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等到乾隆一死就赐死和珅,难道不怕和珅多年以来背后培养的势力吗?
嘉庆帝继位之后,整个朝堂只有刘墉和董诰不是和珅的同党,而且此二人还都找借口不与和珅作对,导致嘉庆帝陷入孤军奋战的境地,你说他能不怕吗?但嘉庆帝也是个聪明且有手段的人,他铲除和珅的办法堪称一绝。
由于影视剧的误导,我们现在大多数人对和珅都有太多的不了解的误解,主要体现在两件事情上,第一是对和珅的才学和能力不了解,第二是对和珅的权势究竟有多大也不是很了解。
而且,很多人都认为和珅只是贪财,其实他还贪权贪色,他在乾隆晚年的权势之大,是超出所有人想象的。
我们现在看和珅,不要用普通人的眼光去看他,因为他不是普通人,而是有特权的满族正红旗人,是非常显赫的钮钴禄氏,他的父亲是福建副都统常保。
尽管父亲常保在和珅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导致他和弟弟遭受到族人的排挤,但这不意味着和珅就没有出路,他的贵族身份决定了他比普通人要有更高的阶梯。
就比如说,和珅年轻的时候可以进入咸阳宫学习,十八岁的时候还娶了直隶总督冯英廉的孙女为妻,而且他还世袭了三等轻车都尉的爵位。
再比如说,和珅二十二岁的时候就成为了二等侍卫,在特务机关粘杆处效力。到和珅二十三岁的时候,他已经成为乾隆皇帝身边的贴身侍卫了。
和珅之所以可以得到乾隆皇帝的赏识,除了他的贵族身份之外,还在于他本人的才学非常之好。和珅的老师都是像吴省兰这样的大儒,他读书的时候成绩优异,精通汉满藏蒙四种语言,而且对一些书籍可以倒背如流,智力非常之高。
就比如说,乾隆有一次在看《孟子》,由于天色渐晚看不清字了,他就叫人掌灯,但和珅却对乾隆说,皇上想看哪一节,我背给您听。乾隆就随便点了一个章节,和珅不但把正文背了出来,而且连注释也给背了出来,并且一字不差。
因为这件事, 乾隆皇帝觉得和珅是个人才,于是有意提拔他。
除此之外,和珅的文学功底也很不错,而且特别喜欢看书,也珍惜好书,《红楼梦》就得益于他才被较为完整了保存下来,要不然我国现在四大名著没有这一部经典了。
为了迎合乾隆,和珅还学诗,而且造诣很深,乾隆皇帝很喜欢跟他一起探讨写诗。当然了,乾隆本人的写诗水平不怎么样,或许因为这个原因,他才十分欣赏和珅写的诗。
除了才学好之外,和珅能力也很强。
不可否认,在和珅早期,他之所以可以不断被擢升,是因为乾隆对他的格外赏识。
就比如说,自和珅二十五岁开始,他就从侍卫做到了正蓝旗副都统。二十六岁这一年,和珅又先后被任命为户部右侍郎,军机大臣,内务府大臣,国史馆副总裁,赏一品朝冠,特赐紫荆城骑马。
在没有任何大功劳的情况下,只有二十多岁的和珅就担任了这么多重要职务,难道是朝中无人吗?显然不是,这只是乾隆凭喜好做出的决定。
但和珅最后之所以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没点真才实干还真不可能。从李侍尧案开始,和珅的才干逐渐显露出来,后来他又办了许多事情,让乾隆都十分满意。
因为和珅机智聪明,办事能力强,所以乾隆越发信任他,事事都喜欢交给他办,甚至连御膳房和太医院都让和珅掌管。而和珅也确实不辱使命,只要是乾隆交代的事情,都做得非常好。
和珅最巅峰的时候,一人兼任数十个关键职务,比如说内阁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理藩院尚书,内务府总管,翰林院掌院学士,《四库全书》正总裁官,领侍卫内大臣,步军统领,等等。
毫不夸张地说,和珅一个人掌管了乾隆时期清朝所有的军政大事。
而随着和珅权势日盛,他也开始不断捞钱,大小小钱都捞,连太监也要孝敬他。据说和珅当时的财富,相当于大清国十五年的财政收入,也难怪有“和珅倒嘉庆饱”的说法;
和珅还贪权,他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广泛培植党羽,以至于朝中大臣大多数都跟和珅有或多或少的关系,所以几乎没有人可以扳倒他;
和珅还是个大色鬼,他不但让各地官员进献绝色美女,连他看上的宫女,他都可以想办法弄出来。
但凡事看两面,和珅对清朝的作用还是很大的,他虽然贪财,但他也善于理财,乾隆需要钱的时候,也只有和珅有办法解决;和珅虽然贪权,但臣子们都听他的,所以他想要办什么事都很简单,而且很多事也只有他办得到,如果换成别人,那就困难重重了。
所以站在乾隆的角度来看,和珅就是能力最强的那一个,没了他不行。到后来,乾隆虽然知道和珅是个贪官也不去动他,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所以说,我们也不能一昧说乾隆皇帝纵容和珅,二者是共生关系,在那个时候也是对国家有利的。
当然了,纵观和珅的整个官宦生涯,他虽然是个贪官和权臣,但他也算是为国家做了很多大事和好事的。甚至有人说,没有和珅,乾隆就无法自称为十全老人,这句话细思一下是很有道理的。
乾隆禅位于嘉庆帝之后,并没有将权力交给他。当时的情况是,乾隆年老昏聩,说话不利索,耳朵也不好使。每到上朝的时候,乾隆依然坐在皇帝宝座上,嘉庆帝坐在一边,和珅则站在另一边。
每次乾隆要说什么,都由和珅凑过去听取,再向群臣传达,完全没嘉庆帝啥事。所以当时的朝廷大事,基本上都是和珅一人在做决定,他也因此被称之为二皇帝,这种状况持续了三年之久。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和珅的权势达到了人生最巅峰,满朝大臣要么是和珅的党羽,要么因为害怕和珅而选择屈服于他,所以他才是实际上的皇帝。
而嘉庆帝则当了三年“傀儡皇帝”,和珅算是把他“欺负”得够呛,所以他对和珅也是恨得咬牙切齿。
不过嘉庆帝也不是个简单的人,他一直都懂得隐忍,他虽然对和珅不满,但是从来不表现出来,而且还对和珅十分厚待。
嘉庆帝继位之后,不但封和珅为一等忠襄公,让其除在公共场合之外不用行跪拜礼,还时不时赏赐给和珅大量田地,住宅和奴仆,甚至还会亲自写诗赞扬和珅。一个皇帝对一个臣子如此厚待,纵观整个大清朝,恐怕很难有人与和珅匹敌了吧。
其实,能够帮助嘉庆帝搬到和珅的人也不是没有,就比如说福康安和阿桂。
福康安掌军而阿桂掌政,此二人如果联手,够和珅吃一壶了。但可惜的是,福康安和阿贵先后于嘉庆元年和嘉庆二年去世,所以到乾隆在嘉庆四年去世的时候,满朝大臣之中再无人可以撼动和珅了。
