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明知不可能匡扶汉室,为何对刘家两代忠心辅佐,死而后已?
匡扶汉室,是诸葛亮自己的理想。刘家两代为诸葛亮搭建了一个实现自己理想的平台。诸葛亮忠心辅佐刘家两代,死而后已,本质上是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水镜先生说诸葛亮“得其主,不得其时”。而在诸葛亮心目中,能得其主足矣。
诸葛亮高卧隆中,遍观天下群雄,除了曹操、孙权,其他皆为割据势力,早晚定会灭亡。而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他需要寻得一位雄主,辅佐雄主成就汉高祖和光武帝那样的伟业,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诸侯群雄之中,这样的雄主只有刘备。
因此,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之际,诸葛先生对刘备开口就问:敢问将军之志?刘备答曰: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诸葛亮非常满意。于是,他不问你刘备封我何官职?也不问给我什么待遇?直接就和刘备下山出发了。
至于刘备是不是真心?会不会易志?诸葛亮自信根本就没有必要考虑。
因为,诸葛亮深知其实自己也没有任何其他选择。再说,他自己需要的也仅仅是一个实现理想的平台而已。若刘备父子不是那样能够带领自己实现伟业的主公,那自己就把他们打造成那样的主公;即使他们不能被打造成为那样的主公,自己也可以打造那样的“业绩”。
总之,只能说诸葛亮明知匡扶汉室难度很大。但他也深知,在汉室气数将尽之时,还要执着追求兴复汉室,这样的伟业其能轻而易举?
“天生我才必有用!”。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的旷世之才,不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终生,那岂不是还不如“躬耕陇亩”?
十分高兴能够给你回答这个问题,我是历史领域创作者汉关驼铃。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发明家。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诸葛亮是我国传统历史上封建士大夫中的“完人”,是“智慧”的化身。他一生以“匡扶汉室”为己任,忠于国家,心系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后死在了北伐中原的征途中,为历朝历代的人们所敬仰。
可诸葛亮既然是“智慧”的化身,明明知道不可能匡复汉室,为何对刘备父子两代忠心辅佐,死而后己呢?我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匡扶汉室是诸葛亮的人生理想
汉朝是我国第一个影响力十分大的王朝,“汉人”已经成为中原民族的符号,汉朝“广阔的领土、辉煌的文化、强盛的军事、繁荣的经济”等特征已经成为人们的骄傲,人们都以作“汉人”为荣,包括汉朝周边的各少数民族都想成为“汉人”,如很多归降的匈奴人都被赐予汉姓。
自董卓乱汉以来,各地军阀豪强崛起,东汉分崩离析,军阀混战四起,百姓流离失所,袁绍、曹操、孙权、刘表等群雄都割据一方。但是,谁都还不敢轻易代汉自立,即使曹操最后统一了北方,也仍然以汉丞相自居,不敢轻易僭越称王。只有袁术这个不知天高地厚公子哥,以为得了玉玺便是天子,公然在淮南“称帝”,立即便被群殴而死。所以当孙权劝曹操进位称帝时,曹操便说:“是儿欲使吾居炉火上耶”。
天下大乱导致民不聊生,“千里无人烟、白骨露于野”,悲惨的社会现状使人们十分想念汉朝强盛的时候,都渴望回到汉朝以前的日子,这就是人们所说“人心思汉”。面对天下大乱的局面,封建士大夫们“以天下为己任”,“匡扶汉室”成为当时士大夫们的人生理想。不只是诸葛亮,就连曹操的重要谋士荀彧也是这个理想,因此后来在曹操称“魏王”时极力反对,最后受曹操压制抑郁而死。
二、诸葛亮并不认为汉室不能恢复
汉朝统治时间太长了,两汉前后四百年,中间虽然出现了王莽篡汉,但刘秀很快就又给恢复了,因此人们并不认为汉朝会就此灭亡,只认为是奸臣当道,当时的人们也没有现在人的科学观点,去论证汉朝必定灭亡。
