前几天)。

还有不少的类似的原版书籍的截图,因为网络问题,和头条的服务器问题,上传不上去,我这边也就不一一的发出来了,话说这就是你所谓的老马失望而回?你在哪断章取义的把这些东西给断成老马很不满?而且题主阅读过原版吗?就因为题主倒卖汉服也不至于这么挑唆吧!

点赞2、陆丰市 网友:少女梦

这个事件看似给大清长脸,实际上是打肿脸充胖子的行为,由于清朝统治者的盲目自信,失去了一次与世界接轨的机会,英国使团愤愤离去是乾隆皇帝的外交失误,当然也使英国失去了一个巨大的市场,可以说是双方皆有损失的一次交流活动。

事件起始

1793年初夏的一天,乾隆皇帝突然接到了两广总督福康安的奏报,说是打大西洋上来了个叫英吉利的小国要进朝上贡,祝贺乾隆皇帝八十大寿,乾隆一听便觉震惊,八十大寿不是在三年前就过完了吗?现在还来贺什么寿呢? 原来是英吉利距离中国非常远,据说甚至达到了7、8万里之遥,隔的远消息传过去也就慢,路上耗费的时间也长,马戛尔尼使团早在1792年9月26日时就已出发,在海上航行了接近十个月才到达的北京大沽口岸,这样一来一往就导致乾隆生日过了三年后英国人才赶到中国。

但是不管怎么样,毕竟英吉利“孝敬”的心思还是有的,所以乾隆皇帝很开心,一再指示地方官员要热心接待,提高接待规格,千万不可失了礼数,为英吉利这个弹丸之国所轻视。

天朝上国的美梦未醒

英吉利航海远来,初次观光上国。非缅甸、安南等频年入贡者可比,务宜妥当照料,不可过于简略,致为远人所轻。——《清高宗实录》

乾隆皇帝面对英吉利的祝寿,取消了例行的行围打猎,安坐在避暑山庄等着接受英国使臣们的朝拜,可见乾隆这个时候满脑子充斥的还是这种腐朽不堪、夜郎自大的“天朝上国”思想。

清朝当时无论是人口数量还是经济总额在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这一点也确为事实,周边小国向中国称臣纳贡由来已久,也正是基于此,乾隆才会习惯于用世界万邦之主的眼光看待一切,自顾自地以为英吉利就是过来朝贡的。但此时的英国已经通过工业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滞销的工业产品在他们国内早已是堆积如山,所以他们此行的真正目的并不是祝寿朝贡,而是为了说服乾隆皇帝改变闭关锁国的国策,开放对英贸易,好让英国早日占领中国这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超级市场,而因为语言障碍、礼法所限等原因,马戛尔尼也是有苦难言,也就只能任由乾隆摆布了。

马戛尔尼此行毕竟是有求于人,故而还是带来了不少反应英国先进科技水平的好东西,如座钟、天球仪、地球仪、望远镜,气象仪器等。乾隆一见这些东西便大惊失色,早就听说过外夷善于“奇技淫巧”,但却没有想到他们竟发展到了这般程度。

“可于无意之中,向彼闲谈,尔国所贡之物,天朝原亦有之”。——《清高宗实录》

惊讶归惊讶,乾隆皇帝当然也要顾及天朝的脸面,于是下令接待人员,闲谈之余,可透露我大天朝不缺这些玩意儿。此话也反应了乾隆之虚伪,这些玩意儿别说见,在当时清朝这个封建传统农业社会里,乾隆怕是听都没听到过。