刘墉和董诰二人都还算正直,他们都不喜欢和珅,也很效忠于嘉庆帝,但是他们不敢也没有能力跟和珅作对。
先说刘墉,他虽然贵为正一品的体仁阁大学士,但他从来就不是军机大臣,而且做人十分圆滑,不敢得罪和珅,这跟他在影视剧中的形象相差很大。更何况,刘墉在嘉庆帝继位的时候已经其七十多岁了,年老体衰,只是个摆设罢了。
再说董诰,他倒是军机大臣,但一个人的能力有限,奈何他还是个汉人,如果他想要跟和珅作对,那只能是鸡蛋碰石头,自取灭亡,所以他也选择作壁上观。
但嘉庆帝也确实是十分有手腕的一个人,既然大臣们帮不了他,他就单干。
大约从嘉庆元年开始,嘉庆帝就开始着手铲除和珅了,他一方面对和珅很好,把他捧得高高的,但这其实是在麻痹和珅;另一方面,嘉庆帝利用各种借口对和珅的主要党羽进行明升暗降。
就打个比方说,和珅的死党福长安是军机大臣兼户部尚书,为而让他无法在朝堂帮助和珅,他被嘉庆帝任命为大将军前去与白莲教打仗。
除了福长安之外,嘉庆帝还找了很多借口将和珅的党羽要么被调离,要么明升暗降。
乾隆去世之后,嘉庆帝的操作就更绝了,他任命和珅作为丧事总理,让他跟福长安一起日夜守灵,不得离开大殿半步。
面对这样的要求,和珅不但没有拒绝,而且还认为是嘉庆帝对他的抬爱。但和珅不知道嘉庆帝已经派人包围了大殿,他就此与外界断了联系。
而在此期间,和珅的党羽群龙无首,在外面完全乱了手脚,他们不得不任由嘉庆帝处置。
嘉庆帝也是聪明,他先是对外宣布,以和珅忙于丧事为由,解除了和珅的领班军机大臣和九门提督等重要职务,该由其他人担任。嘉庆帝还利用和珅被限制之机,进一步将和珅的党羽或调离或明升暗降。
当然了,嘉庆帝并不打算将和珅的党羽都给铲除了,这是出于朝政稳固的考虑,也是出于更好地扳倒和珅的考虑。
而且最后的效果也非常好,和珅的党羽们因为得到了嘉庆帝的宽恕,也迫于压力,于是纷纷倒戈,许多人甚至主动站出来揭发和珅的罪责,以此来博取嘉庆帝的好感,从而将功赎罪。
经过嘉庆帝的积极谋划,和珅的党羽大多都被他争取到了自己的阵营,和珅在朝堂上的影响力大大减弱了,等和珅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是嘉庆帝向他宣布二十条大罪的时候了。
当然了,和珅辛苦经营几十年,他的党羽不管是在京城还是在地方都是很多的,嘉庆帝没办法完全把他们找出来。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嘉庆帝在将和珅下狱之后,他先是让董诰对和珅进行审讯,将和珅更多的罪责挖出来,然后公之于众,以此来震慑和珅的党羽。而就在和珅的党羽们胆战心惊的时候,嘉庆帝又宣布,除了和珅和福长安等罪首之外,其他人一概不追究。
经过这一番操作,和珅的党羽们,不管是已经暴露了也好,还是继续隐藏着也好,都对嘉庆帝感恩戴德,他们纷纷表示效忠于嘉庆帝,朝政也因此没有出现大的动荡。
嘉庆四年正月十八,朝廷举行廷议,很多大臣就建议和珅应该凌迟处死。但由于嘉庆帝的妹妹固伦和孝公主是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的妻子,刘墉便建议说,和珅好歹是领班军机大臣和皇亲国戚,应该改赐和珅自尽,得到了嘉庆帝的同意。
不久之后,和珅在家中用一条白绫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而在在此之前,和珅的家已经被查抄,财产全部被没收,全家人除了丰绅殷德和固伦和孝公主之外,都没什么好下场。
事实上,嘉庆帝对和珅还是很认可的,他认为和珅对国家有贡献是不可否认的,但由于和珅太过于贪权,威胁到了皇权的稳定,所以嘉庆帝不得不将其铲除。
而和珅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他在嘉庆帝刚被定为储君的时候,曾送给嘉庆帝一把玉如意,暗示自己是拥立他的功臣。嘉庆帝摄于和珅的权势,虽然对其笑脸相迎,但实际上心里已现杀机。
嘉庆帝继位之后,对和珅百般讨好,一度让和珅飘飘然,和珅甚至觉得嘉靖帝的智谋不足以与之匹敌。而最后的结果却是,嘉庆帝以退为进,将和珅骗得团团转,还用一种声东击西的方式将其捧杀,不得不说嘉庆帝确实不简单。
1799年,89岁的乾隆到了弥留之际,嘉庆帝在榻前尽孝,但嘉庆听不清乾隆临终遗言,只好叫来和珅。结果无论乾隆呓语什么,和珅都能对答如流,这让站在一旁的嘉庆后脊发凉:此时如果和珅篡改太上皇的旨意,把自己废了都可以啊。
这样的和珅在嘉庆看来实在是太可怕了!《清史稿》中还记载了一件事。乾隆刚退位给嘉庆当太上皇时,一天,嘉庆帝刚上完早朝,就和和珅一起去面见太上皇。
此时,乾隆正在闭眼打坐,口中念念有词。不一会儿,乾隆睁开眼睛,问道:“那些人叫什么名字?”
嘉庆帝一下就懵了,太上皇怎么没头没脑问了这么一个问题,这说的是哪跟哪啊?
他转向和珅,向他使了个眼色,和珅心领神会,不假思索道:“回太上皇,是高天德和苟文明。”
乾隆听完,满意地点了点头,又继续闭眼念叨。嘉庆帝心里直纳闷,这两人怎么跟打哑谜一样。
从乾隆处出去后,嘉庆帝问和珅:“和爱卿,太上皇刚问你那句话是什么意思,你回答的又是什么意思?”
和珅说:“这是一种西域秘咒,用这种秘咒来诵念千里之外的恶人或仇人,他们就会遭遇横祸不得好死。臣听太上皇在念这种秘咒,料定他是要诅咒白莲教的匪首。”
嘉庆帝听完,冒了一身冷汗。这和珅连西域秘咒这种东西都知道,如果他用这种咒语来诅咒朕,那朕怎么死的都不知道啊!这个人可是万万留不得啊!
可是,此时的嘉庆皇帝,羽翼未丰,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只能一边韬光养晦,一边让和珅麻痹大意。公元1799年正月初三,终于让嘉庆等到了这一天,乾隆驾崩了!
在乾隆咽气的第二天,嘉庆就对和珅举起了屠刀,第十五天,嘉庆赐给了和珅一条白绫,让他在狱中自我了断。
我们普通人对和珅的印象,就是他是一个大贪官,但一个人不可能因为“贪”就可以平步青云,位极人臣。事实上,和珅的才华和能力也不是一般人能比的,远在纪晓岚之上。
所以后世有人说,如果和珅没死,或许清朝不会在嘉庆时期迅速转盛为衰。和珅虽然贪,但是能把皇上交待的事情办好。和珅死了之后,朝廷依旧腐败,政事也没人能做好。嘉庆时期虽然重用了很多好人、清官,比如汪志伊,可惜能力都相当有限。
如此才华横溢,又七窍玲珑的和珅,为什么会在短短15天里就被资质平庸的嘉庆扳倒,在他倒后不仅没有一个他的党羽跳出来为他说话,反而落井下石呢?
