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数码科技

宁王造反之后宁藩被废,朱宸濠儿子和宁藩各支系的下场如何?

提问时间:2023-07-05 11:43关键词:儿子

宁王造反之后宁藩被废,朱宸濠儿子和宁藩各支系的下场如何?

点赞1、诸暨市 网友:西城诀

大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江西南昌城,在城内最大、最华贵、最显著的建筑——宁王府中,王宫后庭寝殿内,宽大的描金龙床上躺着一个身穿黄稠直襟、面容清癯,但是气息奄奄、即将不久于人世的老者,床前还站着一个衣着盘龙青袍、悲切哭泣的青年人,除了两人外,其余侍从女婢等都被赶出殿外,不得靠近,殿内再也没有第三人。屏退左右后,老者用尽全身力气,从床上抬起身来,拉着年轻人的手,用微弱的声音向他絮絮叨叨地说着什么。

大约过了一刻钟后,老者精力涣散,再也不能坚持,最后一次紧握者年轻人的手,竭尽全力向他说出了最后一句嘱咐:

“孙儿牢记!我宁藩的这些屈辱,后世子孙千万千万不能忘记,要时刻铭记在心,将来若有机会,一定要讨回公道,报仇雪恨,否则我死不瞑目!”

话音刚落,老者便气衰而倒,溘然长逝了。年轻人一边大声哭喊着“王祖”,一边跪地叩首,悲恸不已,殿外侍从女婢们也慌忙鱼贯而入,开始处理后事,整个王府也随着老者的去世而立即换上了举哀典仪,一片肃穆之色。

这个刚刚去世的老者,就是移藩南昌已经四十五年的大明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子宁王朱权,他死前嘱咐的年轻人是他的嫡长孙、宁世孙朱奠培。为什么即将离世的宁王朱权要屏退外人,拉着孙子的手细细叮嘱,说出“报仇雪恨、否则死不瞑目”的话?这件事,就要从五十年前的那场“靖难之役”说起了。

大明洪武十年(1378年),明太祖第十七子在京师(南京)皇宫出生,生母是杨妃,太祖为这个儿子起名“朱权”。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十四岁的朱权在太祖第三次册立诸藩时被封为宁王,建藩于大宁卫(内蒙古宁城县)。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朱权年满十六,太祖命其率护卫、宫属、家眷等前往喜峰口外的大宁卫,正式就藩。从这一刻起,年轻的朱权就开始为大明担当起北疆边塞的防御重任。

大宁卫东连辽镇,西接宣府,是大明北方防御线中承前启后的重要节点,也是明军出塞的必经之地,位置特别重要,所以太祖特别重视此地的驻守力量,给就藩大宁的朱权在额定的王府三护卫之外再赐予统辖节制地方卫所的权力,整个宁藩所统辖的兵力最后竟达到了“甲士八万、兵车六千”的规模。此外,宁王还可以管辖依附于大明的蒙古兀良哈三卫数万骑兵。如此雄厚的兵力,使得宁藩成为大明沿边九大塞王中第一强藩,即使如燕王朱棣、肃王朱楧这两位统兵数万、实力在各攘塞藩王中名列前茅的亲王,加起来也比不过宁王朱权的护卫军力。就藩后,朱权多次联合诸王或者单独出征漠北,讨伐北元,宁藩护卫大军在历次出塞中悍勇能战,屡建功勋,号称天下第一强藩。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七十一岁的太祖在京师驾崩,因皇太子朱标早逝,所以皇位由皇太孙朱允炆继承,即建文帝。之后,建文帝听从黄子澄、齐泰、方孝孺等人的建议,发动针对诸叔的“削藩策”,其中边地塞王是重点对象,而手握重兵的宁王朱权,更加是朝廷欲除之而后快的首要目标。但由于燕王朱棣年纪最长、地位也最高,所以建文朝廷的第一要务是铲除燕王,一时还来不及对宁王动手。但如果“削藩”顺利地话,朝廷的刀子早晚会落在朱权的头上。

建文元年(1399年)六月,在建文朝廷连削周、齐、代、湘、岷五王、并将矛头指向了最重要的目标:朱权的四哥朱棣的时候,燕王朱棣在忍无可忍之下为了死中求活,主动举兵向朝廷发难,发起“靖难之役”,展开了武装反抗建文帝的军事行动。

此后燕军迅速占据北平、永平附近,并先后击败南军耿炳文、李景隆所率领的数十万大军,攻克真定府。但建文朝廷占据正统,兵力物资资源源不断,在长期对峙中,燕军逐渐显露出后劲不足、军力短缺的劣势,情况极为不利。

在情势危急之下,朱棣想到了在大宁卫藩地作壁上观的十七弟宁王朱权,以及他麾下庞大的护卫军队。如果能借机收编这支实力强劲的军队,那么燕军将如虎添翼、实力大涨,反过来如果朱权遵从朝廷命令出兵攻打北平,那么燕军方面将凶多吉少。于是朱棣力排众议,冒险率领少数护卫出北平城,抄小路直奔大宁卫,准备采取措施将宁藩拉到自己一方来。

抵达大宁后,朱棣表明身份,要求面见十七弟。朱权闻报四哥来请见,不敢怠慢,命开门接纳燕王。兄弟俩见面后,朱棣紧紧握住朱权的手,放声大哭,慌称自己起兵反抗朝廷,但是出师不利已经途穷,所以前来向十七弟求情,请代为上奏朝廷,向皇帝侄子请罪,以获得朝廷的宽宥。

朱权不知道燕王使诈,同时他也内心也不想朱棣落败,那样的话朝廷击败燕藩后必然即刻对实力最强的宁藩下手,那么自己接下来就被动了,所以考虑再三后,朱权决定接纳朱棣。

朱权以兄弟之情诚恳相待朱棣,没有防备。但燕军精税则在朱棣事先安排下已偷偷来到大宁郊外埋伏,朱棣又在暗中交往驻扎在大宁卫的蒙古兀良哈三卫,并以重金贿赂其首领,取得了他们暗中归附的承诺。

几天后,安排妥当的朱棣按原计划向朱权告辞,称将离开大宁返回北平。不知有埋伏的朱权亲自送把四哥送到郊外,准备为其饯行。此时早就预先设伏的燕军突然出现,朱权错愕茫然中稀里糊涂被朱棣拉着手前行,同时燕军在四周簇拥“保卫”,半请半押地裹挟着朱权就奔向北平方向而去。

随后大宁城内的兀良哈三卫趁机发动,击溃驻守将领,控制了大宁城。留在城中的宁王妃妾及世子等眷属也均被“请”到北平,燕军随后完全控制了群龙无首的宁藩军队。

朱权莫名其妙地被燕军“绑票”,直到进入北平后才发觉上当,悔之晚矣,心中对燕王充满了怨恨和不满,但事已至此,也没有办法了。同时,朱权对于建文帝这个侄子也没有多少好感,即使自己不搅合进这档子事,朝廷也不会轻易放过自己。于是,在朱棣承诺“靖难”成功后,与自己“平分天下”的条件诱惑下,朱权扭扭捏捏半推半就地加入了燕军阵营,平常为四哥朱棣谋划一下军事,起草几篇檄文,大致上算是作为燕军靖难的“股东”之一。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燕军长驱南下,渡过长江攻克京师,建文帝在大火中失踪,燕王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终于成功。在拜谒了太祖的孝陵后,朱棣登基即位,成为大第三代明皇帝——明太宗(成祖)。

成祖登基后,面对宁王时再也不提当初的“平分天下”之事,而朱权也很有自知之明,一样选择性地遗忘了这件事。但是天下可以不分,自己“参股靖难”后应得的待遇,朱权心想那总还是要争取一下吧。

于是朱权向成祖正式提出:宁藩封国大宁卫孤悬塞外,土地贫瘠、气候恶劣,实在不是个好藩地,请求皇上四哥能够体谅一下弟弟,把宁藩內迁,最好是迁到苏州,也让自己后半生能够享享福。朱权心想“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富庶的苏州府比苦寒贫瘠的大宁卫强多了,要是能移藩苏州,自己当年被四哥绑票、在裹挟之下参与“靖难”(其实就是造反)之事也算是扯平了。

但成祖却不想把赋税重地苏州轻易封给朱权,于是回答说:“苏州为畿内,不宜建藩(苏州位于南直隶内,属于京师左近,确实不好封藩)。”

朱权一时抓瞎,而成祖的理由又冠冕堂皇,不好反驳。于是朱权退而求其次,改请赐钱塘(杭州)为封地,心想钱塘在浙江,又不是畿内,这下应该没问题了吧。没想到成祖又驳回了他的请求:

“钱塘在吴,父皇(指太祖)曾称吴王。洪武时五弟封吴王(太祖第五子朱橚先封吴王,后改周王),父皇终觉不妥,所以改封开封。建文不尊祖制,封其弟于吴(建文帝封三弟朱允熥为吴王),也不得始终。所以不要提了。建宁、荆州、重庆、南昌都是好地方,弟弟你自己选一个即可。”

朱权得到成祖的诏令后,怄得要死,又悔恨交加,大呼上当。但事已至此也无可奈何,只得接受成祖的建议,最后选定了江西南昌府作为宁藩新的藩地。永乐元年(1403年),朱权正式移藩南昌。

