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数码科技

为何东晋被称为“王与马,共天下”?

提问时间:2023-07-05 11:46关键词:何东

为何东晋被称为“王与马,共天下”?

点赞1、安阳市 网友:井熙泽。

司马睿在西晋皇族中,地位和名望并不高。司马睿刚到建康的时候,江南的一些士绅、豪族、大地主嫌他地位低,不怎么看得起他,也不肯来拜见他。为了这个,司马睿心里很不踏实,要王导想个办法。

王导(276年-339年9月7日),字茂弘,小字赤龙、阿龙。琅玡郡临沂县(今山东临沂)人,是东晋政权的奠基人之一。早年便与琅玡王司马睿(晋元帝)相善,东晋建立后,先拜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武冈侯,后又进位侍中、司空、假节、录尚书事,领中书监等职。历仕晋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

司马睿(即晋元帝,276年-323年),字景文,出生于洛阳,河内温县人,东晋开国皇帝(318年-323年在位),琅邪武王司马伷之孙,琅邪恭王司马觐之子,晋武帝司马炎的侄儿。

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和皇帝司马氏力量势均力敌,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晋司家族与琅邪王氏家族有着历史渊源。从司马睿的祖父被封为琅邪王开始,就和显赫家族琅邪王氏来往。第一代的琅邪武王司马伷与琅琊王氏大臣王衍关系就非同一般。他们相互联姻,双方交好达数十年之久。所以王氏兄弟与晋元帝司马睿在谈到王、马(这里指司马,后同)关系时,总说是朋友之情、手足之谊。王与司马更是一种以家族集团利益为基础的、长期发展起来的、相互利用的政治关系。

西晋“八王之乱”后。公元307年,新一代的王马组合,便是琅琊王司马睿和王导。司马睿南渡初到建康(今南京)时。前面说了,司马睿才不出众,声望不高,和司马昭的嫡系已经隔了三代了,江东的士族们压根就看不起他,集体选择了对他无视,他去了建康个把月,就没有一个人去拜访、看望他,司马睿的政令根本就得不到贯彻落实。他没有办法,只好找王导商量解决办法。

王导有一个堂兄叫王敦,年轻时相貌俊秀,生性洒脱,因娶晋武帝之女襄城公主(也称舞阳公主)为妻,官拜驸马都尉,当时在扬州做刺史,很有点权势,在江南一带名气很大。王导对王敦说,司马睿虽然是皇族,在民间地位并不高,你在这一带很有名气,势力很大,应该帮司马睿一把,说不定以后你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王敦高兴地答应了。

王导认为,江东一带经济富庶,文化发达,人们讲究出身、名望,不在乎地位、官职。当地有一个风俗,农历三月三是当地的“禊(音xì)节”,也就是“上巳节”。大家还记得王羲之《兰亭集序》有这么一句话吗?“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褉事也”。说的就是农历三月上旬“巳日”这一天。三国魏以后,固定为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人们到水边嬉游,消除不祥,所以叫做“修褉”事。大家相约到水边沐浴、洗濯,饮酒赋诗,借以除灾去邪,这些活动,古俗称之为“祓禊”。后文人将饮酒赋诗的集会,也称为“修禊事”。这一天,司马睿坐着豪华丽的轿子在前面走,王导率众官员骑着马后面跟着。当地士族知道王导是大家旺族的名流,对司马睿这么尊敬,认定这个司马睿必定大有来头。再往后看,不得了啊,大将军、驸马都尉王敦等有名望的人尚且跟在司马睿他们的后面,江南的士族为此大惊。江东贵族顾荣、纪瞻当时也在。他们看到司马睿和王导的气场,心里很佩服,就在道旁下拜。其他士族子弟一见也跟着下拜。司马睿让停下轿马,向顾荣、纪瞻等一一还礼,态度谦逊有礼。大家深受感动。

