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补充: 而不是像其他人一样常住贾府?
《红楼梦》里,非贾府家人却长期居住在贾府的女孩有林黛玉和薛宝钗,而湘云却经常被接来送去不能长居于贾府,这是为何?我们先捋清黛玉、宝钗为何长居贾府,再在湘云身上找出与她们的处境迥异之处,便可以得出答案。
黛玉为何长居贾府
黛玉的母亲贾敏一病而亡,外祖母贾母念及黛玉无人依傍教育,派人来接。黛玉本不忍弃父独往,父亲林如海说:
“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何反云不往?”
林如海坚持送黛玉去贾府,是出于三方面的考量:
一,黛玉年幼体弱,担心自己忙于公务照管不周。
二,黛玉亲母亡故,自己年近半百,已无续弦之意。如果黛玉留在家里,将缺失内训教育。缺少内训,是贵族女孩的大忌,这将影响黛玉的名声和身价。去到贾府,有外祖母和两个舅母教养,可弥补这一缺陷。
三,黛玉没有亲兄弟姐妹,林家也没有近支亲属。黛玉去贾府,和贾府的表兄弟姐妹同在一锅里吃饭,培养感情,将来父辈都不在了,她可以和表姊妹们相互扶持。
林如海一片苦心,为女儿做长久打算,牺牲天伦之乐,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黛玉来到贾府,仆人配给,衣食住行,都等同于贾府的三个女孩:迎春、探春、惜春。而贾母又对她额外的多了一些顾惜与疼爱。
几年后,林如海身染重疾,写信来接黛玉回去。贾母令贾琏护送黛玉回去,并交代仍然带她回来。
黛玉回去几个月后,父亲病亡。凤姐接到林如海病故的消息,对宝玉说:“你林妹妹可在咱们家住长了。”
林家无近支亲属,如果黛玉没有这么好的舅家可依傍,想必也只能去投靠那些远房堂族。但是黛玉的舅家富贵显耀,又有真心疼爱她的外祖母,失去了父母,外祖母家必然是首选的寄居之处。
黛玉与贾府属收养性质,自黛玉的父母亡故,贾府便承担起养育她的责任,因此黛玉长居在贾府里。
宝钗为何长居贾府
宝钗幼年丧父,原本与母亲、哥哥居住在金陵,后来哥哥为争夺香菱,纵仆人打死了冯渊。哥哥惹了人命官司,宝钗刚好要入京待选公主、郡主的入学陪侍,因此一家三口来到京城。
宝钗她们家在京城也有生意和土地房产。薛蟠有意先派人入京收拾住房,而母亲的意思却是先居住在亲戚家,再慢慢收拾屋子。
宝钗与哥哥、母亲抵达京城时,舅舅王子腾升了九省统制,奉旨出都查边。舅舅不在京城,那就只能去投靠贾府的姨娘家了。
宝钗母子三人来到贾府,姨父贾政派人对姨娘王夫人说:
“姨太太已有了春秋,外甥年轻不知世路,在外住着恐有人生事。咱们东北角上梨香院,一所十来间房白空闲着,打扫了请姨太太和姐儿、哥儿住了甚好。”
王夫人还没来得及开口留,贾母又派人来说:“请姨太太就在这里住下,大家亲密些。”
薛姨妈原本就有意住在贾府,想仗着贾政帮她拘束儿子薛蟠。现在贾政和贾母都出言挽留,便连忙应允了。
薛蟠住在这里,和贾府的贾珍等纨绔子弟臭味相投,便不愿意走了。而薛姨妈一心想和贾府结亲,将宝钗嫁给宝玉。居住在这里,可以和贾府诸人增进感情,促进这桩婚事,也不想离开。因此薛家三口就长住在贾府。
宝钗尚是未婚女孩,须依傍母亲和哥哥。母亲和哥哥都愿意久居在贾府,因此宝钗也跟随着他们长居于贾府。
湘云为何被人接来送去,不能长居于贾府
湘云和黛玉一样,无父无母。与黛玉不同的是,黛玉没有近支宗亲,而湘云有两个亲叔叔。
湘云的父母不在了,不管是出于宗法观念,抑或是出于情理观念,湘云的抚养权都应该归于两个叔叔。
中国有句古话:爹亲有叔,娘亲有舅。舅舅和叔叔虽说在血缘上与我们是一样亲,只不过在宗法社会里,叔叔是自家人,舅舅是外人,所以叔叔是父母之外最亲的人。
连亲舅舅都无权插手湘云的抚养权,更不用说亲缘更疏远的贾府了。湘云是贾母哥哥的孙女,贾母是湘云的姑奶奶,贾赦、贾政是湘云的表叔。没有弃亲叔叔投奔姑奶奶和表叔的道理。
在宗法观念上,湘云的两个叔叔于她有不可推卸的抚养责任。在情理上,两个叔叔也不能放弃她的抚养权。试想一下,兄长和嫂嫂死了,他们留下的骨血却依附贾府成长,这是两个叔叔无能呢还是两个叔叔凉薄无情?忠靖侯史鼎和保龄侯史鼐都丢不起这个人,他们是不会放弃湘云的抚养权的。
湘云是史家的孩子,史家是她的长居地。不过贾府与史家是亲戚关系,贾母又十分地疼爱这些小孙女们。贾母知道湘云的婶婶给不了她太多的温暖,于是经常接她来住几天,给她点疼爱。
可是她终究是史家的孩子,要以史家为生活中心。来贾府客居小住一段时间,史家必须接她回去,否则就会显得自己太不尽责了。
湘云在家里并不幸福,和宝钗说起家里,就忍不住想哭。她也希望像黛玉、宝钗一样常居于贾府,可是碍于情理和颜面,她又不得不回去史家。
第四十九回,湘云的叔叔保龄侯史鼐调往外省为官,要带着家眷去上任。贾母因舍不得湘云,将她留了下来。
保龄侯一家远赴外省,一切都是变迁又动荡的,贾母在这个时候留住湘云,于情于理都说得过去。
贾母留下了湘云,原本要凤姐为她另设住处,而湘云执意不肯,只要与宝钗住在一处。
湘云拒绝另设住处,一来是想和宝钗多亲热亲热;二来,她在贾府始终是客,史家才是真正的家。既然是暂住在此,则不需要专门收拾屋子了。
宝钗搬出大观园,湘云又住进了李纨的稻香村。这种暂留寄居的性质,一直都没有改变过。
湘云以史家为主居地,贾府只是她串门走亲戚的来处,因此她不能长居贾府。
湘云与黛玉的不同点在于:黛玉在父母离世后,贾府成为她的首选居住地;而湘云的父母去世,还有亲叔叔在,她的长居处在史家。湘云与宝钗的不同点在于:宝钗一家三口都长居在贾府,居住在贾府,成为宝钗的不二选择;湘云的史家在京城是独立的门户,不需要依附贾府,她必须以住在史家为主。
《红楼梦》中,林黛玉、薛宝钗、薛宝琴、邢岫烟都住在贾府,只有史湘云不住在贾府,她总是从史家到贾家,再从贾家回史家,总是这么接来接去的。为什么呢?
