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时尚

沙俄末期的俄罗斯那么落后,为何苏联一接手,就能立马让它大变样?

提问时间:2023-07-05 11:34关键词:俄罗斯,苏联

沙俄末期的俄罗斯那么落后,为何苏联一接手,就能立马让它大变样?

点赞1、抚顺市 网友:爱苍山

外交上有句话:战场上得不到的,在谈判桌上也不可能得到。

沙皇俄国从有历史以来,就没有打过一场让别人心服口服的胜战;

他们还不守信用,退出关键的战争,得不到欧洲国家的信任,也不能很好地融入欧洲;

由于国家幅员太大,人口不多,制度落后,导致沙皇俄国一直是落后的样子;典型的“贪多嚼不烂”,导致营养不良。

苏联则不一样,他们经历了建国之初的艰难后,打了一场酣畅淋漓的“卫国战争”;

虽然损失巨大,但向世界展示了实力和韧性,成功拉起自己的集团,国家形象立刻不一样。

一、沙皇俄国的落后缘于它没办法有效治理巨大的领土

当欧洲各国都进入工业化时,沙皇俄国还在为自己的“农奴制”是不是要改变吵得不可开交。制度的落后,让这个国家没办法实行统一有效的政策。

沙俄的领土太大了,为了有效统治,只能用贵族分封那一套;在税收上,沙俄实行“包税制”,就是让收税的公司承包收税权,这实际上是一种非常落后的方式。英国在1713年就废弃了,但沙俄却废弃不掉。

包税制就是包税人向国家购买征税权。当公共权力转移到了私人手中之后,他当然要从中攫取最大利益。所以,在包税人过度搜刮之下,社会没有充裕资金发展,经济活力被压制;国家发展的潜力被透支。

这种落后的“包税制”让有办法得到公共权力的阶层富裕起来,但国家只得到一点“包税费”,没办法增加收入,当然落后。

多说一句,一个国家的经济活力如果被某一阶层绑架,比如“高房价”,它必然压制社会经济活力,透支发展潜力。所以抑制“房价”是一件关乎国本的大事。

实际上大国都有一个治理困难的问题,现在世界上领土巨大的国家在这方面都有问题。

比如美国,他们实行联邦制,各州享有非常高的自治权,这样保证了美国政府集中精力处理国家层面的事,不为巨大的领土分心,但也给各州脱离联邦埋下隐患,只是现在还没有紧迫危险罢了。

而现在的俄罗斯政府,还是为巨大的国土治理伤脑筋。他们把国家划分为几个大区,但中央很难有效管理这么大的地方,所以,这个国家尽管资源丰富,但发展就是很慢、很滞后。

说到底,沙皇俄国对领土变态的追求,让这个国家变成“巨无霸”的样子,他们又没有办法很好地消化,只能实行封建的“农奴制”、简单直接的“包税制”,所以总是一个“落后的二流国家”的样子。

二、沙皇俄国从来没有停止过战争

俄罗斯这个民族生活在冰天雪地的北方,每年开春短暂的时光都是宝贵的,所以开春第一天对他们来说是个好日子,他们叫“谢肉节”。

憋了一个冬天的人们在这一天会大吃大喝一顿,然后乘着酒劲互相殴斗,不需要理由,是真打,打得鼻青脸肿,然后又和好如初。

古代,俄罗斯人和周边的其他民族打,打不过就找来“瓦兰吉卫队”帮忙,结果,北欧的诺曼人留里克带着卫队来到诺夫哥德诺,建立了俄罗斯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留里克王朝。

留里克王朝时期的俄罗斯延续了俄罗斯人一贯的作风,既穷又横地向周边扩张,许多小公国以基辅为中心,建立了“基辅罗斯”,政权初步稳定;

直到1240年,他们遇到了蒙古人,开始了悲悲惨惨地被蒙古人统治的生活。这时的俄罗斯人尊称蒙古大汗为“沙皇”,俄罗斯的大公们就是蒙古“沙皇”的大臣了。

直到1547年,蒙古人的统治早已土崩瓦解,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才改国号为“沙皇俄国”,伊凡四世成为俄罗斯第一位沙皇。