王导回去后又对司马睿说:“顾荣、贺循是这一带的名士。只要把这两人拉过来,就不怕别人不跟着走”。 司马睿同意了,就让王导上门请顾荣、贺循出来做官,两个人都高兴地答应了。从此以后,江南大族纷纷拥护司马睿,司马睿就这样在建康就站稳了脚跟儿。司马睿后来听从王导的安排,在拉拢了江南的士族的同时,又吸收了北方不少人才,司马睿由此巩固了地位,心里十分感激王导。“五胡乱华”后,北方胡人、羯族相互攻杀,洛阳被他们占领,北方的士族文人纷纷逃到江南避难,王导劝说把他们中间有名望的人吸收到王府来。司马睿听从了,接纳了106人,让他们在王府里做官。

建武二年(318年)4月23日,晋愍帝司马邺死于汉国,汉国,这里是指刘渊建立的前赵,消息传到江东,司马睿于4月26日继皇帝位,称晋元帝(谥号),改元为“太兴”,史称“东晋”。 司马睿即位后,知道自己在皇族中声望不够,势孤力薄,怕皇位不稳,所以重用了王导等人。在王导的运筹下,司马睿得到了南、北士族的支持和拥护,稳定了东晋政权,维持了偏安局面。司马睿十分感激王导,称他为“仲父”,把他比作东晋的“萧何”。任他为宰相,执掌朝政。王导也经常劝谏司马睿克己勤俭,优待天下士民,与人为善,团结力量。司马睿和王导在草创期上演了一场君臣相敬相爱的佳话。

东晋成立后,王导始终占居中枢之地,官居宰辅,总揽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国政大事。王敦则兵强马壮、执掌兵权、征讨于外,控制着长江中游要地。王氏家族子弟几乎垄断了朝廷内外的高官要职。当时东晋朝中,有四分之三的朝野官员是王家人,或者与王家相关的人。另外,王家在南朝时期出了八位皇后。可见王家权势之大。因此,时人称“王与马,共天下”。这种局面一直维持了二十余年,直到后来王导死后,庾氏家族兴起,这种局面才告结束。

点赞2、梧州市 网友:暧心少年

谢谢邀请!西晋末年北方大乱,江南一带相对安定多了,琅琊王司马睿想到南方避祸,就请示皇上到南方任职,皇上就任命他为安东将军,坐镇建业,掌管扬州军务。司马睿知道王导是琅琊王氏贵族,在上流社会名气很大,且有胆有识,他的兄弟,有几个掌握军权,所以就把王导带在身边。由于司马睿年轻,初到江南,没有什么声望,一切都依靠王导。王导心想,要想使司马睿在江南站住脚,必须得到江南大贵族、大官僚的支持。

建业当地有个风俗,每年三月三,人们都要到江边修禊,也就是踏踏青,逛逛庙会,求神保佑,避祸消灾。这一天江边集市上的人非常多,王导就陪着司马睿到江边凑热闹。司马睿坐着小骄在前边走,王导带领一些官员,神情恭敬地跟在两边,随行的兵丁仪表庄严,非常有气派。当地的大小官僚,只知道王导的名气,看他对司马睿这么恭敬,都非常吃惊,心想这人一定有来头。江东的大贵族顾荣和纪瞻看到后,连忙向司马睿下跪行礼,司马睿就叫队伍停下来,走下轿子,向顾荣和纪瞻还礼,使顾荣和纪瞻非常感动。过后王导又亲自把顾荣和纪瞻找来,让司马睿给他们封官。这事传得很快,一些大贵族、大官僚都愿意来为司马睿效劳。还有北方来逃难的人才,王导都能利用,按照能力大小,给他们有所安排。几年之后,江东一带就被治理得非常安定。

公元313年晋愍帝司马邺即位,司马睿为了避司马邺之讳,把建业改为建康。

公元317年,王导感到时机成熟,司马睿就在建康称帝,司马睿就是晋元帝。

东晋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王导的王氏家族,因此,当时就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

点赞3、余姚市 网友:苍白的笑

因为东晋王朝是建立在门阀士族的基础上的,司马氏与门阀之间相辅相成,形成一定的默契,共同维持帝国的运转。

“王与马,共天下”这句话出自于东晋建国之初,有两层含义:第一个自然是指琅琊王氏与晋元帝司马睿之间的平衡;第二层含义则是以王氏为模板的门阀势力与司马氏之间的平衡,因为随着历史发展,与司马氏共天下的“王”已经变成了“庾”、“桓”、“谢”等。

