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累了可以睡在鸟窝,但是下雨了,它在哪里躲雨呢?
一位60多岁的农村老人告诉我:鸟类的体温不能低于38.5度,一旦小于这个温度,鸟类就会有生命危险,然而大部分鸟窝都是开口朝天的,没有避雨的功能,一旦下雨鸟类的身体就会被淋湿,导致体温骤降,从而威胁生命。
所以,每当下雨的时候,鸟类都会回到自己的“秘密基地”躲避雨水,那么鸟类究竟在哪里躲雨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关于鸟窝
世界上一共有9020种鸟类,但每种鸟的窝都长得不一样,因为无论是什么鸟,筑巢对它们来说都是一件浩瀚的工程,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成功。
比如灰喜鹊,虽然它们的窝很小,小到刚好只能坐进它一个屁股,但它们打造一次巢穴却需要取材600多次,包括树枝、树叶、羊毛等各种材料,十分繁琐。
与之相比,麻雀的鸟窝就十分粗糙,因为它们喜欢在电表盒子里筑巢,而且窝里也乱七八糟,除此之外,白头翁的鸟窝也不大,但它们的鸟窝全部由细树枝编成,极其精巧。
而金雕的鸟窝却十分巨大,但制作的就有些粗糙了,和金雕差不多大的还有秃鹰,它们的鸟窝大约有5米长,就算是大象都能住下,十分惊人。
值得一提的是,地球上最大的鸟窝位于非洲草原,是由无数只厦鸟搭建而成的,据估算鸟窝的重量约为1800斤,整体厚度在2米左右,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鸟类聚集地。
鸟窝的用途有哪些?
通常情况下,鸟窝都是用干草、树枝、羽毛、口水搭建而成的,因此一旦下雨就会变湿,但不会积水,不过鸟类并不会像人类一样,一直在“家”中生活,甚至可以说人类对鸟窝的作用一直存在严重的误解,那么鸟窝真正的用途究竟是什么呢?
1.鸟窝最大的作用就是繁殖
鸟窝是刺激鸟类发情的关键,因为鸟类在建巢的时候可以促进体内激素的分泌,所以鸟窝一旦建成,它们就会加快繁殖的频率,这对鸟类来说极其重要。
此外,鸟类对温度的也要求远比其他动物高,而鸟窝正好可以起到减缓热量散失的作用,这样就能保证幼鸟一直生存在最适宜身体生长的温度中,而且在鸟蛋数量多的情况下,鸟窝还能让鸟蛋聚集在一起,防止四散滚落,这对一次孵卵数量较多的鸟类十分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鸟类的智商很一般,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它们在产卵后就会本能的孵卵,所以就算把鸟窝中的鸟蛋换成小石头,鸟类也会照孵不误,直到把它们的鸟窝破坏,才会停下孵卵的行为。
2.鸟类大部分时间并不在鸟窝中休息
其实,鸟类只有在产卵和抚育后代的时候才需要鸟窝,因为鸟窝的作用是维护种族延续,保证血脉流传,所以除了照顾幼鸟外,成年鸟类并不在鸟窝中居住,而且一旦幼鸟能飞了,它们也就不需要鸟窝了。
可以说鸟类无家,而且认窝不认蛋,平时连休息都不在鸟窝中,所以鸟窝并没有日常功用,一些鸟类比如信天翁,非繁殖期甚至可以5年不着陆,连睡觉都在天上飞,根本不需要鸟窝。
而且很多鸟类平时都是在树上或者草丛里休息的,它们的作息时间也和人类不一样,每天基本上都是在外边飞来飞去,到处觅食,十分忙碌,只有在养育幼鸟的时候才会经常返回鸟窝中。
3.鸟窝是躲避天敌的工具
由于很多鸟类都把鸟窝建在极其隐蔽的地方,再加上一点伪装,所以成鸟在喂养幼鸟时很难被天敌发现,这样鸟窝就成了一个完美的躲避天敌的工具。
像老鹰这样的猛禽,还可以凭借超强的飞行能力,把鸟窝建在悬崖绝壁上,这样即使天敌发现它们的窝,也望尘莫及,根本无法对鸟窝产生实质上的伤害。
另外,鸟类中还有像营冢鸟这样的伪装大师,它们喜欢在树林底下建巢,先用爪子抛出一个1.5米的大土坑,然后在铺上各种树叶,并将蛋埋于其中,最后留下一个小洞供自己出入,这样的鸟窝可以极大提高孵化后幼鸟的安全。
可见鸟窝的避敌功能是多么的强大,可以说鸟窝就是鸟类维系族群存亡最大的依仗,不过大部分鸟窝都有一个缺点,那就是不能避雨(家燕等除外)。
