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互联网

曹操刘备孙权,谁最有可能在统一江山后杀功臣?

提问时间:2023-07-05 11:37关键词:曹操,刘备,孙权,江山

曹操刘备孙权,谁最有可能在统一江山后杀功臣?

点赞1、玉林市 网友:洛可可

孙权吧。还没统一呢,他就对东吴的功臣磨刀霍霍了。

公元236年,东吴爆发“吕壹案”。

啥叫“吕壹案”呢?

吕壹是东吴的一个官员,当时担任校事。

校事这个官职简单一点说,就是皇帝安插在官员中间,负责缉察官员动向的小官。在当时的东吴,像吕壹这种人,他们的主要工作是缉察江东大族,并向孙权偷偷打小报告。

如前所述,吕壹的官职级别虽然不高,但他作为最高统治者的耳目,而且他的权力又是孙权特授的。对滥用权力无所顾忌。所以东吴一时之间,功臣们人人自危。就连丞相顾雍、驸马朱据(妻子孙鲁育)都被吕壹这号人整得毫无招架之力。

后来太子孙登看不下去了,就劝父皇,但一点用也没有。

直到以上大将军陆逊、太常潘浚为首的东吴士族群起上奏,再加上骠骑将军步骘强硬的跟孙权说:你要是再不管管吕壹之流,继续放任他们祸乱国家,群臣势必会造反的!

孙权被群臣吓到了,派中书郎袁礼到荆州向陆逊、诸葛瑾、步骘等人道歉,表示自己会杀了吕壹,撤销校事,安抚群臣。这场闹剧终于才告一段落。

不过常言道,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孙权对东吴士族的不信任是刻在他骨子里的。所以尽管没有了吕壹这号人,孙权对大臣的迫害却并没有停止。

比如说张昭。

他反对孙权跟辽东公渊氏勾搭,说公孙渊狼子野心,跟他合作必然会吃亏。但孙权不听张昭之言,把张昭气的闭门不出。孙权一看张昭跟自己耍小脾气,一怒之下,就派人把张昭家的门给封了。(孙权后来为了逼张昭出来,还故意派人放火烧张昭的家)

好在后来孙权果真被公孙渊坑了。孙权不得不靠拉拢张昭缓和与群臣的关系。如不然张昭肯定会被孙权当作反面例子给整死不可。

还有陆逊。这个事情大家都知道的,陆逊为了孙权太子继承人的事,操碎了心,结果孙权不领情,派人把他骂死了。



陆逊之死,虽然孙权没用刀,但他派人去责骂一个功臣,着实让人感到心寒。

想当年陆逊击败刘备,稳定荆州,孙权恨不得搂着陆逊喊小亲亲。

想当年陆逊击败曹休,孙权高兴的让自己的御林军迎接陆逊入殿。

结果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一旦用不着人家了,孙权就全然不念旧情了。

另外还有张休、顾谭、顾承、吾粲等人,这里不一一列举了。

总的来看。孙权跟大臣的那些二三事,不能一概而论,有些事情孙权也没做错。然而孙权迫害功臣是实实在在的,无可争辩的。因为他与臣子的矛盾是结构性的,孙家弱,孙权要想稳坐皇位,就必须强干弱枝。这不是由于孙权弑杀,这只是东吴政治制度的先天缺陷而已。

所以说,如果要在曹操、刘备、孙权三人中挑选,谁最有可能在统一后杀功臣,孙权毫无疑问是排第一的。

相比于孙权,曹操的可能性要小一点。不过曹操也没少杀功臣。

因为曹操性格跟孙权有点类似:用得着你的时候,你是“小甜甜”;用不着了,你是“牛夫人”。

比如说许攸。

当初用得着许攸时,曹操光着脚去迎他,嘴上还嚷嚷“子卿远来,吾事济矣!”

如此高规格待遇,把许攸也整蒙了,对自己的价值评估出现了偏差。开始各种装叉。

等到后来用不着许攸时。果然,曹操就默认了许褚杀了许攸。

还比如荀彧。

当初曹操用得着颍川荀氏时。说荀彧是“吾之子房”。(你就是我的张良)

后来用不着荀彧了,用不着颍川荀氏了,打算自己组织班子了,就“空盒子”奉上。毫无顾忌的逼死了荀彧。


许攸、荀彧都是外人,曹操对他们刻薄,倒也无可厚非。但曹操刻薄夏侯渊,这就真说不过去了。

当年夏侯渊击败马超时,曹操大夸他是“虎步关右,所向无前。”

结果等到夏侯渊战死时,曹操居然说“渊本非能用兵也,军中呼为白地将军。”

给曹操当臣子,真的是要有点脸皮才行。不然很有可能被他一句话气死。

当然,虽说曹操也很刻薄,但他比孙权还是要好很多的。毕竟,他家大业大,不用靠杀功臣来巩固地位。他搞死的那些人,只是在政治上反对他的人。他不像孙权,没借口也要找借口整人。

