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补充: 有没有那种辅导书推荐?
初中语文文体有三种,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
每种文体都有它特定的答题技巧,有它既定的答题格式。
这里以记叙文和说明文为例进行讲解。
一、记叙文
记叙文考点通常围绕内容概括、标题含义及作用、词语含义及作用、句子赏析、主题探究、人物形象、感悟启发题等类型。
(一)记叙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始终的一条脉落,体现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把所有材料联结成一个有机体。
线索类型: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
技巧:注意题目、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议论抒情的句子。
“线索”是连贯文章始终的脉络,是文章的纲。
①文章的标题
②反复出现的词或事物
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⑤“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答题套路:如: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二)记叙顺序
(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先写结果或事件过程中的一部分,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制造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 插叙(叙事时中断,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使故事情节更集中。
(三)概括文章内容
(中心句通常在文章首尾的议论抒情句中)
方法:
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句式:
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
即 “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干了什么事,结果是什么”
(四)品味题目
题型:
①为什么以此为题?
②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③试分析题目的作用。
④给文章加(换)题目。
示例:
1)《背影》 充当线索、抓住外貌特写镜头表现父子深情。
2)《阿长与山海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件事;表现阿长真诚、善良和乐于助人;表明我的感激和怀念。
3)《变色龙》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主人公善变(见风使舵)的性 格。具有极强的讽刺性。
技巧:①先看题目本义:词语含义概括内容(点明写作内容如主要事件人物等)。
②再思考深层含义:主旨:与主旨的关系(揭示了,点明了);人物:与人物关系(表现人物性格;表明作者情感态度;是作者感情触发点)结构:线索、悬念;表现手法:象征。
③最后分析其效果:
运用比喻、化用诗词、引用歌词、一语双关等
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意丰、发人深思、引起阅读兴趣等(议论文的题目一般点明论点或论题;说明文常点明说明对象或特征)可以从—— A内容上 B主题上 C线索 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示例: ①主题上结合主旨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五)句子赏析
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
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
③总结全文的句子;
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
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
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1,修辞
朱自清先生的《春》,语言美得不经雕琢,却更质朴,打动人心。里面的修辞比比皆是,比喻,拟人,排比,随手拈来,便可尽情让学生分析。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排比句轻盈有趣,具体生动,色彩鲜明。
2,用词
再说那用词,“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偷偷地”一词有何作用?“钻”又体现了什么?
遇到句子赏析时,注意特殊动词、形容词、叠词与拟声词等的用法,防止做题时有疏漏,而失掉相应的分数。
3,景物描写
遇到环境描写的句子,必定先要记牢环境描写的作用。
4,人物描写
(六)段落作用
开头: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总领全文,点明题旨,或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也有的是开启或引起下文,为故事的情节发展作铺垫。
中间句子的作用:
结构上:文章中间的句段连接着上下文,所以有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或承接上文或引起下文的作用,并为故事的情节发展作铺垫。
内容上:要联系中心(主题)回答。
结尾:末段一般是总结全文,呼应开头,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升华感情,或兼而有之;另外末段如果用问句结尾,不仅含蓄地点明全文主旨,升华作者的感情,还有引发读者思考的作用。
(七)人称及作用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八)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
结合语境分析结合内容分析语意的变化(主旨、人物心理性格、感情等)从修辞、语气、句式、感情色彩、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分析表达效果。
句式:
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不能换,“××”用一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如果换成“××”,就没有这种效果了,所以不能换。
(九)记叙文中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①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直抒胸臆,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融情于叙、融情于议、借物抒情、借梦抒情等
②记叙文结尾的议论: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和事件的意义,以深化主题。段与段之间的议论,能起到承上启下和突出中心的妙用。
③说明是为了简要地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使所叙之人、事、物更清楚。
(十)分析人物形象
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
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要分析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二、说明文
1、说明文顺序
2、说明方法
3、说明文的语言
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具有:准确性、科学性、严密性、简洁性、条理性、逻辑性和趣味性的特点,在说明文的语言考查上,经常会涉及到的题目是:
句中加点词语有何作用(表达效果)?
