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时尚

《三国演义》张郃死后,魏国后期还有哪些名将?

提问时间:2023-07-30 21:52关键词:三国,三国演义,魏国,张郃,名将

《三国演义》张郃死后,魏国后期还有哪些名将?

点赞1、甘孜藏族自治州 网友:夜灵血窟

在《三国演义》中,张郃是曹魏阵营中最后的一抹亮色,张郃死后没多久,蜀汉阵营中的魏延也作乱被杀,从此《三国演义》再无精彩的打斗,很多朋友对后面的厮杀就不怎么关心了。

如果说张郃死后魏国后期还有什么名将的话,除了领兵才能,我觉得还必须要考虑到武艺的因素,武力值太低,战绩拿不出手就没啥意思了。

那么,在魏国后期能拿得出手的还有以下几位,咱们来检点一下:

一、郭淮

郭淮肯定应该算是名将了,他最早出现是在曹洪部下做行军司马。郭淮对张郃很欣赏,他认为张郃是个智勇双全的人才,“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张郃打了败仗,曹洪要收拾他,郭淮还为张郃求情。后来郭淮在大将军曹真麾下任职,很受信重,经常为曹真出谋划策,抵御西蜀。


郭淮真正的单挑厮杀只有两场:

第一场是雍州平叛。司马懿夺政后,诛杀曹氏和夏侯氏宗亲,当时正在西蜀前线的夏侯霸大惊,率部下反叛,郭淮带兵前来镇压。双方摆开阵势,郭淮“挺枪骤马”,直取夏侯霸。夏侯霸舞刀迎战。“战不十合”,郭淮败下阵去,夏侯霸随后追赶,落入伏击圈,郭淮和陈泰两路夹攻,夏侯霸大败而逃。

第二场是铁笼山之战。姜维兵困司马昭,郭淮收服羌兵后,双方合作,突袭姜维。姜维措手不及,长枪和箭矢都遗落了,郭淮穷追不舍,被姜维使出空手接箭的大招,一箭射中面门而死。

看来郭淮的武艺并不高强,但总能斗几个回合,他领兵打仗的智谋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从刘备、诸葛亮到姜维,郭淮都曾经对抗过,应该算得是名将了。

二、夏侯霸

夏侯霸也完全算得上是一代名将。他是夏侯渊的儿子,当初还是司马懿推荐到军中担任将领的,说他“弓马熟娴”,可为大将。大家记得,诸葛亮七星灯祈禳,曹军来袭,魏延进帐扑灭了主灯,导致诸葛亮功败垂成,那个晚上率兵偷袭蜀营的就是夏侯霸。

夏侯霸有过三次对阵:

第一次就是夜袭蜀营。魏延向诸葛亮汇报,扑灭了七星灯。诸葛亮命魏延率兵出战,夏侯霸一看到魏延出来了,慌忙退兵。这说明夏侯霸很清楚,自己的武艺与魏延相比还差得挺远。

第二次是随司马懿远征辽东公孙渊,公孙渊部将卑衍出阵挑战,夏侯霸“纵马挥刀来迎”。战不数合,夏侯霸一刀将卑衍斩于马下。卑衍是公孙渊麾下第一战将,夏侯霸能数合斩杀,武艺也算不错。

第三次就是雍州反叛了。司马懿夺取政权后,对曹氏和夏侯氏族人大肆捕杀,在前线的夏侯霸闻讯大惊,发动叛乱。郭淮率兵前来镇压,两人交锋,“战不十合”,郭淮败走,夏侯霸追击,落入埋伏,被杀得大败。

夏侯霸投降蜀汉后,受到重用,从此辅佐姜维向故国的战友们发动进攻,最后中伏身死洮阳。

三、邓艾

邓艾是当之无愧的名将,在曹魏年轻一代中,是智勇双全的帅才。在他的领导下,曹魏军队能力抗姜维,立下了赫赫战功。

邓艾有过四次战斗:

第一次是乐嘉城之战,文鸯夜袭司马大营,左冲右突,无人敢当。到天明时分,邓艾率兵赶到,与文鸯交锋,“战有五十合,不分胜败”。能和后三国第一勇士文鸯对抗五十回合不败,邓艾的武艺相当不错了。

