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嘉靖皇帝拥有创盛世之资质,却做了一个守成皇帝?
嘉靖的能力在明朝十六个皇帝当中,绝对能够排进前五之列。
他如果真心想要有一番作为的话,他并不是没有可能带领明朝走出当时的困境。
哪怕不能完全走出当时的困境,至少也能够在极大程度上遏止明朝所面临的颓势。
只可惜嘉靖在坐稳了皇位之后,却没有将太多的精力放在治国之上,反而把时间和精力用于修炼。
他对修炼的沉迷甚至已经到了连宫女都难以忍受的地步,差一点就被宫女给勒死了。
嘉靖对于修炼的沉迷实际上也是嘉靖中后期出现奸臣当道,并且国力进一步衰退的原因所在。
那么,为什么会有人认为嘉靖拥有开创盛世之资质,反而做了一个守成之君呢?
这还得从嘉靖以一介藩王之子的身份入继大统这事开始说起。
正德十六年,也即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病逝。
不过,朱厚照虽然身居帝位十几年,可是生前却并未留下一儿半女。
这也就是说朱厚照必须在明朝宗室子弟当中选择一人作为皇位人选,在他病逝了之后继承皇位。
朱厚照最后留下了一封遗诏,明确指定由兴献王朱祐杬的长子,也就是后来的嘉靖帝朱厚熜继任皇帝。
此时的朱厚熜年仅14岁,是一个藩王之子,又突然被指定当皇帝,心里或多或少应该有些紧张和激动。
而且此时京城可以说已经是各方势力暗潮涌动,14岁的嘉靖离开朱祐杬入京当皇帝,大概率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压制。
事实也的确如此,嘉靖一到京城,还未入城就已经迎来了和文官集团的第一次交锋。
杨廷和想让嘉靖先以皇太子的身份入城,入城之后再由东安门入文华殿,然后再选一个良辰吉日登基。
嘉靖立刻否决了这个方案,他一旦同意了这个方案,主动权就到了杨廷和等人手上。
他是一个性格强势的人,他要的从来都不是你觉得,而是他觉得!
于是,嘉靖就说了一句:“遗诏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
这话说得一点也不避讳,武宗遗诏是让我来当嗣皇帝,并不是来当皇子!
嘉靖用短短一句话就挑明了他的意思,他不会以皇太子的身份入城,而是必须以嗣皇帝的身份入城。
他如果只是当一个皇太子,那么在他即位之前的这段时间,他实际上就很难掌握主动权。
所以,嘉靖当天就在郊外接受群臣劝进,当天就由大明门入城,当天就成功即皇帝位。
杨廷和等人想要拖一拖,给嘉靖一个下马威的算盘也由此落空。
嘉靖和文官集团的第一次交锋,也取得了胜利。
不过,第一次交锋并不能决定嘉靖在接下来的一段时期之内仍然能够掌握主动权。
毕竟杨廷和可是明武宗朱厚照留下来的内阁首辅,嘉靖入京之前又一直总揽朝政,权力大得很。
嘉靖想要彻底掌握主动权,或者说掌握实权,他就得打败以杨廷和为首的文官集团。
我始终认为嘉靖是一个生而知权谋的人,他14岁入京当皇帝,14岁就开始和杨廷争斗,却从未落过下风。
杨廷和也从来没有想到14岁的嘉靖竟然如此厉害,至少在真正接触嘉靖之前,他绝想不到嘉靖会如此厉害和强势。
14岁的孩子能干嘛?这应该是当时绝大多数人对初入京城的嘉靖的第一印象。
可是,嘉靖和文官集团第一次交锋之后,让他们对他有了改观。
而真正让文官集团对嘉靖畏之如虎的则是第二次交锋,也就是明朝历史上有名的“大礼议”事件。
所谓“大礼议”其实就是争一个正统皇考的问题。
文官集团就想让嘉靖以明孝宗朱祐樘为皇考,实际上就是想把嘉靖过继给朱祐樘当儿子。
而嘉靖却极力反对文官集团的主张,不愿管自己的亲生父母叫叔叔婶婶,就是不愿意尊朱祐樘为皇考。
这事因为双方意见不一致就陷入了僵持,总之双方谁也不肯让步。
当时的嘉靖虽然只有14岁,又初入京城,可却不仅有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权谋也是一绝。
初入京城没有人,没有兵?那就拉拢一批人,打压一批人。
嘉靖一开始还想过拉拢杨廷和,但可惜的是杨廷和始终不为所动,这才导致了嘉靖和杨廷和彻底走向对立。
嘉靖一边暗中授意少部分人弹劾杨廷和,一边又召费宏入阁,提拔礼部侍郎袁宗皋为礼部尚书且参与机务。
他之所以这么做,意图也很明显,那就是为了利用他们来分杨廷和的权。
而且嘉靖还开始清理锦衣卫,清理干净了之后就是重用。
锦衣卫发挥的作用,自不必多言。
总之,嘉靖整顿好了锦衣卫之后,锦衣卫也在大礼议事件当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更妙的是嘉靖发现了一个人才,也就是鼎鼎有名的张璁。
张璁绝对是嘉靖能够取得大礼议之争的一个关键性人物,嘉靖也是有了张璁的辅佐才打败了杨廷和。
张璁当时抛出了一个重要理论,那就是嘉靖当皇帝只是为了继承大统,不是为了给朱祐樘当继子。
嘉靖就是利用这一点,才赢得了大礼议之争。
张璁也正因为如此,之后才屡获嘉靖重用。
这也说明了嘉靖“拉拢一批人,打压一批人”这个计策的成功。
当时谁又能够想得到一个年仅14岁的少年天子,用起权谋来竟然丝毫不输为官数十载的杨廷和呢?
没人想得到。
嘉靖也的确是一个很有能力的皇帝,至少他在嘉靖早期,在赢得了大礼议之后,也开创了嘉靖中兴。
只可惜,嘉靖坐稳了皇位之后,却不愿意再把精力用来处理政务,而是用来修炼。
而嘉靖中兴也就只能成为嘉靖中兴,而不能成为“嘉靖之治”或者“嘉靖盛世”,国力也再一次衰退。
作为藩王出身的嘉靖皇帝,确实是明朝藩王中的异类,实在太聪明了
朱棣靖难之后,有感于藩王的力量,因此在朱元璋制定的藩王世袭制度上又加上了些规则,世袭的藩王及王室们被当成猪一样的蓄养。
可就是这一位藩王,在阁老杨廷和到达王府时,才15岁的他,就靠着自己智慧,仅凭孤身一人就探明了朝廷的底线:
大明门前的试探
到达兴王府的阁老杨廷和是带着明武宗(正德)皇帝的母亲,张太后的旨意而来的,这说明了当时的朝局里已经形成共识了,因正德无子嗣因此“兄终弟及”,由兴王朱厚熜即位。但估计当时的朱厚熜内心中也不明白朝廷的共识到底达成什么状况。
汉文帝刘恒也是以藩王的身份即位成帝的,可当时的刘恒有心腹、有自己的军事势力,所以汉文帝在即位后,还能派遣心腹和让忠于自己的卫队在皇宫中保卫自己。
可朱厚熜有什么?孤身一人跟着一群使团就这样去了京城。
有多少15岁的少年懂得政治?懂得窥视人心?
