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常识

如何不争而争?

提问时间:2023-07-05 02:27关键词:

问题补充: 不尚贤,使民不争;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人之道,为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点赞1、临沧市 网友:半边柔

不请自来,还望海涵!

这句话有两层含义,但是其境界确有天壤之别,一是有“不争”之心,是自然而然达到了“争”的结果,这是很高的境界;二是为了“争”,于是利用“不争”的手段达到目的。

为什么说“不争”反而能得到想要的一切呢?“不争”是《道德经》中最核心的思想之一,我们通过对《道德经》第22章的理解来回答这个问题:

【原文】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执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我读经典】

第一句话:曲则全,枉则直;

古文今译:委曲反能保全,屈就反能伸展;

我的理解:

常人所见往往只是事物的表象,看不到事物的里层。比如,我们观赏枝叶的繁盛,却没有注视根底的牢固,有结实的根,才能长出丰盛的叶来,“根”不牢,很多东西也只是转瞬即逝。

水流向远方之时,遇到障碍会暂时绕开,不把它当回事儿,然后继续向前流走,所以,世界上没有一条河流是笔直的,都是曲折的,因此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山水画。种子在土壤里发芽生长,遇到石头等难以突破的障碍,会换个方向继续生长,然后指向天空。

所以说“曲则全”“枉则直”,在“曲” 里面存在着“全”的道理,在”枉“里面存在着”直“的道理。

第二句话:洼则盈,敝则新;

古文今译:低洼反能充盈,敝旧反能生新。

我的理解:

事物常在对待关系中产生,我们必须对于事物的两端都能加以彻察。

山河湖泊,因为处于低洼的地方,万流汇集,反能水量充盈。人无论处于多高的位置,若是保持一种“洼”的状态,看到自己有所不足,以谦逊、谦下的姿态待人接物,处理事务,反能收获更多。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万物蓬勃生长,我看出往复循环的道理。冬去春来,花谢花开,万物有生有灭,生生不已。事物的凋敝,也意味着新事物的悄然产生。现在人们常说“人生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也是此理!

所以说“洼则盈,敝则新”,凡事不要只看到眼下的状况,在“洼”与“敝”的表象之下,也往往蕴藏着“盈”与“新”。

第三句话:少则得,多则惑。

古文今译:少取反能多得,贪多反而迷惑。

我的理解:

很多人都有过类似这样的经历:当必须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某一项工作任务时,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一件事上,那时候不仅效率很高,如有神助,之前遇到的难题也迎刃而解了。

所以有人建议:一次只专注于一件事情,比如走路的时候,专心行走;用饭的时候,专心吃饭;学习的时候,专心看书。除此之外,脑海里不要想其它的事情,这样能心境平和,不会使人感到迷乱。

我们经常会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比如,现在有些人的身体不是饿坏的,而是吃坏的。有的公司领导,觉得什么赚钱就做什么,员工摸不着头脑,搞不清楚什么才是最重要的,结果很多事最后都不了了之。

有一个成语叫“贪多嚼不烂”,常人都认为自己聪明,认为我的能力无限,所以一时贪多,结果越来越困惑。所以说“少则得,多则惑”。

第四句话:是以圣人执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古文今译:所以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天下事理的范式。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彰显;不自己夸耀,反能见功;不自我矜持,反能长久。

正因为不跟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和他争。古人所说的“委曲可以保全”等话,怎么会是空话呢!它实实在在能够达到的。

我的理解:

山河湖泊,因为处于低洼的地方,万流汇集,反能水量充盈。世间万物,循环往复,事物的凋敝,也意味着新事物的悄然产生。就是说,事物常在对待关系中产生,懂得把握负面的一端,更能显现出正面的一端。

所以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比如,把握好负面的意义,自然可以得到想要的,又何需去与人争呢?“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如此,那天下就无人与自己争。

可常人对于事物的执取,往往急功近利,只贪图眼前的喜好,莫不亟亟于求“全”求“盈”或急于张扬显溢,因而引起无休止的纷争。求全之道,莫过于“不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它实实在在能够达到的。


希望我的回答能对您有所助益,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关注我的其他文字,谢谢您的提问!