第二次是项城之战,邓艾率兵攻击毋丘俭,毋丘俭命部将葛雍出马,与邓艾交锋,“不一合,被艾一刀斩之”。

第三次是侯河之战,姜维率兵挑战,邓艾出马迎敌,“二人交锋数十余合,不分胜负”,各自收兵回营。能和姜维打数十回合,邓艾的武力值也能算得上是一流了。

第四次是沓中,对手仍然是姜维,姜维抖擞精神,与邓艾“战有十余合,不分胜负”。

后来邓艾巧度阴平,奇袭成都,成就灭蜀第一功,但被钟会设计害死,父子双亡。

四、徐质

不知道徐质和徐晃是什么关系,徐质也是一员猛将,武器也是一柄开山大斧。

徐质有三次战斗:

第一次是董亭之战,与廖化交锋。“战不数合,化拖刀败回”。

第二战是对张翼,廖化被打败后,张翼出战徐质,“战不数合,又败入阵”。

第三战是铁笼山之战,与姜维的交锋。姜维用木牛流马诱徐质来劫,徐质上当,陷入埋伏,姜维突袭,徐质“大惊无措,被维一枪刺倒坐下马”,蜀兵蜂涌而至,乱刃分尸。

五、文鸯

在后三国时代,文鸯无疑是天下第一勇士,肯定算得上是名将了。他最初是在曹魏阵营中,算是曹魏名将。

文鸯最著名的就是乐嘉城之战,夜踹司马大营,所向披靡,无人能敌。随后大战邓艾五十合不分胜负,再单鞭突围,几返几回,打死魏将魏兵无数。

六、王基

很多朋友不太熟悉,但在《三国演义》后期,能征善战、武艺高强的战将实在太少了,只好把他拉出来充个数,毕竟,王基连胜三将,也算是个厉害人物。

王基是曹髦时期的战将,当时是魏国的镇南将军,攻打东吴的时候担任先锋大将。他有过三次战斗:

第一场战斗是淮南之战,魏国伐吴,王基为先锋,东吴的先锋官朱异率领兵马迎敌。两阵对圆,王基出马,朱异迎战。“战不三合,朱异败走”。

第二场是东吴将领唐咨出马迎战王基,战不三合,“亦大败而走”。

第三场是寿春之战,王基率兵杀到寿春西门,正遇到吴将于诠,于诠“急挥刀死战三十余合”,最终人困马乏,累倒在地,被乱军杀死。三十回合就累成这样,可见后三国时代的将领的体能已经衰褪到何种不堪的程度了。

总的来说,就是这些了。如果再把钟会、卫瓘这样的智谋型将领也算上,总感觉有点对不住那些刀头舐血,冲锋陷阵的勇士们。

点赞2、云浮市 网友:假面人。

在赵云、张郃、魏延相继死去后,前期的超级猛将全部作古,《三国演义》进入了后20回的“姜维时代”。在整个大后期,蜀汉集团已经人才凋零,而曹魏集团却仍然人才济济!

那么在张郃死后,魏国后期还有哪些猛将呢?他们的武力怎么排名呢?

第8:孙礼。

曹睿射猎期间,林中忽然惊起一只猛虎,直奔到御驾前,“孙礼拔剑斩之”,因此功劳,孙礼被魏主封为上将。孙礼是曹真的心腹爱将,多次与郭淮并肩作战。

诸葛亮二次北伐期间,孙礼曾经向曹真献计,在粮车上装满硫磺、茅草之物,装作在祁山小道运粮,引诱蜀军前来截粮,然后再以火计攻之,但是被诸葛亮识破,孙礼也被马岱杀到狼狈而逃。

在北元渭桥之战中,孙礼曾经诈败弃营,引诱魏延、马岱追赶,然后与司马懿、郭淮三军汇合,最终将魏延二人杀败。

第7:王基。

王基应该是魏国最后一位猛将。在曹芳时代,王基受到司马懿的举荐;到了曹髦时代(司马家族夺权后),王基又受到司马师的器重。“淮南三叛”期间,王基参与全部镇压,表现神勇。诸葛诞在寿春造反后,东吴在文钦的向导下,派出了七万大军前去支援,而司马师建议曹髦御驾亲征,而镇南将军王基率担任正先锋。

