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有五位皇帝,为何只有曹操和曹丕能够压制司马懿?
东汉末年分为三国,最强的割据势力乃是曹魏政权。曹氏占据中原,国力远胜于其他两国,其统治者也多是雄才大略之辈。说来可惜,除曹操曹丕外,继任者对司马懿几乎是言听计从毫无防范,即使后来曹芳想要扳倒司马懿,也未能成事,这是为何呢?
曹操与曹丕执政时,皆是南征北战,大权在握,司马懿即使有心造反,也能力不足。曹操为人最是多疑,任用司马懿为官后不久,就察觉司马懿有虎狼之心,不会屈居人下。曹丕因与司马懿交好,便力保司马懿,司马懿本人也愈发行事谨慎,如此他才能免于一死。以曹操个性,定会对司马懿多加防备,让其没有可趁之机。曹丕能在皇位之争中脱颖而出,他也不是等闲之辈。曹丕对司马懿的看重,也不过是为了让他为自己效力,并未对他全然信任。曹丕屡次讨伐吴国,将后方留给司马懿镇守,看似是信任,但精兵强将皆被曹丕带走,司马懿即使有造反之心,也无力成事。
等到曹丕之子曹叡继位之时,新任帝王已经不再御驾亲征,而是由司马懿代替他南征北战。军权在手,司马懿的权势已经难以遏制。曹叡信任投降的蜀将孟达,司马懿却认为他花言巧语,非可信之人。后来,孟达果然与诸葛亮密谋叛魏,司马懿先斩后奏,将其擒斩。经此一役,司马懿的神机妙算可窥一斑,但他的权势之盛也已经毋庸置疑。经过在曹操和曹丕时代的苦心经营,司马懿手中已经有与曹魏王室的一战之力,新的曹氏继位者难以与其抗衡。
一般而言,开国之初的帝王多精明强干,而继承父辈遗业的帝王缺乏治国经验,胆量不足,极易被老臣所牵制。在讨伐吴蜀时,曹操与曹丕皆是身先士卒,都有自己主见,但是曹叡却全然不是如此。他处处询问司马懿意见,并对他的讨伐计策深信不疑。如此一来,养尊处优的帝王对局势缺乏主见,也就很难与司马懿较量。曹叡死后,曹芳继位,此时的曹芳年仅七岁,与老谋深算的司马懿无法相比,他手中权力也逐渐被架空。
除此之外,曹操曹丕身边能够出谋划策的贤能之士极多,但是曹魏后期的帝王却缺乏可用之人来对抗司马懿。曹芳登基后亲近曹爽,但是曹爽却并好大喜功,行事鲁莽。曹爽贸然出兵伐蜀,结果无功而返,弄得民间哀声怨道。帝王的宠信之人不仅无益于建功立业,反而给帝王召来怨恨。相较之下,司马懿手中的可用之才更多,他发动高平陵之变所凭借的就是手下三千死士。帝王自己不能高瞻远瞩,又不能选贤举能,大权旁落也在情理之中。
司马懿虽然奸诈狡猾,但他并非暴虐之人,即使把控朝政之后,也没有借手中权势兴风作浪,反而是节用务能,提拔人才。司马懿在当时“誉流于天下”,七十岁发动政变之时,朝野之中支持者甚众,由此可见,司马懿谋权篡位虽然不合古代道义,但被认定奸佞小人也是有失客观的。
这世上绝对没有无缘无故的造反。我相信司马懿根本不想造反,也没有时间去考虑这些事情,他走上这条夺权之路,唯一的原因就是为了自保。如果他不造反,整个家族都会遭到灭顶之灾,难道他还束手就擒吗?就跟曹操袁绍一样,到了那个位置以后,他们根本就没有退路,除了往前走一步,那等待他们的只有灭亡。那么曹丕和曹叡时期的司马懿到底是怎么的呢?
