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时尚

刘备临终前说“马谡不可大用”,诸葛亮为何不听?

提问时间:2023-07-05 11:51关键词:诸葛亮,刘备,诸葛,马谡

刘备临终前说“马谡不可大用”,诸葛亮为何不听?

点赞1、定西市 网友:刀剑一别

谢谢邀请。

意味深长啊,这其中有几层原因,值得思考。

刘备临终前说“马谡不可大用”,诸葛亮为何不听?


  • 第一、诸葛亮要猜测刘备的意图。刘备是否是担心诸葛亮的势力太强,要削减诸葛亮的臂膀?刘备作为蜀国第一代君主,临终之时,安排的必定是大事情。是关乎蜀汉未来的大事。马谡,作为诸葛亮的学生,参军,不是大人物关键人物,刘备为什么要偏偏拿他说事?诸葛亮怀疑刘备的用心
  • 第二、诸葛亮身边已经无人可用。马氏兄弟是从荆州追随来的名士"马氏五常"。"马氏五常,白眉最良。"最良的马良,已经留给荆州关羽了。算是诸葛亮派在荆州的人。诸葛亮身边也只有马谡算是比较听话,比较优秀的弟子了,是诸葛亮培养的接班人啊。
  • 第三、马谡确实也是个人才。“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平定南中叛乱,就是依照马谡的谋划。诸葛亮斩杀雍闿,并依照马谡之言赦免孟获,以使南中人心归服。
  • 第四、刘备临终前说“马谡不可大用”,但不是说“不能用”,只是不能大用。这个大用可以理解为不能接诸葛亮的班,或者不能独立成为统帅。并不是说不能用,不能。

至于后来的马谡失街亭。那只是出乎诸葛亮的预料罢了。一场浩浩荡荡的北伐大战,其中的一个小战役。甚至可以深究一下,不排除诸葛亮让马谡背黑锅顶罪的意图。

阿呆愚见,欢迎商榷。

点赞2、呼和浩特市 网友:羽灵清

刘备临终前说,马谡不可大用,可看出刘备生前知道诸葛亮会用马谡,目的在提醒诸葛亮要量才而用。一国之君时间接触久了,从言谈问答,就知道马谡适合于谋士,他的擅长不适合于带兵打仗,只有军事理论,战略布暑,谋策安排的一代书生,需通过实战的磨炼才能担此大任。马谡与诸葛亮,应是有共同军事理论的讨论,有共同爱好,共同语言才会走到一起。在马谡发挥个人才干上,七擒孟获初见成效,得到诸葛亮的重用。诸葛亮六出祁山,也许当时大将在外各守要地,加上兵弱将寡,军中沒有合适人选,叫马谡与王平协助守街亭,缺乏实战经验,不会灵活机动战术守街亭应是诸葛决策失误,最后导致诸葛挥泪斩马谡的结局。

点赞3、忻州市 网友:浮云孤蓬

在用人上,刘备与诸葛亮有不同原则,刘备用其人,诸葛亮用其才

点赞4、上饶市 网友:离人以梦

诸葛亮重用马谡,并不是故意把刘备的嘱咐当耳旁风,他用马谡留下终生遗憾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马谡是一个被用错了地方的人才。



诸葛亮一时粗心,认为马谡是个人才却用错了地方,马谡不是一个庸才,而且是一个在很多方面都有建树的精英,比如在国家战略、军事理论、地方吏治都有很好的见解,但他不是一个叱咤风云,经验丰富的将才。街亭战败,原因在于把马谡用在了不恰当的地方。

第二,再次证明诸葛亮不是神,也有犯错了时候。



诸葛亮一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但是不管后世人们出于怎样的目的进行美化神化,他也不是神,不可能永远不犯错,偶尔出现一次失误并不奇怪,而且还能让人感觉到一个真实可信的诸葛亮。

第三,诸葛亮重用马谡,有自己的偏情。



诸葛亮与马谡关系很好,他们对世事见解有许多相同的认知,马稷与刘备一同做事,最终得到诸葛亮的认可,他认为马稷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两个人一同发展军事才能让整个国家进步,而马稷更是潜力股。诸葛亮把他当成自己一系人脉,甚至有把他培养成自己接班人的打算。