那么,下雨的时候鸟类会在哪里躲雨
众所周知,在下大雨的时候,我们很少会看到鸟类在天空中飞翔,因为为了维持身体的温度,大部分鸟类一般都会去选择合适的地方避雨,那么它们究竟躲到哪里去了呢?其实主要有3个去处。
1.鸟类会在树杈较多的地方避雨
其实在野外,生存环境以人类的标准而言,是相当恶劣的,只有找到生存秘诀的动物,才会存活下去,从而确保种族延续,而鸟类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它们浓密的羽毛,是保暖和飞行的关键,但是在遇强降雨的时候,就会浑身湿透,把羽毛连在一起,导致无法飞行,时间一长还会还会散失大量的热量,最终命丧黄泉。
所以一旦大雨来临,鸟类就会飞进森林中,在树杈比较多的地方避雨,当然它们也会寻找巨大的树叶来阻隔雨水,有时候还会飞到树干侧面,用爪子死死抓牢树干,利用树木的避风处,躲避雨水的侵袭。
除此之外,一些格外害怕雨水的鸟类,还会躲在树木的树洞避雨,当然这种鸟类对大雨天的预测能力都很强,可以提前跑到安全的地方,躲避危险。
2.鸟类会在石洞中躲雨
我们都知道很多鸟类对天气情况十分敏感,可以通过本能预测出大致的天气情况,并及时的飞到树林里,但凡事都有例外,大雨还是会夺去一些鸟的生命,因为并不是每只鸟类都可以准确的避雨处。
所以一些鸟类就会放弃飞入森林中,而是选择在山崖的石洞中避雨,毕竟石洞空间大,一次可以停留很多鸟类,而且石洞中的温度也比深林要好,比较适合生存。
而且,还有许多鸟类本身就喜欢把鸟窝建在山崖的石洞当中,它们会拾取一些树枝和泥土,搭建一个简易的巢穴,并且在这里建巢位置也很隐蔽,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一只小鸟要建造一个巢穴是需要很长时间的,即便这个巢穴很简单、很简陋,但依旧要经过成百上千次的取材才能够把鸟窝搭建好,所以我们在野外遇到鸟窝,千万要保护起来。
3.与人类比较亲近的鸟,会利用建筑物躲雨
众所周知,像家燕、麻雀这种与人类比较亲近的鸟类,会利用人类的建筑物来建巢,它们会把鸟窝建在人类的屋檐、房子、空调出口甚至桥梁下面,因此它们的鸟窝是有顶棚的,这样就能具备很好的防雨作用。
现在,随着都市范围的不断扩大,人类的建筑物,对鸟而言就像山川河流一样平常,因此它们习惯性的利用都市建筑物来避雨,不过可惜的是,鸟类毕竟只是一种动物,它们很难分辨出建筑物的玻璃,使得许多鸟都因此付出了生命。
据动物专家统计:在大雨中因撞击大楼而死去的鸟,比不撞击大楼的鸟,死亡率高出50%,比例十分高,而且这个难题将一直存在下去,很难找到解决方法。
总而言之,在下雨天避雨是鸟类的本能,因为不会避雨鸟类,都已经在漫长的岁月中被大自然淘汰了,它们的基因也永远不会遗传下来,就此泯灭在时间中。
有的鸟不怕雨淋,不需要躲雨
其实,不同种类的鸟,对于雨水的耐受度是不一样的,比如老鹰这种猛禽,完全可以依靠强壮的体格克服风雨,只有在台风这种恶劣的天气时,它们才躲避到森林中。
另外,还有一些鸟类是完全不怕雨水的,比如鸬鹚、苍鹭这种依靠河流生活的水鸟,它们根本不需要避雨,而且雨下得大,它们越容易捕捉河中的鱼虾。
因为这种鸟的身体中会分泌一种尾脂腺,这种腺体可以起到防水的作用,能极大减轻雨水的侵袭,相当于自带雨衣,即使在雨中散步,也不会被淋湿透。
除此之外,它们的羽毛还有极强的保温效果,可以极大的减少它们身体热量的消耗,使身体随时都可以正常运转,而且在下暴雨的时候,这些鸟类还会站得很近,可以相互温暖,减轻失温的危险。
总之:
鸟窝对于鸟类而言,就是繁育后代的地方,所以在非繁育期的时候是很少在里面休息的,而且很少有鸟窝具备防雨功能,因此在下雨的时候,鸟类就会寻找树林、山崖的洞穴、人类的建筑物来躲避雨水,从而保护自己的安全。
鸟累了可以睡在鸟窝里?这是个看似合理的说法,但其实大多数的鸟除了繁殖期外,它们很少回鸟窝,而是过着随遇而安的生活。而且即使下大雨了,在非繁殖期,鸟儿也是不会回鸟窝的,就是这么倔强。
那么,问题来了,有个舒适的鸟窝,为何鸟不把它当家呢?下雨时,不回窝的鸟又是如何躲雨的呢?我们一起来聊一聊这两个有意思的问题。
鸟为何不把鸟窝当家?