就国南昌后,朱权心里知道成祖猜忌自己,于是收起当年的勇武,开始醉心于琴棋书画,以韬光养晦。永乐初年的南昌远没有日后成化弘治年间的繁华,物质并不丰沛,人烟也不稠密,但朱权也不予多计较,他平日里不出府门,只在筑好的精庐内弹琴、绘画、研习书法。在成祖在位的二十二年里,朱权一直小心翼翼地守在南昌、谨慎寡言,所以没有遭祸。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成祖北征归来途中病逝于榆木川,皇太子朱高炽即位,即大明第四代皇帝明仁宗。已经低调了二十多年的朱权心想可以争取一下了,于是上书仁宗说南昌原不是自己的封地,请求移藩。仁宗回信说:“南昌,是皇考文皇帝亲封予叔父,已二十年矣,何言非藩也?”婉拒了朱权的请求。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在位不到一年的仁宗去世,皇太子朱瞻基承袭皇位,即大明第五代皇帝明宣宗。朱权又想显现一下存在,卖一卖老资格,于是在宣德三年(1428年)、四年(1429年)接连上疏,请宣宗赐予南昌附近民田,又建议宗室不应确定品级。宣宗本来和这个叔祖就没什么感情,看不惯他倚老卖老,于是毫不客气地下诏申饬:

“亲藩赐田,祖宗有定制,不可随意增减。宗室品级乃高皇帝(朱元璋)亲制,朕不敢有违。叔祖为高皇帝子,应为宗室表率,持正严谨,不可妄言祖制!”给这个叔祖结结实实地上了一课。

朱权几番受挫之下,才明白无论是侄子还是侄孙,都不是自己能够凭借长辈身份所能影响和随意指手画脚的,只得讪讪上疏向宣宗告罪,从此后再也不轻易上奏朝廷求取利益,只是在南昌与当地文士往来,探讨诗词,并自号月瞿仙,以一个与世无争的温文老者形象示人,其中是非曲折,不为外人道也。

回到文章开头的场景,在不问世事、深居简出近二十年后,正统十三年(1448年),七十一岁的宁王朱权身患疾病,久治无效,最终薨逝。在临终之前,他还是按捺不住心中的愤慨和怨恨,强撑病体,向即将承袭宁藩的嫡长孙、宁世孙朱奠培(朱权嫡长子宁世子朱盘烒早于朱权去世)暗中倾诉了五十年来被帝系祖孙三代绑票、欺骗、贬损、轻视的委屈和不甘,并要求孙子牢记自己的临终嘱咐:“永不能忘记宁藩遭受帝系欺压的屈辱,教导后世子孙铭记在心,将来一定要向帝系讨还公道,报仇雪恨!”

在宁藩始祖朱权的临终授命下,自朱奠培起,历代宁王在先王的教诲下,深怀祖宗遗训,无时不以“讨还公道”为诉求,时刻准备着抓住机会发起对帝系的反击,一雪祖宗当年被羞辱、贬斥之耻。

朱权去世后,被在位的侄曾孙、英宗皇帝朱祁镇追谥为“宁献王”,“献”字在谥号里的含义是“识相知趣”的意思。此后宁藩经历了宁靖王朱奠培(朱权之孙、朱权之子宁世子朱盘烒早亡未及继位,儿子朱奠培继位后被朝廷追封为宁惠王)、宁康王朱觐钧(朱权曾孙)两代。在朱权去世五十年之后,弘治十年(1497年),宁藩传到了朱权玄孙、朱觐钧之子朱宸濠的手中。

自朱权移藩南昌,至朱宸濠承袭王爵,宁藩宗人在南昌繁衍生息、瓜绵椒生,历时近百年,分出了若干支系,除了大宗亲王一系,其余郡王分别是:

宁献王朱权之下:次子临川康僖王朱盘烨,三子宜春安简王朱盘烑、四子新昌安僖王朱盘炷、五子信丰悼惠王朱盘?。

其中临川王朱盘烨在天顺五年(1461年)犯事被废,子孙不得袭爵。新昌王朱盘炷、信丰王朱盘?死后无子承嗣,国除。宁献王位下,只有宜春王朱盘烑有后嗣继位。

宁惠王朱盘烒(宁世子)之下:次子瑞昌恭僖王朱奠单(土旁)、三子乐安昭定王朱奠垒、四子石城恭靖王朱奠堵、五子弋阳荣庄王朱奠壏。

其中石城王传到第三代时,于弘治十二年(1499年)被革爵,后来虽然复封,但是石城大宗没有子嗣,第三代石城王去世后藩国除封,其余石城支系宗人有存。其余诸王则有后嗣继位。

宁康王朱奠培之下:三子钟陵恭懿王朱觐锥、四子建安简定王朱觐东(金旁)。

其中钟陵王朱觐锥在弘治十八年(1505年)犯事被废,子孙不得袭爵。建安王有后嗣承袭王爵。

另外,宁康王长子朱觐钧在未承袭宁王爵位前,被封为上高王,后来朱觐钧的独子朱宸濠在没有继承王爵前,也是先承袭了上高王。不过父子俩在继承宁藩,成为大宗之后,都自动去除上高王封号,这算是一个特殊的宁藩郡王。

合计宁藩位下诸郡王,共有:临川、宜春、新昌、信丰、瑞昌、乐安、石城、弋阳、钟陵、建安等十国,另上高一国。其中新昌、信丰两王无子除国;临川、钟陵两王犯事被废、子孙不得袭;上高王承袭宁藩不再复封;石城王大宗无子去世后其余支系宗人不得袭封。宁藩支系只有宜春、瑞昌、乐安、弋阳、建安五王保有王爵传承。但是石城王、临川王、钟陵王依旧有支系宗人存在,所以宁藩除大宗以外,一共是八支支系。

朱宸濠在弘治十年(1497年)承袭宁藩成为第五代、第四任宁王后,牢记祖宗们的教诲,悄悄积蓄力量,一步步恢复宁藩的实力。而历代宁王们忍耐百年之久,一直韬光养晦、恭顺低调,朝廷对于宁藩也逐渐消除戒心,平常视之。在这种情况下,朱宸濠得以扩张势力,收买死士,以谋划将来更大的企图。

弘治十八年(1505年)五月,孝宗驾崩,十五岁的武宗朱厚照即位。武宗忱于玩乐而疏于理政,并宠幸刘瑾为首的内宦集团,导致大明朝政开始紊乱荒怠。朱宸濠趁机贿赂当权大太监及文臣,将永乐年间被朝廷收走的宁藩三护卫恢复,更增长了自身实力。

除此之外,朱宸濠在南昌藩地依仗权力强夺地方田产,又窝藏盗贼,暗中劫掠来往商贾,积蓄了大量的钱粮兵器。同时,他拉拢了致仕都御史李士实、举人刘养正、王纶等一批怀有野心的官员士绅,日夜策划,密谋趁武宗不理朝政务、朝野颓废之际,起兵造反,再来一次“靖难之役”,以实现祖宗当年未竟的向帝系报仇雪恨之夙愿。

正德十四年(1519年)六月十四,暗中准备了二十多年的朱宸濠自认为起兵之事万事俱备,于是借口武宗荒废朝政、宠幸佞臣,昏庸无道的理由,于南昌聚集党羽,正式起兵“匡难”,号称自己“奉皇太后诏,起兵匡扶国家”,并发檄文至各地藩王官员,要求他们放弃正德朝廷,参与自己的“匡难”。在起兵时,朱宸濠为了震慑地方,还杀了不肯附逆的江西巡抚孙燧、江西按察副使许逵,然后革除正德年号,改元顺德。

朱宸濠起兵造反时,宁藩诸郡王中,第五代宜春王朱拱樤、第四代瑞昌王朱拱栟参与了作乱,并对朱宸濠跪拜、口呼“万岁”。此后朱宸濠率叛军主力沿长江而下直驱南京时,朱拱樤、朱拱栟奉命和宁王妃娄氏、宁藩內官万锐等镇守南昌大本营。

而宁藩其余在任郡王:第三代乐安王朱宸前(水旁)、第三代弋阳王长子朱拱樻(尚未袭爵)、第一代建安王朱觐东(金旁),则没有参与叛乱,还主动向朝廷汇报朱宸濠的举兵作乱之举,和宁藩大宗划清了界限。

朱宸濠出兵沿江东下后,先后攻破九江、南康,围攻安庆,准备直取大明留都南京,破城后于此即皇帝位。但朱宸濠在江西碰上了他命中的克星,也是有明一代不世出的文武全才----王守仁(王阳明)。此刻王守仁正以右佥都御史的身份巡抚赣南,在得知宁王造反的消息后,王守仁立即出兵勤王,并联合吉安知府伍文定、赣州知府邢珣、袁州知府徐琏、临江知府戴德孺、江西都指挥使佘恩等江西各地文武官员,制定周密计划,以偏师引诱朱宸濠的主力大军,自己则率精锐官军避开叛军攻击方向,绕道迂回,直奔朱宸濠的老巢南昌,趁城内防守不备,一举偷袭破城,生擒守城的宜春王朱拱樤、瑞昌王朱拱栟,在城内的宁王妃娄氏见大势已去,投水自尽。

朱宸濠在安庆前线正全力攻城,突然得知大本营南昌失守,大惊失色之下急忙在正德十四年(1519年)七月二十一回军南昌。匆忙返回途中,叛军在南昌东北黄家渡被早有准备的王守仁安排在这里的伏兵截击,官军诱敌深入、南北夹击,导致本来就因老巢丢失而心慌意乱、军心不稳的朱宸濠叛军一战而溃,大败逃散,其中被斩杀或者被淹死者数以万计。