1,形成

西晋初,司马睿的爷爷司马伷被封为琅琊王,封地在琅琊国,这为司马睿与琅琊王氏的合作打下了基础。其实早在东晋之前就有过一个“王与马,共天下”的版本,这个版本的主人公是东海王司马越和王衍。

公元306年,西晋一场轰轰烈烈的“八王之乱”以东海王司马越的胜利告终。此时的司马越面对的是满目疮痍的国家,既掌控了朝政,也不得不面对四方之敌,王衍则作为百官之首与司马越合作。一方面司马越只是司马懿四弟司马馗的孙子,属于皇室成员中的旁枝末节,号召力不够,需要依赖王衍这样的名士替他延揽人才;另一方面王衍需要司马越为琅琊王氏提供权力和地位,保证家族的昌盛。

当时的司马睿和王导都在司马越阵营,司马越和王衍版的“王与马、共天下”为司马睿和王导版的“王与马、共天下”提供了参考。

公元307年,司马睿在王衍堂弟王导的建议下避祸南渡至建邺。相对于江南士族而言,司马睿是外来人,在江南毫无根基,司马睿不得不依赖琅琊王氏的名望来拉拢人心。王导、王敦趁着三月初三上巳节百姓庆祝的时候,恭恭敬敬地跟在司马睿后头,替他摇旗呐喊,为其马首是瞻,南方士族顾荣、纪瞻等人看了又惊又俱,连琅琊王氏都这么敬服司马睿,他们哪还敢抵抗,于是以顾荣为首的南方士族立马拥立司马睿,一起建立起东晋王朝。

司马睿即位之初,不敢以臣僚视王导,甚至引王导登御床,称呼其为“仲父”,王导在内辅政、王敦在外领兵,这就是东晋初期的“王与马,共天下”,王氏和司马氏达成一种平衡的共识。

另外与其他门阀士族之间也达成平衡。司马睿为保障南渡衣冠的利益,设置侨置郡县,让跟随自己南渡的北方士族拥有自己的小王国;对南方士族则加官进爵,加强对南方人才的笼络,有研究表明司马睿手下官吏南、北比例在四六比左右。

2,发展

然而这种平衡是很危险的,一旦一方的势力压过另一方就会形成倾轧与动乱。所以后来司马睿猜忌王敦,重用刘隗、刁协激起王敦反叛;及王导、王敦死后,庾氏(庾冰、庾翼)、桓氏(桓温)、谢氏(谢安)以及太原王氏(王坦之)、桓氏(桓玄)等势力相继兴起,形成另一种“王与马,共天下”的模式。其中王导、谢安等执政温和,与司马氏可以和平共处,王敦、桓温以及桓玄则相对强势,甚至可以对司马氏“篡天下”,但是一旦形成“篡天下”之势,其他门阀士族必会团结一致,群起而攻之,所以王敦、桓温、桓玄都以失败告终。直到草根出身的刘裕出现后,一手牢牢抓住东晋军队,一手打压士族、起用寒门,才打破这种约定俗成的平衡,灭亡东晋。

可以说只有在门阀士族的支持下司马氏才能在建邺坐稳龙椅,所以纵观东晋一百多年历史,都没有一个存在感特别强的皇帝,因为他们缺少强势,作为不起来,政治、军队、名望都在士族手中,帝国利益也被士族瓜分,皇帝存在的意义是平衡各方势力,东晋王朝也是士族与司马氏之间、士族与士族之间平衡的产物。

“王与马,共天下”是东晋政治模式,最终目的则是为了平衡。“荆扬衡、天下平”,其实不仅是政治上,东晋在局部分配上也追求平衡,只有平衡才能维稳。

所以说,在东晋之初是琅琊王氏与司马氏共天下,之后则是以琅琊王氏为模板的门阀士族与司马氏共天下。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金陵物

