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满洲八旗旗主是几品官?地位如何?
要想分辨八旗旗主到底是什么样的地位,就要从八旗制度开始说起。
明朝末年,建州女真努尔哈赤崛起,明万历29年,努尔哈赤整顿了女真部落,最初设了黄、白、红、蓝四色旗,编为四旗,随着势力的壮大,又增设了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八旗制度正式确立。此时的女真人,战时为兵,平时为民,八旗每一旗均设有旗主一人。
有的人经常把都统和旗主混淆。满清八旗,每一旗的最高官职为都统,满语称固山额真,品级为从一品,职掌一旗的户口、军事训练等职务。但它相当于各旗行政上的管理员,并不是世袭职务,也不一定是由本旗的人出任,虽然也有旗主兼任都统的情况,但都统和旗主是两回事儿。
清朝分封领主,各旗的领主,从亲王、郡王、贝勒、贝子,乃至镇国将军,名下都有数量不同的佐领。而每一旗中,拥有佐领最多的领主被称为旗主。旗主对本旗的旗民拥有很大的权力,更类似本旗的小君主,掌握本旗的生杀大权,但清中后期基本上失去了这些权利。因此,旗主是八旗内部制度,并非行政职务,也没有品级,或者可称为超品。
而经常说的铁帽子王,也并不一定是旗主。清朝一共拥有12个铁帽子王,世袭罔替,永不降爵。清初的六个铁帽子王,曾是八旗的旗主,如多尔衮曾经是正白旗的旗主。但清朝中后期,随着皇权的集中,铁帽子王也渐渐失去了权力。
八旗制度是清朝的核心制度,甚至可以说是清朝的根本制度,形成于努尔哈赤时期。
努尔哈赤为了统御女真各部,建立了一种军政合一的制度,将麾下的女真各部分为4个大的建制单元,也就是旗。起初,努尔哈赤只设立了黄、白、红、蓝4旗,而后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4旗,清朝的八旗制度初步形成。后来,努尔哈赤又设立了蒙古八旗,皇太极设立了汉军八旗,八旗制度日趋完善。
每一旗的最高首领为该旗旗主,旗主既是本旗的最高军事统帅,同时也是本旗的最高行政长官,在本旗之内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因为这些旗主的权力过大,努尔哈赤自然是不会让外人去担任,因此这些旗主都是努尔哈赤自己家族的人。比如说,努尔哈赤死前,八旗旗主分别是:
- 正黄旗旗主:努尔哈赤
- 镶黄旗旗主:努尔哈赤
- 正红旗旗主:代善(努尔哈赤次子)
- 镶红旗旗主:岳托(代善长子 )
- 镶蓝旗旗主:阿敏(努尔哈赤同母弟舒尔哈齐次子)
- 正蓝旗旗主:莽古尔泰(努尔哈赤第五子)
- 正白旗旗主:皇太极(努尔哈赤第八子)
- 镶白旗旗主:杜度(努尔哈赤长子褚英长子)
努尔哈赤死了之后,皇太极继位,八旗内部又经历了一轮洗牌,但是八旗旗主依旧是由于努尔哈赤的后人担任。而且,在努尔哈赤到顺治年间,这些旗主都是实权派,清朝的八王议政制度的参与者基本就是这些旗主,他们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朝廷的政令。
不过,从清军入关开始,就开始不断的削弱这些旗主的实力,朝廷还派了官员去协助这些旗主管理各旗,这些人被称之为八旗都统。
自康熙时代开始,八旗旗主应该是名存实亡。按照当时清朝的爵位制度,宗室男性成员都会获得相应的爵位,从高到低分别是: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奉恩辅国公、奉恩镇国公、不入八分奉恩镇国公、不入八分奉恩镇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
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奉恩辅国公、奉恩镇国公这几个级别,从他们获得爵位开始,便会自动成为领主,统领数个或者数十个佐领。(佐领,八旗的组成单位,每个旗由数十个佐领构成,比如镶黄旗在清末时期有84个佐领)
因此,自康熙以后,八旗中每一旗都会有多个领主,只是每个领主的地盘大小不一而已,每旗中拥有佐领最多的那位领主就相当于改旗的旗主。