伊凡四世就是有名的“伊凡雷帝”,他一生致力对外扩张,征服了喀山、阿斯特拉罕、克里木三个汗国,把金帐汗国领土全部并入莫斯科公国统一了俄罗斯。

伊凡雷帝向西发动了向波罗的海扩张“立窝尼亚战争”,一打就是25年;向东征服了西伯利亚汗国、大诺盖汗国,把伏尔加河流域、乌拉尔和西伯利亚一起并入俄罗斯。

到1689年,彼得一世成为俄罗斯沙皇,他们没有停止对外扩张的步伐,领土越来越大,但就是消化不了,改变不了国家面貌,增加不了国家实力。

彼得一世差点被俘的大北方战争

1700年,彼得大帝为了争夺出海口,对当时欧洲强国瑞典宣战,结果打得一败涂地,自己差点成为俘虏。

巨大的失败让彼得大帝痛下决心,向西方学习,改革兵役制,向英国学习建设海军,终于在1721年打赢了“大北方战争”,俄罗斯得到了波罗的海的出海口,从内陆国变为濒海国。

俄罗斯在和瑞典打“大北方战争”的同时,也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争夺第聂伯河下游地区,打起了“俄土战争”。“俄土战争”从1676年一直打到1878年。

由于俄罗斯的快速扩张,改变了欧洲局面,也触动了英、法等欧洲强国的利益,所以,俄土战争几乎是俄罗斯在和英法对抗。

1856年,沙俄百万军队在克里米亚半岛损失超过一半,沙皇尼古拉一世因为巨大的失败服毒自杀了。几百年战争得到的利益,一下子全部化为乌有。

导致尼古拉一世自杀的惨败

三、“七年战争”临阵倒戈,这样的国家不落后,天理难容

“七年战争”是英国-普鲁士联盟与法国-奥地利联盟之间发生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开始于1756年,结束于1763年,持续时间长达七年,故称“七年战争”。

其实这场战争是法国领导“反普联盟”与普鲁士争夺欧洲大陆主导权的战争,而英国则与法国竞争,敌人的敌人是朋友,他们与普鲁士结盟。这场战争覆盖面很广,对欧洲历史走向深远,所以很多人把它称为“世界大战”。

七年战争的欧洲

一开始,沙俄和法国、奥地利是一个同盟的,因为普鲁士强大起来后,对俄罗斯有百害而无一利。

战争打到1762年初,双方都已精疲力竭,普鲁士更是被打得奄奄一息,柏林沦陷、东普鲁士也被沙俄拿下,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随时准备服毒自尽。

眼看战争就要以胜利结束,坚定加入“反普联盟”女沙皇伊丽莎白一世去世,她外甥彼得三世成为新沙皇。

彼得三世有德国贵族血统,他是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最忠实的粉丝;他一上台,就坚决退出反普同盟,与奄奄一息的普鲁士媾和。

腓特烈大帝最忠实的粉丝——彼得三世

沙皇俄国的退出,让形势马上逆转,瑞典也退出战争,各国心灰意冷。法国和奥地利承受巨大损失,签下《巴黎条约》,心里恨死了沙俄;

普鲁士与奥地利、萨克森签订《胡贝尔图斯堡和约》,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英国成功限制了法国崛起,搜刮了法国海外利益,一跃成为“日不落”帝国。

唯独沙俄,除了得到普鲁士的友谊以外,剩下的是全欧洲的骂声。所有人都不理解:

这个国家连自己的战略利益都不顾,只为了讨好一个外国君主;那么和这样的国家签署任何条约,还有什么意义?