魏、吴第一次交锋,王基出马迎战,吴国先锋官朱异、唐咨先后上前厮杀,均被王基三合杀败。

在寿春城沦陷后,诸葛诞突围被杀。东吴大将于诠赶来援助,却遭遇包围。王基招降,但于诠气愤地把头盔扔在地上,然后奋力向前与王基厮杀,但毕竟敌众我寡,“三十余合后,于诠气力不加”,被王基率众军所杀。

第6:郭淮。

汉中之战时,郭淮作为行军司马就登场了。张郃在瓦口关之战惨败后,被曹洪喝斩,但是郭淮极力劝阻曹洪,将张郃保了下来;夏侯渊在定军山战死后,郭淮又极力推举张郃代理主将,而张郃也顺利地收拾了烂摊子;可以说,郭淮真的是慧眼识珠。

在诸葛亮北伐时期,郭淮担任曹真的副将,屡次与蜀军交战,曾被张苞杀败并追击,不过张苞最终却意外坠落山涧中摔死。

到了司马懿掌权后,郭淮担任雍州刺史,受到司马懿的指派,前去剿灭夏侯霸。两军阵前,郭淮挺枪出马,与夏侯霸单挑,“战不十合,拨马而回”。郭淮称得上曹魏名将,但他的武力值却实在不敢恭维!

到了司马昭掌权时期,郭淮已经升任为征西将军,都督雍、凉诸军事。

铁笼山一战,姜维把司马昭围困在了山顶上,然后约羌王共同举事。郭淮率另一军率先镇压并策反了羌王,然后共同突击了姜维,让姜维在仓皇无备的情况下狼狈而逃,手中无枪、无箭,只有一副空弓。郭淮单骑追杀姜维,突发一箭,却被姜维顺手接箭,而姜维反身一箭,郭淮却被一箭爆头了!

第5:邓忠。

邓忠乃邓艾之子,是一位二十岁的悍勇小将。段谷之战,邓忠跟随邓艾战退了姜维,但双方未曾谋面。

长城鏖兵时,邓忠在阵前挺枪出马,并高叫“认得邓将军否?”姜维把他当成了邓艾,抖擞精神,与之单挑三四十合,不分胜负。邓忠的枪法在姜维面前丝毫不弱,近四十合仍然“无半点放闲”,姜维心急之下,只得诈败而走,在邓忠追赶时,反身一箭射去,但邓忠眼乖,轻松闪过。等姜维换弓取枪后,邓忠已经追到了眼前,并奋力刺去,姜维略显慌乱,急闪而过,“那枪从肋傍边过,被维挟住”。邓忠心惊,只好弃枪而走。

如果姜维不用险招,估计五十合也胜不了邓忠。

第4:夏侯霸。

夏侯霸乃夏侯渊之长子,“自幼习武,弓马娴熟”,是曹爽的心腹爱将。诸葛亮分兵五路出祁山时,司马懿在曹睿面前保举了夏侯霸,在与蜀汉的交锋期间,夏侯霸与其弟夏侯威曾经依计而行,击败了王平、张嶷。

平辽东,襄平之战,夏侯霸作为先锋官,与辽东第一上将卑衍单挑,战不数合,一刀斩卑衍于马下。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后,曹爽被夷灭三族,而夏侯霸作为曹爽的心腹,心生恐惧,而司马懿也假诏让他入京面圣,于是他立即反了。在郭淮前来征讨时,夏侯霸曾十合内杀败郭淮,但随后被郭淮、陈泰夹击而败,最终逃到了蜀国,受到刘禅的亲自迎接和殷勤厚待。

在姜维北伐期间,夏侯霸屡立战功,还曾经解救过被围困的姜维。洮阳之战,夏侯霸率五百士兵攻城,却中了邓艾之计,在城边吊桥上,全军惨遭乱箭射死。

第3:徐质。

徐质深受司马父子的赏识,司马懿称赞其勇武为“魏之猛将也”,而司马师也深知徐质英勇过人。在姜维兵出阳平关伐魏时,司马师拜徐质为辅国将军,担任先锋。徐质善使一柄开山大斧,很多人以为他是徐晃之子,其实并不是。