第一、史家是侯府,不能让自己家的姑娘流落在姑奶奶家,让世家大族笑话。
史家的祖上是保龄侯,任尚书令之职。史家不是贾家和王家这样的武勋世家,而是文臣之家。史湘云的叔叔史鼐世袭保龄侯侯爵,湘云的另一个叔叔史鼎加封忠靖侯。
史湘云的父亲是史家的嫡长子,湘云是史家的嫡长房嫡长女。如果湘云的父亲活着,保龄侯应该是湘云的父亲继承。
湘云的父母死后,湘云是养在贾府的。可是史家的太太死后,湘云就回到了史家。湘云回史家,可能是因为史家听到了外面的风言风语。说史鼐袭了本是哥哥的保龄侯,却不抚养哥哥留下的孤女,苛待哥哥的女儿。
史家人要脸面,史家的孩子史家能养,不能流落在姑奶奶家。史湘云的叔叔便不让贾家帮自己家养孩子,把湘云接回史家。
由于史湘云从小养在贾府,湘云的侍女翠缕也是贾府人,所以史湘云对贾府很亲近,总爱在贾府待着。贾母也喜欢史湘云,所以经常接史湘云来贾府玩。宝玉等姊妹们也是和湘云从小一起玩的,所以感情很好,宝玉也会磨着贾母让她派人去接史湘云。
湘云在贾府住的时间长了,史家也会派人来接湘云回家。也因此湘云总是被接来接去的。
第二、湘云和黛玉不一样,黛玉没有叔伯,林家绝灭无人了,史湘云有两个叔叔。
林黛玉住在荣国府是因为上无父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中没有叔叔,没有伯父,林家绝灭无人了,所以才住进了贾家。
史湘云有两个位高权重的叔叔,秦可卿葬礼时,有这样一段描述“接着,便又听喝道之声,原来是忠靖侯史鼎的夫人来了。”脂批云【史小姐湘云消息也。】保龄侯夫人出场有喝道之声,说明其身份地位,这是出行必须有的排场。
史家如此巍巍赫赫,如果不抚养侄女,会被同僚耻笑,影响官声、个人的荣誉和家族的声望。日后提升就难了。
第三、湘云被接来接去的,说明这才是做客之道,暗示薛家不要脸。
史湘云自己有家,串亲戚要有度,不能在亲戚家住下不走了。
亲戚不是自己家人,而是客人。客人就要常来常往,不能住下不走了。史湘云是亲戚,是贾府的客人,来了住一段时间就回家,才是长处之法。距离产生美,如果没有距离了,就会产生很多矛盾。
史湘云总是被接来接去的,也是暗示薛家不顾做客之法则,赖在贾府多年不搬走,暗示其不要脸。
薛家来贾府拜访,贾家主人留客,都是人之常情。可是薛家住下就不走了,就不符合常理了。从古至今,带着一大家子人,在姐姐的婆家一住多年的,也只有薛姨妈了。
史湘云被接来接去的,对比薛家一住不走,不符合做客之道。
第四、从血缘上来说,史家才是史湘云的家,贾家只是亲戚。
从血缘上来说,湘云是史家人,她的外祖母家也比贾府亲近,湘云是贾母的侄孙女,她和贾府只是亲戚关系,而且还不是很近的亲戚。她不适合在贾府常住。因此来贾府住几天,玩几天,就该回家了。
第五、史湘云总是有人接送,暗示黛玉无处可去,比史湘云可怜。
史湘云总是被接来接去的,可是黛玉在父亲死后,长住在贾府后,就再没有去亲戚家住过。作者用湘云来对比黛玉,说明黛玉除了贾府再也没有可以依靠的亲戚。黛玉比湘云更可怜。
湘云在贾府住久了,婶婶就派人来接,这说明婶婶还是关心湘云的。湘云时间久了,不来贾府,贾府的人就会惦记湘云,就会派人接湘云来住一段时间。无论是史家还是贾府都有人关心湘云,惦记湘云。黛玉则无人惦记,除了贾府,她一无所有。
史湘云在史家与贾府之间,常被接来接去,从表面看,是因史湘云是孤儿的身世背景造成,实际并非如此。《石头记》是一部写史纪实作品,史湘云的名字,可以解读为:史相云;实相云;真相云。
作品里面同时出现宝玉、宝钗、黛玉、迎春、探春、惜春、湘云等人员的名字时,其他人的名字不带姓氏,独史湘云的名字带了姓氏,特别扎眼。这种情况,在文本里出现多次。本人认为,作者是刻意突出一个“史”字,以“史”字提示读者对所叙事件的关注。
皇恩重元妃省父母,是十分难得的一次机会,如此盛大热闹的场面。按理而言,贾母、宝玉等应该派人接史湘云来,也让史湘云开开眼、凑凑热闹。