点赞4、福清市 网友:九分帅气

这个问题田余庆先生在《东晋门阀政治》一书里有比较详尽的论证,我在这里撮要概述一下他的观点吧。

按照田余庆的论证,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和王导、王敦的关系,很大程度上是王衍与东海王司马越的关系的复刻版。

西晋的八王之乱最后是东海王司马越和成都王司马颖的对峙,东海王司马越的封地在今天的徐州和山东南部一带,王衍是当时名士,也是东海王司马越的谋主。当时司马睿在西晋宗室中并不显眼,是相对比较边缘的人。

原因很简单,他并非出自晋武帝司马炎一系,而是司马懿的儿子司马伷。司马伷在曹魏末期开始出仕,历任兖州刺史等职。入晋后,先封为东莞郡王,改镇徐州。参与了平吴之役,率徐州军队数万出涂中,立有大功,因为后来被改封为琅琊王。

司马伷死后,其子司马觐袭爵,司马觐死后,即由司马睿袭爵为琅琊王。但西晋的爵位是一回事,实际的职务和权力大小又是另一回事。在八王之乱中,司马睿的军职还是安东将军,在当时的军事职务序列中,前面还有征东、镇东,地位都比安东将军高,安东将军的地位并不算特别高。

在八王之乱后期,司马越和司马颖对峙,双方都从自己的封地和辖区征调军队来进行战争。所以,司马越和王衍率军前往都城洛阳一带去作战,并且一度控制了洛阳朝廷,留下来在司马越的东海封地负责弹压地方,征调军队和后勤物资的,主要就是司马睿和王导。

江南一带当时属于扬州刺史辖区,也是东海王司马越的势力范围。所以司马睿和王导南渡的初期,主要任务仍然是为司马越筹集军队和物资,来支持司马越在中原地区的战争。

但从王家内部尤其是王导的打算来看,显然是已经意识到了中原大乱,短期内不可能恢复,司马睿作为相对边缘的宗室,南渡之后如果中原沦陷,就可以支持他称帝登基,承继大统。

司马越和司马颖在中原地区的战争最终耗尽了双方的主要力量,就开始各自援引北方少数民族。刘渊、石勒等匈奴、羯族力量即是由司马颖招引来的,主要用于对付司马越。后来,也是石勒俘虏了司马越和王衍。而司马越一方则主要招引鲜卑势力。

顺便说,田余庆先生认为,后来东晋立国后和刘渊、石勒等不来往,实际上也是司马越和司马颖两个阵营的自然延续,而并非出自所谓的民族大义。

南渡的时候,司马睿名位和权力都不算太大,可以说,如果没有王导在江东地区的经营和支撑,没有王导的弟弟王敦镇守荆州地区,东晋即便想偏安江南一隅也不可得。所以,南渡之处,东晋的偏安之局也是由王家内外支撑起来的。

司马睿在后来被王敦胁迫的时候曾表示,如果实在不行,他可以退位以避贤路。这也说明司马睿也很清楚,他自己并没有什么实力,真正掌握东晋局面的是王氏兄弟,他不过是个作为门阀政治的点缀的皇帝而已。

也是在这个意义上,田余庆先生说,西晋是皇权以门阀为点缀,真正掌权的都是司马氏宗亲,而东晋则刚好相反,是门阀以皇权为点缀,真正掌权的是相继而起的门阀。先是琅琊王氏,其后是颍川庾氏,谯郡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而所谓的王与马共天下,前期是指琅琊王氏,后期是指太原王氏。

而且,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长江中上游的荆州由一家掌握,下游由另一家掌握,保持着平衡局面,避免出现上下游和内政和军政由一家全面掌握。如果出现这种局面,那么越往后,皇权就会越没有点缀的作用。

这个局面一直维持到后来门阀在内斗中衰落,作为二等士族的北府兵将领的崛起,东晋也就走到了尽头。

无论是上游的荆州还是下游的扬州、徐州、豫州等刺史,实际上的支撑力量都是从北方来的流民。王敦叛乱的时候,朝廷赖以平叛的力量即是所谓流民帅的苏峻,但苏峻都来又叛乱了。之后,经过郗俭整顿,流民才成为下游的主要军事支撑力量。而到淝水之战前,谢安命谢玄从流民中招募军队,是为北府兵。

