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百科

古代鲛人是不是真的?

提问时间:2023-07-05 11:31关键词:古代

古代鲛人是不是真的?

点赞1、定西市 网友:韩晓絮

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曾写过一篇名叫《海的女儿》的著名童话,其中的主人公小美人鱼因大胆追求爱情而受到世人的赞美。在更古老的希腊神话中,也有着一种名为“塞壬”的海妖,她们人面鱼身,常常在大海上唱歌来迷惑过往船只上的人们,使他们撞上礁石,从而成为塞壬们腹中的美餐。其实,不只是西方,我国传说中也有着类似的生物。

在著名诗人李商隐笔下,曾有“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的佳句,这句诗引用了神话典故,上半句的“珠有泪”指的便是一种我国传说里的神秘生物——“鲛人”。在许多民间文献中,都有着对鲛人的记载,这让人不禁怀疑它们是否真的存在,那么,古代鲛人到底是不是真的呢?

关于鲛人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西晋文学家张华的志怪小说集《博物志》,书中写道:“南海水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也就是说,南海的水中生活着一种鲛人,它们像鱼一样生活在水中,从事纺织事业,它们的眼睛流泪便会成为珍珠。

除了《博物志》,成书比它稍晚的《搜神记》中也有着大同小异的记载。在数学、天文等方面很有成就的南朝学者祖冲之在研究之余写过一本“不务正业”的著作《述异记》,其中对鲛人描写道:“蛟人即泉先也,又名泉客。南海出蛟绡纱,泉先潜织,一名龙纱,其价百余金。以为入水不濡。南海有龙绡宫,泉先织绡之处,绡有白之如霜者。”

祖冲之将鲛人称作“蛟人”,称它们能够纺织一种名为“蛟绡纱”的可以隔绝水的布匹,因为这一奇特功能和雪般洁白的色泽,一匹这种纱可以卖到百余金。北宋类书《太平御览》援引《博物志》中今已遗失的内容道:“鲛人从水出,寓人家,积日卖绢。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盘,以与主人。”

根据这些资料的记载,似乎鲛人的形象十分清晰:它们居住在南海,以纺织为业,虽然生活在水下,但时常上岸与陆地上的人交易,并且还会用很多眼泪化作的珍珠来赠送给上岸期间借住地的主人,这样看来,它们是友善而可以与人和谐相处的。不过,文献中也有一些不和谐的记载。

司马迁在《史记》中曾经描写过秦始皇陵的内部景观,其中一句便是“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成书于汉唐的《异物志》对其进行注解道:“今帝王用漆灯冢中,则火不灭。”也就是说,人鱼体内的脂肪可以做成蜡烛,从而长久保持明亮。

此外,唐代诗人郑常在《洽闻记》中记载道:“海人鱼,东海有之,大者长五六尺,状如人,眉目、口鼻、手爪、头皆为美丽女子,无不具足。皮肉白如玉,无鳞,有细毛,五色轻软,长一二寸。发如马尾,长五六尺。阴形与丈夫女子无异,临海鳏寡多取得,养之于池沼。交合之际,与人无异,亦不伤人。”

宋代以后,古人们言之凿凿的鲛人似乎便不再出现了,到了现代,更是闻所未闻。有人认为,鲛人便是现在一种名为“儒艮”的动物,古人将它错当成人鱼,并经过道听途说成为了文献资料中的鲛人。不过也有人猜想,或许鲛人真的存在,只是因为大肆捕杀和圈养而灭绝了而已。

点赞2、珠海市 网友:ˊ阿门

与西方美人鱼的传说不谋而合,在我国的历史上,一直有鲛人的记载。很多人认为,鲛人就是东方的美人鱼。那么,鲛人真得存在过吗?

