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时尚

冠军侯霍去病英勇无敌,体质自然是绝佳,为什么二十几岁辞世?

提问时间:2023-07-23 23:48关键词:冠军,霍去病,体质

冠军侯霍去病英勇无敌,体质自然是绝佳,为什么二十几岁辞世?

点赞1、廉江市 网友:壹沬煙雨

十七岁,两出定襄,功冠全军;十九岁,三征河西,开疆拓土;二十一岁,统帅三军,纵横漠北。

霍去病,一个代表着青春、勇武与奇迹的名字。

他一生数次指挥大军与匈奴会战,每一仗均是深入险境,孤军奋战,每一仗均是以寡敌众,大胜而归!

然而,这位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天之骄子,却在他二十三岁的时候突然划上了生命的句号。仿佛一颗流星一般,划过夜空,耀眼夺目,但却匆匆而来,匆匆而去,千百年来使无数后人为之扼腕叹息!

与霍去病同一时代的司马迁在史记中对霍去病死后的葬礼描述的十分详细,从送葬队伍的出身来历到他们的衣着打扮,再到墓的形状,甚至连谥号的意义都做了解释,但却没有一个字提及为什么这个威名赫赫的无敌战将会在风华正茂之时早卒。

如果有人认为霍去病去世时匈奴已经无力再战,霍去病的死对历史进程根本没有影响,所以史官对他的死可记可不记。这个说法真是大错特错。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 漠北大战后,双方均受损伤,匈奴遗使和亲,汉朝派任敞出使,与匈奴谈条件。然而匈奴不仅不接受汉方的条件反而扣留使者任敝,于是武帝决心发动又一次的对匈战争。“汉方复收士马”,积极的备战。然而就在这个时候,身为主将的霍去病突然去世,这次很可能彻底摧毁匈奴势力的第二次漠北大战夭折了。

霍去病的突然离世,对汉匈双方来说都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关于霍去病的死,朝廷肯定会对外公布一个死因,否则怎么向即将出征的将士们交待。然而司马迁居然将此遗漏掉了,他不厌其烦的详述霍去病的葬礼,却单单漏掉了最关键的主因,简直是不分轻重之至。

纵观司马迁论述汉匈战争的情况也大抵如此,他从底层收集了很多消息,但是这些消息大多只是肤浅的,琐碎的。真正对战争起作用的决策谋略和大政方针司马迁没有记下来,给人感觉是不分轻重,偏激狭隘。

然而这并不是司马迁选择的结果,相反,这是他没有选择的结果,他根本没有获知这些重要消息的途径,所以只能从最底层最表面的现场入手去记录历史。说到底,司马迁在当时只是一个普通人,不是万能的,他只是站在一个普通知识分子的角度来叙述那段风起云涌的历史。只能记轻,无法写重,因为很多重要的事,隐讳的事根本不是他这个小人物所能得知的。

两千多年过去了,后人似乎就更无法得知了,霍去病之死已成了千古之谜!

然而后世却又忍不住对霍去病之死做出了种种猜测,最有分量的便是病死之说。

此说最早出自西汉时的褚少孙,他在建元以来侯者年表中有一段补记,借霍光之口说霍去病是病死,然而具休是什么病,没有记载。

这段话出自霍光上奏给皇帝的奏折,有案可查,褚少孙也没必要说谎,所以基本上可信的。这也就是说,官方说法是病死。

然而霍去病是一员纵横沙场的武将,能骑善射,在战场上经常是一马当先,身体素质过硬,不可能体弱多病;23岁正是风华正茂之时,身体还处于上升期,也不可能是积劳成疾;若是有瘟疫,为何没有大面积蔓延?为何随同他一起征战漠北的将领没有染上?为何潜伏期会长达两年?

病死之说很难令人信服,何况如果真的是病死,司马迁为什么不记?他为什么记了那么多细节却漏掉这个主因?

一个合理的解释是,病死之说只是一个托词,在当时根本就没有人相信,司马迁也不例外。他本着对史实负责任的态度,不将虚假的死因写在他的史书上。然而他既没有能力也没有兴趣去探究霍去病的真正死因,所以就形成了这样的一个空缺。

如果霍去病是非正常死亡,那么是谁杀了他?为什么要杀他?朝廷又为什么要掩饰?

翻开史记,千头万绪,仿似一团乱麻,无从下手,很多地方都解释不通。然而,如果能够找出一条主线,是否就可以将这团乱麻理清楚呢?

答案是肯定的,当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重要人物浮出水面后,所有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这个人就是卫太子刘据。

之所以忽视他,是因为霍去病去世时,卫太子年仅十二岁,还只是一个孩子,智力有限,能力有限,干不出这许多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别忘了,这个孩子并不是孤立的,他代表的是一大群与他利益休戚相关的卫氏家族的利益,他代表的是围在他身边的太子少傅、太子太傅等等一系列想从他身上捞取好处的政客的利益。

在这里有必要将太子与卫氏的关系做一下澄清。太子与卫氏休戚相关,俱为一体,太子需要卫氏的势力来扶持,卫氏需要太子的地位来巩固。

武帝后期也许很想将太子与卫氏分开,他不希望太子过多的依靠外戚,所以做了很多努力来打压卫氏,想让太子独立。但事实证明太子与卫氏根本就分不开,他们也不想分开,在这种情况下,太子与卫氏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拨开迷雾的主线就是太子与整个卫氏集团的利益。

让我们先看看霍去病去世前后的几件史实。

公元前119年,漠北大战,李广自杀,李敢刺伤卫青。武帝暗中尊霍抑卫。

公元前118年,李广从弟丞相李蔡坐侵陵园,自杀,太子少傅庄青翟继任丞相。霍去病射杀李敢。

公元前117年,三月,霍去病一再请刘彻立三皇子为王。四月,册立三王,武帝宠姬王夫人病死。九月,霍去病死。

公元前116年,卫青长子卫伉因矫诏罪被削去侯爵。

公元前115年,御史大夫张汤被丞相庄青翟以及他手下的三长史陷害,自杀,武帝处死了庄青翟以及三长史。太子太傅赵周继任丞相。

短短的几年间,朝廷发生了激烈的震荡,死了两个丞相,一个大将,一个御史,分封了三个诸侯王。无论是内朝外朝都出现了很大的人员变动,这里面包含了复杂的政治斗争,充满着血腥味。

在这一系列变故中惟一得到好处的是太子,也就是卫氏集团。

让我们就以下几点来分析当时的情况:

一,漠北大战后武帝为何尊霍抑卫,以及霍去病与卫氏的关系。

漠北大战后,霍部得到了极高的封赏,卫部日渐裒落,一个如日中天,一个日薄西山,照此发展下去,霍去病大有取代卫青之势。卫霍之间在利益上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卫青为人谦恭有礼,温和大度,对家人重情,对朋友重义。看看漠北大战时他身边的将领就可知其为人,公孙敖是他的救命恩人,公孙贺是他的大姐夫,曹襄是他的继子,李广是皇帝派给他的……

这就是他的个性,不管是对亲人还是朋友,从来不会说不。他的身上承载着太多的家族利益,是卫氏家族最理想的保护神。

反观霍去病,他用人完全是另一种风格,他的得力手下几乎全是匈奴降将,选的将士都是能骑善射的低级军官,一切只着眼于战场,没有一个沾亲带故的亲友,没有一丝人情可讲,甚至连一向由皇帝指派的裨将都可以拒绝不要。

这种方式保障了他在战场上的节节胜利,但是他却失去了以卫氏为首的皇亲国戚以及世家贵戚们的支持。

霍去病的崛起,得利的全是外人,卫氏家族没有得到丝毫的好处。可以说,霍去病虽然出自卫氏的分支,但他并不代表着卫氏的利益。

武帝为什么要暗中尊霍抑卫?就是因为霍去病是一个孤立的个体,地位再高也是皇帝赐予的,他没有形成一个利益群体,跟着霍去病而获得荣华富贵的都是底层之人,大多数还是匈奴人,这些人在朝中没有任何势力,所以霍去病根本没有拉帮结派的可能,不构成政治威胁。

然而卫青不同,卫青虽然一直谨小慎微,但是他的身上担负着太多人的利益,这些人汇聚在一起,势力十分庞大,武帝必须想办法扼制他,采取的手段便是以霍制卫。

当霍去病作为大将军的一个部将而获封侯时,他是卫氏家族的一个锦上添花者,当他威胁到卫氏的保护神卫青的地位时,他便是整个卫氏的敌人。

如果说漠北大战后,卫青面临的是众叛,霍去病面对的则是亲离。卫氏家族的得利者是绝对不愿意看到霍去病取代卫青地位的,他们会拼尽全力保住卫青。

二,李敢伤卫青事件及其背景

史记记载:李敢以校尉从骠骑将军击胡左贤王,力战,夺左贤王鼓旗,斩首多,赐爵关内侯,食邑二百户,代广为郎中令。顷之,怨大将军青之恨其父,乃击伤大将军,大将军匿讳之。

从这一段记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漠北大战结束后,李敢获封为关内侯,出任郎中令,“顷之”李敢因父仇击伤卫青。 这一年是公元前119年。

李敢因为父仇所以不顾性命的去找卫青拼命,这符合一个刚从沙场上下来的军人的身分,也符合李家人质朴的个性。卫青事后并没有声张而是将此事隐瞒,也完全符合他一向仁善退让的个性。

卫青的大度有没有使李敢心生愧疚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不管李敢后来还恨不恨卫青,他的这个举动已经足以为整个李氏的衰落埋下祸根。

李敢是李广之子,漠北大战时霍去病的部下,朝廷的郎中令。但他还有一个重要的身份一直被人忽视,他还是当朝丞相李蔡的侄子。

李蔡曾经是卫青的部将,但是此时的身分是丞相,他是李广的从弟。李广自杀,李敢认定了卫青是他的杀父仇人,并且采用了激进的方式,发生了流血事件,那么贵为丞相的李蔡对卫氏意味着什么?

正当得势的卫氏也许不会把李蔡放在眼里,但是江河日下且正被皇帝逐渐冷落的他们还能这么坦然的面对着一个有可能对他们怀恨在心的李氏高官吗?

三,李蔡之死与李敢之死

丞相李蔡于第二年的三月份畏罪自杀了,他的罪名是侵占了先皇陵寝的一块地。

一个很可笑的理由,李蔡既不是傻子也不是疯子,而且也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他是要钱不要命的财迷。天下那么大,身为丞相的他要想占一块地,哪里不行,为什么要去侵夺先皇的墓地?连三岁小孩子都知道那是死罪,李丞相为什么要冒天大的风险去占那块地?占了这块地,他得到了什么天大的好处了?

政治是不讲因果逻辑的,有人证据确凿的指出他犯了这种大逆不道之罪,皇帝只能派人查,还没有下狱,李蔡便自杀了。说到底,他只是一个才智平庸的武将,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根本不堪一击。

继任丞相之位的是太子太傅庄青翟,也就是说,太子是这场政治斗争的得利者。

与此同年,霍去病突然因为李敢刺卫青,在甘泉宫狩猎场当着武帝的面射杀了李敢。

这个事件疑点重重。

首先,在甘泉宫狩猎时杀人,这个杀人地点选的太离奇了,现场一定有很多皇家卫队,不可能保密,尤其不可能在军中保密。李家世代为将,李广又颇爱护士卒,李家在军中是有一定影响力的。霍去病这么做,影响太恶劣,会引起很多人的反感,甚至是愤怒,他什么要在这里杀人?在这里杀人他得到了什么好处?

其次,李敢当时的身分是郎中令,九卿之一,就算在军中他是霍去病的部下,但这时并非是在塞外打仗,此时的霍去病根本没有权利私自处决李敢。当初卫青在塞外时都不敢私自处决部将,因为这会犯忌讳,专杀大权只有皇帝才有,霍去病当着皇帝的面明显越权行事,实在是为人臣子的大忌。他为什么要去犯这种大忌?难道没有别的方法处置李敢吗?

还有,霍去病杀李敢距离李敢伤卫青之间有一段不短的时间,这是为什么?他既然可以不顾军中的议论,不顾皇帝的感受,为什么还要隐忍这么长的一段时间才动手?有什么会让他产生顾虑?