可是,元妃省亲时,主子们都将位居金陵十二钗正册第四的史湘云忘记了。
作者之所以不让史湘云参加元妃省亲大典,是因元妃只是一个虚设的角色,作品是隐写康帝南巡。贾母、黛玉、宝钗等人不可能跟着到场,因此,史湘云就不能出现在这样的场合。
宝玉差点被贾政打得半残废时,贾府的主子、半主子、奴才、宝钗、黛玉等,随时都有一拨拨人前去怡红院探望宝玉。
在宝玉养伤的三个多月期间,史湘一直就在大观园住着,可是,他就象人间蒸发了一样,从未去看望过宝玉一眼,从未问过一句宝玉的伤情。
作者这样写,意在提示:受耻辱情烈死金钏,忠顺王府长史官跑到荣府要人,贾政棒打宝玉甚至嚷着用绳子勒死,这几件只不过是因创作需要而杜撰,不能当成史实阅读。金钏之死,应该是实事,但是,不是投井而死。
第三十六回结尾,作者将史湘云眼泪汪汪的打发回家,这是唯一的一次见到史湘云落泪。紧接着,第三十七回开头,作品就写贾政被点了学差,择于八月二十日起身,宝玉等诸子弟送至酒泪亭挥泪泣别。
作者作出这样安排,是因黛玉的原型人物于八月十九日深夜病逝(之前发过帖子提过此事),这是史实。因此,作者方才让史湘云眼泪汪汪的告别先回史府。
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菊花诗。大观园姊妹们诗社成立,湘云被接了回来。
史湘云以自己迟到为由,先自罚东道邀一社,表面上好象还可勉强说得过去。可是,当细细琢磨,就总觉得史湘云自罚东道邀一社的事,既不合情,也不合理。
第三十八回,湘云写的诗为:《对菊》(对局);《供菊》(供局)。看到两首诗的诗题,就与“史相云;实相云;真相云;”之名吻合。
这样一想,作者苦心安排史湘云自罚东道邀一社的意图,也就很明显了。
宝黛钗湘琴纨等正在填柳絮词,忽然窗外竹子一声响,一个大蝴蝶风筝飞来挂在了树梢上。随后,黛玉便提出大家放风筝散散晦气。
大家放风筝活动开始后,史湘云又玩人间蒸发游戏突然消失了。作者是以史湘云突然消失之事暗示:姊妹们放的不同类型风筝,最后的走向,只是作者的杜撰,不能被当作史实研读、看待。
林黛玉和薛宝钗都能常住贾府,史湘云为何只能被接来送去?真正的原因很多人没看出来。
《红楼梦》里的金陵十二钗,大多为贾家中人,贾府四春与巧姐是贾家的姑娘,李纨、秦可卿和王熙凤是贾家的媳妇儿,余下林黛玉、薛宝钗和史湘云,是贾家的亲戚,至于妙玉就比较神秘,从有限的资料只能确定她是一位常住大观园的带发修行的尼姑。
而同为贾家的亲戚,但史湘云和林黛玉、薛宝钗二人的情况很是不同。
林黛玉自六岁就住进了贾府,而在林如海病逝后,彻底就将贾家当成了家,再也没离开过。因此后来贾母言语中直接将其称为自家女孩,这样的待遇,自然源于她和贾母非同一般的血缘关系。
薛宝钗呢,当年说是待选进京,住进贾府后就再也没有离开过,一开始是住在东北方向的梨香院,后来梨香院被贾家的戏班子所用,薛家又搬到了东北角边上,总之还是贾家的地盘。而在后来众女儿住进大观园后,薛宝钗也住进大观园的蘅芜苑中。
而史湘云呢,在贾府没有自己的住处,第二十回她刚出场时,当夜是睡在林黛玉屋里的。那时还没住进大观园。后来每次被接来贾府,她也多与黛玉住在一块。
直到第四十九回,她的叔叔史鼐要迁任外省大员,需要合家迁移,贾母舍不得湘云去,便留下了她。
此后,湘云才长久地住在了大观园。
而在此之前,她来贾府都是有时间规定的,一般不轻易得来贾府,如果贾母打发人去接那就可以网开一面,而到了贾家后,到时间就得回史家。
她没有固定的住所,来去贾府不能凭自己的意思。而她对贾府又是非常的喜爱和留恋的,甚至在第三十六回家里人将其接回去时,她是哭着央求宝玉一定要求贾母去接她来玩的:
“便是老太太想不起我来,你时常提着打发人接我去。”
很多人就疑惑了,为何林黛玉和薛宝钗能长期住在贾府,而史湘云只有被进来送去,贾母为何不拨出一处地方让她住?她自己是否有什么难言之隐?
