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互联网

颜真卿的行书具有什么特点?

提问时间:2023-07-05 02:28关键词:特点,行书,颜真卿

问题补充: 最好对比《祭侄帖》和《争座位帖》

点赞1、丹东市 网友:吟雪情枫

唐代书法家颜真卿(709--785)。不仅楷书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而且在行书上也具有很高的造诣。他的行书,如同他的楷书一样,给人以刚健,雄厚,大气磅礴之感。他作书仿佛不是在写字,而是在抒发某种情感。

要论颜真卿行书,实际就是分析史上公认他最具代表性的颜体行书"颜书三稿"。分别是《祭侄稿》《争座位帖》《告伯父文稿》。三者虽然不同时期表现的风格不尽相同,但总体艺术特点是一脉相承的。下面我们具体以这三个帖,主要以前两稿帖为例,來大致梳理和欣赏颜体行书的特点和魅力所在。

一 情感激越,以情命笔

首先我们在欣赏书法作品时,不能孤立地去看待其用笔,结构,和章法行气。而应把书写者的背景及书写内容结合进行,才能全面的理解,特别是对于抒情性很强的行书体势。

对大多数书法爱好者来说,颜体行书作品首次欣赏,给人印象书写似乎很随便,字体安排上歪歪斜斜,长短粗细不一; 加上随意涂改旁白添字,显得好像没有章法。实际上,这正是颜体行书的一大特点。充满了丰沛的艺术感染力和现场感。

比如《祭侄稿》,我们都知道颜真卿是一位秉性惇厚刚正之人。此稿由于是在特定的情况下临时起意,顺手拿一只秃笔來奋笔直书,不是为书法而作,而是为了感情的需要而写的。对大唐盛世江山的热爱和忠心,对叛军奸臣极憎恨。特别是对骨肉亲人惨遭杀害的悲愤情感,都凝聚于笔端。随着感情的起伏,时而饱笔重墨,尽情挥洒;时而渴笔,飞白,任意涂抹。使激切悲愤的真切情感,一古脑儿地渗透在他的作品之中,这就是颜体行书千百年来感染读者的根源所在。也是它力压群雄,始终稳居天下第二行书的风神所在。

这幅作品,研究作者当时的情感起伏,历代都大有人在。

元朝的陈绎言曰:"自"尔"既至"天泽"逾五行,殊郁怒;"吾承"至"尚嚮"沉痛切骨,天真烂漫,使人动心骇目。

当代陈振濂说:

"颜真卿《祭侄稿》作为中国书法史上一种最具有抒情意识的盖世杰作,为我们留下了超完美的感情留注与起伏变化的珍贵痕迹"。

近年还有国外学者,运用电脑等高科技手段,如同分析《红楼梦》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的比对那样。从《祭侄稿》的十几处修改的笔迹中,详细推测,探讨当时颜鲁公的意识活动的轨迹,使人们身临其境的看当时的情感起伏和笔路,以及书写中追求最适当笔法的措辞经过。可谓煞费苦心,用心良苦。

研究者们的分析,是否完全符合颜鲁公当时的感情状况,还待商榷。然而这幅作品在书法的字里行间,通过完美的线条;笔法疾徐,轻重;空间的大小,疏密,与心手相应完美的融合,却是没有人能够否认的。

笔法深得篆籀精髓,点画沉着古朴

颜真卿行书艺术的成功,更重要是建立在他精湛的艺术才能上的。颜真卿学过二王,更求教于同时代的大书家张旭。他自己曾说"頗传长史笔法"。所谓"长法",就是张氏草书中的篆籀笔意。即以圆笔中锋为主。

康有为这样解释: "圆笔主提,提笔中含,提则筋劲,中含者篆之法也。"

同时,在笔画转变方向之处多作圆转,绞转笔法。使转角圆动自然。又刚劲有力。史上形象的称之为"折股钗"。

前人评述最具篆籀风格的作品,是颜鲁公的行书《争座位帖》。又叫《与郭仆射书》。是颜真卿五十六岁时写给右仆射郭英义的书。它既是颜真卿最具代表的行书三稿之一,同时与王羲之《兰亭序》相提并论,被历代书家誉为"行书双壁"。

此篇和《祭侄稿》有相近之处,略感不同的是用笔更加凝重含蓄。起笔多为藏锋,笔画粗细较匀称,结体上,连属紧凑而又不失飞动姿态,篆籀笔法给人以圆劲苍古之气。

评价最出彩的是清代阮元:

"《争座位稿》,如熔金出冶,随地流走,元气浑然,不复以姿媚为念者,其品乃高,所以此帖为行书之极致"。

米芾一直对颜鲁公的楷书存有偏见,说来也奇,唯独对这一行书却推崇备至。

云:"《争座位帖》有篆籀气,为颜书第一,字相连属。诡异飞动,得于意外"。

以此为例來简析其行书的笔法,结体特点:

1习惯性保留了颜体楷书开张宽拙的结体特点,如下图"射", "郡","功","不朽"。都是楷行相间,用笔灵活。

2 比较明显的是包围型结构,十分强调向背,迎让,疏密的艺术手段并用,并且了融合篆隶笔法,如下图"闻"字长坚勾用笔隶法波脚,""明"字日旁用篆法结构。"地"字横勾有出奇之古篆籀感。

3 笔法古朴豪放,沉着痛快:

如下图"仆"字的颤笔。"跋"字的豪放。"极"字的俊俏。"百寮"字的古朴。

4.竖画露锋裹锋,大都写得遒劲有力,长竖中的悬针竖往往在尾部成弧形,曲式不等。如"悼"字。"时"字。

垂露竖较挺直刚劲,有的略微向左右斜偏,显得灵动多姿。如图"余",还有下图左行的"作","郡"字。

疏朗开张,轻重缓急,一气呵成的气势

1 连绵有致,上下呼应

在行气布局上,这些姿态各异的字,仿佛被一根无形的主线贯穿起来。交相辉映,共同组成一组一对的华美音符。如下图《争座位帖》:"天下莫与汝争能"。参差错落,奇正相依,让赏析者由衷地赞叹!

2 心手双畅,自然和谐

纵观颜真卿行书,无论用笔,结字,行气,章法十分和谐自然,随着感情的起伏跌宕,行笔节奏或由慢到快,或由疾变徐,或帖中途停顿所产生的留白,与通篇的线性相互交映,让人不感觉过分夸张和沉闷,又和局部的行列疏密产生了律动的美。

如下面用《祭侄稿》的行书,详细分析行气章法出神入化之处:

从字的形态看,写得最宽展是如上图左行:"刺""轻""杨"字;写得最窄长是"史","车","丹"字。处理得较扁是"都","尉"字。较小是"上"字;

从字的姿态上看,"刺"右倾,有下覆之势,"史"左倾右拉有迎上之势,"上"字虽小却至关重要,如承上启下的枢纽,"轻"字向右仰上,"车"字又向左迎上。

"都,尉,丹"三字,如上面分析所说,错落有致的连成一片,整体贯穿在"车"的重心线上,"杨"处理较重。有顶天立地的气势。整行行气章法,一气呵成,以此类推,我们可以体会到颜体行书的巨大的艺术魅力和特点。

3 颜真卿《祭伯父文稿》行气和用笔特点。

如下图本帖也名《告伯父文稿》,全称《祭伯父濠州刺史文》。是乾元元年(758年)十月颜真卿被酷吏唐诬劾, 以蒲州刺史左迁饶州刺史,途经洛阳时,仓促奠告于伯父墓前的祭文稿本。此文稿与《祭侄稿》书法相同,一气相通,而顿挫郁勃似稍逊之。字迹比一般行书都要大,显得雄厚,宽畅,用笔更加洒脱自如。其特点是笔法明显多带圆转的竖画,出现向内收之形。露锋较多,特别是点和撇的的出锋十分明显。笔画牵丝较多,透出一种拙秀,苍穆。

总体来说,颜真卿行书以沉着健劲的笔力。丰腴开张的雄浑,影响着后世书坛。其书法不计工拙,看似信手挥笔,纵横跌宕,其实笔法考究,"无一笔无来历处",可谓巧妙绝伦,处处不失魏晋准绳,字字韵含特有笔调。

正如清.王澍对"三稿"的书赞:

"三稿皆公奇绝作,《祭侄》奇古豪岩,《告伯父》渊阔从容,至《论座》则兼得《祭侄》《告伯父》两稿之奇。情绪不同,书随以异。所以直入神品,足为《兰亭》后劲也"。

可作为颜真卿行书特点的全面精炼概括。

又云:"鲁公《争座位帖》。气格与《兰亭》并峙,奇古豪宕,学之为难,一旦得手,即随意所之,无往不是"。

也可以作为我们临习颜真卿行书的法门要点。

点赞2、滁州市 网友:借个明天

颜真卿的行书的特点是浑厚,刚健!

