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兄反目成仇,百年后哥哥不在了,侄儿没叫,我自动奔丧丢人吗?
得知老姑去世的消息,当年迈的母亲领着我们兄妹几个出现在老姑灵堂前,表兄大宝朝母亲那一跪,我泪如雨下!
爷爷奶奶有四个孩子,老姑排行老三,上面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她只比我父亲大 1 岁。
旧社会人重男轻女思想特别严重,老姑在她5岁那年,被狠心的爷爷送人做了童养媳,虽然奶奶以死相逼,但男尊女卑的年代,根本没有女人说话的份。
好在老姑婆家离我们家并不远,后来在爷爷奶奶去世后,大伯和父亲也跟老姑有走动。
或许是从小不在一块长大的缘故,生活环境不同,老姑很明显跟娘家人不亲。后来老姑父30多岁去世,留下一双儿女,这孤儿寡母的日子就更难过了。
俗话说“救急不救穷”,那些年各家的日子都不好过,但父亲也是力所能及的帮老姑一把。
人穷的时候,内心是自卑的,心也跟着脆弱,常常把自己武装成刺猬似的,咄咄逼人。
老姑就是这样的女人。
我父亲在世时为人特别和善,但在教育晚辈方面比较严格。所以我的三个哥哥一直长到三十多岁,见到父亲也是毕恭毕敬。
老话讲:“天上雷公,地上娘舅”,父亲对老姑的儿子大宝也同样如此,以对待儿子那样约束外甥大宝。
有一年春节正月初二,大宝来我家拜年,因为不满意父亲说话,生气回家了,回家后跟老姑一告状,把老姑也得罪了!
老姑就一儿一女,大宝是弟弟。
对这个儿子,老姑看成自己的眼珠子似的,不容任何人说他。
因为姑父在世时也是老实巴交的人,也没文化,所以在对待孩子方面谈不上“教育”二字,他去世后,老姑就更加溺爱这个儿子了。
大宝其实也是个老实巴交的人,只要不喝酒,说话做事都还靠谱,可一旦往酒桌上一坐,端起酒杯,那就开始口无遮掩、八老爷不当家、“酒”老爷当家了!
最让人头疼的是,他喜欢在酒桌上打“酒官司”,不把人喝倒他不尽兴,不分任何人,不管任何场合。
那年正月初二刚好我大舅的孙女婿两口子也到我家拜年,因为刚结婚不久,也是新女婿。
那天我母亲做了一大桌菜,还把我两个堂哥找来作陪,大宝也在其中。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大宝的话也开始多起来。但新女婿小范本来就文质彬彬,又是新来乍到,所以有些拘谨,更不胜酒力。
陪完一圈后,再给小范斟酒他就开始推让了,说喝不了了。也许他说的就是实话,此时他的脸红的像新贴的对联似的。
父亲看看小范那样,知道他是喝不了,就替他解围,说喝不了就随意,在坐的也都不是外人。
几个哥哥们都自觉的不劝酒,但大宝不乐意了!他是“掌酒壶”的,据说在酒桌上是无冕之王,所以他瞪着醉眼朦胧的眼,对小范大声说道:不行,喝酒喝双不喝单,哪有喝一圈的?再来一圈!
小范为难的朝我父亲看看,面露难色。
父亲就对大宝说:小范喝不了,就别勉强他了。
谁知道大宝脑门青筋劲爆,一手攥着酒瓶,一手撑着桌子,脸恨不得凑到小范跟前,鼻尖碰鼻尖了!
小范将身子往后挪了挪,脸上露出尴尬的笑,低声说道:不好意思,真喝不了!
大宝把酒瓶子重重的往桌子上一掷,一只脚翘到板凳上,用手指着小范道:不行!
望着大宝粗鲁的举动,父亲看不过去了,他坐在那对大宝道:不能喝就别强求,非把人喝倒你高兴啦?
母亲在一旁急的敢怒不敢言,毕竟这是她娘家人,而且还是新女婿,万一把人喝多了,可咋办?