在所有的鸟类中,除了巢寄生的鸟类外,其他鸟类都需要筑巢,巢寄生的鸟类就是在繁殖期把卵产在其他鸟类窝里的鸟,比如布谷鸟就是典型的巢寄生鸟类,它们在繁殖期会在高处观察适合寄生的鸟,当被选中的鸟产卵后,它们会趁着对方外出觅食的间隙,迅速的把卵产在对方的窝里(30秒内),之后布谷鸟的卵会比寄主的卵先一步孵化,然后小布谷鸟会把寄主的卵全部推出巢外,只留下自己,最后就是寄主鸟一点点的把小布谷鸟喂大,即便它的体型已经超过了宿主,宿主依然会喂养它,直到小布谷鸟会飞。
显然,巢寄生的鸟类是没有自己的家的,自然也不会有回到鸟窝的习性。除了巢寄生的鸟类外,其他鸟类筑巢的目的也很简单,就是为了繁殖,因为卵和雏鸟都非常的脆弱,而巢即给卵提供了一个可以遮风挡雨、温度适宜的孵化环境,又给雏鸟了一个相对安全的生长环境。
当繁殖期过去,鸟就会离巢生活了,因为一旦鸟以鸟窝为家,鸟的活动范围就局限了,毕竟飞得太远,回家时太消耗体力了,这样是不利于生存的,而繁殖期是为了后代没办法才固定在一个地方。
下大雨,鸟儿如何躲雨?
对于在繁殖期的非巢寄生鸟类来说,一旦开始下雨,它们会快速的返回鸟巢,因为无论是卵还是雏鸟只要被大雨持续的淋到,卵可能会难以孵化,雏鸟也可能死于低温。
因此,繁殖期的鸟类下雨回巢并不是为了自己避雨,而是为了后代不被雨淋到。(下图为雨后的金雕母子,可以看出雌性金雕的羽毛明显的湿了,而小金雕的羽毛依然干爽,这就是金雕将孩子护在身下才会出现的场面)
除了繁殖期,其他的时候鸟都是自由自在的,四处为家的,因此下雨时,它们躲雨的方式也各有不同,下面我们来列举三种鸟类比较常见的应对大雨的方法:
第一:茂密的树上躲雨。在世界范围内,鸟的种类超过了10000种,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生活在植被茂盛的森林之中的,对于它们来说,下雨与平时的差异除了不能外出外,几乎也没有什么区别了,因为它们会在下雨时找到树叶茂盛的大树,在树枝上躲避雨。
虽然,这种方法不能完全避开雨,但是偶尔的几个雨滴落在身上也对鸟产生不了什么实质性的威胁。
第二:利用建筑物避雨。这种行为通常发生在栖息在人类居住地内的鸟类身上,比如燕子、麻雀等等 。其中燕子喜欢在屋檐下找到一些电线之类的适合抓握的东西躲雨,而麻雀则更喜欢钻到屋檐下的缝隙中避雨。
第三:昂首挺胸无惧风雨。这是自然界中多数鸟类面对大雨时的反应,因为它们即不生活在人类的居住地内有建筑物可以遮挡,也不生活在植被茂盛的森林里,而是喜欢栖息在开阔的平原地带。当找不到遮挡物时,它们就只能昂首挺胸正面风雨了。
在雨中昂首挺胸的鸟如何保证自己的安全?
