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互联网

魏和蜀,哪个才是正统?为什么?

提问时间:2023-07-05 11:48关键词:

魏和蜀,哪个才是正统?为什么?

点赞1、榆树市 网友:时光熬人

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起,魏国就貌似正统,是站在大一统帝国弱小的皇帝肩上,强逼禅让建立起来的魏国。就是拥有北方半壁江山。

同样,随后照样画葫芦的司马炎,强逼魏国禅让建立起来的晋国。

三国归于晋。胜者为王,陈寿"三国志"就以魏晋为事实正统观,只缘身为晋朝人,自当魏晋传。但毕竟是喝着汉水的人,多少手下留情,没有丑化刘备,更是推崇诸葛亮,为后世对刘关张和诸葛亮的崇拜埋下伏笔。

这就为民间赞颂季汉正统观,打下了烙印。无论"隆中对"的天下观,还是"出师表"的鞠躬论,都将诸葛亮推上了古代忠义第一相。因而把关羽恩怨分明的江湖义气和张飞快意恩仇的英雄气概,列为了古代忠义标杆。从这个意义上,刘关张的"匡扶汉室"和诸葛亮效仿管仲"尊天子以攘四夷"的精神,当成了古代忠义的楷模,而受列代帝王将相所推崇,无疑成了超越三国的历史样本。

在宋朝的时候,三国说唱成为了最流行的历史故事,走进千家万户,走入寻常百姓家。以至民间帮会无不以关公忠义而马首是瞻;商人无不以关公信义卓著而仰慕;习武之人无不以关公恩怨分明而崇敬。一个武侯祠香火千年不衰,一个关帝庙武林天下,还将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推向了世界古典文学名著行列。

总之,蜀汉刘关张和诸葛亮的忠义事迹,抢了三国风头,无论是魏晋正统论,还是蜀汉正统论,都不能改变桃园三义和诸葛出师表是古代第一忠义表的历史地位,成为了超越历史的一道靓丽的风景!





点赞2、昆明市 网友:大湿胸

【新锐历史】为你深入解读:

中国古代,一个时期,皇帝称号只能由一个人使用。可是有趣的是,三国时期,曹魏、蜀汉、东吴,分别称帝建国。

也就是说,当时的中国土地上出现了三个皇帝,那这三个皇帝究竟谁是正统呢?

这个问题问的是魏和蜀,但是我认为,在一开始也应该加上东吴,虽然东吴不论是实力和正统上都比不上为魏和蜀。

一、在《三国演义》之中,罗贯中认为刘备的蜀汉政权是正统。

这一点从书中的描述就很容易看得出来。因为《三国演义》本身就是一本以刘备为中心的小说,在这里面,拥刘反曹,轻视东吴的思想是非常明显的。

在书中,刘备是刘皇叔,而曹操就是汉贼,曹贼。刘备为了大义不惜携百万百姓出逃,曹操则不管不顾追杀刘备,从这里不难看出,罗贯中是有偏心的。

不仅如此,在《三国演义》中,还神话了诸葛亮的智慧,关羽的忠义,刘备的仁厚与赵云的忠勇无双。同时为了凸显出蜀汉的人物,不惜丑化与诋毀他人,如大都督周瑜被诸葛亮活生生的气死,鲁肃则成为了一个忠厚无用的人。

而罗贯中之所以认定刘备是正统,主要与当时的局势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因为罗贯中处在元未明初的混乱时期,他曾当过元未起义军首领张士诚的谋士。

在这个时期, 对比曹操的奸险和刘备的仁厚,刘备自然是受当时人们欢迎的,再加上刘备是汉室宗亲,自然也就成了正统。



二、与《三国演义》不同,史书《三国志》中以曹魏为正统。

虽说陈寿是益州人士,跟随刘禅降魏,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偏袒蜀汉,而是按照他自己的理解编撰《三国志》。

而陈寿认为曹魏是正统,也是有原因的。 从当时的实力情况来看,曹魏无疑是三家之中实力最强的一家。

虽说曹操曾在赤壁 之战输给了孙刘联军,在汉中之战输给了刘备,但他能在官渡之战击败袁绍,更能 在战败后依旧两线作战,不惧孙权与刘备的联盟,本身就能证明曹魏阵营的强大。

不仅如此,曹魏政权在经济、人才和文化各个方面,都是明显优于其他两国的。

更重要的是,曹魏代汉是合理合法的。要知道当时是汉献帝将帝位禅让给曹丕,曹丕才能登基称帝。

虽说汉献帝是被逼禅让,但从当时的法律角度来说,这个禅让是有效的,是被认可的,因此曹魏自然是正统。

总结

综上所述,我认为,虽然刘备号称他自己是汉室宗亲,但他的登基称帝算不上名正言顺,自然也比不上曹丕的登基,从这个角度来说,曹魏政权确实是三国时期的正统。

-END-

点击上方关注【新锐历史】,多平台认证优质作者,专注于历史领域,有趣有料有深度!