朱厚熜选择了试探,去试探朝局是在张太后(正德)的操控中,还是在官僚集团的操控中;是让他做傀儡,还是真的让他来做皇帝。
在京城外的良乡时,阁老杨廷和告诉他,礼部准备以太子的身份迎接他,并让他走东华门入住文华殿。他拒绝了,[遗诏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
他是在试探,这份“遗诏”到底有多少人去遵循,到底有没有真真的效果。要知道,他的“长兄”庙号可是“武宗”,军队到底是掌控在张太后那儿,还是听从朝廷的。又或者是他在试探,到底官僚集团和张太后到底需要他做傀儡还是真的掌权。
估计那时候在坚持的他,除了咬牙坚持之外,内心也在恐惧、彷徨中。不远处的京城一对对来来往往的使者中,若是有一支是军队的话,估计他也只能寻求屈服,然后一辈子只能成为傀儡,又或者隐藏着。就如同汉文帝那样,潜伏在权贵和外戚的淫威之下,慢慢蓄积力量。
结果使得他欣喜若狂,没有军队,只有张太后和杨阁老的妥协——[皇太后趣群臣上笺劝进]。
试探之后的大礼仪之争
说真的,有时候真的怀疑这个15岁的少年,真的是个愣头青、赌徒,而不是个聪明睿智的政客。
即位后的嘉靖,通过大明们前的试探,已经明白了,张太后并没有操控军队,而文官集团需要他这个皇帝来制约外戚和勋贵军方。
开始时,少年天子的他还想通过政治手段来寻求盟友,通过优抚杨廷和,并向毛澄厚赠黄金,但得到的是不为所动。最后他选择先与文官集团合作,诛杀了正德时期的宠臣钱宁、江彬,并且清洗了皇权直属军队【革锦衣卫冒滥军校三万余人】。
大礼仪案,嘉靖胜利了,若他不是个赌徒,那么他确实是一个完美的政客,嘉靖完全是在利用后宫张太后和文官集团之间的矛盾——后宫不得干政、军方又被文官集团压制的情况之下。
大礼仪案的结果是张太后从此被压制,而正德时期的旧臣大部分都被隔出朝局,反而是嘉靖这个少年皇帝在三年里获得了忠于自己的势力,等于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争斗中培植势力。
明建于洪武,变革于嘉靖
由于清朝时期的焚书毁史的行为,致使迄今为止,第一手的明史资料仅存3000份左右,且部分还是民间的流记。可也正是这种民间的记载,反而更体现出明朝的变化。
在《建业风俗记》(王可立,明朝人)中,不难发现,嘉靖前后南京城的社会风尚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嘉靖之前,文人墨士,岁已不逮先辈,也少涉猎,但聚会之间,还是言辞彬彬可听;
然自嘉靖初年以后,士人只是诵读诗文,而在言谈之际,已几乎与村巷百姓无几差别;
嘉靖中年以前,民遵循礼法,见尊长,多执年幼之礼;
嘉靖中年以后,礼法荡然无存,或与先辈抗衡。
嘉靖初年,市井鄙陋之处,不乏丰厚俊伟之老者,言行礼貌。
嘉靖中,遍寻南京,这样的老者已寥寥无几。
大礼仪之争的危害,开始渗透到了民间,“只需顺着嘉靖帝的意愿议礼有功,便可飞黄腾达,甚至一跃而为巨卿宰辅”,嘉靖之前的士子,少有说利;嘉靖初年之后的进士,身旁均是言利之徒,或是投附之人。
嘉靖改革——只是为了巩固其统治
大礼仪之争,使得这位少年皇帝迅速掌握了统治的核心——打一派,拉一派。
清理勋戚庄田——这是拿成祖朱棣这一脉的利益去寻求政治上的盟友。而且这些勋贵确实是让天下百姓所厌恨,又获取了民间的支持。
罢天下镇守中官——明朝的赋税已经够低的了,朱元璋制定的商税中只收取大商人和矿业主的赋税,罢天下镇守中官,就等于将商税还于民间,明朝从此只能依靠农税来填充国库。从此明朝的商业进入到一个快速发展期,并且就在嘉靖万历两朝就形成了广义的“资本主义”现象。
改革科举制度——收了农民和商人的心,也要收天下读书人的心。
革除外戚世封——从此明朝的皇帝只能依靠文官集团
就如明朝进士李乐对嘉靖的赞美之词所述——盖自汉唐宋元以来,宦官敛戢,士气得伸,国体尊严,未有如今日者,诚千载一时哉!
所以嘉靖皇帝不做守成之君,难道还能做开拓之君?
图片均来源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必删
原创。
明世宗是一个有足够能力,足够手腕,足够残酷无情的帝王,但是他不算是一个优秀的帝王,因为他缺乏优秀帝王所具有的热情与责任感。
他的个人能力在明清皇帝中,仅次于明太祖、清太宗,可以和清高宗媲美,远高于被互联网吹嘘的清圣祖以及清世宗以及明宣宗、明孝宗。
他真正的缺点是他对于治国缺乏“葛朗台对财产、贫农对土地”那种发自内心的热爱,对于明朝则缺乏电影《教父》里麦克对于家族的那种与生俱来的责任感。
这两点都是清高宗强于他的地方。
明世宗把他所有的能力和手腕都用于服务自己欲望这一件事情上,和清高宗相比,明世宗在皇宫内的生活可谓是多姿多彩,随心所欲。
而在影视剧里被塑造为“风流倜傥”的清高宗,根据清宫档案,其实在紫禁城内是一个非常刻板,非常无趣的人,是一个严格按照行程表生活的人,他就连和后妃啪啪啪都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只在晚上七点到八点之间。
清高宗就连写诗都是为他心中的政治理念服务的。
钱钟书先生曾经评价清高宗的诗是“以文为诗,语助拖沓,令人作呕。” “兼酸与腐,极以文为诗之丑态者,为清高宗之六集。”
所谓的“酸与腐”,批评的就是清高宗写诗的时候刻意唱高调,刻意搞伟光正。
这一点,清高宗自己都说过:
“朕所做诗文,皆关政教。大而考镜得失,小而廑念民依,无不归于纪实。御制集俱在,试随手披阅,有一连十数首内专属寻常流览、吟弄风月浮泛之词, 而于政治民生毫无关涉者乎?是朕所好者载道之文,非世俗徒尚虚车之文。若朕所制各集俱不过词章能事,则朕早将御制四集诗文概行废而不存矣。”
其实清高宗写诗如果不是刻意要传递所谓的正能量,所谓的价值观,纯粹悲春伤秋的话,不能说写诗写得好,至少也算是一个小清新:
晴暾照兰沼,荡漾波光浅。
贴贴小绿钱,水面八九点。
已足泛杯盘,尚未擎青繖。
芳心不肯舒,半为蘋蒲掩。
——乾隆《新荷》
清高宗是什么时候开始写“既酸又腐”的烂诗?乾隆二十年开始的,对,就是清高宗时期第一起文字狱“胡中藻案”之后,清高宗开始有意在诗词里开始“讲政治”,发展到后来完全是为了“讲政治”而写诗。
换言之,清高宗就连写诗这个爱好都服务于他的治国与施政,他不停的写诗,就是向臣民传达他的政治理念。
为什么说明世宗要花这么大篇幅说清高宗?
