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补充: 不尚贤,使民不争;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人之道,为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不请自来,还望海涵!
这句话有两层含义,但是其境界确有天壤之别,一是有“不争”之心,是自然而然达到了“争”的结果,这是很高的境界;二是为了“争”,于是利用“不争”的手段达到目的。
为什么说“不争”反而能得到想要的一切呢?“不争”是《道德经》中最核心的思想之一,我们通过对《道德经》第22章的理解来回答这个问题:
【原文】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执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我读经典】
第一句话:曲则全,枉则直;
古文今译:委曲反能保全,屈就反能伸展;
我的理解:
常人所见往往只是事物的表象,看不到事物的里层。比如,我们观赏枝叶的繁盛,却没有注视根底的牢固,有结实的根,才能长出丰盛的叶来,“根”不牢,很多东西也只是转瞬即逝。
水流向远方之时,遇到障碍会暂时绕开,不把它当回事儿,然后继续向前流走,所以,世界上没有一条河流是笔直的,都是曲折的,因此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山水画。种子在土壤里发芽生长,遇到石头等难以突破的障碍,会换个方向继续生长,然后指向天空。
所以说“曲则全”“枉则直”,在“曲” 里面存在着“全”的道理,在”枉“里面存在着”直“的道理。
第二句话:洼则盈,敝则新;
古文今译:低洼反能充盈,敝旧反能生新。
我的理解:
事物常在对待关系中产生,我们必须对于事物的两端都能加以彻察。
山河湖泊,因为处于低洼的地方,万流汇集,反能水量充盈。人无论处于多高的位置,若是保持一种“洼”的状态,看到自己有所不足,以谦逊、谦下的姿态待人接物,处理事务,反能收获更多。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万物蓬勃生长,我看出往复循环的道理。冬去春来,花谢花开,万物有生有灭,生生不已。事物的凋敝,也意味着新事物的悄然产生。现在人们常说“人生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也是此理!
所以说“洼则盈,敝则新”,凡事不要只看到眼下的状况,在“洼”与“敝”的表象之下,也往往蕴藏着“盈”与“新”。
第三句话:少则得,多则惑。
古文今译:少取反能多得,贪多反而迷惑。
我的理解:
很多人都有过类似这样的经历:当必须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某一项工作任务时,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一件事上,那时候不仅效率很高,如有神助,之前遇到的难题也迎刃而解了。
所以有人建议:一次只专注于一件事情,比如走路的时候,专心行走;用饭的时候,专心吃饭;学习的时候,专心看书。除此之外,脑海里不要想其它的事情,这样能心境平和,不会使人感到迷乱。
我们经常会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比如,现在有些人的身体不是饿坏的,而是吃坏的。有的公司领导,觉得什么赚钱就做什么,员工摸不着头脑,搞不清楚什么才是最重要的,结果很多事最后都不了了之。
有一个成语叫“贪多嚼不烂”,常人都认为自己聪明,认为我的能力无限,所以一时贪多,结果越来越困惑。所以说“少则得,多则惑”。
第四句话:是以圣人执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古文今译:所以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天下事理的范式。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彰显;不自己夸耀,反能见功;不自我矜持,反能长久。
正因为不跟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和他争。古人所说的“委曲可以保全”等话,怎么会是空话呢!它实实在在能够达到的。
我的理解:
山河湖泊,因为处于低洼的地方,万流汇集,反能水量充盈。世间万物,循环往复,事物的凋敝,也意味着新事物的悄然产生。就是说,事物常在对待关系中产生,懂得把握负面的一端,更能显现出正面的一端。
所以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比如,把握好负面的意义,自然可以得到想要的,又何需去与人争呢?“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如此,那天下就无人与自己争。
可常人对于事物的执取,往往急功近利,只贪图眼前的喜好,莫不亟亟于求“全”求“盈”或急于张扬显溢,因而引起无休止的纷争。求全之道,莫过于“不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它实实在在能够达到的。
希望我的回答能对您有所助益,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关注我的其他文字,谢谢您的提问!