第四,马谡属于一时错成千古恨,历史没有给他更多机会。



马谡领命驻守街亭,急于表现自己的才能,不听劝告,想要建立自己的功业,其实领兵为将,他根本没有实际经验,如果以前給他机会锻炼几次,结果就大不相同,但历史没有给他机会。

第五,刘备的嘱咐渐行渐远,已经成为模糊的记忆。



诸葛亮不是不尊重刘备的嘱托,从后来诸葛亮后悔自己用人不察,追忆先主刘备之言,放声大哭就可以看出这一点。但是在决定任用马谡的时候,却没有想起来刘备这一重要嘱托,这是因为刘备的嘱咐渐行渐远,已经成为模糊的记忆。

点赞5、吉林市 网友:羽之蝶幻

此语出自第85回,先主问孔明:丞相观马谡之才何如?孔明曰:此人亦当世之英才也。先主说:"不然。朕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丞相宜深察之。“OO关于诸葛亮为什么不听有两方面原因:O一是,马谡经常与孔明谈论用兵之法,甚是投机!特别是平南蛮时采用了马谡“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建议。七擒孟获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蛮方永不复反!给诸葛亮留下了很好的印象!O二是,当诸葛亮问谁敢引兵去守街亭时,马谡主动请缨:某愿往。孔明又说,你虽深通谋略,此地无城郭守之极难。司马懿非等闲之辈,更有先锋张郃乃魏之名将,恐汝不能敌之!立完军令状后,又拨给精兵25000人,又配给上将王平,又令高翔守列柳城,魏延驻街亭之后以策应街亭。从这些部署来看,孔明并没有忘记刘备遗嘱所说,但又苦于没有实例证明,因此,在军情紧急情况下,虽想起先主所嘱,但总认为马谡不致于一点实际才能都没有。因而最终同意马谡守街亭!并叮嘱必须于当道之处下寨。我认为,如果马谡不主动请缨,诸葛亮是不可能主动派他去守街亭的!可惜的是马谡耍小聪明…。。。到底丢了街亭要地!OO自古两军对阵,最忌主帅拿谋士当主将使用!①这是因为作谋士的,大都属于只能提出建议,出谋画策,但没有临场指挥,观察地形,排兵布阵和随机应变的能力!也就是根本没有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马谡就属于此类人物。你看曹操和孙权两人,哪个用谋士去带兵打仗了?②诸葛亮错误地相信马谡的请战决心和军令状,把只会出谋画策,纸上淡兵的谋士(参军),当成临场指挥的主将去使用,因而犯了低级的用人之错!焉能不败!所以他必须自贬自责!以安众人之心!

点赞6、榆林市 网友:殇歌落

山野老人解读两汉、三国,与您一起体会历史新感觉!

刘备临终前说“马谡不可大用”,诸葛亮为何不听?

《三国志·马良传》记载:“先主临终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诸葛亮对刘备的临终嘱咐不以为然,事后不断提拔、重用马谡。

诸葛亮为什么不遵照刘备的遗嘱,而要重用马谡呢?

山野老人以为诸葛亮这样做主要有以下三个理由:

一,诸葛亮以为自己了解马谡。

诸葛亮之所以违背刘备的遗嘱,是以为自己比刘备更加了解马谡。

这从马谡的遗言中可以看出来。

马谡临终的时候写信给诸葛亮,信中说:“您把我马谡当做儿子看待,我马谡把您当做父亲对待。能与您相识,我这一生没有任何遗憾了。马谡即使死了,身埋黄泉,也无怨恨。”

诸葛亮对马谡也做了深入考察。

诸葛亮为了考察马谡,常常与马谡彻夜交谈。

诸葛亮也有理由相信马谡的才干。

诸葛亮南征的时候,马谡对诸葛亮说:“对于南方少数民族,仅靠武力是无法征服的,应该攻心为上。”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就是源于马谡的建议。

七擒七纵孟获,让孟获彻底服了诸葛亮。

直到诸葛亮死,孟获都没有变叛诸葛亮。

由此,诸葛亮有理由相信马谡,有底气敢于违背刘备的遗嘱重用马谡。

二,诸葛亮这样做,有叫板刘备的心理。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刘备在世的时候,诸葛亮实际上是很压抑的。