1、鲛人有什么传说

在《搜神记》中是这样描述鲛人的:“南海之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泣,则能出珠。”南海郡之外的大海中,生活着一种鲛人,如鱼一样住在水中,她们不停纺织着。哭泣时,她们的眼睛里能流出珍珠来。

《博物志》中则有这样的描述:“鲛人从水出,寓人家,积日卖绢。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盘,以与主人。”有一个鲛人离开大海,寓居在一户人家,纺织卖绢为生。后来要回归大海时,向主人讨来容器,哭泣后珍珠盛满盘,并留赠给主人。

《洽闻记》则把鲛人称为“海人鱼”:“东海有之,大者长五六尺,状如人,眉目、口鼻、手爪、头皆为美丽女子,无不具足。皮肉白如玉,无鳞,有细毛,五色轻软,长一二寸。发如马尾,长五六尺。阴形与丈夫女子无异,临海鳏寡多取得,养之于池沼。交合之际,与人无异,亦不伤人。”

这些记载都与西方传说的美人鱼极其相似。难道只是一种巧合?无论是美人鱼还是鲛人,虽然称呼不同,但是东西方在历史上同时开启脑洞,不谋而合的进行了相似的记录。由来推测,鲛人的传说并非空穴来风。

2、鲛人存在的争议

现在很多人否认鲛人的存在,理由有三:鲛人缺少标本实物的参照,属于无法考证的一种生物;鲛人更多存在于志怪小说中,不被正史所记载;鲛人的传说太过神奇,令人实在无法相信。对上述三种理由,很多网友表示了不同意见。

意见一:鲛人应该是远古时期与陆地类人猿同时进化的产物,只是因为某种特殊的原因,在竞争中败于类人猿,而先期进化完成的人类,把鲛人当作猎物捕杀殆尽。

意见二:鲛人因为在进化中败于人类,退居大海深处,成为远古的一种记忆。因此,人们在口口相传中,对鲛人进行了异化、神化,导致成了一种神话传说。

意见三:国人自古讲“子不语怪力乱神”,因此传统的文化正史中不屑记载鲛人的故事,也不被正史所认同。当然,因实在无法回避,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秦始皇墓中有“人鱼膏”制作的千年不灭之灯。

3、鲛人是真实存在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再来看一段《神异经》的记载:“北方荒外有石湖,其中有横公鱼,长七八尺,形状如鳢而目赤。昼则在湖中,夜化为人。刺之不入,煮之不世,以乌梅二七煮之乃熟。食之可以止邪病。”

这里不仅说明了有“夜化为人”的一种鱼,而且还指出烹调的方法,以及食用后可以治疗的疾病。如果不是存在这种鱼,想必人们是编不出来“以乌梅二七煮之乃熟”的故事吧。

其实,人们不愿意相信鲛人的存在,是对“人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追思。这个问题不仅在历史上,在现代社会中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鲛人的存在,是对这个话题的一个补充,至少说明了:人类在漫长历史的进化中,并不缺少同伴,只是因为同伴的一时落伍,而渐渐被历史所淘汰了。

最后,让我们用一个小故事来结束:诸葛恪出任丹阳太守时,打猎中在山间,有一个东西如同小孩,伸手想拉人。诸葛恪就拉着它的手离开了。但小孩离开原来的地方就死了。诸葛格对属下说:“这个事在《白泽图》中有记载,精怪小孩的名字叫傒囊。你们不要认为我无所不知而奇怪,你们只是没有见到这个记载罢了。

同理!不要轻易否认鲛人的存在,有些人只是没有见到这个记载罢了,更没有深刻思考记载背后的真相。

图据网络,文为指动济南原创,转载请注明

点赞3、黄石市 网友:空山幽兰

多谢邀请,历史问题,东方为你解答!