相比于孙权、曹操,刘备是最仁慈的。早年跟他起家,奔走天下的功臣,大部分都与他终老一生。

像关羽之死,刘备可没像曹操那样,落井下石的说什么“关羽本非能兵”。

刘备是兴师报仇,真的把关羽当兄弟看。

还有糜芳卖了关羽,丢了荆州,他哥哥糜竺自缚请罪,刘备一点也没责罚。

这种事放到曹魏、东吴,简直不可想象。

再就是黄权。夷陵之战后,他降了曹丕。刘备一句责骂的话都没有,他把过错全揽到自己身上。说是因为自己的过失才导致了黄权投降曹丕。后来刘备善待了黄权的家人。值得一提的是,黄权对此也有默契。他了解刘备为人,知道刘备必然会善待自己家人。

正因为有这种前提,他才敢投降曹丕。



当然,刘备当然也杀过人。比如杀彭羕、周群、张裕、刘封等。

但彭羕意图谋反,不杀不足以震慑群臣。刘备杀他没毛病。

周群、张裕并不是刘备旧部,刘备杀他们谈不上是杀功臣。

在这些人中,刘封算比较大牌的,属于功臣范畴。但刘封的过失太大了:不救关羽,导致关羽被杀;又瞎折腾,导致上庸被折腾没了,孟达也被他挤走。他这种人,被杀也是活该的。

可尽管如此,刘备一开始也没想杀他。是后来诸葛亮从政治角度考虑,力劝刘备,刘封这才被杀。

所以说,曹刘孙三个人,谁会杀功臣,一目了然。孙权绝对是可能性最大的那个,刘备绝对是可能性最小的那个。

魏汉吴三国,魏吴都有权臣篡权的事情,唯独蜀汉没有。这不是没原因的。刘备是个念旧情的人,且他自己又是豪侠性格,所以蜀汉朝廷内,有一种江湖气,大家都在报恩。

关羽、张飞、诸葛亮报刘备知遇之恩。

蒋琬、姜维等人报诸葛亮的知遇之恩。

最后国灭时,刘禅这位皇帝都降了,蜀汉的忠义之士不降。这在历史上也是很罕见的。

点赞2、萍乡市 网友:月下瑹歌

曹操、刘备、孙权,谁最有可能在统一江山后杀功臣?

这个问题,可以用排除法。

一,曹操雄才大略,控制手下人的能力,在三国里独一份。

魏国的天下,都是曹操带着人马一点一点打下来的。手下的这些谋士、大将们跟着他东征西杀,不仅十分佩服他,而且还非常忌惮他。因为他多疑,喜欢猜忌。

因此,即使天下最后由曹魏一统,我想也不敢有人背叛曹操。而且曹魏的许多兵权大多数都掌握在夏侯家族手中,也就是曹操自家兄弟手里。曹操当初就是从夏侯家过继来曹家的。

因此曹操也不会杀那些功臣。不过,曹操雄才大略,又博古通今,他一定会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解除或者分散一下这些大将们的兵权,使他们不至于像春秋战国时期的那些诸侯们独霸一方,拥兵自重,最后各自为政,无法收拾。也不会像东汉早年分封诸王那样,弄的四处都是诸侯王的地盘。他会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二,刘备素以仁义治天下,杀人的事他大概做不了

在《三国演义》里,刘备尽管只在“三英战吕布”一场戏中,握着双股剑亲自参与了一回打斗,以后再没有描述过他上阵杀敌的场面,但建立西蜀国,毕竟刘备是亲自带兵,全程参与了。而且他识人、用人的本领还是非常厉害的。他知道手下这些大将们的性格特点。比如对于马谡的评价“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就非常精到。对于马谡,其实刘备接触的不算太多尚且能够这样了解,对于经常在一起的那些大将们,他当然更加清楚。

另外,刘备手下这些人,跟着他一路东征西杀,最后天下终于平定了,以刘备慷慨、仁义的秉性,他会说:“各位兄弟,咱们当初一起四处厮杀,现在该一起享尽荣华富贵了。”自然也不会功成名就后去诛杀这些功臣。

不过,诸葛亮或许会对那些拥兵自重的大将们,做一些加减调整,以防止内乱发生。



三,孙权最有杀人的动机和理由。

那么,现在只剩下一个孙权。

凡是了解这段历史的人,或者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孙权的基业,是由父亲孙坚和哥哥孙策打下来的。孙权基本上就是坐享其成。因此,他如果扫平天下以后,会有很多疑惑产生,并且每日惶惶不可终日。

孙权疑惑什么呢?当初哥哥孙策去世时,留下一句临终遗言:“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

如今,天下平定。当初孙策死的时候,张昭本来岁数就大了,现在早已死去。周瑜后来也英年早逝,不在了。

也就是说,孙权最信任也最能够依托的两个人都不在了。内事,孙权大概清楚,但外事就不见得都清楚了。

孙权尽管聪明,曹操也有对他“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赞誉,但孙权一直没有正经在前线打过仗,也没有带过兵,都是依仗下面的大都督。按照东吴的惯例,外面领兵打仗这些事,都是由都督在打理。这些都督,先是周瑜,后来是鲁肃、陆逊、陆抗。