这也导致了沙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内部治理困难、外部交往不顺;他们想加强中央集权却不被农奴主同意,甚至连农奴都不同意;他们想融入欧洲不被接纳。

四、“日俄战争”一败涂地,落后的沙俄即将覆灭

沙皇俄国不断地对外发动战争,几乎把欧洲国家得罪光了,国家也因为扩张成性,国家落后、内部空虚,穷得没办法,把美洲唯一一块殖民地阿拉斯加贱卖给了美国。而沙俄贪婪成性的特点却一点没有改变,他们对大清的东北虎视眈眈。

即使这个时候,沙俄内部因为贫穷落后,矛盾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他们还想通过侵略扩张,来压住内部日益增高的改革要求。“俄国需要一场小小的胜利的战争,以便制止革命”,这是当时沙俄贵族们的想法。

日本从1868年开始了明治维新,推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实力慢慢壮大,他们也一样对大清的东北有强烈的企图。

日俄战争惨败动摇国本

但包括沙皇尼古拉二世在内的俄国人都傲慢地认为:日本不堪一击,根本不是伟大的俄罗斯帝国的对手。1904年2月6日,两国断交,就这样,两个强盗在东北打开了“日俄战争”。

战争打了一年多,沙皇俄国无论是陆上还是海上,都是惨败;尤其海上的“对马海战”,沙俄仅有的三支主力舰队,一战就被歼灭两支——太平洋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俄罗斯从彼得大帝就开始苦心经营的海军一下子被打出原形,沙俄也由二等海军强国降为四等海军国家。

沙皇尼古拉二世原本希望以“一场小小的胜利”来转移人民的视线,缓和国内危机,但巨大的失败让国内危机爆发得更为猛烈,俄罗斯国内爆发了“1905”革命;

1917年,沙俄因为改革不彻底,再次爆发“十月革命”,直接导致沙皇俄国灭亡。

五、苏联不一样

新成立的“苏维埃联盟”跟沙皇俄国有本质区别。沙皇俄国从一开始就不断打仗、不断扩张,领土巨大但没法消化;仗打了很多,但除了领土增加以外,没有得到任何好处,沙俄一直在落后的泥潭里挣扎。

苏联成立后,明显地,国内凝聚力增加很多,除了反动势力之外,大家都认可这个国家是自己的,那么无论从情感上还是行动上,他们都自觉和国家站在一起。苏联军队的战斗力相比于以前沙俄时期,也变得强悍起来。

苏联在二战中,坚定地打赢了“卫国战争”,虽然牺牲巨大,但他们打出了“战斗民族”应有的气势,让世界各国对这个国家充满了敬意。

欧洲有一个改变不掉的魔咒: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在欧洲做大,谁出头,世界霸权就带头收拾谁。当法国厉害时,英国就带领各国打压法国;当德国做大时,法国就带领各国收拾德国;当沙俄做大时,全欧洲一起收拾沙俄。

苏联也是一样,二战结束后,英国已经没办法领导世界,丘吉尔就跑到美国搞了场“铁幕演说”,鼓动美国带领西方和苏联打起了冷战。也就是说,苏联是有能力争霸的强国。

总之,沙俄之所以落后,因为他们太贪了,打了很多场野心勃勃的沙雕战争,问题是这些战争都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

他们也参加了一场决定欧洲命运的战争,结果他们在关键时刻倒戈,把欧洲人气得要死,从此欧洲几乎没有人信任它,就连得到好处的德国也不信任它;

最为关键的是,他输掉了改运续命的“日俄战争”,直接导致沙俄的覆灭。实事求是讲,“日俄战争”中,西方人还是同情沙俄的,毕竟他们都是“白皮”,但沙俄就是扶不起来,他们太落后了。

沙俄的落后是因为它太大了,他们贪婪地扩张出这么大的领土,但消化不了,导致国家落后;

欧洲人眼里的沙俄

现在俄罗斯仍然面临“巨大的领土”和“少量的人口”的问题,这严重的不对称,制约了国家的发展;

有时候,领土巨大不一定是个好事;如果没有很好的治理,它反而是个累赘,会让国家一直落后。以前的沙皇如此,现在的俄罗斯也有这个问题。

俄罗斯人现在日子不是很好过,他们非常困惑:难道上帝就是让我们当个保管员?临时保管这巨量的领土和领土里的海量资源?