(1)限定范围:词语是表示哪一类的词语——表时间、范围、程度、数量、估计,起修饰、限制作用
(2)解释词语在句中的意思或者所表达的内容
(3)该词具体(准确、有力、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怎样…”的特征、事理。
(4)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例:夸克还能再分下去吗?从目前的技术手段来看,无法再分了。
答:“目前”,属于限制性词语 ,说明现有技术手段还不能分解夸克,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句中加点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题方法是:
(1)不能,
(2)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3)该词表时间(范围、程度、估计等),起到了修饰(限制、强调)作用,
(4)若删去,则与原意不符,或与事实不符,或说法太绝对,
(5)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或科学性
例:据说,这种炒豆芽有强身健体之功效。“据说”一词能否删掉?
答:不能,“据说”是“听说”的意思,表未经考证,不确定,说明这种“炒豆芽”有可能有“强身健体的功效”,也有可能没有这功效,删去后,就变成这种炒豆芽“一定有功效”,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这个词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解题方法步骤:
(1)不可以
(2)解释词语的含义
(3)该词表时间(范围、程度、估计等),起到了修饰(限制、强调)作用,
(4)替换后,则与原意不符或与事实不符
(5)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或科学性
例:森林能够有效缓解“温室效应”。问:“缓解”改为“消除”,好吗?
答:不好,“缓解”是“减轻、消除”的意思,森林只是吸收部分二氧化碳,降低温室气体浓度,减轻温室效应;改成“消除”意思就变为森林能够吸收所有温室气体,使温室效应消失,与原意不符,“缓解”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所以不能替换。
这几个词语不能调换顺序,为什么?
答题格式:①不能,②这几个词有先后顺序、递进关系,或与后文……内容相互照应,③具体写出各个词语的意思和相互关系。
总之,只有把阅读技巧进行详细整理,然后在做题过程中学以致用,并把做题中的难点和好的方法及时整体变成自己的东西,才能在阅读上取得高分,有所突破。
欢迎来到“老穆说语文”问答领地,老穆将用最大的热忱和最好的回答来回馈您!
老穆解析
谈到语文,不得不谈到“阅读理解”,因为它是语文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说是“决定语文成绩高低”的部分。
阅读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称。
狭义的阅读理解自不必多说,也称“现代文阅读”,主要包括说明文、议论文和记叙文(有的地方为“文学类文本”)。
广义的阅读理解,包括古代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其中古代文阅读包括文言文阅读和诗歌鉴赏。
今天,穆老师就在这讨论“狭义”的阅读理解,即现代文阅读。
同学们,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做才能够做好初中语文的现代文阅读呢?穆老师为大家分析如下,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接着往下看!
老穆支招
一、读考纲,明考点
〖1〗说明文阅读
〖2〗议论文阅读
〖3〗记叙文阅读
二、掌握考点对应知识点
如:记叙文——人物与人称
具体知识点参考穆老师之前回答。
三、准备错题集,时常翻阅
四、训练逆向思维和逻辑思维
根据答案倒推答案设置过程
五、具备命题者思维和反命题思维
六、积累答题“惯用术语”
如“生动形象、具体准确、条分缕析、不蔓不枝、丰富内容……”
七、勤练习、善思考、会总结
八、提高文章阅读速度
平时训练时,注重速度,不可散漫
九、先看试题,再读文章
十、了解中国文章和外国文章情感表达上的区别
中国文章,常考民族心理;
外国文章,则偏向于人文精神。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学会了吗?加油哦!
如果您觉得不错,记得关注“老穆说语文”,并点个赞哦!