关于“鲛人”这种自古以来就十分神秘的生物,最早出现在《山海经·海内南经》,其中的记载是:“伯虑国、离耳国、雕题国、北朐国,皆郁水南。注:离耳,锼离其耳分令下垂以为饰,即儋耳也,在朱崖海渚中;雕题,黥涅其面,画体为鳞采,即鲛人也。”

这里只是提到了“鲛人”的生活环境,而关于“鲛人”的形象,在《山海经·海内北经》当中有具体的记载为:“人面,手足,鱼身,在海中”,同时,在这里提到的便是“鲛人”的另外一个名称叫做“陵鱼”。

很明显,“陵鱼”有着半人半鱼的姿态,有着和人一样的脸和手脚,这也希腊神话当中“人鱼”的下半身是鱼尾是大不相同的。

鲛人/美人鱼

在《山海经》之后,由于“鲛人”极具神秘性,所以,便在记载在了很多的“志怪”古籍当中,其中最知名的便是东晋时期的干宝在《搜神记》当中的记载。

在《搜神记》的第十二卷当中,干宝对“鲛人”的描述是:“南海之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泣,则能出珠。”

意思便是说:鲛人生活在南海之外,它们虽然像鱼一样居住,却仍然像人类一样过着耕织绩麻的生活,比较神奇的是,鲛人所流出来的眼泪,在干涸之后就会变成珍珠。

鲛人/美人鱼

除了《搜神记》之外,《博物志》《述异记》等“志怪”古籍当中对“鲛人”也有相关的记载,在具体描述方面大致相差不多。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志怪”古籍的广泛流传,“鲛人”也就变得更加具有“神话”色彩,不仅无论雌、雄的样貌都十分出众,而且还有着一定的功力,上半身为人身,下半身则为鱼尾,当他们想要到陆上的时候,一旦修炼到一定的程度,鱼尾便可以化作“双脚”。

正因“鲛人”属于“水族”,所以,此后又有了“泉先”“泉客”这些称谓,并且还与“龙王”等神话人物有了紧密的联系,更是成为了“水族”当中兼具美丽和智慧的一支。

雄性鲛人

至于说“鲛人”这种神秘生物是不是真的存在,这跟到现在为止一直被各国的生物学家们关注的“美人鱼之谜”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据科学家们考证,无论是我们所说的“鲛人”,还是西方神话当中的“美人鱼”,其实都应该是一种叫做“儒艮”的哺乳动物。

“儒艮”是一种生活在海里的食草性哺乳动物,之所以说这种动物就是“鲛人”,最主要的特征主要有两个:一是等到“儒艮”成年的时候,从形象上来看,上半身的两只鱼鳍会退化到,仅仅剩下一个尾鳍。

鲛人/美人鱼

第二个便是在它的前肢根部恰好便有着一对与人类女性极其相似的“乳房”,这便加强了“儒艮”与人类之间的联系,所以,当古人在海中看到这种生物的时候便会被误认为是一种有着神秘色彩的自然精灵,此后,便有了与“鲛人”相关的各种各样的神话传说。

很荣幸跟你分享我的历史观点,关注“冒牌东方朔”,跟你畅聊更多历史!

点赞4、黄石市 网友:哀而不伤

我是小七,一个喜欢《山海经》与妖魔鬼怪偶尔搬砖的四川姑娘。

鲛人是存在的,从神话传说来看很可能是下列某种生物。

一、死而复生的变异生物

在中国典籍中第一次提到鲛人的形象应该也是《山海经》。

《山海经》里面记录了一段非常神奇的故事,说黄帝的孙子颛顼,他死的时候随风从海面吹来,这时候似乎产生了某种神奇的力量,海风所及之处蛇变为鱼,已经死去的颛顼就在这时候重新复活,变成了一个人面鱼身的一种生物,唤做鱼妇。

这里的颛顼鲛人的形象很像死而复生的变异生物。

二、我们今天所说的鲨鱼

此外,《山海经》里面还提到过一种叫做鲛鱼的生物。《山海经.中山经》漳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雎,其中多黄金,多鲛鱼,其兽多闾麋。