因此,对于外面的情况,孙权基本上两眼一抹黑,根本不知道。哪个将军是什么脾气性格,哪个大将究竟有什么才能,是全然忠诚于他,还是全然忠诚于大都督,孙权根本不了解这些。

由此,孙权会产生一些想法,动一些杀机。孙权或许会故意搞一次类似于现在的阅兵仪式,看看究竟是他这个东吴之主的话管用,还是大都督的话厉害。

在阅兵仪式上,他会故意搞一些事先“彩排”里没有的喊话动作,结果,无论是大将们,还是士卒,只听阅兵总指挥——大都督的,根本就不听他的。

这让孙权大为震惊。

“阅兵仪式”结束以后,孙权回到宫里,越想越怕:现在天下平定,内忧外患没有了,那些拥兵自重的大将们是不是会尾大不掉?特别是现在的大都督如果起兵造反,我该怎么办?

要知道,这时候的孙权,可已经不是当初接孙策班时的年轻人,孙权终于下了最后的决心:诛杀功臣。

综上所述,如果天下平定,曹操、刘备、孙权三个人里,最有可能诛杀功臣的,应该是孙权。

点赞3、平度市 网友:听风看月

这个不用猜,历史上已经清清楚楚。

刘备、曹操、孙权各自成就大业,刘备、孙权各自称帝,曹操虽无皇帝之名,却有皇帝之实。其实和一统江山差不多。

在这种情况下,谁杀了功臣呢?只有孙权!


三人之中,刘备为人最是宽宏厚道。对于手下人的过错,不但能够原谅,而且继续加以信任重用。对于手下的臣子,刘备从来不吝赏赐。他一生之中,从来没有杀过功臣,除了刘封。因为刘封害死另一个元老功臣关羽,实在罪无可恕,而且还威胁到了刘禅的皇位。所以杀掉了刘封。除此之外,没有杀过任何功臣。这样宽宏厚道的性格,是天生的,装是装不出来的。

曹操平生最爱英雄。


他对人才的渴求,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不管出身如何、道德高低,只要有一技之长,他都愿意接纳。但曹操绝不是什么善男信女,他杀的人也不少。对于威胁到他的统治的人,从来都是毫不留情的除掉。对于功臣忠臣,则是自始至终,宠信有加。早年间追随曹操起兵的曹仁、曹洪、夏侯惇等等宗亲,以及后来加入的张辽、许褚、张郃等等,自始至终都得到曹操的信任和重用。特别是张辽、许褚,在曹操过世以后,继续得到曹丕的重用,荣耀至极。

孙权是典型的神经过敏者。


孙权早年间勉强还能称得上是个有作为的君主。招揽了不少的人才。但是到了晚年,简直是个精神病人。他对臣子的猜忌,已经到了莫名其妙的地步。暴虐无常,滥杀无辜。连大功臣陆逊都不放过,派人堵着陆逊的门口骂街,活生生把陆逊给气死了。

东吴很多能臣功臣,都死得十分可疑,周瑜、鲁肃、吕蒙等等,都是建立功勋不久,就突然暴病身亡。不断的除掉功臣,启用新人,就不用担心有人功高震主了。

点赞4、东莞市 网友:国民萌叔

三国,曹操拥有北方,孙权坐守江东,刘备经略西南。

曹操虽未称帝,但"挟天子以令诸侯",俨然天下老大。他曾经颁布"求贤令",只要有才有本事,阿狗阿猫都可以自荐。

曹操既有杀杨修、诛孔融、逼荀彧自尽和冤杀水军都督等,也有重金厚结关羽、宽容讨伐曹操令的陈登、不杀降蜀的于禁等。

曹操用人,最后一定是建立在效忠于曹操者。任何功臣只要反对曹操"挟天子"的,都会被直接或间接清除。而只要效忠曹操的,他一概结纳。

刘备经略西南,重用了当地豪强。他以仁义收拢人心。他和关张赵云等肝胆相照,对待谋士礼资下士。关张遇害后,他不顾一切替关复仇,讨伐东吴。可见刘备是极其重情重义之人,他不会滥杀无辜。