因为清高宗就像是一个具有治国热情和家族责任感的明世宗,而明世宗则是一个没有治国热情,没有家族责任感,完全忠于自己欲望的清高宗。
如果大家想知道明世宗如果能具有治国热情和家族责任感,以他的资质能走到哪一步,那就看看清高宗。
别的不说,明军饮马巴尔喀什湖,进军加德满都问题不大。
嘉靖皇帝是明朝少有的几个聪明皇帝,而且嘉靖的帝皇权术足以排进明朝前三位,在他在位的几十年里,不管嘉靖皇帝怎么做朝政都是牢牢的把持在手里。
具体就用几个例子来说说嘉靖皇帝的聪明才智吧。
第一件事“大礼议”之争,嘉靖VS文官集团大获全胜
嘉靖皇帝在1522年当的皇帝,在此之前他一直在湖北,从未受过任何的帝王教育,但就是这样的一个人15岁即位之初,一个小毛孩在朝堂上没有势力,却敢于发动长达三年的“大礼议之争”,最后还赢了,着实给了文官集团一个大大惊喜。
这件事主要就是嘉靖皇帝要给他爹追封皇帝的尊号,但是文官以不符合礼仪为由 坚决反对。这场礼仪之争的最后结果是杨廷和这位四朝元老倒台,嘉靖皇帝生父被追封为睿宗。杨廷和的倒台使得内阁政治更加混乱,但是一个混乱的朝廷更加有利于嘉靖皇帝操控。
这个时候,嘉靖皇帝任用大贪官严嵩,只因为严嵩能够替他干活,能够替他背锅,任用严嵩来搅乱朝堂,这样他自己就可以坐收渔翁之利。
事实上嘉靖皇帝这一手做的事非常好,在他十几岁时就做到了控制朝政。
第二件事闭门修仙十五年,牢牢控制了朝政
嘉靖皇帝本来也算是一个勤政的皇帝,但是由于一场宫廷以外,差点费一名宫女害死,所以他开始把自己隐藏起来,完全隐居在幕后。上朝对于嘉靖皇帝来说仅仅只是一个仪式,所以就算他不上朝沉迷于修仙大业中,还掌握着皇权,下面的人猜不透这样一个皇帝想法,每天都活的战战兢兢。
在经历过这样一些事后,本就生性多疑的嘉靖开始为自己而活着,他不在乎国家变得怎么样,他只在乎自己的权力,所以尽管放任严嵩,但是严嵩却是能够做到嘉靖的要求,所以严嵩才能够几十年而不倒。
但是嘉靖皇帝做的不仅仅只是打压文官,嘉靖皇帝最凌厉的手段还是打压宦官。
第三件事给予宦官集团沉重的打击,制定严苛的制度,一旦又宦官越线,将遭到嘉靖皇帝的严厉打击。
大肆收归了宦官的权力于内阁,但是对于内阁嘉靖也不是完全放心,所以嘉靖皇帝细化了每一个人的职责,确保了国家机器正常的运转。
可是嘉靖皇帝做的不仅仅只是如此,鉴于当时科举的作弊之风,嘉靖从京城派遣京官前往各地监考,大大加强了中央对于地方的管控。
嘉靖皇帝本是一个勤政之君,可是他发现整个朝廷都在蒙骗他,于是他开始报复,开始变得自私,以权力游戏为乐趣,凡是让他不顺心的人,他都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将那个人踢开。
在嘉靖当政的四十五年里,他一刻也没有放松对于权力的掌控,在他看来整个天下都是他一个人的权力游戏。
这话不对,开创和守成嘉靖都没有做到。但嘉靖个人能力绝对不俗,这个面对天上掉下来的皇位少年,表现出了出奇的冷静,杨廷和以为找个稚嫩少年,但谁也想不到是个政治老油条。明世宗朱厚熜这个皇帝绝对“捡”来的,明武宗要是有儿子,无论如何也如何也轮不到朱厚熜。而就是这么幸运,公元1522年,这位十四岁少年,从湖广安陆来到北京,成为大明王朝第十一位皇帝。在位四十五年,成为大明在位时间第二长的皇帝。
实际上,嘉靖的个人能力,见识都被严重低估的皇帝。登基没有几年,就迫使扶持其登基的杨廷和被迫辞职,而后张璁,夏言,严嵩,徐阶,高拱具是一代人杰,都是绝顶的聪明人。虽然嘉靖晚年好道,数年不理朝政,但国家最高权力始终把持在嘉靖的手里。但嘉靖虽然有能力,却没有用在“正道”上,而始终在修道,追求一种虚无缥缈的东西。为此还差一点被宫女缢死。晚年的嘉靖多疑,猜忌,残忍。实际上,嘉靖最大错误就是自以为是,自以为聪明,嘉靖认为他的能力足以控制一切,但实际上,嘉靖也被徐阶和严嵩利用,但他却认为他足够聪明到可以看透每个人的忠与奸,清与贪。而明朝的衰落却是从嘉靖开始的。
嘉靖登基时候十五岁,要知道,这个少年作为藩王的儿子,他是不会得到帝王治理天下的教育的,作为藩王的他,其政治经验和斗争手段在登基前几乎没有,但嘉靖用了仅仅三年时间,利用“大礼仪”事件(儒家思想到此已经僵化)将三朝老臣杨廷和扳倒,从而彻底掌控朝局,可见嘉靖的能力并不弱,这时候嘉靖才十八岁。也正是由于大礼仪事件,让嘉靖皇帝彻底丧失了对文官好官僚阶层的好感。对立,不上朝,潜心修道。放任宰相专权,而嘉靖则专心于他自己的事业,嘉靖属于先天不足皇帝,嘉靖必须依靠帝王心术来治理这个国家,作为一个帝王他不知人间疾苦,缺乏爱民之心,穷奢极欲。这里看他也是一个昏庸的皇帝。
这里值得一提是,嘉靖一朝是除朱元璋之外,嘉靖一朝是没有重用宦官的时代,特务统治最弱的时代,政治统治很清明,这也是明朝最高权力第一次集中于皇帝的手里,而过去则是皇帝一宦官一朝臣的三角格局。嘉靖绝对的不是一个昏君,是一个很合格的皇帝。但他似乎不屑于去治理这个国家。他不理朝政,任由国事日渐衰败,但求长生不死。嘉靖觉得所有的人都不足以和他相提并论。在这种情况下,个人私欲占据了一切,在他眼里,所有的一切一切都是维护自己私欲的玩物而已,徐阶和严嵩之间的斗争他根本不介意,因为没有触及到他的利益,而当得知自己被严世藩欺骗和利用的时候,立即恼羞成怒。这是他无法容忍的。
在嘉靖皇帝驾崩八十年以后,满清入关,当然帽子不能落在他的 头上,一个能力偏上但志不在此的皇帝,一个御人有术皇帝,一个坐了45年江山的皇帝。一个只想享受当皇帝的欲望,却不想尽皇帝的义务。他死以后,大明王朝江河日下直奔悬崖而去,这个人成了国家的统治者却是大明王朝的败亡的开始。所以,嘉靖只有小聪明,而无大智慧。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这就是说,嘉靖皇帝朱厚熜,是个很聪明的皇帝,但是聪明没用在正道上,所以才有了:空有才华,只图私利的说法。
嘉靖皇帝的智商,放眼整个封建时代,那都是极其少有的。这是一个极端聪明的皇帝,这脑子不拿去搞科研,简直就是糟蹋了。
你别说,人家脑子好,还偏偏不用在正道上。好不容易有了这么个好脑子,又莫名其妙地做了皇帝,可朱厚熜老爷子,偏偏喜欢修仙炼丹,搞什么无为而治。
啥是无为而治?说好听点就是与民休养生息。对老百姓休养生息,那我们可以理解,你对百官为啥也要休养生息呢?这未免就说不过去了吧?