点赞2、岑溪市 网友:無盡空虛

谢邀,看到这个问题,我首先想到了《天道》中,丁元英和韩楚风的对话。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


正天集团的总裁病逝,在遗嘱里向董事局提名韩楚风为总裁候选人。前总裁是正天集团最有威望的人物,遗嘱提名的分量可想而知。但提名并不等于决议,两名副总裁是当然的候选人,而韩楚风属于能干的年轻人,威望还不太够。

关于这次“进步”问题,丁元英给出的答案就是“不争而争”,对此,我引用原文丁元英给韩楚风的解释:

“你办事老总裁放心,但董事局不一定放心。董事局关心的不是老总裁的遗嘱,而是利润。同时,这里还有一个资历问题,对你也是一个潜在的障碍。退一步,让两个副总裁之间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让他们去内耗,等他们斗得两败俱伤的时候,企业必然会蒙受损失,此消彼长,有个比较。当董事局看清楚谁是争权的、谁是干事的,自然就众望所归了,你才有可能树立真正的权威。否则,你一登上拳台就会促使他们先结成联盟,你很可能是第一个牺牲品。”

这就是丁元英的“不争而争”之道,最后的结果正如他所预料的那样,韩楚风最后成为了总裁。

最后我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吧,如果你处在一个干事创业的地方,那确实可以不用争,能不能干就在那摆着,把工作干好就行了,领导的眼睛自然明晃晃的。如果你在关系部门,那就尽人事听天命好了,跟别人比总会觉得自己吃亏,天天为这些小事计较,你所得到的快乐估计远远顶不上得不到的郁闷,所以凡事看开点就好了。

至于最后所说的“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其实这句话和金庸的“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有相同之处。当你真达到无欲无求的境界,你就可以不做任何你不想做的事了。比如说你无视父母衰老生病、子女上学,哪怕你自己都不怕生病挨饿,甚至死去,那你还怕什么呢,刀架脖子上都不怕,一死而已嘛。

点赞3、滨州市 网友:雨落微凉

人是社会人,有谦让,也有互争。争有守住本分与本色之争,是人的血性与刚性。争也有名利之争,是实现欲望与愿景的争取与争夺。

怎么做才能争得,这是一个现实问题。在鬼谷子那里有两个办法,一是“权衡术”,二是“反应术”。

权衡术

世间万物有所取,就必有所舍,需要权衡,正所谓: 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老子提倡少欲、少求、知足,是顺其自然的心态,不在权衡术。

为了得到,不惜一切代价,这是在担大业、造格局和做长远的谋略,可以舍小礼而取大义。否则得到蝇头小利反而会得不偿失。

在错综复杂的事物面前,何时当取?何时当舍?不能边走边看,而是在取舍之前静心衡量,否则一不小心就会走入困境,这样的智慧就是鬼谷子的“权衡术”。

古代“权”的本意是秤砣,由它左右秤杆的平衡而秤量物体。“权”被引申为权力、权衡、斟酌、权变和审查之意。人人都有自己角色的权力,但重要的不是在权力的能力和威力上,而是在权衡上,权衡越好,权力就使用得越好。

反应术

鬼谷子在《反应》中说: “欲闻其声,反黙,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

古代善于从反面角度入手来刺探实情,知彼知己。一是反听,就是少说多听,所谓“会说的不如会听的”,反听之术探鬼神;二是反说,就是说反话,但不是假话,是激将法,是欲擒故纵,以此把握真情。

想要获取,反而先给予,想得到先付出。这种逆向思维、相反的方法,是高人一筹的智慧。效果好且不动声色,被称之为神出鬼没,神不知鬼不觉。

争夺战,有时互相谦让而共享双赢,有时是肉搏战而两败俱伤没有输赢,有时竞争异常艰难,于是我们不得不事先去权衡,也不得不去考虑一些欲擒故纵的谋略,末了还得端正态度,保持好知足常乐的心态。

(争头争腚六子图)

关注@风过无痕摄有痕

点赞4、遵义市 网友:鈊囚箛島

我个人理解,不争为不抢风头,不表功!