孙权是富二代,是坐享父兄打下的基业。他满足于占山为王,要不是鲁肃和刘备诸葛亮商议联合抗曹,东吴文官集团早在赤壁之前就劝孙权依俯曹操,孙权亲自上"劝进书"。

孙权还曾与刘备结秦晋之好,与关羽结儿女亲家,他只要狐借虎威,保得东吴半壁江山。孙权几乎吭孙策的老本:文依张昭,武赖周瑜,其后鲁啸、吕蒙,再后就是江东豪族陆逊等。

周鲁正式死亡。而吕蒙和陆逊等杀关羽的功臣,结局非常奇惨。有说关羽显灵,有说孙权为讨好蜀汉重修和约等。总之,孙权晚年腐败黑暗到了极点。

综合上述,曹刘孙三人,功成天下,最有可能火烧功臣阁的是孙权。












点赞5、阳春市 网友:笑我孤陋

三个人都会杀功臣。

首先创业需要的是攻城陆地的武将和奇谋异士,守业需要的是深谋远虑足为表率的君子,创业重视才能,守业重视德行,打下天下之后,武将谋臣自然就失去了价值,他们的存在从有利变为有害,客观上必对他们有所处置,区别就在于方式上是采取温和型安置或者暴烈型的大清洗。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次,留下功臣但又不能重用,毕竟引起功臣不满,以他们的经验阅历,稍有风吹草动,就会酿成叛乱兵变,影响政权稳定,新当朝的君王跟新上任的文臣未必敢管他们,也未必管的下,即使杯酒释兵权,毕竟要封赏他们,这样会加重农民负担,增加财政开支,大清洗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以上问题。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三,以他们的性格和一贯作风看,天下曹操未称魏王就杀荀彧,孙权称帝就猜忌陆逊,刘备一称帝就刚愎自用,一意孤行伐吴,诸葛亮堪称蜀汉二把手,后主懦弱,刘封被杀,孙刘曹三人都没有统一天下的气量,也不可能统一天下,即使统一了天下,必杀功臣。只有晋武帝司马炎有人君气量,统一天下必然是司马氏!

图片来源于网络

点赞6、潍坊市 网友:借个火

曹操,刘备和孙权,如果他们中间真的有一个人统一了天下,那么最有可能杀戮功臣的,肯定是刘备。

首先我们要确定一个概念,那就是他们三个人无论是谁统一了天下,其背后必然是获得了世家阶层的支持。

曹操所依赖的是北方士族。

既包括他身边的荀彧,荀攸程昱。

也包括曹洪,曹仁,夏侯敦,夏侯渊。

还有后来居上的陈群,司马懿等人。

当然也有与曹操既合作又斗争的老牌公卿世家,如杨修家族。

我们从后来曹魏政权的历史发展中可以清晰的看到,在魏明帝曹睿之后,曹氏家族已经再也没有制衡这些世家大族的力量了。

因为曹操家族本身就是这些世家之中的一员。

化家为国,以魏篡汉,是要与这些世家大族达到了利益妥协之后才可能实现。

所以曹操一生不敢称帝,曹丕称帝的结果则是皇权并不能完全的凌驾于世家大族之上。

这个问题,从此一直延续了几百年。

无论是曹魏政权还是后来的西晋东晋南北朝,一直到隋唐时期,这种皇权与世家的争斗从未停息。

因此即使曹操后来统一了天下,他也没有办法大肆的去杀戮功臣。

而是更有可能像东汉光武帝刘秀一样,建立一个与世家大族相妥协,互惠互利的统治阶层。

就像后来的西晋政权一样。

最想杀戮功臣的,应该是孙权。

孙吴政权的起家根底是淮泗集团。

对于江东而言,它们本身就是一个外来户,依靠着武力强势入侵。

小霸王孙策的早逝,背后就有江东士族的影子。

孙策与孙权的最大不同就是孙策所依赖的更多的是淮泗集团,所以孙策,必须死!

而孙权坐领江东之后,江东世家取代了淮泗集团,成为了朝廷中的主要政治力量。

利益统一之后,孙权坐领江东,我一直想不通何为坐领江东?

是否这个词本身就说明了孙权并不能做到一言九鼎吧?

孙权的一生是不停的与这些江东世家作斗争的一生。

这一点在他的晚年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

在他晚年被称为昏庸的一系列迷之操作,实际上都是这种问题的延续。

他在晚年临去世之前所重用的一方面是自己本家族的人才,一方面则是来自于荆襄地区的外来户,如诸葛恪。

对于当时江东世家的代表陆逊,他在将陆逊逼死之后,却不得不选择了与陆逊的儿子陆抗进行妥协。

然而也就如此了吧,即使是强如大帝孙权,也仅仅能够在自己的这一代,对江东世家进行压制。

此后孙吴政权的衰落,就是因为这种权力的斗争所造成的混乱。

后继的君主没有人能够再有孙权那样的雄才伟略,因此整个孙吴政权在此后的一段时间之内,总是在不停的内部斗争。

你方唱罢我登场。

由此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孙吴政权基本上是没有能够统一三国的可能。

整个中国南方地区似乎一直存在着一种执念。

他们似乎对于那种类似于部落联盟的邦联制度情有独钟。

这种情结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开始,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

与北方政权拥有有实力之后就要进行统一战争截然不同。

这或许也就是为什么历史上所有的北伐,除了朱元璋之外都失败了的原因吧。

孙权死后的江东世家,与其说是效忠孙氏政权,不如说是为了自己家族的利益而奋战了。

综上所述:孙吴政权即使获得了天下,也没有杀戮功臣的底气和能力。

不被篡位就不错了!