点赞3、诸城市 网友:绮寮怨

魏和蜀两者都不是所谓的正统。

首先先看蜀国,蜀国开国皇帝刘备以皇叔自居,但是他的目标也是为了自立。

换言之,即使刘备早早的打败曹操。他也绝对不会拥护汉献帝刘协上位。而是自己一统天下,走上皇帝宝座。刘协被废还没满一周年,刘备就慌慌忙忙的把自己从刘皇叔升级为皇帝,时间仅仅相隔一年,刘备真是火急火燎。再举一个例子:当年刘备在益州打下了涪城以后,立即喝酒吃肉请美人跳舞,好不快活。这是庞统来劝他说:立大事者,应该以仁义为本。这时刘备不开心了,马上回呛庞统:“武王伐纣时也是前歌后舞,难道武王不仁义?先生此言不当,请出去!”

这里,刘备将自己比作周武王,可见其的政治野心。

再看魏国,名义上,魏国曹丕是受了汉献帝刘协的禅让,而且刘协也是一让再让。表面上,曹丕顺应天意,继承大统。但是,刘协并不是真心让位,而是受到了曹丕的胁迫。


《后汉书》中写道,自从迁都许昌以来,“帝仅备位而已”,名为天子,实则傀儡。汉献帝的天子之位是靠着曹操的勉力维持才保持的,政治军事等实权全在曹氏手中,汉献帝的存在只是一时道义上的需要。

禅让是模仿三代时期的一种政治权力接替模式,到曹魏时已经成为权力争夺的遮羞布,没有什么可信性。

所以,蜀魏都不算是正统。你们有什么意见呢?

点赞4、汝州市 网友:伪装者

【这个问题,说来话长。我贴一段读书札记,读的是金文京《三国志的世界》。】


正统是什么意思呢,在古代,就是代表天命,代表民心,在今天,就是代表真理,代表人民。搁在三国,就是谁有资格继承大汉王朝的王统,答案只有两个,一是魏国,二是蜀国。以魏国为正统,那是因为,曹丕建立魏国,来自汉献帝的禅让,从程序上讲,汉朝的接力棒,落到了魏国手上;以蜀国为正统,那是因为,刘备姓刘,号称刘邦的后裔,汉献帝得叫他叔叔,从血统上讲,乃是汉朝的合法继承者,那些年来,他始终以兴复汉室为政治旗帜,在蜀地——就是四川——建国,国号还是“汉”,史称“蜀汉”,一笔写不出两个汉字,正如一笔写不出两个刘字,他说自己是正统,谁能否认呢?


算起来,关于三国的正统之争,已经持续了千余年。每一次争论,每一种主张,都有其历史背景和纠葛。最早一本写三国的书,是陈寿的《三国志》,以魏为正统。这不仅因为陈寿动笔之际,处于西晋治下,晋朝的政权,来自魏国禅让,所以他要尊魏贬蜀;更是因为,陈寿虽出身蜀国,不过他和他的老师谯周,对蜀国都没有多少忠诚感。说及谯周,我给大家念两句诗,一是温庭筠《过五丈原》:“象床锦帐无言语,从此谯周是老臣。”二是罗隐《筹笔驿》:“千里江山轻孺子,两朝冠剑恨谯周。”不用解释,都能听出来,诗人在嘲讽谯周不忠。话说谯周这个人,乃是蜀国最有学问的人之一,人称大儒,官居光禄大夫。他曾直接拿刘备和刘禅的名字开玩笑:“先主讳备,其训具也,后主讳禅,其训授也,如言刘已具矣,当授与人也。”意思是,刘备和刘禅,从名字上看,就是“准备禅让”,暗示蜀国将被魏国所取代,这种话简直大逆不道,正可见谯周对蜀国的态度。后来姜维北伐,他大力反对,邓艾攻蜀,他则力排众议,劝说刘禅投降。陈寿作为谯周的学生,其思想深受老师影响。此外,陈寿贬低蜀国,还有一个原因,据说陈寿的父亲,曾受马谡——就是《失街亭》里的参军马谡——连累,被诸葛亮严惩,因此陈寿怀恨在心,对蜀国和诸葛亮大加贬斥。当然这近乎流言,无法考证,大家姑妄听之。