北府兵的主要将领基本上出自二等或低一些的士族门第,并不是纯粹的寒门出身。初期,流民受门阀操纵,作为门阀政治的棋子被使用。但随着门阀士族内斗的扩大,门阀士族也无法持续出现足够的军政人才,所以作为北府兵将领的刘毅、刘裕等相继崛起,最终由刘裕取代了东晋。

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王与马共天下,一开始确实是琅琊王氏与司马氏共享东晋的政治权力,但实际上正如这个说法所表明的,王在前,司马在后,皇权只是门阀士族的点缀。就整个东晋一百年的历史来说,则是司马氏与门阀士族共享权力,皇权始终不振,门阀始终掌握着东晋的内外军政大权。

点赞5、廊坊市 网友:笑丿剑霸

中国历史上的东晋王朝,可以说是一个十分“奇特”的王朝。东晋政权虽然名义上是一个“君主专制”的王朝,可东晋一百余年间真正掌权的皇帝并没几个,反而世人对于东晋政局还有着这样一句谚语,“王与马,共天下”。所谓“王与马,共天下”,指的其实就是王家与皇帝司马氏共分天下,而这个王家正是魏晋南北朝时代,赫赫有名的琅琊(今山东青岛、临沂)王氏。

?那琅琊王氏究竟是如何做到,能与皇族一起共分天下?想解答这个问题,就不得不先来理清下,琅琊王氏与东晋开创者晋元帝司马睿间的关系了。晋元帝司马睿本为琅琊王,琅琊王氏即在其封国之内,而琅琊王氏中的王导早已是当地知名的名士。是故,当权臣司马越拜司马睿为平东将军监徐州诸军事时,司马睿便立即请王导为自己幕僚并委以重任。可见王与马的紧密合作关系,其实当司马睿尚在琅琊时就已建立,而这也为日后王导策划司马睿的南渡打下了基础。

永嘉元年(307年)九月,鉴于西晋政局的恶化,司马睿在王导的策划下离开了封国琅琊,与其他四位宗室诸王渡江来到了江南。十年后的317年,随着北方的沦陷,怀、愍二帝的被杀,司马睿也正式登基称帝,建立东晋政权。然而,司马睿的南渡与登位,绝非如文字记载般顺利,如果没有王导,王敦兄弟为首的琅琊王氏的协助与支持,仅靠皇族身份单家渡江的司马睿。恐怕也是凶多吉少,难得江南士族人心,并最终在五位王爷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位登大宝。

??

因为,王导在司马睿心中或东晋政权中的地位也绝非是一个普通谋士或大臣,司马睿更不再是一个拥有绝对权威的领导者。大多数的情况下,不是由司马睿领导王氏家族,而作为皇帝的司马睿,反需依靠并服从于王氏家族的力量。可以说王导为司马睿的未来做出了规划,这些规划在符合司马睿利益的同时,更维护了以导为首的王氏家族的利益,因此司马睿不会反对其规划也更不敢反对。

更何况,本就无威无望又权轻众寡的司马睿想要征服江左,也只得依靠势力甚隆的王氏家族去联系,并期许得到江东士族的支持(魏晋南北朝时取得士族认同,是建立政权最重要的因素)。如司马睿刚渡江时,江东士族对其并不重视,于是王导就趁要同司马睿一起出行观看习俗仪式的机会,来提高司马睿的威望。当司马睿坐着肩辇出行时,王导和王敦等有名望的北方士族就骑马在后面跟随,烘托出司马睿威严。江南士族纪瞻、顾荣等人看见司马睿如此威严,又有这么多北方士族支持,都纷纷来路旁拜见他。王导也成功利用自己的声势,提升了司马睿的地位。

??