所以母亲一个劲的朝父亲使眼色,意思就是让大宝别勉为其难了。
父亲更是一个稳重有分寸的人,他皱着眉厉声喝道:行了行了,你这孩子,才喝几杯酒啊,耍什么酒疯!
这不说不要紧啊,大宝一听父亲说他“耍酒疯”,那可不乐意了,他用脚把屁股下的大板凳重重的往旁边一踢,说道:老舅你这是看不起人!我让小范喝酒咋啦?有错吗?
我父亲说:人家都说喝不了了,你还纠缠有意思吗?非要喝的歪歪倒倒好看吗?
谁知道大宝一把鼻涕一把泪说:老舅你就是看不起人,小范不就是城里人嘛,你就高看一眼,我这个亲外甥在你眼里啥也不是……
越说话越多,越说越生气,最主要的是他还“呜呜”哭起来了!
把我母亲急的赶紧像哄孩子似的哄大宝,让他吃点饭到屋里躺会儿。
谁知道大宝愤愤的拔腿就走,连招呼都不打,一溜烟不见了!
母亲朝父亲抱怨道:不会好好说话嘛,看你把他气走了!
父亲横了一眼道:惯的不成样子!快30岁的人了,一点不懂事!喝起酒来没完没了,说他咋啦?
就这样,初二那天不欢而散。
因为大嫂娘家跟老姑是一个村庄的,所以每年大哥去老丈人家拜年,母亲就会预备一份礼物,让他拿去给老姑。
那年大哥大嫂从老姑家回来,告诉我父母说老姑很生气,说父亲当那么多人面,奚落大宝,就是瞧不起她这个姐姐,还说什么“打狗还要看主人呢”等等。
父亲听完把手一挥,没好气的说道:别听她啰嗦!大宝就是她给宠坏了!看看到时候害谁!
就是从那一年起,随后好多年大宝过年都不来拜年,我父母也不去计较他,总之大哥大嫂每年去岳父、大舅哥那,肯定去老姑家看他们。反正送完东西,也不在那吃饭,跟大宝两口子很少能遇到,因为他们俩也要走老丈人家。
父亲去世时,当年我哭的昏天黑地的,没注意到老姑和大宝什么样子,但肯定来了,但随后两家几乎就没有走动,因为大宝两口子外出打工了,唯一的儿子初中没毕业也跟着出去闯荡,家里就老姑一个人孤零零在家。
有一次我母亲在地里挑荠菜,老远看到一个老太太在捡田埂上捡废塑料皮,等走到跟前一看,原来是我老姑!
因为离母亲住的小屋不远,母亲热情的邀请老姑去喝杯水,休息一会儿,但老姑谢绝了,她说还背的东西挺沉,不去麻烦了。
母亲看到老姑沧桑的模样,一阵心疼,摸摸自己口兜只有就十几块钱,就掏出来塞给老姑,但老姑说啥都不要,说自己有钱用。
其实我母亲知道大宝两口子对老姑根本就不孝顺,能给点口粮就不错了,老姑女儿嫁的又远,也就偶尔回来看看,远水根本救不了近火,老姑比我母亲还小一岁,但生存环境天壤之别。
老姑断然拒绝接受母亲的施舍,逃也似的匆忙走了,只留我母亲一个人呆呆的站在原地发愣。
这是我有次回家母亲告诉我的。
说实在话,我那时候也是忙生活,跟老姑没有什么感情,所以也没把这事放在心上。心想老姑也有儿女,就这一个老妈难道还照顾不好吗?何况表兄大宝有些不讲理,万一去了遇到碰一鼻子灰回来,那就是自讨没趣,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有一年端午节前夕,我回去给母亲送粽子和刚上市的荔枝,在母亲小屋住了一晚上,准备第二天吃完早饭再回合肥。
我每次回去肯定要睡个懒觉,母亲一大早出去买臭干子,准备炸一点让我带走。
朦胧之中,听到母亲在门外跟人说话,说到谁中午热死了等等,引起我的注意。
就在我刚坐起来,母亲就进屋了,她面色沉重的对我说:你老姑去世了,刚刚听卖豆腐的老董大哥说的。
我一听,心突突的跳动加速,毕竟这是有血缘关系的亲老姑!