普京挺难的

点赞2、五常市 网友:风口浪尖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一个迟暮到连日本都打不过的国家,一个被称为帝国主义链条上薄弱一环的帝国,只是因为一次十月革命的洗礼,就在极短的时间内实现了乌鸦到凤凰的蜕变,不仅经济强了,领土大了,国力增了,在国际地位上更是一跃成为超级大国。

那么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到底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

事实上这也是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不过如果我们能明确沙俄的所谓落后不过是相对落后,那么这个问题似乎就迎刃而解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1913年,沙俄拥有1.7亿人口,铁路营业里程高达70156公里,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在工业产值上仅次于美德英三国。

不仅如此,沙俄的其他经济指标也相当亮眼,比如钢铁产量位居欧洲第三,发电量位居欧洲第四,本土石油产量更是位居欧洲第一,农业完全实现自给。

应该说,沙俄的综合国力并不算太落后,所谓的落后只是相比于美德英等列强而言的。不过结合沙俄国内此起彼伏且愈演愈烈的社会矛盾来看,沙俄作为帝国主义阵营的一员确实垂垂老矣、英雄迟暮。

在这样的情况下,苏联的“脱胎换骨”就显得尤为明显,因为苏联不仅实现了排名的上升,更成为数一数二的超级大国,和迟暮的沙俄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那么,为何苏联能完成如此强烈的蜕变呢?静夜史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1、斯大林模式之功

斯大林模式,某种程度上是苏联之基,是苏联存在的理论基础。

十月革命后,为实现世界范围内的无产阶级革命,以及打退国内白军和挫败国外帝国主义势力干涉的需要,列宁在苏俄推行“民族自决”政策,允许境内大中民族建立自己的苏维埃政权,而后以平等身份并入苏联,这是1922年苏联建立的重要依据。

不过因为苏波战争的失败,列宁在世界范围内推进无产阶级革命的计划最终流产,而后苏联推行新经济政策,经济开始逐渐复苏。

1924年列宁去世后,斯大林逐渐成为苏联的最高领导人。相比于列宁掀起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浪潮的理想,从基层一路打拼上来的斯大林无疑更加务实。他认为只有一个强大的苏联才能为世界范围内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支撑,所以斯大林将重心放在苏联的强大上,在经济政策上也抛弃了列宁时代的新经济政策,开始大力推进苏联的重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事实证明正是斯大林对钢铁的执着,才使得苏联在面对德国法西斯时有了活下来并反败为胜的可能。

而因为欲强苏联,必先强俄罗斯,所以斯大林也成为“大俄罗斯”主义的忠实拥趸,昔日各加盟国地位平等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俄罗斯成为名副其实的苏联核心,而这也在客观上强化了苏联的凝聚力,为苏联在二战后一跃成为超级大国提供了可能。

2、国际形势的机遇

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是苏联能在短短27年时间里一飞冲天的重要原因。

从苏联成立的那一刻开始,强邻环伺的局面就始终没有改变,单打独斗的苏联在帝国主义的包围中可谓举步维艰,二五计划的不圆满就是最好的缩影。



但1929年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改变了这一切,相比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哀鸿遍野,共产主义路线的苏联则显得欣欣向荣。为了缓解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各国不得不陆续松开对苏联的封锁,于是大量资本和技术工人开始纷至沓来,为苏联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等到1937年,苏联的工农业总产值已经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成为名副其实的工业强国。

作为二战期间伤亡最大的国家,苏联在二战期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沉重打击,其男女比例更是长期严重失衡。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因为二战期间法西斯的肆虐,美英等国不得不选择和苏联联手,苏联则趁反击德国法西斯的历史机遇横扫东欧,扶持建立了一系列共产主义政权,强大的共产主义阵营由此横空出世,苏联借助二战实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输出。

所以虽然沙俄和苏联一脉相承,但苏联无疑更有强国的基因。不过因为骨子里的专制基因难以改变,苏联终归还是难逃分崩离析的尴尬命运。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点赞3、绵阳市 网友:梦落梵净

首先得说,沙俄时期俄罗斯帝国的落后也是相对而言的,在列强中排名靠后,但仍然拥有一定的近代科学、工业实力和基础。但不可否认的是,苏联建立之后,的确在短时间内让这个半工业、半农业的国家迅速变成了一个强大的工业化国家,其工业化进程的速度和幅度,大概也仅次于30年后的中国。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成就,有内外两方面的原因。

