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数码科技

古代的一个县需要供养多少官员衙役?

提问时间:2023-07-05 11:25关键词:古代

问题补充: 很想知道古代一个县多少居民供养多少官员衙役,按现在话说有多少人吃财政饭,很想知道这个官民比例。

点赞1、咸阳市 网友:鲨鱼仔

这个问题比较有意思,古代一个县有多人是"吃编制饭“的呢?说句良心话,古代的官员真的是很少的,即使到了王朝末期、一地鸡毛的时候,也没有太离谱!

古代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外加上皇权不下县、还有当官的难度比较大、以及一系列制约因素等等,导致古代的官员人数并不是很多。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代的官民比例是多少、当官的难度有多大以及一个普通的县有几个官员吧:

古代的官民比例历朝历代变化不大,清朝的时候老百姓的负担最重

我查了下资料,历朝历代的官民比例大概是:西汉1:7945,唐朝1:2927,元朝:1:2613,明朝1:2299,清朝1:911。

其实这也基本符合历史发展脉络,西汉开始的时候实行的是“无为而治”官员当然少一点了,清朝的时候是外来统治、他们害怕、恐惧,所以官员多一点也正常,何况后期还有海关和各种新式衙门呢!

总体算下来的话官民比例大概在1:3000左右了,大家不要忘了一个事情:古代是没有事业编制这一说的,官员可是实打实的人数。

如果拿到类比目前的人口,官员大概就是50万左右吧!大家不用惊讶,按照类比就是这么多!

古代想当官的难度可不是一般的大哦!

古代的普通群众想当官,说句老实话在隋朝以前基本是不可能的。因为那时候是举孝廉、察举制,你爹不是官的话,你基本不可能当官的,所以才会出现门阀士族、四世三公的情况。

唐朝以后实行科举制了,意味着平民百姓靠着自己的努力也可以当官了,但是难度不是一般的大、那是比登天还难。大家看看范进老先生就知道了,为当个官,考试把自己都考疯了

古代想当官一般先考童生这只能算入门考试。考上童生的可以参加每三年两次的院试,如果中了就是秀才。接着参加每三年一次的乡试,如果你又中了,那就是举人了,别高兴想直接混编制没门

举人还是不能直接当官,如果有空缺了你可以去补,但是基本都是小官。你如果想直接当官的话就去参加会试、殿试,第一名就是状元了,成绩好的就是进士了,恭喜你可以当官了,运气好的话还能当个大官。

大家通过上面的分析知道古代当官有多难了吧!有人说我们可以作弊、搞“萝卜招聘”呀!我想说,搞是可以搞,但是风险特别高。古代科举考试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比较重视,如果发现抄袭、冒名顶替等等情况的话,轻的充军发配、重的直接KO,相关的人员也一样受连带责任。

古代一个县有多少官员,有没有出现一正、十一副呢?

不好意思,古代正式官员想超编都没门1个县令11个副县令的情况不可能发生

由于古代朝代太多、官员的设置也是五花八门的。我们就看看明,清时期吧,这两个朝代离我们近点,可比较性强点。清朝的人口还是比较庞大的,乾隆时期都有1.4亿人左右了,到了光绪的时候人口差不多在4亿左右,也就是四万万同胞了。

清朝虽然人口不断的增加,但是官员数量却基本没啥大的变化。无论批发出来多少顶官帽子,但是实际编制不动。清朝从开国到结束正式编制都没有特别大的变化,基本维持在1:900多一点。


清朝时候一个县的编制标准是一个县令、一个典史(管司法和监狱,没级别有编制,吃财政饭)、一个训导(管教育这块的,级别待遇同典史),一个超编的都没有。至于大家说的师爷、后勤等人员,那不是编制内的,工资也不归财政发、贵县令自己解决哦!