《三国志》出自西晋。等到东晋,习凿齿写《汉晋春秋》,则以蜀为正统,这是第一本以蜀为正统的史书。东晋不也属于晋朝么,为什么突然转向呢?金文京分析道,东晋属于偏安政权,北方被异族占领,不得不偏安于南方,与蜀国有些相似,以蜀为正统,其实是为自家政权的正当性辩护。


到了宋朝,魏国与蜀国的正统之争再次爆发。北宋时期,司马光写《资治通鉴》,对于魏蜀吴三国,都不承认其正统性,只是为了行文方便,采用了魏国的年号。南宋时期,朱熹写《通鉴纲目》,与司马光唱反调,把《资治通鉴》的魏国纪年改作蜀汉纪年,不仅以蜀为正统,还提出尊王攘夷的观点,王,就是蜀国,就是南宋,夷,就是魏国,就是辽国。从此以后,本来与民族问题毫无关系的正统论,渲染了汉民族抵抗北方民族的色彩,魏国与异族被视为同列,曹操的奸雄形象就此定格。


正统之争的高潮,发生在元朝。蒙古人统治的元朝,是国史之上第一个异族征服中国的政权,给中国人带来了巨大而痛苦的精神冲击。于是爆发了一场争论:元朝的王统,到底继承了北方女真族的金朝呢,还是继承了南方汉族的宋朝。这里容我插述一句,我觉得元朝的执政者未必会关心这个问题,他们一向奉行马上得天下,马上治天下,哪里在乎什么正统性呢,反倒是被铁骑征服、作为失败者的汉族士大夫,对此念兹在兹,纠结不已,由此形成了一种时代氛围。罗贯中活在元末明初,他写《三国演义》,以蜀国为正统,以魏国为叛逆,尊刘贬曹,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则属有感而发,所针对的不仅是三国,还有元朝,不仅是历史,还有现实。


关于正统,还有一个小尾巴。这本书第四章,叫“三帝鼎立”,三帝者,三位皇帝:曹丕、刘备、孙权。曹操并未称帝,对于群臣劝进,他曾表态:“若天命在吾,吾愿为周文王矣。”说到底,以曹操的雄才大略,最在意的是扫平乱世,统一中国,而非区区皇帝名号,他的心思是,如果天命所归,称帝一事,不妨由小儿辈来做。这个任务,落到了曹丕头上。公元220年,汉献帝退位,曹丕称帝。当时他还玩了一个小把戏,因为汉室是尧的后裔,他则宣称曹姓是舜的子孙,尧曾禅位给舜,那么汉献帝禅位给自己,正符合中国政治的优良传统。掩人耳目到了这一步,令人叹为观止。


刘备更绝,听说曹丕篡汉,他立即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这是公元221年的事,仅比曹丕称帝晚一年。而且,当时有一个谣言,称汉献帝被曹丕杀死了。金文京指出,刘备对这则谣言,心知肚明,明知其伪,依然当真,迅速召集群臣为汉献帝服孝,追谥为孝愍皇帝,因为唯有如此,他才方便称帝,假如献帝在世的消息传播开来,这戏就不好演了。结论是:“刘备的即位也不过是一场并不高明的戏,而且匆忙上演草草收场。”


最令人感怀的反而是孙权。曹丕称帝九年之后,刘备称帝八年之后,他正式登基,号称吴大帝。至此,三个皇帝全部就位,这才是三国时代的真正开端。孙权称帝之前,一度臣服于魏,被册封为吴王。按理说,他该使用魏国的年号,然而,吴国只是对外使用魏国的年号黄初,在国内继续使用汉朝的年号建安。1996年出土的湖南长沙走马楼木简,曾发现“建安二十七年”等字样。事实上,建安到了二十五年,便被曹丕终止,二十七年应该是曹丕执政的黄初三年。孙权却不计风险,依然使用汉朝的年号。对汉室的忠诚,反而在貌似局外人的吴国身上得以残存。

点赞5、德惠市 网友:深情葬海

按法理来说,曹魏是正统,因为曹魏是由汉朝皇帝刘协禅让而来。而蜀汉刘备称帝,是在明知汉献帝还活着的情况下,擅自称帝!不顾法理也不顾刘协的感受,虽然刘备口口声声说自己是汉室宗亲,汉室宗亲都可以称帝吗?汉室宗亲多了去了,都称帝都自立为王,那岂不是搞分裂?搞割据?全国岂不是军阀林立?