如果说霍去病杀李敢是蓄谋已久的,实在说不通,因为他采取的办法真是太笨了,对他自己一点好处都没有,还会给他带来种种潜在的恶果。世上有千百种比这更好的办法,聪明绝顶的霍去病为什么想来想去偏偏挑中了这种对自己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办法?

如果不是酝酿已久的谋杀,那这个事件便是一个突发事件。卫青受伤后对外封锁了消息,霍去病一直不知此事,他是在甘泉宫狩猎之前,或者就是在狩猎之时才刚刚得知李敢伤卫青这件事的。依他在战场上雷厉风行的个性,一箭便取了李敢的性命。

霍去病为什么会突然知道这个消息的呢?是谁将这个消息透露给了他的呢?为什么要选在狩猎场?透露信息的人目的何在?

排除偶然因素,如果是有人故意将此事透露给霍去病,那此人一定与卫青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否则不会知道卫青曾经被李敢击伤。选择在狩猎场,一是因为这里人多嘴杂,二是因为这里有足够的空间,霍去病可以非常方便的用他手中的弓箭杀人,就像他在战场上杀人一样。

此人透露这件事的目的很明显了,借刀杀人!

霍去病如果在冲动之下亲自动手,自然最好,霍去病如果不急着动手而是把这件事告诉武帝,设计者的目标也达到了,李敢必死无疑。

如果有人蓄意要杀李敢,为什么不立即进行而要隐忍那么长的一段时间呢?

这个问题只要联系到李蔡事件便不难解释。李蔡死于这一年的三月,正是春暖花开之时,李敢具体死于几月史书没有记载,但是他是在武帝狩猎时死的,这时应该不是冬季。那时的历法一开年便是冬季,李敢之死应该是在春季以后。

按常理推测,李敢之死很可能紧挨着李蔡之死,因为要对付李家,当然是先对付身为丞相的李蔡,杀李敢只不过是举手之劳的小事,不必急在一时。

李敢李蔡叔侄在这一年一起去世,李家势力被连根拔去,李家几乎没有了成年的男丁,再也不会有人向卫家寻仇了。

霍去病以极端的方式处死李敢,同情李家的人绝不在少数,这势必他带来很多麻烦,甚至连武帝也会对他产生一些不满,这不正是卫氏想看到的结果吗?

一石二鸟,卫氏大获全胜。

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李家势力衰退后,李敢的一双儿女却在后来得到机会亲近太子,并受宠于太子。

若没有人引荐,李家的儿女怎么能进太子东宫?引荐者倒是很有可能是打着保护李敢遗孤,防止霍去病再下毒手的口号将李家儿女送进去的。

霍去病杀李敢在当时可以说是一件公开的秘密,甘泉宫的狩猎场一定有很多的目击者,连小小的司马迁都知道,李敢的家人不可能不知。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太子将两个霍去病的仇人弄在身边,养着,宠着,他想干什么?

四,霍去病请立三皇子之迷

霍去病从十几岁开始就一直领兵打仗,几乎没有参与过朝政,但是在元狩六年却发生了一件极为奇怪的事,他两次带头,请武帝册立三皇子为王,这件事得到了丞相和御史大夫张汤的鼎力支持,声势浩大,满朝文武都加入了进来。

分封皇子这件事跟霍去病似乎怎么也扯不上关系,霍去病为什么要当这个发起者和带头人?难道他不打仗的时候无聊之极,管起闲事来了?

当我们抓住卫太子这条主线时,这桩离奇的怪事就一点都不奇怪了,三皇子被册封为王,最大的得益者就是太子。

皇后卫子夫早已年老色衰,失宠已久,武帝此时宠爱的是王夫人,王夫人生有一子,已经威胁到了太子的地位。

漠南之战后,卫青没有益封,却得到了千金的赏赐,此时他的一个门客劝他给王夫人的家人送份厚礼,卫青照办了,分了一半的赏赐给王夫人的家人送去。武帝得知此事后,立即就提拔了那个门客,由此可见王夫人的影响力。

汉武帝的所作所为在很多方面上都跟秦始皇非常相似,人们总喜欢将秦皇和汉武相提并论。

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做了很多政治改革,其中最重要的一项便是用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

秦始皇一共有二十几个儿子,全部没有分封到外地,都留在他的身边,这也就使得宫闱斗争异常的激烈。最终他的一个小儿子逼死了太子,坐上了皇位。

站在卫太子刘据的角度来看,最害怕的就是武帝效法秦始皇不分封皇子,太子身边的人时时刻刻都在提醒着他,千万不要重蹈扶苏的覆辙。

在分封制下,封国国君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他们可以在自己的封国内组建军队、收取赋税、制订法律、任用官吏、发行货币,职务父子相袭,俨然就是一个国中之国。

武帝一直都在致力于消除封国的影响力,从他内心深处来讲,他是不愿意再制造国中之国的。

霍去病两度请刘彻册立三皇子为王,第一次很可能只是口头请求,刘彻未予理睬,紧接着霍去病上书,再请册立皇子为王,武帝无奈,吩咐下御史讨论。

没想到这一讨论带来的竟是群臣附和,声势浩大,武帝本来不想封王,但是外有群臣一请再请,内有病中的王夫人哀哀哭泣,最后,他终于妥协了,在这年的四月册立了三个皇子为王。

封了王的皇子到了一定的年纪就必须离开京城去自己的封地,从此离皇权越来越远,很难再对太子的地位构成威胁。而此后不久,王夫人也离开了人世。

这场宫庭的夺嫡大战以太子的胜利而告终。

这件事由霍去病带头,群臣附议,但是为何身份显赫的卫青从没表过态呢?是为了避嫌疑吗?为什么霍去病就不避嫌疑?

霍去病不是一个老练的政客,请求封三王这件事不可能是他自己某天的忽发奇想,从后来的群臣附议来看,也不可能是一个人的忽发奇想,这件事有很深厚的政治背景,是一件预谋已久了的事。

值得一提的是,霍去病只是一个发起者和带头人,后来群臣一请再请,他并没有加入,完全是一副置身事外的姿态,可见他对此事并不热衷。

前面已经说过了,漠北大战后,霍去病最缺的便是亲情,最想挽回的,也一定是亲情。这时,如果有人告诉他,有一件事对卫氏非常有利,但是却需要他鼎力相助,此时的霍去病一定会义无反顾的站出来当这个带头人。

五,霍去病之死与卫伉矫制

元狩六年九月(公元前117年)霍去病去世,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卫青长子卫伉因矫诏而失去了侯爵,这两者在时间上是否有必然的联系?

当时的人以十月为一年的第一个月,也就是说霍去病死于那一年的年末,与第二年紧紧相接。霍去病之死与卫伉失侯最短有可能只相差一天,最远不过一年。

史记记载:“自骠骑将军死后,大将军长子宜春侯伉坐法失侯。”

毫无疑问,这两件事在时间上紧紧相接。

再来看卫伉的罪名,矫制。

矫制,也就是假传圣旨,后果非常严重,需要冒很大的风险,那么卫伉为什么要矫制呢?他干冒奇险去矫制,不可能是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也不可能是为了微不足道的小人物,那么他假传圣旨的对象是谁呢?他假传了一道什么样的圣旨?

这么重的一个罪,不管多么大的人物,只要沾上这两个字,死罪难逃。为什么卫伉仅仅是削去了侯爵,而没有死呢?以卫青当时在武帝心中的分量,能保得住这个犯了死罪的儿子吗?

这一年霍去病不过二十三岁,按常理推算,卫伉很可能只有十几岁,这样的一个少年能有多大的本事?能掀起多高的风浪?他有什么资格矫制?

他会否只是一个被人利用,受人摆布的小棋子呢?

六,张汤之死

张汤是武帝朝极为重要的一个大臣,当年陈皇后的巫蛊案是他处理的,淮南王的谋反案也是他镇压的,朝中律令是他修订的,算车缗是他最先提出的。

他的作用并不局限在某一个领域,武帝前期的每一项重大政治举措几乎都有张汤的身影,可以说他既是决策者,也是执行者,集内外朝身份于一身。

张汤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除了心狠手辣,树敌颇多之外,他还非常清廉,死后家无余财。

张汤虽然不爱财,但是对权势的追求却是狂热的,这势必会影响到卫氏的利益。具体的说,张汤与丞相存在着利益之争,有谋夺丞相之位的野心,而丞相是太子少傅,与卫氏利益密切相关。

武帝对张汤非常倚重,甚至在张汤生病时,亲自去他家里看望他。然而封建帝王都是多疑善变的,当一而再,再而三的有人诟病张汤时,武帝动摇了,将他下狱审查。

张汤是有名的酷吏,平时得罪的人太多,很快就被人群起而攻,最终他在狱中自杀而亡,临死前传话给武帝,说陷害他的人是三长史。

长史是丞相的长史,也就是说,他们都是丞相兼太子少傅庄青翟的人。

张汤一死,武帝立刻就后悔了,非常心痛,但是已经无法挽回了,他能做的只有怒诛三长史,丞相庄青翟后来在狱中自杀。

这是一场典型的权利之争,最终得利的仍然是太子卫氏一党,他们虽然死了一个少傅,但是新任的丞相赵周是太子太傅,可以说卫氏势力并没有受到打击,反而他们很可能因为张汤之死引起的权利真空而得利,在这个事件中,受到打击的是武帝。

七,谁是真凶?

一连串的政治事件,一连串的人员变动,权利更替,足以证明这段时间政治斗争的复杂激烈,卫氏一直处于风暴的核心地位,并始终牢牢的占据着上风。

视卫青为仇敌的李氏叔侄死了,给太子带来压力的三个皇子被分封了,与卫子夫争宠的王夫人死了,威胁着卫青地位的霍去病死了,与太子少傅争权的张汤也死了。

如果这一切不是巧合,那卫氏的手段真是厉害的吓人,高明的可怕。

卫氏代表的是一大群人,是一个庞大的即得利益群体,并不是特指某一个人。但是在这个群体中,一定会有一个带头的人,一定会有一个阴谋的主要策划者。

这个人必然对权势极端热衷且心狠手辣;这个人必然非常强悍且身份不低,如此才有足够的手段,足够的分量来胜任这许多复杂的政治斗争。

这个人会是大将军卫青吗?如果是,那他所表现出来的宽和大度,仁善退让就全是伪装,这样的卫青太可怕了。但是这可能吗?要知道伪装一时不难,伪装一世是不可能的。

这个人会是皇后卫子夫吗?我们很难将那个阴险强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与这个身不由已的可怜女子联系在一起。

太子年幼,卫青长子也年幼,公孙贺平庸,卫氏还有什么人?

除去这些人,卫家还有一个分量非常重的厉害人物,那就是平阳公主。

平阳公主是武帝的长姐,她的母亲便是一个非常擅长宫庭斗争的厉害角色,当年从激烈复杂的政治斗争中脱颖而出,坐上了皇后宝座,也将她的儿子刘彻送上了皇位。

成年后的平阳公主嫁给了平阳侯,她的这个名号因此而来,平阳远在河东,从此远离了京城长安,与政治绝了缘。(平阳公主一定是到过平阳县的,否则她不会碰到卫氏,卫氏是平阳县土生土长的,卫家的两代人都与平阳县吏私通足以证明。)

如果平阳公主是一个平凡的女人,她很可能会在平阳县过一辈子,但她显然不是这种人,她抓住一个机会回到了长安,并且长久地留了下来,得到了亲近皇帝的机会。

回到长安后她便开始处心积虑的想讨好皇帝,捞取政治资本。当时陈皇后无子,她便选了十几个良家女子在家里,随时准备献给她那个当皇帝的弟弟。武帝最终看上了身份卑贱的卫子夫,在临走时,平阳公主抚着卫子夫的背说:“即贵,愿无相忘。”其目的,真是昭然若揭。

卫子夫虽然进了宫,但是地位仍然卑微,陈皇后压制着她,她只能当一名普通的宫女,根本无法接近皇帝。此时卫子夫的家人仍然在平阳府为仆,地位不会改变。

卫子夫进宫时年龄已经不是很小了,她的两个亲姐姐更是早就到了出嫁的年龄了,身份卑微的卫家女儿是如何与当朝权贵和世家子弟攀上关系的呢?毫无疑问,平阳公主一定出了大力,是她一手建起了卫氏的班底。

一开始,卫子夫在宫闱斗争中是处于绝对的劣势,然而这个身份卑贱的柔弱女子竟然在此后奇迹般的翻身,并最终战胜了拥有强大后盾的陈皇后,她的背后若没有高人指点,谁人能信?