只能用一句老话来总结:聪明反被聪明误。
因为“聪明反被聪明误”,让和珅放松了警惕,使得嘉庆有机会先把和珅背后最有威胁的势力削弱,剩下的都是些投机倒把的,也就不足为患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嘉庆敢在乾隆一死就赐死和珅的原因。
我们来看看,和珅是怎么“聪明”地给嘉庆创造机会,并最终把自己给扳倒的。
1、试图学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在乾隆退位任命永琰为太子,次年登基后,和珅就慌了。在说服乾隆收回成命无望后,他就利用自己善于“见风使舵”的优点,试图在乾隆和嘉庆之间寻找一个好的结合点,让自己既能讨好乾隆,又能得到新帝的宠爱。
他就给嘉庆献了一只玉如意,目的是为了试探嘉庆。嘉庆也看出他的用意,就表面上对他示好。因为嘉庆知道,自己现在虽然是皇帝,但是并没有实权,斗不过和珅。
要不说你不要被一个人的长相所欺骗,嘉庆虽然平庸但并不傻。可是和珅聪明,却被长得“傻样”的嘉庆给骗了,以为永琰到底年轻,又当了那么多年乖儿子,只要自己哄好乾隆,一切就在自己掌控之中。
2、安插线人监视嘉庆的一举一动
当然,完全放心也是不可能的,为了提防嘉庆帝,和珅又把自己的老师吴省兰安插在嘉庆身边,监视他的一举一动。
一次,嘉庆发现宫中军队战斗力较弱,就决定举行冬季阅兵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和珅知道后,就把这件事情报告给乾隆,还添油加醋一番,让乾隆以为是嘉庆想要夺权。
乾隆一听,当然是勃然大怒,差点就要把嘉庆的太子之位给废了。好在,乾隆虽老,还没有完全糊涂,如果真把嘉庆给废了,他仅剩的三个儿子,没有一个比嘉庆更适合这个位置。再气,也不能拿江山开玩笑。
这件事情,又让嘉庆帝对和珅的怨恨加深了一层。
3、利用乾隆年事已高,进一步要权和钱
因为乾隆年事已高,虽然没有“老年痴呆”,但是毕竟是85岁的老人了,口齿、思维都没那么清楚了,视力、体力也大不如前,常常要依靠和珅“翻译”,别人才能明白他的意思。
这导致和珅的权力达到了巅峰,他开始“居功至伟”,以为自己大权在握,就开始疯狂敛财,并借助他的手下勒保抓住白莲教首领一事请求晋升公爵,此时的乾隆已经年老耳馈,什么都听和珅的。
这件事情也完全没有经过嘉庆帝,他也是事后被告知的。
嘉庆帝虽然不满,但只能忍气吞声,学康熙爷爷制服鳌拜一样韬光养晦,准备来个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他把自己所有的不满和心机全都藏起来,表现得唯唯诺诺,而且什么事情都让和珅代劳,让和珅觉得他就是个碌碌无为的傀儡皇帝,让他觉得自己没有他就不行。
当有人看不下去,觉得嘉庆根本就不是皇帝,和珅倒像个二皇帝,嘉庆帝都会说:“太上皇有事都离不开和大人,朕也是事事离不开和大人,你们不要再在背后说三道四了。”
和珅听了这话,又更加以为嘉庆就是个“草包”皇帝,实在是没什么值得担心的,便放松了警惕。
终于,在嘉庆四年的正月初三,乾隆皇帝带着对权力的恋恋不舍离开了人世。嘉庆终于可以放开手脚,一展抱负了。要夺回属于皇帝的最高权力,目前最大的阻碍就是和珅了。
乾隆一病逝,他就召见了和珅,冷冷地说:“父皇对你恩宠有加,你对父皇也忠心不二,就留在乾清宫为父皇守灵,没有我的旨意不得离开。”
和珅第一次看到嘉庆一改往日对自己唯唯诺诺的态度 ,才醒了过来,原来以前都被他骗了,可是已经为时已晚。
正月初四,嘉庆专门发了一道上谕,谴责在四川战线镇压白莲教起义的将帅谎报军功,趁机解除了和珅和福长安军机大臣的职务,将军机处的大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正月初九,嘉庆公布乾隆的遗诏,宣布割除和珅和福长安的职务,关入大牢。
正月十一,对和珅府邸进行初步查抄。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和珅家中藏有赤金580万两,生沙金200万两,元宝940万两,土地8000多顷,当铺75座,银号42座,古玩铺13座,珍珠丝绸不计其数,总价值超过了15亿两白银,相当于大清15年的国库收入。
正月十八日,所有大臣奏请将和珅凌迟处死。和珅的儿子和儿媳妇固伦和孝公主哭着请求留全尸,大臣刘墉也为和珅求情,说和珅虽然贪,但是这些钱财也都留在和府并未丢失,而且这么多年,他也为大清做了很多贡献,请求宽大处理,不要处以极刑。
嘉庆帝看到文武百官全都站在他这边了,也就不那么生气了,赐了一条白绫让和珅自尽。
可以说,嘉庆处理和珅算是非常顺利的,和珅手下的那些人也多是见风使舵之人,为了不波及自己,纷纷倒戈,参了和珅一本。而且嘉庆也只处理了和珅和福长安等他的主要爪牙,对其他人都既往不咎,这些人自然也不会再不知好歹,去撞枪口了。
但从这件事情也可以看出,大清已经开始在走下坡路了,当朝廷官员都开始明哲保身时,那这个朝廷还能有什么作为呢?
怕,嘉庆当然怕。嘉庆登基后,满朝文武除刘墉、董诰皆是和珅一党,而刘墉、董诰也不敢在明面上反对和珅,甚至为了避免被和珅清算,刘墉装老、董诰装傻,可谓是滑稽至极。
你说就是这样权势滔天的和珅,嘉庆怎能不惧怕,怎能不思危。嘉庆这位九五之尊,本是至高无上的主,可偏偏却只能在和珅这位奴才面前委曲求全。
乾隆四十三年,乾隆许下“昔皇祖御极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的诺言,于是在1796年正月初一,乾隆下诏退位,嘉庆即位为帝。当然乾隆只是位退,而权不退,皇帝的头衔虽然转移到了嘉庆的头上,但皇帝的权力却是依然掌握在乾隆这位太上皇的手中。
如此,乾隆不倒,则和珅不倒。相反,和珅反而因乾隆的退位,而掌握了更大的权力。乾隆退位时,已有84岁,已是迟暮之年,说的直白点就是老眼昏花,头脑不清楚的主,都已经这样的乾隆,他也宁死都不愿意放弃手中的权力。可是,不愿意放弃权力是一回事,能不能手握权力就是另外一回事。
当时,乾隆虽死死抓牢手中的权力,但真真去使用这些权力的却是和珅。也难怪,当年的英国使臣会说“许多中国人私下称和珅为二皇帝”。
因为只有和珅一人能大概听的懂口齿不清的乾隆在说什么,所以每次上朝,亦或处理政务的时候,和珅都要站在乾隆的身边,然后乾隆一切对朝政的处理,都需通过和珅的口中说出。而这明摆着朝政大权都有和珅一人掌控,乾隆说的话其他人压根听不清楚,所以到底如何完全就凭和珅的一张嘴。
就是凭借着这等权力,和珅在嘉庆初期可是手握着朝中文武百官的生杀大权,无人可挡其锋芒。就连嘉庆亦是如此,因为嘉庆也害怕和珅会利用乾隆来废了他,毕竟此时乾隆依然是大清的最高统治者,如果乾隆说要废了他,改立其他皇子,也并非不可。
所以嘉庆初登基几年,对和珅可谓是百般讨好,说奉承都不为过。嘉庆初即位时,和珅曾送其玉如意,以示自己拥立之功。此时,嘉庆明明十分憎恨和珅,可却始终不敢发作,而且还得虚心假意的写上几首《咏玉如意》来讨好和珅,深怕他的不满被和珅知道。
可以说,乾隆退位的那三年,嘉庆可谓是如履薄冰,兢兢业业,什么也不敢做,什么都不敢说,对乾隆如此,对和珅亦是如此。为了让和珅更放心他,他不但允许其除公众场合外不用行三跪九叩之礼,更是时不时的就会赐给和珅大量的良田美宅,奴仆婢女,甚至还晋升他为一等忠襄公,位列异姓爵位之首。
你说就是这般权势滔天的和珅,就是这般委屈追求的嘉庆,和珅的势力能不大吗?嘉庆又能不怕和珅吗?但恰恰就是嘉庆在即位初期的委屈求全,最终让嘉庆能在乾隆死后,成功的给予和珅最致命的一击。
正因嘉庆对和珅处处的忍让,正因为嘉庆或明或暗的给予和珅各种的好处,让这位曾经不可一世的和珅最终认为“嘉庆不足以与我斗智谋”。试想,一个不把对手当做对手的人,他又怎会去认真的对待。
如此,即使和珅空有庞大的势力,他也不会动用他去对付嘉庆。而和珅背后的势力,再没有得到和珅的指使时,他们又怎么会去强出头的去对付当朝皇帝呢?