第一,曹丕上位之前,司马懿便是其知己好友。
曹丕是比较幸运的,他哥哥曹昂本身是继承人的不二人选,可惜因为曹操好色最终丧命。这下子就轮到曹丕成为长子了,此外他还有司马懿这么聪明的人作为辅佐对象,两个人的关系十分密切。曹丕本人的个人能力是十分强的,所以根本就不用担心司马懿会造反的事情,而当时的司马懿得到重用,对曹丕那叫一个忠心,压根也没有造反的想法。虽然几次沉浮,但是这是为人臣子常有的事情,他看的也比较透彻,只要没有灭顶之灾,司马懿绝对不会做出惊世骇俗的谋反事情。
第二,曹叡虽然年纪小,但是对司马懿十分尊重。
很多人说是曹叡镇住了司马懿,其实我觉得是非常荒谬的言论。这种说法最不切实际的就是曹叡登基之前,并不受曹丕待见,主要是他老妈甄宓在后期遭到了曹丕的抛弃杀害,曹叡自然也好不到哪儿去,所以他根本就没有比较铁的集团成员,可以说曹叡上台的时候,的的确确是一个光杆司令。而司马懿却对曹叡非常好,在极短的时间内,成为了这个集团的重要核心人物,曹叡对其十分倚重,这才是最关键的事情。当然了曹叡有自己的聪明之处,那就是权力均衡,他不会让司马懿一家独大,这也是帝王之术,而司马懿也乐得如此,毕竟功高盖主的事情他不是不清楚。
第三,曹叡的早逝,令司马懿十分心痛。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曹叡跟司马懿这对君臣之间,是有比较深厚的感情的。因为司马懿是看着曹叡长大,他跟曹丕是好友的时候,常常也会去曹丕的府上做客,也就跟曹叡相识了。在很多文学作品当中,都表现出,司马懿是帮助曹叡登基的重要人物。因为曹丕本人不喜欢曹叡,甚至认为他不是自己亲生的,在最后关键时刻,是司马懿力保曹叡为太子,这才坐实了他称帝的事实。大家都认为曹叡是一个明君圣主,其实他的死因让人唏嘘,因为纵欲过度,把自己的身体掏空了,他男女都喜欢,这就没办法了。如果这样的人能够称为明君的话,那个时代是多么的畸形呢?不过曹叡的去世,对司马懿来说是致命的打击,因为他知道,不会再有人重用他了,他只能靠自己了。
第四,失去明主的司马懿,为了生活只能靠自己了。
曹丕曹叡在世的时候,司马懿至少是有一个依靠的。他觉得不公平的时候,至少可以找到他俩去讨个说法。可是曹叡去世以后,小小年纪的曹芳跟司马懿之间的关系并不好,而且年纪太小,压根没有到可以管理政事的时候。司马懿是被逼无奈,才会成为曹魏的顶梁柱,大将军曹爽是个草包,除了内斗以外,什么本事都没有。这让司马懿也比较困惑,为什么曹操如此英雄的一个人,到了这一代的时候,居然让曹爽这么一个草包来主政呢?就算是他老爸曹真,也比曹爽不知道强多少。司马懿开始担忧国家的命运,毕竟蜀汉和东吴都对其虎视眈眈,一旦内部出现混乱,那对曹魏来说是致命的。他只有依靠自己,这个国家也只能依靠司马懿。
第五,家族的未来,迫使司马懿必须要孤注一掷。
我说过,没有无缘无故的造反。确实是这样,造反这种事情,那属于灭族的大事,在那个年代如果不是到了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谁会去造反呢?当时的大将军曹爽想要一个人独揽大权,他没什么本事,但是野心却不小。司马懿是四朝元老,可是曹爽却想要将他彻底诛杀。而司马懿一味退让,已经到了装疯卖傻的地步。曹爽俨然成为了第二个曹操,他不把皇帝放在眼里,权秦朝野,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曹芳一定会禅让给曹爽做皇帝。可是这件事司马懿并不能忍,因为司马懿担忧自己家族的命运。曹操家族的命运已经到了人才凋零的地步,而自己家族的两个儿子都是一等一的天才,他不能让他们成为悲剧人物,所以他必须要孤注一掷。成功了,那就名留青史,失败了也不可惜,反正曹爽上位以后,司马家族的未来也不会好到哪儿去。我是江湖小晓生,坚持原创,必出精品,欢迎大家品鉴。