能够顺畅的进入深宫经常见到卫子夫的,除了平阳公主,恐怕再也找不到第二个人。

一场血腥残酷的巫蛊案后,陈皇后放逐到了长门宫,卫氏大获全胜。在巫蛊案后,陈皇后的母亲刘嫖找到平阳公主哭诉,大意就是说:刘彻是因我而登上皇位的,然而他现在却这么对我的女儿,你来评评这个理。这时的平阳公主绝口不提什么巫蛊案,只回答了一句:还不是因为皇后无子,潜台词仿佛就是在说,不要怪我们忘恩负义,要怪就怪你自己女儿不争气。

只此便可看出所谓的巫蛊只不过是一个政治斗争的工具而已,就算没有这件事,刘嫖和陈阿娇也一样斗不过老辣的平阳公主,陈皇后被废是早就被注定了的。

两年后,卫子夫生下皇子,被立为皇后,卫青出塞立功,封长平侯。

卫氏的发展速度太快了,尤其是卫青当了大将军之后,平阳公主感到已经无法完全的掌控卫氏了,于是她不惜委身下嫁她昔日的仆人。卫氏这架豪华的战车是她一手搭建的,她绝对不允许它脱离自己的掌控。

卫氏的利益便是平阳公主的利益,卫氏遭遇到危机时,平阳公主会不惜一切代价维护卫氏的利益。

卫青是整个卫氏集团最重要的支柱人物,同时也是平阳公主的丈夫,所以当霍去病威胁到卫青的地位时,最恨霍去病的,一定是平阳公主,最想要霍去病死的,也一定是平阳公主,可怕的是,这位公主完全有能力,有手段做到这一点。

八,霍去病之死为什么会讳莫如深?武帝是否知情?

年代遥远,史料有限,霍去病具体的死因已经无法猜估了,只能凭小说家去想象发挥了。

不可能是血淋淋的刺杀,因为这样的话武帝一定会勃然大怒,震动天下。也不大可能是给他制造意外,如溺水掉崖等,如果这样官方就不用再给他想出一个病故的借口了。

如果是毒杀,这样表面看起来就很像是病故,可是武帝相信吗?一个生龙活虎的大将,正准备出征,突然说病就病,一病不起,实在破绽太多。

这一招对付身体孱弱的妇人孺子倒是较易让人相信。何况,如果霍去病轻易的就让人下毒,那他早就被恨他入骨的匈奴人毒死了。

会不会有人诱导他自杀?要知道,人言不仅可畏,有时候还可以杀人,其高明处远胜刀剑毒药。

霍去病的性格是有缺陷的,寡言少语,心高气傲,可以想见,这样的人是没什么朋友的,他在朝中也没什么人缘,口碑不太好。军中将士大多是匈奴人,之所以替他卖命,不过是为了功名富贵,未必有什么深厚的感情。漠北大战后,卫家的人对他几乎等同于仇敌,毫无亲情可言,就算是卫青,可能也对他产生了嫌隙。霍去病对他的亲生母亲似乎也不怎么亲近,陈氏一直谋求续封,但是他并没有热心帮过忙。他虽然在漠北大战前认了亲生父亲,但是他的父亲并没有跟他回长安,他的身边只有一个年幼的弟弟。

性格倔强孤傲的少年最容易走入极端,天才都是孤独的,这一点在霍去病身上表现的尤甚,他虽然少年显贵,但是未必快乐。




点赞2、呼和浩特市 网友:花瓣雨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风”就是命运的大手无情的摆弄。而一代“战神”霍去病的英年早逝更是“过刚易折”的典型代表,空留后来人无尽唏嘘…

对于霍去病的暴薨《史记》中记载:

去病元狩六年而卒。天子悼之,发属国玄甲军,陈自长安至茂陵,为冢象祁连山。

而在后来的《汉书》中,也记载道:

去病薨。上悼之,发玄甲,陈自长安至茂陵。


汉代以后关于霍去病的诗词歌赋不胜枚举,李白、杜牧、杜甫、李商隐、辛弃疾等大诗人都有诗词佳作缅怀霍去病。其中诗仙李白更是作诗数首歌颂霍去病,由于篇幅过长的原因,贰品选了一首唐代大诗人王维的《横吹曲辞?出塞》送给大家,希望与大家共勉之。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

为何霍去病能够让这些文学大家纷纷为他作词作赋,对他流露出极尽赞美之情?原因就在于霍去病太过于光彩夺目了,以至于让后来者在霍去病的面前无不自惭形秽、自叹不如…


霍去病(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17年),姨母为汉武帝刘彻的皇后卫子夫,姨父为一代雄主汉武帝,舅舅为汉室护国大将军卫青,霍去病自小便在宫中长大,出身显赫程度绝对可以说的上是惊煞众生!

可是,就是在这样环境下长大的霍去病,却不爱红颜,不爱钱财,只向往戎马生涯,打小熟读各种兵书,研究用兵攻伐之道。

公元前123年,为了打击匈奴的嚣张气焰,巩固北方边境稳定,汉武帝刘彻刘彻发动了对北方匈奴大军的全面大反攻。

以大将军卫青为最高统帅,率领公孙敖、孙贺、赵信、苏建、李广等将军发动了汉朝史上著名的漠南战役,而年仅17岁的霍去病也跟随大军出征,开启了他金戈铁马,浴血疆场的戎马人生…


漠南一战,展露锋芒,拉开了霍去病无敌疆场的序幕

漠南一战中,在苏建所率部队惨败,赵信兵降匈奴的情况下,身为“剽姚校尉”首次出征的霍去病亲率八百骑兵,不配备任何的粮草辎重,渴了痛饮匈奴血,饿了匈奴帐中拿…

深入大漠直捣黄龙,斩首匈奴将士两千多人,更是在战斗中将匈奴大单于的父亲斩落马下,极大的打击了匈奴大军的士气,汉武帝大赞其“勇冠全军”,封霍去病为“冠军候”。

漠南一战,霍去病身率八百骑兵深入敌后进行斩首行动,这在我国古代战争史上就是有记载的最成功的“特种作战”的典范,这深入大漠的八百骑兵,就是我们今日的“特种兵”。

经此一战后,匈奴转攻为守,大单于远遁漠北,霍去病被封为“冠军候”,实至名归!


河西再显神威,斩杀匈奴二王

面对逃亡漠北的匈奴大单于主力,大漠以南仅剩浑邪王、休屠王以及实力最弱的左贤王。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刘彻命霍去病为骠骑将军进击匈奴,征伐浑邪王与休屠王,霍去病率领一万大军深入匈奴腹地一千多公里,击败二王后由于缺乏给养不得不向东转移,途中遭遇匈奴折兰王和卢胡王的阻拦,大获全胜并斩杀二王,再立不世之功勋!


河西二战,将匈奴彻底打残

经河西一战大捷之后,同年,汉武帝命霍去病、公孙敖率数万大兵兵分两路再次讨伐匈奴,霍去病率部下深入匈奴腹地两千多公里,在公孙敖未能如期赶到的情况下,毅然发起对匈奴主力的进攻并大获全胜。

河西二战,霍去病斩首匈奴数万人,俘虏大单于王庭王子等重要人物数十人,大单于座下酋涂王更是被打的分不清东南西北,最后不得不举起小白旗投降霍去病!


受降浑邪王、休屠王,面对匈奴叛军,斩立决!

在经过大汉王朝发动的漠南一战,河西二战以后,匈奴大军在霍去病的打击之下早已苟延残喘,面对霍去病这个年仅二十岁左右的无敌战神,匈奴内部早已闻风丧胆,惶惶不可终日。

打不过霍去病,连最擅长的跑路都跑不过,绝望的浑邪王与休屠王商议一番后决定投降汉朝,免得哪天被霍去病摘下头颅再添战功。可是在与汉武帝派去的霍去病交接之前,休屠王以及部下反悔受降,浑邪王也不是善茬,当即砍下休屠王的项上人头以正视听,可是匈奴大军内部的骚乱与叛逃已不可避免...

千钧一发之际,霍去病率领部下直接杀入匈奴大军,斩杀叛乱匈奴兵将八千多人,最后互送浑邪王到长安,经此一战,汉军以极小的代价招降匈奴四万多人,重创匈奴大单于,河西这块水草最为肥美的辽阔沃土,自此彻底落入大汉手中。

祁连山,焉支山,这匈奴赖以生存的牧场自此沦落。为此匈奴内部流传出一首千古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妆无颜色”


漠北大战,封狼居胥,大汉对匈奴的终极一战。

河西的彻底失手,让匈奴大单于痛心疾首,隐居漠北忍辱负重,希冀早日收复河西,而此时的汉武帝为彻底解决匈奴后患,命卫青、霍去病各帅大军奔袭大漠,远赴漠北,彻底清剿匈奴大单于及其主力。

此次出征,是霍去病戎马生涯中极尽辉煌的一刻,他原本可以单挑匈奴大单于,可是由于情报有误,在奔袭2000多公里后,结果碰到了可怜的左贤王,恼火的霍去病只能把左贤王这个可怜虫狠狠地按在草原上来回“摩擦”,最后在己方损失1.5万人的情况下,斩杀匈奴大军7.5万人。

大获全胜的霍去病乘胜追击,一直追击到大漠深处的狼居胥山,霍去病设立天坛祭拜天地,宣告此地为大汉王土。

封狼居胥之后,霍去病对匈奴残余继续穷追不舍,最后一直追击到瀚海(今天的贝尔加湖),经过漠北一战之后,漠南再无匈奴王庭。

封狼居胥,自此也成为后世无数军人的终极奋斗目标!

封狼居胥,霍去病这个年仅二十出头的年轻军人更是自此“封神”!任后来名将云云,皆无一人有资格能够出其左右!


无敌战神,如流星一般划过天际,来去匆匆

公元前117年,霍去病,这个一生从未尝败的神话般的无敌存在,大汉帝国这颗最为光彩夺目的星辰,却如一闪而过的流星一般,划过天际,昙花一现自此陨落,年仅24岁。

有的人说霍去病是死于匈奴制造的瘟疫,有的人说他功高盖主,在匈奴这个汉王朝的心头大患得以铲除的情况下,霍去病已无用,他与卫青这两个外甥与舅舅的存在,严重威胁到汉王朝的统治。况且,与年长的卫青相比,霍去病太年青了,在汉武帝一番计较之后被“卸磨杀驴”。

真真假假,个中原委早已泯灭在历史的尘埃之中而不得知真相。

24岁,正是霍去病一生之中本应极尽灿烂,光芒万丈的大好年华,却突然暴毙,而见证霍去病从一个校尉到无敌战神崛起再到突然暴薨的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对于霍去病的死亡,却仅仅用一个“”字代替了所有,留下无数人无尽的疑惑与不解...

对于霍去病的突然死亡,太史公可谓是“讳莫如深”,何至于此?贰品不解,你呢?对此又有什么看法?