当然到了王朝的后期可能会卖官来增加收入,但是这些官没有实权,基本也不拿工资。最多婚丧嫁娶的时候装个面子,死了在碑上刻个官衔,在阎王面前装个比,好混一点。

总之,清朝一个县的官员加上衙役算在一起,吃财政饭的绝对不超过250人吧!清朝一个中等的县的人口估计也有个20万左右,按照1:900算的话大概是220个左右。

最后我想说,目前的情况下,我不敢说、也不能说,各种科、局、所、处等等!你们自己算吧,反正绝对不比以前少。不过情况也不太一样了,至于到底是多了还是少了,每个人的见解也不一样吧!

点赞2、来宾市 网友:原味哆啦

中国古代一个县里能拿朝廷俸禄的体制内官员有:县令、县丞、县尉、主簿、县教谕、县训导、巡检、典史。衙役的数量远远大于官员,我来重点聊一聊衙役。

衙役,是古代衙门中的差役,是衙门自行召集的当差人员。我们看古装剧中知县审理案件,总会时不时传唤几个衙役前来商议,正堂前也有手持水火棍的人列于两旁,供驱使奔走差使。在看古代书画、典籍的时候,我们也会发现衙役们的身影。那么古代一个县城会需要供养衙役呢?

首先,衙役的身份低于吏员,是没有官方身份的。由当地官府募集,在衙门里从事打杂、跑腿、站堂、缉捕、催差、征粮、押解等体力劳动杂活,协助衙门公务的这部分人总称为衙役。衙役在县衙里的身份就相当于临时工。

在历史早期,衙役是没有俸禄的,由当地百姓按户口出人充任,即无偿服从劳役。据《志第一三十 食货上五(役法上)》就记载了此举:“役出于民,州县皆有常数。宋因前代之制,以衙前主官物,以里正、户长、乡书手课督赋税,以耆长、弓手、壮丁逐捕盗贼,以承符、人力、手力、散从官给使令;县曹司至押、录,州曹司至孔目官,下至杂职、虞候、拣、掏等人,各以乡户等第定差。京百司补吏,须不碍役乃听。”

到后来宋代王安石变法,对这一职役制度进行了改革:由原来按户等高低轮流到各级政府去服差役(亦称职役),改为由政府出钱雇人应役。也就是交钱免役,这就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之后的政府将百姓交的这部分钱用来从社会上招募差役,由本地人自愿充当衙役,县衙自筹发放俸禄。据《文献通考》记载:“帝之力主免役也,知民间通苦差役,而衙役之任重行远者尤甚,特创免法。”这也就证实了衙役受此改革。

从宋朝开始,衙役就是衙门里一种专门的职务。分为内外两班,内班即衙门县令的私人随从;外班主要分为壮班、皂班、快班,壮班主要负责打杂工作,皂班站班,审问时威慑犯人,快班又分为马快和步快,他们负责跑腿侦察案件、巡街守夜和催租赋税等,他们也就是捕快。各班都有班头,又称头役,负责统领本班。在《三侠五义》第五回就有:“包公随后就出了饭铺,尚未到县,早有三班衙役、书吏人等迎接上任。”

对于衙役,清代的编制则是按照《服役全书》规定,一般州县大致就数十到一百人,大县则有上千至数千人。到后来皇帝下诏书,编制衙役不够用,各地方官府也可自行增雇。衙役的数量就开始膨胀,远远大于编制了。一个数万人口的县,就有数百名吏员,上千名衙役。据嘉庆年间御史记载,浙江仁和县和钱塘县,衙役总数就达到一千五六百人。一个衙役手下就会跟有三四名白役(官署编外差役),一个府衙里就会有数千名白役。正式编制的衙役,跟随的白役更是达到了十人。四川巴县的知县刘衡到任后,县内所在任的衙役就有七千多名。清朝的衙役役期只有三年,而大多数衙役为了免除徭役和尽可能步入仕途高升,也会居位不辞职。就造成了实际衙役数量是编制的十倍之多的局面。