大概意思是说,漳水往东南流经雎这个地方,水中有很多的黄金,有很多的鲛鱼,刘欣的《交州记》认为这个鲛鱼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鲨鱼。《交州记》曰:鲛鱼出合浦,长三尺。背上有甲珠文,坚强可以饰刀口,又可以鑢物。这里描述的形象就特别像我们今天的鲨鱼的形象。

作为鲨鱼佐证的还有三国张揖的《子虚赋》,《子虚赋》说:“蛟状鱼身而蛇尾,皮有珠鼍,似蜥蜴而大身,有甲皮,可作鼓”。

三、传说里勤劳且喜欢和人谈恋爱的人间尤物

这里的鲛人就非常像蒲松龄小说里面的妖怪,简直集合了人间一切的真善美,不仅美丽善良,唱歌永远好听,他们不仅勤劳,日以继夜的生产洁白如纱的鲛纱,这种纱入水不湿,即使哭泣的时候,流出的眼泪也会变成珍珠。

而死后的鲛人更是实力诠释了什么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鲛人皮脂下面的油,据说是一种,难得的宝物,点上一滴就能烧大半个月,一盏鲛人皮脂油做的鲛灯点在墓里能万年长明。

我们古籍中记载的鲛人和所有的中国妖怪,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善良并且还知道勤劳致富。

《搜神记》载:“南海之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泣,则能出珠”。

《述异记》卷上且云:“蛟人即泉先也,又名泉客。南海出蛟绡纱,泉先潜织,一名龙纱,其价百余金。以为入水不濡。南海有龙绡宫,泉先织绡之处,绡有白之如霜者”。

《搜神记》和《述异记》说鲛人住在南海之外,他们在南海的龙宫里面,日以继夜的不停劳作,只为了织出洁白如雪的鲛纱。等他们织够了鲛纱,她们就会浮出海面和沿海的商人通商,用鲛纱换取她们日常所需的生活用品,是不是的还和人类结个婚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

《太平御览》记载:“鲛人从水出,寓人家,积日卖绢。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盘,以与主人”。

《太平御览》记录了一个鲛人报恩的故事,说有一个鲛人从水里浮出,寄居在沿海一户人家,她每日都卖绢布,等他要离开的时候就,向主人要了一个器皿,然后就非常悲伤的流出了许多眼泪,这些眼泪滴落在器皿里全部都变成了珍珠,于是他就将这些珍珠赠与主人,用作报恩。

四、曾经生活在海岛上现已灭绝的某个喜爱纹身的民族

这里的鲛人跟我们传统认知里面的鲛人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我们理想中所认为的鲛人应该是会在大海中唱歌,长得非常漂亮会勾引人,会与人巫山云雨的上半身为人下半身为鱼的特殊鱼类。

但实际上,我们现在所认知的大部分鲛人都是中西合剂,东方的神话和西方的神话,混合成的一个人物形象。在西方,她被称为美人鱼,希腊神话中半鱼半人的海妖塞壬会在海面唱歌吸引人前来,然后把人吃掉,在我们中国则被称为鲛人,她们通常是善良美好且勤劳的,她们会织鲛纱与沿海居民交换物品。