接见风波

后来等到接见的时候,双方还发生了一场激烈的礼仪冲突,马戛尔尼表示只能后按照见英国女王的礼节来觐见大清皇帝,即单膝下跪,低头头不着地;而中方则坚决强调必须按照传统礼法,对皇帝行三跪九叩大礼,两边人一时争执不下,吵得面红耳赤。关于这次会见,中英双方留于后世的说法也完全对立,清朝坚持马戛尔尼已经对乾隆行了三跪九叩之礼,而英方则说他只是单膝下跪,并没有进一步的动作,由于年代久远,我们也无法考察中、英两国说法究竟孰是孰非。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等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须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今尔国使臣于定例外多有陈乞,大乖仰体天朝,加惠远人,抚育四夷之道。——《清高宗实录》

但经历这件事后,乾隆似乎了解到了这些英国人此来的目的不会单纯只是“朝贡”,害怕他们在还会有什么不轨之举,于是在颁发给英国的敕书中全面拒绝了英国人所提出的包括派遣使臣驻京等一系列要求,逐条加以驳斥后,还鼓吹一番,蔑视英国是粘了大清的光,劝英国不要蹬鼻子上脸,搞得英国使团很不痛快。

马戛尔尼一看完敕书的翻译立马给气得脸红脖子粗,叫嚣着要向中国皇帝讨个公道,还是被陪行人等强行拦下方才作罢,这样一来中英双方自然是不欢而散了。马戛尔尼使团虽然无功而返,但是英国人并没有善罢甘休,二十三年后的嘉庆二十一年,即公历1816年,英国又派出了一个由阿美士德率领的使团来到中国,再次企图说服中国解除对英贸易的限制,但是同样遭到了嘉庆皇帝的回绝。

这两次中外交流乾隆、嘉庆父子都没有抓住机会与世界接轨,融入世界文明大潮的机会,间接促成了晚清时期清政府的腐朽落后,此后中国与西方世界的差距开始变得越来越大,最终形成了一个强大工业国与落后农业国的鲜明对比。

点赞3、襄阳市 网友:雅痞。

乾隆五十八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的出访团队到达大清王朝,并带来大量礼物。英国人的举动,吊起了乾隆的胃口。所以马戛尔尼团队刚刚上岸,就受到热烈欢迎。

然而这种热情没有能持续很久,等到马戛尔尼团队见完乾隆后,双方不欢而散。

文化礼仪方面的冲突

马嘎尔尼等人在出访前,已经做足了功课,等到见乾隆时,还是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

大清官员将英国使臣安顿好以后,跟他们提了一件事:你们见我们的乾隆皇帝时,要三跪九叩

马戛尔尼一听,傻眼了。三跪九叩?你们当我们英国人是什么?我们拜访大清王朝,是要商谈贸易和建立平等外交关系的,怎么可能三跪九叩呢?

清朝官员一听,同样傻眼了。平等外交关系?我们是天朝上国,怎么可能与你们平等?你们不是应该像藩属国一样朝贡吗?

马戛尔尼越听越不明白,我们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大英帝国,打遍全球无敌手,怎么可能对大清称臣。

当时的英国,经过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已经进入现代文明,只会对上帝下跪,他们不能理解国与国之间交往还要下跪的礼仪。

在东亚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体系下,清朝官员理解的外交就是外国使臣理所应当对中原皇帝下跪。他们之前接待的外国使臣,都是按照这套礼仪,他们没法理解英国人的平等外交。

这事就这么僵持住了,震惊朝野。大清是一个特别重视礼法的国度,传统社会中,礼仪就意味着秩序,代表着纲常,是天大的事,没法让步。所以,乾隆马上派他的得力干将和珅处理此事。

就为了一个下跪问题,和珅与马戛尔尼进行多轮谈判,双方都不肯让步。对于清朝而言,这关系到天朝上国的地位;对于马戛尔尼而言,这关系到大英帝国的尊严。

此时,谁也不想谈判破裂。英国人满怀希望,万里迢迢来到中国,不想因一个小细节而见不到乾隆;清朝已经将消息通知全国,如果英国人直接走了,乾隆的面子过不去。

谈到最后,和珅提出一个折中的方案:双方各让一步,英国人同意在各国使臣都行礼的时候,他们混在人群之中,单膝跪地,随众俯首,跪三次,俯首九次;中方也不勉强英国人将头碰到地上。