俗话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所以不论哪行哪业的领导们,虽然有庸才,有尸位素餐,但是也有慧眼。

只要踏实的把自己份内的工作做出杰出的成绩,而且一直保持积极向上的劲头,总会遇到慧眼识英雄的机会。

所以踏实做事,诚信做人,早晚有出头之日。

点赞5、定州市 网友:碾压ー切

很多时候我们想明白了,对,不该争,也确实没什么可争的。可第二天早上起床,一进办公室:我们的竞争力下降了,再不努力争取就要被淘汰了。好吧,还得争。于是就迷糊了,到底是该争还是不该争呢?这是只看明白了争和不争这两个词,没看懂连起来的话:争是不争,不争是争。落脚点还是争,不争只是一种争的手段而已。如果只说不争,那要看《老子》。“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是关于“不争”中最著名的说法了。可前提是你要有“水”一样的德行。酒色财气,能够杜绝一切诱惑。这可不是说说这么简单的,开车时“路怒”吗?看见别人豪车广厦,羡慕吗?呼朋唤友、山珍海味,向往吗?真要是对这些都“无感”了,那你才有机会。可话说回来了。老子主张的是“小国寡民,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真要全都这样了,社会还进步吗?我们真能过上好日子?

所以说真正的“不争”,最少得是“半仙之体”,我们凡夫俗子一枚就算了。还是要思考立足于“争”的“不争”。

前一段有个热词,叫“风口”。什么是风口?就是热点,大家追逐的焦点。所有人一窝蜂的冲入,这就是“争”。那什么叫“不争”?明知道那里是风口,但我不擅长,我静下心,仍然做我擅长的事,稳扎稳打。当风声过后,落英满地。你虽然未曾在风口盛开,却也不会随风而凋谢,这就是不争的好处。




点赞6、酒泉市 网友:子非鱼

如何不争而争?

好问题。对于孩子学习成绩,我们每个家长当然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都希望孩子爱学习胜过爱手机、游戏,自觉的看书、学习,可惜这些不能完全家长说了算,强制之下缺乏尊重的教育,谁都不知道何时出问题。因此我们只能不争而争,与孩子好好沟通,尊重孩子意愿和兴趣,积极引导孩子发现自我,启动内在动力;

对于工作上的提升,大家都希望升职加薪,但是职位有限,优秀还要奋力拼搏,压力山大,于是也需要不争而争,尽人事,听天命,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和积极态度来面对、来选择、来应对现实的坎坷艰难、残酷无情;然后以佛系的心态,高格局、高眼界、大胸怀来淡看一切;


对于生活上的幸福、如意,所谓的万事如意只是一种美好祝愿,生活总是不尽人意的,比如爱情,谁不憧憬拥有浪漫、唯美、动人心魄的爱情呢?可是现实中有白玫瑰,也有红玫瑰,有青梅竹马,也有一见钟情、浪漫邂逅和日久生情,遭遇了美好我们接受并享受,而遭遇了变故我们同样得接受并勇敢的、好好的继续活下去。

总结一下:

不争而争,并非真的不争,而是永远积极向上,相信上帝为你关了一扇门,必定会再为你开一扇窗,一切既是结束,也可以是崭新的开始。

昨日,因为手机黑屏了几次,一不小心我点了恢复出厂设置,而手机绑定的卡已经有停用两年了,又不记得密码,又收不到短信,又身在外地游玩,意味着短时间没有办法恢复,可是没有手机实在不方便,怎么办呢?烦躁、后悔都是毫无用处的,心里面挺舍不得这个手机,毕竟还用得好好的。