不论是旗主还是这些领主,都属于皇室成员,拥有非常高的爵位,他们的爵位等级都属于“超品”,和朝廷中文臣武将的品级不是同一个体系。
满洲八旗即整黄旗、镶黄旗、整蓝旗、镶蓝旗、整白旗、镶白旗、整红旗和镶红旗。而这八旗的最高领导者就是各个旗的旗主。首先我们需要知道旗主并非是官职,它只是一个称号,类似于皇帝这样的称号而非官职,所以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旗主是无品无级的,但是作为八旗旗主他们的权利却是巨大,那就是掌握一旗的所有旗人的所有事情,甚至是生死。而在八旗中最高的官职是从一品的八旗都统。
在满清除了整黄旗、镶黄旗和正白旗的旗主是皇帝兼任外,其余的五旗旗主都是皇室入八分的显贵们,包括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和辅国公,而这些王爵全部为超品,所以从另外角度来说旗主也可以说是超品。但是无论如何,即使旗主是无品的,他们的地位也是超然的,也是无人可小觑的。作为八旗旗主他们在本旗内拥有绝对的权利,甚至可以决定旗内的旗人的生死,任何旗人都不可违背旗主的命令。可以说只要这个人是隶属这个旗的旗人,无论他在朝廷当的官有多大,无论他的权利有多大,甚至即使这个人也是皇亲国戚,他在本旗的旗主面前依然是一个奴才,他依然得要毕恭毕敬的。
在满清的历史上八旗旗主实力最大的时候是在努尔哈赤至顺治初期这段时间。此时的满清八旗旗主是可以与皇帝共治天下的,而且国家大事也需要皇帝和八旗旗主共同商议才可实行,而到了皇太极死后,清朝的皇帝甚至需要八旗旗主的同意才可登基为帝,所以可以说此时的八旗旗主权利无疑是巨大的。
但是直到顺治中期,随着皇太极时期功劳卓著的八旗旗主的相继去世,再加上后继无人,八旗旗主的权利相继被皇帝收回,直到乾隆年间,八旗旗主彻底沦落为皇帝任意蹂躏的的存在。不过这个蹂躏仅仅只是对皇帝而言,但是对于其他人,旗主依然是至高无上的存在,本旗旗内的所有人都还是需要听从旗主的。就好比《铁齿铜牙纪晓岚》中金大烟袋对待和珅那般,和珅那个时候可以说是权倾朝野,势力大到无边,但是却还是要对于一个落魄的金大爷俯首称臣,甚至被逼着只能下跪,为什么?无他因为金大爷祖上乃是整红旗旗主,而和珅作为整红旗的旗人,金大爷就是他的老主子,他不跪能行吗?这就是规矩和祖制,无人敢反对
可以说终清一朝,旗主的身份都是超然啦,尤其是上三旗,即整黄旗、镶黄旗和整白旗。这三旗的共同旗主就是当今的满清皇帝,那自然这三个旗的旗主地位就是至高无上的,毕竟是皇帝,谁敢犯上呢?而下五旗的旗主们虽然地位比不上皇帝,但也只是比皇帝低罢了,跟其他人比起来,他的地位可是很高的,毕竟满八旗就是满人的全部,不管是王爷还是满人他们都有属于自己的一旗,而只要是旗人他们就需要听从旗主的话,也就必须服从旗主。
八旗是清朝特有的一种身份制度,八旗旗主在清朝确切地说是没有品级的官员,别看人家没有品级,就算是大学士和军机大臣这些相当于宰相的高官见到他们也得下跪行礼,因此在清朝很多八旗子弟出身的高官都怕见到本旗旗主。
这就是因为八旗旗主虽然没有官位品级但他们其实都是超品的王爷爵位,在清朝历史上他们的身份地位非常崇高,所以八旗旗主虽然没有官位品级,可他们身份地位都很超然。下面就来详细说一说清朝的八旗制度和八旗旗主的身份地位。
清太祖努尔哈赤创立八旗制度奠定了清朝的兴起
清朝的八旗制度是由清太祖努尔哈赤一手创立,最初设立于明代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在最初时期只设立了正黄旗、正白旗、正蓝旗、正红旗四旗,后来随着努尔哈赤的满洲势力越来越强大,在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努尔哈赤增设了镶黄旗、镶白旗、镶蓝旗、镶红旗四旗。
记得郭德纲先生曾在相声段子里调侃过搭档于谦先生家族出身满洲正黑旗,这看似是个玩笑,其实这个正黑旗可真不是开玩笑,清朝最初时期努尔哈赤只有一支黑旗军,只是努尔哈赤后来势力越来越强大,才开设了八旗军队,努尔哈赤在临终时曾想再增设两旗即正黑旗和镶黑旗成为十旗,让第十四子多尔衮统领正黑旗,第十子德格类统领镶黑旗,但是由于努尔哈赤后来去世,清太宗皇太极继位之后就打消了继续增设两旗的想法。