之后,司马睿位登九五,本就强势的王氏家族也必然将以拥立之功,获得更大的权势。随着王氏权势愈大,本身就权轻众寡的晋元帝司马睿也就愈难驾驭,而在这权力的此消彼长之下,随着皇权的被消弱,门阀士族权力的坐大。“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形成,自然在所难免。

参考资料:

田余庆 :《东晋门阀政治》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9

点赞6、淄博市 网友:寂念流年

短暂的西晋王朝在八王之乱后逐渐走向了灭亡,五胡乱华,北方生灵涂炭,十六国此起彼伏,国家政权更换频繁,内忧外患,严重威胁着统治政权的安危。

这一状况迫使统治集团内各积极暂时放下了敌对行为,联合起来,为一个共同的生死存亡问题,形成暂时的统一联盟,一齐帝国家破国危的艰苦岁月。

因此,在西晋崩坏后,国家政权内的各个阶层、各个派别所代表的强势力量最大程度达成妥协,容忍和接受对方,各司其职,一致对外,大家共同保司马晋氏,衣冠南渡,形成了一个“共治时代”。


这样的一个时期,是不是跟70多年前那场劫难时很像?

北方陷入八王之乱及五胡进入中原的战乱之中,司马家的司马睿准备过江避乱,而众多的往南方避难的北来人口急需寻找政治靠山和政权保护。王导、王敦为首的北方门阀世族清醒地意识到在南方复制以司马氏为黄帝的东晋政权对于蜂拥而来的大量北方移民是多么的重要。

王敦、王导兄弟是司马睿立足江南的坚定支持者,也是司马氏政权移驻建康的积极策划者。

对于大量北来人物,王导劝司马睿收其贤人君子,与之图事,面对南方门阀世族,司马睿初到建康,南方门阀们一时不知所措,也是王氏兄弟网罗南方世族,站在了司马睿身边,这样才促成了北来世族与吴地门阀联合建立了东晋。

可以这样说,东晋其实是王氏兄弟一首建立的,而这个政权,以北来世族为主导,南方门阀为辅助,至于晋室,则只是将他们联合在一起的旗帜。


东晋建立之后,王氏兄弟控制着直接印象建康生死存亡的战略要地和朝廷权力中枢,因此,他们是东晋政权的实际操作者,可以左右东晋政治的具体走向。

是故,才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

那么为什么会是“王与马”而非其他家族呢?

八王之乱后期,晋惠帝的子孙全部死亡,惠帝的兄弟成为当时司马家中血统最近的亲属,司马越作为八王之中最后出手的,赢得了疮痍满目的江山,却也独吞了八王之乱的全部恶果。

司马越并不具备皇室近属名分,他与皇室的血缘相当远,按血统算,他是司马懿弟弟司马钟的孙子。所以,他号召力有限,在面对胡人军队逼近洛阳的威胁时,他只能力求联络关东的士族名士,利用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实际力量俩巩固自己的统治。

夙有盛名的琅琊王衍被司马越看重,他们密切合作,共同经营一个风雨飘摇的末代朝廷。两人狼狈为奸,以名士点缀,操纵皇帝,剪除异己,羁縻方镇,应付叛乱。


王氏的老家琅琊,是司马睿的封国,而司马睿的琅琊国与司马越的东海国相邻,都在徐州。而当初八王之乱时,司马睿在成都王司马颖与司马越相争中投降了司马越,所以司马睿成为了司马越物色的为其看管后方的角色。

老狐狸王衍看出了司马睿的重要性,于是把自己的从弟王导安排到了司马睿身边,成为其亲信。

这样一来,西晋将亡未亡时,有王衍与司马越的“共治”,北方更乱之后,王导劝司马睿南下,于是顺理成章有了 后来王导与司马睿的“共治”。

但更为关键的是,王导是一个相当厉害的角色,在永嘉东渡的过程中,他利用与司马睿的关系,成为了南渡北方士族的领袖,而到了南方后,又是他,成功笼络住了对司马睿抱有疑虑的吴地门阀,使得南北门阀结盟,推司马睿上位。

东晋继续存在符合当时南渡世族和吴地门阀的利益,北方已经被胡人占据,南方也岌岌可危,此时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军事集团来保障双方的利益。

北方门阀自组政权,这显然不符合南方门阀利益,而西晋时,西晋政权认为江东是多事之地,吴地门阀长期被边缘化,使之在面对北方士族的时候缺乏自信。


此时,在南方组建司马家政权,吴地门阀的利益得到保障,也能跻身到政治权力中心,他们何乐而不为呢?