东汉出现大乱是由于董卓入京引起的,大家都认为是董卓把天下搞乱了,皇帝没有责任,汉廷没有责任,只要把奸臣除掉汉朝还能够恢复。同时前有刘秀复汉在先的例子,再加上“人心思汉”的民心,诸葛亮认为只要条件允许,就能成功恢复汉室,因此才在隆中对中对刘备说:“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汉朝四百年的统治历史贯性很大,当时人们想不出除了汉朝还有什么朝能代替汉朝,其实曹操开始也是以恢复汉朝秩序为己任的,只是后来条件变了心态才变,要不他也不会招揽到那么多人才。曹操终其一生未称帝,也有他当初复汉的理想在作用,只有孙权是准备割据江东的。
三、封建士大夫的价值标准决定诸葛亮“不仕二主”
汉朝时的士大夫们奉行“忠孝节义”的价值标准,诸葛亮是典型的封建士大夫,他的理想是“匡扶汉室”,他实现理想的途径就是辅佐刘备。因此当刘备“三顾茅庐”把他从南阳请出来后,他便认定了刘备,忠心无而的去辅佐他,即使刘备死后到了刘禅,他也无怨无悔。
“忠”是他做人的第一标准,况且刘禅把一切朝政都交给他,并尊他为“相父”,他有什么可抛弃的,无论是到魏国或是东吴他都不可能得到这么高的地位,也不可能有更好的途径来实现他的理想,若是篡位自立那更是他所不齿的,与他做人的价值标准严重不符。
而且,诸葛亮并没认为“匡扶汉室”无望,即使关羽丢失荊州、刘备夷陵兵败,他没有对自己的理想产生过动摇,只是实现理想的条件变得更艰难了。他始终认为曹魏是篡汉自立,不得人心,他们蜀汉才是正统,才会受人拥护。
诸葛亮的政治理念是坚持西汉初年的制度模式——三公九卿制,丞相才是行政的最高首脑,治理国家是靠丞相,皇帝只是国家的形象,因此刘禅能干不能干都不重要,只要有他这个丞相在,蜀汉就能治理好,实际上他也是这么做的。
诸葛亮始终认为曹魏必不能长久,也不受人民拥护,只要他北出祁山,打出“恢复汉室”的旗帜,必定一呼百应。但是忽略了曹丕在接受了“九品中正制”之后,受到了世家大族的拥护,同时曹操统一北方后局势日趋稳定,老百姓也不想重蹈战火。
而且诸葛亮不是一个十分出色的军事家,在军事行动上过于谨慎,不会像韩信那样“明栈道修、暗度陈仓”,出奇兵制胜,甚至连魏延的子午谷方案也不予釆纳,这样就等于把一切军事行动都告诉了司马懿,司马懿只要牢牢守住边关隘口不出就可以了。
总之,诸葛亮忠心于刘备父子是由他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念所决定的,士为知己者死,即使刘禅再无能诸葛亮也不会抛弃他。
以上是我的答复,不知大家是否满意,欢迎讨论。
谢邀!这充分地证明了,葛诸亮是非常的重视气节盈天青史留名,宁可逆天而行不忘初心,他做到了掬躬尽粹死而后已,千百年来成为后世的楷模智慧化身,虽死犹生长使英雄泪满巾,他可以笑眠九泉无憾……。拙见。
这个问题是两个问题啦!因为我最近在看《大汉帝国在巴蜀》,也小小的谈一下这个问题。这本书非常棒,也推荐给大家去看看!
诸葛亮和匡扶汉室的关系
诸葛亮有义务去匡扶汉室吗?没有!从一开始刘备三顾茅庐出《隆中对》起,诸葛亮就没有明确的主张过匡扶汉室的想法,所以汉室存不存和他没有任何关系。
我们从《隆中对》来看: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乐毅是战国时期燕国军事家。但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君主是周王室。无论周王室是否衰落,他都是君主。同理比对,无论汉室是否衰落,汉献帝都是君主。而诸葛亮自比的对象是军事家、纵横家、政治家,他的抱负是帮助一个有能的人获得天下,而不在乎这个人是否是正统。从这点来说,汉室与否不被他关心。
后世大家经常把诸葛亮比作和伊尹、吕尚相对,这是不对的;后两者他们是有明确的辅助对象,伊尹辅助成汤灭夏,姜太公辅助文王取得天下,他们是明确的反对了当时历史下的夏王朝和商王朝,站在了王朝的对立面。诸葛亮不是,诸葛亮对王朝没有什么感想,所以他自比管仲、乐毅,王朝在不在与我无干,我只是想发挥自己的作用。
其实如果大家仔细去看《隆中对》,就会发现《隆中对》的本质是对当时天下趋势的预测,但并没有说要举汉室大旗。诸葛亮的整体思想都是冷眼旁观世界变化的那种,“我告诉你现在天下怎么怎么着,其中哪几股势力重要,如果你要谋求天下的话,你要避谁的锋芒,可以联合谁,以哪里为基业拓展……”这是很冷静的,而不是说你作为臣子该怎么怎么着!