其实,真正的原因,很多人都不知道,那就是史湘云的成长环境,比我们想象的好得多。
史湘云幼年父母双亡,她有两个叔叔,自幼就跟着两位婶婶生活。史湘云在史家生活如何?书中没有直写,不过大多数读者都认为,她过得很是心酸苦闷。而这种认知,是因为听了薛宝钗和花袭人的说的一番话。
在第三十二回,史湘云才到贾府,花袭人便求其帮贾宝玉做针线。后来薛宝钗赶到,听袭人提起此事,薛宝钗便神神秘秘地跟她说起史湘云的难处来:
“……我近来看着云丫头神情,再风里言风里语的听起来,那云丫头在家里竟一点儿作不得主。他们家嫌费用大,竟不用那些针线上的人,差不多的东西,多是他们娘儿们动手。为什么这几次他来了,他和我说话儿,见没人在跟前,他就说家里累的很。我再问他两句家常过日子的话,他就连眼圈都红了,口里含含糊糊,待说不说的。想其形景来,自然从小儿没爹娘的苦。我看着也不觉伤起心来。”
薛宝钗口中的史湘云,简直就是一个受气丫环的存在,她不仅没有一点零花钱,连家里的针线都不用下面的人做,而是她和婶娘自己动手。为此湘云很委屈,跟她拉两句家常话眼眶都红了。
可是,事实真如薛宝钗所言吗?非也!湘云在史家不仅没有遭受任何虐待,而且过的是一个真正大家小姐的生活,不信我们来看:
一,史湘云在家基本是随心所欲的
在第七十六回,中秋之夜,湘云与黛玉在凹晶馆吟诗闲话,看着那水中明月、波光粼粼,湘云自觉神清气爽,笑着说道:
“怎得这会子坐上船吃酒倒好。这要是我家里这样,我就立刻坐船了。”
“立刻”二字,说明湘云的随心所欲,这是一个“一点儿做不得主”的人吗?而坐上船吃酒这种事,一般来说还真不是大家千金所为,可是史湘云就可以这样做,说到底不就因为家里人知道她性情豪爽如此,由着她吗?
二,史湘云在适龄时间被定婚事,说明家人对她上心
在古代,女子到了及笄之年,就需要婚配了,尤其是大户人家小姐,很多提前几年就相好了人家,定下了婚事。
史湘云很显然就是这种类型。第三十一回史湘云到贾府时,便已经有了人家了。通过细节我们知道她的未婚夫是卫若兰,其判词称是“才貌仙郎”,这评价可是不低啊,而且从这卫若兰与冯紫英等人过从甚密来看,他一定是个世家子弟。
这等家世和人品的郎君,不正是所有千金小姐的标配吗?
而为了给史湘云寻得一门好亲事,你知道她的婶婶们得付出多少努力?
贾母八十大寿时,请来了一众诰命、王妃等贵妇,当时南安太妃提出要见贾府的姑娘,贾母最后让王熙凤带去了贾探春、林黛玉、薛宝钗、薛宝琴和史湘云。
可这么多的贵族小姐,南安太妃只认得史湘云,并且两人明显的熟悉,南安太妃跟史湘云打趣:
“你在这里,听见我来了还不出来,还只等请去。我明儿和你叔叔算帐。”
湘云得在多少次社交场合中与南安太妃同时出现,才能和南安太妃这般熟稔?那贵族圈子里的社交,金钱、人脉和精力缺一不可,试想这样的待遇,林黛玉能有几次?薛宝钗又能有几次呢?
可以说,史湘云虽然自幼跟着叔婶长大,但史家好歹侯门绣户,一直按一个侯门小姐的标准去培养她,她来贾府住,跟着是一大群人,如果针线都得她做,那放着这帮人做什么呢?如果因为做苦力活累得提一句就泪水打转,贾母这位姑奶奶早就出手将她留在贾府了,要知道仅仅不想湘云旅途受累,贾母都让她留在贾府常住。
所以,关于史湘云的“悲惨身世”,不过是薛宝钗在编瞎话罢了。而她为什么这么做?
一来,将为宝玉做的针线活儿从湘云手中夺过来。在那个年代,一个女子要跟一个男子表达爱意,最普遍的方式便是送细节的针线了。
二来,正好借此拉拢袭人,毕竟这是贾宝玉的贴身丫鬟,以后要用的时候多着呢。而袭人呢,因为要防着怡红院的十几个丫头,所以找到主子小姐帮忙,这操作真是无敌了。薛宝钗能主动帮忙,她必须感恩戴德。
说到这里,我们便该知道了,史湘云之所以没有常住贾府,并非贾母不愿意,更不是什么婶母苛刻,反倒是婶母们负责,想要更好的将她培养成真正的名门小姐,为她相一门好亲事。
反观林黛玉和薛宝钗,就没有这么顺利了。
林黛玉本是书香门第,却因早年恃怙双失,只能投奔外祖家,本来,她与贾宝玉青梅竹马、两情相悦,木石姻缘也为贾母所默许,却不想半路插进来一个薛宝钗,局面僵持不下,持续多年。直到第八十回时,林黛玉已经有十六岁,终身大事却还没有定下来。
而薛宝钗即是施害者,也是受害者,为了攀上贾家这门亲事,她在贾府住下便不再挪脚,谁知一场拉锯战下来,她也没讨到多少便宜,第八十回时,她已经年有十九,是妥妥的大龄剩女,这在当时是要被圈子里的人耻笑的。
说来说去,林黛玉是输在了父母双亡、寄人篱下,而薛宝钗则输在了功利阴狠和死皮赖脸。
史湘云是贾母娘家的亲侄孙女,从小父母双亡,虽有叔父婶娘养育,但贾母怜悯她,常接来贾府长住,一年365日,倒有200多天在贾府。
史湘云总归是史家没出阁的姑娘,有叔父母养育着,所以不能常住贾府,到时候会送回史家,但只要众姊妹作诗唱合聚会,她知道了会着急得不得了,马上就要去,母贾立马就接来。
史湘云基本上是在贾府长大,与迎春探春,黛玉,宝钗众姊妹及宝玉亲热得很。
湘云性格开朗,豪爽,不记仇,看她头天与宝黛伴嘴后,忿忿地躺着去了,但第二天却赶着宝玉直叫"二哥哥",叫人顿生怜惜。看她在大观园醉卧芍药花丛中,嘴里还喊着酒令,叫众姊妹又好笑又怜爱,赶快拿醒酒石给她含着,多清纯可爱的姑娘。[原创问答]
史湘云也是豪门千金,与薛宝钗平辈,地位也相当。但是薛宝钗可以久居贾府,而史湘云来贾府却总是小住一段时间,便要离开。
主要有两个因素,其一,史湘云与贾府的关系没有那么铁;其二,史湘云的自身因素。
史湘云与贾府的关系
史湘云与贾府的关系并没有那么紧密,从原始的单纯的血缘关系上看,与林黛玉和薛宝钗相差还是挺远的。
但是她为何时常出入贾府,却又不能长住呢?问题还是在血缘关系上。血缘关系是以血亲或生理联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但是在封建社会中,血缘关系的划分已不那么单纯。