已经穷途末路的朱宸濠不甘心失败,在第二天拼凑起最后的力量,向王守仁大军再次发起进攻,妄图做困兽之斗,但是又被官军击退。朱宸濠无力再战,只能退往南昌东北方的樵舍,将残余水师船只用铁链接在一起,结水寨以抗拒王守仁来攻。在随军的万安知县王冕献计之下,王守仁在七月二十四日凌晨用小船载油柴乘风而下,点火冲入朱宸濠水寨中,第三次大破朱宸濠叛军,斩杀、烧死、溺毙叛军又达数万。朱宸濠辛苦几十年所积攒的私兵几乎全军覆灭。王守仁这一仗,重演了当年赤壁之战的精彩历史。

一片混乱中,朱宸濠的座舟也在大火中被焚毁,只能弃舟上岸,狼狈逃窜,随侍其身边的嫔妾都来不及逃走,纷纷赴水自杀。此后王守仁一鼓作气,督促各军紧紧追赶,片刻不停,终于在七月二十六日追上并擒获了宁王朱宸濠及其诸子、仪宾等宗人,李士实、刘养正、王纶等附逆官绅也全部被官军拿获。朱宸濠自正德十四年(1519年)六月十四举兵谋叛,到七月二十六兵败被擒,仅仅四十三天。

朱宸濠叛乱已经平定,而没有及时得知消息的武宗于八月二十二才发布诏令,“御驾亲征”。八月二十五武宗到达涿州时,王守仁的平叛捷报抵达御前,但是武宗决意继续“南征”。此后御驾一路游山玩水,直到闰八月才抵达南京,而王守仁早就将朱宸濠押到南京,等待皇帝“亲征”多时了。

在王守仁及诸臣的一再催促、并将擒获叛王的功劳都归功于“奉天征讨威武大将军镇国公朱寿”(其实就是武宗本人)的前提下,武宗才在南京举行了盛大的献俘仪式,并亲自出场,身着戎服,号令将除去刑具的朱宸濠围在军队包围中,然后一拥而上“伐鼓鸣金而擒之”,再作凯旋状而归,总算是结束了这场儿戏般地“御驾亲征”。

之后,玩得尽兴的武宗在文臣们的提醒下,终于打起精神清算朱宸濠叛党。他下诏历数了朱宸濠罪状,宣布即刻废除宁藩,将朱宸濠及其诸子、诸婿、妃嫔等全部押往京师。朱宸濠在正德十五年十二月(阳历是1521年1月)被处死在通州,诸子婿皆一同伏诛。至此,历经四代五王、一百二十八年的宁藩被废封,宁藩大宗宗族全部被处死。

在处理了宁藩作乱的大宗之后,武宗对参与谋反的宁藩支系:宜春王朱拱樤、瑞昌王朱拱栟及其亲属也做出判决:朱拱樤、朱拱栟押送京师,勒令自尽,直系子孙全部废为庶人,发往凤阳高墙禁锢,宜春、瑞昌两藩除封,旁系宗人改隶乐安、弋阳、建安三府分别管理。(此后宜春、瑞昌两藩先后在嘉靖、万历年间得以本府支系宗人任宗理,相当于复藩,但是没有复封郡王)。而对于没有附逆的乐安、弋阳、建安三王,武宗大加赞赏,并将他们和宁藩大宗及附逆的宜春、瑞昌两府区别开来,授予他们各自独立处理宗人管理的权力。

武宗于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驾崩后,继任的世宗嘉靖皇帝因为出身地方宗藩(世宗是武宗堂弟、宪宗之孙、兴献王之子,因武宗没有儿子才得以凭借“兄终弟及、伦序当立”的原则入承大统),所以对同样身为宗藩、又因大宗作乱而不得不各自单独行事、多有不便的宁藩支系宗人们报以同情之心。嘉靖二年(1523年),世宗册立宁藩弋阳王长子朱拱樻承袭弋阳王爵,并授命他担任宁府宗理,兼管宁藩全部八支支系的宗人事务。嘉靖三十年(1551年),弋阳王朱拱樻去世,世宗又授命乐安王朱拱椤继任宁府宗理,兼管宁藩支系宗人事务。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第二任宁府宗理朱拱椤去世,世宗没有第三次任命宁府宗理,而是将宁藩尚存的八支支系宗人分别交由乐安、弋阳、建安三府管理,分而治之。从此,宁藩一直保持着这样的状况,直至明末。再往后,经历了朝代更替的宁藩宗人都成为了平民,其中有些朱权后裔至今还居住在南昌市新建区石埠镇璜源村,守护着位于村旁缑岭东麓的始祖宁献王朱权的陵墓,已经历时五百多年了。

明清相交之际,宁藩的后人中出了一个在当时乃至后世都极为有名的杰出画家——八大山人朱耷。他原名朱统金(林字头,念劝),是宁献王朱权的九世孙,弋阳荣庄王朱奠壏的七世孙,原为弋阳辅国中尉,明朝灭亡后先是削发为僧,后来又蓄发当道士。他在书画艺术上成就极高,前承古人,后启来者,被尊称为“国画一代宗师”。有这么一位艺术方面出类拔萃的优秀后裔,也稍微可以告慰一下晚年因心中郁闷、落寞而以文辞书画自娱的宁献王朱权了吧。

点赞2、四平市 网友:狂骨傲世

宁王谋逆,是明代最后一次亲王造反。但和之前分封未久的汉王之乱不同,自宁王一脉始祖宁献王朱权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受封以来,宁府立国已近130年。期间宗室繁衍,支脉甚多,朝廷显然不可能对人数众多的宁府宗室实行无差别处置。今天笔者就简述一下宁王作乱的过程和事后朝廷对宁府宗室的处理方式。

宁王府和朝廷的矛盾

宁府的首封亲王宁献王朱权之所以被封为宁王,是因为他的封国在大宁(大致在今内蒙古宁城县附近)。在燕王朱棣所发动的靖难战争中,宁王作为合作伙伴,得到了事成之后中分天下的承诺,当然以“善谋”著称的朱权显然不会天真地以为四哥真的会信守承诺当真。

朱棣登基之后,宁王求国杭州,目的就是求个富贵。不曾想依然被拒,最终只能无奈迁国江西南昌。朱棣此举,无疑是对朱权的猜忌。此后朱权一心求道,这才为自己换来了善终,但整个宁王一脉对于朝廷肯定是有怨气的。

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朱权去世,享年71岁。由于世子朱盘烒早逝,最后由世孙朱奠培袭封宁王。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朱奠培去世,享年74岁。因其并无嫡子,由庶长子上高王朱觐钧袭封宁王。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朱觐钧去世,享年49岁。朱觐钧同样并无嫡子,由庶长子上高王朱宸濠袭封宁王。

朱宸濠这位第四任宁王极有野心,他通过行贿的方法,于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恢复了被废除多年的宁王护卫。并且在阴谋败露后,于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起兵谋反,最终被赣南巡抚王守仁所平定。

王守仁画像

宁王府宗室情况简介

宁献王朱权共5子,长子追封宁惠王朱盘烒、次子临川庶人朱盘烨(天顺五年以罪降为庶人)、第三子宜春安简王朱盘烑、第四子新昌安僖王朱盘炷(无子国除)、第五子信丰悼惠王朱盘?(无子国除)。

追封宁惠王朱盘烒共5子,长子宁靖王朱奠培、次子瑞昌恭僖王朱奠墠、第三子乐安昭定王朱奠垒、第四子石城恭靖王朱奠堵(弘治十二年时任石城王朱宸浮以罪革爵)、第五子弋阳王朱奠壏。

宁靖王朱奠培共3子,长子宁康王朱觐钧、第三子钟陵庶人朱觐锥(弘治十八年以罪降为庶人)、第四子建安王朱觐鋉。

宁康王朱觐钧共1子,即宁王朱宸濠。

宁王朱宸濠共4子,尚未受封。

《唐伯虎点秋香》中的宁王形象

  • 敲小黑板划重点:
  1. 宁献王一脉宗室:宜春国(现任宜春王朱拱樤,宜春安简王玄孙)
  2. 追封宁惠王一脉宗室:瑞昌国(现任瑞昌王朱拱栟,瑞昌恭僖王曾孙)、乐安国(现任乐安王朱宸湔,乐安昭定王嫡长孙)、弋阳国(现任弋阳王朱宸汭,弋阳王朱奠壏之孙)
  3. 宁靖王一脉宗室:建安国(现任建安王朱觐鋉,即首封郡王)

宁王府宗室下场

朱宸濠叛乱失败后,宁王妃娄氏自尽。朱宸濠及诸子被押赴北京后明正典刑,时年44岁,宁国除封。宜春王朱拱樤、瑞昌王朱拱栟参与叛乱,兵败被擒后均被押赴北京处决,其子送凤阳高墙监禁,宜春国、瑞昌国均遭除国。而没有参与叛乱的乐安王朱宸湔、弋阳王朱宸汭和建安王朱觐鋉则没有受到追究。

宁国除封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由新任弋阳王朱拱樻兼暂理宁府事。嘉靖三十年(公元1552年)朱拱樻去世后,由时任乐安王朱拱欏兼暂理宁府事。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朱拱欏去世后不再设宁府宗理,改由建安、乐安、弋阳三国分理宁府八支封国府事。