这在大清君臣看来,英国人也算行了三跪九叩之礼,顶多就是“蛮夷未开化,不知礼节”,不是很规范而已。马戛尔尼见乾隆才得以实现。

英国人带来的礼物,因为翻译和理解问题,导致乾隆并不感兴趣,甚至很失望。

不下跪,礼物又不能让乾隆满意,所以乾隆对英国使臣很抵触。可偏偏在这个时候,马戛尔尼还通过和珅给乾隆写了一封信。

乾隆见到信,知道了英国人的真实目的,导致双方彻底没法交往

乾隆收到信的当天就给英国人下了一道上谕,内容如下:

关于英国人想与大清互派外交使节,乾隆说与体制不和,绝对不可以。不能因你们一个国家的要求,破坏我们百年的法度。

关于开放开放口岸:珠山、宁波、天津,乾隆说,广州一口通商很多年了,一直很顺利,所以不能更改。

英国人想要一个小岛安放货物,乾隆说,我们大清的每一寸领土都是有主权的,这事没有商量的余地。

关于改善居住广州的英国商人生活、改变广州贸易体制和税率,乾隆也不容更改。

总之,对于马戛尔尼的要求,乾隆逐条批驳,全部否决。乾隆通过这道上谕,等于是向全世界宣布,通过和平谈判,与大清建立平等外交的方式完全没希望了。

乾隆不理解世界大势,完全不知道英国已经全方位超越大清,他没法与时俱进。晚年的乾隆,骄傲自大,当他陶醉于天朝上国的美梦,拒绝外来文明的时候,他也错失融入世界的机会。

点赞4、孝感市 网友:狼步天涯

有人说,马嘎格尼在乾隆时期的商务访问不欢而散的最大原因就是两国不在一个频道上,简直就是鸡同鸭讲,谁也不明白谁。从中可以看出一个帝国的蒸蒸日上,一个老大帝国的垂垂老矣,一个如汉唐一样潮气蓬勃,一个却是日薄西山,即将走向衰亡,有人说,这是满清最后一次进入资本主义的机会,而乾隆却放弃了他。而在他死后四十年,同样的一伙人用大炮轰开了满清的门。

马嘎格尼使团是到达中国的第一个英国外交使团,是中英之间最重要的一次交往历史事件,目的是通商和搜集中国情报。而提及马嘎尔尼必须提及他写的回忆录《出使中国记》,在书中提及满清的腐败,落后和愚昧。但他同样也表示了满清疆域的广阔,人民热情和淳朴,是一个伟大而强盛的国家,虽然有一些问题,但都可以理解。前后反差如此之大主要原因在于来的时候希望达成贸易协议,所以多说好话,而趁兴而来,但却是败兴而归,由于没有达成英王的协议,不得不以满清落后为理由。有点推卸责任的意思。

马嘎格尼是在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来到北京的,其中最为重要一点就礼仪问题,满清要求按照中国礼仪觐见(扣头下跪),这一野蛮的礼节遭到个乔治.马嘎格尼的断然拒绝,贵族出身的马嘎格尼显然无法理解在中国觐见皇帝如此卑微,几经交涉之下, 和珅的提议之下,各退一步,采取了单腿下跪是形式,马嘎格尼为了完成英王的任务同意这个 办法,从中也可以看出满清上下的糊涂与无知。

马嘎尔尼是伯爵,在英国已经是高官了。武将出身,副使斯当东则是男爵,随行人员也可谓是精英尽出,80外交使团包括天文学家、艺术家、医生等,是英国的精英阶层,他们携带的贡品价值就有15000英镑。其中包括当时最先进的纺织机,新式武器和钟表。目的只有一个,出通过和清政府直接交涉,消除种种限制,全面打开对华贸易,进而独霸中国市场。只可惜,马嘎尔尼所提出的种种要求都已失败告终,乾隆以天朝上国物富民丰为由反对与英国开展贸易往里来,而私下,乾隆则对和珅说:我看西洋人也就自鸣钟可以,其他皆无所长,而且敝扫自珍。不肯示人。实数小家子气。