到了益州,刘备重用的是法正。

尽管刘备任命诸葛亮为丞相,但却将其留在自己的左将军府里打杂。

另外,益州本土人士并不十分信任诸葛亮。

汉嘉太守黄元就是典型的例子;牂牁太守朱褒就是例子;越隽夷王高定就是例子。

他们这些人在刘备驾崩前后,就公开反叛朝廷,而且还是针对诸葛亮的。

基于此,诸葛亮有意通过马谡这件事情,叫板刘备,证明自己在知人善任这一方面比刘备强,以此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

三,诸葛亮将参军与将军混淆一谈。

尽管诸葛亮很自信,认为自己了解马谡,认为马谡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诸葛亮在对待使用马谡这件事情上,还是比较慎重的。

诸葛亮在刘备驾崩后不久,又与马谡进行了长时间的交流。

由此,诸葛亮认为马谡确实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之后才任命马谡为参军。

马谡任参军,实践证明马谡很称职。

由此,诸葛亮才在第一次出师北伐的时候将马谡当做将军使用,让其独自防守街亭这个咽喉之地。

马谡失街亭,不是马谡的过错,而是诸葛亮的过错。

诸葛亮认为马谡任职参军的时候很称职,就以为马谡独自防守街亭也一定很称职。

诸葛亮没有意识到参军与将军的区别与要害。

参军顶多就是动动嘴皮子,出出主意,纸上谈兵。这方面马谡确实是人才。

将军是要有决断能力与临战经验,是要独当一面的。这方面,马谡从来就没有带兵打仗的经验,让这样一个军事素人,第一次担纲守街亭,自然是让人不可思议。

诸葛亮让马谡守街亭,当时就有人不以为然。

诸葛亮本以为给马谡一个空间,让马谡创造一个宇宙,让诸葛亮证明自己在知人善用方面比刘备强。结果让诸葛亮大失所望,诸葛亮不得不以斩马谡谢罪于蜀汉。

诸葛亮违背刘备临终遗言,重用马谡这件事情,历史上有很多人对此愤愤不平。

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就引用了习凿齿对于这件事情的评价。

习凿齿指责诸葛亮接受了刘备的临终训诫,却不履行承诺,不是明智之举;说诸葛亮不能治理一个国家,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

点赞7、酒泉市 网友:兔子丢了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马谡言过其实,不可重用”这样的话,很多人都说是刘备托孤的时候对诸葛亮说的。其实是大错特错。

本人查遍三国志先主传,诸葛亮传,没有发现任何一句!

刘备白帝城托孤,对阿斗说,这会老子快挂了,其他的都不关心,只对你们兄弟几个放不下。你要好好的,听诸葛叔叔的话,像对爹一样对他。

看看,刘备都快死了,还管你什么马谡!哪有那心情!

诸葛亮传中,兵败街亭以后,也没有说什么先主的告诫。啥也没说,直接就把马谡咔嚓了。

可见,历史上,刘备还就真的没有说过“马谡言过其实,不可重用”之类的话。

其实我们稍微动动脑子就会发现,刘备不可能在托孤的紧要时刻,还去评价手下一个无足轻重的谋士。他没有那样心情。

那么这句话是从哪里来的呢?

这句话是罗贯中自己编的。

出自《三国演义》第96回,孔明挥泪斩马谡。斩了马谡以后,诸葛亮哭的稀里哗啦,别人就问,马谡咎由自取,你哭个什么劲?诸葛亮说,吾非为马谡而哭,吾想先帝在白帝城临危之时,曾嘱吾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今果应验。

这下就搞清楚了,历史上刘备没说过马谡不行,诸葛亮重用马谡也没有什么问题了。

第一,诸葛亮与马谡是老相识。关系很好。

马谡出自荆州马家,诸葛亮出山之前,与马谡、马良他们关系就很好。相互提携也是应该的。

第二,马谡确实有才,是个合格的参谋人员。

马谡追随诸葛亮很长时间了,常常出谋划策,都符合诸葛亮的心意。看起来聪明的不得了。诸葛亮也是没想到,关键时刻,马谡不靠谱,坑啊。

点赞8、固原市 网友:青決泱泱

公元223年(章武三年)春,蜀汉皇帝刘备于永安病笃之时,急招诸葛亮、赵云、李严等开国重臣托以身后大事。期间,刘备执诸葛亮之手,慎重嘱托完大事后,着重提醒其:“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言乞,撒手人寰。