但衙役的工资俸禄是非常低的,作为临时工,每天的两三文钱只够吃饭,每年的工资都不到十两银。刘衡知县到任一年后,因为工资实在顶不起吃饭,原先六千七八百多名衙役都辞职了,最后只剩下了一百人左右在任。大多数衙役其实都是依靠权力搜刮民脂民膏,依靠百姓供着“官爷”的小费来维持自己生活的。

总而言之,一个县令治理地方按编制需要的衙役不过百人。后来根据实际行政需要,衙役本身承担职务多样化,人数入不敷出,衙役规模逐步扩大至千人。古代仅仅一个小规模县城,就供养了很大一规模的衙役,造成了官衙机构冗杂沉重。

点赞3、任丘市 网友:堇年。

古代的县,一般是指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李斯的提议下推行的“郡县制”中所说的“县”。

但是,无论是古代那个时期的县,其供养官员和衙役的数量,都取决于一个县的大小,也就是取决于一个县的人口基数。

那么,古代县的大小如何划分?

以汉朝为:

  • 大县:满万户,一县长官称“令”;
  • 小县:不满万户,一县长官称“长”。

以唐朝为例:

  • 唐朝初期:大县,5000户以上;中县,2000户以上;小县:不满2000户。
  • 唐朝中期:大县,6000户以 上;中县,3000户以上;小县,不满3000户。

也就是,一个县的大小,基本都是以一个县户口的多少来划分。但是,各个时期对“县”的大小划分,却各有不同,而官员和衙役的数量自然也就有所不同。

那么,古代一个县需要供养多少官员衙役呢?

虽然,各个时期对县的大小界定各有不同,但一个县供养的官员和衙役的形式却是大同小异的。所以,只需以一个时期为例基本就能说明问题。

以唐朝的万户大县为例:设县令1人、县丞1人、县尉4人(即:前、后、左、右“尉”)、主薄1人、教谕1人,共计:8人,为朝廷俸禄供养的官员。如:县令、丞、尉、主薄、教谕等,秩约为200至500石不等。

不过,一个万户的大县除直接拿朝廷俸禄的8人外,还有约15人的吏,即:衙役、狱吏、仵作(法医)。

同时,还有杂役约6人,即:轿夫2人、门房2人、厨娘1人、丫鬟1人。

此外,到了清朝时,因人口暴涨,每个县至少有数十名“掾吏”和杂役。

可见,人口与一个县的官员和掾吏的人数有着直接的关系。

那么,古代一个县的官员和衙役由多少百姓供养呢?

唐朝时期,为确保户籍和人口的准确性,每三年都要进行一次户籍新造,有点像现在的人口普查。一般,一户人家包括3代,祖父母2人、父母2人、孩子3至10人。

但是,又因长子以外的成年子嗣需要另立门户。所以,一般一户的平均人口为6人。

也就是说,一个万户大县的总人口约有6万人,需供养约30人(包括杂役,羊毛出在羊身上),百姓和县衙人员占比2000:1。

那么,古代一个县的官员衙役人数,与现在一个县的公务员和事业人员编制数相比又有哪些区别呢?

古代和现代一样,同样也有大小县的区别,在我国的2848个县级行政区中,既有200多万人口的大县,也有数万人口、甚至数千人口的小县。不过,多数县的人口都在30至40万左右。。

所以,现代各个县的公务员和事业人员的编制数也是有一定的区别。

根据2008年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财政供养人数有3946万人,其中:政府机关人员1328万、事业单位人员2618万。占总人口数的2.97%,比值为1:34。

古代:百姓供养人数与百姓的比值是1:2000。

现代:财政供养人员与百姓的比值是1:34。

对此,可能有人感到疑惑,为何古代和现代的比值相差这么大?