双方经济谈判失败最大的原因就在于当时的中国是小农经济,英国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根本无法达成协议。再就是两国对这次出使的看法就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英国使团认为自己以文明国家的身份出使外国。是平等的,而乾隆皇帝认为这是来进贡的贡使,是蛮夷之辈朝贡的,造成这一误会的原因更为实质的原因乾隆从中看到了莫名的恐惧,因为他知道,一旦彻底按照英国方式进行贸易往来的话,一定会危机自己的统治,乾隆并不傻,始终保持家天下是乾隆的最大意识,任何违背这一原则的情况变革乾隆都不会同意。由于双方的巨大差异,导致了谈判的失败,使团成员安德逊在回忆录里有着最形象的描写,——“我们的整个故事只有三句话:我们进入北京时像乞丐;在那里居留时像囚犯;离开时则像小偷。

由于经济谈判破裂,马嘎尔尼被要求离开中国。使团拒绝了原路返回(从浙江舟山经海路回国的安排),从陆路经山东,江苏,江西至广东,穿行中国内地,最大限度的了解了中国的国情,刺探了大量的中国的军事和经济情报。虽然没有完成预期目标,但加深了对中国的了解。使团回国后,报告了他们在中国的一切。马嘎尔尼从所谓天朝上国看到衰败的气象,当然,就当时整个满清的经济来说,应该是高于英国,当时的英国也有衣衫褴褛的孩子,食不果腹的成年人。但马嘎尔尼可以穿越历史的目光看出了满清前途暗淡。这也为鸦片战争埋下了祸根。

此时满清是乾隆盛世,而英国则是刚刚完成工业革命,双方在政治,思想,经济上的第一次碰撞无疾而终。满清最后一次转变丧失了,这才是满清最大的不幸。而马嘎尔尼对于满清的描述无疑也是片面的。当马嘎尔尼后人再来的时候就是一个强盗了。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点赞5、滕州市 网友:风影海

中国几千年来接待的使团太多了。之所以为什么有人知道这个马什么使团,是因为这个洋鬼子回国后说了一些中国怎么怎么不好的话来发泄自己的心中不满。这些发牢骚的废话被今天一些人当做宝贝了,正好可以用来攻击自己国家的历史。为什么这个使团会不满意,我想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到中国没有受到热情的接待,这不怪当时中国政府,主要是中国当时是负责任的大国,来的使团太多了,马什么使团级别不够当时的领导接待规格。

二是自己一些不可告人的目的没有达成,比如要传教,要卖鸦片贩毒,或者搞一些卖淫嫖娼的非正常赚钱手段,触犯了中国法律。

三是自己的一些倒霉遭遇,例如财物可能被偷被抢,走在大街上因为调戏妇女被打,自己长相服装怪异被围观嘲笑等等。

西方人在中国遇到这样的遭遇,回国后发发牢骚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西方人一向都是戴有色眼镜看待中国的,今天也是一样。如果把他发牢骚的话也当真,那么真得怀疑一下自己的智商了。即使这个马什么使团去的是宋朝,也会遭遇这样的事,因为宋朝也有法律,宋朝也有伦理道德,到宋朝大街上撩闲一样会挨揍。使团级别不够宋朝也不会鸟你,不要以为每个使团到我大宋都可以像辽使金使那样颐指气使。到时候遇到这样同样遭遇的马什么使团,回国后也会发牢骚,说宋朝怎么怎么不好。