可想而知,刘备能于弥留之际所嘱之事,在其心中是多么的看重。

谁曾想到,在公元228年(魏太和二年)春天,诸葛亮率领的蜀汉大军第一次北伐之时,除掉因魏延提出的奇袭子午谷之计产生分歧不快外,镇东将军赵云、扬武将军邓芝等各路人马皆有所获,迅速拿下了曹魏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重要城镇,魏明帝大为震惊,即任命右将军张郃监管军务,统领马步大军五万,西出抵御诸葛亮的蜀汉大军。

诸葛亮闻讯后,任命马谡为主将,王平为副将,率领二万大军(书上讲的是十万大军,但祥子认为最多只能派出二万人马。因为,此时的诸葛亮已将各路大军全部派出,自己身边最多也就能留个二万人马,并且全部派给了马谡。)前往张郃必经要道街亭进行守御,阻拦张合所率大军驰援歧山曹军。

这时,主将马谡不听副王平规劝,弃街亭魏军必经要道于不顾,强令大军于要道旁土山安营扎寨。

当魏将张郃闻探子回报蜀军扎营于街亭要道旁土山进行防御,大喜过望,打马挥军快速抵达街亭后,命令大军围困蜀军,并断其水道。

张郃断水之计可谓狠毒之极,时间不长,蜀军便因无水可饮而军心动摇。马谡多次率军突围,皆不得脱。最后,其虽然被王平和魏延所率援兵救出,但防御魏兵的要道已被魏兵所占。

诸葛亮闻报后,大惊失色,只得急速招令各路大军缓缓退回汉。

事后,当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时,痛悔自己不听先主刘备之言,使有今日之祸。

这时,许多人可能会问,诸葛亮明明知道先主有言马谡不可大用,为何他偏偏要重用马谡呢?

一、诸葛亮虽然贵为蜀汉丞相,但却没有忠于自己的班底队伍

刘备归西后,虽然将蜀汉军政尽托于诸葛亮,但是刘备原班的众开国功臣,如魏延、陈到、李严等人并不服诸葛亮。也许是因为诸葛亮太年轻的缘故,也许是因为诸葛亮是一介书生,和众武将的共同语言较少的原因吧。

总之,以诸葛亮的威信,并不能威服诸文臣武将。

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所以,诸葛亮便急需组建忠于自己的班底核心队伍,而马谡又和自己相处的亦父亦师亦友,感情极深,甚得自己器重,也一直想寻找一个机会提拔马谡。而在诸葛亮的心中,防守街亭既安全,又能积功,到时将马谡培养成自己的班底心腹,便会水到渠成了。

因为,防守街亭要道,最笨的方法便是当道扎营即可,就算不敌也可以待自己来援。那曾想,马谡竟然弃当道重地于不用,而选择土山扎寨,才致有此次北伐无功而返。

二、马谡久与诸葛亮相处,诸葛亮深信前者有防御街亭要道之能

无论是七擒孟获之时,还是的平日交流,或是此次北伐,二人间有诸多理念相通之处。所以,祥子认为在诸葛亮的心中,怕早已将马谡当成了一员难得的人才进行细心培养。

当街亭即将遇袭之时,大将魏延、高翔皆可委派,但诸葛亮却偏偏选中了马谡。

如果,马谡此行成功,不就证明诸葛亮的识人用人眼光更胜先主刘备吗,自己的威望也随之提升到一个极高的位置,对于自己之后的伐魏大计巨有极大的益。这也许就是诸葛亮违背刘备遗言,重用马谡的初衷吧。

综上所述,诸葛亮一意孤行重用马谡,皆因心急建功,实现自己伟大抱负所累。如果,当初刘备起家之时,诸葛亮就能一直跟随身边,想必以其之能,定能威服刘备手下一干文武重臣,共同为北伐出谋出策建功。

对此,大家有何看法?