相对于王羲之的笔法来说,颜真卿的笔法要简单得多,所以学习颜真卿的书法比王羲之要容易一些,可是这个容易也是相对的!

就拿《祭侄文稿》为例,满纸的屋漏痕,谁也不敢说学之轻松,因为颜真卿的屋漏痕,真的需要深厚的功力与强健的笔力才成!

所以,学习颜真卿的行书不可以用那种慢腾腾的笔触去学习,去书写,它的用笔需要迅捷,需要带情绪,这样才是学到颜真卿行书的真谛!

点赞3、石家庄市 网友:樱花雪

颜体行书是“二王”行书系统以外的风格流派,成就了非常多的书家。学颜真卿行书,就要把握它的风格特征。颜体行书的特征可以总结很多,但最为核心的我认为就是三条,对照千差万别的颜体行书,都脱离不了这三条特征:

一、第一大特点:裹锋用笔为主

王羲之行书多用骨法用笔,切金断玉,起笔收笔多见锋芒(如图《兰亭序》清字)。而颜体行书的用笔多用裹锋,运笔时将笔尖裹藏于笔腹之中,入纸钝而无芒角,行进如推磨,如圆锥体一般在纸面上滚动,笔势潜转,不见笔尖。如下图《祭侄文稿》清字:

再与下图骨法用笔的《从天竺归隐溪之南冈诗》中“清”字相比,则更能说明问题:

二、第二大特点:圆转多于方折

在颜体行书的转折当中,更多地化方为圆,而方笔常常只用来作为点缀。如下图《唐 · 颜真卿 · 祭侄文稿》“祭”字、“毒”字,方折笔画全部写成了圆转:

三、第三大特点:字形向两边“鼓”

颜体行书沿袭了颜体楷书结体宽博的结构特征,字形不同于王羲之的往内收,也不同于黄庭坚的长枪大戟,而是像“鼓”的形状,往两边凸出。

如《唐 · 颜真卿 · 祭侄文稿》中的“刺”字(见上图),与《唐 · 李邕 · 李思训碑》中的“刺”字(见下图)对比就很明显:

学习颜体行书,掌握了以上三大典型特征,也就牵住了“牛鼻子”,抓住了主要矛盾,一定会如虎添翼。希望大家转发给有需要的朋友。

更多书法技巧,敬请关注【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

点赞4、广安市 网友:伪情人

本人觉得颜体书法;无论行;楷;皆具端庄大气运势有方;遒劲有力入木三分的特点;在庄严肃穆的大型场合;如果有一颜体书法在堂;定会给与会者内心踏实而庄重的感觉;

点赞5、昌吉回族自治州 网友:封无畏

颜真卿行书作品主要有《祭侄稿》、《争座位帖》和《祭伯父帖》等。

宋人陈深评颜真卿行书:

“纵笔豪放,一 泻千里,时出遒劲,杂以流丽,或若篆籀,或若镌刻,其妙解处,殆出天造。”

明项穆评颜真卿行书:

“大要开卷之初,犹高人君子之远来,遥而望之,标格威仪,清秀端伟,飘飘若神仙,魁梧如尊贵矣。及其入门,近而察之,气体充和,容止雍穆,厚德如虚愚,威重如山岳矣。迨在席上,器宇恢乎有容,辞气溢然倾听, 挫之不怒,惕之不惊,诱之不移,凌之不屈,道气德辉,蔼然服众,令人鄙吝自消矣。”

颜真卿书法在历史上有无与伦比的地位。

颜真卿《争座位帖》、《祭伯父帖》选字


比较來看,《祭侄稿》为墨迹,圆浑遒劲,流暢奔放,清晰地反映了用笔的回还往复,墨色的浓淡变化;《争座位帖》为拓本, 一经翻刻,增加了线條的凝涩性和含蓄感,更加厚重苍茫,生拙沉雄,强化了颜字的精神特征。清人阮元跋《争座位帖》:“如熔金出冶,随地流走”,八字评语,最为传神。

颜真卿《祭侄稿》选字

颜真卿《争座位帖》、《祭伯父帖》选字

颜体行书的特点:

1、笔法: 逆入回收,笔笔中锋,圆浑遒劲,牽丝映带,间出流丽。颜真卿是书史上,第一个把篆书笔意引人行草笔法者。

2、结构:造型呈鼓形,大开大合的外拓结构,形成端庄正大,开张宽博的意象。这个创造性的变法,在书史上,前所未见。

3、章法:《祭侄稿》的前半部分字与字有断有连,或疏可走马,或密不透风;行与行之间不等矩,欹正相生;尤为精彩的是末尾的几行,由行变草,迅疾奔放,果决下泻,有江河奔涌的磅礴气势。