我赶紧简单洗漱,问母亲道:那咋办?是昨天的事吗?大宝怎么没给信呢?
母亲道:一个儿子的家庭事情多,可能忙不过来或者来不及吧,不管他给不给信了,你去告诉你大哥,让他到我这来,我们商量一下怎么去。
我赶紧从邻居家借了一辆自行车,骑上就直奔大哥学校,把事情简单一说,大哥迅速跟着我来到母亲小屋。
那时候二哥二嫂在北京打工,小哥肯定也回不来,最近的就是我姐,母亲对我和大哥说:打电话给小月,让她赶紧回来,我跟你们一块去给你老姑送银锭吧,99年就这1年,虽然大宝不懂事不告诉我们,但我们一定要去,她可是你爸一奶同胞的亲姐啊!
于是,我们兄妹三人,在母亲的带领下去,去距离6里地远的老姑家。
因为我们老家有这样风俗:老人去世要在家“封三”,就是即使火化后也要停放三天再出殡。也是冥冥之中有天意,等我们到的时候老姑遗体还没拉去火化。
还没等我们母子四人进门,就有人通风报信给大宝,说“白鹭湖的老舅妈和表兄表妹来了!”
大宝一听,赶忙穿着孝袍往外赶迎接我们,看到82岁的老舅妈亲自来了,大宝“扑通”一下跪倒,连磕几个头,哭着说让老舅妈原谅自己,他对不起舅妈,对不起死去的母亲。
或许是血缘亲情,或许是看到故去的老姑让我想起自己的父亲,我的眼泪如决堤的水,倾泻而下,哭的睁不开眼……
那次之后,表兄又开始跟大哥他们走动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宝也改变了许多,不再是当初毛头小子那样冲动,不过还是爱喝个小酒,但能克制住自己的情绪了,每次跟大哥喝酒时就说到我父亲,说老舅是他最佩服的人。
如今大宝的孙子也在我侄子、侄媳的学校,因为知道是老姑奶奶的重孙子,侄子对孩子格外照顾,让大宝一家感激之至,说:任何时候,亲人就是亲人!
题主问:兄弟反目成仇,百年后哥哥不在了,侄儿不叫,我自动奔丧丢人吗?
我的回答是:一点不丢人!反而能显示出你的胸襟。血脉亲情,这辈子能遇见成为亲人都是缘分,一条老根上开枝散叶的后人,矛盾最终借此机会得以化解,“伸手不打笑脸人”,相信从此之后,你们又是相信相爱的一家人!
大家好!如果喜欢我的分享,请关注@白鹭湖姑娘!谢谢您的支持!
村里有一家人就是,兄弟反目成仇多年不说话。哥哥去世的时候弟弟自己去参加了葬礼,村里人都说弟弟做得对。
秦二和秦三是亲哥俩,结婚后秦二住在前院,弟弟秦三住后院。他们关系虽然不是太好,但也过得去。
哥俩的孩子们一直玩得都不错,每天都是前后院的跑着玩。
矛盾就是从秦二家盖房子时种下的,当时秦二的儿子大了,他想把家里老房子扒了重新盖,好留给儿子娶媳妇。
当时他们两家中间有条道,能有两米多宽。这条道主要就是秦三家走,因为秦二家大门在前面。
但是秦二家量地基的时候,就给把这条道多占了一些。
秦三看见了就说:“二哥,你这多占地了,你看多出来快有半米了。”