无论是曹魏还是孙吴,如果能够统一天下,最多也就是在小范围之内,处置了一些比较比较冒尖的功臣。

而且株连的范围也仅仅会被局限在个人,而不是整个家族。

但是如果刘备的蜀汉政权能够统一天下,那么他是具有杀戮功臣的动机与能力的。

首先刘备作为汉景帝的后裔,是具有继承汉王朝的正统性的。

如果他能够统一天下,那么对一些家族的清洗,具有法律上的正义性。

事实上,蜀汉政权也并不具备统一天下的能力。

但是如果假设他们真的统一了天下,那么其背后必然是对整个北方士族和江东士族的大清洗和大屠戮。

因为刘备从起家开始,就没有得到世家大族的青睐。

最先投靠到他身边的世家,应该就是徐州的糜氏家族,但是也仅仅是从商人起家的小世家。

再早一些则就是像张飞,赵云这样的小地主。

所以那段时间的刘备一事无成,屡战屡败。

刘备真正获得腾飞的机遇是在荆州时期得到了荆襄地区的北方南迁士族的青睐。

这些人被荆州本地士族严重排斥,急于寻找自己的利益代言人。

诸葛亮,司马徽等人都是。

但是荆州本土士族对刘备是异常排斥的,即使在后来他在站稳了脚跟之后,也就是庞统,马良等人的家族投靠,还是几头下注。

另外的很大一部分荆州本土家族,对刘备政权是排斥的。

投靠蜀汉政权的家族,后来又无法与关羽处好关系。

或者换言之就是关羽严重伤害了他们的利益。

这才有了后来的大意失荆州和白衣渡江。

刘备入蜀,则是获得了如法正张松一类蜀地世家的支持。

但是法正并不是蜀中长期盘踞的世家。

而张松更代表的也仅仅是他个人的意志,并不是整个张家的意志。

这从他后来被自己的兄长举报被杀,就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也就是说真正的蜀汉本土的家族排斥刘备这样的外来户。

这些都注定了刘备,并不具备统一天下的条件。

后来诸葛亮和李严之间的斗争,实际上也就是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荆襄派,和李严为代表的蜀汉派之间为了利益所进行的争斗。

马谡之死,就是这种斗争的结果,否则打败仗的多了,为什么只有他必须死?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蜀汉政权,并没有得到蜀地世家真正的认可和支持。

所以后来刘禅投降,不是昏庸是明智!

如果假设蜀汉能够统一天下,追随刘备的功臣们会建立新的世家。

刘备夺取天下的道路,与刘秀截然不同。

因此他在开国之后所采用的方式应该更像他的祖先刘邦:杀!

非如此无法稳固皇权!

他不会采取刘秀与功臣们互相妥协和谐共处的模式,没有那个条件。

因此刘备杀戮功臣的概率要远远高于曹魏和孙吴政权。

实际上作为上位者而言,在夺取天下之后,对于当年的功臣都会有顾忌,都会有杀戮的欲望。

并不存在着哪一个开国君主比哪一个开国君主更加仁慈的说法。

杀与不杀都只是出于政权稳固的考量。

与人品无关!

点赞7、杭州市 网友:把手美人

这三个人,任何一个人统一天下,都不可能杀功臣。

杀不杀功臣这件事,一是取决于皇帝的主观性格,心疑不疑、手黑不黑,简单说就是想不想杀功臣;二是取决于当时的客观形势,客观是否允许、形势是否需要,简单说就是能不能杀功臣。

就这三个人来说,孙权是最有可能的一个。

他跟江东豪族的关系一直不好。比如那个吊打刘备的陆逊,孙权恨不得找个借口就弄死他。所以,这肯定是想了。但是,想杀功臣的这个想,还要继续精确划分。

一种想,是刘邦和朱元璋的那种想。

起于微末的皇帝,总会向功臣举起屠刀。原因是缺乏安全感。于是,苟富贵之后,就不是莫相忘,而是要你命。刘邦和朱元璋都是这个心理。

为什么会缺乏安全感?

因为江山是大家合伙打下来的。关键是“合伙”二字。所以,皇帝与功臣们之间,就不是上级与下级的关系,而是大股东与小股东的关系。但是,江山打下来之后呢?必须建立上级与下级的关系,甚至是类似于主人与仆人的关系。臣的本义就是男性奴隶。这个心理上的转变,非常不容易建立。

乾隆登基的时候,张廷玉是几朝老臣都没用,他必须三拜九叩,然后山呼万岁。因为君臣名分已定,而且是定在灵魂里。但刘邦就不行了。大封功臣的时候,不开心的将军直接抽出宝剑在大殿上砍柱子。即便也被“教育”着山呼万岁了,但奇理斯玛的权威却建立不起来。因为君臣名分虽定,却只是流于表面。

于是,逻辑就是:关系难定、安全感不足,然后心疑了、而后手黑了,最后杀功臣了。只要性格够辣,基本上就要大杀功臣。

另外一种想,秦二世和隋炀帝的想。

这两个人为什么也会杀功臣?当然是心疑了、手黑了。刘邦和朱元璋是因为安全感不足。那么,这两个人也是因为安全感吗?

