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补充: 他难道不知道荆州后方的重要性吗?
应答:
关羽把荆州弄丢了,至今还流传在民间的一句反面教材,《大意失荆州》,并非关羽无能,是大意,这说明什么呢?关羽根本没有考虑到荆州被抄了老窝,那时的关羽是目空一切,否则借他十个胆也不敢去打襄樊,刘备的小舅子在关羽眼里算什么?这打下襄樊的功劳怎么算,在家看门,筹粮,不卖力杀头。这就把他们逼反了。
那么刘封呢?你关二爷不把别人当会事,别人也不把你当会事,关二爷除被曹军打降外,还不知失败是怎么写法,汉江发水于禁被淹关羽长脸了,这好的事情引来了坏的结果,而且是恶果,至命的恶果,刘封希望关羽不活。
糜芳,傅仁,气也受够了,不侍候你了,走之大吉,他们比关羽幸运因为能活着,活着总比死人好,因为还有家眷等,关羽根本没考虑到是这样的结局,更想不到会丢荆州,更谈不上丢了性命。
关羽没有想,更没有想过,还等着回来收实糜,傅二人呢?情况变了,反了,关羽到死不明白,明白时的一瞬间晚了,脑袋没了。
荆州之战中,关羽失败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麋芳和傅士仁的投降。由于麋芳和傅士仁的投降,使得荆州最重要的两座军事重镇公安和江陵落入了东吴手中。这使得关羽败走麦城,不久在逃往蜀中的时候被吴军擒杀。那么,为何关羽在北伐襄樊的时候,为何要留下麋芳、傅士仁留守荆州呢?
一、 麋芳、傅士仁投降的危害。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发动了襄樊之战。在这场战役中,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取得了辉煌战果。曹操甚至想迁都,来躲避关羽的锋芒。在这个时候,孙权和曹操取得联系,要袭击关羽的后方荆州,来为曹操效力。
孙权趁关羽后方空虚的时机,派吕蒙白衣渡江,袭击了荆州。吕蒙先进攻公安,守卫公安的傅士仁投降了吕蒙。随后,东吴的大军进攻江陵,守卫江陵的麋芳也投降了。这两座军事重镇的投降,使得荆州失去了防守依托。东吴的军队如同摧枯拉朽一般,直插荆州纵深,夺取了宜都,封闭了关羽入川的通道。
更为严重的是,关羽部下的家眷都在江陵,他们落入吴军的手中,使得关羽的部下都失去了战心。这样,在关羽回军荆州的时候,在落入东吴包围圈的同时,他的手下大军也离散了。关羽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只得走保麦城,不久在逃往蜀中的路上,被东吴伏兵擒杀。
麋芳、傅士仁的投降,是关羽败亡的重要原因。他们不战而降,置关羽于死地。其实在东吴袭击荆州之前,关羽也接到过警报。曹操为了坐山观虎斗,挑起关羽于孙权的争斗,他故意将孙权的密信一式两份,分别射入被围的樊城和关羽的大营。
关羽在得到东吴要袭击荆州的情报后,也做出了他自己的判断。他面对唾手可得的战果,不忍心放弃即将要夺取的樊城撤退。他一是害怕这个情报是曹操故意散布的消息,动摇自己的军心,让自己不战而退。二是关羽对江陵的防务十分有信心,认为即便是东吴攻打江陵,也不会很快会夺取江陵。这样,自己也可以在东吴夺取江陵之前,赶回去救援。
按照一般的情况,关羽的判断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江陵和襄樊的陆路距离只有五百里,关羽要想赶回江陵,只需要几天的时间。而江陵的防御设施十分完备,东吴想要夺取,也不是短期就能夺取的。这一点,从历史上也可以得到证实。
当年赤壁之战后,周瑜为了完成全据长江的战略目标,将目光死死盯在了江陵。他率领吴军与曹仁争夺江陵,经过长达一年的争夺,才夺取了江陵。在夷陵之战后,曹魏对东吴也发动了攻击,其中魏军一路主力张郃的目标就是江陵。当时守江陵的东吴主将是朱然,他的手下只有五千人能够战斗。张郃包围江陵,围攻了很长时间,最后也只能撤军。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麋芳、傅士仁如果真想守卫江陵、公安的话,他们是能够坚守到关羽到来的。如果那样,关羽的悲剧就可能避免。但是,由于他们临阵动摇,贪生怕死,最终造成了荆州之战的失败。
二、 关羽为何让麋芳和傅士仁守荆州。
关羽在出兵襄樊的时候,留下麋芳和傅士仁镇守后方。可是让关羽大跌眼镜的是,这两员将领完全辜负了关羽的重托,在东吴袭来的时候,竟然不战而降,让自己陷入绝境。关羽明知荆州后方的重要性,为什么还要让这两位不靠谱的将领来守卫它呢?