陇西之战,徐质数合击败廖化,又数合击败张翼,然后驱兵大进,掩杀蜀军三十余里。

姜维并没有与徐质单挑,而是问计于夏侯霸,“徐质甚勇,当以何策破之?”夏侯霸献出了运粮之计,而徐质果然中计。在抢劫木牛流马时,徐质突然遭遇埋伏,被廖化、张翼合力杀败,然后冒火突围而走,在人困马乏之际,姜维忽然从斜刺里杀出,徐质大惊无措,被姜维刺倒了坐骑。徐质翻身落马,姜维率军士一拥而上,将徐质乱刀砍死。

第2:邓艾。

邓艾是曹魏阵营中非常优秀的名将,也是姜维一生的苦手,在邓艾的阻击下,姜维多次劳而无功。邓艾目光远见、头脑清晰,具有极强的战略思维,经常能够料敌先知,甚至能够发动奇袭。邓艾上演的偷渡阴平一役,堪称中国战争史上的杰作。本文重点讨论邓艾的武力。

文钦讨司马,乐嘉城之战,在文鸯连夜踹营后,邓艾于黎明时分赶到,与文鸯单挑,双方酣战五十合,不分胜负。

但必须说明一点,文鸯折腾了一整夜,体力受损严重,而邓艾却五十合与之战平,由此可见,邓艾的武力明显不如文鸯。

邓艾于姜维多次交手,二人基本在伯仲之间。侯河之战,邓艾与姜维单挑,十余合战平;沓中之战,姜维连续杀败天水太守王颀、陇西太守牵弘,然后追杀二十余里,忽然遇到了邓艾,然后双方再次单挑十余合,仍然不分胜负。

理性分析,可能还是姜维的武力值略高一点点。其实,姜维后期的武力值衰退严重,如果是天水关的姜维,应该必胜邓艾。

第1:文鸯。

文鸯乃文钦之子,出道时年方十八。文钦本是魏将,后来不满司马家族的作为,起兵讨伐,兵败后逃往东吴。乐嘉城一战,文鸯单骑踹营,把司马师的眼珠都惊爆了,在厮杀一夜、酣战邓艾后,遭遇百员魏将的追击,然后五六次反身杀入敌阵中,枪挑、鞭打,斩杀了数十员魏将。文鸯的这次表现,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了,本文不再详细描述。

在诸葛诞讨伐司马昭期间,文钦三父子与东吴大军一同前往寿春城救援,几经厮杀后,文钦冲入寿春城,与诸葛诞困守城中。其实,文钦与诸葛诞一直互有嫌隙,双方互相厌恶,只是在特殊情况下,才并肩作战。城中缺粮后,文钦与诸葛诞因为军粮起了矛盾,而诸葛诞竟然找寻借口将文钦斩杀了!

文鸯与其弟文虎连夜从城墙跳下,向司马昭投降。

司马昭并没有追究文鸯踹营之罪,反而大度地接受了文鸯的请降,然后加官赐爵,让文鸯兄弟到寿春城下招降。城内众军看到文鸯都被赦免了,于是军心哗变,纷纷弃戈投降,于是司马昭听从了钟会的建议,让王基发起总攻,寿春城立即沦陷了,诸葛诞弃城而逃,被魏将胡奋斩杀于吊桥旁。

文鸯后来在西晋官高位显、立下天功,但是遭遇政变牵连,被贾南风夷灭三族,不过演义中并未提及此事。

除上述八人外,还有张虎、乐綝、陈泰等人。

张虎乃张辽之子,乐綝乃乐进之子。张虎、乐綝一般并肩作战,但遇到关兴、张苞却被杀到崩溃而逃,也曾被王平、马岱击败。在平定辽东期间,张虎、乐綝曾立下大功;在北元渭桥一战中,张虎、乐綝还取得局面性胜利,并乱箭射死了蜀将吴班。

陈泰乃陈群之子、郭淮副将,曾经与郭淮合力杀退夏侯霸,在铁笼山之战中,曾经被姜维三合大败。郭淮死后,陈泰升任为魏国西方主帅,与其部下邓艾结成了忘年之交。陈泰忠诚,在曹髦惨遭贾充、成济弑君后,陈泰曾经建议处斩贾充,但司马昭并不舍得,只是拿成济当了替罪羊。