努尔哈赤在晚年征服了蒙古,设立了蒙古旗,当时蒙古旗只是独立一旗,但是后来皇太极继位之后打败了蒙古林丹汗,对蒙古各部进行了招抚和拉拢,因此特设了蒙古八旗,以及后来又收降了不少明朝汉人军队,故又设立了八旗汉军。可以说清朝的八旗制度也是在皇太极这里日趋完善。
八旗制度其实就是满洲女真人最初在原始时期进行有组织的狩猎制度,努尔哈赤在这个狩猎制度基础上进行了改良,形成了一种类似于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府兵制的全民皆兵制度。八旗之下的旗民都是战时为兵,平时为民,就这一点来说与隋唐时期的府兵制有些相似,不过两者的根本却并不相同。
而且八旗制度还有些奴隶制成分,严格意义上来说旗民在各个方面都要听命于旗主,在清初时期旗民的婚姻、经济以及纠纷都需要由旗主进行裁决和管控,可以说在清朝初期,旗主的地位很高,权力也很大。
但如果说旗民都是旗主的奴隶也不完全是,旗民拥有独立的处理经济和家事的权力,只是在纠纷上需要由旗主裁决。但是八旗制度中还有包衣奴隶,而旗民的权力与包衣奴隶是完全不同的,包衣奴隶的婚姻和处理家事以及经济方面的问题都需要由旗主裁决,因此八旗制度中也略带有奴隶制度。
清朝也正是因为八旗制度是的全民皆兵,并且在旗内分配财产,因此才使得八旗兵都很有干劲,毕竟每场战争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战。因此八旗军的战斗力在清初时期十分强悍,八旗铁骑更是当时世界顶级骑兵。
八旗制度为后来清世祖顺治皇帝入关和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也可以说清朝是兴于八旗制度,随着顺治入关统一中国,八旗制度也成了中国历史上有区别于其他朝代且独有的一种制度。
清朝入关后八旗子弟成了社会身份地位的象征
在清朝入关统一全国之后,八旗子弟的社会地位也被逐渐抬高,清朝统一全国全靠的是八旗军队,因此入关之后八旗子弟也就成了享有特权高人一等的身份地位,尤其是随着清朝统治越来越久,很多汉人都千方百计想获得旗籍,以此提高社会上的身份地位。
随着八旗子弟的身份提高,在顺治亲政之后,八旗子弟内部还出现了身份等级分化,也就是清朝所谓的上三旗和下五旗之分。
上三旗指的是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之所以会出现上三旗和下五旗之分,还得从皇太极时期说起。
努尔哈赤在世时,他将自己的子侄分封为八旗旗主,最初八旗以正黄旗为首,后来由于努尔哈赤比较喜爱十二子阿济格、十四子多尔衮、十五子多铎,因此他将自己统领的两黄旗分给了三个儿子,阿济格和多尔衮共同统领正黄旗,努尔哈赤本人则和幼子多铎共同统领镶黄旗,因此镶黄旗成为八旗之首。
皇太极继位之后,他只掌握有正白旗,最为尊贵的两黄旗却不在他手中,两黄旗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于是皇太极以此为借口,先是夺取了侄子杜度的镶白旗,然后拿自己手中的正白旗和镶白旗与阿济格、多尔衮、多铎兄弟三人对换了两黄旗,以自己的长子豪格代替杜度掌管镶黄旗。
后来皇太极的哥哥执掌正蓝旗的莽古尔泰在死后被扣上了意图谋反的罪名,皇太极于是褫夺了莽古尔泰一系执掌正蓝旗的权力,然后皇太极将自己的正黄旗和正蓝旗混编重新混成了正黄旗和镶黄旗,又将自己的儿子豪格镶黄旗改为正蓝旗。
皇太极去世之后,豪格与多尔衮争权,结果多尔衮扶持了皇太极的幼子福临继位也就是顺治皇帝,自己成为皇叔摄政王,豪格等于争权失败,因此豪格受到多尔衮的政治迫害致死,豪格死后多尔衮将其手中的正蓝旗与自己的正白旗混编成为了两白旗,并把弟弟多铎的镶白旗改为正蓝旗,这些事情史称八旗易色,多尔衮之后八旗颜色再未改变。
在多尔衮去世后,顺治开始亲政,顺治十分反感多尔衮专权,于是对其进行了政治清算,多尔衮的家族被废除了正白旗和镶白旗的掌控权,顺治亲自将正白旗收归自己统领,将镶白旗还给了哥哥豪格的后人。