在内,苏联在推翻了沙俄统治之后,废黜了以沙皇为首的大大小小的贵族,并没收了他们的大部分资产,这就为工业化建设提供了初步的资金。同时,在经济和货币政策上,苏联采取了内外完全脱钩的方式,确保国内经济产生的收益能够最大化的得到利用;同时,利用国家信用作为担保,在对外贸易中运用各种经济手段,保证了苏维埃国家的利益。

其次,通过废除农奴制并采取人民公社制度,苏联大幅提高了农业劳动效率,同时解除了广大人口被土地束缚的状况,从而获得了大量劳动人口。在沙俄时期的工人与技术人员的帮助下,这些劳动人口能很快转换成工业人口,为工业化提供了足够的人口保证。

在发展方向的选择上,苏联知道自己的国力还不足,同时又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空间去积累,便在发展方向上有所取舍、有所侧重。整个1920年代,苏联工业化的重点基本上都放在了能源、冶金、机械等制造型重工业方面,并取得了较大成就。但与之相对的,在其他很多工业门类方面,其实苏联相当薄弱,并直接表现在二战进程中。例如,苏联的汽车工业就并不能算很理想,战争期间对美国卡车的依赖程度较高;无线电产业同样发展不算快,二战前期,苏联甚至无法保证每一辆坦克或者每一架战斗机上都能装上电台,这与其他资本主义列强形成了强烈对比。

在外因上,苏联工业化的时候恰逢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大萧条”,众多技术工人失业、工厂破产。而社会主义体制下的苏联则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很小,于是就趁这个机会可是狠狠捞了一笔,从这些陷入危机的国家引进了大量的技术工人、工业设备甚至先进技术。例如,苏联最初的卡车工业就是在经济危机期间,从美国引进的福特汽车生产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同时,一战之后的德国受到协约国的严厉制裁,为了在重压之下有所发展,德国选择了与同样受到歧视的苏联进行合作。包括坦克、飞机、军舰等方面的技术合作也为苏联提供了不少帮助。

综合来说,苏联在成立之后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善于集中资源、找准方向办大事的优势,同时又借助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天赐良机,有所取舍,才能在二战之前的短短20年时间里,成为在世界上数得着的工业化大国。

点赞4、宜兴市 网友:难得用心

人口数量不代表力量。没有凝聚力,人再多也是一盘散沙。

印度人多吧,但是印度至今依然保留了种姓等级制度,甚至还有永不能翻身的“贱民”。印度连语言和文字都无法做到全国统一,何来的凝聚力?

沙俄虽然建立的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但国内纷争动乱不断,整个国家缺乏凝聚力。20世纪初,欧洲纷纷进入工业时代,但俄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

当布尔什维克夺取政权,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苏维埃政府成立之后,苏联拥有了一种过去从未具备的凝聚力。

1919年春至1920年底,面对协约国对苏俄的三次联合武装进攻以及国内反革命叛乱,苏联人民在共产主义组织领导下,越战越勇,最终粉碎了协约国武装干涉的企图,平息了国内反革命叛乱。

俄罗斯第二次展现惊人的凝聚力是二战。

1.8亿人口的苏联因二战死亡2600万人,光是军队阵亡就达到880万。

如此残酷的战争,差不多将苏联20岁左右的一代人打光了,换其他国家可能早就跪下了,但是苏联没有!

成年男人死了,老人上!老人死了,妇女上!前仆后继,直至取得最后的胜利。

这是何等的凝聚力!