点赞6、赤峰市 网友:欲劫无渡

为什么会有正统之争呢?因为这涉及到编写历史的问题,如魏为正统那历史就以魏的年号为纪年,反之则用蜀的年号为纪年。

在正常情况下,谁统一了天下,谁就是正统。如夏、商、周、秦等就是正统,因为同一时代中华大地上只有它们疆域最广。另外唐、北宋、明、清的正统地位也是无可质疑的。但在三国时期,却有魏、蜀、吴三国同时存在,这就存在正统之争(当然是后人在编史书时才遇到此问题)了。

|在东晋之前,是以魏国为正统的。

一、《三国志.蜀书.后主传》:三年夏四月,先主殂于永安宫。五月,后主袭位于成都,时年十七,尊皇后曰皇太后。大赦,改元。是岁魏黄初四年也。

西晋陈寿所著的《三国志》是以魏为正统的,如以上所写为魏的年号。

二、《资治通鉴》:“然天下离析之际,不可无岁、时、月、日以识事之先后。据汉传于魏而晋受之,晋传于宋以至于陈而隋取之,唐传于梁以至于周而大宋承之,故不得不取魏、宋、齐、梁、陈、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年号,以纪诸国之事,非尊此而卑彼,有正闰之辨也。”

“昭烈之于汉,虽云中山靖王之后,而族属疏远,不能纪其世数名位,亦犹宋高祖称楚元王后、南唐烈祖称吴王恪后,是非难辨……”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也是以魏为正统的。

|在东晋及南宋,则以蜀汉为正统。

东晋时的历史学家习凿齿,写作《汉晋春秋》。记载从东汉光武帝刘秀到晋愍帝司马邺之间280多年的历史。在这部史书中,却是以蜀汉为正统来纪年的。到了南宋时,朱熹在《资治通鉴纲目》一书中,明确将刘备当成正统,而将曹魏当成是篡逆。为什么会这样呢?

解读: 历史上,南宋与东晋都是偏居一隅的朝廷:

1、东晋定都建康,在北方有五胡十六国与之并存。存在谁是正统的问题。

2、南宋定都杭州,在北方有金国与之并存。存在谁是正统的问题。

为了显示自已的正统地位,东晋、南宋不约而同地把与汉室同宗的刘备捧为正统。因为南宋与北宋也是同宗的,而晋是篡位于魏的,只有魏是非正统,才能说明晋是继承了东汉的正统地位。这实际上就是当时皇帝的旨意。

|魏、蜀究竟谁是正统?

从以上可看到,南宋、东晋两朝为了一已之私硬是掀起了魏、蜀的正统之争。抛开个人及朝代的因素,我们发现曹魏符合以下两个条件:

1、曹魏拥有传国玉玺,而传国玉玺是天子的象征。传国玉玺是汉献帝在公元220年禅让给曹丕的。

2、曹魏在程序上是合法的。公元220年,汉献帝被迫将帝位禅让给曹丕。至此,汉朝灭亡。

所以,魏国才是正统!

点赞7、常宁市 网友:清香百合

首先需要判断,正统是怎么定义的。历来各个朝代的更替需要一个名正言顺的说法,也就是旗号。当你打着旗号的时候,什么战争都是可以的。

项羽为什么要把熊心拉出来造反,人家明明是个放羊的,因为楚怀王就是他打出的旗号,聚拢人心的手段。

话说回来,什么算是正统,一个人非常重要,他开启了禅让的先河,没错就是王莽,王莽建立的新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新莽政权一直被认为是谋逆者,王莽篡汉。

实际上,史书都是胜利者书写的,王莽是通过符命禅让和平接管的西汉政权。这点非常重要,要承认,后面很多朝代都是通过禅让得到的,因为这就是正统,唐朝,就是公元618年,隋恭帝杨侑禅让给唐高祖李渊的,宋朝赵匡胤也是周恭帝柴宗训禅让得到的。

回过头来,东汉末年,公元220年,汉献帝刘协禅让给魏文帝曹丕后,曹魏政权就是正统了,而且是兵不血刃拿下的。此时的天下虽然没统一,但是正统就是魏国,无可争议。

再往后走,1年后,公元221年,汉室宗亲刘备建立汉朝,为了区分后人叫做蜀汉。此时的正统就不再是魏国了,转成汉了。为什么,因为理论上刘备是要恢复汉室江山的。

王莽篡汉,刘秀建立东汉;曹丕篡汉,刘备建立蜀汉;是不是似曾相识,只不过刘秀成功了,刘备失败了,王莽一直背着篡汉的恶名,曹丕怎么没有。当时人心思汉,在一定程度上丑化了王莽,在北宋时期,很多人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开始丑化曹魏政权的正统地位,拔高蜀汉政权的正统地位。这也是后来的三国演义为什么褒刘贬曹的原因。