图片来源网络

点赞9、信宜市 网友:谢宁和

我觉得这是很好的问题。在分析历史人物的失败时,张口嘲讽自然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可是,还是要细细想想其中缘由,看看有没有什么教训值得吸取。


刘备对马谡的使用建议,是要求诸葛亮考察后再定

刘备在临终前,确实对马谡发表了议论,要求诸葛亮考察后再酌情使用。这个建议是十分中肯的,把他的观察结果告诉了诸葛亮。而这个要求,就是要求诸葛亮审慎地考察这个人而后使用。

诸葛亮应该是听从了这个建议。史书上说,诸葛亮和马谡进行了长期的交流,经常一谈就谈到深夜。马谡在这期间,也随诸葛亮参加了各种战役。也提出过各种见解,可以说,诸葛亮是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和考察的。

刘备托孤,要求诸葛亮多方考察马谡后,再酌情使用马谡


诸葛亮用了很多年考察马谡,希望量才使用他。


街亭之失,诸葛亮的主要失误在于整个局势判断失误,不单纯是用人问题

历史上,关于街亭之战的看法很多,如何才能守住街亭,当道扎寨能不能守住街亭,讨论很多。

我也不是军事专家,因此,对于这个问题,我不敢提出任何意见。

但是,从毛泽东的分析中,我认为诸葛亮在街亭的失误,源于对街亭困难程度的判断。

而雄才大略,论史一向一针见血的毛泽东,在提到这一战时,没有明确说该怎么守,只是提了“亮宜自临阵”。毛泽东雄才大略,在他的军事生涯中,对于高级指挥员的指挥位置一直非常敏感。与各地的指挥员的电报往来中,也非常关切指挥员的位置。

街亭当时的位置十分紧要,双方都在所必争,委派战将前去防守,结局难以保障。很有可能需要协调多方的动作,才可以确保街亭。否则,毛泽东为何强调要诸葛亮主帅亲自临阵呢?

也许在毛泽东的眼里,此时的诸葛亮,应该是像辽沈战役中的林彪一样,作为战役的总指挥官,靠近攻锦前线就近指挥吧。

在毛泽东指挥解放战争时,非常在意战役指挥官的指挥位置。因此认为是诸葛亮应该亲自指挥街亭守卫战


因此,我认为,街亭之败,诸葛亮很可能就是对战局的判断出现了问题,或低估了魏军攻街亭的决心,或高估了己方军队战斗力。否则,一生唯谨慎的诸葛亮,纵然有锻炼新人的心,纵然有栽培亲信的心,又怎么可能把街亭这种关系全局,不容有失的地方交给新人去练级呢?


因此,我认为,街亭之败,很可能是诸葛亮在军事指挥上的失败,并非只是在对马谡使用上的失败。

让马谡去守街亭,或许是诸葛亮低估了街亭守卫战的难度


诸葛亮再不善于临阵应变,也比从未经历战阵的我们要强得多,再是缺乏用人之才,也比从几千年后的我们了解蜀军将领,如此要害之地,为何用马谡,为何不启用魏延、吴懿这种名将去?

我觉得原因只可能是诸葛亮低估了守街亭的难度!


因此,我认为,刘备提醒了诸葛亮,诸葛亮也确实按照刘备的建议多方考察,量才使用了马谡。只是,他丈量好了马谡的才干,却没有丈量好守街亭的难度。


个人发表的拙见,请大家批评。

点赞10、泰安市 网友:月之轮回

套用电影《一句顶一万句》中的台词就是:诸葛亮和马谡说得着,刘备和马谡说不着。诸葛亮也不是没听刘备的意见,他对马谡其实并不算重用——包括守街亭,这个咱们一会说,顶多算重视。

刘备和诸葛亮看人的角度和定位不一样,所以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刘备以君王审视,认为马谡“言过其实”不堪将帅,所以提醒诸葛亮“不可大用”;诸葛亮以军师伺察,认为马谡是个好助手,所以委任参军——也就是军事参谋。马谡历任绵竹、成都县令和越巂太守,有行政管理经验也有一定的军事韬略,这样的职位还是完全胜任的。诸葛亮跟他很谈得来,一说就是一宿,思想有交集还能碰出火花。马谡也非常尊重诸葛亮——伐南中时“送之数十里”,诸葛亮反过来重视对方也很正常。