谢邀,看到这个问题,我首先想到了《天道》中,丁元英和韩楚风的对话。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
正天集团的总裁病逝,在遗嘱里向董事局提名韩楚风为总裁候选人。前总裁是正天集团最有威望的人物,遗嘱提名的分量可想而知。但提名并不等于决议,两名副总裁是当然的候选人,而韩楚风属于能干的年轻人,威望还不太够。
关于这次“进步”问题,丁元英给出的答案就是“不争而争”,对此,我引用原文丁元英给韩楚风的解释:
“你办事老总裁放心,但董事局不一定放心。董事局关心的不是老总裁的遗嘱,而是利润。同时,这里还有一个资历问题,对你也是一个潜在的障碍。退一步,让两个副总裁之间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让他们去内耗,等他们斗得两败俱伤的时候,企业必然会蒙受损失,此消彼长,有个比较。当董事局看清楚谁是争权的、谁是干事的,自然就众望所归了,你才有可能树立真正的权威。否则,你一登上拳台就会促使他们先结成联盟,你很可能是第一个牺牲品。”
这就是丁元英的“不争而争”之道,最后的结果正如他所预料的那样,韩楚风最后成为了总裁。
最后我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吧,如果你处在一个干事创业的地方,那确实可以不用争,能不能干就在那摆着,把工作干好就行了,领导的眼睛自然明晃晃的。如果你在关系部门,那就尽人事听天命好了,跟别人比总会觉得自己吃亏,天天为这些小事计较,你所得到的快乐估计远远顶不上得不到的郁闷,所以凡事看开点就好了。
至于最后所说的“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其实这句话和金庸的“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有相同之处。当你真达到无欲无求的境界,你就可以不做任何你不想做的事了。比如说你无视父母衰老生病、子女上学,哪怕你自己都不怕生病挨饿,甚至死去,那你还怕什么呢,刀架脖子上都不怕,一死而已嘛。
人是社会人,有谦让,也有互争。争有守住本分与本色之争,是人的血性与刚性。争也有名利之争,是实现欲望与愿景的争取与争夺。
怎么做才能争得,这是一个现实问题。在鬼谷子那里有两个办法,一是“权衡术”,二是“反应术”。
权衡术
世间万物有所取,就必有所舍,需要权衡,正所谓: 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老子提倡少欲、少求、知足,是顺其自然的心态,不在权衡术。
为了得到,不惜一切代价,这是在担大业、造格局和做长远的谋略,可以舍小礼而取大义。否则得到蝇头小利反而会得不偿失。
在错综复杂的事物面前,何时当取?何时当舍?不能边走边看,而是在取舍之前静心衡量,否则一不小心就会走入困境,这样的智慧就是鬼谷子的“权衡术”。
古代“权”的本意是秤砣,由它左右秤杆的平衡而秤量物体。“权”被引申为权力、权衡、斟酌、权变和审查之意。人人都有自己角色的权力,但重要的不是在权力的能力和威力上,而是在权衡上,权衡越好,权力就使用得越好。
反应术
鬼谷子在《反应》中说: “欲闻其声,反黙,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
古代善于从反面角度入手来刺探实情,知彼知己。一是反听,就是少说多听,所谓“会说的不如会听的”,反听之术探鬼神;二是反说,就是说反话,但不是假话,是激将法,是欲擒故纵,以此把握真情。
想要获取,反而先给予,想得到先付出。这种逆向思维、相反的方法,是高人一筹的智慧。效果好且不动声色,被称之为神出鬼没,神不知鬼不觉。
争夺战,有时互相谦让而共享双赢,有时是肉搏战而两败俱伤没有输赢,有时竞争异常艰难,于是我们不得不事先去权衡,也不得不去考虑一些欲擒故纵的谋略,末了还得端正态度,保持好知足常乐的心态。
(争头争腚六子图)
关注@风过无痕摄有痕
我个人理解,不争为不抢风头,不表功!
俗话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所以不论哪行哪业的领导们,虽然有庸才,有尸位素餐,但是也有慧眼。
只要踏实的把自己份内的工作做出杰出的成绩,而且一直保持积极向上的劲头,总会遇到慧眼识英雄的机会。
所以踏实做事,诚信做人,早晚有出头之日。
很多时候我们想明白了,对,不该争,也确实没什么可争的。可第二天早上起床,一进办公室:我们的竞争力下降了,再不努力争取就要被淘汰了。好吧,还得争。于是就迷糊了,到底是该争还是不该争呢?这是只看明白了争和不争这两个词,没看懂连起来的话:争是不争,不争是争。落脚点还是争,不争只是一种争的手段而已。如果只说不争,那要看《老子》。“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是关于“不争”中最著名的说法了。可前提是你要有“水”一样的德行。酒色财气,能够杜绝一切诱惑。这可不是说说这么简单的,开车时“路怒”吗?看见别人豪车广厦,羡慕吗?呼朋唤友、山珍海味,向往吗?真要是对这些都“无感”了,那你才有机会。可话说回来了。老子主张的是“小国寡民,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真要全都这样了,社会还进步吗?我们真能过上好日子?
所以说真正的“不争”,最少得是“半仙之体”,我们凡夫俗子一枚就算了。还是要思考立足于“争”的“不争”。
前一段有个热词,叫“风口”。什么是风口?就是热点,大家追逐的焦点。所有人一窝蜂的冲入,这就是“争”。那什么叫“不争”?明知道那里是风口,但我不擅长,我静下心,仍然做我擅长的事,稳扎稳打。当风声过后,落英满地。你虽然未曾在风口盛开,却也不会随风而凋谢,这就是不争的好处。
如何不争而争?