这是因为麋芳和傅士仁的身份在刘备阵营中并非是泛泛之辈。傅士仁是刘备的同乡,如果按照刘备的经历推断,他应该是跟随刘备来到荆州的人员之一。我们知道,刘备到荆州的时候,手下的人员不满千人。再加上赤壁之战,平定荆州南部的战争,他手下的那些早期追随者就更少了。作为很早就跟随刘备的将领,傅士仁自然深得刘备的信任。
而麋芳的地位更是比傅士仁还要重要。他和哥哥糜竺也是刘备的早期追随者。他们在刘备徐州兵败,走投无路之时,将妹妹嫁给刘备,并且将家产全部资助给了刘备,使得刘备得以东山再起。他们都有一定的能力,史书记载他们弓马娴熟,擅长骑射。作为刘备的老部下,还是刘备的外戚,自然地位要高人一等。
因此,刘备在入川时,将麋芳和傅士仁留下辅佐关羽,是有着他的考虑的。而在荆州的留守人员中,论资历、地位、能力,没有人能够超越他们。因此,关羽在北伐襄樊的时候,让麋芳、傅士仁留守荆州,是必然的选择。
但是,刘备派麋芳、傅士仁留守荆州,过多的考虑了他们的忠诚,却没有考虑他们的能力。麋芳和傅士仁在历史上,都没有看到他们在战场上有什么优异的表现。可以说,他们在刘备阵营中,能够得到这种地位,纯粹是依靠他们的资历和对刘备的忠诚。
正是缺乏独当一面的能力,使得他们在面对东吴优势兵力奇袭的时候,都慌了手脚。傅士仁本来还想抵抗一下,结果在敌人的恫吓下,就乖乖投降了。而麋芳做得更是过分,在能够守卫江陵,城中还有部下自愿守卫的情况下,他居然主动出城去迎接吕蒙了。
有人说麋芳、傅士仁的投降是因为关羽平日里过于高傲,对他们欺压过甚。这让他们心怀不满,在东吴袭击的时候就投降了东吴。其实我们看他们和刘备的关系,就算他们与关羽交恶,他们为了刘备也应该坚守一时。其实,他们投降东吴的原因,就是能力低下,贪生怕死。他们无法处理复杂的形势,又不想战死,于是在敌人的威胁下,就轻易投降了。
三、刘备对荆州人员任用失误的责任。
从傅士仁和麋芳的任职,我们可以看出刘备对荆州人事安排的失误之处。那就是刘备过于重视益州,将荆州的主力抽调一空。同时也过于倚重关羽的军事能力,没有给荆州留下有能力的重要将领。正是这一点,加速了关羽的败亡。
在诸葛亮的《隆中对》中,将跨有荆益作为刘备发展战略的第一步。他将益州作为北伐秦川的基地,并且让刘备作为这支军队的主将。而庞统则认为益州应当作为刘备阵营的大本营,要把根本之地放在益州。不管刘备对这两种建议如何选择,他都是必须入主益州的。
因此,刘备在夺取益州之战的末期,陆续将荆州的主力调入益州。以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人为首的援军大举入川,一举夺取了成都,奠定了胜局。我们可以看到,与荆州人才匮乏相对应的是,蜀中是人才济济。文有诸葛亮、法正、黄权、刘巴等人,武有张飞、马超、黄忠、赵云、魏延等人,这就显出两者之间的不平衡了。
一方面的荆州只剩下关羽独自支撑大局,一方面是益州人才过剩,有很多人无所事事。这对荆州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在湘水之争时,东吴就对荆州发动了袭击。在很短的时间里,吕蒙就夺取了桂阳、长沙和零陵三郡。关羽虽然率领军队救援,可是被鲁肃率军阻挡在益阳,只能眼睁睁看着东吴攻城略地。
可是这一幕并没有让刘备君臣汲取经验教训。在湘水之争时,刘备率领益州的主力前往荆州救援。毋庸置疑,在这支军队里,肯定包括了刘备手下的主要将领。如果刘备汲取了湘水之争的经验教训,他就应该留下一两员得力干将在荆州,帮助关羽守卫荆州。
实际上,在益州没有必要留有那么多重要将领。如果刘备将张飞、赵云、马超、魏延这些将领中,留下一两位在荆州给关羽做副手,关羽在用人方面就不会那么窘迫了。在他北伐襄樊的时候,就会有得力的将领守住荆州。这样,东吴在偷袭荆州的时候,形势就完全不同了。只要关羽的副手能够坚守数日,关羽就能够赶回荆州,荆州就不会丢失,关羽也不会败亡,那么历史的走向就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结语:
正是刘备对荆州地位的轻视,再加上对关羽军事能力的过度倚重,使得他将荆州的重要人才都抽调到了蜀中。这造成了益州的人才浪费,而荆州的人才却极度匮乏。这显示了刘备在战略上的短视,正是这一点,造成了荆州失守的悲剧。
这使得关羽在北伐襄樊的时候,由于手下没有得力的将领,只能让麋芳、傅士仁留守荆州。他们虽然资历老,对刘备忠诚,但是能力确实一般。这使得他们在遇到东吴奇袭时,根本没有处理这样突发事件的能力。再加上两人贪生怕死,只得轻易的投降了东吴,造成了关羽的悲剧。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糜芳和傅士仁的情况不一样。
傅士仁是关羽的部将,他驻屯公安,大概率是关羽的安排。
糜芳不是关羽部将。他担任的南郡太守也不是一般的职务。必须要由刘备亲自安排。
为啥说南郡太守必须要由刘备亲自安排呢?