不过和珅松懈是真,嘉庆政治手腕高也非是虚的。嘉庆在对付和珅一事上,可谓是准备了数年的时间,他先是用各种看似是主人讨好奴才的做法,让所有不明真相的人都相信,他会如同乾隆那样,重用和珅,甚至连和珅自己都是如此认为。
而后,他在乾隆弥留之际,开始或明或暗的剪除和珅的羽翼,先是解除和珅在朝堂上影响最大的死党福长安的军机大臣之职,后更相继以各种理由将和珅在外掌兵的党羽或调,或明升暗降,总之就是不让他们掌兵。
随后嘉庆又接着乾隆大丧,让和珅总理丧事,并让其与福长安昼夜守灵,不得出大殿半步,以此彻底的切断了和珅同外面的联系。而此时,随着和珅与外面的失联,他的党羽皆不敢乱动,随后嘉庆凭借着手中的皇权,借口和珅治丧事务繁忙,恐耽误朝政,然后将和珅的九门提督、领班军机大臣等要职一一剥夺,然后这些空出的位置就被嘉庆的亲信所掌控。
就是如此,等和珅缓过神时,这一切就都完了,此时和珅已失去了手中所有的筹码,整个京城被嘉庆彻底掌控,等待和珅的就只有灭亡了。1799年正月十八日,不可一世的和珅在家中用白绫了解了自己的一生。
而后,嘉庆在和珅死后,又下诏已除首恶,其余官员不会再追究,就是如此和珅其他党羽眼见皇帝不再追究,也就不再有任何的动作,毕竟谁也不会为一个死人搭上自己的命和前途,现在他们需要做的就是好好服侍好这位已亲政的嘉庆皇帝。
和珅在乾隆年间,地位显赫,可以说得上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所贪污的财富可以填满好几个国库。这样一位能臣,背后当然有属于自己的势力,并且势力极其庞大。嘉庆帝当然害怕了,不过嘉庆帝很聪明,巧妙的化解了这一切。
在大家的心目中和珅就是一个大贪官,整日里油嘴滑舌,各种讨好乾隆,背地里却贪赃枉法,徇私舞弊的形象。却往往忽略最初的和珅,他曾经也是个清正廉洁的能臣,出生贫苦,奋发向上。
只可惜他的仕途太顺利了,不会吹灰之力就深受乾隆的喜爱,并将幼女十公主嫁给和珅长子丰绅殷德,使和珅不仅大权在握,而且成为皇亲国戚。
一个人的能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而和珅却反其道而行之,随着地位和权力的与日俱增,自己的欲望也被无限放大,他利用职务之便,结党营私,聚敛钱财,打击政敌,最终走在贪污的道路上无法自拔。
嘉庆元年,乾隆实行禅让,将皇位交于嘉庆,自己退居幕后为太上皇。表面上皇位是嘉庆的,但嘉庆却没有多大的权力,凡是军机要事都是由乾隆和和珅等人裁定,因而嘉庆对和珅的权力有所忌惮,所以必须要想办法打击和珅。
和珅与嘉庆的对决
和珅心里也很清楚,一旦乾隆驾崩,自己的地位也是朝不夕保,所以不仅极力限制嘉庆培养自己的亲信、党羽,还安排自己的亲信在嘉庆身边,观察嘉庆的一举一动。
嘉庆很聪明,城府也很深,他知道,只要自己的父王乾隆在世一天,他就动不了和珅。而且和珅可以利用自己的权力,左右乾隆对嘉庆的旨意,弄不好,有可能失去帝位,于是开始韬光养晦。
嘉庆在政治上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交于和珅打理,每当有人上书说和珅种种不好的时候,嘉庆都当着和珅的亲信面,训斥说和珅不好的大臣。和珅知道以后甚是高兴,他认为这位皇帝在将来也是离不开自己的,渐渐的开始信任嘉庆帝,没有了任何防备之心。
嘉庆也知道自己的这些行为足以麻痹和珅,并在暗中联系自己的老师朱珪,为和珅的倒台出谋划策。
乾隆驾崩,和珅倒台
乾隆在禅位的第四年去世了,嘉庆隐忍了四年,知道时机成熟了,一边为自己的父亲举行葬礼,一边联系老师朱珪进京帮忙主政,另一边架空和珅。
和珅独自来到乾隆的灵堂进行祭拜,就在这时,从门外进来许多侍卫,将和珅押走,和珅临走前也不忘大喊:“我是朝廷重臣,手握免死令牌,谁敢动我。”听到这话的嘉庆大怒,暗里指示大臣上奏弹劾和珅,并为和珅罗列二十大罪状。
狱中和珅知道自己死期将至,感慨不已,并留下绝命诗:
“五十年来梦幻真,今朝撒手谢红尘。他日水泛含龙日,留取香烟是后身。”
说完,接过赐死的白绫,自缢而死,享年49岁。
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和珅的家就被抄个底朝天,并贬谪和珅党羽数千人。从此那个能说会道,欺上瞒下的和珅就此倒台了,满清王朝也迎来了新的时代。至于和珅的是非功过,后人早已为他安排好了!
作者:安夏丨history。关注不迷路哟!
嘉庆必须怕,满朝文武中,除刘墉和董诰外皆是和珅一党,但董浩装糊涂、刘墉卖傻,这种局势让嘉庆如何不怕?
不过,纵然是怕,但嘉庆除了扳倒和珅,已全无退路,况且,他为此准备了足足三年,再加上他留有充足的后手,因此,才敢在乾隆刚死就收拾和珅。
说到和珅,很多人对他的印象,大多停留在电视剧中那个既狡黠又贪财的形象,但在真正的历史上,和珅的形象远不止此。
除了贪财之外,和珅最大的特点,就是和乾隆之间的高度默契,乾隆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是一个眼神,和珅马上就能心神领会,这一点,就连乾隆的亲儿子嘉庆都自叹不如。
正是凭借着这种与乾隆的高度默契,让和珅在乾隆晚年之际,权力极其庞大,甚至在当时,有人就戏称和珅为大清国的“二皇帝”。
不过,等到乾隆一死,和珅的好日子就到头了,嘉庆皇帝在正式亲政的十几天后,迅速展开了对和珅的清算,最终将其抄家并赐死,算是彻底扳倒了权臣和珅。
那么,嘉庆帝在明知道和珅党羽众多,且势力庞大的情况下,为何就敢这么急不可待的扳倒和珅呢?难道,他就不怕和珅多年来培养的势力反扑,造成朝局动荡吗?
嘉庆当然怕,并且还不是一般的怕。
乾隆退位后,不仅没有交出自己手中的权力,反而抓得更紧,在他退位后的三年中,大清国真正当家做主的人,不是刚继位的嘉庆,而是已经禅位的乾隆。
并且,为了宣示自己手中的权力和地位,乾隆还在公开场合多次进行强调。
嘉庆元年正月十九,此时距离乾隆禅位仅过去十几天,乾隆在召见属国使者时就说到,自己虽然归了政,但国家大事仍旧是他说了算。
同时,乾隆还要求,包括军国大事,以及用人行政等事宜,自己将会继续“躬身亲理”,而只有那些祭祀、庆典等工作,才会交给刚继位的嘉庆皇帝。
对此,乾隆还美其名曰是“指教”嘉庆,以免其犯错误。
既要禅让之名,又要权力之实,这就是当时乾隆的真实写照,总之,掌握权柄一辈子的乾隆,对于手中权力的眷恋程度,甚至已经到了近乎疯狂的地步。
不过,即便是乾隆如此眷恋手中的权力,但毕竟岁月不饶人,当时的他,已经是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不管是精力还是体力,远不能支撑他再去处理繁杂的政务。
那么怎么办呢?对于这一点,乾隆倒是丝毫不担心,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有和珅。
和珅对于乾隆而言,是比知己还要贴心上百倍的一个人,两人之间的关系,早已超脱君臣的范畴,毫不夸张地说,就连乾隆的亲儿子都未必有和珅了解他。
比如,某次乾隆在闭目养神时,突然睁眼,厉声说道“名字,什么名字?”
乾隆莫名其妙的这句话,让在一旁伺候的嘉庆当时就是一脸懵,脑子里冒出无数个问号,谁?啥名字?什么意思?