安全感只是一个方面。刘邦和朱元璋的问题,是关系太难切换,所以那种奇理斯玛的权威建立不起来。二代皇帝,当然也有这个问题。但比安全感更大的,是好使还是不好使的问题。前者是服不服,后者是听不听。胡亥,你老爹嬴政就是我们主子,所以你也是我们的主子,然后我们都服了。但是,听不听话呢?那就未必了。开国功臣是个特殊的群体,一个朝代就这么一拨人,不可能再找到第二拨。

所以,面对这伙人,二代君主就特别头疼。刘邦死后,大汉朝的核心权力,开始是被吕后把持,之后就被功臣把持了。皇帝一直是个靠边站的角色。汉文帝这个皇帝,可以说就是开国功臣们选出来的。你这还怎么搞?

所以,二代皇帝们想杀功臣。而孙权就是这种想。他老爹孙坚、哥哥孙策合在一起,算一代的话,那他就是个二代君主。关键是东吴的形势跟隋初的形势差不多,主公与臣下的关系更近乎一种合伙人的关系。因为豪族力量太强,主公是不是二代,这伙人都不好使。

而曹操和刘备呢?这两个人绝对是江湖老油条。

李渊为什么不杀功臣?大唐还没建立起来的时候,主公与谋臣的关系就已经确定了。李渊是山西军阀,然后带着军阀幕府的一干谋臣,夺了大隋的江山。合伙人的关系,在最初就不存在,君臣名分早就定了。所以,大唐立国之后,无论是李渊还是李世民,自然不想杀功臣了。以前这群人是自己的家臣,现在这群人是自己的臣子。还有谁比这群人更服自己的、更听自己的?

而曹操和刘备就是有这种本事。在江山还没打下来的时候,就逐渐建立了稳定的君臣关系。

曹操靠的是两个优势。

一是靠实力。简单说,就是我们老曹家本厚,出钱招兵买马了,然后广撒英雄帖,大家都来投靠我。凡是来投靠的,都是我家家臣,这个就不废话了。另外,老曹家也有人才,自己宗族也有很多悍将。这就是实力。

二是靠能力。就打仗这件事来说,刘邦不仅要服韩信,还要服彭越、曹参。至于内政和画策,一个是萧何、一个是张良,还有陈平,刘邦都自愧不如。这是刘邦的团队。但曹操的团队就特殊了。打仗,曹操第一;内政,曹操第一;奇谋,还是曹操第一。这就是能力。

就这种领导,还有谁能不服、谁能不听?其实朱元璋也要算一个。英明神武都是穿越级的存在。关键时候的力排众议,最后都证明了吾主英明。

刘备一个优势就够。

刘备的出身,织席贩履。这个说法,把他说得太惨了。刘备自家没钱,但刘备的叔叔有钱,帮衬着他读了书。但是,刘备家的钱,肯定不足以支撑他拉出一支队伍。这个实力,真的没法跟曹操比。

刘备的能力,论武不敌关羽、张飞,论治不敌孔明、庞统。这只是演义的说法,把刘备刻画得怂一点儿,才显出这些人厉害。但可以肯定的是,刘备的能力不如曹操突出,或者说不属于曹操那种表现型人格。

但刘备的最大优势,是意识形态制高点。我是大汉皇叔、我要兴复汉室。而这就够了。一大批当时精英都投到了刘备的麾下。而这些人自然要尊刘备为主公,不会想着跟刘备合伙开公司。

所以,曹操和刘备,即便统一之后,也不会想杀功臣。你可以把他俩与秦始皇、隋文帝、赵太祖类比。统一之前,是主公与谋臣的关系;统一之后,是皇帝与群臣的关系。这个关系切换,非常顺畅。皇帝完全没理由想杀自己的老部下。因为几乎找不到一伙更服从、更好使、更忠心的人。

那孙权呢?如果孙权能统一,他也未必想去杀功臣。

孙权之所以跟群臣的关系紧张,主要是因为这伙豪族精英一直不好使。我孙权当主公,你们听不听?你说得对我们就听,你说得不对我们就不听。啥叫说得对?打荆州、分地盘,这就对,那我们就听;打曹操、太费劲,这就不对,那我们就不听。难道就没有既听话又好使的吗?当然有,吕蒙就是。但只有一个吕蒙啊,而且还死了。所以,吕蒙死的时候,孙权才那么伤心。

但是,孙权力排众议,一战定合肥、再战入中原呢?江东豪族立即拍手称快:主公你就是汉武再造,我们必须听,什么曹操、什么刘备,咱们先干死他们再说。这时候,那种奇理斯玛(即近乎于神的超凡领袖魅力),自然也就建立起来了。因为孙权集团也早就建立起了主公与谋臣的关系,切换到君臣关系,没啥障碍。

所以,杀不杀功臣的第一个问题,即皇帝想不想,也就解决了。关键是第二个,即能不能。可以说,曹操、刘备和孙权,他们全都不能。

刘邦为什么能?汉初是一个平民政府。刘邦是平民,那朝堂群臣呢?除了张良这个落魄贵族,其他也是平民,核心骨干沛丰功勋的出身比刘邦还惨。

朱元璋为什么能?大明也是平民政府。安史之乱以后,都是平民政府,因为豪族被干没了。所以,淮西勋贵虽然有一个贵字,却都是平民。

于是,在客观形势上,也就是在能不能的问题上,完全是单一权力说了算。我是皇帝,我就能杀你。不讲理,也能杀你。

但是,西晋的开国皇帝司马炎,他能吗?