点赞3、七台河市 网友:杺芐囚

都知道卫青、霍去病是汉武帝手下得力的大将,把匈奴打的闻风丧胆,哭爹喊娘,特别是霍去病,更是牛气冲天,他不按常理出牌,神出鬼没,从军五年,打了四次大胜仗,封狼居胥,差点把匈奴赶出了地球。

霍去病自小在宫中长大,小姨是卫子夫,姨夫是汉武帝,舅舅是大将军,特别是汉武帝,对他喜欢的不得了,把他当做一颗好苗子重点培养。霍去病是含着金钥匙出生,千宠万爱于一身,打了几次胜仗后,更是热的发烫的人。

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一个人红的发了紫未必是好事。随着功劳越来越大,霍去病的性格缺陷就充分暴露出来了:心高气傲、飞扬跋扈、心狠手辣、铺张浪费、不体恤下属、做事不计后果。虽然这些事情跟他的功业相比微不足道,但是绊倒大英雄的往往是都是不起眼的小事情。

至于霍去病详细的死因,史书并未详细的记载,不过,以此种桀骜不驯的性格,不管是死于敌手,还是死在自己人手里,抑或是气血攻心而死,都是有可能的。

点赞4、哈尔滨市 网友:我的葬礼

十七岁率骑兵八百深入大漠,凭军功受封冠军侯。

十九岁指挥两次河西之战,灭匈奴十万,夺祁连山,占据河西走廊。

二十一岁进行漠北之战,封狼居胥,因功得封大司马,位居极品。

西汉名将霍去病,与其舅舅卫青并称西汉时期的“帝国双璧”,年纪轻轻就立下赫赫之功,然而霍去病在二十四岁的时候突然离世。

正史中对于霍去病的死因讳莫如深,大多一笔带过,因此引起后世的诸多猜测。



家世曲折的私生子,却成为了西汉最耀眼的巨星

霍去病的母亲叫做卫少儿,是卫青的异父姐姐,与卫子夫同母,原本也是汉武帝姐姐平阳公主家里的女仆,与小吏霍仲孺有私,生下了霍去病。

由于霍仲孺与卫少儿非婚生子,不久后霍仲孺就离开了平阳县,所以霍去病小时候并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跟着母亲长大,霍仲孺还有个孩子,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霍光。

按理来说,霍去病是女奴与人私通所生,这辈子可能都没什么希望,但有时候真是造化,霍去病出生第二年,他的姨母卫子夫就得了宠。

卫子夫成为汉武帝的夫人之后,卫氏一族从此显赫起来,尤其是在卫子夫为汉武帝生育了长子刘据,最终取代陈皇后,成为汉武帝的正宫。

而霍去病的母亲卫少儿,嫁给了汉初名臣陈平的曾孙,当时的詹事陈掌,所以霍去病从小就生活在了当时最显赫的外戚家庭之中,生活优渥。



卫子夫封后之后,曾将霍去病带到宫中照顾,霍去病年少时期“善骑射”,他的姨丈汉武帝刘彻非常喜欢这个外甥,时刻带在自己的身边。

不仅仅是姨母得宠,霍去病的舅舅卫青也非同一般。

卫青原本是平阳公主家的一个马奴,却受到了汉武帝的赏识器重,而卫青也非常争气,在战场上屡立战功,很快就成为了武帝的臂膀名将。

霍去病在十七岁的时候,被汉武帝任命为票姚校尉,跟随卫青前往大漠攻打匈奴。

在大漠,霍去病主动请缨要求带兵出击,卫青答应了,但出于保护外甥,卫青只给了霍去病八百骑,让他在大漠边缘看看就好。

没想到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霍去病,带着八百骑深入大漠,最终斩敌两千多人,还俘虏了匈奴单于的叔父,班师之后,霍去病受封冠军侯。

两年后,十九岁的霍去病被授命为骠骑将军,带兵远征河西之地。

与河西匈奴的两次交锋,霍去病重创匈奴,夺走匈奴的祭天金人,俘获匈奴五位王族,以及匈奴阏氏、王子共五十九人,其他匈奴要员六十三人。



河西之战后,中原王朝第一次完全占据河西走廊,而在此之后,匈奴再也没有从西北进犯过汉王朝,匈奴对西域的控制到此崩解。

元狩四年,二十一岁的霍去病与舅舅分头出击远赴漠北,这一次霍去病再立大功,在狼居胥山进行祭天封礼,在姑衍山进行祭地禅礼,兵锋直逼北海。

漠北之战后,匈奴远遁漠北,漠南无王庭,从此之后匈奴失去了对东北的控制,汉朝将本居东北的乌桓迁徙到塞外五郡,监视匈奴。

凭借如此功劳,霍去病受封大司马,居于极品之位。

在古代上千年的历史中,“封狼居胥”是武将的一个巨大荣耀,而霍去病则是这个巨大荣耀的开创者,并且他开创此荣誉的时候才二十出头。

元狩六年,因为匈奴拒绝对汉朝称臣,汉武帝准备再次远征,结果在准备的时候,霍去病意外离世,年仅二十四岁。



一代名将,离世原因却不清不楚引人猜测

在《史记》之中,并没有对霍去病死因的记载,只有一句简单的“元狩六年而卒”,至于霍去病到底是怎么死的,没有任何描述。

霍去病当时正值壮年,才二十四岁而已,按理来说是身体最好的时候,况且霍去病常年在外征战历经磨练,身体素质比普通人要更好,应该不会突然离世。

而且霍去病身居大司马之位,还是皇亲国戚,并且霍去病死时正值汉朝即将开始再次远征的关键时期,这样的人物突然离世,居然没有任何死因的描述,不是太奇怪了么。

不仅仅是《史记》,在汉朝其他的正式史料中,也没有关于霍去病去世原因的相关描述,这种欲盖弥彰的态度,更加惹人疑惑。



后世对霍去病死因的猜测,主要有这么几种:

一,因病去世,最靠谱的原因

汉朝褚少孙在《史记·卷二十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中补充:

光未死时上疏:臣兄骠骑将军去病从军有功,病死,赐谥景桓侯,绝无后。臣光愿以所封东武阳邑三千五百户分与山。

翻译之后就是,霍光临终之前曾经上疏,说自己的兄长霍去病当年有军功,但之后病故,希望将自己的封地一部分作为兄长的祭地。

这是历史上对于霍去病之死因唯一的一段正式记载,但也只有“病死”两个字而已。

按照常理来说,霍去病出入军伍之中,身体自然应该很好,但不要忘了,这是我们的惯性思维印象,历史上没有任何记载说霍去病的身体非常强壮。

霍去病,名字叫做“去病”,古人取正式名都是在孩子比较大的时候,之前都是用乳名代称,霍去病小时候已经生活在富贵之中,取这样的名字,意思显而易见。



另外,霍去病虽然是卫子夫的外甥,但也不会无缘无故被卫子夫带到宫里照顾。

所以有个很大的可能,那就是霍去病小时候其实身子骨不太好,经常生病,宫里条件比较好太医医术高,把霍去病带去宫里,就是方便照顾。

在此后的锻炼之中,霍去病逐渐长大,他的身子这一时期或许还过得去,但也没那么强壮。

不过糟糕的是,霍去病年纪轻轻就常年征战,大漠西域的恶劣环境,使得霍去病的身子又开始变得不好了,加上古代医疗条件很差,偶然的生病击垮了霍去病。

霍去病的确是古代的战神,但他终究也是凡人,就算是现代的年轻人,突然猝死的事情也不是没有发生过,霍去病的离世,也可能是一场意外。

霍光与霍去病尽管不是同母,但却同父,而且霍光年少之时深受兄长提携照顾,从霍光的口中说出这样的话,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



二,被匈奴人用细菌病毒攻击

在很多的野史传闻之中,霍去病的突然离世与匈奴有关。

大致的故事内容就是,霍去病把匈奴打得非常狼狈,憎恶之下,匈奴的巫师将大量病死的牛马羊等牲口埋在汉军的水源地附近,并且行诅。

霍去病因为饮用了受了污染与巫蛊的水,最终染上了疾病,因此一命呜呼。

不过这种说法并不可信,如果匈奴人真的那么做了,霍去病倒是真的可能因此而送命,毕竟病死的牛羊等身上确实有毒。

但霍去病离世的时候,他人还在长安,距离上一回接触匈奴已经过去两年的时间,没听说过从口入的病毒能够蛰伏两年的时间才发作的。



三,功劳太盛,因此招惹了祸端

尽管《史记》中并没有记载霍去病的真正死因,但却记载了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

《史记·卫将军骠骑将军列传》:

自骠骑将军死后,大将军长子宜春侯伉坐法失侯,后五岁,伉弟二人,阴安侯不疑及发干侯登,皆坐酎金失侯。

在霍去病离开人世后没多久,卫青的儿子们纷纷失去了原本的爵位,而理由很怪,都不是什么很大的罪名,甚至只是酎金而已。

酎金夺爵,在汉朝非常常见,就是皇帝借口朝臣宗室进献的黄金成色不好,削去其爵位。

被汉武帝酎金夺爵的,大多都是诸侯王,而卫青的三个儿子,可不是一般人。

卫青深受荣宠,他的三个儿子都是还在襁褓之中的时候就已经封爵,而卫青因此也惴惴不安希望武帝收回成命,但武帝还是坚持给予他如此荣耀。

如此盛宠,汉武帝为何要用酎金这种欲加之罪夺了卫青诸子的爵位呢?肯定有别的原因。



自是之后,大将军青日退,而骠骑日益贵,举大将军故人门下多去事骠骑。

在霍去病得势之后,当年很多侍奉卫青的人纷纷投向了霍去病一边,虽然霍去病是卫青的亲外甥,但终究两姓,并非完完全全一家人。

要知道,当时的卫青仍旧显贵,还娶了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结果朝中之人还敢如此明目张胆,卫青不在乎,那其背后的卫氏一族其他人呢?未必。

卫青的妻子平阳公主、太子刘据、卫青诸子、公孙敖、公孙贺等人,一大群都非富即贵,面对霍去病日益得势与卫氏一族的相形见绌,可能有人睡不着了。

这种情况下,若是有人暗中下手害了霍去病,其实也能说得过去,而汉武帝很可能也是因此迁怒于卫氏一族中人。

当然,这只是联想猜测,没有任何的真实依据,只能作为可能而已。



四,被武帝所除,几乎不可能

既然没有详细的记载,那么霍去病的死,任何可能都是有的,有种比较雷人的说法,那就是霍去病是被汉武帝所除,不过这样的可能几乎没有。

这种说法的依据来源于两件事:李敢之死,武帝三子封王。

《史记·三王世家》记载:

大司马臣去病昧死再拜上疏皇帝陛下……臣窃不胜犬马心,昧死愿陛下诏有司,因盛夏吉时定皇子位。

霍去病还做过一件触动汉武帝逆鳞的事情,那就是挑头要求武帝册封武帝的儿子刘闳、刘旦与刘胥为王。

武帝时期,诸侯王不断被削弱,在武帝眼中,大肆分封诸侯王是阻碍王朝发展的,是绝对不能容许的,而霍去病竟然“昧死上疏”,明知不可为还做。



公元前118年,李广之子李敢因为父亲之死而打伤卫青,霍去病得知之后,竟然在甘泉宫直接张弓射死了李敢,就在汉武帝的面前。

虽然汉武帝非常宠霍去病,但这件事还是震撼了汉武帝,李敢当时是郎中令,乃九卿之一,可霍去病竟然敢当着汉武帝的面射死李敢,实在胆大包天。

有人借这两件事推断,霍去病就是因为这两件事而被武帝所不容。

看上去很有道理,但实际上毫无道理,就算汉武帝真的想要除掉霍去病,也不会挑选在攻打匈奴的关键节骨眼上。

再者,霍去病是武帝一手带大的,其军事本领大多数也是武帝亲自教导的,对于武帝来说,霍去病既是自己的亲人,更是爱徒,不可能忍心动他。

霍去病离世之后,武帝悲恸不能自持,为霍去病举行了盛大仪典。

另外,武帝极力抬举提拔霍去病,就是有意抑制卫氏一族的权势,一旦霍去病不在,那么受到损害最大的其实还是武帝,所以武帝也不可能动手。


点赞5、哈尔滨市 网友:晚来风急

其实霍光晚年在某一次向汉宣帝刘询上书的时候,就说过霍去病的死,乃“病死”。

在《史记》之中,司马迁还做了“十表”,而第八表,上面所记载的就是自汉武帝定第一个年号“建元”以来,直到司马迁记载时为止的所有功臣被封侯的名单,名为《建元已来候者年表》。

这份年表之中,就记载了霍光所说的霍去病的“死因”:

“臣兄骠骑将军去病从军有功,病死,赐谥景桓侯,绝无后,臣光愿以所封东武阳邑三千五百户分与山”。

霍光给汉宣帝上书的理由是,在他自己死后,他要把自己拥有的东武阳这三千五百户食邑转移给“霍山”,而这个霍山,在《汉书》中他是霍去病的孙子。

可为什么霍光明明有这么一段话的上书内容,却一直没有被人当成霍去病死亡的理由呢,反而还是很多其他的猜想。

其实敏锐一点的朋友可能都发现了,霍光上书给汉宣帝的时代,那个时候的司马迁已经死了,所以这份《建元已来侯者年表》到了汉宣帝时代,肯定就不是司马迁来主笔了,就因为非司马迁之手,因此这个理由被视为牵强。