而就在嘉庆表示很懵圈的时候,和珅则不慌不忙的走上前,俯身在乾隆耳边轻轻的说出了两个名字。
和珅说完之后,乾隆马上继续恢复到了闭目打坐的状态。
事后,嘉庆请教和珅,问这其中是何意思,和珅则说,上皇(指乾隆)这是在问天地会领头的二人姓名呢。
这件事,让嘉庆震撼极大,而通过这件事,就足以说明,和珅与乾隆的默契程度之高。
而在拥有如此高度默契的情况下,晚年的乾隆对和珅可以说已经到了“依赖”的程度,没有和珅,甚至都无法上朝。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在嘉庆二年,当时朝堂上经常会出现的一幕景象。
当时,乾隆已经八十七岁,不仅话说不利索,并且口齿不清,常常嘟嘟囔囔半天,也没人能听懂他在说什么。
但唯有和珅却能明白乾隆的意思,只要乾隆张嘴,和珅很快就心神领会。
因此,为了清晰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乾隆就在上朝时,安排和珅站在自己旁边,以便让和珅及时传达自己的旨意。
所以,在当时上朝时,大臣们就会看到乾隆在高高上坐着,而和珅与嘉庆则站立一旁的特殊场景。
而这样一来,大臣们在对着乾隆行三叩九拜大礼时,就如同也拜了和珅一样,仿佛他就是皇帝一般。
但这还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和珅当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真正的皇帝”。
为什么这么说呢?很简单,当时的的乾隆,已经垂垂老矣,说话不利索也不清不楚,因此,他的旨意,完全是靠着和珅的嘴在传达。
但和珅所说出来的旨意,究竟是不是和乾隆想表达得一模一样呢?这个没人知道,更无法去求证。
假如他没有按照乾隆的意思来传达,而是以自己的想法去宣布,那么,这和他是皇帝没什么两样。
所以,在这段时间里,一直到乾隆去世,整个大清国,其实都是和珅在“摄政”。
在这种情况下,那些朝中的官员自然知道该巴结谁,因此,纷纷投至和珅门下,而这就让和珅的权力再次膨胀。
原本,和珅已经位极人臣,他不仅担任军机大臣、吏部尚书、户部尚书等多个职务,并且还兼管内务府、翰林院等重要职能部门。
而在乾隆禅位后,和珅又兼管了刑部,并在嘉庆三年荣升公爵爵位。
官职多且高,另外还是乾隆最信任的人,同时也是大清国实际上的皇帝,这样的和珅,自然在朝中门人众多,几乎各个部分的官员,都有出自他门下的人。
盘根错节,党羽众多,势力庞大,这就是嘉庆在亲政之前所面临的和珅。
除此之外,当时朝中与和珅不对付的人寥寥无几,最有实力能与和珅抗衡的,就是领班军机大臣阿桂,但可惜的是,他在嘉庆二年就因病去世。
阿桂去世后,其余的大臣中,就剩下时任吏部尚书的刘墉,和文华殿大学士董诰这两人反对和珅,不过,他们迫于和珅的滔天权势,也只能是暗中反对。
因此,一直到嘉庆亲政前,他都没有什么像样的力量能够制衡和珅。
势单力薄、孤军奋战,任由和珅骑在自己脖子上,这就是当时嘉庆最真实的状态,这样的局面,如何让嘉庆不怕?
要知道,历史上被权臣压制得死死的皇帝相当不少,其中有些结局也相当凄惨,作为受过完整教育的嘉庆而言,他不可能不知道
但就是在这么一种情况下,嘉庆在乾隆刚死,自己亲政之初,干的第一件事,就是马不停蹄地清算了和珅。
他之所以敢如此迅速地对和珅下手,并非是他不怕和珅背后的势力,而是他早在继位时,就已经为扳倒和珅在做准备。
嘉庆为了扳倒和珅,足足装了三年的“孙子”。
更准确地说,早在嘉庆刚被立为太子时就已经开始,当年,乾隆最终决定把他选为继承人,嘉庆就在和珅面前装了一把“孙子”。
当时,和珅是第一批知道嘉庆是储君这个消息的人,而在知道后,和珅派人送给嘉庆了一把玉如意,表示提前祝贺与巴结之意。
对于和珅想干什么,嘉庆自然十分清楚,说实话他颇为反感和珅,但他并没有拒绝和珅的礼物,而是郑重其事地收下。
并且,在事后,嘉庆还特意写了一首《咏如意》的诗,送给和珅,表示的感谢之意。
为什么嘉庆讨厌和珅,却仍然会收下东西,并在事后写诗表示感谢呢?很简单,嘉庆这是在向和珅示好
嘉庆十分清楚和珅在朝中是什么地位,更明白乾隆对和珅信任到了什么程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和珅甚至能影响乾隆的决定。
因此,不管是被立为储君时,还是在刚继位时,嘉庆得罪不起和珅。
尤其是在摊上一个迷恋权力的“爹”,嘉庆更得小心翼翼行事,一旦他不慎出现错误,那么乾隆随时都有可能把皇位改为他人。
而在这种情况下,身为乾隆最信任的和珅,就显得至关重要,若是他对嘉庆有所不满,那么也会导致嘉庆皇帝梦破碎。
所以,嘉庆需要做的,就是让和珅对他满意,对他放心。
那么,嘉庆是如何做的呢?除了前文说过的主动示好之外,嘉庆还不忘时时刻刻向和珅“谄媚”。
比如,和珅经常会向嘉庆汇报一些朝政上的事情,只要是和珅汇报的内容,嘉庆往往大笔一挥,统统批准,临了还不忘表扬一番和珅。
再比如,嘉庆如果有事需要向乾隆汇报,他都不会直接去找乾隆,而是先找到和珅,把他需要汇报的事情,复述给和珅后,让和珅转答至乾隆。
不仅如此,在嘉庆继位后,当时朝中有大臣弹劾和珅不法,并反映和珅以及其朋党胡作非为,但嘉庆在接到举报后,不仅没有调查和珅,反而对着举报的人一顿训斥。
他十分严厉地对那个大臣说,自己以后要和相公(指和珅)共同管理四海,因此,其他人怎么能如此诬告和羞辱和珅这个国之栋梁呢?
这些话传到和珅的耳朵里,和珅会怎么想?他会觉得,嘉庆很上道,十分不错。
而嘉庆为了示好和珅,所做的远不止这些,他当时的原则就是,只要与和大人有关的任何事,那么都是他示好的机会。
某次,和珅送给嘉庆一块好玉,嘉庆拿到后第一件事,就是写诗赞美,诗词的主旨没有别的,就是这是好玉,送玉的和珅和大人更是好人。
本是九五之尊、至高无上的皇帝,却在一个奴才面前,如此卑颜屈膝,甚至是相当谄媚,嘉庆采取这种典型的“装孙子”行为,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示好和珅,从而让和珅对自己放松警惕。
当然,仅仅是示好还不至于能彻底让和珅放心,为了更稳妥起见,嘉庆甚至主动“自污”。
首先,嘉庆对外表现出了一副无脑,且毫无主见的形象,当时,乾隆在上朝时,嘉庆都会陪同在身边,而在陪同期间,用一句话来形容嘉庆就是“像一个听话的乖宝宝”。
他几乎不说话,并且,乾隆高兴的时候,他也跟着高兴,乾隆笑的时候,他也配合的笑,这一幕场景,前来朝贡的外国使臣都曾见过。
要知道,当时的嘉庆,已经是个快四十岁的人,但给人的感觉就是,除了点头和发笑之外,他什么都不会做。
而作为权臣,最喜欢的是什么样的皇帝?答案就是像嘉庆这种啥也不懂,就会点头的皇帝。
显然,嘉庆的表现,让和珅很放心,而嘉庆依旧觉得做得不够,他还经常公开发表一些关于风花雪夜的诗词,甚至还写过不少艳曲。
为什么要这么做?很简单,他就是为了表现出自己是一个无心政事,且胸无大志,只知道享乐的人。
只有这样,才会迷惑和珅,才会让和珅放松对他的警惕。
靠着“装孙子”,以及向和珅主动示好,加上有事没事“自污”一把等几种策略,嘉庆不仅保住了自己的皇位,并且,也成功的骗过了和珅。
因此,一直到乾隆去世,和珅都不觉得嘉庆会在将来弄死他。
而在乾隆死后,嘉庆之所以最终能成功清算和珅,并且没有引起朝局动荡,源于他的两个高明策略。
首先,嘉庆深谙“擒贼先擒王”的道理,在第一时间控制了和珅。
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正月初三,乾隆于养心殿去世,就在乾隆去世的当天,嘉庆下了一道圣旨,点名要和珅总负责处理乾隆的丧事。
这道圣旨颇为高明,为什么呢?让和珅负责乾隆丧事,和珅必然不会拒绝,毕竟不是谁都能当此大任的,况且人人都知道他是乾隆的宠臣,由他负责最为合适。
这样一来,和珅就不会有任何怀疑之心,必定是欣然应允。
随即,嘉庆又指示和珅,安排他去给乾隆守灵,而这才是嘉庆的真实目的,借助和珅去守灵的机会,当即就将和珅软禁在灵堂之内。
于是,和珅就这样被困在了灵堂之内,看守他的都是死忠于嘉庆的心腹,而这就造成了和珅与外界的联系被迫中断。
没办法与外界联系,自然就让和珅培养的势力群龙无首,在这种情况下,和珅纵然是有多么庞大的势力,也完全使不上劲。
毕竟作为首脑的和珅都被软禁起来了,下面的党羽也就很难对嘉庆造成威胁了。
并且,嘉庆做这一切速度极快,根本就没有给和珅反应的时间,从正月初三乾隆去世,到正月十三嘉庆宣布和珅二十条大罪,前后仅仅用了十天。
速度之快,令人咋舌,同时从这个速度来看,嘉庆绝对是早有预谋。
一方面是和珅觉得嘉庆不会对他下手,另一方面则是嘉庆处心积虑和早有预谋,两相对比之下,谁输谁赢不言而喻。
当然,擒住和珅只是嘉庆要做的第一步,在之后,嘉庆的第二步,才是彻底扳倒和珅,并稳定住朝局的最关键一步。
嘉庆做了什么呢?很简单,他在宣布和珅罪状的同时,同时又宣布,“只追首恶,其余不问”。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嘉庆只对和珅进行相应惩治,至于他的党羽,无论是谁,一概不再追究,更不会进行株连。
嘉庆之所以这么做,原因也有两点。
其一,和珅党羽众多,遍布朝堂内外,不管是京城还是地方上,均有与和珅牵连的人,如果嘉庆严查细办,那么就会掀起一股清算政潮,导致人人自危。
这种情况,对于刚刚亲政的嘉庆十分不利,更何况,这些官员都查办了,还有谁给朝廷办差?