人生而在世,拿多少钱工资,办多少事情。你身为皇帝,享受最多,自然责任也就最大。可是嘉靖老爷子偏偏躲在后宫围着炼丹炉打转,基本不考虑和群臣商量一下国家大事。
你说这事儿闹的,要是嘉靖稍微笨一点,人家早就把他给撤了,换个正常人上台难道不香吗?可他偏偏还足够聪明,不上朝不代表不管事儿。那么嘉靖是怎么管事的呢?
一、嘉靖把内阁大臣,死死地踩在脚底下。
自从三杨在明英宗朱祁镇初年,秀了一把操作以后,百官们忽然发现,原来让内阁大臣执掌朝政,那才是明朝未来的前程。
不信你们看长大成人以后的明英宗朱祁镇,这小子不仅自己被瓦剌抓了,而且还害了20万大军,差点导致明朝迁都南下。
其实内阁大臣掌权的确是有道理的,毕竟皇帝是世袭的,有没有能力那是其次的。可内阁大臣要是没有能力,根本就坐不到那个位置。
明孝宗朱佑樘表现不错,所以内阁大臣们也很满意。可是明武宗朱厚照十分讨厌内阁大臣,整天跟他们闹矛盾,结果没斗得过内阁大臣们,以至于他气得总是一个人跑宣府去居住,也在那边处理政务,把内阁大臣们晾在一边。
到了嘉靖皇帝上台以后,依旧还是要面临这个问题。嘉靖是个足够聪明的皇帝,他可不想自己的皇权被内阁大臣们所掣肘,所以他开始了一波骚操作。
- 首先,就是入宫的仪式问题,他嘉靖皇帝可不是以明孝宗朱佑樘的嗣子身份入宫的,而是以他侄子的身份入宫的。
- 其次,就是给父母的身份下定论。他为了追封父母为皇帝、皇后,跟内阁闹了很长时间,最终内阁宣布妥协。
- 再者,就是不上朝,但是管事情。不上朝是不想当着面否决内阁的建议,吵架未必就吵得过这帮老家伙。在背后管着事情,内阁大臣们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毕竟皇帝的面都见不到,申辩的机会都没有,他直接下达的命令,你是奉命还是不奉命?
- 最后,就是把内阁玩弄于股掌之中。让内阁成员们互相斗殴,入阁成员永远都有两派。这样他们就不会来找嘉靖的麻烦,而是自己找自己的麻烦。
这一系列骚操作过后,内阁大臣们,被嘉靖死死地摁在了地上,一点还手的力气都没有。你说嘉靖聪明不聪明?
二、嘉靖过分执着于自己的私利,忽略了国家大局。
嘉靖皇帝虽然足够聪明,但是这位老兄整天想着的就是自己的利益。他似乎不把自己当成个皇帝,而是当成了一个生意人,总是跟朝臣们讨价还价。
比如说修宫殿的事情,这需要一大笔钱,让他掏自己的小金库,那是绝对舍不得的。因此他总是盯着国库的钱,而朝臣们则死死地捂着国库的钱,双方就这么展开了拉锯战。最终他利用权谋手段,的确达成了自己的目的,可这算是大智慧吗?
显然并不是什么大智慧,而是只顾一己私利的小智慧。玩权谋的确没人是他的对手,但是论治理国家,这哥们的手段可以说是一塌糊涂。
因此嘉靖朝的朝局的确被嘉靖牢牢操控着,可是天下百姓的日子,过得并不怎么好。为啥?因为嘉靖皇帝只负责跟内阁斗法,却忽略了天下吏治的腐败问题。
底层的老百姓,一直在遭受腐败分子们的欺压。对不起,这一点嘉靖觉得自己没有义务去管,现在你知道为啥说他只顾私利了吧?
三、海瑞的《治安疏》,把嘉靖的实情说得通透。
陛下则锐精未久,妄念牵之而去矣。反刚明而错用之,谓长生可得,而一意玄修。富有四海不曰民之脂膏在是也,而侈兴土木。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我们都知道你很聪明,但是你却在长生不老这件事上走错了路,只想着修仙咋可能长生不老嘛!而且你有钱去大兴土木,这钱是怎么来的?还不是民脂民膏嘛!也只有海瑞敢说这种话,估计嘉靖得气得头皮发麻。
二十余年不视朝,纲纪驰矣。数行推广事例,名爵滥矣。二王不相见,人以为薄于父子。以猜疑诽谤戮辱臣下,人以为薄于君臣。乐西苑而不返宫,人以为薄于夫妇。
20多年不上朝,导致朝中吏治腐败,纲纪松弛。而且对大臣们总是以猜忌为主,这是明君该做的事情吗?