因为南郡是刘备在荆州的大本营。南郡太守的重要性,相当于益州的蜀郡太守。
想想看,刘备占据益州后,蜀郡太守是谁?
是法正。
再想想看,糜芳之前的南郡太守是谁?
是张飞。
从张飞出任南郡太守就能看出,这个位置很重要。必须要由刘备亲自决定人选。
至于关羽,他虽然是荆州的最高领导,享有先斩后奏的节钺之权。但他的节钺权,只在战时有效。而糜芳出任南郡太守时,荆州当时并没有打仗。
所以说,糜芳的职务任命,肯定是刘备亲自拍板的决定。关羽顶多就是有点建议权。
那么,刘备为什么要把如此重要的南郡太守交给糜芳呢?
以及说,为何关羽要把公安这个战略要地交给傅士仁呢?
原因很简单,他们的资历够。
关于傅士仁,《三国志》是这么介绍的:
士仁字君义,广阳人也,为将军,住公安,统属关羽。
以籍贯论,傅士仁是幽州人士。
我们知道,刘备早年在幽州混过一段时间。
傅士仁很可能是在那段时间里,就加入了刘备阵营。
如果按照刘备离开幽州的时间算,也就是公元194年。
傅士仁从跟着刘备,到投降东吴。他追随刘备的时间长达25年。
25年,什么概念?妥妥的资深骨干了。
估计正是因为资历深的缘故,别看傅士仁没啥名气,也不知道有啥战功。可他在刘备集团内的职务很高,一直都是将军,与魏延的镇远将军,赵云的翊军将军一样。属于高级将领,而非是校尉级的中层军官。
所以,关羽安排傅士仁驻屯于公安,没什么毛病。他的资历够。而资历够,即相当于忠诚度高。
忠诚高,对于守城者而言,已经足矣。
比之傅士仁,糜芳追随刘备的时间稍晚。他是在刘备入主徐州后,才跟着刘备的。
但是,糜芳是糜竺的弟弟,同时也是刘备的小舅子。他与刘备的关系,不是傅士仁之流可比的。
而且,糜芳还是徐州大族出身。其先辈世代经商,家中仆役上万,财产极为丰厚。这种出身背景,也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刘备被吕布击败,投靠曹操期间。
曹操为了剪除刘备羽翼,曾表奏陈登为广陵太守,糜芳为彭城相(与太守同级)。试图以利益诱惑,让这些徐州的地头蛇不要再跟着刘备混。
后来,大部分徐州实力派都欣然接受了曹操的任命。不再追随刘备了。
但糜芳并不为所动。他辞去官职,心甘情愿背井离乡,跟着刘备渡过了整整十年的颠沛流离生活。
这里我们不妨将心比心地想一想,如果你是刘备,你自己都是吃了上顿没下顿。
但有个阔少爷,自愿放弃优渥的生活,放弃太守级别的职务,跟着你一起吃糠咽菜。始终对你不离不弃,十多年如一日。你哪天飞黄腾达了,难道不该重用他吗?
就算你觉得这人的能力不行,不想对他委以重任。做做样子也是必须的吧?否则别人会怎么议论你?会不会在私下说你刻薄寡恩。
如果你的形象毁了,导致别人都觉得跟你混没前途,你还怎么带队伍呢?
所以,诸葛亮、张飞入川后,刘备让关羽接替诸葛亮,让糜芳接替张飞,也没什么毛病可挑。这都是很符合逻辑的人事安排。
我们不能因为糜芳、傅士仁后来投降了,就说刘备、关羽的人事任命不对。毕竟,谁也想不到,一个跟着老大东奔西走了二十多年的老员工,一个曾经跟着老大共患难的小舅子,竟然也会临阵投敌。
估计糜芳、傅士仁投降前,他们也没有想到革命了一辈子,自己会在“1949年叛变”。
当然,糜芳、傅士仁的投敌,也不能说刘备和关羽一点责任也没有。
刘备的责任在于,他对荆州军政官员的政治思想统一性的管理存在不足。高估了关羽与部下的相处的能力,同时也高估了老员工傅士仁和小舅子糜芳的忠诚度。
如果刘备平时能多关注荆州高层之间的内部矛盾,对荆州上层的团结做出改正。未雨绸缪地把内部瓦解的概率降到最低。就像孙权攻合肥前,专门调解夏口守将孙皎和邾县守将甘宁的矛盾。曹操攻汉中时,专门派赵俨做合肥守将张辽、李典等人的思想工作。
我想孙权派吕蒙偷袭荆州时,想必也不会那么顺利。
至于关羽的责任,在于他事先没有与刘备有充分沟通,同时也高估了自己同僚和下属的临时动员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
关羽北伐襄阳,其实本来只是想蹭热闹。原计划是趁着曹魏内部不稳,打一仗就走。一开始并没有很大规模的进攻计划。
他是在灭了于禁后,胃口变大,才逐渐有了顺势拿下襄、樊,威胁许都的想法。
也正是因此,关羽在围襄、樊期间,才会不断从后方调兵、调粮,不断催促糜芳和傅士仁募兵、筹粮。并威胁糜、傅,如果办事不利,就回去收拾他们。
如果,关羽事先有统筹安排,一开始就准备玩一票大的。先与刘备有充分沟通,同时与糜傅等荆州守将有充分沟通。