真正把霍光这段话记载上去的,乃是汉成帝时期的西汉博士褚少孙,他在搜集了多方面资料后,给《史记》补上这么一段,也是因为这么一补,让很多人对霍去病的死更不相信了。

除了褚少孙“补记”造成可信度下降以外,还有一个霍去病孙子的身份问题。

霍去病在历史上的记载只有一个儿子,名为霍嬗,如果霍嬗生下了孩子,那这孩子就是霍去病的孙子,此乃毋庸置疑的,但问题是,霍嬗死的时候只有十岁,而且是记载得清清楚楚“无后、国除”,也就是霍嬗在生理的可能性上,在历史上,都确定是没有孩子的。

因此霍山只能是被“过继”的,但具体是谁过继给霍去病的,却是没有记载,而最有可能的人,就是霍光。

但这一切也只是可能,也因为猜测的成分较高,霍光陈述他哥哥是“病死”这件事,没有得到太多的认可。

霍去病的“不走寻常路”

关于霍去病这位天才,自汉武帝时代以来都有人讨论了,能有幸与他同一时代的,即便年纪要比他大,都要尊称一句将军,而后人更是如此,把霍去病加封为各种爵位的不绝如缕,皇朝所灭,但人却“长存”。

可不得不承认的是,霍去病的“完美”,源自于他的生死转折太忽然,而且年纪太出人意料。

作为汉武帝的外甥,霍去病自幼被汉武帝带在身边培养,史书和司马迁都不掩饰汉武帝对霍去病的偏爱,因此在霍去病的人生层次来讲,他并非是“私生子”那种落魄身份,反而是因为卫家地位上升从而达到了“贵族”身份。

单从这一点来说,霍去病的起点要比卫青更高,霍去病是属于培养出来的天才,也有天赋,不过更励志的是卫青,从平凡中登顶,一战封神。

但作为舅舅的卫青却没有那么“完美”,因为他晚年的时候,也打过败仗,而且他属于是“长寿”离世,甭管有没有疾病,卫青就是没有霍去病综合那么完美,所以卫青就是吃了长命的亏。

实际上从霍去病的第一次出道上战场,这背后就有不少卫青的支持,所以仅从霍去病的功绩来看霍去病这个人的能力,是不客观的,而对霍去病这一个人的“完美”属性,需要根据事实来做一些剥落。

公元前123年四月,卫青接着完成两个月前对匈奴的追击。

在二月的时候,卫青带领着公孙敖、公孙贺、赵信、李广等人北伐匈奴的薄弱地带,最终击败了右贤王,这让匈奴的一整边防线全部空缺,因此在四月,大汉在边境重整军貌再次趁胜追击,从定襄再次北伐。

这一战,因为难度并不高了,属于是追击战,因此霍去病有了上台面的机会,他被卫青给予八百人的队伍跟着大部队行军。

其实卫青一开始也许是想着让外甥练练手,没有想太多,可谁知道,霍去病真的“不走寻常路”。

因为他竟然脱离大军,带着自己麾下的八百人展开“闪电”奔袭,极有可能连后勤、辎重都没有捎上,然后一路追击,霍去病跑得非常快,后来汉武帝给霍去病一个“冠军”的封名,结合如今的冠军概念来看,还真的是贴切。

可是霍去病这样做,不是对的。

比如隐患有二:

一、大漠追击敌人,容易遇到风沙险阻,一旦迷路,没有后勤的情况下,不攻自溃。

二、闪电奔袭,对马匹和士兵的消耗极大,如果和敌军相遇的时间不对,那么就等于是自投罗网。

而霍去病做到的结果是,他追上了,并且还拦截下来了,对匈奴的逃亡军队以少击多,《汉书》的记载是霍去病这八百号人,就杀了匈奴两千多号人,这里面不包括俘获的人,这一战打出来,让人看到了又一个“卫青”。

要说霍去病这是完全靠运气吗?

运气成分固然沾点,比如天气,比如匈奴的逃亡路线并不恶劣,但霍去病大体也是计算好了匈奴所在的位置跟他之间的大致距离,而后才敢大胆奔袭,而这里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霍去病本身就要“舍生忘死”,才能引动手下骑兵的血性。

即便这一战建立大功,可霍去病的“战损比”并不低,甚至他本人都有可能受了不轻的伤,毕竟在冷兵器时代,中原王朝击溃游牧民族的最直接办法,就是士气上的碾压,再说得贴切点,就是看谁更不要命。

不过这一次战斗成功后,汉武帝、卫青都没有追究霍去病离队奔袭的问题,也许是霍去病打出了士气,而且霍去病的性格让他们了解,这个十几岁的少年就是个不走寻常路子的人才,因此汉武帝立即封赏霍去病,而李广已经很老了,都没有被封侯,可见差距极大。

有着很大隐患和后遗症的战斗方式

在霍去病和汉武帝学习的岁月中,汉武帝教导了霍去病很多兵法,而当汉武帝说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孙子与吴起的兵法的时候,霍去病却是“拒绝”了学习,因为他说:

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

霍去病的意思就是,当真的到了打仗的时候,那就随机临场应变即可,对于这些古老的兵法,没有学的必要。

其实这不是霍去病狂妄,而是跟孙子、吴起所在的时代来比,两个时代的确大有不同了,最明显的区别就是,汉朝已经开始走高机动的骑兵群路线了,可那些春秋战国的兵法,大多数都是关于步兵的布阵。

而霍去病,就把骑兵的“特征”玩得炉火纯青。

在霍去病的一生中,他最经典的就是两场战役,第一是河西之战,第二是漠北大决战。

河西之战更早,可霍去病却收回了河西这一大块汉朝已经不能实际控制的养马地,霍去病靠的方法就是“闪电战术,各个击破”

元狩二年,河西之地成为了匈奴钳制大汉西北的重要战略位置,而霍去病也抓准了那些匈奴物资极多,供给充足的机会,直接“轻装上阵”,带着一万骑兵直接冲锋河西五国(匈奴的小封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接连克几部匈奴王。

在这种“战绩”中,表面上看到的是一个潇洒的天才战神,可事实上,这种战斗强度,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而且霍去病自己都在赌,假如中途受挫,没有后勤的他们就会折戟沉沙,这是闪电战的明确漏洞,因此这种战斗对人的“消耗”很大,霍去病即便是年轻,未必就经得住这种消耗。

要知道,霍去病出战河西,也就是20岁左右的年纪,其实对于一个成年男子而言,20岁还是处在一个“发育”时期,可以说这个时期叫做青壮年,但这个时期一旦透支了生命去做高难度的事情,一样会导致未来多病,也就是埋下病根的几率很高。

且这还没有完,在霍去病攻克了河西五国后,没过多久,汉武帝想要一鼓作气扫荡威胁西北的匈奴势力,于是加派军队和公孙敖与霍去病一同从甘肃出发,北上继续清扫匈奴的部落。

可爱的公孙敖就倒霉“迷路”了,另一边的霍去病等不及了,又“孤军深入”北上一路横扫,打到了祁连山,《汉书》的记载中,霍去病这一路砍下敌人首级高达三万多,这辉煌的战绩背后,是霍去病多少次以“力竭”为代价拿下的。

所以关于霍去病,更多时候不能只以他的骄傲姿态过度神化他,他也是一个人,他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除了天赋以外,所付出的代价肯定也是别人无法企及的,所谓他被“天妒英才”和他创造功绩的习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关于霍去病的“病死”,最有可能的两个原因

元狩四年漠北大决战,堪称是中原文明和游牧文明数百年对峙的一次大定局,匈奴人连自己的土地都守不住,被霍去病在狼居胥山祭天,姑衍山祭地,最终一路追到了贝尔加湖,汉人也因此确定了一个“战神”国柱级人物:霍去病。

但该说的是,霍去病这一次大决战,又“领跑”了。

漠北大决战是在春季,汉武帝依靠的就是春季的匈奴仍处在“半休眠”状态下的实力虚弱,而且汉武帝此战走的风格和霍去病的战斗风格如出一辙,汉武帝把最优良的马匹和大量粮食用来喂马,几乎搬空了国库,这是赌上了“国运”,是一场豪赌。

纵使这场大决战中又出现了李广迷路这样的问题,但却丝毫不妨碍霍去病大发神威,一路纵深,而这次纵深,也被人提出了霍去病早逝的第一个大可能:

染上了一些流行性病毒!

春季是病毒活跃的阶段,漠北大决战本身就是一台血腥的“绞肉机”,不论是汉军还是匈奴,都留下了大量尸体,这些尸体在环境的回暖下,很容易滋生病毒,这种病毒,一直以来都被游牧民族用来作为“生物战”手段。

霍去病一路北上,到了贝尔加湖,这一路的可能性太多了,很有可能他回来的时候,已经带上了病根了,这场病,直接导致了他后来的死亡。

而有关于霍去病喝了一口喝水然后被匈奴刻意“投下”的病毒入侵了,可能性的确是有的,只是过程未必是那么精密的设计罢了。

除却了这个可能之外,第二个大可能,那就是霍去病常年高强度的战斗方式透支了生命,因此在元狩六年病逝。

元狩六年,汉武帝因为匈奴的顽强不臣服,想要派出给匈奴人造成阴影的霍去病再次北伐,可惜的是,霍去病这次跟不上节奏了,甚至还没有出征就去世了。

霍去病的死,给这个帝国的计划忽然泼了一大盘凉水,汉武帝错愕之余,更多的是悲伤,而后给霍去病举办了隆重的葬礼,最经典的就是安排河西五个郡的铁甲军回到长安,从长安到西安一路“列队”,礼送冠军侯霍去病。

这一路六十多公里的长长队伍,可想有多么壮观。

结语:

不管怎么说,霍去病是一个天才级别的人物,可他的早逝,和所谓的“天意”没太大关系,霍去病的战斗方式注定了霍去病会得到哪一些后果,所以从霍去病的人生全面来看,有些诡异之处,也是可以解释的,没有天意弄他,纯粹是前因后果。

而霍去病因为汉武帝的“帝王心术”而死,因为擅自杀李敢(李广之子)被报应致死,还有因为杀敌人太多被天谴而死,这些反而才是最牵强的理由。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点赞6、黑河市 网友:[鹿宝]

纵观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霍去病堪称是独一无二的少年将领。他在十八岁便率八百部下深入匈奴腹地大胜而归,汉武帝不吝以“冠军侯”封之,其后更是数次出征,创造了六天横扫匈奴五国的骄人战绩,“漠北之战”歼敌七万,以“封狼居胥”之举青史留名,也使之成为后世兵家至高的梦想和追求。可惜的是,这位不世出的天才将领,年仅二十三岁便因病去世,结束了他短暂而灿烂的一生,成为一个不可复制的传奇。

按照霍去病的体质,他不应该这么早就因病辞世,难道霍去病之死,有着不为所知的原因吗?


打虎救驾,将星升起

汉元光二年,“马邑之围”功亏一篑,此举结束了汉匈之间维持了数十年的表面和平,从此匈奴从之前的骚扰抢掠直接升级成对大汉臣民的侵略屠戮,汉匈之间大规模战争的序幕被徐徐拉开。

元朔元年,卫青奉旨兵出雁门,以无以伦比的军事天赋击溃来犯之敌,并斩首千余人大胜回朝,朝堂上下皆惊为天人。

然而霍去病听到后却对公孙敖道:“如果我手下有三十万大军,将会杀的匈奴片甲不留!

公孙敖听后笑笑说:“等你带兵打仗时就知道匈奴人的厉害了!你舅舅能击败匈奴军队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霍去病见公孙敖不相信自己,便不悦道:“勾践裹甲攻吴,项羽破釜沉舟,他们又有多少兵马?敌人又有多少兵马?他们能做到我也能做到,甚至比他们做的更好!