其实这里海瑞说得已经够含蓄了,要真的指着鼻子骂,应该说嘉靖是个自私自利、本事不大疑心病却很重的家伙。
天下吏贪将弱,民不聊生,水旱靡时,盗贼滋炽。自陛下登极初年亦有这,而未甚也。今赋役增常,万方则效。陛下破产礼佛日甚,室如县罄,十余年来极矣。天下因即陛下改元之号而臆之曰:“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
这一段是最要命的了,首先讲述了嘉靖登基以来,天下出现了各种灾祸。其次讲述了朝廷赋税太重,导致老百姓都穷疯了。最后拉出了这句歌谣:嘉靖嘉靖,家家皆净。
海瑞写这封《治安疏》的时候,那是抱着必死之心去写的,所以说基本都是实情。由此可见,嘉靖这家伙的具体嘴脸了。
总结:明朝把内阁大臣摁在地上的皇帝,本就不多。
朱元璋和朱棣自不必说,两个大佬级别的人物,当然不把内阁放在眼里。此外真正想要完全操控内阁的,还真的没几个。
天启皇帝朱由校,把魏忠贤扶上台,倒是跟内阁斗了很长时间。但是这也就无法让内阁为他所用了,属于两败俱伤的局面。
真正把内阁捏在手里的第三人,看来只有嘉靖皇帝。所以说,这哥们的聪明程度,和朱元璋、朱棣是不相上下的。可惜没用在正途上。
参考资料:《明史》
嘉靖帝之所以成了一个守成的皇帝,甚至被后世称之为昏君,主要是因为他的高智商没用对地方。
嘉靖帝的智商绝对是非常高的,能力也是在明朝皇帝中,也是数一数二的存在。而且,嘉靖帝登基之初,他所接手的明朝,国力也非常雄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嘉靖皇帝,真的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想要开创出一番事业的话,成功几率其实是很大的。
只可惜到了后期,嘉靖帝虽然把权力抓得稳稳地,但是心思却不在治国方面,开始不务正业,心思已经不在政治朝纲上了。也整死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嘉靖帝在历史上的评价,就相对较低了。
那么,后来嘉靖帝到底是为什么无心朝政,到底是把心思用在哪了呢?有关于嘉靖帝的心思,我们还得从头说起。
明世宗朱厚熜是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是明宪宗朱见深的第四子的儿子。因为明武宗朱厚照没有子嗣,所以就在朱厚照已经是弥留之际的时候,朱厚照的生母张太后和内阁首辅杨廷和,俩人就开始琢磨接下来找谁来当皇帝这个事。
既然朱厚照没有子嗣,那就只能在这些旁支兄弟里找个人来接班了,这时候趁着朱厚照还没死,就抓紧物色到了朱厚熜,这边皇帝刚咽气,马上就派人马不停蹄的,把朱厚熜给接到了京城外。
明朝从明英宗时期开始,就养成了让内阁大臣执掌朝政的习惯,这政策本身没什么问题,有些皇帝想得开,毕竟皇权是世袭制的,但是内阁大臣却是要凭能力胜任的。但是有的皇帝他就不这么想了,有的皇帝则认为这权利都得把握在自己的手里,要是都让大臣们说了算,那自己这皇帝做得多憋屈啊。嘉靖帝朱厚熜显然属于后者。
朱厚熜在进京之前,就先给这些大臣们来了个下马威。
正德十六年三月,朱厚熜随着使团们已经到达了京城外,眼看马上就要进城了,这时候有大臣建议朱厚熜改个爹,改认朱厚照他爹为亲爹,把自己亲爹改为皇叔父。
朱厚熜一听,怎么我今儿还没进京城你就让我换个爸爸,明儿我进京城了你还不得骑我头上,当我爸爸啊。朱厚熜直接拒接了这个建议,并且坚定地表示,换爸爸我是换不了,非要我换爸爸那你们不如换个人。因此朱厚熜直接拒绝进城,硬是跟使团们硬刚了起来。
这个皇帝对于朱厚熜来说,不当也不能死,做不做也无所谓,但是对于国家来说,国不可一日无君啊,朝廷等不了啊。最后,朝廷这边张太后出面给了个台阶,既然朱厚熜不愿意换爸爸那就不换吧,直接在郊外把手续办完,直接从大明门进来登基吧。
就这样,朱厚熜算是给面子登基了,但是登基归登基,你们朝廷拟定的年号我不爱听,我不爱用,朱厚熜后来自己想了一个年号,拟定“嘉靖”。
朱厚熜登基之后,爸爸不仅是没换,反倒是一想到自己当了皇帝,但是自己的亲爹还没当过皇帝,也没有庙号也没有年号,作为皇帝的亲爹,这也太没“排面”了。后来,朱厚熜为了给自己的亲爹找“排面”,直接把明太宗朱棣的庙号给改了,改成了明成祖,给自己亲爹起了个明睿宗,也没担心这么改朱元璋是个什么心情。
朱厚熜本人确实是有着一定的才能,但是从朱厚熜的所作所为来看,朱厚熜最在意的其实不是什么抱负,也不是什么为国为民,而是自己手里的权力。朱厚熜上位之后,把之前掌权的宦官集团给搅了个天翻地覆,恢复了中央集权,彻底地把皇权掌握在了自己手里。
中央集权这个事,对朝政来说是好事,也因为朱厚熜彻底掌权的原因,所以皇帝下达的很多命令也能更好地发挥出去,朱厚熜理清了很多之前的弊政,重新录用了曾经因为正言不讳而获罪的大臣,减少税收,改变打压不好的服务行业风气,重振朝纲,推行新政,发展文化,一时间整个时代,展现出非常繁荣的景象。这个时候我们能看得出来,朱厚熜显然是一位政治手段极高,智商极其过人的一位皇帝。
但是聪明归聪明,心思要是不用再正地方,在聪明的脑袋,也有犯糊涂的时候。
朱厚熜虽然非常的有政治手段,但是对于国家朝政一类的这些大义方面, 还是缺少了一些使命感和责任感。从朱厚熜的一些作为中我们不难看出,朱厚熜是一位十分在意皇权的皇帝,朱厚熜放在第一位的永远是,自己手里的权利是不是绝对的。如此贪恋权力的皇帝就难免会想要长生,会想要自己永远独享这份权利,朱厚熜,也没能逃过这个问题。
朱厚熜在位中期,朝政方面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说国家财政崩溃,边境不断被袭,但是这个时候,朱厚熜却并没有着急去解决这些问题,这个时候的朱厚熜,把心思都放在了炼丹修仙上,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修炼成仙,直接用仙法解决问题,打败敌人。
朱厚熜在为中期,无为而治的思想,算是被他运用到了极致,完全任由百姓自己发展,国家自己成长。而他自己的精力和心思,则是全用在了如何打压佛教,独尊道教,以及修仙炼丹的方面上。再就是如何利用自己的手腕,挑唆大臣们斗争,保证自己的皇权。
不仅如此,朱厚熜还开始迷信一些江湖骗子,想尽各种办法想要长生不老,这劲头可丝毫不逊色与之前的宋徽宗。既然皇帝都迷信江湖术士,迷信到了这个份上了,那也就不能怪这些江湖术士骗你钱,掏你兜了。这些江湖骗子今天给朱厚熜做个法,明天给朱厚熜跳个大神,后天再给朱厚熜练个砒霜水银大法丹,那简直是赚得盆满钵满,不亦乐乎啊。
要是光是做个法,炼个丹,唱唱神曲,跳跳大神,那这也太不威风了,这要是自己哪天真成了仙,这没有法号怎么能行呢,自己既然是堂堂皇帝,法号没“排面”怎么能行呢。
所以,朱厚熜又学宋徽宗,给自己一家三口都起了非常响亮的法号,他爹封为“三天金阕无上玉堂都仙法主玄元道德哲慧圣尊开真仁化大帝”,他妈封为“三天金阕无上玉堂总仙法主玄元道德哲慧圣母天后掌仙妙化元君”。
而朱厚熜自己,更是给自己自封为“灵霄上清统雷元阳妙一飞玄真君九天弘教普济生灵掌阴阳功过大道思仁紫极仙翁一阳真人元虚玄应开化伏魔忠孝帝君太上大罗天仙总掌五雷大真人玄都境万寿帝君”。
是的,没错,你有没有看错,是真的就是这么长,这么霸气。这个时候的朱厚熜已经彻底上头了,再也听不进去任何人的劝告,就是一心想要成仙,快乐齐天了。