近年来,某些专家提出这些所谓传说中的鲛人,其实只是某个曾经生活在海岛上现已灭绝的某个喜爱纹身并且以织布为生的民族,所谓的鱼尾其实是他们的纹身。

你认为是什么呢?欢迎留言探讨。

我是小七,一个沉迷于研究山海经与妖魔鬼怪偶尔搬砖的四川姑娘,喜欢可以关注我,有不同意见也欢迎指正。

参考典籍:《山海经》、《太平预览》、《交州记》、《子虚赋》、《搜神记》、《述异记》

点赞5、临汾市 网友:花小瞳〃

鲛人极有可能是存在的,是不是美女不好说。

中国古代的记载中,鲛人是人头鱼身的生物,水陆两栖,擅长织绢,能生产珍珠,身上的膏油还能千年不灭。

这样的形象与西方的美人鱼类似,巧合的是,中国有些记载中确实提到鲛人是美丽的女子,皮肤白皙柔软,眉清目秀,性情温和。

栋子认为,古代传说中的“鲛人”极有可能是存在的,但“鲛人”的意思可能与我们理解的不同,没多大可能是如今美人鱼的形象。

它们的原型来源大约有四种,古老民族、陌生生物、古人类分支,以及最可怜的人类先天性疾病。

古老民族

中国对鲛人较早的记载,在《山海经·海内南经》中:“伯虑国、离耳国、雕题国、北朐国,皆郁水南。

晋代郭璞注解:“离耳,锼离其耳分令下垂以为饰,即儋耳也,在朱崖海渚中;雕题,黥涅其面,画体为鳞采,即鲛人也。

郭璞认为,雕题就是在额头和身体上刺青,画上各种花纹,像鳞片一样,这就是所谓的“鲛人”,居住在郁水南方。

古郁水在如今的广州市入海,它的南方就到了中国的最南地区,靠海靠江河,居住在这里的一些少数民族确实有刺青的传统。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中国最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多靠水为生,有着下水采珍珠的营生,还会织一些风格不同的布,被居住在中原地区的古中国人认为是鲛人,不足为奇。

又如《太平御览》中记载:“鲛人从水出,寓人家,积日卖绢。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盘,以与主人。

这看起来很神秘,鱼尾的鲛人怎么能离开水到陆地上呢?如果我们把鲛人当成古老的沿海少数民族,就可以很好理解了。

少数民族织好了布、采好了珍珠,去城市中售卖,居住在某户人家中,临走前依依不舍而落泪,便赠送给了他们一盘珍珠。

陌生生物

这是流传最广的说法,古人可能将海洋里的陌生生物错认为鲛人了,如儒艮。

儒艮是海洋草食系哺乳动物,皮肤灰白,体毛稀疏短细,头部较小,背部没有鳍,胸部有一对乳房。

儒艮需要定时浮出水面呼吸,所以很少去深海,大多居住在离海岸较近的海草丛中,有时候还会进入到河口内。

航海的人类漂泊在茫茫大海中,时间长了,精神可能会恍惚,错把浮出水面呼吸的儒艮当做了人类女子。

如《赫特生航海日记》记载:“美人鱼露出海面上的背和胸像一个女人。它的身体与一般人差不多,皮肤很白,背上披着长长的黑发。它潜下水去的时候,人们还看到了它和海豚相似的尾巴,尾巴上还有像鲭鱼一样的斑点。

中国古籍也有这样的记载,《祖异记》记载,宋代的查道出使朝鲜时,在海面上见到了一个妇人:“红裳双袒,髻发纷乱,肋后微露红。命肤于水中,拜水感恋而没,乃人鱼也。

这些人都是在海面上见到的鲛人,都看到了它们的双乳,极有可能是看到了儒艮。

此外,鲛人还有可能是其他的水生生物,《史记集解》记载“徐广曰:人鱼似鲇,四脚。正义广志云:鱼声如小儿啼,有四足,形如鳢,可以治牛,出伊水。异物志云:人鱼似人形,长尺余。不堪食。皮利于鲛鱼,锯材木入。项上有小穿,气从中出。秦始皇冢中以人鱼膏为烛,即此鱼也。出东海中,今台州有之。按:今帝王用漆灯冢中,则火不灭。