秦二却说:“我怎么多占地了,本来这条道就是我们两家的,我现在占的也是我自己的家,没占你家的。”
秦三也不让呛他说:“你家门前的是你家的,这门后本来就是我家的。再说你看占完了,我家这条道都进不来车了。”
哥俩你一句我一句,谁也不让着谁,最后竟然动手打一起去了。村里人都去拉,好不容易拉开了。
谁知道,秦二趁大家没注意时,跑到秦三跟前,打了他两个大嘴巴了。这两个嘴巴子打的,在场人都蒙了,谁也没想到秦二会这么做。
秦三被打了两个嘴巴子,他当时就急了,捡起地上的铁锹就要打秦二,村里人见状赶紧给拦了下来。
这次以后哥俩就不来往了,虽然住前后院经常见面,但是彼此都不说话,见面也像没见到一样。
秦二家盖的新房子往回缩了一些,没像之前量的地基盖,但是也占了一点原来走路的地方。
不过老哥俩虽然不来往,不说话,但是他们的后辈之间还是走动的。
秦二儿子结婚的时候,秦二老两口没去邀请秦三,只是秦二儿子去了叔叔家邀请了他。
秦三本来不想去的,他觉得哥哥和嫂子没有来,就是没有诚意。
但是秦三的媳妇说:“侄子来了就行了,人家来请了,你不去,这让村里人知道了,还不得说你的不是。”
后来秦三就去了,在农村娶媳妇头一天就有席,那天晚上秦三去了。但是秦二看到他,没有跟他说话,也没有笑脸。
秦三生气了,饭都没吃就回家了。第二天,侄子娶媳妇正日子他都没去。
哥俩的关系多少年一直就这么僵着,谁也不跟谁说话。
后来秦三的儿子发展得挺好的,他在城里给父母买了房子,把父母接城里养老去了,农村的房子也卖了。
这之后两家人家就不再来往了。
多年以后,突然有一天,秦三的儿子跟他说:“爸,二伯去世了,我要回去奔丧,你回不回去。”
秦三问儿子:“你听谁说的?”秦三儿子回答说:“二伯家大哥给我打的电话说的”。
秦三说:“你哥也没告诉我呀,这是没瞧起我这个叔叔,我不回去了。”
这时候秦三的老伴说:“老头子,死者为大,不管怎么说他也是你哥,你只有这一次机会,不去的话,以后后悔都来不及了。再说二哥去世侄子肯定忙,哪有那么多时间挨个打电话呀。”
秦三想了想,觉得老伴说得有道理。虽然哥哥当年打了他两个嘴巴,但是他们都僵持这么多年了。现在哥哥百年了,不管怎么说他们还是亲兄弟,他应该回去送哥哥最后一程。
后来,秦三的儿子开着车,拉着老两口一起回来了。
他们回来的时候,村里很多人都挺惊讶的。因为他们之前还在一起议论过,说过秦三肯定不会回来的,没想到老两口跟儿子都回来了。
秦三的侄子见到他说:“三叔,我怕给您打电话,你不来。也不能告诉弟弟,所以就没跟您说,您别生气。”
没想到,秦三一点没生气,还说:“都是一家人不说这些话了。”
那两天秦三一直帮着张罗着,直到哥哥出殡后,他们才回家。
村里人都说,秦三很大度。这么多年哥俩不来往,哥哥去世也没通知他,他还能回来参加哥哥的葬礼,一般人做不到。
回答问题:兄弟反目成仇,百年后哥哥去世,侄子没叫我,我自主去奔丧丢人么?