在大雨中,鸟类要防止雨水将羽毛浸透,一旦这样,在羽毛变得干爽之前,它们是很难飞行的,此时如果遇到天敌,它们很难逃脱,同时鸟还要防止失温的问题,因为在下雨时,温度相对较低,此时身体的热量会被带走。
但是,这两个问题都被鸟完美地解决了,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它们的解决方案。
首先是防止羽毛被打湿。鸟类的羽毛主要分为正羽、绒羽和半绒羽三个部分,其中正羽就是我们一眼看去鸟身上的羽毛,绒羽则是紧贴着皮肤的一层细小的绒毛,而半绒羽则是在绒羽与正羽之间一层羽毛。
在雨淋到鸟身上时,它们的正羽最先接触雨水,此时,正羽的两个特点就发挥出作用了,第一就是防水性,正羽几乎是不粘水的,这一点我们可以拿一根鸡毛放到水中,再拿出来看一下;第二,正羽作为鸟身上数量最多的羽毛,它们的排列非常的紧密,这使得雨水很难渗透进绒羽内。
当然,雨水持续地拍打在正羽上,当正羽上面的水来不及滑落时,雨水还是有机会进入正羽下的,半绒羽就起到了很好的阻挡雨水的作用,而且此时,鸟会做了一个在狗洗完澡后下意识的一个动作-甩水。
甩水能够将附着在正羽上的雨水甩掉,雨下得越紧,它们甩水的频率越高,这样就能保证正羽的大部分不被打湿了。
其次是雨中保温。鸟的全身除了喙和腿外全部被羽毛包裹着,羽毛有着很强的防水性,再加上鸟还能通过甩水将身上的雨水甩掉,自然就不存在羽毛覆盖区域的失温问题了。相反的,鸟的这三层主要的羽毛还给了它们足够强的保暖能力。
至于没有羽毛覆盖的腿部,就更不用担心了。在寒冷的南极,企鹅的脚依然没有羽毛覆盖,但是站在冰天雪地里,它也不会冻脚。这里面就藏着鸟腿和脚不怕冷的奥秘-逆热流交换。
逆热流交换简单的说就是动脉的血液在流向四肢前,先与四肢的静脉血液进行互换,降低动脉血的进入四肢的温度,减小温差,这样就不会冻伤露在外面没有羽毛保护的腿部了。这是所有鸟类在冬季都会用到的一个方法。既然冬天都能用,更不用说是区区的下雨天了。
最后
鸟窝对于鸟来说主要的作用是繁殖,而不是挡风遮雨,事实上它们在非繁殖期是以四海为家的,这导致了即便是下大雨,在非繁殖期,它们也只能寻找一些遮雨的地方比如树叶茂密的树上、建筑物、岩石下等等。
不过,大多数的鸟类往往找不到合适的避雨场所,所以它们只能靠自己的身体去与雨水对抗,方法就是不让雨水淋湿自己以及强大的保温能力。
农村80岁的老人说:你认为鸟窝只是睡觉的地方,那就大错特错,大部分时间,鸟窝对它们来说可有可无。当时我不信,去查阅资料后,才知道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去野外的时候,我们经常可以在树上看到鸟窝,也许就会有疑问,鸟窝是鸟休息的地方,而且没有顶,下雨的时候,雨水流进去,那么鸟又去哪里躲雨呢?至于为什么鸟窝没有顶,每个人看法也不一样,有人说是为了鸟类进出方便,也有人说是为了视野开阔,不管是什么理由,这只是鸟类生存的一种方式而已。
鸟类筑巢的方式
在自然界中,鸟类大约有9000个品种,每种鸟类的生活方式不同,有的会筑巢,也有的不筑巢也能生存。比如说杜鹃,生活中比较懒惰,到了繁殖的时候,把蛋下在别的鸟巢内,还让其代养自己的后代,长大以后就会离开鸟窝。
大部分鸟类还是会自己筑巢,方法千奇百怪,用到各种东西,比如说泥巴、树枝、杂草等,甚至还有鸟突发奇想,叼来废旧的空瓶子,当成自己的鸟巢。