阅读题该怎么答,听听一儒老师的分析。
(一)了解考题,有的放矢
想弄明白现代文阅读丢分原因,你必须搞明白现代文阅读的的出题方式,现代文阅读的选文大多来源报纸、杂志、网络等。常考四类文本:记叙文阅读,说明文阅读,议论文阅读,非连续性阅读。而记叙文阅读是初中生必考的一种文本,也是丢分的重灾区。
我们都明白语文的提升离不开阅读,我们老师和家长都要求孩子多看课外书,但是孩子们在看书时大多是囫囵吞枣的泛读。仅仅是泛读,是不足以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因此现代文阅读考试,更关注精读,考查精读能力,主要有:概括能力、理解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迁移能力。希望通过考试的形式来检测孩子的精读能力。因此在出题的时,必然按这几种能力培养设置考点。
(二)、掌握方法,各个击破
1、考题千变万化,看懂考点很重要。
很多人都说阅读理解是题海,十年也写不完。但是经过一儒老师的梳理后,他发现初中生重要阅读考点只有22个,如果你能了解这22个考点,掌握每一类题型的答题方法,学会举一反三,你无须进入题海。
2、公式类阅读题,严格参照公式作答。
现代文阅读考试中,很多题有固定的答题格式,一儒老师称之为公式类题型。首先要让孩子了解这些公式,还要让孩子记住这些答题公式,当孩子记住公式了,又能理解公式,就将问答题转换成选择题,当然容易拿分。初中语文考试中,这种公式类题型还不少,如:标题的作用,最后一段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等。一儒老师翻阅了大量的中考试卷,总结出18道必考公式题,孩子一定要了解。
3、非公式类阅读题,也有答题思路。
有的考题虽没有答题公式,但一定有答题思路,而不是漫无目标地凭感觉答。比方说常考的概括题,他总结为三个字:人+事+果。常考的材料类探究题,他总结为:文本观点+材料观点+你的观点。孩子明白了,答题就有了方向。
4、阅读六大原则,答题必须遵循。
应试阅读答题并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答题方式。老师都是按照参考答案阅卷,答出踩分点才给分,偏离参考答案越远,分数越低。一儒老师总结的这六个答题原则,孩子也要记住。
初一、初二同学补阅读理解的几条建议。
1、某些老师说孩子语文不好,要多练阅读题。我不认同这种说法。我教了多年阅读理解,没发现多练阅读题,能提升孩子语文素养。多练阅读题能培养孩子精读习惯。但这种方式,不是饮鸩止渴吗?
2、与其花时间练习阅读题,不如多花时间进行批注式阅读,写读后感,画思维导图。这三种精读法,才是孩子受益一生的精读方法。
3、千万不要同时报几位老师的阅读班。同样的阅读题,每个老师给出的解题思路也不一样,孩子会听糊涂。你得选择权威一点的老师,适合你的老师。阅读答题高手也会和参考答案不一样,但是阅卷老师信服他的答案,也会给他高分。
4、很多同学宁愿选择机械的写题,也不愿拿出时间整理答题思路,这是不会学习的表现,这样只会浪费更多的时间。写题的目的是总结出同一类题型的答题方法,能够举一反三。如果你愿意拿出1小时写题,半小时总结,你将会成为会学习的孩子。
5、阅读理解将成为你们永远的痛,不要买阅读理解100篇等资料训练阅读。买资料练习看似省钱省力,却没有报阅读专项班高效。如果报辅导班能用30小时解决阅读理解问题,为什么要选择100小时机械的练习呢?
初中生学习阅读理解的几个误区,我们一定要警惕。
1、最近有一位家长咨询,孩子小学语文名列前茅,可是初中后,阅读理解扣分严重,可作文几乎没有扣分,想问我孩子的语文究竟是好还是不好呢?
这个问题的确很考验人。先听听您的看法?