考虑之后,想着这手机也用了四年左右了,很不错了,于是就决定买个新手机,科技这玩意挺好!花了半天时间熟悉以及添加常用的那些APP,然后的然后,喜欢上了新手机,觉得这种方式让我换新手机,可以接受。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

点赞7、高邮市 网友:病态生活

与《道德经》不同的是,鬼谷子讲究以口才善变,谋略天下,“说服”就是最好的利器,既然要说服别人,就要有争论,有辩驳。而《道德经》里讲: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很多人看到这句话,大致都能读懂字面的意思,圣人为人处世,有所作为,却与世无争。遍观老子一生不入仕途,不与世俗所困,行走于天地之间,却为世人敬仰,他的“圣人之道”与天道一样,包含着大公无私,帮助他人,给予他人,惠济大众却与世无争,清静无为而无所不为。那么,为而不争,到底是该不该争,此处的“争”又该如何理解呢?

《道德经》: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从字面解读这句话,就真的准确吗?真正理解了这两点,就可以少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1,以善为主则不求辩,以辩为主则未必善也

有很多时候,人们都喜欢辩论是非,凡事都要争个是非对错,甚至不惜面红耳赤。归根到底,只是为了出人头地,彰显自己懂得多,会的多。其实,争来争去,没有任何的实质意义。而那些越是简单朴素的、越是真实深刻的道理,都丢到了一边。寻常琐事的争论,不仅暴露了一个人的无知,还降低了个人的素养!

道德经里讲到,真言不美,善者不辩,知者不博,因为简单朴素的道理是符合大道的。有些话,说得天花乱坠也没用;有些道理,不必声高,也能让人明明白白;有些知识,不必广博,早已深入人心。对于大大小小的事,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不会为外在的表象所迷惑。

2.不争即是有所舍,该争时必争

只有舍,才会有得;只有利他,才能利我;只有无我,才有自我。不争,即是需要有所舍。人活一世,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不争也需要在平等的前提下,人应该顺势而为,为而不争,不是全部舍去,该争时,必然要全力以赴。有时候,退一步不一定海阔天空,过度的放任自流,是懦弱的表现。先贤的思想隐晦而又神秘,其所蕴含的道理要适用于当前,就必须有阐述现实的真实情况做铺垫。

一味的保全自己,或许就躲避了争斗,没有利益的纠葛,就一定有所为了吗?难的就是我们生活在这滚滚红尘中,困在现实纷争之中,能有几人做到心静如水,无欲无求的境界。世俗的羁绊太多,如何能无为,如何能不争?不争,不足以显真情,露本事!不争,不足以出人头地!不争,或许可以不败,但是即便你做到了无欲无求,你还是在争,争的不过是心境,求的也是一份坦然自若,心中依然有执念,又如何说自己不争?争要争得有理有据,理所当然。

有人会说,那到底是“争”与“不争”?两者之间的区别,答案就在《道德经》里,想有所作为,就要有所不争、有所争。在不争中沉静自己,想要人生安泰,就得为而不争,这应当是功成名就,中年之后的淡然;在“不争”中成长,在“争”中壮大,就要遵守利而不害,者应当是追逐名利,青年时期的敢为!明白了这两点,才能获得人生的终极圆满!

点赞8、松滋市 网友:情癌。

“不争”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格局,是体现一个人的内在涵养以及面对具体事物时的由衷从容和自信!不争不等于不得,不争而得便是以“道”而得,所以古人亦有“道得”之说!

而“争”又是另一种态度!前提是必须站在“道德”的高度,故有“据理力争”之说!不争而争是面对君子,据理力争面对的大多是小人!诚然,真正的君子行事,往往即使遇到“据理”而依然“不争”,这是一种高贵的不屑,是一种人生的坦然!因此君子往往会被误解为懦夫!其实这是社会的悲哀!

夫子有云“不义而富且贵者,于我如浮云”。这正是表达了圣人对“争”与“不争”的态度!

点赞9、高密市 网友:空谈感伤

替他干活,让他闲着。

点赞10、漯河市 网友:七分猥琐

不争而争,就如同仁者无敌。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