其实,王基、邓忠、徐质等人,只是武力较强而已,而邓艾、郭淮才是真正的名将,至于文鸯,在曹魏时代,并没有过于突出的军事战绩。

最后补充一句,除了邓艾、郭淮等人,王凌、毌丘俭、诸葛诞、钟会,还有早逝的郝昭,都是名副其实的魏之名将。

点赞3、呼伦贝尔市 网友:微物之神

《三国演义》前期,乱世造英雄,名将如云,如曹魏有宗亲八虎骑和五子良将,蜀汉有五虎上将,东吴也有江表十二虎臣。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到了三国后期,武将凋零,以上能数得着的大将不是战死沙场,就是因病去世。

总之,厉害的武将少了。曹魏最后一位五子良将张郃于公元230年被诸葛亮设计,战死在木门道后,好多人感觉曹魏已经没有什么能排得上号的大将了。真的是这样的吗?

在张郃被杀后,曹魏如果没有一些像样的名将,估计很快就被诸葛亮攻破,恢复汉室江山了。因此,即使张郃被杀,曹魏还有许多名将,至少有五人,分析如下。

第五:徐质

徐质是与同姓徐晃的一员猛将,他的武器也是一柄开山大斧。他先后打败廖化、张翼,都是几个回合内打败的。正史上,徐质还斩杀了蜀军大将张嶷,歼灭蜀军最精锐的无当飞军。

最后在铁笼山之战中,姜维用木牛流马引诱徐质,使其陷入埋伏,突然袭击,将其刺伤,掉落马下,蜀军蜂拥而至,才将其斩杀。像徐质这么厉害的大将,曹魏还是很少见的。

第四:郭淮

郭淮在魏军中,是老将了。他最早为曹洪手下行军司马,后跟随夏侯渊,坐镇汉中。在夏侯渊被黄忠斩杀于定军山,魏军群龙无首之时,郭淮联合杜袭,推举张郃为临时主将,收拾残兵败将,这才稳住了溃败局势,成功抵御了刘备军队的进攻。

在三国后期,尤其是张郃死后,郭淮脱颖而出。他曾大战反叛的夏侯霸,可惜的是,战不十合,便大败而走,最后和陈泰联手,两路夹击夏侯霸,这才取得胜利。

在铁笼山之战中,姜维兵困司马昭,郭淮收服羌兵后,双方合作,突袭姜维。姜维措手不及,长枪和箭矢都遗落了,郭淮穷追不舍,被姜维使出空手接箭的大招,一箭射中面门而死。

看来郭淮的武艺并不高强,但总能斗几个回合,他领兵打仗的智谋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从刘备、诸葛亮到姜维,郭淮都曾经对抗过,应该算得是名将了。

第三:文鸯

有人说,三国前期,吕布是天下第一猛将,打遍天下无敌手,除非三人(刘备、关羽、张飞)以上才可能打败他。后三国时代,文鸯乃是超强猛将,曾夜袭司马师大营,犹如赵云长坂坡七进七出曹营,所向披靡,无人能敌,打死打伤魏将魏兵无数。司马师的死,主要就是受到了文鸯的惊吓。

第二:钟会

在伐蜀之前,钟会一直是司马昭的幕僚,为其出谋划策,没有独立作战的经验。因此,公元263年的伐蜀之战,是钟会的“处女战”。然而,钟会却没有犯了马谡街亭的错误,而是稳步推进,和久经战阵的姜维打得难解难分,对峙在剑阁,给邓艾偷渡阴平争取了时间。

其实,蜀汉是钟会和邓艾两人灭了的,是两人共同的功劳,离了谁也不行。因此,在歌颂邓艾灭蜀首功的同时,也不能忽略钟会大军牵制姜维主力的功劳。可以这么说,钟会是沙场奇才,第一次就取得了攻灭一国的战绩,值得骄傲了。

第一:邓艾

邓艾,是三国后期一颗耀眼的将星。他出生于寒族,从一个小兵,一步步走到了征西将军,是当之无愧的名将。在好多人的眼中,三国后期就是邓艾和姜维的争霸赛。两人你来我往,这一战姜维胜,下一战邓艾赢,两人“打得不可开交”。邓艾还是大都督司马懿的得力门生,深得真传。