其实,这并不奇怪。

因为,古代历朝历代基本都实施的是“皇权不下县”,县就是朝廷的最基层行政管理机构,县以下设有“乡”和“里”的基层组织,主要配合县里完成“征收户税”的主要工作。

也就是说,县里的主要工作都需要依靠“乡”和“里”来完成,而这部分人则不需要县里供养,但权力却不小。因此,古代出现的乡绅恶霸也较多。如:《康熙微服私访记》中就有惩治这些“土皇帝”的剧情。

同时,除“征收户税”的主要工作外,教育、司法等工作量并不大,自然也就无需配置多少人了。

但是,现代则不同,无论是教育、司法、社保、税收,还是农林、水电、信息、气象等方面的工作,都需要大量的人来完成。所以,古今是难以相提并论的。

图片来源网络

点赞4、蚌埠市 网友:小土逗

古代的事,我们知道不多,但从水浒中可观一二,罗贯中先生是生在古代,应该说的比较实际吧,宋江只是个押司,说白了就是个律师。不属于国家编制,所以不是干郭,朱仝是都头,能说是干部,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局长了,县官是最大的地方官,但是他也是法院院长,因为他也要审很多案子。还有就是县官的师爷,他相当于县官的秘书和会计,以及参谋。但他不拿政府的钱,应该属县官私聘的。例如晁盖是里正,就象是现在的乡长了。但不属于官,吏也不是。所以不拿国家的钱。

解放初期,国家干部也不多,乡只有乡长,指导员,属于长期发工资,每月三斗米,委员们只有误工补贴。到了人民公社,只有书记,主任,纪委书记,和若干名委员和秘书一名。干事若干名。最多不超过十五名。大队开始的时候只有3名,书记,主任,会计,后来增加了民兵营长但都不是干部,属于地方筹资发工资的。

过去虽然干部少,都很认真。干起事情来真正是雷励风行。不耽误上级布置的工作。那时候工作是很细致的。小到夫妻吵嘴,地上庄稼。大到一年生产的按排。都是要做的。

点赞5、中山市 网友:。迷茫

古代一个县有知县,知事,典吏,衙役,捕快。古代一个县供养的官员要少很多。一个县只有一个七品县官知县,知事即相当于师爷,

县里其他的官员都是跟班的,古代毕竟人口数量少很多,所以不必要安排很多官员,因为人口少,生产资料生产量也就少,没有办法养活太多官员。而对于古代里的县衙门的衙役捕快这些要比官员多很多,因为每个地方都要维持

治安。相对来讲现在一个县有书记,副书记。县长,副县长。还有县里的公检法三大部门。还有大大小小的局都有十多二十个。所以说现在一个县的官员要比古代一个县的官员要多很多。相应的财政开支也要多很多出来。

点赞6、汝州市 网友:透明女生

要知道,不仅是在古代,就算是当今生活中也少不了官员的存在,那么官员的定义又是如何的呢?一般来说,官员指的是那些经过任命的、有一定等级的政府工作人员。在古代要想做官的话,要么你努力学习参加科举考试,要么就是家里有当官的,可以在官场上为自己谋出路,再者就是自己有钱,可以捐一个小官做做。

(古代官员)

相比于官员来说,衙役的分量就轻的多了,衙役指的是在衙门里当差的人或者衙役,不管如何称呼,他都不属于一个正规的官职,通俗一点说,就是在衙门里打工的人,他的工资也并不是由朝廷来支付,而是由招聘他们来的人支付的,一般是这个县的知县大人。

(清朝衙役)

至于,古代的县到底供养着多少官员衙役?我就来一一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在古代,县要供养的官员和衙役的数额是不一样的,而且数量上差距还很大,我们就先从官员来说吧。由于每个朝代的县所定百姓人数不太相同,这也就导致了官员人数的不一样,不过再怎么样,每个县的官员也都是那几个固定的官职,只不过人数或多或少有点差距。