石崇王恺比富,这里面的王恺是谁?他是晋武帝司马炎的舅舅、司马炎的生母王元姬的亲弟弟,正经的皇亲国戚。但是这个皇亲国戚太怂,竟然比不过石崇这个从地方新入朝的官员。然后,皇帝司马炎出手了,帮着舅舅王恺一起干。但是,这甥舅君臣二人,联起手来也不是石崇的对手。

这说明什么?

首先是大臣比皇帝还有钱。

司马炎赐给舅舅王恺一株两尺多高的珊瑚树,拿出去比,别给皇家丢脸。然而,石崇拿出铁如意就给砸碎了,你这也叫宝贝吗?然后,从自家搬出几十株珊瑚树,高的能有三四尺,比司马炎的高一倍,你王恺随便挑,我赔得起。

其次是大臣从来不惯着皇帝。

沈万三有钱,他敢跟朱元璋比富吗?在大明帝国,有肉也得偷着吃。敢跟皇帝叫板,分分钟就给你全部充公。但这个石崇为什么敢?因为皇帝就是受了气,也得忍着。

比石崇更厉害的是司隶校尉刘毅,直接骂司马炎是汉桓帝、汉灵帝。司马炎气不过,就说我再不济也不止如此吧?然后,刘毅立即搞论证了:人家汉桓帝、汉灵帝卖官赚了钱,还知道把钱放在国库里,而你卖官赚了钱,却全装自己腰包了,这么看,你还不如汉桓帝、汉灵帝。

桓、灵卖官,钱入官库;陛下卖官,钱入私门。以此言之,殆不如也。

明朝大臣敢对朱元璋这么说话,那就等着灭族吧。但是,司马炎是啥反应呢?

帝大笑曰:“桓灵之世,不闻此言。今有直臣,故不同也。

汉桓帝和汉灵帝这两个昏君,哪能听到如此直言、拥有如此直臣。他把刘毅表扬了一番,主要是给自己找了个台阶下。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这说明啥?一是说明皇帝是真没钱;二是说明皇帝对大臣是真没辙。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真没辙”。司马炎可是皇帝啊,关键也不是啥怂人。但是,他为什么被骂了,还要自己给自己找台阶?

形势比人强。自东汉建国以来,皇帝就收拾不了大臣,越到后期就越是收拾不了。原因是大臣都是豪族精英。你收拾一个试试?先等着被舆论喷死,再等着大臣集体非暴力不合作,再然后就该出个董卓或曹操了。而司马家也是这么篡了曹魏的江山。

所以,从东汉以后,君臣之间就已经近乎一种合伙人关系了。是不是叫皇帝与豪族士大夫共治天下,不知道。而实际上,已经形成了皇帝与豪族士大夫彼此牵制的局面了。皇帝不能太过分,大臣也从来不会怂。

如果把汉末乱世和三国争霸给抽象总结一下,那就是地方豪族及豪族精英支持下的军阀割据。即便三国结束、即便西晋统一,这个客观形势也不会变。

司马氏统一了天下。然后,司马家的皇帝,就全是晋武帝司马炎这幅德行。如果换一下呢?是曹操、刘备和孙权呢?形势没变,所以他们都会成为晋武帝司马炎。这时候,就不是皇帝杀功臣的问题,而是皇帝怎么取悦和争取功臣的问题。

点赞8、广安市 网友:恋恋青鸟

这三个哥们都是老熟人了,曹操是一个敢爱敢恨、敢作敢当的枭雄;孙权是个官二代,从他大哥那里继承了大位;刘备是个标准的创一代,白手起家的!我的答案很简单:犯罪嫌疑人就是—刘备、刘皇叔!

如果问谁有可能杀功臣呢?其实他们三个都有可能,因为历朝历代都杀功臣。秦朝杀商鞅、汉朝杀韩信、宋朝杀岳飞、明朝杀的最多、清朝稍微好点。

他们三位谁的嫌疑最大呢?我带大家一起去探案,看看刘、曹、孙谁才是那个杀功臣最猛的犯罪嫌疑人:

历史上哪个皇帝杀功臣最厉害呢?他有啥特点呢?

历史上杀功臣比较出名的皇帝总共有二个:一个是刘邦、一个是朱元璋。

这二个人中刘邦杀的少、也不彻底,所以不拿他举例子了我们今天就拿朱元璋来作为研究对象吧!

朱元璋这个人杀功臣在历史上是相当出名的,几乎把开国的勋贵们屠戮殆尽了。他零零星星的杀了无数的功臣,还举办了三次杀功臣的“盛会”:蓝玉案、空印案、胡惟庸案,反正老朱为了朱家的江山稳固也管不了了,举起屠刀就是杀、杀、杀!