因此从顺治之后两黄旗加正白旗由皇帝亲自统领的三旗就成了上三旗,而且按照清朝的规矩上三旗中基本上很少有皇族成员,皇子和公主长大成人后都会被分属到下五旗。
其实上三旗和下五旗之分主要是包衣奴才的区别,上三旗中的普通旗民和下五旗中的普通旗民并没有太大区别,主要是上三旗的包衣奴才人家是给皇帝当奴才,而下五旗的包衣奴才那是给王公贵族当奴才,主子的身份地位不同,这样上下之分也就出来了。
这也造成了清朝的社会畸形,按照规矩来说包衣奴才始终是奴籍身份,以身份地位来说是封建社会中最低级的身份,比普通旗民和汉民都要低一级,但是上三旗包衣奴才人家是给皇帝当奴才,俗话说打狗还得看主人,由于主人是全国最高的领袖,因此上三旗的包衣奴才也自觉比人高一头,在民间还比较张扬。
其实更加抬高八旗子弟的社会地位还是清朝制定的旗民不得通婚的规矩,现代看清宫戏都知道满汉不得通婚,实际上这条规矩叫旗民不得通婚,是指有旗籍在身的八旗子弟不能与普通汉人平民通婚。
八旗子弟并不代表着都是满人,其中也包括蒙古八旗和汉八旗,如果一个有旗籍在身的汉人想娶一名汉族女子当嫡妻,那这就是违反清朝法度的事情,没人举报还好,如果被人举报这就是一项罪名,因此有旗籍的汉人想娶妻必须得娶同样也有旗籍在身的女孩,否则想娶汉人平民只能走纳妾这条路。
这条规矩其实很没用,顺治时期曾经一度废除,后来康熙又恢复起来,但是在康熙后期以及雍正和乾隆时期这条规矩基本名存实亡,只要没有官职的八旗子弟可以随意与汉人平民女孩结婚,没有官职也不怕被举报,而有官职的八旗子弟,由于后来清朝旗籍管理松懈,都可以托关系把自己想娶的汉人平民女孩家族办入旗籍,这样再结婚就不违规了。
到了光绪时期,慈禧和光绪为了顺应时代,干脆直接废除了这条规矩。也正是由于这条规矩才无形之中更加抬高了八旗子弟的社会地位。
就看这些普通的八旗子弟就在当时社会中有着比较高的地位,再想一想作为八旗旗主的身份地位不得比他们高得更多。
最初旗主权力极大,但是后来权力被削弱,最终成为了身份地位尊贵的吉祥物
其实说是八旗,在顺治亲政之后,实际上旗主只剩下五个人,因为两黄旗加正白旗由历代清朝皇帝亲自统领,也就是这三旗没有旗主,或者说旗主就是皇帝本人,所以只有下五旗才有五名旗主。
在努尔哈赤时期,八旗旗主基本都是他的子侄担任,最初权力非常大,可以执政,可以参与废立皇帝,而且这些人都是为清朝建国立下赫赫战功的人,尤其是为清朝统一中国立下大功,因此他们基本都获得了王爵,他们的后人及其家族也都获得了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爵位,所以八旗旗主在清朝地位非常尊贵,是最顶级政治贵族。
下五旗的旗主家族分别为:正红旗旗主礼亲王代善家族世袭;镶白旗旗主肃亲王豪格家族世袭;镶红旗旗主代善长子克勤郡王岳托家族世袭;正蓝旗旗主豫亲王多铎家族世袭;镶蓝旗旗主郑亲王济尔哈朗家族世袭。
这五位旗主都是家族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同时世袭罔替的还有旗主的身份地位,但是顺治在幼年经历了叔叔多尔衮摄政专权的阴影,因此他在亲政之后决心集中皇权,削弱各旗主的权力和政治影响。
从顺治时期就开始对各旗旗主进行削权以及淡化他们家族的政治影响力,顺治之后又历经了康雍乾三代皇帝对八旗旗主权力的削弱和淡化,可以说顺治祖孙四辈人对旗主们的权力限制的很彻底。
在康熙时期旗主们要处理本旗旗务和军务都必须先请示康熙,得到康熙的批准才能执行,在这时起旗主们就基本已经成了皇帝的摆设。到了雍正时期更是变本加厉,雍正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和强化皇权,雍正为人好猜忌,因此他对这些旗主们进行了严格的监控,同时雍正还下旨以后旗分佐领必须全部由皇帝亲自签字才能任命。
在这里说一下八旗佐领是分为旗分佐领和包衣佐领,旗分佐领就是负责旗务和军务,而包衣佐领主要负责管理包衣奴才,相当于私属性质官员。