曹睿也是可以的,这祖孙三代有个共同特点,聪明,一个聪明的皇帝未必会勤政,但绝对不会让自己的“座位”让别人觊觎的,更重要的还有三曹时代还有不少曹氏政权的重臣在的,尤其曹睿时期还有张郃之类的猛将(尽管最后还是被司马懿给坑死了),曹睿之后的曹芳就几乎没有那么多的曹氏公司的有能力的老员工了,政局逐渐被司马势力掌控,取代也是早晚的事了。
另外,其实说到曹氏忠臣后期还是有的,比如贯丘俭,文鸯之类的人才,但比起司马师这样的人精,还是有明显差距。其实但凡曹丕曹睿能够别那么好色,不至于三十多岁就精尽而亡,司马也是完全没机会的,历史有时候聊起来是真令人唏嘘,看来曹操当初早期缺军饷的时候掘人坟墓的事儿,冥冥中还是有报应啊……
其实也不能说只有曹操和曹丕才能压制司马懿,曹叡也是可以的,这里可以讲一讲韩非子的学说。
所谓“法、术、势”就是固定的律条、统驭臣下的权术和君主在位的权势。曹操在位,三者齐备。没有人能在他面前有优势,曹丕差一点权术上面还能够和司马懿抗衡,曹叡聪明睿智但权术和律法都是没办法同司马懿对抗的,那么他能够倚仗的就是他皇帝的势,曹叡非常明白这一点,所以一直在这方面通过圣旨压制司马懿的权势。但曹芳继位后岁数小能力弱,三者没有一项可以制衡司马懿,所以曹叡通过任命顾命大臣的方式约束司马懿,但没法子曹爽是个扶不起的阿斗,斗不过司马懿只能束手就擒。
再从司马懿的角度看,三国人才辈出,司马懿并不是最突出的那个,他的优势在于后发制人,等到把所有的对手熬死了,那也就天下无敌了。曹操是创始人、曹丕是创业团队中成长起来的。司马懿被辟为撰属的时候,团队早就是这个世上最强的了,虽然曹丕当时不是君主,但资历总是比司马懿深啊,如果我是司马懿,我也不会在曹丕当政的时候冒尖出头。曹叡当政后由于功绩和资历的原因,司马懿必须是最重要的大臣。谁能料到曹叡短命留下一个主少国疑的烂摊子。更何况司马懿真的能活,久到自己都忘了什么时候变成最有资历的那个老臣了。
常常听郭德纲说:“活的长就行,把所有艺术家熬死了你就是艺术家了。”没错,司马懿就是那个熬死别人的艺术家。
其实了解历史大概知道,曹魏政权能压制住司马懿的除了曹操,曹丕,还有曹睿。曹魏政权当时是三国最为强大的政权,实力强大可最后为何却三家归晋,三方政权的特性都有很大关系,而曹魏被司马家吞占正是因为曹丕上位后对于曹氏的打压,和对于士族的重用。
曹操打天下是靠自己曹家和夏侯家的鼎力支持,还有颍川士族的人才供给,在曹操活着的时候还好说可以做到安分守己,但当曹操过世后,曹丕属于晚辈,要大权独揽这些,叔叔们就成了最大的阻碍,司马懿等士族就成了他最大的助力,随后出的九品中正制更是把官员上位划清楚,曹氏后代想要当官就得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在京城的曹家被打压的不行,曹丕这样做没有问题,曹睿上位后也很好的进行了平衡,扶持曹爽和司马懿进行平衡,谁也奈何不了谁,曹睿想要让司马懿干嘛他就得干嘛,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曹睿是御驾亲征的正式想要展示他对于国家的掌控能力,我们知道做不到强大的掌控力是不敢离开帝都的容易后方不稳。
曹叡处事沉着、刚毅,明识善断,深谙制衡之道,即位不久就政由己出,使几个辅政大臣形同虚设。藉由战事多次将曹休、曹真与司马懿调往边境,令其停留都城的时间十分有限,有效降低了三人对中央朝政的影响力。而曹休与曹真也在频繁的战事调度中于太和二年和太和五年相继去世。四位辅政大臣仅剩陈群一人未出都城,但并未掌握军权,因而对明帝的权力影响有限。通过以上策略,明帝巧妙地将四位辅政大臣中实力最强的三人调离中央,成功收揽权柄掌握大权。在此之后,魏明帝一直牢牢掌握魏国最高权力,在内外战争与政策改革上始终是最高决策人,诏令能够有效实行;在其一朝也未出现足以威胁皇权的权臣;甚至一些遭到群臣反对的决策也能独断专行。如前文提及的明帝女儿淑夭折,明帝欲亲自送灵,在司空陈群以及诸位大臣的反对与劝谏下,明帝不予理会依然坚持己见。但曹家实在是因为曹操挖掘坟墓的现世报,不但子孙命短,连家族都没有像样的人才,曹爽简直像白痴,可是整个曹家居然找不到比曹爽更有脑袋的人,