我们就按照清朝的县来说吧,按照《清史稿》记载,一个县设有:县知县一人(正七品);县丞一人(正八品);主簿无定员(正九品);典史一人(未入流)。这些人都是吃官饭的,统称为官员,是国家选定的为其工作的人,也就是说国家会给其发放俸禄。除此之外,县里还会有其他的不入流的官员,像巡检,驿丞,教谕,训导等一般因事而立,没有定员。不过总的来说,一个县的官员数量都会在10到20个之间。

(清朝衙役给官员牵马)

再有就是衙役,衙役这个差事其实并不算是政府官员,他只属于官方人员但并没有官方身份,还没有品级。在清代,是指专供地方州县等衙门趋使的为其奔走的差役,衙役有内班外班之分,但不管其属于哪一类,都是在民间市井招募的,属于职役性质的义务职。虽然是一个很小的职位,也有自己传承方式。



其实,衙役也有定额编制,即规定的数额,据记载,如清代大兴县衙役定额为:门子2人,皂隶16人,马夫12人,禁卒8人,轿夫与伞扇夫7人,灯夫4人,库卒4人,仓夫4人,民壮50人。如果按照这个来计算的话,那么衙役的数量是107左右,但实际上衙役的数量要远比这个多。通常情况下,小县的衙役有数百人,大县的话有上千人甚至数千人。但据清代曾任四川巴县知县的刘衡记载,他到巴县上任时,衙役竟有7000人之多。

(电视剧中的衙役们)

现实中很多人认为当今的官场腐败,太多的官员其实就是摆设,拿着国家的钱,本身却无事可做,以为古代官衙机构简练,实际上并非如此,那往往是不计算吏员和衙役造成的误解。一个数万人口的县,往往就要供养数百名吏员,上千名衙役,怎么也不能说成是“小政府”。

点赞7、丽江市 网友:念颜洛

古代咱不清楚,毛主席时期一个公社(乡)也就十来个人。没有派出所,就一个治安助理员,一个调解纠纷的民政助理员,闲着没事,下去包队去。书记、社长什么的都包队。

点赞8、湘潭市 网友:绮冬。

2004年的杂志《广东档案》里,曾刊载过一份特殊的“工资表”:清朝道光年间的开建县的县衙“俸银”。

在这份“工资表”里,作为县衙“大老爷”的知县,每年领43钱5两白银的“年薪”,逢闰月还补贴三两。典史每年领俸禄31两,另外还有“门子”“书吏”“皂隶”“快役”“民壮”“轿夫”“禁足”“仵作”等各色人员,加上“官老爷”一共52人,每年领取俸银656两。要这么看,偌大一个县城,就靠这五十二人操持,每年才花掉国家六百多两银子,“性价比”真心很高。

但事实是,这只是表面现象。“领国家俸禄”的官吏,固然是少,但上上下下指着衙门吃喝的“编外人员”,那可是天文数字。

《清实录》里记载,同样是道光年间,道光七年(1827)直隶省清退衙门“多余”人员,竟一口气清出来近两万四千人,这天文数字,叫道光皇帝也吃了一吓,连连感叹“他省谅亦不免”——直隶如此,其他省份也差不离吧。

事实证明,这直隶,真是“限制”了道光皇帝的想象,放在其他省份,情况只能会更严重。

就以“县太爷”身边的书吏来说,别看平时干的都是抄抄写写的杂活,人前人后都很不起眼,但放在县衙这一级里,却是能量极大。雍正年间曾吓坏全国贪官的铁面人物田文镜,早年就尝到过这帮人的厉害:早年田文镜还做知县时,每到一地上任,这些“胥吏”们就围在你身边,表面上献殷勤,其实是瞪圆了眼睛找你的软肋,相处没几天,就把你摸得差不多,然后就冲你对症下药,或是行贿或抓你的短,不把你拉下水不罢休……