三国后期,邓艾是曹魏年轻一代中的翘楚,是智勇双全的帅才。在司马懿退居二线之后,邓艾就代替老师司马懿驻扎在边境,与蜀军大战。除此之外,邓艾还参与了平定淮南三叛之中的第二叛(文钦、毋丘俭)。

他能和后三国第一猛将文鸯大战五十合,不分胜败,还一刀斩杀毋丘俭部将葛雍。邓艾偷渡阴平,和诸葛亮独子诸葛瞻血战绵竹,并取得完胜,逼迫刘禅归降,立下灭蜀头功。他是一员不可多得的大将。

结语

曹魏最后一位五子良将张郃死后,至少还有这五位名将。以上五人,除文鸯外,其余四人(徐质、郭淮、邓艾、钟会)都曾与蜀汉交战,不是抵御蜀汉姜维的中流砥柱,就是灭蜀的大功臣。除了这五人外,还有其他名将,如郝昭、夏侯霸、卫瓘等人谁说张郃死后,曹魏就没有名将了,站出来解释解释。

点赞4、阆中市 网友:睫长眸澈

第十位诸葛诞。诸葛诞是诸葛亮的族弟。在魏官至征东大将军。曾与司马师一同平定毌丘俭、文钦的叛乱。之后因与被诛的夏侯玄、邓飏交厚,且见到王淩、毌丘俭等人的覆灭而心不自安;于257年起兵反魏,并得到东吴的支援,但于次年被镇压,诸葛诞被大将军胡奋所斩,夷三族。诸葛诞麾下数百人,全部拒绝投降而被杀。 第九位夏侯霸。夏侯霸是征西将军夏侯渊次子,在魏国官至右将军、讨蜀护军,封爵博昌亭侯,屯驻陇西。249年,司马懿发动政变,诛杀曹爽。征西将军夏侯玄被调入朝,由雍州刺史郭淮接任征西将军。夏侯玄是夏侯霸的堂侄、曹爽的表弟。夏侯霸从前得到曹爽的厚待,与郭淮不和。曹爽被司马懿杀死后,他心中不安,投奔蜀汉,被任命为车骑将军,曾随姜维伐魏。 第八位郝昭。郝昭少年从军,屡立战功,逐渐晋升为杂号将军,后受曹真的推荐镇守陈仓,防御蜀汉。228年,诸葛亮第一次率军北伐,在陈仓这个地方,郝昭用一千人阻挡诸葛亮数万精锐,当时郝昭无后援,诸葛亮本来想劝降郝昭,不成,于是强攻;在数十倍的差距下,诸葛亮连续围攻了二十余日,没有攻下,只得撤退。 第七位杜预。杜预历任曹魏尚书郎、西晋河南尹、安西军司、秦州刺史、度支尚书、镇南大将军,官至司隶校尉。是魏国至西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灭吴统一战争的统帅之一。灭吴功成之后,耽思经籍,博学多通,多有建树,被誉为“杜武库”;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及《春秋释例》等。他是明朝之前唯一一个同时进入文庙和武庙之人。 第六位文鸯。文鸯早年于曹魏为官,随父文钦与毌丘俭在淮南起兵,讨伐执政的司马师。文钦兵败后,随父南奔吴国。诸葛诞在淮南叛魏时,吴国遣文钦父子驰援诸葛诞,由于内讧,诸葛诞手刃文钦,文鸯于是出降司马昭。西晋建立后,文鸯仍仕晋朝,任平虏护军。277年,文鸯都督凉、秦、雍州三州军力,大破鲜卑首领秃发树机能,名闻天下。 第五位毌丘俭。毌丘兴的儿子,238年从司马懿攻灭公孙渊;244年至245年两次率兵征讨高句丽,攻破丸都,几亡其国,刻石纪功而还;253年击退吴国诸葛恪的大举进犯,战功累累。司马师废帝,毌丘俭感昔日魏明帝之恩,为曹魏政权做拼死一搏,于255年发动兵变,即后人所谓“淮南三叛”之一,惜准备不足,兵败身亡。 第四位钟会。钟会是钟繇的小儿子,自幼才华横溢,精通玄学。大力支持司马昭的伐蜀计划,拜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诸军事,主持伐蜀事宜。263年魏灭蜀之战,钟会与邓艾分兵攻打蜀汉,导致蜀汉灭亡。此后,蜀汉降将姜维行反间计,与钟会共谋,打压同僚邓艾,欲据蜀自立,图谋反叛,以郭太后遗命之名,矫诏起兵,讨伐司马昭,因部下发生兵变而失败,死于乱军。 第三位羊祜。杜预为何能顺利的完成灭吴大计?这当然与羊祜早期的安排密不可分了,当时羊祜坐镇襄阳、都督荆州诸军事。缮甲训卒,广为戎备,做好了伐吴的军事和物质准备。但是当时吴国陆抗也很强,所以羊祜和陆抗虽然对垒,但却欣欣相惜,在陆抗死后,羊祜立马上书要求灭吴,却因百官反对而没能进行,羊祜死后,杜预按羊祜生前的军事部署一举灭吴。 第二位邓艾。邓艾文武全才,深谙兵法,对内政也颇有建树,邓艾多年在曹魏西边战线防备蜀汉姜维;公元263年他与钟会分别率军攻打蜀汉,最后他率先进入成都,使得蜀汉灭亡。后因遭到钟会的污蔑和陷害,被司马昭猜忌而被收押,最后与其子邓忠一起被卫瓘派遣的武将田续所杀害。 第一位郭淮。郭淮早年被举孝廉,征西将军夏侯渊战死时,郭淮收集残兵,与杜袭共推张郃为主将,得以稳定局势。曹魏建立后,获封关内侯,又任镇西长史。诸葛亮伐魏时,郭淮料敌准确,多立战功。240年,击退姜维,升任左将军、前将军。而且郭淮还顺势讨伐诸叛羌,杀死饿何、烧戈,投降的人有几万。