估计曹睿也没想到酒色无度男女通知对身体的损害那么大,还没有留有后代,更因为天下不稳没有办法杀掉司马懿,也因为士族和曹家的巨大矛盾,没有强大的主君是没办法均衡的。终于司马懿隐忍半生一夜之间爆发。除掉曹爽一家。从此曹氏在无人能够抗衡司马家,历史仿佛又回到了曹操和刘协的那个时刻。天道好轮回。
曹操、曹丕、曹叡、曹芳、曹髦、曹奂六位,其中曹操是追封的,前三位可以碾压司马懿,他仨在的时候司马懿是绝对的忠臣,他那时候可没有想过自己敢造反,而且还能成功。很多人都说司马懿能活能隐忍,这话只说对了一半,能活是真的,熬死了曹魏最杰出的三位帝王。能忍就不一定,要是曹爽有一点点本事他司马懿是翻不了天的,再隐忍就只能寿终正寝了,司马懿一死,司马氏还有什么希望。所以根本问题还在曹魏政权自己出了问题,才让司马懿专了空子。
曹操最开始看上河内司马懿家族的影响力才征他来做官的,司马懿不想来,曹操连哄带骗带恐吓,吓得司马懿自己跑来了。跟着曹操倒也尽职尽责,该工作的时候认真工作,该出主意还是会出,这时候的司马懿就是本分的公务员。跟着曹操有几年后跟曹操长子曹丕关系拉得很近,自从大哥曹昂战死后,曹丕在政治方面颇有能耐,朝中的世家大族和重臣有不少被他拉拢了,其中司马懿跟他关系最好,他们关系不一般,亦师亦友,司马懿没少跟他畅谈天下事。
尤其是曹操逼汉献帝封他为魏王的时候,曹丕和曹植哥俩为了储君之位争得头破血流,几次都差点被曹植夺走了魏王太子位置。但曹丕终究是沉得住气,政治才能远远高于才高八斗的曹植,但是曹操是真的宠爱这个嫡幼子,实在舍不得曹植。两兄弟斗了几年曹操年龄也越来越大,不能再拖下去了,叫来几位重臣和谋士要主意,贾诩一句“我在想袁本初和刘景升家的事情”,曹操终于下定决心忍痛割爱,舍弃曹植立曹丕为世子。
这个过程以司马懿陈群等人为首的氏族支持曹丕,而这些人都是政治家,曹丕登基之后当然他们也得到了应有的回报。由于司马懿是曹丕最亲密的战友,曹丕当然了解他,司马懿这么聪明当然会抑制他,曹丕疑心那么重怎么可能不妨他。等曹丕登基称帝后一边跟世家大族妥协,一般压制他们。他重用曹植曹休夏侯尚等曹魏宗族,一边打压司马懿他们,司马懿当然清除自己的处境,除了做忠臣别无选择,虽然对曹丕有功,但要是太过分曹丕也不是吃素的,世家大族不差他一家,还可以重用别人,所以司马懿是忠心的。
本来司马懿可以成为托孤重臣,甚至权臣,因为曹丕驾崩的时候把曹叡托付给他和曹真。结果曹叡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政治手腕比他爹没有差只有好,上位才几天功夫就解决了蜀汉和东吴骚扰的问题,他就是个天生的帝王,那些世家大族们都服服帖帖的。司马懿有本事曹叡用他,用完了觉得该让司马懿休息休息,司马懿马上就交权,让司马懿在一个地方待的刚刚熟悉了又换一个陌生地方,司马懿毫无怨言。因为曹叡的政治手腕能让世家大族不寒而栗,他们可不敢有二心。
可千算万算,就算曹叡有天大的本事也没用,因为他短命,三十六岁就一病不起。这是天意如此,而且曹叡临终前又干了一件最错误的事情,就是突然把比较稳重的小叔叔燕王宇换成无能之辈曹爽来托孤。本来曹爽胡作非为,整天不干正经事情司马懿还不敢轻举妄动,但是曹爽实在是混蛋,闹得天下人都恨他,司马懿才小心翼翼培养死士。等到曹爽让人唾弃的时候一招就把曹爽给搞定,但凡曹爽有一点点骨气也不至于让司马懿偷了桃子。
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办法对付司马懿,司马懿同样跟世家大族协议,一起平分曹魏的果实,大家都高兴何乐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