其二,有道是兔子急了还咬人,如果嘉庆强行查办所有与和珅有关的官员,保不齐就会导致一些官员来一个鱼死网破。
要知道,大清朝经过乾隆的折腾,到了嘉庆接手的时候,已经是千疮百孔,各地起义此起彼伏,这个时候,嘉庆急需要的稳定,而不是让官员狗急跳墙。
因此,考虑到当下的局势,嘉庆就做出了“只追首恶”的决定,并且,当时他还公开表示,只要能主动站出来举报和珅的,不仅不予追究,并且大大有赏。
这样一来,那些与和珅有牵连的官员顿时松了一口气,对嘉庆也是感恩戴德。
同时,这些官员在看到和珅倒台已成定局的情况下,自然知道讨好皇帝,以表忠心是当下第一要务,于是,弹劾、举报和珅罪状的奏折,络绎不绝的送到了嘉庆面前。
俗话说墙倒众人推,和珅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嘉庆最终定罪,并被宣判了死刑。
整体来说,嘉庆扳倒和珅的整个过程,可以用动作迅速、干净利索、宽严适当来形容,因此,他也就获得了最后的成功。
小结:
嘉庆在乾隆刚死就敢对和珅下手,得益于他在未亲政之前所做的充足准备,导致和珅疏于防备,并且,嘉庆出手迅速,直击要害,先是控制住了和珅本人,之后又适时宣布“只追首恶”,让和珅背后的势力纷纷倒戈,因此,才会在除掉和珅的同时,稳定了朝局,总体来说,手段极为高明。
一家之言,欢迎斧正。
公元1799年,大清嘉庆4年,在乾隆皇帝死后的第15天,初掌权的嘉庆皇帝就迫不及待的将权倾朝野的和珅革职下狱,并赐其自尽。在实际掌握清廷大权的乾隆皇帝刚刚死15天,为什么嘉庆就敢赐死他父亲最宠幸的大臣和珅?初掌权的嘉庆皇帝,难道一点儿都不怕和珅数十年在朝廷经营的势力吗?
和珅
能够被称为天下第一贪官,能够贪污相当于清政府当时国库收入的15年总和,和珅的权势之大,毋庸置疑。那么,和珅都当过哪些要职呢?
在乾隆皇帝无与伦比的宠幸之下,和珅曾被封为一等忠襄公,曾担任内阁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户部尚书、吏部尚书、刑部尚书、理藩院尚书、内务府总管、领侍卫内大臣、步兵统领等职务。
和珅曾担任的这些职务,随便拿出来一个都是名副其实的中央要员,而和珅几乎将这些职务包圆,很显然,用权倾朝野来形容和珅,并不夸张。
电视剧纪晓岚剧照 和珅
担任过如此多重要的职务,掌握清廷中央的各项大权,与此同时,从得到乾隆皇帝的宠信一直到49岁时被处死,和珅掌权的时间长达20多年,可以说和珅在清廷,已经具备了培植势力和羽翼的天时地利人和。
那么,和珅培植属于自己的势力了吗?当然是有的,清朝乾隆时期名将康安、大臣吴省兰等人,都是和珅的羽翼。既然如此,初掌权15天的嘉庆皇帝,为什么敢悍然对已经培植势力20多年的和珅下手,并顺利的将其抄家处死呢?
首先,和珅固然担任了数十个重要职务,并且,也称得上权倾朝野,但是,和珅与霍光、王莽式的权臣却截然不同。
电视剧照 乾隆 和珅
从秦始皇称帝以来,中国的封建帝制一直处于发展之中,而各个王朝的皇帝,无不竭尽全力的试图加强中央集权,增加自身的控制力。因此,在汉朝时期,宰相甚至有权封驳皇帝的命令,然而到了明清时期,为了加强手中的权力,明清的皇帝们甚至连宰相这一职务都彻底撤销。
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由满清八旗创立的清朝,更是将封建帝制推至巅峰。自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以来,清朝的皇帝真正做到了集大权于一身。此时皇帝手下的任何一个大臣,无论他有怎样崇高的地位,拥有怎样的功劳,对于皇帝而言,不过都是能够一言废止的奴才。
请输入图片描述
作为完全依靠乾隆皇帝宠信掌握大权的和珅更是如此。因此,与其说和珅是一个权臣,还不如说他是一个弄臣。所以,乾隆时期,虽然权势滔天的和珅甚至有了“二皇帝”之说,然而,这个“二皇帝”与正德年间的“立皇帝”刘瑾并没有什么区别。
纵使成为了“九千岁”,和珅和刘瑾也依然只是依仗皇帝、狐假虎威的家奴而已,没有了皇帝赋予的权力,没有了皇帝的信任,无论曾经拥有怎样的位高权重,无论怎样的权势滔天,都将瞬间一无所有。
而这也正是嘉庆皇帝敢于初掌权之后,立刻下令将和珅抄家处死的底气所在。虽然嘉庆皇帝刚刚掌权,虽然嘉庆皇帝的根基并不深厚,虽然资质平庸的嘉庆皇帝手段还很稚嫩。
但是,只要嘉庆掌权的最大障碍乾隆皇帝去世,那么,就没有谁能够阻止嘉庆皇帝。本质只不过一个“奴才”的和珅,自然更不是对手。
其次,虽然和珅在任上飞扬跋扈,似乎只手遮天,但实际上,当时的朝堂远不是和珅的一言堂,和珅也并非毫无对手。例如扳倒和珅的关键人物,嘉庆皇帝的老师阿贵就是和珅最大的朝堂对手。
这些人在和珅被乾隆皇帝宠信时自然无可奈何,但是这些人依然在倾听中央及地方担任要职,本身的权势其实并不小。他们之所以斗不过和珅,不是因为能力弱,或者实力差,而是因为有乾隆皇帝拉偏架。因此,一旦没有了乾隆皇帝作为后盾,他们根本不害怕和珅,他们也将成为和珅最大的掘墓人。
最后,和珅也并不具备一个全程应有的能力,而和声最大的短板莫过于他在军事方面的弱项。逛.来能够成为说一不二的权臣,掌握兵权是最重要的步骤。
而这方面,恰恰是最大的短板,和珅原本只是出生满洲正红旗的一名普通八旗子弟,而且家道中落,家族本身也并没有什么实力和势力。和珅依仗自己的刻苦和机遇,最终以进宫为侍卫起家,最终受到乾隆皇帝的宠爱,从此飞黄腾达。
因此,从始至终,和珅其实并没有在军队中厮混的经历,而在其掌权的数十年间,虽然和珅也参与了一些军事行动,但却表现乏善可陈,甚至堪称拙劣。自然,和珅从始至终都没有机会和能力掌握一支忠于自己的军队。
因此,当嘉庆皇帝决定对和珅动手时,即使当时的和珅能够横下心来准备鱼死网破,没有兵权的他也毫无对抗的实力。自然,和珅只能坐以待毙。最终,和珅积攒的庞大财富成全了嘉庆皇帝,而他本人也只能在牢中用一尺白绫结束一生。
还真是不怕,和珅之所以在乾隆死后迅速被继承者迅速清算,主要原因就是和珅的靠山其实就是乾隆皇帝,只要乾隆皇帝和珅必然会迅速遭到清算。难道说,和珅这么多年难道没有培养自己的势力吗?这不应该啊,难道和珅不应该也有个什么军队的支持啊什么的吗?不好意思,还真是没有。
有意思的是,和珅这个人他不但没有军方的大佬支持,恰恰相反,他还被军方的那些大佬忌恨无比。究其原因,其实也比较简单。那就是和珅这个人被清算的最大罪名,其实是贪腐。而这个人并不是一个权臣,如果和珅他不是一个依附于乾隆的弄臣,而是一个拥有自己班子的权臣,别说乾隆皇帝前脚一死,后脚新皇帝就清算和珅了。恐怕要反过来,老傀儡皇帝乾隆死掉了,和珅要马上考虑找一个听话的新傀儡皇帝。
就是说为什么和珅被军方大佬讨厌,其实也比较简单,当时跟风大佬,比如说福康安、阿桂,那都对和珅这种贪官污吏非常不屑的,他们之间就是明摆着的政敌,这其实就是乾隆皇帝的高明之处,这种安排可以制约和珅不至于从一个贪官弄臣变成一个权臣。
和珅作为乾隆的弄臣,虽然他很有能力,但他的能力主要体现在经济上,以及外交。在军队的方面,和珅的影响力几乎不值一提。说到底啊,这个和珅他就是一个乾隆皇帝的的代理者,这么一个弄臣。有的时候很无奈,要传达乾隆皇帝整治军方大佬的意思,和珅这家伙,他就是一个乾隆皇帝的白手套,说难听一点就是个尿壶。
乾隆皇帝晚年奢靡生活和享乐的钱是哪儿来的?自然与乾隆皇帝宠幸的这个和珅关系很大,可千万别忘了议罪银制度是谁提出来的,又是谁批准实施的?再者说了,乾隆皇帝去世之前他可不是乾隆皇帝。人家是太上皇呀,也就是说嘉靖皇帝在乾隆皇帝没有死之前,理论上已经继承了皇位的权利。这种情况下,和珅再怎么造反,又能闹出什么风浪呢?