点赞5、海城市 网友:憨呆呆i

看三国,你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张郃就好比是个分水岭,在张郃之前,武将如云,璨若星河,随便拿出一个,都能秒杀一大片。

而在张郃之后,武将少之又少,成了稀缺资源,能称得上“万夫不当之勇”的更是凤毛麟角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何三国后期武将集体歇菜了呢?


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于,三国后期战争频率低了很多,三国初年,群雄逐鹿,战火频仍,军阀之间相互攻伐,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而这无疑给武将以崭露头角的机会,在大大小小的战斗中,无数猛将脱颖而出了。

战场才是名将的诞生之地。

而到了后期,三国鼎立形成,国与国之间的战争频率大幅减少,除了蜀国与魏国不时有大的战争之外,东吴基本上是坐山观虎斗,因为战争频率的减少,不少武将没有出场的机会,所以名将数量自然少了许多。

三国后期,名将不论数量,还是武艺,都不及群雄逐鹿时期,但也并不是没有了,张郃之后,魏国还是有几个实力派武将的,这里不妨一一介绍一下。

邓艾


要说三国后期名将,邓艾首屈一指,可以说没有邓艾的偷渡阴平之计,魏国灭蜀怕还要等上好几年。

当年,魏国兵出三路,大举进攻蜀国,蜀国闻风而动,边打边收缩防线,将魏军阻挡于剑阁,

剑阁是个险要关口,易守难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魏军发动了多次进攻,但均宣告失败,当时的魏军甚至一度有了班师回朝的想法,若不是邓艾献了“偷渡阴平”之险招,说不定魏军就撤退了。

钟会


提邓艾,就必须提钟会。灭蜀之功,至少有一半在于钟会。不过,钟会和邓艾这哥俩,各怀异心,都想独自贪功,矛盾越发激化。

蜀国被灭了之后,邓艾居功自傲,处处彰显自己,甚至代替司马昭,给蜀国降臣授予官职。

邓艾此举留下了诸多口实,于是钟会趁机诬陷邓艾谋反,司马昭果然疑心,令卫瓘逮捕了邓艾。

最后,钟会在姜维的怂恿之下,起兵征讨司马昭,最后兵败被杀。

文鸳


三国提到猛字,一般人都会想到张飞,其实文鸳也是个猛人,他的猛,比之张飞毫不逊色。

当年,文鸳是曹爽手下大将,当司马师废了曹芳之后,文鸳随父亲文钦在淮南起兵勤王,司马师大举来攻。

文钦见司马师领兵而来,与文鸳分兵两路,趁夜夹击司马师,文鸳单人单骑,在敌营中七进七出,一夜血战,天明之时,恰好遇到了邓艾,二人打了五十回合不分胜负。

血战一夜,与邓艾大战五十回合,这个实力,就算张飞在世,也力所不及。

点赞6、邓州市 网友:残花泽

于禁、徐晃、乐进、张辽、李典,曹式兄弟,夏候兄弟,许储、典韦、还有谁,后期的邓艾,钟会?