生活当中,人们经常可以接触麻雀和燕子,它们是比较聪明的鸟类,通常会选择在屋檐下筑巢,避免风吹雨淋。
大鹰在育雏之前,会在野外的地上筑巢,比较方便,但是幼崽容易遭到蛇类或其它动物的攻击,因此大鹰会轮流守护在窝前,保护安全。
动物在大自然中生存,会利用身边一切可用的资源,有的鸟类,生活的环境没有大树,地面也没有合适的位置,要繁衍下去,就会把鸟窝建在陡壁的悬崖上。
峰虎鸟长得很漂亮,但是它们的生活环境极为恶劣,通常在悬崖峭壁上尖嘴啄洞,这是一项艰难的工程,差不多要花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洞口很小,但里面很深,躲在里面基本不会有天敌来打扰。
农村地区,经常可以看到燕子筑巢,用的是泥巴,在树上筑巢容易被雨水淋湿,于是位置都会选在屋檐下或屋内,它是一种益鸟,人们也不会驱赶。
燕子在筑巢时,会花费很多的精力,首先要挑选位置,不能在露天环境,也不能对人们的生活造成影响。
位置确定好了,就要去找地里找松软的泥巴,用嘴一口一口叼过来,与自己的唾液混在一起,慢慢堆起来,大概要花几天时间,窝才能初步成形,之后在里面铺上杂草,才算大功告成。
鸟窝除了休息以外,还有其他很重要的作用
第一,繁殖后代
很多鸟类,不会固定生活在一个地方,为了搜寻食物,就会远离巢穴,有时候累了,直接在树上休息,只要不是繁殖的时候,鸟窝对它们来说可有可无。
如果快到繁殖的季节,鸟类找到合适的地方,不再漂泊,提前建好巢穴,为繁育后代做准备。
对于鸟类来说,有巢穴就是优势,可以吸引异性的注意,就好比人们相亲,女方都会要求小伙子有房,这样才会觉得有保障。鸟类也一样,为了繁殖后代,再苦再累也要弄一个鸟窝,给幼崽提供稳定的生活环境。
第二,躲避天敌的威胁
刚孵化出来的幼鸟,根本就没有保护自己的能力,若是没有鸟窝的保护,很容易遭到其他动物的袭击。鸟在树上筑巢,可以躲避地上的天敌。
就拿燕子来说吧,每年春天,燕子就会从南方飞回来,忙着在屋檐下面筑巢,挑选位置时,也有一定的讲究,除了躲避风雨以外,离地面太近也不行,通常在屋顶的位置,而且要在隐蔽的角落。
我们看到燕子的窝,几乎贴近了房顶,进出的口也很狭窄,这样可以躲避猫狗、老鼠等动物的威胁,给孵化培育幼鸟创造更好的条件。
第三,鸟窝也是领地的象征
任何动物都有自己的领地,鸟类也一样,如果不遵守族群的法则,有可能会被同类驱逐。
鸟类在食物链的位置并不高,很容易成为其它动物的猎物,在生活中就会时刻保持警惕,若有不速之客闯入自己的领地,就会奋力反击,将其驱逐。
为了确定领地范围,鸟类就会以窝为标准,在周围留下特殊的气味,以此来区分,证明这块区域就是自己的。
鸟类虽然在上空飞翔,但体力有限,总有歇脚的时候,鸟窝除了用来休息,也是宣告领地范围的一种方式。
第四,鸟窝有助于提高雏鸟的温度
鸟类在孵化时,产下的蛋放在地面很容易滚落,建一个鸟窝,放在窝中堆积起来,更有利于母鸟孵化。当雏鸟出生以后,自身还没有调节温度的能力,对周围比较敏感,气温太低,影响正常生长发育。在鸟巢的保护下,雏鸟身上的体温没有那么快散发出来,窝内的温度比外面高,可以起到保暖的作用。
鸟窝露天朝上,下雨后去哪里躲雨
鸟窝在露天环境,窝口又朝上,那么下雨了,鸟会去哪里躲雨呢?