那么,荆州的配置肯定会有所不同。
肯定不会像历史上那样,关羽抽空了荆州后方的人力、物力,突然让糜芳、傅士仁向前线支援军资。突然让刘封、孟达派人支援襄阳。搞得所有人都很被动。
关羽乃三国名将,勇冠三军,无人能敌;曾经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吓得曹操胆战心惊打算迁都以避其锋芒。
可是这样一位神勇无比的战将,却在进攻樊城的时候,犯下一个重大错误,把大本营江陵、公安交给了糜芳、傅士仁来留守。
结果二人投降了东吴,断了关羽的后路,直接导致其兵败麦城,军事生涯到此画上句号。
每当读到这段历史,我们都会掩卷长叹。
那么,像关羽这样杰出的军事家,怎么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
关羽的被胜利冲昏头脑
平心而论,关羽是个杰出将领,他军事生涯中创造不少神话,让三国将领望尘莫及。
在樊城之战前,关羽又打了一个大胜仗,军事生涯达到了巅峰。
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春,刘备军再度进军汉中,夏侯渊、张郃军与刘备军相持不下,而曹操的援军无能为力,最后不得不撤出汉中。
同年,关羽率领劲旅攻打荆州北大门樊城。
关羽的军事才华,曹操了解最透彻,他不敢怠慢,派出得力大将于禁率领七军星夜兼程前去解襄樊之围。
为确保万无一失,曹操还派出猛将庞德协助。
但是,关羽毫不畏惧,沉着应战,结果水淹七军,生擒曹军主帅于禁和大将庞德。
消息传来曹操大惊失色,樊城距离许都不过300公里,距离洛阳也只有400公里,如果樊城丢失,曹魏将失去战略屏障,许都岌岌可危。
因此,曹操才提出了迁都,以避关羽锋芒。
这时候,关羽能不傲视一切吗?
先是有曹军大将夏侯渊、张郃率领的曹魏主力在汉中被蜀汉军队打得满地找牙,没有脾气,铩羽而归;接着曹魏名将军于禁和庞德率领的曹魏精锐又被关羽打得溃不成军,缴械投降。
不仅是关羽,蜀汉全军上下都有理由不把曹魏放在眼里,这种弥漫全军的轻敌情绪,不可能不影响到关羽。
而且关羽本身就非常高傲,在他看来曹魏军队就是鼠辈,而东吴军队更是乌合之众,不堪一击。
即便如此,他最初对东吴也百般提防,并且留下了重兵。
像关羽这样经验丰富的军事家,怎么会不知道后方在重要性?
但是他中了孙权的骄兵之计,所以更加轻敌,不把东吴军队放在眼里。
吕蒙自接替死去的鲁肃,驻兵陆口后,已经拿定主意要夺取荆州。
但是关羽刚刚战胜曹军,士气正盛,吕蒙只有麻痹关羽,让他疏于后方防备,跟曹军死磕,孙吴军队才能以最小的代价实现战略目标。
为了麻痹关羽,他到任之后,极力缓和与关羽的关系。
吕蒙多次给关羽写信,表示孙刘两家是战略伙伴,我们的共同敌人是曹阿瞒,应该建立互信。
关羽攻打樊城,不想两面树敌,正想改善双方关系,自然求之不得。
关羽攻樊城后,后方兵力防备薄弱,吕蒙又给关羽写信,谎称自己有病。
孙权非常配合,公开给吕蒙下了一纸调令,让他回建业养病。
关羽闻讯大喜,果然不再担心东吴,逐渐把守备兵力调到樊城前线。
接替吕蒙的陆逊,同样是个优秀的指挥员,也是个戏精。
他看出了吕蒙的意图,到任之后继续麻痹关羽,给关羽写信,不惜用肉麻的话把关羽吹上天,把自己贬低到尘埃里。
信中说“将军之勋足以长世,虽昔晋文城濮之师,淮阴拔赵之略,蔑以尚兹。”
“虽云师老,犹有骁悍。且战捷之后,常苦轻敌,古人杖术,军胜弥警,原将军广为方计,以全独克。”
“仆书生疏迟,忝所不堪,喜邻威德,乐自倾尽,虽未合策,犹可怀也。傥明注仰,有以察之。”
概括起来就是三句话:
一,将军您是伟大的战略家,天才军事家,是韩信第二,您之前打败于禁和庞德,水淹七军;大涨孙刘志气,大灭曹军威风,东吴举国上下都在传颂您的大名。
二,我陆逊是个无名小卒,打仗是个菜鸟,军事上一窍不通,孙老大非要我到这里驻军, 我也只能硬着头皮来;但是今后还要您老多多指教。
三,曹操不会甘心他的失败,还会调兵遣将进行复仇,全力以赴大好樊城保卫战,将军您不可麻痹大意,战略上要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但是,目前形势对将军绝对有利,您应该一鼓作气将曹军干翻,拿下樊城。
关羽看后大为放心,不再担忧后方。——“遂大安,无复所嫌。”
如果是吕蒙驻守陆口,关羽还会比较重视,但陆逊是个乳臭未干的小毛孩,名不见经传,表现如此低调、谦卑,关羽怎么会把他当对手?