点赞7、玉溪市 网友:裂の风

《三国演义》中张郃死后,按照书中提到姓名的先后顺序(从第一百一回到第一百十回),魏国后期还有这些人:司马懿、夏侯霸、夏侯威、夏侯惠、夏侯和、郭淮、孙礼、张虎、乐綝、郑文、司马师、秦朗、岑威、张球、满宠、刘邵、司马昭、辛毗、田豫、胡遵、曹爽、曹羲、曹训、曹彦、鲁芝、辛敞、桓范、司蕃、夏侯玄、陈泰、钟会、邓艾、王昶、毋丘俭、徐质、王韬、王经、张明、花永、刘达、朱芳等。

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司马懿、郭淮、司马师、钟会、邓艾。

在第一百二回中,诸葛亮令人把假投降的郑文处死,王平把岑威斩杀。

在第一百七回中,司马懿“亦将桓范等皆下狱,然后押曹爽兄弟三人并一干人犯,皆斩于市曹,灭其三族。”夏侯霸投后主。

在第一百八回中,这样写道“至嘉平三年秋八月,司马懿染病,渐渐沉重”,嘱咐二子“汝二人善理国政,慎之!慎之!”,“言讫而亡”。

钟会、邓艾虽攻蜀有功,最后都被魏兵杀死。第一百十九回,“(钟)会自掣剑立杀数人,却被乱箭射倒。众将枭其首。”“(邓)只道是本部兵到,不作准备;欲待问时,被田续一刀斩杀。”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点赞8、珠海市 网友:夜竹。

邓艾,钟会,郭淮,孙礼,邓忠,文鸯,司马懿等等武将。




点赞9、滁州市 网友:胭脂泪

三国演义对战斗的描写,是一个由个人武力的斗力,逐渐向计谋百出斗智为主的过程。这过程即可以说是个武将武力衰退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一个回归正常战争状态的过程。
第一阶段以关羽兵败走麦城,身首异处为结束,成就了庞德,一下成了曹操最后一员猛将。第二阶段以魏延被杀结束,张郃陨落,连关兴、张苞都死去。第三阶段,以邓艾、姜维收尾,大幕落下。
武力强大的武将们,几乎全出现在第一阶段,武力第一的吕布,刘备手下的关张赵马黄五虎上将,曹操的典韦、许褚、徐晃、夏侯兄弟、曹仁兄弟、张辽、庞德等等,东吴孙家的孙坚孙策父子,太史慈、甘兴霸、周泰、凌统等。袁绍的颜良、文丑,就是突然冒出来的华雄都有威震诸侯的时刻。
第二阶段,主要就是魏延和张郃这样,在第一阶段上不了台面,或被第一流武将打得四处跑的人逞能了。张郃与五虎将中四个都交过手,那个都让他撑不上40回合,还化妆逃跑都干过,可到第二段几乎成了无敌的所在,成第一名将了。
张郃之后,蜀汉只余一个姜维,还是靠70多的赵云给他抬了抬名气。魏国除了司马懿父子,也就郭淮、孙礼、邓艾父子和姜维抗衡了,这种对抗,很少单挑斗将,多是攻防路线和计谋,罗贯中的嗨点明显不在这方面了,因为邓艾抗住了姜维,也就安排了一场两人战平的戏码。
三国后期,大规模战争没什么了,就是一些蜀汉的袭扰战,魏军力比蜀强多了,厄守住几个战略要点也就是了,谈不上有多少战术能力。可攻蜀时,邓艾的偷渡阴平,进而拿下成都,这是记入千年战争史的经典战例,邓艾之名,比一个张郃不知要高到那里去了!这才是真正的名将!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