你这样做是对的,一点不丢人。或许大家会觉得你这样做很对,就像文中的秦三一样。
不管怎么说,血浓于水,毕竟你们是一奶同胞的亲兄弟,即使之前有过节,但是现在哥哥百年了,一切仇恨也就结束了,后辈们还是一家人。
我作为一个晚辈,说下我二伯去世的时候,我和父亲一起回去奔的丧。我小的时候,二伯经常来我家玩,经常逗我,和我老爸关系比较好,后来因为我妈和二大娘闹了矛盾,二伯也不出来说句话,然后两家关系一直不是很好。
后来,我结婚的时候,大家都说,毕竟是一家人,趁这个机会和好吧,让我去二伯家请他来参加婚礼,那天晚上,他虽说是答应过来了,但是说的一些话也让我非常难堪,为了父母,我选择沉默,最后算是落荒而逃吧。第二天是准备婚礼的日子,二伯和二伯家的哥哥都过来了,到晚上吃饭的时候,因为老爸的一个无意举动,让他们记在了心里,觉得老爸没把他们当回事,后来老爸说如果真是一家人的话,就不会计较这些了,第二天婚礼也没来参加。从那以后,两家的关系一直僵着,谁也不理谁。
直到有一天,大伯打电话来,说是二伯生病去世了,让我们回去,当时一听,我就从心里觉得不回去,活着的时候,都不说话,回去有什么意思。但是老爸坚持一定要回去,后来我也想通了,毕竟人没了,所有的恩怨都过去了,何必在纠结这些,毕竟是自己的亲伯伯。
其实,很多时候都是因为没有做到各让一步,才会让亲兄弟关系变得不好,但是人没了,什么事也就没了,该回的还是要回。
我们本家有个兄弟,他与他姐姐本来是一直处的挺好的,后来我们也不知道是因为什么事,姐弟俩闹了矛盾。前两年我在老家时,这个姐姐不幸意外去逝了,在她的葬礼上,她这个弟弟就一直没有出现,所有的亲戚朋友都感觉有点不可思议。
我老家那边还有个邻居,女儿与老娘有脾气不和,十几年逢年过节的,女儿也从不回娘家看望老娘。后来老娘得了重病,快不行的时候,就是想念她这个唯一的女儿,女儿家离我们颜庄不到五里路,娘家哥哥弟弟都去叫她回来看老娘一眼,她就是坚决不回来。
后来老娘在遗憾中走了,老娘的葬礼,这个女儿也没来参加。老娘死后十多天了,这个女儿买上礼物来了,说来给她哥哥弟弟们解恼,她娘家侄子一听破口大骂,吓得她屁滚尿流地跑了。娘家侄子告诉她了,你死了也别来报丧,你没有娘家,来报了丧也没人去。
一,你作的很对,尽管过去弟兄反目成仇,但是手足之情仍然在!你去了,说明你大度,有涵养,是个办大事的人!侄儿反而高看你一头!逝者为大,让过去的一切矛盾,一切恩怨都随风飘逝!人,特别是在伤心的时候,更需要亲人的出现和及时的帮助!这样,也为在日后的交往中,开了个好头!也为后代人的来往,铺平了道路!
矛盾,仇恨是可以化解的:你带了个好头,俗话说,斗下去,头破血流,让一步,海阔天高!所以,亲戚间,都要学会换位思考,互助!互爱!互尊!互敬!大小事都看淡一点,看远一点,看透一点!亲戚朋友,热热闹闹,不是一件很好的事吗?你作的很对!很好!值得点赞!
小婶去世六个小时,还没有换上寿衣,小堂弟惊慌失措,不知道该干嘛,当我父母赶到的时候,堂弟感动得哭了,差点跪下。
小婶这个人怎么说呢?她是一个典型的农村没文化的人,很多农村人都很善良,但是小婶不怎么善良。
小婶与边上的邻居都处得不好,与隔壁的子花娘打过官司。
两家在隔壁,但是小婶小叔要把子花娘家后面的空地占用过来,他们种上了自己的菜,子花娘肯定不同意,两家吵了起来。
当时两家吵得很厉害,差点动手,子花娘比较文明,她骂不过我小婶,被气得发抖。
子花娘的小女儿是个大学生,她让子花娘用法律保护自己,她帮子花娘上诉了,并且上诉成功。
当然子花娘与小叔小婶的关系也变成水火不容,本来抬头不见低头见,变成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小婶在我们村以不好惹的形象著名,她可以一个小时不重复的骂人,只要别人不小心弄到她家的东西,就肯定逃不了她的指责。
小婶子是我们村里的″鬼见愁",大家见了她都绕道走,惹不起,还躲不起吗?