其实关羽不是骄傲,而是太骄傲了。
因为于禁和庞德不是关羽打败的,是老天爷打败的,或者说是对手出现重大失误。
当时曹操派出大将于禁率领七军援救襄樊,当时,曹仁据守的樊城遭到关羽军队攻打,但是还没有被包围 。
于是,曹仁命令左将军于禁、立义将军庞德等屯驻在樊城北部的低洼处(汉水河道的改道处)。
曹仁是曹操的堂弟,又是征南将军,级别比于禁高,于禁当然要服从曹仁指挥。
不过作为一员战将,于禁也有失误,七八月是雨季,容易暴发洪水,驻军低洼之处是兵家大忌,于禁应该据理力争。
当时汉水的洪水确实太大水高五至六丈,用现在的话说是一百五十年不遇的洪水,曹仁和于禁怎么会想到?
因此,到了八月,连绵大雨导致汉水暴涨,于禁所率领的七军全为汉水所淹 。
于禁、庞德见状,只能高处回避。
即便如此,关羽如果没有准备,也打不赢这一仗。
因为关羽料到了,因此布置了水军,乘机向曹军发动进攻。
于禁无处可逃,只得投降。
庞德小船被大水冲翻,也被关羽俘虏。
如果没有这场洪水,关羽能不能打败于禁,是个未知数。
对此,司马昭看得最透彻。
当时汉献帝就在许都,和关羽相距几天的路程,于禁被擒获之后,曹操打算迁都芒 。
司马懿对曹操说:“于禁等人战败,是因为大水淹没,并不是因为攻战失利。”司马懿的意思是说,我们不必要因此高估了荆州守军的军事实力。
而且司马懿还说,孙刘两家关系表面非常友好,但是有着利害冲突,孙权对关羽在军事上的胜利是心怀戒心的。
司马懿还建议曹操拉拢孙权,双方达成默契,夹击关羽。
而关羽对此没有清醒认识,把主力调走。
糜芳、傅士仁之所以投降,还是兵力不足,对守城没有信心。
而关羽这样的布置,也是逼不得已。
关羽手头兵力不足
前面说到,樊城是中原屏障,对曹操来说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于禁兵败之后,曹操惶恐万分,必然要调兵遣将、全力以赴援救曹仁,解樊城之围。
曹操甚至一度打算亲自挂帅,为樊城解围。
但因此也说明曹操对樊城的重视程度,他派去了徐晃这样一流的将领,还殷署、朱盖等共十二营军队到徐晃那里。
而关羽这里,没有援兵。
在此情况下,摆在关羽面前只有两条路,撤军或者调动主力全力攻打樊城。如果不是这样,攻打樊城肯定是取送死,根本没有胜算。
这样一来,后方就可能被偷袭。
对此,关羽孤注一掷,抱着侥幸心理。
如果不是曹操派出重兵,如果关羽有兵可用,关羽不会把主力调走。
既然是孤注一掷,前线将领也必须用能征善战的。
话说回来,糜芳、傅士仁是留守公安和江陵比较合适的人选,也不是重大失误。
表面上说,关羽用糜芳、傅士仁没错。
傅士仁是幽州人,早年就追随刘备,对其忠心不二。
糜芳徐州人,也是在刘备创业初期就跟随刘备,并且拒绝了曹操的拉拢,对刘备的忠心不容置疑。
更重要的是,此人还是刘备的小舅子。
退一万步讲,即使关羽判断出孙权要进攻荆州,那也是一场防御战,而防御战只要守将有忠心,只要城中粮草充足,坚持几个月还是没问题的,不需要有太出色的军事才能。
公安都是城池坚固易守难攻的军事要塞,想要强攻并不容易攻下来。
公安城时刘备当时所建,刘备借南郡之前的治所就在公安,吕蒙偷袭到公安城下的时候,并没有直接拿下,而是令虞翻策反傅士仁,说明公安是块硬骨头,不好强攻。
同样,南郡江陵也是军事要塞,当年赤壁之战后周瑜经过一年多的时间才攻下。
刘备入川后关羽镇守荆州时,也重新加固了江陵城,防御能力还是比较理想的。
因此说,糜芳、傅士仁是完全胜任的。
既然两人对刘备那么忠心,为何后来倒戈了?因为他们跟关羽有个人恩怨。
关羽没有容人之量
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北伐襄樊的时候,二人负责后勤保障,但是因为不可抗拒的原因,二人没有完成任务,关羽便放出话说:“先记下这笔账,回来再收拾你们。”
加上关羽平时就瞧不起这二人,两人知道关羽在前线如果吃了败仗,肯定会让他们当替罪羊。
与其到时候被收拾,还不如投降孙权,保住一家老小的性命。
总而言之,关羽是一个合格的军事家,但是他中了孙权的骄兵之计,误判了形势;而且他情商太低,没有驾驭好将领,并非是他用错了人。
关羽的迅速败亡,糜芳、傅士仁的投降是起了关键作用的。
关羽早就对糜芳、傅士仁不满了,为何还要让他们留在江陵、公安,委以重任呢?