我想很多家长都有阅读理解的困惑,如果没有及时解决问题,这种困惑会从初一伴随到初三,严重打击孩子语文的信心。很多家长想了很多办法,但往往收效甚微。今天我们一起聊一下学习阅读理解的误区。
2、通过读课外书来提升答题能力。很多懂语文的家长都认为阅读理解答不好,肯定是理解力的问题。这一点也得到了很多老师的共识。而我有不同看法。如果孩子读不懂阅读文章或者题目,显然需要通过读课外书提升理解能力,如果孩子能读懂文章和题目,那就不是理解力的问题。初中作文都快接近满分,其他知识块不扣分的同学,阅读理解错一大片,难道是理解力的问题吗?显然不是,而是方法问题。
3、通过大量练题提升答题能力。这种方式是大部分家长都能想到的方式,很多家长都试过,但是效果并不好。首先初中不同于小学,他的课余时间有限,其次初中生也不像小学生那样听话,家长安排什么他就干什么。最后,孩子写好了阅读题,谁来批改也是问题。很多家长利用寒暑假逼着孩子写,结果开学考试后,孩子还是错一大片,于是孩子不再遵循父母的要求。为什练题没效果呢?主要原因是家长和孩子并不知道阅卷的规则,孩子写完题后,得不到有效的反馈。只是凭感觉批改,又说不清扣分的原因和调整的方法。所以这种方式往往也成无效之策。
4、等待学校老师讲方法。阅读理解是学校考试内容,学校老师肯定会讲。事实是学校老师并没有这么多课时讲课外阅读题。他们大多没有开设阅读理解专题讲座。只是在考试之后,根据孩子阅读理解的问题集中评讲一下。孩子们并不是每天考试,结果是一个月讲一次,且不是针对每个孩子的具体问题一对一来讲。所以很多孩子学习阅读理解是一知半解,因此考试照样出问题。
5、网上报班学习。多说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来做,这种方式我认同。如果我们确实懂语文方法,我们自己指导孩子学习,显然是好事。但是如果我们不懂,又没有精力指导孩子,还要对孩子的语文指手画脚,显然危害更大。很多家长选择语文补习班,结果选择了系统班,一个学期才讲五节阅读理解,还是几百人的大班课,作业批改又不清晰。结果又是无功而返。
6、购买网上录播视频课。这种方式看似省心省力。比买练习册自己练更加直观有效。但是孩子和视频中的老师没有交流,作业又没有反馈,孩子又没有耐心看完视频。看完视频有没有精力做整理,结果和买资料自己练效果一样。
最后强调一下。当我们不了一个专业领域的问题时,最好是请教专业人士,也不要只请教一个人,俗话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多问问懂的人,他们说到的共同问题,一定值得我们关注。学习阅读理解也是这样,了解这些学习真相,你再做出决策,往往少走弯路。
抓六种典型题型,初中阅读稳拿满分!
(一)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应分三步走
1、通读全文,把握主旨。
2、审清题意,定向扫描。
3、理清要点,规范答题。
(二)用“三个问题”来检测你是否读懂了文本
1、写什么(文章的主要内容。)
何人?何事?何景?何物?