这个时候的大臣们已经是拿朱厚熜没有半点办法了,既然大臣们没招了,那就只能宫女们挺身而出了,这个时候,一位有名的宫女,杨金英,出现了。这也就是著名的“宫女联合,差点就成功勒死皇帝之寝宫杀人事件”。只是可惜,这宫女脑筋不怎么聪明,当时给绳子系了个死扣,没给朱厚熜勒死。
大难不死的朱厚熜并没有洗心革面,而是换了个地方,继续苦心钻研自己的成仙之术,希望下次自己被勒的时候不要失败,而是直接成仙。而且,因为之前的这些经历,朱厚熜变得极其敏感。对于朝政什么的,基本上不怎么在意了。他在意的,只有自己的修仙大业。
到了嘉靖后期,大明朝就已经是岌岌可危了,虽然当时有以戚继光为首的名将,能够对抗外敌,但是内政的腐败,已经不是有几个名将就能够挽救得了。
再后来,随着朱厚熜的年纪越来越大,又常年吃什么水银丹,砒霜丸,朱砂粒之类的神丹妙药,朱厚熜的身体终于是要挺不住了,眼看马上就要驾鹤西去了。
这个时候朱厚熜的身体,本就越来越不行了,户部主事海瑞又站出来批评朱厚熜,直言朱厚熜想要长生不老简直是痴心妄想,整天不务正业,毫不振作。给朱厚熜气的,血液里的仙丹含量顿时又骤升了几分,直接让人给海瑞关进了大牢,只可惜,还没等到朱厚熜去收拾海瑞,朱厚熜终于是坚持不住,驾鹤西去了。
其实在了解了朱厚熜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朱厚熜并不是不够聪明,没有手段。相反他是太过于聪明,太有手段,导致自己开始懈怠责任,开始无法正视自己的位置和权利。
像朱厚熜这样的皇帝,如果把自己的聪明才智都用在治理朝政上,那创盛世资质肯定是有的,但是如果一心都用在修仙上,那后期要是没有戚继光等一众能将的支撑,他怕是连能不能守成都难说了。
历史领域创作者 嘉靖是明朝最精明的一个皇帝,他的聪明才干非明代其他皇帝可比,最重要的是他的帝王权术,虽然二十年不上朝理政却把权利牢牢握在手心。
自幼饱读圣贤书,精明睿智,具备做皇帝的资质
- 聪明好学,基础不错。
嘉靖聪明好学,自幼跟随父亲读书,而且记忆力过人,一般的文章读两三遍就能倒背如流,而后父亲的引导下熟读《孝经》《大学》等一系列的大家之作,所以他十分精通修家齐国之道。作为嫡长子,经常跟随父亲参加各种活动典礼,耳濡目染的便熟悉皇家的各种礼仪规范。
12岁时父亲朱佑杬去世后,按礼制袭封兴王,虽然只是区区大明朝众多藩王中的不起眼的一个,但是麻雀虽小 五脏俱全,王再小他也是一个王,12岁的嘉靖就开始接手管理整个兴王府的政务,这也为他以后继位称帝打了基础。
估计他做梦也没想到,天上能掉下一个皇位来,15岁时,大明朝的正德皇帝驾崩了,正德皇帝无嗣,这就需要找一个接班人,本来作为一个藩王,这好事儿跟他沾不上上边儿,毕竟嘉靖只是正德皇帝的堂弟,而且嘉靖帝的父亲朱佑杬还是庶出,可偏偏这好事儿就落到了他头上。
- 意外获得帝位,为名分不让步
皇帝没了,宫里乱套了,为什么呢?正德皇帝他没儿子啊,眼瞅着大明王朝就要断送在正德皇帝手里了,这时候,正德生母张太后与内阁首辅杨廷和按照《皇明祖训》里“兄终弟及”的原则,由朱厚熜继承皇位,然后派了一帮人乌乌央央的就去了兴王府。
快到北京的时候出问题了,按照张太后和杨廷和的要求,嘉靖只能以太子身份从东华门入宫,嘉靖一听不干了“遗照上是让我当皇帝的,不是让我当太子”,然后双方就僵持在这了。嘉靖自然知道自己的身份,他这样无法是想体现自己的正统,而不是过继明孝宗朱祐樘,可宫里等不及啊,国不可一日无君,张太后和首辅杨廷和最后妥协了,于是嘉靖从大明门入宫,在奉天殿登机继位。
- 大礼议之争,加强皇权
皇帝总是后继有人了,可按照祖宗礼法,还得追封之前的皇帝,“认祖归宗”,嘉靖执意追封自己的父亲为兴献帝,而张太后以及朝中正德皇帝的旧臣杨廷和等一帮人却以祖宗礼法要求嘉靖更换父母,追认正德皇帝的父亲明孝宗朱祐樘为皇考,双方因为这个问题一时间争持不下,一直折腾了三年半,最后在杨廷和妥协退休,嘉靖诛杀多人后,强行追认自己的父亲为皇考,史称“大礼议之争”。
这时候的嘉靖才17岁,所以说,他的聪明才智是明朝其他皇帝所不能比的。继位初年就已经崭露锋芒,大礼议之后,朝中大臣,尤其是武宗的旧臣基本都被肃清,嘉靖的皇权得到了大幅提升。从而也促成了嘉靖帝刚愎自用的政治作风。从此,朝中大臣都不敢再非议嘉靖的意见,人人畏惧他的无上权威。仅仅三年时间,嘉靖就从一个毫无根基的藩王转变成了一个一言九鼎的出色皇帝。
- 大刀阔斧改革,独宠道教无非是想巩固皇权
大礼议之争,让嘉靖发现了一批与自己政见相同的人才,在肃清了杨廷和集团之后,嘉靖开始着手培养自己的势力,大刀阔斧的进行了一些列改革。进而创造了嘉靖中兴的局面。
嘉靖的一揽子改革措施
- 政治上:遏制宦官势力膨胀,废除外戚世袭制度,重用谏臣,惩治贪腐
- 经济上:还地于民,改革赋税,鼓励农桑,极大的减轻了农民负担,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
- 文化上:变革皇家祭祀礼仪,废除孔子王号,更正祀典,发展教育,修建书院
- 军事上:裁撤官兵,修补城墙抵御北方边患,重用俞大猷等武将抵御沿海倭寇匪乱
大兴土木,独崇道教,不爱龙袍爱道袍
明朝皇帝大多信奉道教,嘉靖自然也不例外,而且痴迷到了新的高度,他在位期间大肆修斋建观,极度推崇道教文化,举全国之力修炼仙丹。嘉靖一味追求长生不老,终于到了壬寅宫变事发,差点死在几个宫女之手,而后嘉靖就搬到了西苑居住,从此开始了二十年的修道生涯。
一个堂堂大明皇帝从此脱下了龙袍穿上了道袍,专心侍奉三清,不再视朝。将繁杂的朝政扔给内阁三部九卿,自己躲清闲去了,以追求自己的长生不老梦想。
精通帝王权术,牢牢把握朝政四十五载
看似嘉靖皇帝远离朝堂,不理朝政,实际恰恰相反,朝廷里的风吹草动他都了然执掌,他又是怎么做到的呢?这就是他的过人之处了。
- 听其言还要观其行 众所周知,
明朝的特务组织很厉害,嘉靖虽然长时间不上朝,但是锦衣卫和东厂的权力都在手里,所以,他能尽知朝中一切大小事务。并且嘉靖还很善于察言观色,很多事情是瞒不过他的。
- 人尽其才,不偏不倚
嘉靖用人非常聪明,他让大臣担任的职位都是自己擅长的领域,因人的特长给予职位,然后让大臣互相牵制,自己独坐幕后从中指挥。比如用权臣严嵩的同时,又用务实的徐阶等人,以达到权力平衡,所以他不上朝,朝政也有人在处理。
- 贤时便用,不贤便罢黜
这是嘉靖用人的至高境界,天下臣民都是为皇帝服务的,而皇帝只是看到每一个朝臣的作用,一旦没有了可用之地,那就只能废除,满朝臣工只不过是嘉靖皇帝的一颗棋子而已。
- 会投资,才会有收益
作为一个皇帝,尤其是长期不上朝的皇帝没几个心腹是不行的,嘉靖这一点做的非常好,他一边打压,一边拉拢不断的给予心腹重臣恩惠,让他们死心塌地的忠诚自己。
所以说,嘉靖明明能创造更辉煌的万世基业,但是他沉迷道教,导致改革停滞不前,执政前二十年的成就在后期慢慢消磨殆尽。
宫斗和治国是两码事。
嘉靖搞倒了杨廷和,把文臣武将都玩的团团转,修道几十年都没被文官夺了权力,但这只能说明他宫斗厉害。
宫斗厉害只能解决皇帝自身的安全问题,论起治国来他未必赶得上正德。
正德至少知道明朝的问题在哪里,皇帝从朱瞻基之后都没军事经验,也没威望,只能给文官当橡皮图章。
所以正德自小练武,亲征打过应州大捷,还想亲征宁王朱宸濠。正德只是被文官下黑手害了而已,但他做的方向如果能搞下去的话,是可以改变大明的。
嘉靖,他再会玩也无非耗时间罢了。杨廷和、夏言、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他换来换去不还是这些人吗?