在红楼梦中,我们看到的血缘关系已经是一种旨在按社会等级的宗法性来定位的关系,也是是协调人际关系与处理政治问题的纽带。
小说中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之间的关系,便是以此为基础的。他们之间关社会关系与经济利益以联姻的方式绑定在一起。
到了贾府的第三代掌门人贾政当家,贾府里所呈现的社会关系已经有些单薄了,仅有王家两位,一位王夫人,一位王熙凤。
与四大家族中的另外两家:史家和薛家,联系已经相对松散。与史家的联系,仅靠贾母撑门面,一旦贾母亡故,则没有更可靠的硬性关系。
那么如何改变这种局面呢,史湘云的意义就体现出来了。她是贾母的侄孙女,史家的侯门嫡女,其出身比林黛玉还要富有高贵。
贾宝玉已经作为贾府的第四代掌门人在培养,那么与之相关的各类社会关系也要跟上。如果把史湘云拉拢过来,将来对贾府也是一大利好。
乘着贾母还活着,贾府拉拢史湘云还有足够强悍的理由,毕竟作为老一辈史门侯女的威严还在,史家的这个面子还是要给的。
在小说中,我们也发现,史湘云每次来贾府,基本是托贾母的福。第三十六回,史湘云眼泪汪汪的离开贾府,在史家人在面前又不敢说话,跑到宝玉跟前,悄悄的嘱道:“便是老太太想不起我来,你时常提着打发人接我去。”
也就是说,一旦贾母不在了,史湘云要来贾府基本是很难的,没有正当理由,几乎不可能来到贾府。
在通行本的续书中,第一百一十回,写到贾母病倒后,史湘云并没有常来看他。其原因有二:其一,史湘云已出嫁,她的身份已不允许她四处乱逛。其二,贾母已是日落西山,贾府也已摇摇欲坠,也没有足够的底气将她请来。
续书的这种写法,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有部分学者认为,史湘云与贾宝玉有可能成亲,这种说法也有道理。对于贾府来说,贾宝玉作为贾府的未来接班人,其原配也只能从王史薛三家中选出。
王家与贾府的关系一时半会还不会断,所以贾府要着力修补的便是,与史家和薛家的关系。那么是选史湘云还是薛宝钗?这中间又有着诸多博弈。
史湘云没有父母,在婚姻上的问题只能遵从叔叔的安排。但从她在史府的个人遭遇来看,很显然,叔叔平时并不怎么关心这个侄女。从家庭的角度上讲,对于她的婚姻,史家并不会太上心。
薛宝钗能从众多美女中胜出,她本身的八面玲珑的能力是一方面,更重要的关系恐怕还是要从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之间的关系来考量。
因此,史湘云不能长期定居于贾府,因为有着血缘关系的牵绊,但贾府为了维护与史家的关系,只能晒出贾母的面子,尽可能地保持与史家的联系,以此维护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
史湘云的逃避
在小说中,尽管史湘云也是侯府嫡女,但在侯府的待遇也远不能与贾府的小姐们相比。
曹公给了她一个很尴尬的身份,出身高贵,但是自幼失了父母,虽家有叔叔身居高位,但在亲情上严重缺乏温暖。
史湘云有一个爽朗的性格,小说中大部分都在表现她男性化的一面,但也有几处写到了她的卑微与心酸。
第三十二回,湘云笑道:“我天天在家里想着,这些姐姐们再没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么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说着,眼睛圈儿就红了。
从她的话语中,可以看出身在豪门,没有父母的撑腰,她在史府的日子并不好过。不但没有人关心,没有人为她作主,而且还有繁重的工作,每晚做女红都要做到三更半夜。遇到一个稍微对她上心点的姐姐,多比别人关心她一点,她便感动得要落泪了,可见,她对亲情是多么的渴望。
还是第三十六回,史湘云来辞别宝玉,穿得齐齐整整,因为史家来人要接她回去了。宝玉和黛玉还站起来给她让坐,她都没敢多坐一会儿。
走时眼泪汪汪,见有他家人在跟前,又不敢十分委屈。宝钗也赶来送别,倒催她早些回去。因为宝钗对史湘去相对更加了解,如果她晚会一会儿,便会遭到婶娘的责骂。所以湘云不敢坐,心里委屈,又不敢哭,不想回去,又不敢说,最后为了能再次享受在贾府片刻的放松,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温暖,她只好拜托宝玉,经常想着她,打着贾母的名义常去接她来贾府小住几日。
史湘云在这回什么都没说,但是她的表情所包含的信息量很大。可以说,她把贾府当作救世主一般,这是一个让她身心得到放松的地方,是一个让她能感受到温暖的地方,也是一个可以让她暂时能做一会儿小姐的地方。
因此,除了她能讨贾母欢心,贾母喜欢她,她来贾府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她能在贾府获得最基本的尊重,从她个人心理上看,她很向往来贾府。
第三十七回,因为结了诗社,宝玉去把史湘云也请了来。众人要罚她做东道,她自己也很乐意充大头,但是东道是要真金白银拿钱出来请客的,她如何做到呢?
这时,薛宝钗出手了,她替史湘云为大伙做了一顿螃蟹宴。从宝钗的口中,我们还得知史湘云的零花钱,“一个月通共那几串钱”,宝钗说连自己的盘缠都不够。
我们知道贾府对手下的奴才出手很大方,贾母房里的八个大丫头和王夫人房里的四个大丫头,每月一两银子的分例;妾室赵姨娘和周姨娘房里的丫头,月例每人各一吊钱;晴雯麝月等七个大丫头,月例每人各一吊钱。佳蕙等八个小丫头,月例每人则各五百。
史湘云的月例只有几串钱,也就是说,她的零用钱还没有袭人多,甚至比不上贾府的小丫鬟。如果史湘云来了贾府,那么贾府会不会给她发工资呢?