大家会有一个疑问了,同样都是开国皇帝,为什么朱元璋杀功臣最猛、最彻底呢?其实原因无非那么几条:

1、白手起家、底层农民出身,对到手的财富无比的珍惜,何况是皇位这个大宝贝。老朱搞到后来只要发现别人有可能威胁到他的地位全部先杀了再说,这就是典型的被害妄想症,患者的症状。

2、狡兔死、走狗烹,大明朝的江山稳定之后功臣也就没那么重要了,留着还是个威胁,不如一杀了之。

3、由于是白手起家,所以一开始的时候和开国功臣们走的很近。老朱是个啥德行大家都知道,后来得了大位要树立其“真命天子”的形象,知道太多的人显然不能留。

4、老朱准备把皇位传给他儿子朱标的,结果朱标早逝了。老朱要把大位传给他才十几岁的孙子,他不放心撒!害怕他孙子驾驭不了这些手握兵权、手握大权的功臣们。

5、部分功臣仗着劳苦功高有点激动,平时讲话、做事也不太注意,导致老朱看他们很不爽!

其实之所以朱元璋会屠杀功臣这么猛烈、彻底,与他的出身、性格密切相关,大家发现一个问题没有:越是白手起家、越是没有文化修养的开国皇帝杀人越多、越会乱杀无辜,朱元璋就是这样的!

看了上面的分析之后,其实案子已经破了,刘备、曹操、孙权三个人等夺得天下之后,杀功臣最猛烈、最彻底的一定是刘备了

刘备、曹操、孙权三个人其实差距很大:

论出身的话孙权是个高富帅、曹操次之、刘备最差。刘备虽然说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实际上就是个卖草鞋的;

论能力的话,曹操最强、刘备次之、孙权最差,因为前面两位是打江山的、孙权是个守城之君。

论手下人和他们的关系:刘备和手下人关系最好,称兄道弟的;曹操和手下人关系也还可以;孙权就和手下人刻意保持距离了。

言归正传吧,我为什么坚定的认为刘备最有可能杀功臣最猛、最彻底呢?

1、刘备在三个人中出身最卑微、是个卖草席的和朱元璋差不多,所以也有被害妄想症。

2、同理,狡兔死、走狗烹,江山打下来之后关羽、张飞、诸葛亮都是被杀对象。

3、刘备手下的功臣一个比一个厉害,关羽很自负、张飞没大没小、诸葛亮功高震主。

4、蜀国内部斗争很复杂,有荆州派、汉中派、元老派,所以刘备完全可以借刀杀人。

5、朱元璋有不靠谱的儿子朱标、孙子朱允文,刘备的儿子刘禅是个啥货色大家应该都知道的。刘备为了下一代的江山一定会举起屠刀的。

6、刘备在还没有得到江山的时候已经很武断不听人劝了,例如:夷陵之战。如果真的当了老大后,外部没有威胁了那还了得。

不知道我这样分析大家还满意吗?如果有什么不同看法可以提出来,至于有人说刘备仁义、刘备善良,我只能说那都是装的,朱元璋当年打天下的时候也是这样仁义、也是这样善良的,说白了就是为了收买人心而已!

最后我想说,为什么我们历史上一次次出现狡兔死、走狗烹的事情,说白了就一个原因:一个人说了算不靠谱!

点赞9、河源市 网友:残风葬

《宜尔杂谈》:

这三人统一江山以后最有可能杀功臣的是刘备。

曹操和孙权不会杀功臣的理由是在于如下因素:

首先从曹操来说,曹操对人才对功臣的驾驭能力在三人之首,而且曹操手下人才众多,无论文臣或者武将皆众多,很难出现属下专权的情况;曹操手下的有功之臣,多数是曹操从老家带出来的族人或者亲戚,政治基础比较牢靠且都有连带关系;曹操选定的继承人曹丕是曹操经过多次考验的,也绝非善类,所以曹操放心,因此不会杀功臣。

再看孙权不会杀功臣的理由,孙权本身就是官二代,出身高贵,江东子弟多数都是父子几代人都称臣,孙氏一族在江东经营久远,根基牢固;江东本来人才就稀少,如果孙权杀了功臣,那就更加没有嫡系大臣维护朝纲了。

最后看刘备最有可能杀功臣的原因。第一,刘备嫡系大臣除了五虎上将加上诸葛亮,其他的都是后来陆陆续续投降过来的,无论是占荆州夺汉中还是入主西川,所得到的都是后来才有的,并非像曹操和孙权有自己根据地的基础上扩张的,而是白手起家的,所以归降的大臣也存在三心二意,这一点我们可以拿孟达为例;四川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如果功高盖主功臣们各自为政的话,很容易架空君主;继承者刘禅我们都知道扶不起的阿斗,刘备要为儿子扫清障碍,因为继承人除了刘禅就没得选,要想让自己儿子永绝后患,那就必须杀功臣,这和刘备的性格也相符合。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