对刘家两代忠心辅佐,重点是对刘备的忠心
为什么对刘备忠心,那我们又得从《出师表》回望诸葛亮的一生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刘禅重要吗?并不,创业创的是谁的业?是刘备的业,也不是,其实是刘备能否实现了诸葛亮的宏图大业,从青州、徐州走起,到荆州、益州的发展壮大,诸葛亮跟随刘备看到了实现他宏图大愿的可能性,可是刘备却命丧白帝城了,这时候作为这个梦想的另一半,诸葛亮不得不撑起了自己梦想的前进道路。从这点来说,刘禅不重要,刘备才重要!
让我们回顾《隆中对》起: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高祖(刘邦)成就的是帝业,帝业直指皇帝宝座;而霸业可成,汉室可兴。有汉室(汉献帝)在的时候,霸业只是个王。皇帝和诸侯王之间是天壤之别。诸葛亮究竟是想要辅助一个人成为皇帝还是成为诸侯王呢?这就是匡扶与否汉室的原因了。我认为他希望的是结束天下纷争,天下一统;只是这个话在当时汉献帝在的情况下不能直言。所以《隆中对》的矛盾给了大家一个错觉,以为他会想匡扶汉室。
由此可见,刘备是可以实现诸葛亮梦想的那个人,诸葛亮自然会跟随刘备了;而刘备死后刘禅继承了蜀汉的遗产,诸葛亮只能是硬着头皮往前冲了!
原原非常简单,因为诸葛亮受刘备三顾之情托孤之重以报达先帝知遇之恩!客观的说,是刘备成就了诸葛亮的,换句话来说,也是诸葛亮成就了刘备和刘禅!他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鱼帮水水帮鱼,缺一不可,要不是刘备发现了诸葛亮启用孔明的话,虽有经天纬地之才的诸葛亮再大的才华恐怕也是难以施展了,更别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了!要不是孔明出山借助匡扶汉室为名为刘备打天下,哪来的二刘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辉煌成就!为什么诸葛亮明知不可能匡扶汉室,为何还要对刘家两代忠心辅佐而为之逆天而行呢?一是报达先帝的知遇之恩,二是为了肩负的使命和追求的信仰信念流芳百世青史留名。
题主你好,我是凤年。很高兴回答。
诸葛亮决意出山辅佐刘备时,刘备尚无立足之地和军事实力,与曹操和孙权相比,是势力最弱的一支,可是他既不去投奔不仅有军事实力而且有雄才大略的曹操,又不去归依地盘稳固、人才济济的孙权,偏偏选择了刘备,这是为什么呢?《三国演义》说是为了感激刘备的“三顾之恩”。其实,这种解释出自诸葛亮本人。他于刘备死后在给后主刘禅上的《前出师表》中表白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芦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应该承认,诸葛亮的这种“夫子自道”具有一定的真实性,是他选择刘备的原因之一,但是这绝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
一、作为一个儒生,而且是纯儒,诸葛亮有强烈的正统观念,这一点,是他做出这种抉择的根本原因。刘备是刘氏宗亲,有刘氏血统,属于“正统”,而曹操和孙权,都属于“非正统”,是“乱臣贼子”。诸葛亮进行关系着自己生前命运和身后名声的重大政治抉择时,只可能选中刘备,而不能选中曹操和孙权。
二、刘备又有王霸之雄心和谋略,并享有天下英雄的美誉,深为时人所重,这一点,也不由得诸葛亮不考虑。
三、刘备帐下缺乏真正有才干、有见识的谋士,而他又能礼贤下士,求贤苦渴,苦投其帐下,一是定会受到尊敬和重用,二是能够施展才干和抱负。
四、曹操本人既有武略又有文韬,其智慧,其才干,不仅远高于孙、刘之辈,也高于他诸葛亮;而且曹操帐下已有荀??、程昱等一大批满腹经纶和韬略的一流谋士,他们都不逊于诸葛亮。如此,诸葛亮投靠曹操,可能只有坐冷板凳的份儿,不会有什么作为。孙权胸无大志,却又也武有周瑜,文有鲁肃、张昭等一大批谋士,明智的诸葛亮绝对不会归依孙权。 这里要说明的是,从曹、孙、刘争霸的结果和诸葛亮的实际作为看,诸葛亮的智慧和才干要逊于曹操,世人心目中的上通天文、下知地理、能掐会算、料事如神的诸葛亮,不是历史上的真诸葛亮,而是罗贯中笔下神化了的艺术形象和中国人传统的崇古崇祖、崇圣崇贤心理塑造出的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