卫青听到霍去病这番说辞后,觉得自己这个外甥胸有大志,于是便将他带到建章宫学习行军打仗。

不料霍去病在建章宫仅仅呆了三天,其精湛的骑术和箭术便令所有人刮目相看,这个十岁的孩子不仅可以拉开全军营最硬的弓,就连徒手搏斗也丝毫不落他人下风,在这里,没人再质疑他的年龄,只记得他的勇猛和天赋。

消息传至武帝耳中,他不禁对这个少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悄悄来到建章宫查看。结果不出所料,武帝被霍去病的非凡英姿所折服,当即擢升他为骑郎,充任皇帝身边的车骑侍从。

元朔六年,汉武帝在上林苑内打猎,忽遇猛虎惊驾,霍去病在武帝之后随行,见事情紧急,忙挽弓搭箭照着猛虎射去。要知道在皇帝之后射箭一直都是大忌,有弑君之嫌,所以很少有人敢在皇帝背后使用弓箭的,但是霍去病就这样做了,正是这一射,延缓了猛虎的行程,武帝这才趁机逃脱。

见武帝安全之后,霍去病跃下马,对着后面的侍卫们说:“谁也不许助我,看我毙掉这只畜牲!”

经过一番惊心动魄的搏斗,猛虎最终死于霍去病的利刃之下,众人一片欢呼声。霍去病走到武帝跟前跪下道:“陛下,臣既能独毙猛虎,还不能上阵杀敌吗?”

但是武帝死活不同意,冷冷道:“你可知匈奴人能独毙猛虎之人有多少吗?你年方十七,还未到上阵年龄,朕不同意你北上!”说完竟径直走了,这让霍去病郁闷不已。他不能理解,为何皇帝一直不同意自己和舅舅同时带兵作战呢?

但是,霍去病没想到,自己的机会来的是如此之快!


奇袭、再奇袭

元朔六年二月,卫青再次击败匈奴,枭首数千回朝。可是匈奴单于伊稚斜不甘心祖父冒顿单于的荣光在自己手中消失殆尽,为急于挽回颓势,他于四月悍然出兵,再犯汉朝。

这次没等霍去病开口,武帝便封其为嫖姚校尉随军出战,并将亲卫八百名交于其指挥。北逐匈奴,边关望月是霍去病长久以来的梦想,如今属于他的时代即将来临。

兵出定襄后,霍去病请命自己所部八百骑先行“自觅战机”,而卫青也没有多说,只是叮嘱了几声,称“战事凶险,多加小心”便让他自行迎敌,想来卫青也是对霍去病充满信心。

霍去病率八百健儿离开大军之后,指着前面说道:“此去正是我等建功立业之时,前面乃阴山东麓,依我之间,必有匈奴军队在此驻扎,我们首次出征,当让匈奴知我大汉之威!

霍去病一马当先,领着手下八百健儿向阴山东麓席卷而去。

不出霍去病的预料,此地的确驻扎有匈奴军队,其将领是伊稚斜单于的姑父罗姑比。此次匈奴入侵大汉兵分几路,伊稚斜单于觉得自己兵力有些单薄,故而将这支精锐部队交给了最为信任的姑父,以作增援之用。罗姑比自以为远离前线,又派出了斥候四处巡查,觉得自己处境极为安全,所以整支部队都放松了警惕。

突然间,惊天动地的呐喊声传来,等罗姑比反应过来时,营门已被攻破。霍去病带着麾下的八百健儿轻而易举将匈奴部众猎杀大半,就连主将罗姑比也成了霍去病的俘虏。

随后,通过审问罗姑比得知,据此两百里处,有匈奴藉若侯的军队驻扎,藉若侯是伊稚斜单于的祖父辈人物,在匈奴人种威望极高,于是霍去病即刻下令,八百骑再驰两百里突袭。

如果罗姑比一样,藉若侯根本没想到汉军会来到大后方突袭,所以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便被击溃,藉若侯也成为霍去病的刀下亡魂。一天两战,霍去病的八百骑兵一共杀敌2028人,俘虏了匈奴相国与当户和罗姑比等匈奴大员。

与此同时,伊稚斜单于虽然也击败了苏建和赵信的三千骑兵,逼迫赵信投降,但自己损失严重,再加上两支增援部队被全歼,他也不敢再继续深入汉境,遂下令返回王庭。

霍去病初战便取得如此成绩,汉武帝惊喜不已,遂以冠军侯封之,一颗将星冉冉升起,与卫青合称“大汉帝国双璧”。

元狩二年,卫青病重,年轻的霍去病被任命为汉军统帅,他放出风声将兵出定襄,然而离开长安之后汉军却转向直奔陇西,他要打通西域,压缩匈奴人的战略空间,使其陷入首尾难顾的战略态势。

刚出陇西,霍去病再次发出军令,要求部队留下辎重,万骑汉军全部轻装奔袭匈奴右贤王的焉支山,目的是这里的折兰王、卢胡王、混邪王和休屠王。

焉支山距长安有两千多里,坐落在河西走廊的峰腰地带,有“甘凉咽喉”之称,故而这次奔袭作战不仅是一场“闪电战”,更是一场大规模的之迂回运动战,除了霍去病,没有任何将领敢于制定如此天才的战略计划。

霍去病没有给匈奴人任何机会,一路横扫过去,折兰王、卢胡王皆成了汉军刀下鬼,趁混邪王与休屠王不备之际,又率领汉军横扫了二王的地盘。

此战,混邪王之子、匈奴的相国、都尉以及休屠王的祭天金人都成为汉军的囊中之物,由于此战机动性强,没有时间掳掠民众,故而只取得了8900余级匈奴人首级,但这个数字已经是汉匈之战中创记录的大胜了,史书中称为“河西首战”,是的,你没看错,接下来还有更疯狂的大胜。

元狩二年夏,霍去病再次领命出征,沿途扫荡匈奴人至祁连山下,这是汉军首次到达的匈奴腹地,而这里也集结了十万匈奴军队正等着霍去病的到来。

霍去病对着赵破奴、高不识等人道:“先破匈奴,再洗征衣”,汉军人人奋勇争先扑向匈奴大营。

祁连山对于匈奴人来说是世代繁衍生息之地,在他们眼中,汉军不可能打到如此腹地,面对着凶猛的汉军,虽然匈奴人士气低落,但为了保卫家乡也要奋起抵抗。

此战是载入史册的一战。汉军人数远不及匈奴,又是孤军深入没有支援,但还是奇迹般地赢得了胜利,匈奴军队被杀30200人,投降了2500人,擒获五个部落首领。更为关键的是,此战直接导致了匈奴的分裂,混邪王带着十万部族投降了汉朝,汉武帝大悦,建立了武威郡和酒泉郡安置他们,之后又建立了张掖和敦煌,这就是著名的“河西四郡”。

霍去病此役,不仅收复了河西走廊,更重要的是击垮了匈奴人的心里防线,自此在此的匈奴人要不投降汉朝,要不翻越祁连山引马北去,离开了他们世代居住赖以生存的草原,他们走之时留下了一首让人闻之心酸的悲歌:

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歌声反应出汉匈之间的攻守转换,这是在霍去病手上完成的,任凭谁也不能否认。

虽然匈奴已经无力南侵,但是伊稚斜单于的主力并未受到打击,依照汉武帝的想法,在对匈奴作战上,必须要取得骑兵优势,才能保证万无一失,这就注定汉匈之间必须有一场生死决战,这场战争很快便到来了。

元狩四年,卫青与霍去病各率五万骑兵出征,卫青出定襄,霍去病出代郡两路大军兵锋直指匈奴王庭。

伊稚斜单于得知消息后,紧急与赵信商议,情知自己不是汉军对手,便准备将主力埋伏在漠北打一场伏击战。

而霍去病还是一如既往的生猛,兵出代郡之后便一路向北,本来负责引诱霍去病进埋伏圈的匈奴先锋章渠刚一接触汉军便被摧枯拉朽般击破,自己也被生擒。左贤王听到消息后,准备将部队隐入沙漠,用地利来与汉军对抗。

可是想法毕竟是想法,左贤王的部队还未到离侯山,汉军便杀至,屯头王以及韩王没反应过来便成了俘虏。左贤王一刻也不敢停,率军逃至弓闾河,这才借汉军渡河之际逃跑开来,汉军终因人困马乏未生擒了左贤王。

此战已有各种匈奴王爷、将军、相国、都尉等人83人被生擒,死于汉军刀下的更无法统计,被斩首的匈奴精锐达到了前所未有的70443级!

霍去病看着前面的一座高山问道:“此山为何名?”俘虏回答道:“那是狼居胥山!”霍去病昂然道:“我大汉天威到此,理当在这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封礼!”这就是著名的“封狼居胥”,这也成为后世武人至高的梦想和追求。

就是这样的霍去病,在千军万马中尚能安然无恙,为何如此年轻便去世了呢?其中有何隐情呢?


霍去病死因

封狼居胥”后,匈奴远遁,周边各国皆臣服于大汉朝,这个世上也许已经没有了霍去病的对手,如今已是四海清平,该享受胜利果实的时候了,汉武帝也不吝赐封,冠霍去病以大司马之职,一时间霍去病位高权重,整日宾客盈门,王公大臣络绎不绝。

元狩六年九月,汉武帝一如往常欲叫上霍去病出去狩猎,结果有宫人回报称大司马病重,“不能应诏”。武帝颇为扫兴,缺了霍去病陪同,他也兴致缺缺,遂嘱咐太医前去医治后,自己也回了宫。

过了一日,武帝还是担心霍去病的病情,于是传太医觐见。

太医回禀道:“大司马之病,臣甚感棘手,其症颇为奇怪,浑身发赤,须发脱落,卧床不起,臣虽开出药方,但无甚把握!

武帝惊呆了,他本以为霍去病只是得了风寒之类的症状,哪里会想到有如此严重,于是急命太医再去医治。

但此时的霍去病情况日益严重,太医所开的药方没有任何作用,反而有加重的趋势。武帝情急之下亲自前去探视,发现其病情已经无法控制,于是立即下诏遍寻天下名医,许诺若治好大司马,以万金酬之!

一时间,天下名医尽聚大司马府,但看到霍去病症状骇人,病因又不明所以,办法尽出也不见有效果。

霍去病在患病半月后一天晚上,他的房间中突然传出了打砸之声,其母卫少儿急忙前去查看,只见屋内的桌椅摆设全被砸烂,再看霍去病,却是躺在地上已经没了呼吸。

一代战神就此陨落!临死前的打砸恐怕也是他回光返照的一瞬间……

武帝得知消息后半天说不出话来,呆坐良久才缓缓起身道:“征石匠千人,在茂陵旁边修建大司马陵,朕要使冠军侯马踏祁连之功,永留青史!”同时发出另一道旨意,令边境五郡铁骑,罩黑衣铁甲,白绫裹矛,从长安列队至茂陵墓地,以示祭奠。

霍去病的一生如此短暂,却又无比辉煌。他之死,由于未发现病因,又因太史公一个“卒”字让后人浮想联翩,阴谋论迭起,关于其死因,大概有这么几种推测。

  • 第一种可能:霍去病骄横过及,射杀李敢引起武帝杀心。

关于此事,霍去病的确做得有些不妥。“漠北之战”后,汉军早期的灵魂人物李广因迷路而自刎,其幼子李敢听说有传言道:李广本来请命为先锋,可大将军卫青不允,故而才有了后来的迷路,未能如期到达战场,羞愧之下自刎而亡。

这毕竟是传言。真正的情况是在出征之前,汉武帝给卫青有谕令:“不可让李广独战单于”。卫青是奉旨行事,但李敢却偏偏信了这个传言,便认定是大将军卫青将其父逼死,于是便打上大将军府,将卫青打了一顿。霍去病知道卫青挨了打,趁与武帝、李敢等人狩猎之际,将李敢射杀于当场。

武帝看到情况后,并没有怪罪霍去病,而是慢悠悠发出一道口谕:“今关内侯与朕狩猎,触鹿角而亡。”此言一出,就将李敢之死定了性,这实际上是武帝包庇霍去病之语。

所以,武帝因此事将霍去病赐死或者逼死实属无稽之谈,若真的要除去霍去病,有这么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将其杀掉却没杀,为何要在后来悄悄赐死,这不符合常理。

  • 第二种可能:霍去病在北征时感染瘟疫。

其实这种说法也缺乏一定的理论依据。在古代我们认为流感、鼠疫、天花之类的病都属于瘟疫之症,其典型特征是发病快,传染性强。但霍去病死时已经是出征漠北后的两年,有什么瘟疫有如此长的潜伏期?更何况霍去病得病之时,皇帝以及各王公大臣皆去探视,都没有出现类似症状,可见霍去病此病是没有传染性的,故而所谓的感染疫病恐怕在医理上是说不通的。

  • 第三种可能:李敢家族派人毒害。

的确存在这种可能性!但依照当时的情况来看,李敢无理殴打大将军在先已是犯了大罪,再加上李广迷路延误了军机,这都是杀头大罪。虽然霍去病也不能因此擅自杀人,但武帝金口玉言已开,认定李敢是“触鹿角而亡”,谁又敢质疑?更何况,李敢死后,李家已经式微,哪有胆量去刺杀大司马,这可是株连九族的大罪,恐怕就算李家有心刺杀,恐怕也是无力实施,所以这种可能性虽有,但是微乎其微。

  • 第四种可能:霍去病从小体弱多病,此时因病而亡。

霍去病在幼儿时的确体弱多病,否则其母卫少儿也不会给他起了个“去病”的名字。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关于霍去病的死因丝毫未提,仅仅一句“骠骑将军自四年军後三年,元狩六年而卒”便让后世猜测万分。按照现在来看,霍去病的确因病而死,但是无法确认是得了何病,所以就连司马迁也是一笔带过,用一个“卒”字就结束了霍去病的一生。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依照我们现代的表现来看,小时候经常得病的反而在长大后身体很健康,虽然这不能代表所有人,但是大部分人皆是这样,以此推断,霍去病也不一定是因为少儿多病,长大后才因病而亡,显然这并没有因果关系。

但是根据史书中记载的“浑身发赤,须发脱落”症状,霍去病定然是得了一种当时的医生不知道的疾病,那么这种病是什么病呢?