我们前面说到宁府宗室众多,虽然宜春王和瑞昌王因参与叛乱而被处死除国,但宜春国昌和瑞昌国还有许多未曾参与叛乱的宗室,这些人也需要对其进行后续管理。

明武宗朱厚照画像

结语:宁王朱宸濠之乱,给当时的江南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灾难与混乱。而明武宗不顾宁王已经就擒,坚持御驾继续南下的行为,直接导致了其后来在清江浦落水,并由此驾崩。可以说明世宗嘉靖帝的上台,最应该感谢的便是这位宁王朱宸濠。

点赞3、塔城地区 网友:圣魔者

现江西南昌的明藩王墓仍然有人祭拜看护,这些人就是宁藩后裔,也就是说宁王之乱虽然至宁藩被革除,但宁王系子孙并未遭遇清洗。祸首朱宸濠被俘后处死,并焚尸扬灰,宁王诸子伏诛,除正妃投河自尽外,其余妾室或被迫改嫁,或不明下落。宁国被除后,由三王分治封土,宁藩正宗算是终结,但宁藩还有宗支旁系的封土,并不是全受株连。

(宁王朱宸濠剧照)

宁藩的来历

朱元璋开国之后便一心搭建维护朱家统治的制度,最终创立了亲王分封制,而由于开国之后北方边境不稳,朱元璋又以宗王出镇制度加以补充,形成了所谓的“九塞亲王”。其中先后分封了北平燕王、大宁宁王、太原晋王、大同代王、广宁辽王、西安秦王、宣府谷王、甘州肃王、宁夏庆王、平凉安王、开平齐王、沈阳沈王、开原韩王,分布在从东北到西北的漠北边防线上。由于他们拥有军权,镇守着边塞,所以称之为塞王,每个王府约配备三个护卫指挥使司、二个围子手所、一个仪卫司,约有万余人。

朱元璋共有子女42人,其中皇子26人,皇子中除长子朱标被立为皇太子,皇26子朱楠出生逾月即殇而未封,其余24人皆封亲王。朱权是朱元璋第16子,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封为宁王,三年后就藩,大宁就在今天的内蒙古宁城附近,位于喜峰口外,是绝对的军事重镇,所以宁王可以“带甲八万,革车六千”,其属下的朵颜三卫骑兵更是明朝骑兵中的精锐。

(朱元璋剧照)

同为塞王的朱棣在起兵时就想拉拢宁王,所以许诺“事成,当中分天下”,因此宁王在靖难中对朱棣的助攻很大,主要体现在兵马支援上,而且靖难檄文就是朱权帮着起草的。然而朱棣称帝后,中分天下是不可能了,朱权也明白兔死狗烹的道理,于是主动提出解除兵权,想迁藩于苏州、钱塘一带颐养天年。朱棣虽然早有内迁塞王的意愿,但不可能随着藩王的要求进行,所以最终将宁王安置在南昌就藩。这件事其实也是宁王系与皇帝产生矛盾的开始,朱棣的承诺不仅没有兑现,而且宁王提出的要求未得认可,这一系等于是被“发配”到南昌的。

宁藩世系

朱元璋在世时就给自己的子孙想好了宗谱,为了不让子孙后代名字重复,他给每一宗支都拟下二十字,代表辈分。又规定以火、土、金、水、木为偏旁的字为名,辈分加名字就组成了每个宗支后裔的全名。朱权算是宁藩始祖,这一支的辈分为“磐奠觐宸拱,多谋统议中,总添支庶阔,作哲向亲衷”。朱权的五个儿子都被封为郡王,长子朱磐烒为宁惠王,次子朱磐烨为临川康僖王;三子朱磐烑为宜春安简王;四子朱磐炷为新昌安僖王;五子朱磐?为信丰悼惠王。

朱磐烒本为世子,而且很贤明,但他没能熬过父亲,在正统二年(1437)先宁王去世,未能袭爵。所以第二代宁王由朱权嫡长孙朱奠培继承,也就是朱磐烒的嫡长子,后来宁王都是由这一脉传承的,类似朱标死后朱允炆继承皇位一样。朱奠培一共做了43年的宁王,于弘治四年(1491年)去世后,由其庶子朱觐钧继承宁王位,朱觐钧仅在位五年便去世,宁王位由其庶长子朱宸濠继承。

“宸濠世子外不请名。盖有异志。它日欲自赐名。立嗣立国也。故宫中止以行叙。曰某哥某哥云。”——《涌幢小品》

朱宸濠是一个很有抱负的人,但他在起事时遇到了王阳明这种对手,有些生不逢时,30多天的造反就是被不掌兵权的王阳明给平定了。结果就是明武宗革除宁王爵,废为庶人,朱宸濠与几个儿子被处死。值得一提的是朱宸濠的儿子在历史上并未留名,《涌幢小品》解释为朱宸濠早有谋反之心,所以在府上给几个儿子按大小陈号,如老大、老二,其意图是待称帝后更改宗谱,重新拟订后裔名谱。所以宜春王朱拱樤不是他儿子,而是朱宸浍的儿子,算是朱宸濠的堂侄,至于朱君照这些就纯属编造了,这种名字就不符合朱元璋立下的规矩。另外,宁王妃娄氏投水自尽,翠妃被一位知县纳,趣妃被福建市舶司副提举舒芬纳,朱宸濠死后还被焚尸扬灰。

(唐伯虎做过宁王朱宸濠的幕僚)

宁藩其余宗支

朱宸濠的造反在某种程度上成就了嘉靖帝,因为明武宗是个玩世不恭的人,王阳明活捉朱宸濠并不能解武宗心头之恨,他非要御驾亲征体验一下平叛的感觉。也就是在平叛凯旋的路途中,明武宗游镇江,于瓜州渡落水,回京后不久便一命呜呼,这才有了嘉靖帝即位。嘉靖前期并未将宁藩除国,而是以旁系代管,如嘉靖二年以戈阳王兼理宁府事务,这个戈阳王最早就是朱权的儿子,即朱奠培的弟弟朱奠壏,这一脉到了宸字辈儿仍有嫡子,名朱拱樻,嘉靖帝就是以他作为“宁府宗理”,即代管的意思。

(明武宗御驾亲征)

在朱拱樻去世后,嘉靖帝又以宁藩另一支系中挑选了一人代理,即乐安王朱奠垒,他也是朱权嫡孙,景泰三年封的乐安昭定王。嘉靖二十四年,朱奠垒——朱宸湔这一脉的嫡子朱拱椤袭爵,待嘉靖三十年朱拱樻去世后,嘉靖帝又以乐安王朱拱椤为“宁府宗理”。八年之后,朱拱椤去世,嘉靖帝才彻底以建安国、乐安国、戈阳国分治宁国八支,至此宁国宗理撤除。

(宁藩涵盖的范围)

除这三国外,其余八支分别是临川、宜春、新昌、信丰、瑞昌、石城、上高、锺陵。其中临川国是朱权庶二子朱磐輝的封地,但两代临川王都因罪贬为庶人,至拱子辈儿就没有子嗣的文献记载了,很可能一直处于“宗理”状态。宜春国是朱权庶三子朱磐烑的封地,这一脉一直到南明永历三年仍在续封,此时已是议字辈。而庶四子朱磐炷的新昌国、庶五子朱磐?的信丰国都因无子除国。


(宜春国概况)

瑞昌国是朱权孙子开国的,即朱磐烒的庶二子首封瑞昌王,但文献只知奠字辈儿,具体名字失考。朱宸濠叛乱时,瑞昌王为朱拱栟,他是受到叛乱连坐的一位,因此解京自尽,并将儿子送往凤阳看护祖陵。瑞昌国并未除国,而是由旁系宗理,直到隆武年间才得以续封,但此系已经不是原来一脉,而是宗理一脉得以正式续封,即朱宸渥嫡三子朱拱树这一脉。瑞昌国传至南明到了中字辈儿,最后一位瑞昌王名字失考,但他父亲,即倒数第二任瑞昌王名叫朱议沥,是在隆武二年(1646)抗清的战斗中战死的。

(瑞昌国概况)

与瑞昌国相同的是锺陵国,这是朱奠培庶三子朱觐锥的封地,第二代锺陵王名为朱宸湤,父子俩都在弘治十八年(1505)坐罪,废为庶人后押往凤阳看护祖陵。只不过锺陵国没有实行宗理,经一代半传承便除国。石城国也与瑞昌国相似,这是朱盘烒庶四子朱奠堵的封土,传至朱宸浮时被格爵,嘉靖二十四年复爵,但因无子而除国。到了万历年间,以宁藩旁系朱多燽续奉石城王祀,之后又因无子而被宗理,第一任石城宗理名叫朱谋?,后来便无记载。直到南明永历三年,才有记载称石城王朱议淄于福建大田起兵抗清,之后战死。这也有可能是为起兵造势的自称,因为按谱查询,其父朱统鍡并无石城王的爵封。

(凤阳明皇陵)

比较特殊的是上高国,这是朱奠培任宁王时,其嫡长子朱觐钧的暂封之土,即天顺八年建立的郡王封土,待朱觐钧于弘治五年嗣宁国封土后,朱宸濠就成了上高王,待朱宸濠于弘治七年袭宁国封土后,郡爵就自然废止了,也可以说上高国在朱宸濠这一代除国了。

(宁王朱权王妃墓)