其实这个洋鬼子应该从自身找找原因,为什么别的外国使团到中国都能受到热情接待,你却不能。为什么别的使团到中国没被偷,没被抢,没被打,而你却总遇到这样的事。为什么别的使团到中国都赚到钱了,而你却要着饭回去的。我想还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今天到中国来也是一样,马先生和他的使团要是有知识有学历,到中国肯定是拿最高工资的企业高管,大把美女上杆子跟你。要是不学无术,到中国来,到工地搬砖人家都不要你,最后只能中国的天桥下留下等待工作的电话号码。

点赞6、定西市 网友:洛莜残雪

我是梦话春秋,我来回答。

英国不仅是第一个依靠坚船利炮轰开中国国门的西方列强,更是较早与正式外交往来的西方国家之一。英国在1793年派出马嘎尔尼使团访问清朝,以朝贺乾隆八十大寿,并觐见乾隆皇帝。

这位马嘎尔尼是一位生于爱尔兰的贵族,早年间曾赴俄国同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交涉,并且出任过加勒比地区与印度等地的殖民地总督,算得上一位见过世面的外交官。当时使团驶离英国驻地,船上的马嘎尔尼已经55岁了。他将要拜访的正是中国牌康熙盛世,乾隆皇帝执政时期,当时乾隆已经八十岁的老人了。

然而这次马嘎尔尼访华使团却不欢而散,这是什么原因呢。

一,大礼仪之争。

乾隆五十八年六月(1793年8月),马嘎尔尼一行乘坐一艘六十门炮舰的“狮子”号和两艘英国东印度公司提供的随行船只抵达天津朝白河,之后换小船入大沽。使团进入天津,受到直隶总督梁肯堂的欢迎。使离天津赴北京,途中在通州停留,与中国礼部官员发生争执。主要是参拜乾隆的礼仪。清朝官员认为英国使团来到中国必须按照中国的礼仪进行三跪九叩之礼。因为先前觐见葡萄牙、荷兰等国的使臣毫不犹豫接受了这种礼仪,既然同是欧洲人,人家觐见都没有说什么,你马嘎尔尼为什么要提意见。

马嘎尔尼说,这种事没有商量,我给英国女王都没有行如此大礼,更不能给外君主三跪九叩。你们想要让我三跪九叩可以,就先派一个和我级别相当的官员对着我们的女王画像三跪九叩。我要按照觐见女王的礼来觐见乾隆皇帝。

中国礼部官员只得上报当时的军机大臣和绅,和绅说那么英国是什么礼节觐见女王呢。

马嘎尔尼给中国礼部官员说,我们英国的礼仪,曲一膝,单腿下跪,抬头伸嘴,握住皇帝陛下的手亲吻。这下可把中国官员给吓坏了,让55岁的马嘎尔尼跪着去吻80岁乾隆,这画面不敢想啊。中国官员直呼“怎么这样,怎么能吻我们皇上”,马嘎尔尼说,“自然使得,用我们国家最尊贵的礼仪来觐见贵国皇帝,这是万分恭敬礼仪。”

这样事情就僵持下来,和绅也不敢定夺,就把马嘎尔尼亲吻皇帝手的事汇报给乾隆,准备过八十大寿的乾隆心情大悦,说,“亲吻的事就算了,那就单膝跪地吧”。

有了皇帝的意旨,清朝礼部官员才敢叫马嘎尔尼单膝觐见乾隆。

双方在行礼方面的确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冲突,三跪九叩是中国当时很常见的礼节,但马嘎尔尼视为羞辱,同样中国人也无法接受英国人的吻手礼。就这样在大家初次见面就产生不快。