依照古人智慧,普通的病症皆能看出一些症状,那么连太医都束手无策的病症显然是之前没有遇到过的。从现代来看,“浑身发赤”和“须发脱落”皆是辐射病的典型症状,我们有理由推断,或许有人将带有辐射的金属或者玉石打造成器物当成礼品送给了霍去病。众所周知,带有辐射的金属或者玉石都有一种异乎寻常的美感,霍去病收下并将其放在日常生活的环境中把玩也在情理之中。

当霍去病在这种辐射的环境下生活,时间一久,不可避免地患上了辐射病,而这种病到现代有的时候都是束手无策,更别说在两千多年前的汉朝了,太医不识这种病也很正常,或许这才算霍去病早逝的真相。


结语

有人经常将霍去病之死归结到“阴谋论”中,这虽然从最隐秘处可以对当时的权力斗争作出最高级别的猜测,本着“无阴谋则无历史”的原则来看待当时历史,可我认为它绝对不会成为真的历史。也许有真相会被掩埋,但古人的史书更比我们的猜测有资格成为真正的历史,所以我们不必用猜想钩织假象,让原本历史继续成为历史,这丝毫不影响我们对霍去病这个年轻将领的崇拜,也丝毫不影响他成为后世再无可能复制的一个传奇。

点赞7、连云港市 网友:時光如城

Hello大家好!我是@晨本布衣 ,很高兴又见面了。今天咱们一起来聊聊这个话题。

《霍将军》唐:崔灏

长安甲第高入云,谁家居住霍将军。

日晚朝回拥宾从, 路傍揖拜何纷纷。

莫言炙手手可热,须臾火尽灰亦灭。

莫言贫贱即可欺,人生富贵自有时。

一朝天子赐颜色, 世上悠悠应自知。

不一样的霍去病

霍去病初次征战,年方18,即率领800骁骑兵深入敌境数百里,把匈奴兵杀得四散逃窜。

在这次战斗杀死了匈奴两千余人,并且俘虏了单于的叔父,斩杀了单于的爷爷。

▲行军图

霍去病因此开始展露锋芒建功立业,因为他的功劳在全军数第一,御封冠军侯。

你说英勇不英勇,体质自然是要强于一般人。

霍去病病死说最早出自西汉时的褚少孙,他借霍光之口说霍去病是病死,然而具休是什么病,没有记载。

这是历代史书中对霍去病死因的唯一记载。

死因之谜

在漠北之战中匈奴人将病死的牛羊等牲口埋在水源中祭祀诅咒汉军。因此水源区产生了细菌,而霍去病在此处饮食了带有病菌的水,长期劳累的身体,免疫系统最终没有抵抗过去。

后来蒙古军队西征时也用过这一招。

▲霍去病关系图

两千年前的医疗水平有限,数次领兵出征的劳累,长时间处于艰苦的环境,也足以对霍去病的身体造成不可治愈的伤病,漠北之战一年多后霍去病病亡!

霍去病的战争天才适逢汉武帝对匈奴大兴兵戈。十几岁雄武非凡的贵家少年郎,“战血染黄沙,风吹映天赤”的艰险军旅生涯,王朝的军政大事,早逝的人生...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霍去病生为奴子,长于绮罗,却从来不曾沉溺于荣华富贵,他将国家安危和建功立业放在最前!

汉武帝曾经为霍去病修建过一座豪华的府邸,霍去病却断然拒绝,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公元前的地图

结语

霍去病一生忠君爱国,壮志凌云!太史公这样评价霍去病:“直曲赛、广河南、破祁连、通西国、靡北胡”!

“古代名将六十四人”霍去病位列其一!

汉武帝为了纪念霍去病,修了墓冢。位于现在的陕西省兴平市东北。霍去病墓现在仍然屹立在茂陵旁边,诉说着曾经的历史岁月!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晨本布衣 关注!

@晨本布衣 讲历史,打开历史尘封的大门,和我一起长知识!

如果喜欢的话就点赞关注,就是最大的支持!在此先谢谢大家了。

欢迎评论区留言

点赞8、海门市 网友:燃烧翅膀

很简单,霍去病就是病死的。


只要是稍微熟悉点历史的人,差不多都听过霍去病这个名字,作为汉朝时最璀璨,也最耀眼的将领,他的一生,留下了不少为人称道的传奇。

十七岁,初战匈奴,大破之,封冠军侯;十九岁,收复河西,威震塞外;二十一岁,漠北之战,封狼居胥。

这就是霍去病,一个代表着勇气和奇迹的民族英雄。

然而,这样一位英雄,却在他二十四岁的时候,生命戛然而止,他的一生,犹如一道流星,在留下灿烂的光影后又迅速消失。

正是因为霍去病死的突然,再加上史书中对他的死因仅有寥寥数语,因此,后世就因此有了多种猜测,其中,不乏有“阴谋遇害论”之类的说法。

比如,有一种说法就认为,霍去病是死于汉武帝之手。

这种说法的观点,是说随着霍去病的功劳越来越大,逐渐就有了功高盖主的倾向,而作为一向把权力看得极重的汉武帝刘彻,为了不让霍去病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就干脆暗中杀了他。

并且,持这种说法的人,还煞有其事地指出,霍去病的儿子霍嬗,之所以会在跟随汉武帝泰山封禅后突然暴毙,也是因为汉武帝在泰山上动了手脚,目的就是为了斩草除根。

总之,这种说法坚信,霍去病是汉武帝弄死的。


还有一种说法,是说霍去病死在了卫青的妻子,也就是平阳公主的手里。

这个说法的观点,是认为平阳公主当初嫁给卫青,图的就是自己下半生能长保富贵,而霍去病的不断崛起,威胁到了卫青的地位。

因此,为了自己,也为了丈夫卫青,平阳公主便设计陷害霍去病,通过各种隐蔽的手段,最终将霍去病害死。

更离谱的一种说法,是说霍去病是卫青弄死的。

卫青为什么要弄死霍去病呢?与前文中平阳公主的动机类似,并且,卫青除了为自己着想之外,还考虑到了卫家的整体利益。

至于卫家的什么利益,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霍去病从不考虑卫家的将来,很少在自己的军中安插卫家的子弟,因此每次打胜仗后的军功都让外人得了。

而这对于一心想让卫家辉煌的卫青而言,显然十分不符合他的宗旨。

所以,在几次劝说无效后,卫青担心霍去病日渐功高,将来早晚会对卫家造成威胁,因此,只能是痛下杀手,杀了霍去病。

这就是关于霍去病死因流传较多的三种说法,而这三种说法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全部皆为“历史阴谋论”。

换句话说,这三种说法,都将霍去病的死因,上升成了一个严重的政局事件。

那么,这几种说法可信程度有多高呢?很认真地说,基本上都是无稽之谈,属于典型的“历史虚无主义”。

为什么呢?一句话,因为这些观点根本站不住脚。


首先,先说“汉武帝害死霍去病之说”,对于这种论点,但凡是稍微熟悉点汉武帝的人,就会知道多么的可笑。

汉武帝刘彻,是西汉历史上第七位皇帝,他的身上确实有很多被后世诟病之处,比如多疑、寡恩、残暴等等。

但有一点,他对抵抗和战胜匈奴的渴望,是西汉所有皇帝中,最为强烈的。

从他将朝局稳定,并把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开始,就积极策划和推进了多次征战四方的战役,比如两次征伐闽越。

刘彻为了什么?为的就是汉王朝能一统天下,为的就是实现“汉为天下宗,操杀生之柄,以制海内之命”的终极目的。

而对于匈奴,刘彻更是迫切希望能彻底将其消灭。

自打汉高祖刘邦开始,匈奴就一而再再而三地屡屡侵犯汉朝,但奈何汉廷实力不济,以至于到后来靠着“和亲”才能换来短暂的和平。

作为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边境稳定,是刘彻必须要做的事情,而这种仰人鼻息、看人脸色的局面,同样是刘彻最不愿意看到的。

因此,在刘彻登基后不久,就派出了张骞出使西域,为何要这么做?不就是为了联合匈奴的世仇大月氏,一起携手对抗匈奴吗?

只不过,大月氏比较拉胯,因此这个计划最终没能实现。

在此之后,朝中大臣建议恢复“和亲”,以保持和匈奴的“友好关系”,被刘彻严词拒绝,也就是在这期间,刘彻果断提拔了卫青和霍去病,开始了北击匈奴的进程

而在卫青和霍去病的连战告捷后,汉武帝刘彻极为兴奋,除了对他们二人一赏再赏外,干脆连年号都改了,比如卫青奇袭龙城后的河朔大捷,汉武帝就改年号为“元朔”,还有在漠北之战前夕,汉武帝为了纪念这次反攻,又改年号为“元狩”。


“元狩”一词,在古代具有征伐四方之意,由此就能看出,他对于战胜匈奴的渴望有多强。

在这种情况下,汉武帝会杀掉一个能帮助他实现这个战略目标的大将?虽说当时能打仗的将领确实不少,但像霍去病这样的天纵之才可只有一个。

如果他真的想杀,那么当初在霍去病射杀李敢的时候,汉武帝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将他处死,何必等到后来呢?

至于说汉武帝想找个合适的机会和理由来杀霍去病,这就更可笑了,汉武帝这个人,想杀谁从来不需要理由,战功赫赫但被他杀了全家的大臣不在少数,要是他真有心杀霍去病,根本就没必要这么麻烦。

同样,说汉武帝为了斩草除根杀了霍去病的儿子,也是毫无根据,众所周知,汉武帝进行的那次泰山封禅,是自秦始皇之后的第一次,为此,汉武帝策划数年,耗费无数财力和人力,这么庄重严肃的事情,难道就是为了在老天爷眼皮子底下杀一个孩子?

什么时候不会杀?偏偏在封禅大典的时候杀,刘彻是嫌汉朝的国祚太长?还是嫌自己命太硬?


说完汉武帝,我们再来说说“卫青和平阳公主害死霍去病”的这种说法。

是个人都知道,霍去病和卫青属于甥舅关系,两人是血脉相连,因此,在汉武帝和所有大臣眼里,两人就是一回事。

如果存在所谓的“卫霍斗争”,那么霍去病干嘛要冒着极大的风险,去射杀李敢为舅舅卫青出气呢?