小婶子与我母亲的关系也很僵,她们是因为一碗鸡蛋面而闹翻的。
我母亲生我的时候,奶奶烧了一碗鸡蛋面给我母亲,小婶知道了,很生气,因为她生女儿时,奶奶没有烧过。
小婶子指桑骂槐地骂了奶奶和我母亲整整一个月,我母亲忍无可忍,与她大吵了一架,从此两人相忘于江湖,不相往来。
小婶子生了二个女儿后,终于生了一个儿子,她又开始作威作福,骂我母亲和子花娘绝户。
我们两户人家都生了三个女儿,小婶子觉得我们这两家都没有儿子,是很失败的。
她经常讽刺我父亲:"大伯,你这么用心干活干嘛?你家那个生了三个女儿,你还这么宠着她们,你到底啥想的…"。
幸亏我父亲没有被挑拨成功,对我们依然很好,还尽量地让我们都去读书,大姐和我读书都很好,我们考上了大学,让母亲的后半辈子腰杆子挺得直直的。
小婶子这种到处得罪人的性格,也让她没捞得好,她家有事,边上的邻居一个都没人愿意去帮忙。
像这次小婶子的突然去世,小婶是在睡梦中去世的,头天晚上还生龙活虎的,吃了一大碗面条,第二天早上就没气了。
当时是正月初四,堂弟去叫她的时候,发现她母亲已经冰凉凉的,没气了。
堂弟被吓懵了,他被打得措手不及,又不知道该怎么办,他父母把周边的邻居都得罪了,没有人愿意去帮忙。
小婶子是突然去世,没有准备寿衣,堂弟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场面,一窍不通的他站在母亲面前,默默地流泪,不知道如何安排接下来的事情。
堂弟的老婆打电话一个个通知亲人,我父母知道后,立刻就过去,堂弟看到我父母感动得哭了。
在我父母,以及其他邻居的帮忙下,小婶子被送上山了,社会还是讲道理的人多,人S灯灭,大家都不会和一个S人计较。
丧事后,堂弟一家一家地去道谢,连子花娘也来帮忙,堂弟去道谢的时候,子花娘说:"读书人就是不一样,你很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你比你父母强很多,好样的。″
他们两家也一笑泯恩仇,古话说得很不错,敬人者,人恒敬之。
题主问:亲兄反目成仇,百年后哥哥不在,侄儿没叫,我自动奔丧丢脸了吗?
剪不断的手足情深,
割不裂的血脉相连。
忘不掉的童年趣事,
放不下的思念牵挂。
时光摧老了容颜,摧裂了情义,摧散了故人。
季节转换间,有了生离,有了死别。
不要担心,你的侄儿肯定非常感激你的主动奔丧,这时候他最需要至亲之人的关心,你的到来不仅让他面子上更有风光,心里上更有依靠,你好样的,为你点赞!
我是硬笔写生活,感谢您的阅读,请帮忙点赞!
这种做法根本就没有丢人,毕竟始终是亲兄弟,纵然反目成仇,不相往来,百年之后,其中一个不在,既然知道,也好应该前去奔丧的,何况过身的又是自己的兄长呢?
要知道,虽然说兄弟之间反目成仇,但是,始终是同一父母所生,而且,随着一方过身,往日的恨怨也好应该随死者一同消逝才是,毕竟是亲兄弟,生前已经不相往来,到死也好应该要见上最后一面,尽释前嫌为是,这又何来会丢人啊?
我认为,就算是死者的家人并不欢迎,也好应该要尽一下自己的心意,要知道,做兄弟无论恩怨如何,都是有今生,并不一定有来世的,如果真是逝者有知,也可以让他安息,而自己也可以释怀啊。
河南安阳,我们那边有红事叫白事到的规矩。哥哥已经去世了,人死为大,再者也讲究死了死了,人已经死了,所有的恩怨也该了了。该去就去,为了活着的自己。说个身边的人:婆家大叔和五叔,因为各种原因弟兄俩也是反目成仇。大叔咽喉癌去世,大叔儿子去给五叔报丧,五婶不让人家磕头也不让五叔去。当时好多人劝他去送自己大哥一程,毕竟一奶同胞。五叔固执的听不进去,那几天还躲了出去。此后几年,每到大叔忌日,我们回去上坟,五叔就哭就后悔,内疚自责。可是又能怎么办,他做事太绝了呀。死的人什么也不知道,但活着的人如果没放下,那真是一种煎熬,而且会伴随终身。为了自己以后不后悔,去,一定要去,还要让自己的孩子们都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