综上所述,宁藩其实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也能反应出明朝宗室的特点,朱元璋分封的子孙繁衍越来越多,为大明王朝带来极其沉重的财政负担。宁藩体系并没有因朱宸濠叛乱而全部遭到清算,只是几个典型被格爵除国,无直接参与反叛者都是发往凤阳看护皇陵,就像朱棣把建文帝的儿子废为“建庶人”一样,不至于全部杀害,毕竟都是老朱家的血脉。时至今日,江西南昌还有一些朱姓后裔时常拜谒宁王墓,在此墓旁边还有一个朱家自然村,据说都是宁王朱权后裔聚居而成。

点赞4、临沧市 网友:?蘋菓糖

朱宸濠已是第四或五代宁王,此前四代宁王的支系,衍生出临川、宜春、新昌、信丰、瑞昌、乐安、石城、弋阳、上高、锺陵、建安,共11个二字头王。

第一代宁献王朱权有六个儿子,除长子朱盘烒承嗣、次子夭折外,其余四子分封临川、宜春、新昌、信丰四个二字王。

临川国天顺年间因故削除,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朱奠(第二代)被追封临川恭顺王,但其子孙未被允许袭爵,考虑到追封是在朱宸濠造反(正德十四年即1519年)之后,这一支至少并未因此受到株连。

宜春国至第五代朱拱樤因朱宸濠造反被除爵,此后出现两代“宜春国综理”,但明末或南明初被复国,末代宜春王朱议衍南明永历三年(公元1650年初)在汀州抗清失败被杀。

新昌、信丰两国,初代王都早死无子。

第二代宁惠王朱盘烒未即位即去世,除嫡长子朱奠培袭爵外,衍生出瑞昌、乐安、石城、弋阳四个二字王。

瑞昌国承袭到第四代后因朱宸濠造反被除封,后来出现过四代“瑞昌国综理”,明末或南明初被复国,又先后出现四代瑞昌王,末代瑞昌王朱中某南明永历十五年(公元1661年)在缅甸忧郁去世。这四代南明瑞昌王中,第二代朱议氻受鲁王监国号召多次起兵抗清,被加封为翼王,永历三年(1649年)在山东长清县五峯山抗清失败被俘死。

乐安国传承达九代,是宁王系二字王传承最持久的,末代乐安王朱议浚随郑成功入台,1683年又随郑克塽降清。

石城国一共三代,前两代都是死后加封,第三代朱宸浮先是在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除爵,又在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复爵,死后无子,石城国断绝。这一支虽然历经坎坷,但似乎和朱宸濠事件无关。

弋阳国传承至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第五代王无子除封,但此后相继出现了四代以镇国、辅国、奉国将军为封号的弋阳国奉嗣的旁支,南明时又出现了一位加封弋阳王的弋阳国后裔朱议澳,永历五年(公元1651年)去世。

第三代(如果算正式继位,是第二代)宁靖王朱奠培庶长子为朱觐钧,天顺八年(公元1464年)封上高王,但弘治五年(1492年)袭位第四代(算正式继位是第三代)宁王,上高王爵位留给庶子朱宸濠,因为朱宸濠后来袭位第五代(算正式继位是第四代)宁王,上高国绝嗣。

另一个儿子(庶三子)封锺陵王,但锺陵王父子都因罪在朱宸濠造反前被除爵。

弋阳国首代王朱奠壏另一个儿子封建安王,传承六代后,最后一位建安王朱统镮南明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去世。

朱宸濠四子在其造反失败后有三人死于军中,只有第三子“尚幼。投于水。得浮木。攀之。为渔家所收。寻流落民间。名曰朱学。嘉靖十五年(1536年)。自言于霍丘县。送至京师。照鼒材例。发高墙”。

宁王国除封后一度以小宗设立“宁府宗理”承嗣,先后有两任,至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以建安、乐安、弋阳三支分治凝府八宗国”,此后不再设立宁府综理,宁国彻底断绝。

由于朱宸濠造反的牵连,宁国这个明朝大藩受到很大连累,只有建安、乐安、弋阳三个二字王始终传承有序,其余不是中途断绝,就是直到南明时才因“统战”需要被复爵。

点赞5、铜仁市 网友:青衫故人

靖难之役的参与者,除了朱棣以外,还有一位宁王朱权。朱权虽然比朱棣年纪轻,可是手握重兵,尤其是他手里的朵颜三卫,是明初著名的蒙古雇佣军,简直天下无敌。

所以说,朱棣要想打赢这场战役,就必须要借助宁王朱权的兵力。可没有好处,人家凭什么跟着你冒这么大的风险呢?因此朱棣在跟宁王朱权借兵的同时,曾经答应过宁王,如果事儿办成了,就哥俩平分天下。

就算是这样,朱权也不愿意冒那么大的风险。朱棣心里一想:这小子够鸡贼啊!想要摘桃子,还不想承担责任?


为此朱棣又和宁王朱权上演了一出被逼无奈的戏码,总的来说就是,朱棣得到宁王朱权的兵权,纯粹是逼迫了朱权,朱权发自肺腑地不愿意跟着朱棣混。

好嘛!所有坏人都让朱棣干了,朱权就等着摘桃子。即使将来朱棣战败了,朱权也能因为被逼无奈这事儿,免除处罚。这笔买卖能干!

朱棣又不是二愣子,他怎么可能乖乖就把胜利的果实分一半给朱权呢?这就好比两个人合伙做生意,一个人只出资不管事儿,年底分红还想分一半儿,你觉得可能吗?


一、朱棣过河拆桥,朱权表示早已预料。

其实这买卖看似朱权沾光,可仔细一想,情况就不对了!那时候合资创业,没有法律保护,就算签了合同都没用,更何况是口头协议呢?

因此朱权把手里的兵马交给朱棣以后,朱权就彻底输了,输得干干净净。因此靖难之役的过程中,朱权并不热心,他只是想寻求未来的退路罢了。

结果朱棣果然击败了朱允炆,拿到了明王朝的统治权。这个时候朱棣再看到朱权,对当年的承诺,却只字不提了!

那么朱权敢提吗?当然也不敢,大家都是聪明人,只要朱权提了,那朱棣就有合法理由解决朱权了。为了保住自己和亲人们的小命,打死也不能说啊!

朱棣舔着脸皮表示:朱权小弟啊,你在北方怪冷的,要不给你换个地方住住好了!

朱权早就料到朱棣会卸磨杀驴,如今只能给自己争取最大的权益了:去苏州行不?

朱棣摇摇头:苏州挨着南京,你觉得行吗?

朱权脸色煞白,这都没考虑到,于是又问:去钱塘行不?

朱棣又摇摇头:朱允炆的弟弟在钱塘干过,没好结果,你还愿意不?

啥也不让选,其实朱棣就是要自己为他选罢了。于是宁王朱权,就这么莫名其妙地被安置在了江西南昌。


到了南昌以后,朱权没有立刻过上安稳日子,他那个皇帝四哥对他可不放心。没多久便有人举报朱权用巫术害人,这在封建时代可是大事,能害其他人,就能害皇帝。让你掌握这门技能,那皇帝岂不是要倒霉?

于是朱棣开始着手查找相关证据,好在朱权啥也没干,这才躲过一劫。不过从此以后,宁王朱权就老实多了,他整天在家里喝酒弹琴,写诗读书。俨然就是一个富家翁,正因如此,朱权躲过一劫,可他的后人却没那么幸运了。


二、宁王朱宸濠起兵,直接导致宁王系中断。

时间一晃到了明朝中期,第四代宁王朱宸濠志得意满,通过贿赂刘瑾、钱宁等人,恢复了王府的护卫,也就是拥有了一定的兵权。

朱权的故事,一代又一代,被爷爷、父亲这么述说着,传到了朱宸濠耳朵里。他们总是说:这天下,本来有一半是咱们宁王系的啊!

就是这句话,把朱宸濠给坑惨了!朱宸濠自此下定决心,将来某一天,一定要拿回属于他们宁王系的半壁江山,能够全部拿走那就更好了。

为此朱宸濠做了不少努力。他得知明武宗朱厚照没有儿子,所以就动起了歪心思,希望把自己的儿子过继给朱厚照,将来这天下不就是他们家的了嘛!

这事儿够扯的,朱厚照勃然大怒,下令撤销了朱宸濠的王府护卫,这下朱宸濠急了,没有兵权,将来可啥也干不成啊!

因此朱宸濠下定决心起兵造反,《唐伯虎点秋香》里动不动就要发飙的那位宁王,就是朱宸濠。朱宸濠的确邀请过唐伯虎做他的军师,可唐伯虎装疯卖傻,巧妙地逃过了这一劫。


朱宸濠瞬间能拉起10万之众的队伍,这倒也让朱厚照大吃一惊。毕竟明朝的王爷,自从朱棣夺权称帝以后,就跟圈养在家里的小猪一样,除了会生孩子外,什么都不能干。

他们不能考科举,不能出来工作,不能和当地官府打交道,甚至没有皇帝允许不能离开自己的封地所在城。每年就知道伸手领钱,然后娶媳妇儿生娃,俨然和猪没啥区别。

没想到朱宸濠能拉起一支10万的队伍,朱厚照来了兴趣,宣布御驾亲征。只可惜朱厚照的队伍还在半路上,捷报就已经传来了:王阳明赤手空拳,在当地招募了一帮人把朱宸濠给灭了!人都已经送到南京候审了。

这速度实在是太快了,朱厚照完全没反应过来。朱厚照甚至打趣地表示:要不把宁王放了,让我再抓一次好不好?