是布尔什维克重塑了俄罗斯民族的凝聚力!——凝聚力就代表拥有广泛强悍的动员能力,就代表想办成就能办成事的能力。

点赞5、东莞市 网友:小恐龙

20世纪初,俄国已经位居列强之一,但实力与老牌欧洲列强还存在不少的差距,工业化指标要远低于英法等国。

这时候的俄国看似强大,其实早已外强中干,当然这是与其他列强相比而言。但对封建国家来讲,俄国并不弱。

在之后的日俄战争中,新兴的列强日本让俄国一败涂地。这场战争让俄国颜面无存,使得俄国的革命得到喘息。

在休养生息十多年后,俄国又加入到新旧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一战当中,而最终的结果是俄国惨败退出了战争。

一战充分暴露了俄国的孱弱,不论是工业产能还是后勤补给,都出现了致命问题。国内的革命让俄国奄奄一息。

一战之后,红色思潮席卷全球,工人阶级开始了大范围抗争,再加上战争因素,使得欧洲老牌列强实力被削弱。

欧洲不少国家开始爆发革命,俄国的二月革命也随之而来,这场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结束了君主专制统治。

但因为孟什维克临时政府的措施不当,俄国接着爆发了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推翻临时政府,建立苏维埃政权。

苏联建立后,随即开启了全盘公有制的经济发展模式,这一政策使俄罗斯从孱弱的俄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强国。

在当时以私有制为主经济制度上,苏联的公有制可谓是独树一帜,而且还获得了巨大成就,与其特殊国情有关。

苏联幅员辽阔,地缘结构与民族构成都很复杂。国家政治、经济中心都在最西端的东欧平原上,远东较边缘化。

俄罗斯族是苏联的主体民族,但人口数量并未形成压倒性优势。这种地缘与民族结构,注定要有一个强势政府。

这个强势政府必然要对国家经济有绝对掌控力,这是苏联公有制推行的一个基础。

苏联2000多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和过亿的人口,使其具备了超级大国的潜质。而公有制能挖掘出苏联的各种潜力。

苏联自然资源非常丰富,但大多埋藏在环境恶劣的偏远地带,靠单纯的资本力量很难对这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

只有以公有制模式,才能最大限度的开发调配各种资源,实现统筹规划,这是苏联迅速崛起的一个强有力手段。

在苏联公有制实行之前,也是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苏联建立之前,苏俄发生灾荒,3000万百姓处于饥饿中。

为了保卫新政权,苏维埃政府继续推行对农民余粮无偿征集政策。但这种措施很快遭到抵制,只能变有偿征集。

这一变化使得苏俄国内贸易很快恢复,经济体系逐渐建立。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举动,因为当时并没有经验可循。

在列宁的指导下,苏俄与美国签订了特许合同,允许外国资本家到苏俄投资,这在当时是个非常有远见的决定。

这让极度虚弱的苏俄回到了正常发展的轨道上来,苏联建立两年后,斯大林接手了这个即将启动社会主义国家。

斯大林加快了国家工业化的步伐,大力推行公有制经济,苏联农民在此过程中作出了巨大贡献,完成原始积累。

在西方各国的孤立之下,苏联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建国六年后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13%。

为了加速发展,苏联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这时正值资本主义国家爆发经济危机,这个机会让苏联飞速发展。

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欧美的资本、技术和人才,开始向苏联转移。1932年,苏联重工业的外国专家有6800人。

这一年,苏联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苏联工业总值跃居世界第二,欧洲第一。

苏联用了不到20年时间,将一个孱弱的俄国变成了世界第二大工业国,其发展的宝典就是计划经济以及公有制。

全盘公有制并非没有弊端,但在苏联发展之初,却是利远大于弊。这一政策符合当时的时代条件及苏联的国情。

所以说,苏联让苏俄迅速变强大的手段就是计划经济和公有制的推行。

点赞6、珠海市 网友:素年凉音

沙俄当年说落后也落后,说不落后也不落后。这种纠结的身份,恐怕得用当年沙俄那个响当当的外号来形容才恰如其分:泥足巨人。

说其落后,是和英美德法相比,由于没有完成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沙俄是西方列强中最野蛮最孱弱的一环,由于改革要兼顾到贵族和大土地所有者的利益,农奴制的废除并没有让农民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和自由的劳动力,反而大量成为新的债务佃农,工商业也没有获得所期望的内部市场和充足劳力,更没有获得有利于自己的法律地位和政策扶植。而无论如何改革,统治阶层仍旧按照过去封建时代的那套做,导致贪污腐败横行,国力大打折扣。特别是十九世纪末,沙俄先后在克里米亚战争,日饿战争中败北,一大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沙皇制度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产生怀疑,开始找寻各种自救之路,从而进一步弱化了其统治。