参谋提供的多是宽泛的战略性思路,不一定是具体的主意,也不一定都对,能给主帅以启发就行。有纸上谈兵的意思,但也不完全划等号。比如诸葛亮征南中时马谡建议他“攻心为上”就是指导性的,具体怎么攻心得视情况而定。刘备说的“不可大用”也不是不能用,只是不建议重用。当参谋我觉得算不上重用,这是马谡的特长,诸葛亮人尽其才最多算重视,并不违背刘备的遗训。唯一能称得上重用并且为人所诟病的是守街亭,当时诸葛亮力排众议,弃魏延、吴懿等老将不用而让马谡做了先锋。

街亭败战确实证明马谡非将帅之才,刘备看人还是挺准的。不过这样安排是有时局背景和军事前提的,当时诸葛亮要迅速拿下更为重要的上邽城以获取根据地,街亭只能退而求其次。换句话说,用马谡并不代表他受重视的程度超过了魏延、吴懿,而恰恰是诸葛亮觉得他不如二人。街亭谁守都守不住这个诸葛亮心知肚明,最好的结果就是拖延时间。用马谡或许是诸葛亮的一步险棋,在大局失利的情况下期冀善于“攻心”的马谡创造奇迹,只是结果让他很失望——关于这点我在之前的问答中已有说明。

街亭败战也证明了马谡只适合当参谋,不适合挑大梁。参谋要求思路宽,将帅要求判断准,使的是两股劲儿。诸葛亮没看透这一点确实失算,所以事后总结他才把责任往自己身上揽。马谡失守街亭后曾逃到丞相长史向朗那里,向朗也因隐匿不报而被诸葛亮免职。如此两肋插刀也说明马谡的人缘不错,这或许是诸葛亮当初看上马谡的另一原因。

点赞11、河源市 网友:二三事

刘备这个人,看人很准的,以识人用人超常。在这一点上,刘备和诸葛亮是有差距的。这从两个人身上可以看出来,一是刘备对魏延的态度,刘备认为魏延是个人才,放手重用他为汉中太守,而诸葛亮自始至终对魏延采取的是用与防犯的态度;二是刘备对马谡的态度。刘备在生前是没有十分重用马谡的,他认为马谡言过其实,不堪大用。而诸葛亮则将马谡当做弟子看待,刻意培养,直到将马谡推上前线为将,遭遇街亭之败。刘备生前,文有诸葛亮、庞统、法正等人,武有关张赵马黄以及魏延、刘封等大将,而刘备死后,诸葛亮事必躬亲,武将凋零,落得个“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这与诸葛亮在识人用人培养人上的短板不无关系。

拿马谡来说,刘备已经忠告诸葛亮了,但诸葛亮不信啊,没有拿刘备的遗言当回事。诸葛亮认为马谡是个人才,刘备对马谡有偏见。诸葛亮是很忠于刘备的,但忠诚并不等于对刘备的话百分百地听从,马谡的悲剧,也是诸葛亮识人不明的悲剧。所以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他心中也苦啊。

点赞12、驻马店市 网友:小米粒

的确,《三国志》中,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而在随后的第一次北伐中,诸葛亮就派马谡去守至关重要的街亭,诸葛亮为什不听先主嘱托呢?

原因有三:第一,诸葛亮识人用人不如先主;第二,蜀汉后继无人;第三,这是扶植荆州集团的政治需求。

马谡其人

《三国志》中关于马谡的记载属实不多,总结起来有三条:第一,马谡是以荆州旧部的身份随刘备入蜀,任县处级、后升厅局级干部;第二,刘备临终劝诸葛亮不要重用马谡,然而诸葛亮偏偏十分器重;第三,马谡因失街亭被斩杀。

这一系列事迹被《三国演义》传神的刻画出来,为世人奉上了 “挥泪斩马谡” 这一出经典桥段,从一定程度上凸显出蜀汉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

相对于脍炙人口的“失街亭”,刘备临终遗言这一段并未被大加渲染,然而这却是史书上非常重要的一笔。

因为史书对刘备的临终遗言记载并不多,为什么要抽出宝贵的时间对一个厅局级干部做一番评价呢?可能有三点原因:其一,刘备确实有精准的识人眼光;其二,马谡在某些方面是真的不行;其三,诸葛亮当局者迷,认不清马谡的真实能力。