好问题。对于孩子学习成绩,我们每个家长当然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都希望孩子爱学习胜过爱手机、游戏,自觉的看书、学习,可惜这些不能完全家长说了算,强制之下缺乏尊重的教育,谁都不知道何时出问题。因此我们只能不争而争,与孩子好好沟通,尊重孩子意愿和兴趣,积极引导孩子发现自我,启动内在动力;
对于工作上的提升,大家都希望升职加薪,但是职位有限,优秀还要奋力拼搏,压力山大,于是也需要不争而争,尽人事,听天命,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和积极态度来面对、来选择、来应对现实的坎坷艰难、残酷无情;然后以佛系的心态,高格局、高眼界、大胸怀来淡看一切;
对于生活上的幸福、如意,所谓的万事如意只是一种美好祝愿,生活总是不尽人意的,比如爱情,谁不憧憬拥有浪漫、唯美、动人心魄的爱情呢?可是现实中有白玫瑰,也有红玫瑰,有青梅竹马,也有一见钟情、浪漫邂逅和日久生情,遭遇了美好我们接受并享受,而遭遇了变故我们同样得接受并勇敢的、好好的继续活下去。
总结一下:
不争而争,并非真的不争,而是永远积极向上,相信上帝为你关了一扇门,必定会再为你开一扇窗,一切既是结束,也可以是崭新的开始。
昨日,因为手机黑屏了几次,一不小心我点了恢复出厂设置,而手机绑定的卡已经有停用两年了,又不记得密码,又收不到短信,又身在外地游玩,意味着短时间没有办法恢复,可是没有手机实在不方便,怎么办呢?烦躁、后悔都是毫无用处的,心里面挺舍不得这个手机,毕竟还用得好好的。
考虑之后,想着这手机也用了四年左右了,很不错了,于是就决定买个新手机,科技这玩意挺好!花了半天时间熟悉以及添加常用的那些APP,然后的然后,喜欢上了新手机,觉得这种方式让我换新手机,可以接受。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
与《道德经》不同的是,鬼谷子讲究以口才善变,谋略天下,“说服”就是最好的利器,既然要说服别人,就要有争论,有辩驳。而《道德经》里讲: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很多人看到这句话,大致都能读懂字面的意思,圣人为人处世,有所作为,却与世无争。遍观老子一生不入仕途,不与世俗所困,行走于天地之间,却为世人敬仰,他的“圣人之道”与天道一样,包含着大公无私,帮助他人,给予他人,惠济大众却与世无争,清静无为而无所不为。那么,为而不争,到底是该不该争,此处的“争”又该如何理解呢?
《道德经》: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从字面解读这句话,就真的准确吗?真正理解了这两点,就可以少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1,以善为主则不求辩,以辩为主则未必善也
有很多时候,人们都喜欢辩论是非,凡事都要争个是非对错,甚至不惜面红耳赤。归根到底,只是为了出人头地,彰显自己懂得多,会的多。其实,争来争去,没有任何的实质意义。而那些越是简单朴素的、越是真实深刻的道理,都丢到了一边。寻常琐事的争论,不仅暴露了一个人的无知,还降低了个人的素养!
道德经里讲到,真言不美,善者不辩,知者不博,因为简单朴素的道理是符合大道的。有些话,说得天花乱坠也没用;有些道理,不必声高,也能让人明明白白;有些知识,不必广博,早已深入人心。对于大大小小的事,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不会为外在的表象所迷惑。
2.不争即是有所舍,该争时必争
只有舍,才会有得;只有利他,才能利我;只有无我,才有自我。不争,即是需要有所舍。人活一世,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不争也需要在平等的前提下,人应该顺势而为,为而不争,不是全部舍去,该争时,必然要全力以赴。有时候,退一步不一定海阔天空,过度的放任自流,是懦弱的表现。先贤的思想隐晦而又神秘,其所蕴含的道理要适用于当前,就必须有阐述现实的真实情况做铺垫。
一味的保全自己,或许就躲避了争斗,没有利益的纠葛,就一定有所为了吗?难的就是我们生活在这滚滚红尘中,困在现实纷争之中,能有几人做到心静如水,无欲无求的境界。世俗的羁绊太多,如何能无为,如何能不争?不争,不足以显真情,露本事!不争,不足以出人头地!不争,或许可以不败,但是即便你做到了无欲无求,你还是在争,争的不过是心境,求的也是一份坦然自若,心中依然有执念,又如何说自己不争?争要争得有理有据,理所当然。
有人会说,那到底是“争”与“不争”?两者之间的区别,答案就在《道德经》里,想有所作为,就要有所不争、有所争。在不争中沉静自己,想要人生安泰,就得为而不争,这应当是功成名就,中年之后的淡然;在“不争”中成长,在“争”中壮大,就要遵守利而不害,者应当是追逐名利,青年时期的敢为!明白了这两点,才能获得人生的终极圆满!
“不争”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格局,是体现一个人的内在涵养以及面对具体事物时的由衷从容和自信!不争不等于不得,不争而得便是以“道”而得,所以古人亦有“道得”之说!
而“争”又是另一种态度!前提是必须站在“道德”的高度,故有“据理力争”之说!不争而争是面对君子,据理力争面对的大多是小人!诚然,真正的君子行事,往往即使遇到“据理”而依然“不争”,这是一种高贵的不屑,是一种人生的坦然!因此君子往往会被误解为懦夫!其实这是社会的悲哀!
夫子有云“不义而富且贵者,于我如浮云”。这正是表达了圣人对“争”与“不争”的态度!
替他干活,让他闲着。
不争而争,就如同仁者无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