不管怎么说,朱宸濠最终被废为庶人,不久后被诛杀,年仅45岁。而宁国自此也被撤销,朱宸濠成了最后一代宁王。


总结:宁王的后人,多数被保留了下来。

首先,身为朱宸濠的嫡系子孙,必然是既得利益者,所以朱宸濠被诛杀,他们自然也跑不掉。因此宁藩直系到这儿就算断了。

其次,宁藩从朱元璋时期,一直到朱厚照时期,历经了百年有余,这期间衍生出若干分支来。他们的下场,可就都不一样了。

  1. 第一,宜春王朱拱樤、瑞昌王朱拱栟参与了宁王朱宸濠的叛乱,因此全部让他们自尽。子孙都被发配到凤阳城内圈禁。
  2. 第二,乐安王朱宸湔、弋阳王朱宸汭不仅没有参与叛乱,反而主动表示与朱宸濠翻脸。即便是这样,朱厚照还是削减了他们三分之二的工资。

所以说宁王系的直系算是彻底完了,可旁系却活得不错,并没有被朱宸濠的叛乱影响多少,该回家生孩子,依旧回家生孩子,一点儿不耽误事儿。

参考资料:《明史》

点赞6、珠海市 网友:纯属逗逼

朱宸濠是明朝第一代宁王朱权的后代!

有道是:燕王善战,宁王善谋。朱棣发起“靖难”后,自身实力不足,于是设计将弟弟朱权手下最精锐的“朵颜三卫”收买,后对朱权威逼利诱(曾许诺夺得天下后,要与朱权“分天下而治”),将其纳入麾下。

建文四年六月,北军攻克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登基,改元“永乐”,对在“靖难”中立功的部署大行封赏。但对于朱权,朱棣不仅没有兑现诺言,反在夺其兵权后将其从就藩之地驱逐至江西“颐养天年”。



朱权钟爱“黄老”学说,在看透自己的政治前途无望后,开始修身养性,专心治学,其所学涉猎甚广,多有著书立说。

1448年,朱权病逝!

身为朱权的曾孙,朱宸濠决意起兵对抗朝廷,夺回属于自己的那份“荣光”。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朱宸濠为顺利起兵,做了非常周密的准备:

对外,朱宸濠买通皇帝身边的京城中的权贵和明武宗身边的宦官,并对明武宗各种谄媚,使其对自己信任有加,从而获得恢复卫队的权力。但仅仅靠自身的军事实力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朱宸濠又勾结西南土司(土司旗下狼兵骁勇善战),以缩小与朝廷的军力差距。此外,朱宸濠还采取“养匪”策略,对盘踞在江西的土匪势力又打又拉,使其为己所用。土匪们劫掠所得财货,也有相当一部分到了朱宸濠手中!

对内,朱宸濠在驻地铲除异己,残酷迫害不服从自己管理的朝廷官员,以达到专制目的!他积极筹备打造兵器铠甲及火器,等待机会!

正德十四年,朱宸濠正式举起反叛大旗,发布檄文,讨伐朝廷!

朱宸濠的军队自大本营南昌出发,攻下了南康、九江,在安庆受到了明军阻击。



与此同时,时任江西南部巡抚的王守仁以领兵8万,攻向了朱宸濠的老巢南昌,逼朱宸濠回援,双方决战于鄱阳湖,王守仁火烧叛军水师,叛军大败,朱宸濠被俘!



从明太祖朱元璋分封诸王算起,宁藩已传承一百多年,支系众多。宁王其余藩属结局如下:

朱权一共有5个儿子:

长子朱磐烒,封宁惠王;

次子朱磐烨,封临川康僖王;

三子朱磐烑,封宜春安简王;

四子朱磐炷,封新昌安僖王,后无子除国;

五子朱磐?,封信丰悼惠王,后无子除国。

世子朱磐烒早逝,故朱权去世后,宁王之位被朱磐烒之子朱奠培继承(这一点与朱允炆同出一辙)。后朱奠培传位给朱觐钧,朱觐钧传位给朱宸濠。

朱宸濠叛乱被平息后,朱宸濠及其诸子被押解到京城处死,朱宸濠本人被挫骨扬灰!宁王正妻娄氏投水自尽,翠妃被一位知县纳为妾,趣妃被当时福建海关一位工作人员所纳。

弋阳王朱拱樻(朱权嫡孙)代管宁藩,朱拱樻去世后,宁藩由朱奠垒(朱磐烒三子)掌管,后权力传至朱拱欏手中。嘉靖三十八年,朱拱欏去世,代管宁藩机构被撤,弋阳、建安、乐安三国分管宁藩八支封国事务。

其余协助朱宸濠作乱的分支势力首脑,均被朝廷明正典刑,遭到处决,其后代或被监禁、或被罚看守帝陵、或被贬为庶人!

点赞7、钟祥市 网友:马蹄疾

宁王朱权是朱元璋第十七子,他在洪武二十四年被封为宁王,封地为大宁。朱权本来被朱元璋视为镇守边关的重要将领,他的封地大宁在喜峰口外,古会州地,东连辽左,西接宣府,为巨镇。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骑兵皆骁勇善战。权数会诸王出塞,以善谋称。可就是这样的大将,最后却被自己四哥算计,虎落平阳,英雄无用武之地,最终在南昌去世。

宁王的这种遭遇,使得他的子孙十分痛恨朱棣一系,最终在正德年间造反,不过最后失败,宁藩被废除,而宁王一系从朱权开始到末代宁王朱宸濠为止,除了宁王本支还产生了十一位郡王,这些郡王的下场并不相同。

宁王本支因为朱宸濠造反,被直接废除。朱宸濠本人被处死,他一共有四个儿子,但是都没有向朝廷申请名字,因此也没有名字流传下来。因为朱元璋规定藩王后代取名是皇帝的权力,自己是不能取名字,而朱宸濠并不想让皇帝决定,他想自己拥有这个权力,因此没有给儿子申请,而是准备夺取皇位后自己再给儿子取名字。随着朱宸濠造反失败被杀,他的儿子自然不可能安然无恙。于是一同被杀。不过民间有个传说,说的是朱宸濠失败后,他的妻子娄妃为了免于受辱,带着儿子们跳河自杀,娄妃和三个儿子都死了,只有老三活了下来,被打渔的救了下来,自己起了个名字——朱学,因为害怕被抓一直四处流浪生活,后来估计是生活困难,也可能是这样东躲西藏受不了了,在嘉靖十五年到南直隶霍丘县自首,因为是朱宸濠的儿子,直接被押往凤阳囚禁,伺候就没了踪迹。宁王本支就此绝迹。

宁王后代各支郡王下场

1、上高王和宁王合一取消。

朱宸濠和他的父亲朱觐钧都不是嫡子,按照规定王位嫡子优先,因此他们最开始都被封为郡王,而且爷俩封号一样都是上高王,不过因为一直没有嫡子,所以最后他们继承了王位,上高王两次册封两次取消,和宁王合一,到朱宸濠造反的时候,上高王早就不存在了。

2、临川王早早被废

临川王始封王是朱权的三子朱磐烨,在天顺五年,因为和儿子闹翻,互相攻击揭老底,最后被明英宗废为庶人,王爵被废。

到了嘉靖年间,嘉靖帝认为这对父子没有达到被废的程度,于是下令恢复他们的王爵,不过不允许他们的后代继承临川王的爵位。因此在朱宸濠造反的时候,这一支脉因为造成了无职无权的宗室,没有受到朱宸濠牵连。

3、宜春王跟随造反被杀

宜春王始封王为朱权四子朱磐烑。这一脉一直很平静地传承,一直到最后一位郡王朱拱樤。他因为跟随朱宸濠造反,最后被赐死,儿子也被囚禁,王爵被废除。

4、新昌王无后除封

新昌王始封王是朱权五子朱磐炷。天顺三年病死,无嗣,直接除封,没有赶上朱宸濠造反。

5、信丰王无后除封

信丰王始封王为朱权六子朱磐?。正德四年病死,无嗣,直接除封,没有赶上朱宸濠造反。

6、瑞昌跟随朱宸濠造反被废。

瑞昌王始封王为追封宁王朱磐烒的次子朱奠墠。朱磐烒是朱权的长子,被封为世子,但是他没能登上王位,死在父亲前面,他的长子朱奠培以长孙的身份继承了宁王的王位。

瑞昌王王位传承也很平静,但是到了最后一位瑞昌王朱拱栟时,他选择跟随朱宸濠造反,最终被杀,子孙被送到凤阳监禁,王爵从此被废除。

7、乐安王安然无恙。

乐安王始封王为追封宁王朱磐烒的三子朱奠垒。他这一脉传承也很平静,并且没有追随朱宸濠造反,所以平安无事一直传承到明朝灭亡。

8、石城王无后除封。

石城王始封王为追封宁王朱磐烒的四子朱奠堵,他这一脉传承到第三位郡王朱宸浮的时候,因为兄弟间互相攻击最后被废,因此没有给岁朱宸濠造反。在嘉靖二十四年被恢复郡王,最后因为直系无后,除封。