而说其不落后,是因为从彼得大帝之后,沙俄内部一些有识之士一直紧随欧洲变革的步伐,从文化艺术到军事科技,亦步亦趋,甚至凭借超强的韧性打败了微风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并一度以欧洲各国王室的宪兵著称。一战前,沙俄军事能力欧洲数一数二,人数最多,彪悍异常,而且能够自行生产各型武器装备,大到无畏级战列舰,陆战重炮,小到步枪子弹,这种全序列生产能力,在当时的世界里也没几个国家具备。

而在一战中,泥足与巨人的结合就是个闹剧。坦能堡之战,两个素有嫌隙的将领居然调到一个战场上打配合,最终让处于劣势的德国各个击破,这总参谋部得多粗心多不认真!而唯一的不冻港所在地黑海一旦被土耳其封死,俄国色厉内苒的一面就充分暴露出来了:工业发展看似火热,但像火车机车,发动机,机床等很多重要生产资料,沙俄根本没能力生产,平日里可以靠英法等盟友出口,战时海路陆路全断,就只能任由火车趴窝,工厂停转,进而引发国民经济的恶性循环,等于一开战就已输掉了一半。

左右这个全新的政权,苏俄上台后用三年时间平定了国内,然后开始了脱胎换骨的改革。首先从大概占百分之二的贵族地主手里收缴上来全国九成的土地作为国家资产,等于从肉体到文化,彻底消灭了一个阶级,同时利用敲诈农民剩余生产价值的方法,以几百万农民为代价,完成了工业革命原始积累的过程,接着,利用一战之后德国美国对英法强行推行的新国际秩序的不满,引进大量技术和人才。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有经验的美国失业工人技师纷纷领到苏俄签证去苏联工作,有的就彻底留在了那里。沙皇时期,俄国工业基础大多在西部,苏俄时代,除了在察里津规划重工业工厂外,开始在乌拉尔山以东布局未来的重工业版图。二战爆发前,经过三个五年计划,俄国已经摇身一变成不亚于德国,甚至超过老牌帝国英法的超级工业化国家,能独立设计生产包括坦克飞机在内的先进武器,而且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连德国都不得不甘拜下风。也因此,一战表现稀松的俄国二战中竟然气势如虹,一路打到了柏林。

点赞7、佛山市 网友:路毅直在

楼主说的还是不太准确,苏联接手沙俄后并没有立刻出现起色,甚至经济状况不如沙俄时期。

众所周知,1917年俄国发生十月革命,列宁领导工人武装推翻沙皇统治,建立社会主义政权,注意,这个时候的俄国还不叫苏联,而是叫苏俄,全称是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加盟共和国加入,所以我们科学来讲,接手沙俄的是列宁领导下的苏俄,即1918年迁都莫斯科至1922年的这段时间,然而这段时间也是俄国历史最为虚弱的时期,主要有两件事,一是内战,二是饥荒。


1918年英法美日等西方国家为了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勾结国内反革命势力进行武装叛乱,西线英法美在摩尔曼斯克登陆,东线英美日在海参崴登陆,此外西方协约国还入侵俄属中亚和高加索,同时俄国内沙皇残余势力组成白俄临时政府对苏俄发动反攻,其反叛武装力量一度达到15万人,苏俄红军分别在东线、西线和南线进行阻击,这一仗一直打到1922年日本干涉军被逐出俄远东为止。


而在内战的同时,苏俄又发生了罕见的大饥荒,这里既有天灾也有内战的原因,可谓祸不单行,这场饥荒从1921年持续到1923年,整个苏俄久旱成灾,农民颗粒无收,数千万人只能吃野草和树皮为生,伴随饥荒的还有霍乱等各类传染病剥夺人们的生命,在大饥荒中苏俄人口增长率为负百分之二,受灾人口3000万,饿死120万人(后有学者称饿死人数在500万左右),有超过200万人沦为难民,整个国家仿佛回到中世纪。要知道在1913年沙俄时期粮食产量已经达到8700万吨,直到1937年苏联粮食产量才超过沙俄3300万吨。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