2、怎样写(作者的行文思路。)
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后写什么
3、为何写(写作意图、文章主旨,即文章要表达的情与理。)
(三)文章主旨表现的三大途径:
1、直接抒发思想或情感(议论句和抒情句)。
2、借助或引用文中人物的语言。
3、通过人物内心活动。
(四)牢记:
1、文章最少要读三遍。欲速则不达,一定要读懂文章再做题。
2、一定要按点分条作答,使答案层次分明,要点清晰。多为阅卷老师考虑,记住善有善报。
(五)初中现代文常考的主旨一般分为两大类:
宏观主旨和微观主旨
宏观主旨分两类:
1、爱党、爱国、爱人民。
2、祖国今天比过去好。
微观主旨分六类:
1、人性的主旨。表达了作者对过度发展的现代化的忧虑,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也不可避免地失去了美好的东西。
2、故乡。
3、敬仰。写动物就尊崇生命,写人就敬仰人格。
4、自然美。
5、情感类。亲情、友情、爱情等。
6、哲学类。希望人们能够尽早认识到物质的诱惑,能够尽快地回到自己的心灵和内心的世界。
拿到一篇文章的基本操作步骤为:首先把前半部分的内容浏览完,然后把眼睛定格在文章的最后两个自然段,就可以达到对文章主旨的迅速判断。
(六)现代文阅读二常考的共六个典型题型:
1、概括题
2、赏析句子题
3、理解标题(语句)含义题
4、分析标题(语句、段落)作用题
5、概括(分析)人物形象题
6、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谈看法题
把这六道题的解题方法变成六个公式
1、概括题
对文中事件的概括分三步:
(1)划分层次
(2)提取主干(谁+做什么)
(3)补充要素:时间、地点、什么情况下、结果怎样
公式:谁+(时间)+(地点)+(什么情况下)+做什么+(结果怎样)
例如:《我看到了一条河》第13题:文章叙述了“我”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请根据提示简要概括。(4分)
四岁时,“我”独自回家迷路。
度假时,“我”在海里练习游泳未学会。
回家途中,“我”在河里学会了游泳。
2、赏析句子题
赏析句子=赏析点+效果词+内容+情感(心理)
赏析句子题的答题公式:
(1)赏析点——怎样写(要具体化)
运用什么(词语/修辞手法/描写方法/写作手法等)
(2)效果词+内容——写什么
效果词(生动形象/传神刻画/突出强调等)﹢写出了……内容(或对象的……特点)
(3)情感(心理)——为何写
表达了……情感(心理)
例如:《如果》第14题:品读下面句子,说说这句话的表达效果。(4分)
唯一他没想到的方式,却来临了,战争像突来的飓风把他连根拔起,然后恶意弃置
于陌生的荒地。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战争比作飓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战争的突然和猛烈。突出“他”的不幸遭遇,饱含着作者深切的同情。
“连根拨起”、“弃置”、“陌生的荒地”等词语及短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因战争流离失所、背井离乡的境况,表现了战争的残酷,突出他的不幸遭遇,饱含着作者深切的同情。
3、理解标题(语句)含义题
公式:理解标题(语句)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1)表层:解释字面意思,抓文章主要内容。
(2)深层:联系文章主旨或人物性格特点谈。
例如:《我看到了一条河》第15题:题目“我看到了一条河”有哪些含义? (4分)
(1)这个题目表面是指“我”在度假回家的路上看到了一条河,并在河里学会了游泳。
(2)这个题目深层是指“我”发现并抓住了最后一次向困难、向自我挑战的机会,这是“我”
成功的起点。
4、分析标题(语句、段落)作用题
公式:分析标题(语句、段落)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上的作用
(1)结构上的作用=承铺照点引线
在文首—— 总起全文/引出下文/铺垫
在文中——承上启下
在文尾——总结全文 /照应开头/点题
反复出现——文章线索
(2)内容上的作用要联系文章的主要内容及文章的主旨来谈。
例如:《树叶》第15题:本文为什么以“树叶”为题?请简要分析。(6)
(1)以“树叶”作为线索,贯穿全文,见证作者与病魔作斗争的过程。(结构上的作用3分)
(2)托物言志,借一天天长大的树叶表达作者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对生命的热爱。(内容上的作用3分)
5、概括(分析)人物形象题
公式:
概括人物形象=关键词概括(三通过) 只戴帽
分析人物形象=关键词概括+结合文本具体分析(三通过,有小结) 先戴帽 后穿衣