这些人都是进士出身,同年同乡,门生故吏,师生相继,换汤不换药而已。
嘉靖搞了45年,他还是连宫门都出不了[捂脸]大明的情况也是越来越差,以至于海瑞被气的大骂。
嘉靖一个皇帝实际做成的事都不如张居正一个首辅多。
嘉靖没有创世之资,真论起治国来,他都赶不上万历。
文官不怕你玩宫斗,反正三年一科,有的是进士和你玩。你杀都杀不完,不管换谁当首辅,都是人家的人[捂脸]
文官怕的是你亲征,你只要亲征就能接触到文官之外的人,就能看到奏折之外的情况。
怕的是你像张居正那样去清仗土地、搞考成法。
嘉靖除了修道就是跟首辅勾心斗角,他怎么可能改变大明,当创世之君?
说的难听点,文官都懒得让他落水,毕竟这么好的橡皮图章也不好找。
要是换了天启,推个魏忠贤上来,不特么的更麻烦吗。
这个问题问得好,嘉靖皇帝的资质出奇的好,只是努力的方向偏了,他在实践一件至今科学界也无法完成的难题——延长寿命,最好是研发出长生不老的药物(仙丹)。
这条路,晚年的秦始皇也走过。
明朝嘉靖皇帝信道教,一生最大的梦想就是长生不老,为此可以说是想尽了办法,进行了各种“科学实验”。
一方士跟嘉靖皇帝说用清晨露水炼丹,效果奇佳,于是嘉靖帝便命宫女们早早起床采集露水!结果屁事不顶,实验失败。
又有方士提供一偏方,说用女人月经来炼丹,效果奇佳,于是宫女们又遭殃了,为了保证经血的“纯洁”,嘉靖帝下令,宫女在来月事那几天,必须不吃不喝!虽然人机料法环都管控到位了,但研制的仙丹还是不达预期,并且越吃身体越差。
对于“长生不老”的科学实验,估计嘉靖皇帝做了不少,并且夜以继日,比爱迪生、诺贝尔这些大发明家还要勤奋。
由于研发的频次和强度太高,作为主要实验人员的宫女们可就吃不消了,联合起来造反,还差点要了嘉靖皇帝的老命。
在嘉靖皇帝眼里,国家治理虽然重要,但和研制仙丹相比,这不是最急迫的工作。朝廷及天下苍生的事,就交给严嵩、徐阶、高拱这些人办吧,他们的能力也不差,只要能把这个国家维持住就行了,一旦长生不老的药物诞生,自己就能长生不老,会有大把时间来治理江山。
当时,户部当主事的六品小官海瑞看不下去了了,用3000多字的《治安疏》痛斥嘉靖。
海瑞还是讲究策略的,他说嘉靖帝的聪明睿智好比尧、禹、禹、汤等名君,只要励精图治,国家一定兴盛。
话锋一转,他批评嘉靖帝常年懒政不上朝,沉迷于炼金之术,认为修道求长生是一件荒唐的事。
接着补一刀,官场之所以腐败,就是因为上梁不正,皇帝您老人家忒不务正业。
再来一句狠话扎在嘉靖皇帝的心窝上:“天下人不直陛下久矣。”
我真不明白嘉靖皇帝哪里拥有创盛世的资质?他是一个有心,而做不成的皇帝!