关羽与糜芳、傅士仁的微妙关系
在刘备调诸葛亮、张飞、赵云入川后,关羽董督荆州事,成为荆州军政事务的主要责任人。
然而,关羽与荆州官吏的关系却是微妙的。
“董督”,指的是监督、节制之权。
但是,“董督”之权,并不意味着关羽是各太守的直属上司,更不意味着他拥有地方官吏的任免权。
荆州的官吏任免权,在荆州牧刘备手中,实际负责行政治理的,是刘备的荆州州治从事潘浚。
关羽当时只是遥领还未到手的襄阳太守,与南郡太守糜芳之间并没有统属关系。
所以,关羽再怎么看不上糜芳,也是不能把糜芳调离江陵的,更不能把糜芳给撸了。
傅士仁,是直接“统于关羽”,是关羽的直接下属的。
然而,傅士仁虽受关羽“督”,但并非关羽部曲,关羽对其没有生杀之权,也没有调动之权。
因此,很长时间内,关羽与糜芳、傅士仁“有隙”,多有“轻慢”,但只能训斥,干不掉。
所以,当时的糜芳、傅士仁最多受受气而已。
然而,219年,刘备做了汉中王,以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
节,就是完全的军事指挥权,包括调动、升迁;钺,就是军事执法权。
此时的关羽,已经可以自如调动、处分傅士仁及其部队,更换公安的防务。
虽然他尚不能任免糜芳,但防务已经可以不依赖糜芳,所有部队已经归其调度,可以在军事上架空糜芳了。
也就是说,如果有必要,关羽已经可以架空糜芳,调动傅士仁了。
那么,关羽为何没有这么作呢?
糜芳、傅士仁本是最可靠的人选
尽管关羽与糜芳、傅士仁“有隙”,但他应该对其忠诚度是没有怀疑的。
糜芳,是糜竺之弟,刘备的小舅子,算是刘备自己家里人了。
(汉中)王亲国戚不可靠,还有什么人可靠呢?
傅士仁也是河北人士,追随刘备颠沛流离、辗转各地,其忠诚也是得到了实践证明的。
相比之下,荆州人士的忠诚度,则令人怀疑。
当年,南四郡的太守,多以荆州人士担任。
4年前,孙权袭取南三郡时,只以一封信,就使长沙、桂阳的太守迅速投降,零陵太守郝普也在吕蒙的恫吓后开城投降。
所以,糜芳、傅士仁,这种从徐州、河北一直相随而来的人士,可靠性是相对比较高的。
这种情况下,关羽当然不会怀疑他们的可靠性。
关羽的安排
糜芳、傅士仁,都是追随刘备一路颠簸的老将。
然而,辗转数十年,无功可述,可见他们的能力有限。
能力有限,但可靠性不错,大约就是糜芳、傅士仁的基本情况。
所以,关羽调精兵强将往前线作战,后方留下能力一般,但可靠的糜芳、傅士仁来办理后勤事务,至少看起来不算太差的安排。
至于后方防务,则主要仍由关羽自己安排。
东吴袭公安、江陵,只能是沿长江而来,关羽在沿江设置烽火台,可以预警,一旦有事,关羽可以迅速返回。
而且,江陵城防是关羽亲自抓起来的,城池坚固,守将只要婴城而守,也是足以抵抗一阵的。
一开始,关羽没有大意,“留兵将备公安、南郡”,留足了兵力。
所以,关羽原本的安排算是靠谱的,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
然而,吕蒙,是一个心理战大师。
他抓住众将弱点,打破了关羽的部署。
情报战、心理战大师吕蒙
汉末三国的名将中,如果说谁最擅长情报战、心理战,那一定是吕蒙了。
当初,袭击零陵时,他能找到太守郝普的朋友,又找到郝普的弱点——孝顺母亲,以一次信息欺诈诈郝普投降。
以此来看,吕蒙对对方重要人物的人际关系、性格特征等信息都了如指掌。
他抓住关羽军众将的弱点,展开心理战、情报战,迅速瓦解了关羽的部署。
抓住关羽弱点,削弱关羽军力量
关羽长镇荆州,与东吴诸将都打过交道。
东吴诸将中,甘宁、吕蒙,是少有的让关羽警觉的人物,这两个人在鲁肃时期就是“鹰派”的代表,主张用无力解决荆州问题。
甘宁去世后,吕蒙是唯一一个“鹰派”代表,无论是袭击动机还是袭击才能,都是值得警觉的。
4年前,吕蒙袭击南三郡,关羽已经吃过一次亏了,如果吕蒙仍在,关羽是绝不会放松警惕的。
作为底层奋斗出来的人物,关羽敬重一刀一枪杀出来的将领,轻视书生。
因此,吕蒙诈病引退,并引荐了东吴军中最有谋略,也最有“书生”形象的陆逊。
陆逊上来,立刻致书示弱。
关羽既轻视“书生”,又见其示弱,认为东吴的威胁大减,遂抽调兵马到前线,削弱了公安、南郡的兵力。
渗透战,白衣渡江
“白衣渡江”的故事,人所共知。
吕蒙让军士化作商客,在停泊时一次夺了烽火台。
其实,关羽留下的兵士再是不行,怎么可能连点烽火都来不及呢?即便一处烽火台来不及,又怎么可能处处烽火台都来不及呢?