《史记集解》提到的“四脚”、“如小儿啼”,不就是娃娃鱼吗?那“项上有小穿,气从中出”可能就是鲸鱼之类的生物了。

人类分支

国外有研究称,美人鱼可能是古猿朝早期人类进化中的一个分支,进化成了水中生活的物种。

人们普遍认为,人类是从猿进化而来的,大致分为古猿、南方古猿、猿人、能人、直立人、智人等阶段。

但在古猿到南方古猿之间大约280万年的时间里,没有任何这时期的生物化石出土,也就是说这段时间是空白的。

所以有些科学家就提出了“海猿说”的假说,认为这段化石空白期的人类祖先生活在海洋里,几百万年后才重返陆地。

他们结合地质史猜想,非洲大片地区曾被海水淹没,陆地上的古猿被迫下海,水中的环境让它们进化成了海猿。

当海猿重返陆地时,有些海猿继续留在了海洋,进化生存,但还保留着一些早期猿人的特征,被后来的人类看到,错认为了鲛人。

日本《古今着闻集》一则类似的记载:

(人鱼)头部类似猿猴,长有鱼一样尖细的牙齿,上身长有红色的鳍,下身的形态类似鲤鱼,鳞片呈黑色,以鱼为主要食物……

美人鱼综合征

除了少数民族、人类分支、陌生生物的猜想,古时的鲛人还有可能得了先天性下肢畸形疾病,叫做美人鱼综合征。

美人鱼综合征极其罕见,大约10万人中才有一例,婴儿的双腿内侧天生粘连,看起来就像是人鱼的尾巴。

可惜美人鱼综合征患者成活率很低很低,一般活不过几个小时,如今已知幸存的仅仅有两人,一人在美国,一人在秘鲁。

我们可以猜想一下,古时可能有人得了美人鱼综合征,幸运地存活下来,被迷信的古人错当成了鲛人。


地球表面有百分之七十多的面积被海洋覆盖,我们人类探索的地方只是沧海一粟,没有人能断定海洋里有没有神奇的种族。

栋子最后要分享一则细思极恐的鲛人故事,在《太平广记》中有记载:

海人鱼,东海有之,大者长五六尺,状如人,眉目、口鼻、手爪、头皆为美丽女子,无不具足。皮肉白如玉,无鳞,有细毛,五色轻软,长一二寸。发如马尾,长五六尺。阴形与丈夫女子无异,临海鳏寡多取得,养之于池沼。交合之际,与人无异,亦不伤人。

东海的这些老光棍们,逮住了鲛人做那啥,实在是单身久了,看着鲛人也眉清目秀的。

不过,这些鲛人是儒艮呢,还是被光棍拐卖的妇女扮成了鲛人模样呢?

点赞6、常德市 网友:雪春。


中国的鲛人,其实也就相当于西方所说的美人鱼,当然,在传说里面,区别还是有的。比如说中国的鲛人会织布,流出来的泪水会变成珍珠,在古代的中国很早就有鲛人的传说,比如《山海经-海内南经》:“ 氐人国在建木西,其为人人面而鱼身,无足。”但是相关的记述相对来说较少,而且内容也不是多么完备。

一直地到魏晋时期,有关于鲛人的记述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仔细,在曹植、左思、张华等人的诗文中都曾经提及过鲛人。


而郭璞注的《山海经》里面,也曾经提及“雕题国”人为鲛人,相关的古籍方面的记述极多,现引述如下:

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二:“南海之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泣,则能出珠。”此则内容与《博物志》、《述异记》等的记载大同小异。

《述异记》卷上:“蛟人即泉先也,又名泉客。南海出蛟绡纱,泉先潜织,一名龙纱,其价百余金。以为入水不濡。南海有龙绡宫,泉先织绡之处,绡有白之如霜者。”


《太平御览·珍宝部二·珠下》引张华《博物志》:“鲛人从水出,寓人家积日,卖绡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盘,以予主人。”

唐人李颀《鲛人歌》云:“鲛人潜织水底居,侧身上下随游鱼。轻绡文彩不可识,夜夜澄波连月色。有时寄宿来城市,海岛青冥无极已。泣珠报恩君莫辞,今年相见明年期。始知万族无不有,百尺深泉架户牖。鸟没空山谁复望,一望云涛堪白首。”