他的财政集团势力再大,总不能凭借者的一丁点儿官僚集团的势力就能够完成废一个已经继位的皇帝的事情吧?这个难度简直是天方夜谭。而只要皇帝成了皇帝(听上去比较搞笑,实际上意思是当那个太上皇死掉,皇帝才真正的成为了皇帝)。按照清朝的制度,自雍正朝开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就达到顶峰。不管从什么角度拿下和珅这种弄臣,也不过是一纸诏书的事情。
不过在正式夺取皇权之前,作为后来的嘉庆皇帝其实对和珅还是比较客气的,毕竟那个时候乾隆皇帝还活着。乾隆皇帝就是和珅最大的势力,嘉庆皇帝那个时候对太上皇还是早请安晚汇报的,自然而然不敢把和珅得罪太狠。
在乾隆皇帝正是死亡之后,为了麻痹和珅,一开始这个嘉庆皇帝还允诺让和珅做乾隆葬礼的总负责,麻痹完和珅之后,嘉庆皇帝就迅速调自己的亲信老师进入京城商议对策,在乾隆皇帝死亡的第2天,嘉庆皇帝就直接当场随便找了个像样的理由将和珅软禁起来,然后宣布只诛首恶,余者不问。
这种情况下没有谁会为了和珅去冒头的,所以和珅理所应当的因为20多条大罪状而被判处死刑,可怜荣华半生最后一草席裹尸,不过虽然和珅这个大贪官死了,但是大清朝的吏治腐败现象并没有因此解决,反而由于嘉靖皇帝优柔寡断而愈演愈烈,为日后的面对外来侵略的悲惨结局埋下伏笔。
和珅风光时,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连英国使臣马戛尔尼都说:
“举全国朝政,畀诸相国和中堂一人。”
在乾隆的袒护下,和珅为所欲为,把大清弄得乌烟瘴气。他不断地培植势力,兴风作浪,最后,自己也被巨浪送到天堂见先帝。
嘉庆收拾了和珅,却没有斩草除根,难道就不怕和珅多年培养的势力吗?
可以这么说吧,不是嘉庆怕和珅背后的势力,而是和珅背后的势力怕嘉庆。
嘉庆是和珅的“克星”
嘉庆要扳倒和珅,并不仅仅因为他贪,而是君与相之间的矛盾。和珅身兼多职,门生故吏又掌握着许多要害部门,许多臣子都唯他马首是瞻,甚至传言他是京城的“二皇帝”。嘉庆要集权,和珅是个绕不开的“结”,必须拿他开刀。
早在嘉庆当皇子时,就对和珅的所作所为很不满意。所以,面对和珅的玉如意“示好”,嘉庆丝毫不买账。
等到嘉庆当了皇帝,和珅依旧不收敛,反而处处跟天子作对,明里暗里都在乾隆面前给嘉庆“穿小鞋”。
嘉庆毕竟是宫廷长大的皇子,洞察力还是有的,知道只要乾隆在,就不能动和珅,于是,嘉庆韬光养晦,对和珅的行为是一忍再忍。等到乾隆升天,嘉庆以“闪电般”的速度铲除和珅。
和珅没了,他背后的势力就失去了主心骨,树倒猢狲散。没有领头羊的羊群,就只能看“豺狼”的心情;没有和珅的“和党”成员,能否活下去,就只能看嘉庆的脸色。他们自己都是“泥菩萨”,哪敢对嘉庆不利?连“大哥”和珅都输给了嘉庆,这帮小弟也只有对嘉庆输诚的份。
嘉庆干掉和珅,可谓合情、合理、合法
英国作家乔叟曾说过:“有罪是符合人性的,但长期坚持不改就是魔鬼”。和珅这个异军突起的“落榜举子”,所犯罪行数不胜数,早已修炼成“魔头”而不自知。当他爬上巅峰,仰望星空,视野早已被贪婪所遮蔽,利令智昏就成了必然。
不止是嘉庆,朝堂上许多人对和珅的行为也早有不满,比如刘墉,这是嘉庆清理和珅的群众基础。
和珅将大清国经营成了自家生意,把大清的臣子变成自家员工,把大清的风气变得一落千丈。他已经当起了老板,却忘了自己的“员工”身份。
既然和珅的诸多“罪行”已经坐实,嘉庆也得到许多人的支持,那铲除和珅,就是替天行道,大势所趋。和珅的同伙如果跳出来“保和珅”,那就是逆天而行,不自量力。
嘉庆铲除和珅后,朝堂的势力马上就会重新洗牌,和珅的残余势力很快就会“改头换面”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和珅的个性决定了,他周围聚集的必然是一群见利忘义的小人。和珅被捕后,最先跳出来弹劾和珅的人就是他们,弹劾力度最大、最积极的也是他们。因为他们要自保,就要赶紧迎合皇帝的心意,划清与和珅的界限,根本顾不上曾经的主子——和珅。
按照常理,皇帝打击臣子,经常会连根拔起。嘉庆为了朝堂的稳定,接受刘墉的意见,只处理了个别人,其他人既往不咎。这帮没被处理的人,会对嘉庆的“恩典”感激不尽,立场上也会及时转变。
在古代,一朝天子一朝臣,朝廷变天了,臣子就要及时变脸;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嘉庆面对任何臣子,那都是狮子搏兔、君临天下。
和珅一生都未能沾指兵权,兵权在阿桂为首的勋贵手里,那就谈不上势力。
而“常务副皇帝”十三爷允祥,三品以下武官和文官都可随意任命。雍正某个奏折批复说“怡王色变,朕不得已就范”。和珅权力与十三爷相比,弱爆了
准确的说,乾隆死后仅仅15天,嘉庆就把和珅给赐死了。
和珅在清朝皇帝面前只是一个奴才,充其量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奴才,但是如果皇帝“铁了心”的想要赐死和珅,真的非常的容易。
和珅掌权后培养的势力,有没有用?