颜真卿《祭侄稿》前部

颜真卿《祭侄稿》后部

《争座位帖》最出彩,最出人意外的是整行字的大小对比,间以梯度变化,茂密而不雍塞,形成强烈对比而不显得突兀。

颜真卿《争座位帖》局部

4、墨法:虚实浓淡对比明显,“将浓遂枯,轻如蝉翼,重若崩云”的墨色变化,神乎其技。五代杨凝式的《卢鸿草堂十志跋》,明王铎大量的“涨墨”作品,都受颜真卿《祭侄稿》墨法的启发承袭。

一家之言,欢迎批评指正,讨论留言

关注“快乐书法营”,快快乐乐玩书法

答主临颜真卿《祭侄稿》局部

答主通临颜真卿《祭侄稿》局部

点赞6、锡林郭勒盟 网友:随风归去

端庄。颜真卿和褚遂良,张旭都学习过,吸取长处,对二王的书法也有研究,真正是集百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书法上也有颜筋柳骨之说。





点赞7、南宁市 网友:嘴硬心软

王羲之与颜真卿,中国书法史上的两座高峰,他们共同创造了行书发展的两条主线。

如果说王羲之开创了妍美秀雅、俊朗飘逸的行书创作潮流,那么,颜真卿则开创了雄强沉厚、宽博端庄的行书创作格局。

颜真卿在书法史上能够与王羲之分庭抗礼,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颜真卿实现了对王羲之的超越,在于他早年深受“二王”影响,后深悟大令外拓笔法,同时大量借鉴民间书法的“自然形态”,更重要的是唐代审美风尚与其书法特点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颜体行书体系。

颜的《祭侄文稿》也好,《争座位帖》也罢,其特点在于:

一、将篆隶笔法融入行书,用笔圆劲雄媚,突破二王流畅丶灵丽丶洒脱的特点。

二、吸收民间书法的特点,去媚增雄,朴茂厚重,完全不同于二王的飘逸温雅。

与王羲之比较,王书纤瘦而妍媚,颜书肥腴且雄强;王书墨色温润,颜书墨色苍涩。

颜真卿的这两件行书,自然随意,毫不做作,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震撼力。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点赞8、庆阳市 网友:孤寂的闷

说起颜真卿的书法,很多人对他的印象主要是他的楷书,颜真卿的楷书与柳公权并称“颜筋柳骨”,与欧阳询、柳公权、赵孟頫合称为“楷书四大家”。但在书法史上,其实颜真卿的行书的影响力要大于他的楷书。宋四家之一的米芾就曾经给予颜楷差评,而给到颜氏行书于好评。米芾的原话是这样说的:

大抵颜柳挑剔,为后世丑怪恶札之祖,从此古法荡无遗矣。”“颜鲁公行字可教,真便入俗品”。

米芾对颜真卿的行草书是认可的,而对楷书则是否定态度。虽然米芾对颜楷的评价要客观看待,但颜真卿的行书对后世的影响力确实是很大的。颜真卿的行书主要有以下特点:

笔法上的特点

魏晋时期,王羲之的书法主要成就还是在于他的行草书,而王羲之的行草书主要笔法是使转。到了唐代之后,特别是欧阳询的楷书开始,便出现了一些笔法上的变革。这时使转不再占有主导地位,再使转的同时增加了提按笔法的运用。特别是欧楷在起笔、收笔、转折明显地运用提按笔法。

颜真卿则把这种提按笔法在他的楷书当中进一步完善,而这种笔法也自然应用到了他的行书作品中。颜真卿行书的代表作是《争座位帖》和《祭侄文稿》,从《争座位帖》中能看到这种提按笔法的运用还是比较多的。

魏晋行草书笔法上是中锋和侧锋兼有,方笔较多。而颜氏行书改变了这种用笔,以中锋用笔为主,用中锋来体现圆劲之势,突出一个“筋”字,即“颜筋”。这样颜真卿的书法就给人一种“力透纸背”的小姑偶,表现出书法艺术的“力量”美。

苏东坡对此评价非常贴切:“鲁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

结字和章法上的特点

魏晋书法的结体茂密,字形稍长,给人一种娟秀飘逸之风。而颜真卿的行书则是一种开张的体势,大部分字左冲右突、忽正忽斜、变化莫测,颜真卿的行书俯仰变化之大在之前的行书作品中很少看到。点画集结的地方不拥挤,而开阔疏朗的地方也不空泛。字与字之间,上下紧密相连、气势流动,给人动感十足的感觉。