在那个大清相对吏治清明的年代,一身是胆的田文镜,尚且领教了这帮人的厉害,放在古代其他时期,换成其他县令,效果也可以想。比如在康熙二十年左右的江西吉永县,当地书吏们都练出了拿捏知县的“常胜套路”:每当新知县上任,就故意唆使上百个老百姓天天来告状,丁点鸡毛蒜皮的破事,都把知县老爷吵得头昏脑胀,最后只能当了甩手掌柜,由着书吏们来处置,自己心甘情愿当个摆设。多少“大老爷”,就这么变成了提线木偶。

而一旦遇到事,有时高高在上的“老爷”们,还得被这些“临时工”们宰一把。乾隆年间某县闹贼,县令悬赏一千两白银抓犯人。结果犯人落网后,书吏与衙差们勾搭一气,把犯人藏起来后“谈条件”。逼着知县咬牙掏了三千两白银后,才把人交了出来。这种事,都可以用来发财。

能把知县拿捏成这样,那只靠几个书吏哪够?事实是,自清朝开国以来,“书吏”的数目就不停在膨胀。

顺治年间时,县衙的书吏名额,一般不能超过八到十四人,大清三个世纪里,也基本是按照这个数目来“发工资”。但实际上呢?想要捞好处,就得勾搭连环,勾来的人越多越好办事,大伙一起敲金分肥。到了清朝中期,哪怕在书吏“比较少”的山东省,大一点的县,一个县的书吏至少要有一千人,小一点的县,也得有几百人。在南方一些经济发达的县,书吏的数量甚至有两千多人。《清实录》形容说,各个都是“纷纷入署,托名办公”。

一句“托名办公”,就道出了这看似“临时工”的角色,极大的诱惑力——拉大旗作虎皮,财源当然滚滚来。

书吏如此,县衙里的其他“临时工”,那自然也不差。比如衙差们,那动辄也是数百人的规模。发展到清末时,以《春冰室野乘》里的记载,中原大一点的县,衙差动辄也上千人。而且好多人都是“江湖闻名”的大盗。这些人白天在衙门里充衙差,人五人六的抓贼,晚上换了身皮,再换个地方就打家劫舍,白天晚上都不闲着。哪怕恶行败露了,人家从这个县跑路,托关系走个门路,换个县衙,照样还当他的衙差。

如此算下来,账面上很“精简”的大清衙门,其实是“人山人海”。

以清朝学者段光清的慨叹:道光十七年(1837)时他亲眼所见,清朝的知县下乡办个公,带的“书吏”“师爷”“衙差”“轿夫”等人,杂七杂八加起来,竟然有一百多人。这么多人下个乡,当然不能空着手回去。一路的敲诈勒索,闭着眼睛就能想。

而且,就算这次不敲诈,一个县要养活这么多人,还要养的白白胖胖的,靠账面的俸禄哪够?于是各种“陋规”成了小意思,朝廷向百姓收一石粮食,由这帮人经办,自然变成十倍的“浮收”,然后再敲金分肥。至于“签子钱”“节礼”等套路,也是层出不穷,清代的类似“陋规”,以后世学者的不完全统计,竟然有近百种,全是巧立名目,拼命压榨老百姓。

看懂这个,也就看懂“衙门养多少官员”背后,那叫人叹息的反思:虽说这些“养官员的钱”,那时候朝廷不买单,自然也装看不见。刮走的,却是苦老百姓的血肉。

参考资料:《清实录》《清史稿》冯尔康、《生活在清朝的人们:清代社会生活史》、刘敏《清代胥吏与官僚政治》、石梅金《南丰发现古代县衙人员工资档案》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点赞9、丹东市 网友:大漠狼魂

古代县供养的官员衙役,不是很多,县令和三到四个有编制的,属于国家财政拨款的,不用供养。县令的身边,有师爷,还有轿夫,杂役,还有其他照顾县令一家生活的,都是县令自己出钱的。其他由县里供养的,主要是负责治安方便的,也不多,不会超过二十个。当然也与当时的财政收入有关。

简单的说,县财政发薪资的,都有点像现在的合同工,有事发生,你要全力以赴,否则,不止炒鱿鱼这么简单,还会挨板子!犯了错,根据情轻重,不是监禁,就是充军。总之,没有吃白饭的!