朱厚熄登极以后,确实想通过厘革宿弊,振兴纲纪来开创嘉靖新政。但由于他以道流为师,实行经术治国的误谬之道,思想上便完全陷入了击风扑影的迷途之中。他的所谓治国之道,虽然自称是“法祖、安民,奉天、行道……”。但实质上却完全是奉天、行道而已。他认为,只要通过设醮建典,频繁地祈祷上天,上天便“能够”给天下万民带来福安。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他把御“虏”剿“倭”、平息民乱、除灭奸臣、祛病攘灾、长生不老等一切朝政大事,都仰赖于皇天上玄的“恩佑”和“眷爱”。
因此,他把修斋建醮,广造观宇,不但不视为是劳民伤财,反而视为是对天下万民。忠勤”和‘仁爱”的表现。
嘉靖皇帝的政治危机
朱厚熄在思想上完全陷入荒唐误谬境地的同时,又通过更定祀典、整理礼乐,滋长了十足的高傲自满情绪。
他不仅蔑视厉代帝王,还将朱元璋建明以来,一切行之有效的治国“成宪”和“皇明祖训”大都丢在一边。更为严重的是,他还别出心裁,胡举滥为。例如,他推尊生父为皇帝,硬加在太庙当中,这便变乱了明朝的统嗣关系;二十多年不视朝,造成了政纪废弛;大兴土木,购香市宝,造成横征暴敛,民不聊生;卖官鬻爵,滥肆封赏,玷污了国家名器;以喜怒偏情滥理刑狱,扰乱了国家刑律;喜欢奉迎,恶听谏言,破坏了仕宦风气。
由于朱厚熄的昏愦和专断,自张璁开始,一直到徐阶为止的这八位内阁首辅,都十分惧怕朱厚熄的暴虐和严酷,不仅缺乏杨廷和的治国魄力和忠直精神,更为了保官持禄,而不敢公开倡言和忠直谏止。都以阿谀逢迎、讨好皇帝,作为自己的事君之道。这几位辅臣当中,又尤以严嵩最为典型。因此,在严嵩专权的二十年当中,正是嘉靖朝政最为黑暗,最为腐败的时期。
既然皇帝昏愦,奸臣当道,这就必然要严损仕宦风气,在皇帝暴虐,奸臣专权的黑暗情况下,一些文武大臣,为了保住官位或者希求晋用,自然就要千方百计刺探皇帝的听好和奸臣的需求。然后,想方设法投其所好,以获高官厚禄。另一部分大臣,或是本人清正廉洁不想攀附,或是因为地位太低攀附不上,但为了避祸求生,对于朝政大事,也只能结舌杜口,回避不谈了。致使言路堵塞,下情不能上达。朝政大计不能实行有效的兴革和补救。于是,只得由朱厚熄想入非非,任意所为了。
严嵩当上礼部尚书以后,他就开始贪污受贿。而朱厚熄对此又不加深究。所以胺削克扣,受贿索贿的风气,便迅速在各级官吏当中蔓延开来。看看,仅大兴土木一项,虚报、冒报的数额就无法计算:乾清宫损坏一扇门窗,修理造价就要白银五千两。修建琉璃河桥,预计造价需用白银一百万两,而经朱厚熄一查问,就迅速减至九万两。
朱厚熄当政时期,大臣之间构私树党,互相倾轧的现象随着大礼议的兴起而兴起,随之愈演愈烈,到了严嵩专权时期,问题最为严重。专权者总要网罗亲信,交结朋党。而自尚书以下的文武百官,为了保住官位或者求得重用,也必然要在当权者中间寻找靠山。这样,辅臣之间的权力之争,必然也要影响到下级官吏。于是盘根错节,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各自的势力网络。如果其中一方失败,就必然要株连下层,殃及万千。
政治危机使民变、“夷乱”,岁无宁日。
土地高度集中,赋税徭役日益加重,平民百姓被逼向绝路。他们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甚至有“父食死子,母弃生几”的惨状。不得已,只能背井离乡,结队流亡,嘉靖五年(1526年)三月,巡按直隶监察御史张珩,曾对此有个详明奏述:
“今天下西北困于边储,东南竭于漕运。譬之人身四肢已病。所恃者,腹心耳。京师腹心也。顺、永、保、和四府之民,腹心之荣卫也。臣按其户口,死徙过半,而征徭之旧额犹存。官吏之股求无已。重以岁比不登,穷民去而为盗。是病且及腹心矣!”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十二月,巡抚凤阳御史龚辉也奏道:
“淮安、赣榆、沐阳、安东、清河及海邳等州县,连岁灾伤,户口逃亡大半。而钱粮照额科派,积年逋负徒存虚数,又将见在瘦民代偿。日腹月剥,存者必逃,逃者不返。穷困之极,恐酿他变。”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八月,巡按辽东御史侯汝谅也奏道:辽左地方三岁不登。
“臣春初被命入境,见其巷无炊烟,野多暴骨,萧条惨楚,目不忍视。问之,则云‘去年凶馑,斗米至银八钱。’母弃生儿,父食死子。父老相传,咸谓‘百年未有之灾”,
以上几个奏章,已将乎民百姓陷入绝境的生活状况做了详尽的反映。
广大平民既无生存之路,他们必然就要起而造反。
从嘉靖三年(1524年)四月至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九月,从《实录》中统计,不同规模的农民大起义,就先后发生过百余起。这些起义,虽然不如正德时期,刘六、刘七等人的起义规模庞大,但却此起彼伏,从来没有停止过。尤其在嘉靖四十年(1561年)江西赣州府安运县的叶槐、龙南县的李文彪,都各自拥众万人以上。不仅流民结队入伙,就连地方官吏也为他们通风报信,充当耳目。
除了农民起义以外,西南几十个少数民族,因为不断受到明朝政府的歧视和压迫,造反活动也十分频繁。虽然从嘉靖五年(1526年)到嘉靖十三年(1534年),朱厚熄曾先后派遣姚漠,王守仁、卢苏、王受、林富等人,调遣十万官兵对广西田州的土舍,岑猛,进行过大规模的围剿。但仍是不能彻底平息。往往是屡剿屡反,岁无宁日。
结语
朱厚熄一生,虽然他罢斥太监,拚弃外戚,将一切朝政大权全部集中在自己之手;同时,他还整理史书,重录《永乐大典》;整饬边备,加固长城;建造海防,围剿倭寇,但由于他昏愤专断,乖僻暴虐,不仅给严嵩的奸鄙造成可乘之机,也使嘉靖朝政陷入了全面的危机和严重的衰败之中。这种危机和衰败,大伤明朝的元气,从而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嘉靖哪里有什么过人的资质?实际上,明朝的皇帝自从宣德帝之后,一个比一个平庸,一个比一个荒唐。只是依靠朱元璋留下的这套扯皮制度才防止了权臣宿将谋反篡位,让朱氏子孙们太太平平地安享清福。
这些年来,在网上,在一些史学爱好者中,流传着很多错误思潮,完全违背了人类的进步方向,也违背了天理道德。皇权至上主义可以说是其中最大的一股毒流。在某些史学爱好者的眼里,皇帝的利益高于一切,谁跟皇帝过不去谁就是奸佞邪党。为什么很多人骂东林党?还不就是因为东林党总是批皇帝的逆鳞,总惹皇帝生气,所以才让这帮皇权至上主义者大为不快吗?
在皇权至上主义者看来,能揽权,能把所有的权力都控制在一个人手里的皇帝那就是好皇帝,凡事总要和大臣们商量着来的皇帝那便不怎么样。
很多人鼓吹嘉靖帝天生聪颖、资质过人,就是因为他压制文官势力,硬性地施行了他自己的主张。在皇权至上主义者看来,这是最爽不过的事情了。皇帝大发淫威,群臣唯唯诺诺,在这些人的眼里,简直就是最完美、最和谐的秩序。
但是,这些人对于嘉靖的吹捧,属于贴金都贴不对地方。嘉靖怠政懒政在明朝是有名的,他在登基之初,为了所谓的“大礼议之争”而驴性大发,杖责了很多大臣,硬生生地把老朱家的家谱给改了。
但是,这件事办完之后,嘉靖就基本上“退居二线”,对于国家大事过问得越来越少,转而一心痴迷于长生之术。国家的日常事务都交给内阁处理,结果内阁的权力越来越大。正如《明史》所讲:“至世宗中叶,夏言、严嵩迭用事,遂赫然为真宰相,压制六卿矣。”
也就是说,皇权至上主义者心目中念念不忘的权力,其实已经被嘉靖帝抛出了大半,他自己还是被架空了。
尽管嘉靖可以杀夏言、贬严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真正地掌握权力了,他还是要依靠内阁来替自己管理国家。
嘉靖帝一再把国事托付给内阁,除了他一心谋求长生之外,恐怕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自己其实也不知道该怎么管理国家。他要真是像后世清代的皇帝那样普遍比较具备政治水平,他也就不会那样大撒手了。
所以,说嘉靖帝有资质完全与事实不符,他和其他的几位明朝皇帝一样都是废材才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