从这一些记载中,我们不难发现,与传说中的鲛人相关的信息,不外乎都是织绡和泣泪成珠,据说鲛人所炼的油燃点极低,一滴可以燃烧数日不灭,最有名的传说,莫过于秦始皇陵中用鲛人油制作的长明灯了。

点赞7、淮北市 网友:为人湿婊

古时候应该是有鲛人的,他们住在海岛上。

《山海经》讲到,鲛人国的人们,身上会画上鱼鳞状的图案,他们有珍珠,会织布。《搜神记》也提到:南海之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泣,则能出珠。

在中国,有位被尊称为纺织神的人,叫黄道婆,传说就是从海南黎族群众那里学到了纺织技术的。但黎族是不是鲛人族群,这个不好说,有可能还不是。只是因为他们近海,可能他们的纺织技术也是跟鲛人学习来的,只是时代太久,这些事情很难考证。

有一个神奇的现象就是民俗美,比如现在还能看到的,有些地方的人,会在脖子上戴环,一个一个的套上去,把脖子变成长脖子。有些地方的人,会把耳垂打洞,然后拉的老长,耳洞变得老大。还有的人,喜欢在嘴巴上塞个盘子,使自己变成大嘴巴。那印度有些地方的人喜欢在鼻子上镶嵌珠子,相信大家也看到过。

这些奇风怪俗,外人看到了都是感觉很不可思议的事情,不可想象。我讲这些,只是想告诉大家,鲛人会在眼睛周围镶嵌珍珠。不过古时候呢,被称为“其眼泣,则能出珠”。

现在还有没有鲛人呢?可能有,可能也没有了。但是呢,如果某一天谁发现了某个岛屿的族民,他们会在脸上甚至是眼睛周围镶嵌珍珠,或者刺青的,他们很可能就是鲛人部落的遗民。如果跟他们打听一些他们古时候的神话传说,就非常有可能可以得到鲛人佐证。又或许,鲛人族,后来遗民到大陆上来了,那也不一定,但依然可以以我讲的这些为线索去查找。

点赞8、潮州市 网友:乱思绪

鲛人是不是真的现在已经很难考证!不过古籍上确实有过鲛人的记载。

《太平广志》

在东海某处地方有种俗称叫“海人鱼”的生物,它们在成年后基本上有5~6尺长,这个换算成我们现在的计量单位,就是“海人鱼”在成年后基本身高与我们现在正常女子身高差不多,基本在170厘米左右。


“海人鱼”有手,有指甲,有口鼻,有眉毛,身上无鳞片,头发就像马尾一样垂落到双足(鱼鳍),最主要的是它们的肌肤洁白如玉,而且在肌肤上还能依稀可见细小绒毛。所以在《太平广志》中记载的“海人鱼”,可以说个个都是倾国倾城的绝世美女。不过接下来的记载就让人不得吐槽古人可真会玩。

阴形与丈夫女子无异,临海鳏寡多取得,养之于池沼。交合之际,与人无异,亦不伤人。

话说那里有鲛人卖,我也想要买个过来!哈哈,开玩笑了。


还有古籍记载“鲛人”会织布以及它们泪成珍珠的记载。

《搜神记》

南海之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

这里的意思是南海外边的某处地方有种叫“鲛人”的生物,它们喜欢长期居住在海里,它们的双足像鱼鳍一样,它们喜欢织布衣服。

《述异记》

还有古籍记载南海“鲛人”织“龙纱”事。

一名龙纱,其价百金,以为服,入水不濡。

一种叫“鲛人”生物织了一种名字叫“龙纱”的衣物,它的功用是把它穿在身上遇水不会被淋湿。说到这,是不是与我们当代科技所搞的防水衣服相类似。。

有其他有趣的“鲛人”想法的小伙伴可以在下方评论区讨论分享。

[图片来源于网络,有问题联系作者删除]

—> —>想了解更多知识关注易经奇门太乙六壬国学头条号<—<—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