答案是肯定的,从续书来看,作者写到邢岫烟来了,都有钱拿。这个写法应该是采用了当时封建社会的传统,因此,史湘云来到贾府,也是和贾府的小姐们一样,也可以得到每月二两银子,这对她来说,可是一笔不小的零花钱了。
所以,史湘云来贾府不但不会亏钱,而且还有大笔的收入,从她自己的利益来看,她也十分向往来贾府玩。
综上所述,史湘云之所以在贾府来了又去了,不能久居的主要原因在于血缘关系上的疏离。但是,不论从四大家族的利益考虑,还是她自身的利好来说,史湘云常来贾府都是有好处的,从而呈现出时来时去的这种情形。
《红楼梦》中,史湘云经常被接来接去,而不像其他人一样常住贾府,我认为有以下2个原因:
1.史湘云不像黛玉是无依无靠的孤儿,需要依傍贾府才能过活。
2.史湘云自己还是小孩子又是大家闺秀,凡事不能自己做主,去哪里当然需要大人们接来接去的。(至于她为什么会被接来接去,下面我会具体说明原因。)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
一,史湘云为什么不能常住贾府?
我们看《红楼梦》中常住贾府的有谁?最显眼的应该就是林黛玉了。那为什么林黛玉能常住贾府而史湘云不能呢?
原因①,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说的很明白:林黛玉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而他自己又年纪大了,并无续弦之意,(还要忙于公务)恐照顾不好年幼且多病的她。
《红楼梦》原文中林如海所说的话可以为证:
“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何反云不往?”
由于以上原因,林黛玉才会住在贾府,后来,因为林如海去世,林黛玉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且林家没有近支亲属能够抚养林黛玉,所以,林黛玉只能继续依靠贾府跟着贾母过活。
原因②,史湘云只是贾府的一个客人,虽然她的父母也不在了,但是,她有叔叔婶婶可以依靠和收养,不像林黛玉那样要投靠外祖母家,所以史湘云是不能像林黛玉那样久居贾家,既然不能久居,那只能是来来回回的接送了。
原因③,虽然史湘云和贾母都姓史,但她们两人的关系并不算太近,是较远的姑祖母。史湘云父母双亡以后,和她血缘关系最近的,就是她的叔叔和婶婶,所以收养史湘云,理所当然应该是她们史家的人,而不会是与她关系较远的姑祖母,来抚养照顾她。
小结:综合以上3个原因,史湘云是不会常住贾府的,因为这于情于理都不和。
二,史湘云为什么会被接来接去?
原因:史湘云年纪小,又是大户人家的小姐,是不能自己做主到处玩到处跑的,(封建社会 ,对大家闺秀的要求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未出阁的姑娘要待字闺中,少与外男接触)即便是去亲戚家串门也不能很随便,所以,出于对史湘云的保护,贾府和史家都会派人来回接送她。
①对于这一点,很好理解,史湘云那么大一个小孩子,又是大家闺秀,贾府和史家怎么可能放心让她一个人到处跑,当然要安排好了一切,在保证她安全的前提下还要顾及他们大家族的“颜面”。就是到了我们现代,家里的大人们也不会放心让自家的小孩独自去串亲戚的。
史湘云,有多大年岁呢?
虽然原著中没有明说,但史湘云叫贾宝玉二哥哥,叫林黛玉,林姐姐,可见她的年龄应该比林黛玉和贾宝玉都小。元春省亲之年,贾宝玉是13岁,(这个原文中有所提及)那比贾宝玉小的史湘云就应该连13岁都没有。
②史湘云是贾母兄弟的孙女,书中提到,史湘云小时候在贾府待过,所以和贾宝玉等贾府众人的关系还不错。
史湘云作为一个深闺女子,总在家里待着会闷,如果她想要出门就得有个理由,别的地方不能随便去,但贾母来接她去贾家玩,还是可以的。贾家接她来贾府玩,时间一长,史家就会派人接她回去。毕竟,史湘云是来串亲戚的,不是来常住的,总把她放在贾家,这叫什么事儿呢!
可接回史家,史湘云又想去贾府玩,怎么办呢?就只能又去接,这样一来一回的,就造成了史湘云经常被接来送去的样子。
在《红楼梦》第三十二回文本中有提到,史湘云小时候在贾府待过。
袭人斟了茶来与史湘云吃,一面笑道:“大姑娘听见前儿你大喜了。”史湘云红了脸,吃茶不答。袭人道:“这会子又害臊了。你还记得那几年,咱们在西边暖阁住着,晚上你同我说的话儿?……
三,史湘云会被接来送去,是因为史家对她不好吗?