9、弋阳王没有参加造反

弋阳王始封王为追封宁王朱磐烒的五子朱奠壏,他因为得罪锦衣卫指挥逯杲被冤枉,最后被明英宗处死。

明宪宗继位后,认为弋阳王冤枉恢复了他后代的王爵。而弋阳王因为祖宗的惨死, 于是低调从事,没有参与朱宸濠的造反,躲过了被清算,到了万历五年,因为直系无嗣被除封。

10、钟陵王被除封

钟陵王始封王为第二位宁王朱奠培的第三子朱觐锥,他在弘治十八年就有因为犯罪被废为庶人,郡王被除封,没有赶上朱宸濠造反。

11、建安王平安无事

建安王始封王为朱奠培的第四子朱觐鍊,他被封为郡王后,没有参与朱宸濠的造反,因此平安无事,躲过被清算,王位一直传承到明朝灭亡。

点赞8、十堰市 网友:美如冠玉

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时,用武力逼迫宁王朱权说,事成之后将平分天下,结果朱棣坐上了皇位,却把朱权给赶出京城。

一百多年后,宁王朱权的曾孙,也就是第四代宁王于1519年(正德十四年)率军十万造反,并爆料称朱厚照非张后所生。

可不料被王守仁给擒了,王守仁本来要将他给送到京师去,然而却又遇到了来自江彬等人的不断阻挠。

说起来,宁王造反,比起当年的朱棣靖难要差很远很远,而且宁王的智商似乎也是处在一个低水平线上。


唐伯父点秋香里的宁王,在华府时的表现非常嚣张,动不动就要发飙。这虽然是戏剧性的展示宁王性格,但实际上的宁王朱宸濠要好很多。

他当初本来是安分的做宁王,可有个人却冒出来跟他说,他有大帝之资,将来是要做皇帝,是九五至尊。

于是,他就动起了当皇帝的心思。

他知道朱厚照不是做皇帝的料,此人一辈子就知道玩,用的人也是权宦谄媚之徒。

然而这对于他来说,是个好机会。

心有所想,行有所动。

为了能成功造反,他花重金买通刘谨请求宁王府添上王府护卫兵。这个说来也是跟朱棣有关系,当初朱棣造反时,说了要与宁王共享天下,结果朱棣当了皇帝就把宁王给赶出了京城,甚至下诏,宁王府不得拥有护卫兵。

所以其他藩王都有护卫,唯独宁王没有。

后来刘谨垮台,他又买通钱宁等,使其造反的行迹不会传到朱厚照那。他甚至想过让自己儿子去京师,做皇太子,如此等朱厚照死了,他就可以继位当皇帝了。

可这一想法,最终没实现。

不过不用担心,此路不通还有其他路。

宁王府什么都缺,就是不缺钱(从之后在鄱阳湖与王守仁对峙时,跟那些数字土匪兵说杀王守仁方一人赏千两银子,就可以看出宁王多有钱,有钱就是可以任性)。


事实证明,这个效果还不错,当时任江西巡抚的王侦,还有之后江西巡抚孙燧九次上疏朝廷说宁王已准备造反了。

然而在钱宁那里,没说的,使劲地夸宁王就对了。当时朱厚照还问过时任内阁的杨庭和这是不是真的,杨庭和默认了。

其实杨庭和也收了人家宁王的钱,拿人家手短嘛,那肯定是要为宁王说话了。

朝廷那边搞定了,似乎可以开始表演了。

宁王身边的谋士刘养正说是时候了,王爷不用在担心。

可宁王却在等一个机会,因为不把江西巡抚孙燧和王守仁给除掉的话,起事会变得非常困难,所以得将此二人除掉。

在他生日宴会(正德十四年,1519年七月十六)的第二天上午,他便带人冲进南昌衙门,将孙燧给杀掉了,此时发现还有一个人已跑了。

作为哲学家,军事家,Zz家的王守仁早料到他宁王会对自己动手,于是在老早之前就跟孙燧说了,然而孙燧告诉王守仁说他乃江西巡抚,要以身殉国,只希望王守仁能秉承他遗志,得打败宁王。

王守仁没有辜负他,在孙燧就义前,他给朝廷某人(王琼)写了封信,向此人要一个东西(相当于兵符)。

随后就逃到一处河边,沉默一晚,他立马去了临江府,找到戴德孺,然后又与准备出兵的伍文定汇合,招幕了同样都是地痞土匪的人入伍,给那些人开了空头支票。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等待,同时在宁王出兵攻打安庆期间,散发谣言,说他王守仁集结了十六万的军队(实际上也就五六万人的杂牌军,包括土匪地痞),破城时守城的那些人一个不留。

王守仁用的兵法跟孙子兵法不同,他一般采取夜攻,还有攻心术。这一招可谓是屡试不爽,刚打算夜间攻城,结果有人告诉他说不用爬墙了,门开着呢。

搞得王守仁白准备了登云梯,白费了许多心思,攻城居然如此简单,那些守城的人全跑了,这其实,都是他之前散布的谣言起了作用。

闻听南昌老家被王守仁夺了回去,宁王气得差点没吐血吐死。

他立即撤兵回援南昌,一直都是说废话的谋士刘养正,这次终于说对了一点,就是劝不要管南昌,继续攻打安庆。

然而宁王没有听,气愤地骂刘养正说南昌是他老家,如今家都被人占了,我还打个屁的安庆啊,撤军,回援南昌城。

之后,王守仁退出南昌,毕竟王守仁这边的人马不是宁王的对手,硬打打不赢。

他这边都是开空头支票,类似于当今老板给员工画饼子,而宁王那边却是实打实地给钱,还是现金那种。

最终,双方在鄱阳湖摆开阵型。

当年在鄱阳湖对峙的是朱元璋和陈友谅。

一个是为统一天下,另一个是为自保。

如今在鄱阳湖对峙的是王守仁和朱宸濠。

一个是为大明江山,另一个是为造反。

在对峙了四十多天后,王守仁开始发动反击了,他以诈败的法子,给宁王来了一个四面埋伏,等宁王炮轰完了(伍文定当时差点被炮击中),派追兵追赶,结果不料两前后都有伏兵,这不算完,正打算从两边撤离避开前后夹击时,两边的伏兵又蜂拥而上。

宁王没办法了,突围时被王守仁所擒。

王守仁本来要将他送往京师,哪知道上边却传来旨意,让其暂留在原地。

为何?

刚打完北方小王子的朱厚照,在皇宫闷了两年后,要下江南巡幸,这个时候宁王造反的事也终于传到朱厚照耳朵里。

于是朱厚照特别兴奋,要亲征宁王。

可王守仁已经上疏说已平叛了,陛下不用再下江南。然而朱厚照不听,要让王守仁将宁王送到南京。

这是因为有江彬在从中作梗,江彬此时也想谋权篡位的心思,江彬想在杀了钱宁后准备找机会杀了朱厚照。

不过,这一心思被王守仁看破,所以江彬恨王守仁恨得牙根痒。

朱宸濠被送到了南京(1520年正德十五年),朱厚照要求王守仁将宁王放了,他要亲自抓宁王。于是就把宁王给放在一个被封闭的场地中,四周都是兵,朱厚照骑着马大呼“威武大将军全国总兵关朱寿奉旨擒拿反贼朱宸濠,驾!”

接着便在骑马跑了好几圈,随后在朱宸濠身边停下,一柄宝剑指向朱宸濠:“你还不给本将军跪下,束手就擒!”

就这样,朱厚照亲征宁王的心思得到了大大地满足(他知道这不过是走过场,但他就是觉得好玩【或许他想建功的,却奈何大臣们没一个信任他】)。

在宁王被捕后,于1521年(正德十六年)十二月初五,宁王被判凌迟处死。

跟随宁王造反的凌十三等数字将军,也被一同处死,朱宸濠的儿子被贬为庶民。

从此,不再有宁王。

点赞9、临沂市 网友:冥界少主

这件事情,给予我们后人的警示:珍惜今天,珍惜现在,我们谁也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一个会先来。

虽说,我没有资格,同情宁王一脉,他们再怎么落魄,也还是明朝的皇族,不是我这一个小小的中下贫农能够企及的。

但是,我仍然想把这句警示,送给宁王朱权的后人:且行且珍惜

不知道,老朱在天有灵,看到他的子孙后代,如此的自相残杀,会不会后悔把他们生出来!

01

宁王朱宸濠,造反的后果:

朱宸濠,被明武宗朱厚照,下令砍头。

有传言,他死后,被挫骨扬灰,但无正史记载,有待考证。如果朱厚照真如《明史》描述的那般荒唐,这件事就有一两分的可信度。

朱宸濠的儿子们,听说有四个,都还没有正式取名字,就伏诛了。

朱宸濠的妃子们,宁王妃娄氏投水自尽,翠妃改嫁给了一位知县,趣妃改嫁给了福建市舶司副提举舒芬,其余妃子不知所踪。很有可能在水战的过程中,掉到江里淹死了。

这样的下场不可谓不惨。

我是坚持原创的@如今方知我,欢迎关注。以下是我个人对于这个事件的分析。

02

藩王造反,从朱元璋,决定分封他的儿子们开始,结果就已经注定了。

朱元璋自己也是非常清楚的,但是,他没有选择。

管理天下,他只有两个选择,一是任用贤能,二是任用自家人。

结果也只有两个,一是贤能灭国,二是自家人造反。

历史规律是非常残酷的。

朱元璋知道周朝是亡于诸侯

朱元璋知道秦朝是亡于权臣和宦官

朱元璋知道汉朝是亡于外戚和宦官

朱元璋知道隋朝是亡于权臣

朱元璋知道唐朝是亡于藩镇割据

朱元璋知道宋朝是亡于重文抑武、亡于外患

朱元璋知道元朝是亡于暴政

这一切他都清楚地知道,但是给他的选择却非常的少。

为了抵抗历史规律,他选择干掉了“丞相”。

为了抵抗历史规律,他选择干掉了一干开国能人。

后世说朱元璋短视,是因为我们都未曾站在他的高度看过世界。

不给儿子们分封藩王,掌管军队,难道要给那些能臣吗?