如何概括(分析)人物的精神品质(性格特点)
(1)通过事例(人物在事例中的表现)。
(2)通过人物的正面描写(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
(3)通过对人物的侧面描写。
例如:16.“虽然只是一枚普通的硬币,却可以折射出一个人身上的诸多品质”,从应聘的经历来看,女孩的身上具有哪些品质?请简要概括。(4分)
概括人物形象=关键词概括(三通过)
①坚毅; ②坦诚;③有责任心;④公私分明。
16.“虽然只是一枚普通的硬币,却可以折射出一个人身上的诸多品质”,从应聘的经历来看,女孩的身上具有哪些品质?请简要分析。(8分)
分析人物形象=关键词概括+具体分析(三通过,有小结)
①坚毅。这位女孩刚开始虽然被拒绝,但却一再诚恳争取笔试的机会,说明她有坚毅的品格。
②诚信。在面试过程中,她坦言自己没有工作经验,敢于直面自身的不足,显示了一种诚信的品格。
③有责任心。复试时,她递上一枚硬币,虚心请教落聘的原因,足以说明她有勇于承担责任的品格。
④公私分明。虚心请教落聘的原因时,坚持坚持由她来支付一元钱的电话费,说明她有公私分明的品格。
6、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谈看法题
公式:谈看法题=我的看法+结合文本分析+结合实际分析+总结
例如:《我看到了一条河》第16题:文中父母对孩子采用了怎样的教育方式?请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这种教育方式的看法。(6分)
(1)文中父母采用的是体验(实践)教育方式。(教育方式)
(2)我认为文中父母的教育方式很好。(我的看法)
①文中父母让孩子独自回家,在河里练习游泳,让孩子在艰难的处境中学会生存,学会挑战,效果很好。(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②生活中许多父母都希望通过语言教育来解决问题,常常起不到多少作用,有时还会招致反感,收不到预期的效果。(结合生活实际分析)
所以,我认为文中父母的教育方式很好。(总结)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题在试卷中占有不小的比重,分数不低,可以说没有哪一个语文老师不重视。可是这个环节和作文一样是语文考试中丢分的环节,因为它有很强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有些老师甚至说,这个环节要考满分、甚至考高分是不可能的,他们对有些学生考出的高分甚至满分很难理解。其实这些老师不知道这类题目的解答是有技巧和套路的。下面我说说解答理解题的总体思路,技巧方法。
初中阅读理解题总的来说有三种题型,我把它叫做死题,半死题,活题。不管那种题型,在答题的时候,都要遵循下面的思路:
第一步,阅读选文(最好读两遍),做到熟悉情节内容,把握主题(论点、说明对象等)。只有做到这些,做题时才会做到把握全局,胸中有数。
第二步,带着问题,找到答题位置。答题的位置可能在某几句,可能在某一段过或几段,或者在整篇。把握了答题的位置在哪里,答题时就围绕这些位置去思考,去组织答案。
第三步,找到关键句、提示句。有很多题目的答案就是选文上的句子,或者围绕几个句子组织答案。所以有答题的关键句、提示句的,一定要找到,这对答题非常关键。
第四步,组织答案。熟悉了选文,找到了答题位置,找到了关键句、提示句,就可以组织答案了。
这是阅读理解题的答题总体思路,方法。到组织答案时,还要遵循这样一些思路、方法:
1 用原文回答。这种题目是阅读题中最简单的一种,常常出现在初一、初二年级的试卷中。回答这种问题时,只消找到那些句子,直接用那些句子回答即可。这也是阅读题中常常得满分的题目,我把它叫做送分题。可是有些老师不懂这个方法,没有把这种方法教给学生,导致很多学生丢分,这是很不应该的。
2 增删原文回答。用原文回答是死题,答案是确定的。增删原文回答的题目,要难一点,有些句子用原文,有些要自己补上去,否则不通顺,不合逻辑。这种题目,我把它叫做半死题。答这种题目时,找到关键句,提示句后,用这些句子增加一些或者删去一些句子,组织答案。做到句子通顺,符合逻辑,符合题义。
3 用自己的话回答。这种题目是阅读理解题的高难题,我把它叫做活题,它的答案有很强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所以容易造成丢分。回答这种题目,只能尽量做到不丢分、少丢分了。
以上是答题的总体思路,方法。具体到某一种文体,某一种题型,又有不同的答题技巧,也可以说是套路。这种技巧套路太多太多,这里不能一一列举,只讲一种。比如说明文中的说明方法类的题目,就有答题的套路。例如打比方这种说明方法,答题时就有它特定的句式和术语。
句式:应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了………