曾经有位80岁的农村老人说,鸟窝并不只是用来睡觉,没有孵化幼鸟时,它对于鸟类也没那么重要,就算下雨,鸟也会用它的智慧,采取各种方法来躲雨。
第一,用树叶遮挡雨水
鸟在大树上面筑巢时,会建在树杈之间,可以更好地支撑,增加稳定性,防止鸟窝掉落下来。当大树长出叶子后,下雨的时候,鸟可以用叶子遮挡身体,防止被雨水淋到。即便下大雨,在叶子的保护下,只是偶尔会滴落几滴雨水下来,对鸟类的影响并不大,它的羽毛也是一道天然的屏障。
第二,下小雨时,鸟的羽毛就像一件雨衣
下小雨的时候,鸟类依靠身上的羽毛,根本就不需要躲雨,落在羽毛上面,很快就流了下来,不会接触皮肤。
因为鸟类长时间在上空活动,体能消耗比较大,新陈代谢就要比其它动物强大,这样才能及时供应能量,鸟的体温相对也要高,通常维持在40度左右。在野外生存,为了适应环境变化,身体不断进化,长满浓密的羽毛,而且光滑,下小雨时,就相当于人类穿了一件雨衣。
第三,有的鸟类,可以承受暴风雨的袭击
鸟类的生活习性不同,对雨水的耐受力也不同,有的鸟类可以下水,根本就不惧怕雨水。比如说鹈鹕和苍鹭,生活在靠水的区域,经常在水边捕食,对雨水已经形成了很强的耐受力,就算下大雨也不用躲避,反而更有利于捕捉食物。
像一些凶猛的秃鹫,体能素质极强,战斗力爆表,不会因为降雨,放弃捕捉猎物的机会,即使下大雨,也照样在天空翱翔,只有刮台风的时候,就会去山岩的缝隙中躲避。
第四,体型较小的鸟类,会寻找废弃的建筑物来躲避
有些废弃的建筑物,长期没有人居住,就会成为动物的庇护所。下雨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麻雀往房间里飞,它的体型较小,被雨水浸湿以后,身体重量也会增加,根本就飞不起来,只能去废弃的建筑物躲避。
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建造的平房,前面会有很大一块屋檐,并拴了绳子,方便晾晒衣服。每次下雨时,就有鸟儿停在上面躲避风雨。
第五,爱鸟人士建的临时鸟窝
城市的公园内,下雨时鸟类没地方去,就有一些爱鸟人士,在特定的位置放了临时鸟窝,虽然不适合在里面长时间生活,但至少短时间内可以躲避风雨。随着人们保护动物的意识加强,有了更好的生活环境,都市里的鸟类数量也在增加,可以与人类和谐相处。
写在最后
在大自然环境中,天气随时都会发生变化,下雨对于鸟类来说,是很常见的事。鸟窝可以休息,也可以孵化后代,但大多数时候,没有进入繁殖期的鸟类,就会外出捕食,很少在住所逗留。遇到下雨的天气,就会用合适的方法来躲避雨水,这也是必须要掌握的生存技能。
这是对鸟窝用途的误解,鸟窝不是鸟平时休息用的,鸟只在繁殖的时候才需要鸟窝,小鸟出窝了就不需要鸟巢了,鸟平时是在树上或者草丛里休息的。
鸟妈妈的翅膀呀,就是幼鸟们的伞,这是最起码的。老鸟们如果遇到雨天,如果它们此时也睡在鸟窝里,下雨了,它们可能会叼来一片比较大的树叶,当伞打着。各种各样的动物生存于大自然,有自己的生存本领,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打雷闪电,都有自己生存的法则。
(照片尼康200500拍摄)
亲情一直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东西,它给予你关怀,引领你成长,在你需要的时候一直守候在你身旁,提供一个温暖的避风港。
乌市通往故乡,蜿蜒连绵的砂石路旁生长着一排排高大挺拔的白杨树,高高的白杨树杈上,架着一个个诺大的鸟巢。
乌鸦,喜鹊……在杨树上筑巢,麻雀在屋檐下筑巢,燕子在房樑上筑巢,那呱呱叫的苇鹰的鸟巢则筑在芦苇丛中,墨绿色的,密匝匝的,芦苇丛中,精美的鸟巢时隐时现~~
鸟巢是它们的家,主要就是为了休息和繁衍后代,不过我们就会存在这样的一个疑问,鸟巢都是露天朝上的,那么遇到下雨天怎么办呢?
虽然鸟巢建造的地方都有树叶遮挡,但是小雨还好,下大雨时也难免会被淋到,其实鸟妈妈们建造鸟巢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鸟宝宝们建造的,遇到下雨天的时候,大鸟们通常都会张开自己的双翅,让幼鸟躲在自己的身下来保护它们,而自己静静的承受风吹雨打。
大鸟并不惧怕这些雨水,因为它们的羽毛上存在防水油脂,雨过天晴后抖抖羽毛,很快就会干了,所以它们就算淋了雨也不会轻易生病。
但是幼鸟发育还没成熟,有的甚至还没长毛,要是淋了雨很容易生病,所以它们的父母会为它们遮风挡雨,就像我们小时候一样,从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到长大成人,都离不开父母的精心培育和保护。
不管是动物还是人类,母爱都是一样的,这份爱很伟大,也最辛苦。
去年我房间落地窗旁边就有一窝鸟。后来一个多月没看。发现小鸟都变骨头了。估计大鸟遇险没回来。小鸟自生自灭了。
你以为鸟类早出晚归,像人类一样每天辛苦捕猎后,晚上会回到自己的鸟窝里面再美美的睡一觉?