相反,乾隆对于远道而来的英国人是很高兴的,他们不远万里来朝贺自己的八十大寿,说明自己执政大清帝国万国来朝的盛世,如果没有乾隆的点头同意,马嘎尔尼是见不到乾隆的。

二,朝贺的礼物并未引起乾隆的喜欢。

为了觐见乾隆,英国使团的马嘎尔尼做了长期准备,准备了19样礼物,其中有星空仪,上面画着天下日月星宿 ;单筒天文望远镜;天文座钟;地球全图,因为并没有把中国清朝画在中央位置,引起朝廷官员的不满;转动椅子;凸凹镜;还有一些马鞍、地毯、两架马车、女王画像等。英国很想让乾隆明白英国的武力的强大,礼单中还有不少武器,并称“若使大皇帝喜欢西洋炮法,能在御前试演”,还有大小军舰的模型,称大战舰上有一百大铜炮。

乾隆看到这此礼物时,觉的英国使者在夸大其词,因此说“所称奇异之物,只觉视等平常耳”,马嘎尔尼甚是无奈。因为,英国经过第一工业革命,使国内的产能大幅提升,马嘎尔尼把英国看重科技技术展现给乾隆看,就是希望乾隆购买英国的商品,同时证明英国的强大。当时英国从中国进口大量的茶叶、丝绸、瓷器等物品,他们也希望过次贺寿的礼品,引起乾隆皇帝的喜欢,然后大力购买,从而保持贸易平衡。

然而,乾隆皇帝认为这些东西有很多都是奇技淫巧罢了,让马嘎尔尼贺寿完赶紧走。

三,没有达到目的。

马嘎尔尼是奉女王之命前来与中国达成通商协议,他在觐见乾隆时,提出了,请中国允许英国商船在珠山、宁波、天津等处登岸经营商业,并在珠山附近划一未经设防小岛归英国人使用,以便英国商船收歇,同时减免英国商船货物的税率。并且当面将英国女王那封请求通商的信件交给了乾隆,但清廷一直没有回音。

在乾隆的万寿御宴上,满天烟火映照在承德的天空中,英国使团反而显得焦虑和孤寂。他们向和绅提出等从承德返回北京之后,使团一定留下来与清廷签一份官方的通商协定,甚至提出逗留北京的费用由英文自己出。然而,马嘎尔尼一行回到北京后,却收到了立刻返回,不得稍作停留的通告,这让英国使团心里产生巨大的落差,他们此行没达到目的。

在乾隆心里:英国使团不远万里来为自己贺寿,破例让他们按照自己国家礼仪来觐见,他们在进献国书,享用御赐宴席带着朝廷封赏的礼物赶紧地回国,哪有那么多事,还要谈通商,还要谈什么平等贸易。在大清帝国里,根本没有平等的概念,大清国和英国做贸易只是恩赐这些夷人罢了,天朝帝国什么都不缺,不需要与英国通商,英国人拿来礼物只能当作玩意,放在园林里供大臣们赏玩。

那么在马嘎尔尼的心里呢:当时的欧洲,曾经对神秘的东方充满着好感 ,他们认为在孔夫子圣人之道的治理下,以公平的科举选拔官员,普通老百姓在礼仪的约束下,快乐而幸福地生活着。东方盛产精美绝伦的丝绸、瓷器,君主贤明,官员清廉,简直就是理想国的画卷。然而,马嘎尔尼在天津登陆后,才发现真实的情况比他想像要糟糕多了。

中国普通老百姓在礼仪的约束下呆板无趣,而许多清朝官员对于普通百姓并无任何仁爱之心,官员们只知叩头没有任何主见。他发现康熙盛世中,普通老百姓需要依靠红薯充饥,居住在低矮的草房子里,所谓的大清帝国只是一落后的、封闭的帝国,所以他在觐见乾隆时敢提出以英国礼仪相见。这也算对大清帝国一次试探吧。

在为乾隆贺寿时,乾隆又以普天之下的皇帝自称,演出一出《四海升平》的昆曲,也就是故意演给英国使团看,自己一个前无古人的天下王,而在马嘎尔尼的心里,产生厌烦。乾隆和马嘎尔尼在相互认知里已经产生了巨大的背离,也就是马嘎尔尼访华为何不欢而散主要原因。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