从历史规律看,那岂不是把朱家的天下,拱手让人?

朱家的藩王造反,天下还是朱家的。这就是朱元璋,给朱家王朝设置的一个底线。

以史为鉴,朱元璋的这一套举措,不可谓不精明。

但,人算不如天算啊!

谁也没想到,朱元璋棺材板还没焐热,他的好孙子朱允炆就开始拆他的台了:削藩。

史称“建文新政”,相比较下,这个政治手段,差朱元璋真的有十万八千里。

齐泰、黄子澄、景清、方孝孺等人的格局,也是太小了,和朱元璋的万年朱家基业相比,他们仅仅是盯在明惠宗朱允炆一朝的得失上了。主要策划者方孝孺被诛十族,也是罪有应得,腐儒是真的误国!

假设一下:如果,清军入关时,镇守山海关的是朱家的宁王部,而不是吴三桂,清军还能入关吗?如果军队,都掌握在朱家人的手里,张献忠、李自成这些流民,是不是早就被灭了?

当然这只是假设,纯属个人的自娱自乐。

再如果,朱允炆不听信方孝孺的话,削藩。燕王朱棣永远是燕王,便不会有后来的“靖难之役”,更不会有后世的“宁王之乱”。

这个便宜了谁?

是便宜了朱棣吗?

不是。

是便宜了王守仁和满清啊。

一个得了万世的名声,一个得了朱家的天下。

我是坚持原创的@如今方知我,欢迎关注。

点赞10、娄底市 网友:乱世小熊

宁王朱宸濠是明朝第四代宁王,他在正德十四年时,利用南昌地方各级官僚人府谢宴之机,令带甲持刀侍卫数百人将他们包围起来,声称“奉太后密旨,令起兵入朝”。朱宸濠自称皇帝,年号顺德,发布檄文,声讨朝廷。

明武宗于是派王守仁率军平叛,王守仁调兵遣用时43天,平定了叛乱。朱宸濠大败,将士焚溺而死者达3万余人,诸妃嫔皆赴水死,朱宸濠及其世子、郡王、仪宾,并李士实、刘养正、王纶等皆就擒。

点赞11、西安市 网友:自由初吻

朱宸濠(1476年7月1日-1521年1月13日),号畏天,江西省南昌府南昌县(今江西省南昌市)人,明太祖朱元璋五世孙,宁王朱权第四代继承人。正德十四年(1519年),宁王朱宸濠起兵十万造反。杀死江西巡抚孙燧、江西按察副使许逵,以李士实、刘养正为丞相,以王纶为兵部尚书,发檄各地,指斥朝廷,略九江、破南康、出江西、占安庆,终为赣南巡抚王守仁所俘,押送南京,废为庶人,论罪伏诛,封国废除。在宁王朱宸濠之前,明朝出现了多次藩王造反的情况,比如朱棣、朱高煦、安化王朱寘鐇等。但是,在宁王朱宸濠之后,明朝就没有出现藩王造反的情况了。

  一

  首先,宁王朱宸濠是朱元璋的第17子朱权的玄孙。对于第一代宁王朱权来说,和朱棣一样,都被朱元璋分封到明朝的北部边境,而且都手握重兵。不过,在靖难之役后,朱棣显然对宁王朱权不太放心,不仅把他原来的封地赐给了三个蒙古王(兀良哈部族的首领们),还把宁王朱权安置在江西。从这一角度来看,宁王朱权的遭遇显然让他的后人朱宸濠极为不满,从而成为他起兵造反的原因之一。

  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九月,因为巡视江西右佥都御史王哲不附己,朱宸濠宴请王哲,结果在这场宴会之后,王哲就突然病逝了。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宁王府典宝阎顺、内官陈宣、刘良等到都城揭发朱宸濠的不法之事,朱宸濠遣同谋刘吉收买幸臣钱宁等人,结果不仅未问他的罪,反而将检举者阎顺等发往孝陵卫充军。对此,在笔者看来,宁王朱宸濠不仅收买了不少明朝大臣和宦官,还对明武宗朱厚照谄媚臣服,这也成为他能够顺利发动叛乱的原因之一。

  对于宁王朱宸濠来说,得知明武宗有在宫中张灯为乐的爱好,故于正德九年正月,向明武宗贡献新样四时灯数百,穷极奇巧,并派人亲自入宫将灯悬挂起来,尽管因偶不小心,引起火灾,将乾清宫烧成一片灰烬,但明武宗仍挺高兴。

  到了公元1517年秋,他派密探到都城,以便向他报告那里的情况。同时他设立了一个驿传系统给他传递消息。他的谋士们警告他不要谋反。他应当等到皇帝去世,届时在随着发生的混乱中,从而起兵造反。不过,对于宁王朱宸濠来说,显然已经急不可耐了。而这,也让宁王朱宸濠的罪行逐渐暴露出来了。

  二

  公元公元1519年春,孙燧已递送了七份关于宁王谋反的报告,再三再四地说,宁王的确将要反叛。但都不起作用。对此,在笔者看来,前面已经说过,宁王不仅收买了明朝都城和宦官,更赢得了明武宗朱厚照的好感。所以,除非宁王正式起兵造反,否则,仅仅凭借他人的上奏,朝廷也不会把宁王怎么样。

  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御史萧淮上疏揭发宁王的罪行:“宁王不遵祖训,包藏祸心,招纳亡命,反形已具。”并且指出:“不早制,将来之患有不可胜言者。”因为是御史上奏,这让明武宗感到事关重大,派驸马都尉崔元、都御史颜颐寿、太监赖义等携带圣旨前去,收其护卫,令其归还所夺官民田。值得注意的是,到这个时候,明武宗朱厚照也没有痛下杀手,其目的是让宁王有所收敛,不要做得太过分了。但是,宁王得知消息后,却不是这么想的。正所谓做贼心虚,宁王认为这是明武宗已经察觉到自己要谋反了。所以,在收到圣旨之后,宁王决定马上发动叛乱,目标直指明朝皇帝的宝座。

  三

  与此同时,宁王朱宸濠积极铸造印章,共得“护卫及经历、镇抚司、千、百户所印,凡五十有八”;为置备兵器,又“遣人往广东,收买皮帐,制作皮甲,及私制枪刀盔甲,并佛郎机铳兵器,日夜造作不息”;朱宸濠还曾邀请江湖巨盗杨清、李甫、王儒等百余人人府为“把势”,又招募凌十一、闵廿四等流窜在鄱阳湖的强盗500余人。对此,在笔者看来,虽然宁王朱宸濠的准备比较充分。但是,作为明朝之下的藩王,宁王难以募集到正规训练的士兵,所以,其部下往往是一群乌合之众,这也成为他起兵之后,很快被平定的重要原因。

  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六月十四日,朱宸濠利用南昌官吏谢宴之机,命令持刀侍卫数百人将他们包围起来,声称“奉太后密旨,令起兵入朝”。在古代历史上,很多造反都打着太后的名义,比如三国时期的高平陵之变,钟会之乱等。在起兵之后,朱宸濠自称皇帝,年号顺德,集兵号称10万,发布檄文,声讨朝廷。对于朱宸濠来说,命其将领闵廿四等攻下九江、南康(治今星子县)。

  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七月初一,朱宸濠留宜春王朱拱樤、内官万锐等守南昌城,自率水师号10万,战船千艘出鄱阳湖,蔽江东下,攻打安庆,指向南京,欲攻取南京即帝位。对此,在笔者看来,如果让宁王朱宸濠顺利攻下南京的话,不仅会获得物资和兵马上的补给,也会壮大己方的声势。从这一角度来看,朱宸濠的规划显然是比较合理的。

  四

  最后,计划赶不上变化,宁王朱宸濠的叛军袭下南康(今星子)、九江,顺江东下至安庆(今属安徽),就遭到知府张文锦、都指挥杨锐抗击,被迫顿兵城下。九江于正德十四年(1519)7月13日陷落,府城安庆(离南京150多英里)于7月23日被包围。但是,宁王率领的主力直到7月26日才向南京出发。

  得知这一情况后,江西南部的巡抚王守仁(王阳明)已经集结了一支大军,并定下了抵御宁王的战略。在王守仁(王阳明)看来,南昌的守军不多,宁王带走了大部分将士。所以,王守仁拒绝部将急赴安庆的建议,计划直克南昌,俘获朱拱樤,然后在长江与宁王的主力交战。他推断宁王将赶回去保卫他的总部,而不是继续往南京前进。果然,正久攻安庆不下的朱宸濠得知南昌已被攻破,遂解安庆之围,回师争夺南昌。

  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七月二十四日,两军相遇于南昌近郊的黄家渡,吉安知府伍文定采取诱敌深入、南北夹击的战术,使朱宸濠首战败阵,被斩杀淹死者数以万计。七月二十六日早晨,王守仁采纳随军的万安知县王冕的计策,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焚毁朱宸濠副舟。朱宸濠大败,损失3万余人。在此背景下,朱宸濠及其世子、郡王、仪宾,并李士实、刘养正、王纶等皆就擒。朱宸濠谋叛朝廷,自起兵开始,到失败仅43天。而这,自然让其他明朝藩王受到了震慑。所以,在宁王朱宸濠之后,明朝就没有出现类似的藩王造反事件了。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