翻阅了很多历史资料,也看过很多小说里的描述,古代一个普通的县,需要供养的,不会超过三十人。当然还有一些乡村供养的,比如里,保,甲之类,这些属于(相当于现在的治保会),县里不会给工资的。

和现在比的话,应该是百分之一这个样子。当然,现在人口多了,商业也发达,治安情况也比以前复杂。但是绝对没有古代那么高效率!

点赞10、果洛藏族自治州 网友:节奏大师

虽然古今有诸多不同,但就题目中这个问题,显然都差不多。古代的县衙里面有多少衙役,我们也许不知道,但是现在县里有多少官,大家应该是知道的。首先是县委的官员,大大小小数量不少,有领导有文员,还有其他的各种“局”、“院”等机关,这里面也有很多官员。

为什么要有这么多人呢?

因为要行使政府的权利,就必须有官方的人员来执行。古代也一样,皇帝要想行使自己的皇权,必须要把权利分给各位大臣,而京城的大臣和地方的要员,他们想行使手中的权利,又必须依靠下级的官吏。对于县级的官员来说,他们想要治理百姓,管理日常的政事,那也需要很多人帮助的。

正经的官员极少

在古代,一个县里的大部分事情,都是要经过县衙来办理的,平时百姓的诉讼要来这里,官府抓捕犯人,差役也是从这里出发的,所以县衙里面的人员,要负责县里的绝大部分事情。这么多的事情,显然需要很多的官员来辅助处理。但是和我们现在的情况不同的是,古代朝廷对于地方官员的任命,基本上最多也就是到了县令这个级别。县里正式的官员很少,一般就是县令、县丞和主簿,如果是大县,那可能有若干县令,如果是小县城,县丞和主簿都没有。朝廷给的人手极少,但是朝廷却会经常考核官员,看他们的政绩,为了治理治所,也为了自己的前途,只能去招很多手下。

招来的手下,朝廷不给发工资

县吏想办事就必须招人,但是这显然不能白白使唤,必须要付人家一些工钱,但是朝廷是不会负责这部分费用的。这也就意味着,每个县令都需要自己掏腰包,雇很多人来帮忙。

需要雇佣哪些种类的衙役?

首先,古代的县令老爷基本都是书生,喜欢坐轿,于是轿夫就是必须的。平时县衙的巡逻等事情,也是需要人来做的,这些人叫皂班。如果是县里有了紧急的情况需要奏报朝廷,这个时候就需要用到另外的一类人,他们叫快班。如果官府需要抓捕犯人,那就要用到壮汉了,这些人叫壮班。另外,为了寻找犯人,还需要另外的一种人才,这些人叫捕快。那这些人需要多少数量呢?这就要看每个县实际的需求了,有的县里匪患严重,那显然捕快和壮班的人数要多一些,可能需要几百上千人。如果县城面积小、人口少,平时也没什么事情,县令又是低调的人,可能只需要十来个人就行。

县令能负担起这么多人的工资吗?

衙役的工资是很低的,像轿夫之类的人,基本只给个饭钱,一年到头也就十多两银子,但是那么多人想依附官府,显然还有其他进项。古人虽然也缴税,但是百姓想求官府办事,那是万难。如果非要用官府的人,那必须要交一些“车马费”之类的东西。比如谁家丢了珍贵的东西,想要让捕快尽快找到线索, 那就要给许多好处了。所以虽然县令给他们的钱很少,但是给他们的权,却能让他们富贵。

清代有个叫刘衡的人去做县令,到了地方以后,居然陆续招了7000多名的衙役,所以古代县里的官员极少,但是衙役可以有很多。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