要知道,汉武帝时期的律法还是相当严明的,有一个发生在汉武帝自家的事情就能证明。

当初,汉武帝的妹妹林虑公主在临终前,曾把家里的所有财产(金千斤、钱千万)都拿了出来,交给了哥哥刘彻,为的就是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哥哥。

并且,林虑公主还说,希望哥哥看在自己把所有家产都交出来的份上,要是将来自己的儿子不小心犯错,能饶他一命。

汉武帝当时确实答应了,但结果,他的这个外甥后来真的犯了大罪,于是,汉武帝最终还是哭着把他给杀了。

也就是说,在当时严明的律法下,霍去病敢射杀李敢,是抱着一种把命豁出去的态度。


有这种情愿放弃自己前途和性命的关系,怎么可能会存在所谓的“卫霍斗争”?要是真有,霍去病根本就不会去冒这么大的风险。

再说卫青,卫青留在史册上的记载,除了大破匈奴的不世之功外,还有两点印象,那就是小心谨慎和老实巴交。

当初,在卫青身居大将军之位时,其部下有个叫做苏建的人向他进言,建议卫青招揽有才能的门客,好建立一个招贤纳士的名声。

但这个建议被卫青回绝了,卫青告诉他,早年间就是因为田蚡和窦婴广纳门客,因此招来了天子的忌恨,因此,招揽门客无疑是给自己找了一个让天子不满的把柄。

最后,卫青用“人臣奉法遵职即可,何与招士?“这句话,结束了他和苏建的交谈。

通过这段记载,就能十分明显地看出,卫青深知蓄养门客的严重性,只有不这样做,才能不遭到皇帝的猜忌。

而事实上卫青也是这么做的,即便是他功居大将军,依然谨慎行事,哪怕是李广之子李敢将他打伤,也只是自行包扎伤口,还告诉家里人不要声张。

他怕李敢吗?当然不怕,他只不过是担心声张出去,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这么一个谨慎至极的卫青,却被人说成包藏祸心,一心为了家族长保富贵而处处钻营的人,甚至还因为外甥霍去病和自己不在一个路数上,狠心将其杀了。

这是看不起卫青还是看不起汉武帝?要是卫青真是这种人,没等他开始行动,向来疑心重的汉武帝就会对卫青下手。


曾经有一次,有个叫宁乘的大臣告诉卫青,现在后宫里王夫人受宠,卫青应该提前巴结一下王夫人的家人,比如送送礼什么的,好给自己将来铺路。

结果,卫青十分听话照做了,而这件事不出意外地被汉武帝知道,汉武帝深知卫青属于那种不善钻营的性格,所以就问卫青是谁教他这么做的。

而卫青则老老实实地告诉汉武帝,是宁乘教他的。

连汉武帝都不相信卫青是那种满肚子心机的人,因此,足可以说明,卫青根本不可能做出处心积虑害死霍去病的事情。

还有平阳公主谋害霍去病这一说,那就更不可能了,首先她不具备这么大的能量,要是她真的有,也不至于为了保住自己富贵,前后两次向弟弟刘彻进献美女了。

其次就是假设她真的是杀害霍去病的幕后凶手,那么依照汉武帝的脾气,怎么可能在事后对平阳公主没有任何处罚?不仅让她得以善终,还恩准她可以和卫青合葬呢?

所以,这种靠着臆想和猜测,而得出来霍去病是被人谋害的结果,完全属于不负责任的“阴谋论”,不仅是对历史的不尊重,也是一种对今人的误导。


那么,说来说去,霍去病究竟是怎么死的呢?前文也交代过,他就是因为得病而死的。

由于现代医学的进步和发达,让我们有了一种错觉,那就是一个身强力壮的年轻人突然死掉,肯定背后有什么特殊的原因。

但实际上,在古代年轻人突然去世是极为正常的事情。

古代医疗技术不发达,很多在我们如今的小病,就很有可能会要了一个人的命,举个很简单的例子,现代人如果因为感冒引发了肺炎,顶多也就是去医院打几天吊瓶就行。

而在古代,没有抗生素,如果扛不住的话,分分钟就能要命。

就别说像汉朝这样久远的古代,单说民国时期,人的平均寿命也不过是四十岁而已,甚至我们身边八九十岁的老人,在他们出生的那个年代,当时有不少人因为一点小病死掉,其中更是不少婴儿出生不久就夭折的。

所以,霍去病那个时代,得病而死并不是什么稀奇事儿,哪怕他是天纵之才的将军也不例外。

并且,霍去病这个人最擅长什么?史料中已经说得明明白白,就是高强度的闪电战,千里奔袭,大军神出鬼没,这就是霍去病作战的特点。

而这种作战方式,很明显就是靠燃烧体能和意志力换来的,霍去病是人不是神,一次两次的话,靠着年轻还能顶得住,但次数多了呢?

根据史料记载,从元朔六年到元狩四年,短短五年的时间,霍去病就出征了六次,而这六次中,有四次还是作为主帅身份,这种高强度的连续作战,就是铁打的人都受不了,何况血肉之躯的霍去病呢?

还有一个,就是霍去病本身的体质问题,他的名字叫做“去病”,为什么要起这个名字?说白了就是小时候身体不好,家里人希望长大后无病无灾的意思。

这就好比我们现代人把孩子取名“健康”、“壮壮”、“石头”一个性质,都是想让孩子茁壮成长。


因此,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霍去病的死因并不复杂,他就是因为本身体质不好,再加上高强度的连续作战,加剧了身体的消耗,同时由于当时的医疗技术低下,在发现病症后得不到很好的救治和调养,最终英年早逝的,至于那些所谓的“阴谋论”,纯属博人眼球而已。

点赞9、秦皇岛市 网友:风继续吹

霍去病不是病死的,而是因为舅舅卫青家族感到自身权力受到了威胁,使用阴谋诡计陷害霍去病,致使一代名将冤死。

对霍去病在年纪轻轻、正当意气风发的时候突然死去,现在广泛流传的一个说法是,霍去病在远征匈奴期间,得了瘟疫不治而死。

霍去病

但仔细一想,这个理由并不充分。

一是《史记》等正史史书上,并没有对霍去病死于瘟疫有明确定论;二是无论是在史书中还是相关记载中,并没有公元前117年(即霍去病去世那一年)关于大规模的瘟疫的记载。

那么问题来了,霍去病的死因极有可能另有其他不可告人的原因。

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对于霍去病的去世,仅仅只用了一个字:

“卒”。

但是却对西汉朝廷对霍去病举行隆重的葬礼大书特书。

这就不符合司马迁以及史书的风格了。

此外,还有一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同样是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对于霍去病与卫青集团之间的关系,有这样两段描述:

其一:

“举大将军故人门下多去事骠骑,辄得官爵”。

其二:

“自骠骑将军死后,大将军长子宜春侯伉坐法失侯。”

我们来一一细看。

第一段描写中,“大将军”指的是卫青,“骠骑”说的就是霍去病。

卫青

显然在这里,司马迁想要表述的是,霍去病建立军功并得到汉武帝的信任后,原来依附于卫青的势力纷纷投靠霍去病,并且都得到了加官进爵。

而在历史上确实如此,反而是那些留下来继续效忠卫青的,都没有得到朝廷的封赏,二者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第二段描述中,说的是霍去病死后,卫青的长子宜春侯卫伉,因犯法而失掉侯爵之位。

而除了卫伉,卫青的另外几个儿子阴安侯卫不疑和发干侯卫登都因为其他理由,被汉武帝消去侯爵之位。

这说明在霍去病死后,汉武帝明显对卫青家族存在戒心。

这两件事放在一起就很有意思了。

第一个说明卫青与霍去病虽然是亲戚,但已经产生了隔阂,卫青集团与霍去病集团之间已经有了矛盾。

也许卫青和霍去病二人之间矛盾并不突出,但他们身边或者手下的人极有可能为了权力,斗个你死我活,进行各种“阴谋”、“阳谋”活动。

汉武帝

第二个则说明汉武帝明显有着利用卫青与霍去病相互制衡的目的。

霍去病死后,失去了这个掣肘,汉武帝更不会让卫青做大,于是就加快了对卫青集团的打击。

但从另一层面来讲,极有可能是汉武帝知道霍去病的死因与卫青集团有关联,而汉武帝又是非常喜爱霍去病的,痛失这位爱将后,把怒气撒在了卫青家族上。

这并非毫无根据,前面我说过,卫青集团与霍去病集团之间已经产生了矛盾,也许卫青与霍去病之间仍有亲戚之情,或者没有撕破脸,但他们身边有人,会挑起、利用这种矛盾,来巩固自身的权力。

而最有可能的人,就是卫青的夫人——平阳公主。

平阳公主这个人不简单。

平阳公主

一来他是汉武帝的亲姐姐,身份极为尊贵;而且卫青是在自己还就没有发迹的时候,平阳公主下嫁与她,所以平阳公主无论是在汉武帝面前、还是在卫青身边,说话都是极为分量的。

二是平阳公主是个有权力欲望、有权谋的女人。

这从她能把自己的奴婢卫子夫送给弟弟汉武帝,并在汉武帝宠信卫子夫之后提高自己的地位;同时看出了卫子夫的弟弟卫青的潜力,委身于他,就可以知道这个人极有权谋。

卫子夫

三是霍去病连打胜仗之后,成了汉武帝身边的红人,势力大增,连卫青的依附者都纷纷投靠,显然极大损害了卫青的颜面和势力,按照平阳公主的性格,绝不能容忍。

因此,最希望霍去病倒台甚至死去的人,就是平阳公主。

也许就是因为平阳公主从中使用“阴谋”害死了霍去病,汉武帝虽然悲痛,但不能直接对平阳公主下手,只能找各种理由打击卫青家族的势力,为霍去病弥补损失。

点赞10、黄冈市 网友:痴人梦语

霍去病17岁受封冠军候,23岁饮马瀚海,封狠居胥,将辉煌刻写成神话,因而倍受后世推崇,视为军人楷模。然而天妒英才,年仅23岁的霍去病带着无尽的留恋突然辞世,使大汉举国为之呜咽。二千多年来人们一直为他的早逝感到无奈和痛心。

时至今日,人们对霍去病的死亡还是充满着好奇与不解。围绕这个问题主要存在两种说法,一是死于政治;二是亡命瘟疫。

先说死于政治。主要源于司马迁的《史记》。这么一个轰轰烈烈的人物,其死因应当交代明白;但是司马迁在描述霍去病死亡的时候,过于简略,是一笔带过,所以,就让很多人觉得霍去病死亡并不是那么简单。由此,不免联想到政治原因。

其实这种说法完全站不住脚。对霍去病汉武帝视若己出,稀罕都稀罕不过来,怎么能害死霍去病呢?因为军事才能超拔,16岁就被被汉武帝授予重任,随卫青出征匈奴。他带领手下最为精锐的八百骑士,改变常规打法,出其不意,一招致胜,斩获匈奴千余人,受封冠军侯。因为军功,霍去病自然滋生出桀骜不训的一面。"心有多大,胆有多大。‘’当着武帝面,射杀李敢,武帝非但没有降罪,依旧任用如初。知子莫如父,汉武帝对这个‘’儿子‘’是非常了解的:他生下来就是打仗的料,至于政治就是低能。

退一百步说,汉武帝真要他命,就是等于自断其臂。即便是平庸的皇帝也不会干这个蠢事。他才23岁,实在是太年轻了,在霍去病死前,武帝正准备继续用他去打匈奴,但随着他的突然死亡而被迫终止,此后汉朝对匈奴的战事也有不少败仗,若他没死,汉朝肯定会取得更多的胜利。

这样看来,霍去病就是死于瘟疫。

霍去病经常孤军深入朔漠作战,自然条件恶劣,水土不服,患病正常不过。汉代可是在二千多年前,医疗水平不能和现在比,身体素质相对较差的说倒下就倒下。为了保护"儿子",武帝还特意给他备了庖厨,行军打仗带了一大堆东西。可战场的苦以及煎熬,对他的损耗确实很大,霍去病在短短几年里面,就打了数次大仗,经年累月的透支身体,积劳成疾符合科学认知。

霍去病在当年的漠北决战后,匈奴曾在其率部途径的一条河流里,将病死的牲口尸体扔进了河中,污染水源,毒害汉军,霍去病饮用了河水,完全有可能感染瘟疫,加之此前身体透支,在这个时侯,自己没能扛住,暴毙而亡正常不过。

目前来说,这个死因比较靠谱,当然还有别的原因造成感染瘟疫。总之,霍去病之死并非政治所致。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