和珅确实非常的受宠,并且在朝廷上担任了几十个非常重要的职务,其中包括内阁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但是对于和珅的处境,都没有什么作用。
要知道和珅是一个大贪官,他麾下的所有的势力,当然也是这些贪官污吏组成的。一旦和珅出事,这些贪官污吏不但不会帮助和珅,反而会将污水全部泼到和珅身上,与和珅划清界限。
甚至和珅死时,刘墉查出来的20多条罪状,哪来的?当然是这些贪官污吏制造出来的。
和珅有没有真正的铁杆势力?
其实在和珅背后真的有一个非常强大的后盾,那就是和珅的亲弟弟和琳。
和珅其实是一个非常有才的人,但是没有走正路,一直依靠乾隆的信任,崛起的一个贪官、佞臣。
但是和珅的这个亲弟弟和琳,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
和琳是一个能征善战的将军。兄弟二人一文一武、一内一外,相互扶持之下,都迅速崛起。
和珅可是说是走的捷径,但是和琳确实是依靠自己的本领,在战场上拼杀出来的,实打实的将军。只可惜和琳在镇压农民起义时,“受瘴气”而死,和珅失去了一大臂助。
相反,嘉庆是非常高兴,终于不用担心诛杀和珅以后,引起和琳叛乱。
受和珅的连累,本来配享太庙的何琳,所有的功绩都被嘉庆抹杀,连世袭的“一等公爵”都丢了。
历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想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
说起清朝的和珅,都知道他是一个大贪官。和珅在利用职务之便聚财敛财外,还亲自经营工商业,开设当铺七十五间,设大小银号三百多间,且与当时英国东印度公司、广东十三行有商业往来。成为后人所称权倾天下、富可敌国的“贪官之王”、“贪污之王”。和珅亦同时是18世纪世界首富,超越了同时期标称世界首富的梅耶·罗斯柴尔德。据说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太上皇乾隆驾崩,嘉庆帝令和珅总理丧事,正月十三日,嘉庆帝宣布和珅的二十条大罪,下旨抄家,抄得白银八亿两。乾隆年间清廷每年的税收,不过七千万两。和珅所匿藏的财产相当于当时清政府十五年的收入。时人称“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和珅极受乾隆宠信,权势熏天。在乾隆中后期,曾先后担任和兼任众多关键职务,主要包括内阁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理藩院尚书,兼任内务府总管、翰林院掌院学士、《四库全书》正总裁官、领侍卫内大臣、步军统领等数十个重要职务,拜文华殿大学士,封一等忠襄公。乾隆皇帝让位给嘉庆皇帝时,已经进入垂暮之年,虽是太上皇,但仍坚持上朝。他上朝时命令和珅站在他和嘉庆的旁边,因为只有和珅才能听明白乾隆在说什么。所以每天上朝满朝文武三跪九叩后,和珅就等同摄政,满朝文武上奏什么,他就“听取”乾隆说话,自己下判断,把持朝政,因此清人都称和珅为“二皇帝”。而坐在一旁的嘉庆没有实权,真正握有实权的是和珅和乾隆。而且和珅在朝中排除异己,遍插自己的亲信耳目,甚至乾隆、嘉庆两帝的人身自由也受到和珅很大的限制,因为无论是太监、宫女或者是亲信官员都有可能是和珅派来的间谍。嘉庆帝的侍读吴省钦、吴省兰兄弟就是和珅派来的。
那么和珅在朝中权势熏天,为什么乾隆皇帝一死和珅就被嘉庆皇帝下狱处死了呢?嘉庆也是隐忍高手,出乎和珅意料之外。乾隆皇帝在世时,作为太子的嘉庆帝深深知道乾隆皇帝对和珅的宠爱,因此对和珅也是非常敬重的,对和珅的所作所为,很少提出反对意见。在乾隆做太上皇的几年,几乎是和珅摄政,嘉庆帝一声不响,并与和珅关系处得也不错。在和珅看来嘉庆帝也和乾隆皇帝一样,会宠信自己的。谁知乾隆皇帝一死,嘉庆帝明着让和珅总理丧事,趁和珅不备,突然行事,抓捕了和珅。在皇权高度集中的封建王朝,皇帝是至高无上的,君权神授,皇帝是金口玉言。有乾隆帝在,嘉庆帝不算什么,一但没了乾隆帝,嘉庆帝就是至高无上的皇帝,什么人什么事都得听从他的。丝毫没有防备的和珅,突然就被抓捕入狱了。嘉庆帝搬倒和珅没有搞扩大化。嘉庆帝抓捕和珅后,马上于正月十八日,朝中廷议给和珅以凌迟之刑。但是,和珅的儿媳妇固伦和孝公主和刘墉等人建议,和珅虽然罪大恶极,但是毕竟担任过先朝的大臣,应改赐和珅狱中自尽。最后赐和珅在自己家用三尺白绫自杀。其长子丰绅殷德因娶乾隆帝第十女固伦和孝公主,得免连坐。为防止有人借和珅案进行报复,刘墉向嘉庆帝建言应避免案件扩大化,妥善做好善后事宜。结果,在处死和珅的第二天,嘉庆帝发布上谕,申明和珅一案已经办结,不大规模地牵连百官,以安朝臣之心。常言道:“树倒楜狲散”。既然不搞牵连,不搞扩大化,为了保命保官,又有谁还会愿意出头露面为已死的和珅去打抱不平呢。和珅在朝虽然遍布亲信,但依然有很多反对势力。和珅党羽布满全国,对比起来拥有绝对优势。和珅的亲信十分多,其集团骨干成员有:和琳、李侍尧、苏凌阿、国泰、伊江阿、伍拉纳、蒋锡棨、毕沅、汪如龙、吴省钦、吴省兰兄弟等人。但和珅在朝也有不少反对派,这些人也都铆足劲积聚力量时刻等待着搬倒和珅。如以嘉庆帝为首的监察御史钱沣、大学士刘墉、翰林院编修范衷、军机大臣王杰、户部尚书董诰和礼部侍郎朱圭等为代表的朝中清议力量,在乾隆朝就曾多次弹劾和珅,但和珅因有乾隆罩护,均能化险为夷。和珅没有掌握军权,没有控制嘉庆帝的能力。和珅虽多年做乾隆皇帝的侍卫,但他的军事才能很有限。在派他去兰州平定苏四十三起义时,本来胜局在望,但因他指挥失当,致使总兵图钦保被困死,本来就看不怪他凭拍马巴结上位的军队众将领,这下就更不愿听他的指挥了,后来还是军机大臣阿桂到来,才平定了持续七十多天的苏四十三起义。这件事过后,阿桂等三十多名将领上书乾隆皇帝,请求禁止和珅再度领兵。至此以后,和珅也很少再染指军事事务。和珅的弟弟和琳却是清朝名将,由生员补吏部笔帖式,历任兵部侍郎、工部尚书、四川总督等职。骁勇善战,行事节俭,与军机大臣福康安有深交。但在嘉庆元年,在镇压石柳邓领导的苗民起义时,不幸染病身亡。和珅倒台时,和琳已不在人世,可以说和珅在军队没有了一点儿势力。擒贼先擒王,和珅虽然权势显赫,实力雄厚,但没有抓住军队,无法控制嘉庆帝,就决定了和珅必败的命运。
一朝天子一朝臣。有传说说,乾隆皇帝还是太子时,因钟情其父雍正帝的年贵妃,被其皇娘发现,就逼死了年贵妃。乾隆知道后非常痛心,就抱着年贵妃大哭。年贵妃的贴身侍女告诉乾隆,年贵妃临死时说二十年后会再相见。乾隆就在年贵妃额头上点了一记朱砂。二十年后,当乾隆看到和珅时,简直和当年的年贵妃一模一样,额头上也有一块红记。乾隆问和珅有没有姐姐妹妹,和珅说没有。当问及和珅出生年月日时,让乾隆非常吃惊,和珅出生的年月日,正是年贵妃被逼致死的时间。乾隆认定和珅就是年贵妃转世,就把和珅留在了身边,朝夕相伴,以解思念年贵妃之苦,同时把应给予年贵妃的恩宠加倍地给予了和珅。和珅也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以及过人的吹拍水平,让乾隆更是宠信有加,达到了自己权势之极,富贵之极,张狂之极。但因为自己不能清廉自守,私欲膨胀,疯狂敛财,诛文害武,贪脏枉法,最终正应了那句话:“多行不义必自毙。”财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当被赐三尺白绫下的和珅,也不知有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