这个答题句式中的“生动形象”就是本题的答题术语,没有它,答得再好,也是要被扣分的。答题时,只消套上这个句式,补齐句子中省略的部分即可。这种题有一部分是死的,一部分是活的,所以也是半死题。
还是那句话,阅读题答题技巧套路太多了,不同文体,不同题型有不同的答题方法,要在这篇文章里都讲是不可能的。所以这里只能略讲一二。觉得有道理的朋友可以关注我,我在其它文章里介绍给大家。
自己做完阅读题后,一定要跟答案进行对正,用红笔把自己答题的答案和标准答案有区别的地方写出来。
对于每一类阅读题,可以自己总结出答题的要点。因为阅读题,都是按点给分的。
例如“某句话在文中作用”类的题,答题要点是:
1.文首 :开编点题 ,渲染气氛(散文) ,埋下伏笔(记叙类散文) ,设置悬念(小说) ,为下文做铺垫 ,总领下文。
2.文中 :承上启下, 总领下文 ,总结上文。
3.文末 :点明中心(散文) ,深化主题(记叙), 照应开头(议论,记叙,小说)。
例如“修辞手法的作用”类的题,答题要点:
1.句子本身作用 。
2.结合句子语境。
比喻 ,拟人 ,生动形象 ,生动形象写出了 + 对象+特征。
有气势 ,加强语气, 一气呵成, 强调了+对象+特征。
设问 :引起读者思考,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就像这样,进行总结。
具体套路要看你问的是什么题?下面就从记叙文各种题型为你解答。
1.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变式:请梳理文章的线索】
策略1:采用标题填充法,在标题上扩充“谁干了什么”,或是“什么怎么样”。
策略2:采用六要素法,讲清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变式策略:先从文章中找到所给的线索对应的部分,然后再看剩下部分对应段落,最后用所给线索同样的表达形式概括。
2.赏析句子。
策略:角度+内容+情感
角度:修辞手法的角度【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描写方法的角度【人物的描写方法,环境描写】,词语运用【动词,形容词,叠词等】
内容:即是这句话写出了什么。
情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词语的含义。
含义:从词语本意及语境意两个方面去思考。
4.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含义: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说句子的含义。
作用:从内容上和结构上两个方面去思考。
5.段落的作用。
策略:内容上+结构上作用。结构上作用要看所问段落在文章中的具体位置,如果在开头那么总领全文,在中间就是承上启下过渡,在结尾就是总结全文。
6.跟文章中心主旨有关的题目。
去文章中找主旨句,结合主旨句来回答。
7.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含义:一方面,去文章中找到与标题字样相关的段落概括其主要内容;另一方面,结合文章主旨概括其深层含义。
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文章线索,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等等。
以上讲述的是记叙文的各种题型,如有遗漏请留言,将为你详细解答。还有说明文及议论文的各种题型接下去为你解答。
说明文中的各种题型:
1.开头第一段的作用:引出说明对象,概述说明对象的特征,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如果用诗歌那就增加了文章的典雅美。
2.从说明方法角度说划线句的作用
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分类别,引用等
作用:找到划线句所在段落的中心句说其作用或是就近原则。
3.加点词语可否删去,为什么?
策略:不能删。加点词意思。说明了……【此处将加点词意思替换加点词,抄写一遍】。如果删去就与原文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议论文中的题型:
1.第一段的作用。
引出文章的论点,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作为文章的事实或道理论据。
2.论证方法及作用。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作用:找到所问段落的中心句分论点,或是就近原则,进一步证明文章中心论点。
以上就是这三种文体的解题策略,如有不尽,请指出,将为你详细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