魏晋时期的行草书基本都是些简短手札,篇幅短小,就是亲朋好友之间的书信。因此书写的时候自由挥洒,但毕竟篇幅有限,书家很难淋漓尽致地挥发内心的情感。也并没有刻意作为书法艺术作品来创作或者欣赏。

颜真卿的行书作品,更多地是为了抒情达意,很少刻意工拙。例如《祭侄文稿》开始几行字的大小变化不大,节奏比较缓慢、沉着。到了中间之后,随着书家思绪与文章内容的引导,作者的情绪开始有了较大的起伏。这种情绪、情感上的变化,表现在书法作品上面就是字的大小、轻重对比开始加大,字行开始倾斜,并且有大面积的涂改。

从“贼臣不死”至“谁为荼毒”时,字形和行距忽大忽小、字字郁结。到了最后面几乎完全不顾书法法度的束缚,书写速度加快,由行书变为行草书。这种情感,通过书法作品传导给观赏者,即使历经千年,今天我们看来还是能体会到颜真卿那无法平复的悲愤之情,情绪的波动成为了这件作品的节奏转折的支点。

所以该文虽然有所处涂改,但这些涂改不是败笔,而是真挚情感的体现,同时也成为了文稿中的一种点缀。也让后世的人们对颜真卿当时的情感变化更好地理解,增加了这幅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书圣王羲之可谓是开宗立派的人物,虽然后世书法人才层出不穷,但真正能达到与王羲之并驾齐驱的也只有颜真卿一人。

点赞9、宝鸡市 网友:暗魂书香

颜真卿行书作品有《祭伯父文稿》、《争座位帖》、《祭侄稿》等,其中以《祭侄稿》最为著名,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历代书家都给予极高的评价。

祭侄稿在用笔上融入了篆籀笔字,转折多用圆笔提笔转换,收笔处处回锋,点画形态各异,结体宽博外拓,外紧内松。章法上疏宻对比强烈,字大小参差,通篇曲折离奇,浑厚遒劲。

点赞10、宝鸡市 网友:繁华落

谢谢邀请!在这里就不对颜真卿的生平简介再重复了,大家可以直接去百度科普。颜真卿的书法以雄强为主,曾学法于张旭,但并未得张旭草书的精髓。其中以楷书为主,楷书中的许多法帖也被奉为圭臬,例如《颜勤礼碑》、《麻姑山仙坛记》等。在行书方面,颜鲁公以篆籀入行书,笔画中常有屋漏痕的感觉,但传世作品较少,其中以三稿《祭侄文稿》、《祭伯父稿》、《争座位帖》最具代表性。至于《湖州帖》、《刘中使帖》中无论是用笔、字形都完全和三稿不同,却和南宋米芾的书风有很多契合之处,因此被历代书家鉴为米芾伪托鲁公之名而作。

单论颜真卿三稿之中,又以《祭侄文稿》和《争座位帖》最有特点,《祭伯父稿》在用笔上也有点脱离鲁公的笔法,不推荐作为学习的范本。

《争座位帖》又称《与郭仆射书》,在用笔上有强烈的篆籀笔意,多中锋,笔法劲挺有力,也是非常典型的“屋漏痕”。字数较多,可以作为创作的集字工具。但与《祭侄文稿》相比,其中的笔法变化较少,较为单一,显得整篇字帖都略为平稳,给人的感觉就是厚重。

而《祭侄文稿》被奉为天下第二行书,无论是章法,还是用笔,亦或是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悲痛之情,可以和学习者产生跨时代的共鸣,这也是此稿被推到这个高度的原因。在用笔上变化丰富,顾盼生姿,全是颜鲁公书写时的真情流露,没有刻意,信手拈来,多了一份古朴和自然。而在笔画上,用笔浑强,力透纸背,篆籀笔法也体现的淋漓尽致。章法上变化丰富,虽有删改,都是也正是这种随意的改动,却打破了章法的平齐,显得更为自然,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在学习颜体行书的过程中,要注意是藏锋,将笔锋内藏,显得更加含蓄有力,这也是和二王行草不一样的地方。颜体行书对线条质量要求较高,需要找到笔与纸的摩擦点,将笔墨刹入到纸中,如此才能将线条变得更立体、浑厚,这也是篆籀一脉行书比二王行草学习难度大的原因。以上所答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也希望能和更多的朋友互相交流。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