因此,刘备对诸葛亮重用马谡感到十分担忧,作为过来人,刘备十分清楚一个错误的决定会给帝国带来怎样的伤害。

总结起来一句话:在用人方面对诸葛亮并不放心。

识人用人:

史评刘备: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刘备作为一位成熟的政治家,最拿手的便是收服人心和人尽其用,所谓“高祖之风”,就是将识人用人做到极致。在用人制度上比较,刘备和孙权都没有曹操那样具有改革精神,东吴依旧是依赖大士族阶层,而刘备则是运用超强的政治手腕和人格魅力去吸引人才。因此刘备在时完全可以掌控一切,但是临终之时,他就开始担心继任者和辅政者的用人眼光了。

腹黑的讲,刘备并不是完全对诸葛亮没有防备的,在入蜀之初,刘备原本是带着庞统和魏延开疆扩土,后期也曾重用和扶植魏延,在一定程度上牵制诸葛亮。在入蜀之后,刘备又培养益州势力,与旧荆州集团相制衡。我们都不愿意相信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竟然还有猜忌,但是政治本身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试想一个毫无防备心的君主,怎么能在混乱异常的三国乱世生存,躲过一轮又一轮的大清洗,最终完成鼎立霸业呢?

说到这里我们再插一句题外话,先主托孤,无论在《三国志》还是《三国志·裴松之注》都没有提及让诸葛亮取而代之,仅是在《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段精彩的描述:

刘备命令内侍扶起诸葛亮,一手掩泪,一手拉着他手说:“朕我要死了,还有心腹之话相告!”诸葛亮问:“有什么圣谕?”刘备哭道:“你的才干十倍于曹丕,必定能够安邦定国,终成大事。如果我的儿子可以辅佐就辅佐;如果他才干不济,你自己可为成都之主。”诸葛亮听完后汗流遍体,手足失措,哭拜在地说:“臣我怎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说完后叩头流血。 ——《三国演义》第八十五回

从“汗流遍体”、“手足无措”和“叩头流血”三组动作就可以看出,此实乃诛心之言,防范的语境远远大于真心将帝国相让。因此,无论是正史还是演义,都千万不要将刘备想得那样单纯简单。

因此,不要小瞧刘备的识人眼光。

人才凋零:

其实马谡也许确实是有一定能力的,否则史书上也不会用“才器过人”来形容他,一定是他在地方上工作有一定成绩。

然而到了中央,身处政治中心,经过一定时间的接触,一把手和二把手对这位同志的能力有了不同的评价,一把手认为此人才拙,二把手认为此大才。诸葛亮看中的是“好论军计”,而刘备却认为“言过其实”,事实是最好的评价标准,一切结果表明刘备是对的。

其实当时并非没有人能担当此重任,赵云可以、王平可以、魏延也可以。但是要么是老将,要么是降将,没有太大的培养价值。诸葛亮必须多培养几位自己信得过的接班人,贯彻自己的治国政策,这样蜀国才能长久安定。

而为什么要挥泪展马谡?《三国演义》中是为了凸显蜀汉人才凋零,杀之可惜。而实际上,很可能是给政敌们一个交代,毕竟托孤的还有益州集团的重臣,诸葛亮不可能毫无原则的庇护马谡。

偏之任之:

诸葛亮作为帝国下一任的实际掌权者,在用人方面受到了先帝质疑和担忧。但是诸葛亮并不会如此认为。

事实上诸葛亮在用人上也确实有用人唯亲的嫌疑,《资治通鉴》中对于诸葛亮的用人,总结起来就是亲近赵云等老臣;打压法正为代表的益州集团;保护荆州后续势力,重用“众事不治,时又沉醉”的蒋琬、气量狭小的杨仪和本文所说“言过其实”的马谡等人。

因此诸葛亮重用马谡,一是未看清其本质,二是政治需要,三来是想培养新人。

不过这些都是人之常情,任谁都会想提拔培养与自己亲善的下属。只不过此事被历史无限夸大,才形成如此尴尬的局面。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