当然不是。原因如下:
①,《红楼梦》第二十五回中,宝玉和凤姐中邪被僧、道二人解救,那和尚曾说:“青埂峰下别来十三载矣!”“别来十三载”,那意思就是说,宝玉已经十三岁了。
那么比贾宝玉和林黛玉小的史湘云,最多也就十二岁左右。(贾宝玉比林黛玉大一岁)
《礼记·内则》载:“女子十年不出,姆教婉娩听从。”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女孩到了十岁的时候,应该留在家里受以“姆教”。什么是“姆教”呢?说白了就是教会女孩这七件事:执麻枲、治丝蚕、织纫、组紃、纳酒浆笾豆、菹醢和助奠。前面是女红,后面是关于祭祀的,也就是说,从十岁开始,女孩就要为出嫁做准备了。
如果不教好史湘云,那就是史家教女无方,史湘云和史家都会被人耻笑的。
至于史湘云所说的“每晚做活到三更”,我觉得不应该是“每晚”,最多只是“偶尔”做活到三更。因为,史湘云若真那样做的话,她的眼睛不坏了,也会变得近视。可我们看,《红楼梦》中,史湘云的眼睛明显没有任何有问题的迹象。
还有,《红楼梦》中,薛宝钗做活不也是要做的很晚吗?(这个文中有明确的提及)难道,薛宝钗也被她母亲虐待了!显然不是,这只能说明,这是封建社会闺中女子都要学习和做的。
史湘云之所以这么说,就跟我们上学总是抱怨学习累,不想学习一个意思。
②史湘云在史家很是自由不受苛待
在第七十六回:
只见天上一轮皓月,池中一轮水月, 上下争辉,如置身于晶宫鲛室之内。微风一过,粼粼然池面皱碧铺纹,真令人神清气净。 湘云笑道:"怎得这会子坐上船吃酒倒好。这要是我家里这样,我就立刻坐船了。"
如果史湘云在家每天做女红做到半夜十二点,受尽苛待,那她怎么可能还有空去坐船玩?而且还有“立刻坐船上”的自由?这个立刻坐船上,也在侧面说明,史湘云在史家比在贾家还自由自在。毕竟,在贾家不敢的事,她在史家就敢,如果她是一个受苛待,活得小心翼翼的“受气包”,她是不会是这个状态的。
总结,综合以上3点,我们得知,史湘云被经常接来送去并不是因为史家苛待她,而是她经常去贾府玩,一来一回的,才造成了这样的景象。
(我是君笺雅,欢迎关注君笺雅侃红楼)
史湘云作为《金陵十二钗》之一,有点特别。她并不常住贾家,而是经常来来往往。要么在贾母想她的时候接来,要么在史家外放为官时寄养贾家。她的来来去去,让她每一次到来都激情饱满,与大观园中众女孩子与贾宝玉都能碰撞出不同的火花。和林黛玉薛宝钗不同,几乎没人不喜欢这个心胸阔达,快言快语的史大姑娘。
一,史湘云和哪个叔叔生活?
史湘云出生不久父母双亡,由叔父抚养,那么史湘云两个叔叔,她跟谁生活呢?
史湘云的叔叔是忠敬侯史鼎,保龄侯史鼐。史家一门两侯,这在护官符中没有体现。尤其忠靖侯史鼎,他在书中有两次出场,他应该比保龄侯史鼐年纪小。
“接着,便又听喝道之声,原来是忠靖侯史鼎的夫人来了。” “余者更有南安郡王之孙,西宁郡王之孙,忠靖侯史鼎……
这是十三回,十四回秦可卿葬礼史家只有忠靖侯史鼎一家出现。而史鼐要到四十九回才出现,这一回也让人知道史湘云跟着史鼐生活:
“当下安插既定,谁知保龄侯史鼐又迁委了外省大员,不日要带了家眷去上任。贾母因舍不得湘云,便留下他了,接到家中,原要命凤姐儿另设一处与他住。史湘云执意不肯,只要与宝钗一处住,因此就罢了。”
这里史湘云和史鼐住就明确了。之所以说史鼎年纪小于史鼐,第一史鼐袭了史家的爵位,第二是史湘云称呼。史湘云笑道:“都是二婶婶叫穿的,谁愿意穿这些。”(三十一回)这里史湘云说的二婶婶应该是史鼐的夫人。因为按照中国人的称呼习惯,自己父亲是老大,那管父亲的弟弟要叫二叔,三叔。所以史湘云这个二婶婶也表明史鼐在史家居长,史湘云父母去世后就由史鼐抚养,这也符合实际情况,毕竟史湘云父亲去世,史鼐才有机会袭爵,由他抚养也正常。
二,没妈的孩子像根草。
史湘云的可怜就在于无父无母的孩子,在史家的生活并不如意。只看端午节那么热的天,史湘云来贾家,还穿了一层层的正式衣服,可见史家的规矩特别多,坚决不在人前示弱,哪怕来贾家,都让史湘云全套装扮起来,也表明史湘云的感受根本不受重视。
而史湘云比林黛玉还小的年纪,就有人到家里相看。可知史家迫切的想把这个烫手的山芋丢掉,为家族和亲做贡献。
史湘云在家里不断要承担家里一应女红,做活做到很晚还不得说话。史湘云的性格爱说爱笑,让她处处谨言慎行真比杀了她还难过。而她在自家婆子面前不敢有任何的抱怨,只告诉贾宝玉好歹想着提醒贾母定期接她过来散散心,也是闻之让人落泪。
三,史湘云的来来往往。
史湘云的情况与林黛玉薛宝钗不同。林黛玉是寄养贾家,薛宝钗是寄住贾家。她们的监护人贾母薛姨妈都在贾家。史湘云不同,她有家,她的监护人叔叔史鼐不在贾家,必然造成她不可能常住贾家。要不是贾母辈分高,喜欢史湘云,她连常来常往都不可能。同样是史家的孩子,忠靖侯也好,保龄侯也好,他们的孩子一次都没出现。
史家的情况很特殊。有很多疑点,比方一门两侯到底是不是亲兄弟?兄弟的关系如何都没有写,连出场都一言带过。史家感觉上家道艰难,连缝纫女红人员都裁撤了。可这比贾家强撑着死要面子好很多。而且史鼐经常外放为官,也表明皇帝还是信任他们的,这也好于贾家。而忠靖侯史鼎与忠顺王都是忠字头的,这是唯二的两个头带忠字的爵位。与义忠亲王老千岁完全不同。史家也是四大家族中唯一与贾家保持距离的家族,出场极少,只有史湘云一人来来往往,实在难以想象这个家族的结局。
无论如何,史湘云父母双亡,跟着叔叔生活,有太多的不如意。能来贾家定期住一下,是她成长的难得快乐。这个姑娘,娇憨可爱,让人不能不爱。
君笺雅侃红楼,多歧为贵。你的关注将是我写作的最大动力,动动手指,关注一下,欢迎收藏转发。非常感谢 !