虞翻后来给傅士仁的劝降信,点出了要害:若非天意,必有内应。
吕蒙能对对方的情报摸得这么准,自然是安插了许多内应的。这些人员不但要搞情报,还要发展“内线”,渗透对手。
正是在渗透之后,里应外合,才可能轻松控制各个烽火台,突破关羽的防御体系。
抓住弱点,忽悠傅士仁
许多朋友认为糜芳、傅士仁最终决定叛变,是因为关羽一句“还当治之”。
其实,他们之所以背叛,是因为吕蒙对他们的弱点已经全部掌握了!
东吴军突破烽火预警体系后,直扑公安。
虞翻致信傅士仁:我们能突然抵达这里,不是天意,就必然有内应!吕蒙已经到了南郡,封锁你的通道后,你还有活路吗?死战则毁宗灭祀,逃又逃不掉,投降又不义,我为您担心。
吕蒙对傅士仁的弱点抓得死死的:孤悬江南,毁宗灭祀。
公安在长江之南,东吴水军已至,切断了其与江陵的联系,公安成了一座孤城。
何况,虞翻有理有据地恫吓到:必有内应。
关羽回不回得了江陵不说,公安是肯定守不住的。
显然,傅士仁是带了全家在公安的。
傅士仁流涕而降。
流涕而降,说明傅士仁是不甘心的。
然而,在毁宗灭祀的威胁下,傅士仁的弱点被牢牢抓住,出城而降。
虞翻洞悉情势,立刻表示:此谲兵也!他们只是因为我们的欺诈而投降的,应该立刻把傅士仁带走,并留兵牢牢控制公安!
由此,公安也就被东吴彻底控制了。
早已搞定糜芳
吕蒙带着傅士仁前去江陵,糜芳见傅士仁来,立刻开城投降了。
傅士仁这么大面子?
当然不是。
《三国志.虞翻传》引《吴录》,记载:南郡城中失火,焚毁了一些军械。关羽责备糜芳,糜芳心中畏惧。孙权“闻而诱之”,“芳潜相和”。
糜芳,已经被孙权亲自“搞定”了。
也就是说,糜芳降吴,不是因为吴军兵临城下,他贪生怕死而降,而是因为与关羽的矛盾。
关羽斥责糜芳,这原本是刘备军的内部事务,然而,孙权不但得知此事,还知道糜芳“内畏惧”,可见其情报工作作得何其细致。
然而,虞翻深知:江陵守军并不甘心,只是糜芳一人要降。
因此,吴军抓紧时间,控制城内要点,随即安抚众军及家属,安定了江陵人心,完成了对江陵的占领。
旋即,吕蒙通过优待关羽军家属,通过关羽军家属的宣传,使关羽军迅速瓦解!
关羽是有能力,有权力架空糜芳,调动傅士仁的。
他也知道二人的才能有限。
然而,他对二人的忠诚度并没有任何怀疑,安排他们在后方负责补给运输事务,也是比较符合他们能力的。
单纯从纸面上看,关羽对后方是留有一套防御体系的,这原本是可能预防东吴袭击的。
关羽性格傲慢,与糜芳、傅士仁、潘浚等将吏“有隙”,但这原本并不致命。
也就是说,关羽军有问题,但这些问题只是“裂缝”,并不足以致命。
然而,孙权、吕蒙经过细致的情报工作,无孔不入,洞悉了所有的“裂缝”,并施展渗透、拉拢、恫吓等手段,使关羽军的“裂缝”迅速放大,最终瓦解!
傅士仁、糜芳的投降,并非其能力不足,而是他们的弱点被对手把握住了。
关羽军的迅速败亡,也不是能力不足,而是关羽及其将士的弱点被抓住,迅速瓦解了。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在竞争激烈的今天,也是如此。
没有办法,刘备把能打的都带走了,留给关羽的只有这些不入流的将军,周仓只见于演义当中,实际上是没有的。而关羽攻打襄樊时,又把能打的都带走了,留下的都是老弱病残及一些文官了。
论忠诚度而言,糜芳与傅士仁都是刘备的老班底,傅士仁资格比糜芳都老,只是没有糜芳的功劳大,更没有糜家与刘备的那层关系,所以只能在关羽账下当差,本事应该有一点,否则关羽不会用他守公安的。
糜芳是刘备封的南郡太守,其治所又在江陵,所以让他守江陵正合适,关羽是不敢让糜芳上前线的,以两人之关系,非坏事不可,关羽想安心打仗,不想把矛盾带到前线,算来算去还是他最合适。
关羽毕竟不是刘备,不会发掘人才,按说在荆州这几年,总能找出几个象样的人才来,结果一个也没有,后来的大将廖化,依然在作着关羽的主薄,管一些文书工作,在人才奇缺的荆州阵营,简直是太浪费了,如果让廖化守江陵,关羽也不会败的如此之惨。
关羽主要还是疏忽了,他做梦也没想到东吴会来攻打荆州,所以才把精锐兵士都抽调到了前线。关羽以为,即使东吴想攻打荆州,也避不开沿江大量的烽火台,只要点燃烽火,关羽就回马上支援,荆州可保万无一失。但他没想到,他遇到了东吴两个顶尖的人才,吕蒙与陆逊,吕蒙白衣渡江,巧妙的骗过了烽火台,直插荆州腹地。
关羽大意失荆州,大意这两个字说到了点子上。
关羽手下根本就没有三流以上的将军啊。
刘备为了征服益州,把所有能打的将领都调走了,关羽除了自己,手下其实没有什么人才。可以看看关羽手下有哪些人:
儿子关平,没名气
都督赵累,没名气
治中从事潘叡,有名气的文官
主簿廖化,后来名气很大,当时只是个年轻文官,也没名气
宜都太守樊友、房陵太守邓辅、南乡太守郭睦,统统没名气
将军詹晏、陈凤、习珍,还是没名气
因此,对荆州不够重视的首要责任是在刘备身上。
我们所说的荆州城,其实是江陵城,正好是糜芳的地盘,这不是关羽安排的,而是刘备安排的
至于糜芳和士仁(三国志里面是叫士仁,资治通鉴加了一个傅),糜芳地位不低,不但是刘备的妻舅,还是刘备亲封的南郡太守,为蜀汉在荆州地区的二号人物,地位仅次于前将军、襄阳太守关羽,所以关羽出征时,糜芳留在江陵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南郡的治所就是江陵。
公安与江陵隔长江相望。汉建安14年(公元209年),刘备领荆州牧,筑城于油江口,取左公刘备安营扎寨之意,名为公安,公安县由此而得名。
按照三国志的记载:士仁字君义,广阳人也,为将军,住公安,统属关羽,与羽有隙,叛迎孙权。
广阳在幽州,也就是说,士仁是刘备的老乡,而且跟随刘备的时间很早,有可能是刘备在幽州募兵镇压黄巾军的时候就参加了,再晚也不会超过刘备依附公孙瓒的时期。虽然名声不显,却属于那种没有功劳还有苦劳的老资格,所以士仁坐镇公安,很可能也是刘备的意思,因为这样跟了自己几十年的老部下放心。
结果,出了篓子的就是这两个刘备的亲信。其他那些人,有的战死,有的战败,有的弃城而逃,但唯二不战而降的,就是整个荆州军中与刘备最亲的。
这是关羽能预料得到的吗?显然不可能嘛。
我认为,糜芳、士仁的能力和地位并不像大家想象中的那样不堪。
先说糜芳。糜芳是糜竺的亲弟弟,两人在徐州时入伙刘备。糜竺家族世代经商,家资数亿,僮仆数千,很有名气。刘备入主徐州时糜竺给予刘备很大的财力物力支持,并将自己的亲妹妹嫁给了刘备,结成了非常亲密的关系,糜芳也就成了刘备的小舅子。
196年刘备被吕布击败投靠曹操。曹操为拉拢糜芳,任命他为彭城相,而糜芳拒绝了曹操的任命,继续跟着寄人篱下的刘备颠沛流离。之后经历了客居荆州、当阳逃难、赤壁之战,糜芳一直忠心耿耿,不离不弃。所以糜芳在刘备集团的资历、地位和忠心都是没得说的。
刘备入川时,带走了许多能征善战的将领,留关羽镇守荆州,并把小舅子糜芳也留了下来。我认为糜芳的职位是刘备任命的,而不是关羽。南郡太守是个非常重要的职位,刘备认为,当时荆州需要的是稳守,而不是扩张,糜芳坚守城池的能力和决心是有的。
再说士仁(《三国志》中为士仁,不是傅士仁)。士仁留存的记载很少,但却很重要。“士仁字君义,广阳人也,为将军,住公安,统属关羽,与羽有隙,叛迎孙权。”
从记载中可以得知,士仁是广阳人,而广阳属幽州。也就是说士仁和刘备、张飞都是幽州老乡。再加上士仁在荆州时为“将军”,可见士仁的地位并不低,至少在荆州军区中也是高层级别的。
想在军队中晋升职位,必须兼顾资历和能力。以士仁的籍贯和“将军”职位可以推断,士仁很可能在刘备起家的时候就入伙了,也是个老资历。所以,关羽才会让他去镇守公安。公安之前叫油江口,是刘备在赤壁之战后夺取荆南四郡的屯兵地点,重要性不言而喻。
糜芳和士仁都是刘备集团的老资历,忠诚度是有保障的。所以,让他俩坐镇后方,是合适的选择。但是,士仁和糜芳这样的老资历人员最终却选择反水,荆州其他守将一看也望风而降,这又是为何呢?
大部分人说是关羽和二人关系不好,二人才会反水。但设身处地的想象,糜芳和士仁那么老的资历、那么高的位置,单凭私人关系不好就会轻易投降?关羽还会把家室留在江陵让糜芳守着么?显然过分夸大私人关系的因素是不对的。
士仁刚开始是坚守公安的,在虞翻的劝说下投降了。而虞翻认为士仁这种人应该是诈降,所以才会五花大绑把他带到江陵城下去劝降国舅糜芳。士仁诈降失败。
而糜芳这样资历和地位的却选择投降,确实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因为他突破了做人的底线。或许是糜芳不够纯粹,在大是大非面前被私心蒙蔽了双眼,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由于江陵有许多荆州官员、士兵的家属,所以糜芳投降的消息传来,荆州各地守将望风而降。
估计关羽心里会想,我骂你一两句你就撒丫子投降了?碰上这样的下属这领导还怎么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