大错特错!鸟窝具备休息的功能,但绝不是跟人类设想的那样,自然界竞争激烈,动物们随时都面临着天敌的侵袭,鸟窝体型大,如果位置不够隐蔽,反而有可能给自己带来灭顶之灾。
鸟窝真正的作用只有一个,那就是繁衍后代,只有个别鸟类鸟窝可以当做小家一样温暖的场所,比如燕子。因为燕子多将巢穴建到人类的屋檐下,猛禽一般很难到达那里,所以燕子不用担心自身的安危,其他的鸟类就不同了。
我们看鸟窝的几个功能介绍
1、鸟巢能防止卵滚散和使卵集成团堆状。保持卵成团堆状,对一次孵卵数较多的鸟类尤为重要。
2、鸟巢利于亲鸟喂养雏鸟和躲避敌害。由于很多鸟类能把巢筑在非常隐蔽的地方,使鸟巢较难被天敌发现。
3、鸟巢能保持卵和雏鸟发育所需的最适温度。鸟巢起着减缓热量散失的作用。
三大功能没有一个是用来休憩,全部跟繁衍、喂养后代有关。不得不说,大多数鸟类都是出色的父母,将窝建设得精致又温暖。
鸟窝既然可以保证后代顺利长大,自然能够遮风挡雨,但鸟类通常不会专门跑到窝里面睡大觉,其实它们除了给鸟宝宝捕捉虫子外,基本上都在外面奔波,很少在窝里面停留,基本上过着随遇而安的生活,自然界大多数动物都是如此,并非你有个小窝,就得回去睡一觉,它们飞累了,就这个隐蔽的地方打个盹,然后再继续出发,所以鸟类其实是一个为了生存极其辛苦的物种。
那么下雨天时,鸟类如何躲避雨?
刮风下雨其实对于鸟类的伤害非常大,一场暴雨出现后,很多鸟类都会失去生命,寒冷、失温、饥饿会让鸟类失去飞行的力量,所以鸟类也会有意识的躲避雨天。
鸟类的羽毛厚而致密,里面充满了羽绒,具备出色的保暖功能,而且鸟类尾脂腺可分泌油脂,这样羽毛光滑细致,雨水落到上面会滑落下去,等于天然的一件雨伞披在了身上。这也是鸟类经常梳理羽毛的原因。
但即便如此,除了实在躲不过去,被迫淋个落汤鸡的小鸟外,大多数鸟类都会寻找阔叶树木,比如松、柏等树木里面躲雨,有时候躲到屋檐下,树洞、岩石逢等处,都会见到它们的身影。
实际上,鸟最怕的是大雨、暴雨,反而喜欢小雨、细雨这样的天气。
这样的天气下雨水数量少,不影响飞行,各种昆虫会从里面钻出来,鸟类可以利用这样的天气来捕捉虫子,从而填饱肚子。
鸟类的羽毛有基本的防水功能,幼鸟则需要父母的帮助。下雨时鸟妈妈飞到窝里面张开双翼,将幼鸟紧紧地护在身下,不仅挡雨,同时也可以用自身的体温温暖幼鸟。
其实不同鸟类面对降雨时,处理的方法也不同。有喜欢下雨天的,比如鹈鹕、苍鹭,在下雨天如鱼得水,捕食量能创新高!
大型猛禽除了台风等天气外,雨天的出行并不受影响,一些猛禽不喜欢出行,就待在窝里面休息,一些猛禽反而乐意在刮风下雨天气出行。
小型鸟类就不同了,能躲则躲,不躲雨的后果很严重,它们真扛不住!各位老爷,你们见到过在身边躲雨的鸟类么?我就遇到过在窗外瑟瑟发抖的麻雀,雨停后赖在我家不走了,各种蹭吃蹭喝,好不容易才将它赶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