《红楼梦》中,史湘云为何经常被接来送去的?
《红楼梦》第22回宝钗过生日,史湘云因为说了一句话被贾宝玉使眼色。晚间,史湘云就叫翠缕收拾东西,赌气说明天早上就回家。
贾宝玉掏心掏肺千哄百劝赌咒发誓,才让史湘云打消了回家的念头。
但是史湘云每次从贾府回家时,仍然会提醒贾宝玉,让贾宝玉别忘了再接她来贾府。
第31回,贾母听王夫人说史湘云有了婆家,生恐贾宝玉玷污了史湘云的名声,马上来了一句:“今儿还是住着,还是家去呢?”。贾母这是不敢再留史湘云在贾府住了。
总之,因为贾母的宠爱,史湘云有充分的自由;更因为有叔叔婶子可以依恃,贾府对史湘云来说就是一个旅游景点儿,她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曹雪芹写史湘云有自由,是为了衬托林黛玉没有自由。
林黛玉第一次来贾府,就是贾母硬逼着接过来的,林黛玉其实一点都不想来。
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死之前,接林黛玉回去,那时候,林如海还活着。如果不是贾母那句“仍叫带回来”,林如海可能会给林黛玉在苏州找个婆家。
但是,林黛玉在苏州别说堂兄弟了,连堂伯叔都没有,读者朋友们都以为林黛玉没有办法在苏州生活。
但是,结婚之后有了孩子不就有亲人了吗!这么浅显的道理好像似乎没人懂。
宝琴和岫烟来贾府的时候,林黛玉悲哀地想:别人都有亲戚,为什么我没有亲戚?
意思是在林黛玉的眼里,贾府根本就不算亲戚,贾母贾宝玉不是亲人。
曹雪芹之所以这样写,一方面暗示读者,贾母贾宝玉对林黛玉不好;一方面告诉读者,在那个男权社会里,有血缘关系的女人之间可能连亲戚都不是。
林黛玉觉得自己“没有亲戚”,就是告诉贾宝玉,除了贾府之外,但凡她还有一家亲戚,她也不会住在贾府。
“见土仪颦卿思故里”一回,林黛玉看见薛蟠送给她的家乡的礼品,哭得泪痕满面肝肠寸断(书妆每次读到此处就唏嘘不已)。
说明林黛玉想回去,但是,因为苏州连一个堂叔都没有,她怎么能回去呢?
史湘云之所以经常被接来送去,主要是为了衬托林黛玉没有人身自由。
曹雪芹用同样是孤儿的史湘云的自由告诉现在的读者:在那个时代,叔叔婶子堂兄堂嫂因为是父亲的血亲从而是自己的亲人;而外婆和表哥(外姓人)因为是母亲的血亲则什么都不是。
纵观80回《红楼梦》,只有史湘云一个人嫁给了一位“才貌仙郎”。贾府的女孩子们要嫁给老头子做小老婆,宝钗要嫁给了混世魔王兼伪娘的贾宝玉,只有湘云,她的叔叔婶子正经地为她物色了一个男人。
有些读者喜欢问,史湘云和林黛玉同为孤儿为什么史湘云可以那么开朗好爽?
那是因为,史湘云的叔叔婶子是亲人,而林黛玉的外婆表哥不是亲人。
曹雪芹写史湘云常被接来送去,就是为了告诉读者,林如海不是一个称职的父亲。癞头和尚曾经对他说过,想让女儿活着,她就不能见外姓人。
但是,林如海仍然把林黛玉送到了外姓人家里。这说明在林如海的心里,女儿活着不活着没有多大的关系,他完全不在乎林黛玉的生死。
感兴趣的朋友请关注我的相关文章。
首先,史湘云自幼父母双亡,由叔叔婶子监管。男人粗心,一般不大管家里事,所以她还是由没有血缘关系的婶子照顾。有过孩子的都知道,一个小孩,你要为他费尽心血,他还能把你折磨疯了。但是由于血缘的力量太强大了,所以能硬压着你忍下去。
如果没有血缘关系呢?那就不妙了。所以,俗话说亲妈打孩子,背后自己落泪;后妈打孩子,暗地里加劲。婶子是比后妈强点,但史湘云或多或少地受到点冷落、虐待,那是免不了的。
再者,史家也确实穷(相当于贾家而言)。虽说位列金陵四大家族,但史家本身就没贾家底子厚,又败落的快。所以,财政越来越捉襟见肘,针线活都请不起人做,得小姐、奶奶们亲自上阵。这样史湘云过的就更艰难了。
所以,能有个贴心的亲人把史湘云接出去,对她来说是种解脱。
贾府的老祖宗史太君,〖很疼爱孙女〗,宁国府里的惜春,跟她没有一点血缘关系,父亲修道,母亲早亡,贾母还让王夫人把她抱到荣国府抚养。
而史湘云看上去跟她关系很远,实则很近。哪有姑姑不疼娘家侄子的。何况这侄子又夫妇双亡,只留下一个幼女,姑奶奶就更疼她了。
再加上,贾母又很注重血统,尊卑秩序很严,比如她曾经说过〖不能让奴才把主子得罪光了〗,再比如把宝玉看的跟凤凰一样,贾环就跟个”小冻猫子”似的,因为他母亲是卑贱的婢女。而史湘云是正牌保龄侯小姐,尤得贾母喜爱。在这些女孩中,贾母喜欢的顺序应该是:黛玉、元春、湘云、迎春、惜春、宝钗。
所以说,有机会贾母就会把史湘云接过来。
但是,史家毕竟是正牌的侯府,家里的亲眷还没死绝,史家又没穷的要饭,就让自己的嫡亲侄女住在别人家,传出去,让自己脸往哪搁?
所以,他们也也不停地接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