所以问题要区分对待,不能明确说谁是正统,历史毕竟是胜利者书写的,建国后,我们的一些历史学家一直在肯定新莽政权的正统地位和贡献。如果非要说的话,我认为,魏国的正统地位是值得肯定的,如果蜀汉取得了胜利,那么魏国的正统地位只有1年。

ps:西晋也是通过晋武帝司马炎武力逼迫魏元帝曹奂禅位的,而且西晋统一了全国,所以西晋是正统是没问题的,反推过去,魏国是正统。

写了很多,不知道对大家有没有帮助,纯属胡凑,如有雷同,你咬我啊!

欢迎点赞,评论,了解更多历史,关注夫子日记头条号

点赞8、绥化市 网友:龙爷无敌

都不是正统。发展到三国鼎立的时候,魏蜀吴三国全面都是为了自己,都想一统天下。曹魏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扩张壮大,然后让汉天子禅让建立魏国,所以不是正统。刘备虽然是中山靖王之后,但出身低微,以织席贩履为业,没有更多的资源,所以他只能靠复兴汉室这面大旗来发展壮大,割据一方。汉献帝死后,为了继续打起复兴汉室这面大旗,刘备称帝建立蜀汉,延续汉室。有这面大旗,天下忠于汉室的力量就会源源不断的支持蜀汉。所以魏和蜀都不是正统。

点赞9、诸暨市 网友:草莓仙

魏和蜀,哪个才是正统?为什么?我是王小白,我来回答你的问题。魏国和蜀国哪个才是正统,当然是魏国了,为什么?咱们说一下魏国、蜀国建立和灭亡就明白了。



一、魏国的建立至灭亡

1、曹操创下的基业

汉中平六年,(189年)曹操假传圣旨,招兵买马讨伐董卓开始,一生打过三十多次大仗,小仗不计其数。打下来的国土从辽河以南直到长江流域北,东到鸭绿江西到甘肃。东汉十二州曹操占八个,还有个司隶。人口大约一百万户,军队约五十余万。公元213年,曹操自编自导自演地称魏王,几乎享受天子的礼制,公元220年3月15日,曹操病逝洛阳,享年66岁。曹丕称帝后,追谥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2、曹丕称帝魏国正式成立

曹丕是曹操的二儿子,资质平平,虽然也文也武,但没一点突出的特点。曹操大儿子早年战死,曹操钟意的儿子曹冲又不幸夭折,所以才便宜了曹丕当继承人,曹丕继魏王不久接受禅让,汉献帝把皇帝宝座让给曹丕。曹丕称帝后,国号:魏,追谥曹操为“武皇帝”

曹丕想给世人表现一下:我不是废物!可惜政权交接时局不稳,清除了弟弟曹植解决一个对皇位威胁的人。成就了曹植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流传千古。曹丕心力交瘁,但还是要想表现自己,征吴战役失败路途染风寒,不久也病死。

曹丕死后,他儿子曹叡继承皇位,也不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在位十多年也写过一些诗,指挥曹真、司马懿防守住了吴、蜀进攻。死后转位给曹芳,曹芳在位期间,司马懿篡权。曹芳死传位给曹髦,由于曹髦不自量力带一群小弟,去杀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反被杀。曹髦死后,司马昭(司马师已病死)立曹奂为帝,军政权力都掌握在司马昭手中,是一个傀儡皇帝。公元265年禅让皇位给司马炎,魏国亡。



二、蜀国的建立和灭亡

蜀国严格讲应该叫后汉,因三国志,三国演义影响叫作蜀国或者叫蜀汉。咱们也按蜀国来称呼,蜀国的地盘是蜀国的奠基人刘备,从刘表,刘璋,,张鲁手里夺过来的,有陕西向汉中,四川,西南一部分,荆州一部分。后来刘备的结义兄弟关城羽把荆州那部分丢了,蜀国是三国中地盘最小,人口最少,兵不过十万。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先主。刘备称帝后比较昏庸,干了许多傻事,公元223年6月病逝,终年63岁,转位刘禅。刘禅,小名阿斗,后世人称扶不起的阿斗,就是这位。可能是长板坡被刘备把脑袋摔坏了吧,一生无作为,军政靠干爸诸葛亮打理。263年,邓艾兵临成都城下,刘禅投降,蜀国灭。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