在雍正之前旗分佐领都是直接由各旗旗主任命,雍正继位后直接把这项权力收了回来,也就是说这些负责管理八旗中具体事务的旗分佐领全部由原来对旗主负责,改为了对接皇帝,对皇帝负责了,而旗主们只能负责管理任免自己的府中的府属包衣佐领,可以说雍正这一招直接把旗主们从康熙时期的摆设变成了富贵闲人,连摆设都算不上了。
因此自雍正之后,这些旗主们就成为了每当遇到大型国家典礼时,牵头带着本旗子弟陪伴在皇帝身边的吉祥物了。
在绝大多数时期旗主们都是富贵闲人,只有极少数像礼亲王代善的孙子杰书那样为人忠厚谨慎才获得了康熙的重用。
不过虽然这些旗主们大多数时期都是无官无职的富贵闲人,但别忘了他们都是有王爵在身的人,亲王和郡王爵位都是超品的爵位,就算无官无职,他们的身份也是非常尊贵,朝廷百官看到他们更是要主动行礼。
尤其是旗主对于本旗出身的官员更是如同祖宗一般,八旗出身的官员不管当多大官,看到本旗的旗主王爷,那必须行礼磕头,而且每逢旗主过寿,都要亲自登门磕头拜寿。因此很多八旗子弟出身的官员当高官之后都怕见到自己的本旗旗主,毕竟谁都不是生下来就爱磕头的。
这个事情在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曾被演绎得惟妙惟肖,剧中纪晓岚为了整治大贪官和珅,故意找到了和珅本旗的正红旗旗主金大烟袋来收拾他,而在剧中和珅当时已经是军机大臣兼大学士了,在清代不设宰相,和珅的权力就等同于宰相,即便如此,和珅看到本旗的旗主王爷金大烟袋,还是恭恭敬敬跪下磕头请安,就因为金大烟袋是旗主是王爷,和珅官再大也是奴才,金大烟袋的旗主身份比和珅那等同于宰相的官位还高贵得多。
虽然这是电视剧中演绎的桥段,但是这段很符合当时清朝的规矩,因此也可以看出旗主的权力和政治影响力虽然是被皇帝削弱下来,但他们的爵位是超品的爵位,身份地位依然还是非常超然且尊贵。
清朝满洲八旗的旗主,最初都是由努尔哈赤子侄担任,这些最初的旗主贝勒也均开创了属于自己家族的“铁帽子王”传承世系,并沿袭着对八旗的领导权。
清朝的八旗制度,始创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努尔哈赤以“黑旗”一旗起兵,之后随着征服的土地和人口不断增加,再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整编与调整后,最终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努尔哈赤将辖属势力划分为正黄、镶黄、正红、镶红、正蓝、镶蓝、正白、镶白八旗,至此八旗制度正式建立。
后金天命元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立后金的政权的时候,八旗的统领者,也称为“旗主贝勒”分别为:努尔哈赤,亲领正黄旗、镶黄旗;努尔哈赤的次子代善统领正红旗、镶红旗;努尔哈赤的第五子莽古尔泰统领正蓝旗;努尔哈赤的侄子,即努尔哈赤的弟弟舒尔哈齐的次子阿敏统领镶蓝旗;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极统领正白旗;努尔哈赤的长孙,即其长子褚英的儿子杜度,统领镶白旗。
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皇太极登上后金汗位,在历经努尔哈赤晚年对于两黄旗的一些列调整,以及皇太极登基后的“黄白互换”事件后,此时八旗的统领分别为:皇太极亲领正黄旗;皇太极的长子豪格统领镶黄旗;代善统领正红旗;代善长子岳托统领镶红旗;莽古尔泰统领正蓝旗;阿敏统领镶蓝旗;努尔哈赤的第十五子多铎统领正白旗;努尔哈赤的十二子阿济格与多尔衮共领镶白旗。
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后,改变了旗主贝勒的称呼,开始使用“亲王”、“郡王”的方式,称呼的旗主。而在经历了皇太极时期除掉阿敏、莽古尔泰,打击阿济格,以及顺治皇帝时期的豪格之死与清算多尔衮等一些列事件后,最终将八旗旗主的家族传承世系予以了确认,并且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确定了“铁帽子王”制度,厘定了爵位的传承名号,由此形成了八旗旗主家族世系的最终分布:
上三旗:
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由皇帝亲领。
下五旗:
正红旗归属礼亲王代善世系;
镶红旗归属于克勤郡王岳托世系;
镶白旗归属于肃亲王豪格世系;
正蓝旗归属于豫亲王多铎世系;
镶蓝旗归属于郑亲王济尔哈朗世系。
所以,八旗的旗主王爷们,或是亲王爵位,或是郡王爵位,并且都是世袭罔替的,隔代不降级的,并没有朝堂官员们的品阶之说。如果朝廷有需要和安排,也会进行临时性的任命,例如第三代礼亲王(当时称康亲王)杰书,就在康熙平三藩期间,被任命为征南大将军,带兵入福建作战,而这并不影响他的亲王爵位;咸丰皇帝临终前任命的“顾命八大臣”中,端华就是第八代郑亲王。
后金时期以及清朝初年,八旗的旗主拥有很大的权力,但是经过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四代帝王的不断削弱,清朝中后期开始,旗主已经完全没有了实权,仅仅是个荣誉称号的而已。
后金时期以及清朝初年,八旗旗主拥有很大的权力,而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努尔哈赤所制定的两项制度。
其一,就是“四大贝勒”共执朝政的制度。
天命元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登基为汗时,就设了四个贝勒,即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同时
“命四大贝勒按月分直,国中一切机务,俱令直月贝勒掌理”。
直到皇太极登基后金大汗,依然是四大贝勒“南面同坐,共受朝拜”,四人的权力、地位是一致的。直到皇太极相继除掉了阿敏和莽古尔泰,代善退出后,皇太极才开始“南面独坐,独掌大权”,并且通过分化瓦解,不断打压的方式,进一步强化了皇权。
其二,就是“旗主贝勒推举新汗”的制度,即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
努尔哈赤一生先后三次选择自己的继位人,第一次是自己的弟弟舒尔哈齐,第二次是自己的长子褚英,第三次是自己的次子代善,但是这三次立储均已失败告终。最终心灰意泠的努尔哈赤选择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不再册立继位人,而是就此确立了在前任统治者死后,由八旗旗主贝勒共同推举新汗的方式来确定新的继位者的制度,而这套制度与努尔哈赤钦定的继位人名单及其世系也就成为了后来的“太祖遗诏”。
皇太极以及后来的顺治都是通过这种方式来继承满清政权最高统治者的位置的,也正是因为如此,在造成了旗主贝勒以及后来的旗主王爷们掌握极大权力的同时,更是成为了之后“多尔衮专政”的权力来源基础,直到多尔衮倒台后,顺治皇帝才开始着手对限制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
康熙朝时期,开始通过一系列的方式,削弱了八旗旗主的权力。
首先,就是强化沿用自明朝时期的“内阁”制度,加强南书房的决策力度,以此来限制八旗旗主和议政王大臣会议。
其次,康熙皇帝安排自己的儿子、亲近宗室以及亲信官员,在八旗中担任都统、参领等职务,削弱旗主对于本旗的掌控力度。
而到了雍正朝时期,雍正皇帝建立了“军机处”,就此实现将一切军政大权收归集中的同时,也宣告着八旗旗主的权力和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的名存实亡。
至此,除了皇帝有特别的安排和任命,八旗的旗主王爷们已经彻底沦为了坐在祖上基业上安心享乐的闲散宗室,没有了权力,也没有了任何的职务职权。
但是尽管如此,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礼节上的地位依旧十分的高贵,依然想要相应的礼仪和规格,并且受到本旗辖属官员、旗民的尊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