王导正是在南北士族门阀的支持下,扶着司马睿上位,而司马家此时早就没有什么势力,只能让大族推着走,从而只能走向“王与马,共天下”的门阀政治时代。

“王”不仅代表着琅琊王氏在政治上的强势,同时也代表着门阀在皇权面前的强势。

点赞7、鹰潭市 网友:你是暖光

话说在东晋,这个王家和司马皇室是平起平坐的,甚至“王”还要在前面,这就很离谱了,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家族,竟敢排在皇室的前面?这背后到底有着什么样的故事?

琅琊王氏

司马睿

这事就得从司马睿这个东晋的开国皇帝说起,当时还是西晋,因为分封嘛,司马睿作为皇族自然也有了自己的封地。

但悲催的是,司马睿被封到了建康。建康原本是东吴的都城,也就是说司马睿的封地在当年东吴的旧地,西晋虽然统一了全国,但东吴那群士族可一点不给西晋面子,加上八王之乱刚刚平息, 南方士族更是没把西晋放在眼里。

司马睿

也就是说这个司马睿去到建康后可以说是一点威望都没有,根本就没人听他的。当然,如果西晋一直存在着,他在建康做个吃喝不愁的潇洒王爷也不错。

但司马睿才刚到建康没多久,北方就出事了,永嘉之乱,西晋的皇帝没了,这不就相当于是西晋灭亡了。于是这司马睿就开始慌了。

以前西晋还在,就算这些南方士族不正眼看自己,至少自己还是个皇族,表面工作还得做做,但现在好了,自己能不能保住性命都两说。

这个时候,传说中的“王”就登场了。

永嘉之乱

琅琊王氏

这个“王”说的就是琅琊王氏,这个琅琊王氏其实早在三国时期就已经非常有名望了。曹魏时期凉州刺史王浑、幽州刺史王雄、“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都是出身琅琊王氏。

到了西晋又出了个王乂,官至平北将军,他的儿子王衍在西晋末年更是叱咤风云的人物,但身为宰相的他想的不是如何把西晋从灭亡的边缘拯救回来,而是把自己两个族弟王澄、王敦分别安排到了荆州和青州去,自己坐镇洛阳,来了个狡兔三窟。

总之,琅琊王氏在当时绝对是最有威望也是最有势力的大士族。更重要的是,本文的主角司马睿身边也有一个琅琊王氏的人,那就是王导,只不过王导是不是王衍安排过去的就不得而知了,如果是,那不得不说这琅琊王氏真是四处押宝。

虽然琅琊王氏在当时已经非常辉煌了,但依旧不是他们家族最巅峰的时期,琅琊王氏的巅峰时期是东晋时期,而将琅琊王氏推到这个巅峰的就是王导。

琅琊王氏

“王与马,共天下”

永嘉之乱后,西晋名存实亡,随着北方的皇族一个一个地死去,司马睿这个身在南方的皇族似乎就成了司马家最后的希望。

但上面说过,司马睿在南方那是一点根基都没有啊,那些南方的士族本来就对他爱答不理,现在西晋都没了,他的处境就更尴尬了。

别看他姓司马,但想在南方恢复家族往日的荣光谈何容易,用白手起家来形容都不为过。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这个王导。

当然,王导虽然出身琅琊王氏,当时也还有上面提到的王敦、王澄等人在外手握重兵,但由于琅琊王氏本身就是四处押宝,王导也指望不上这些人,他能靠的也只有自己琅琊王氏的出身和智慧。

王导

随着西晋的灭亡,那些北方的士族在北方也待不下去了,衣冠南渡来到南方成为了难民。这部分北方逃难而来的士族虽然在南方也没有根基,但或多或少都还有点名望。

所以王导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这部分人先团结到了一起,毕竟他们琅琊王氏也是北方士族,这事倒也简单。

但俗话说不管多少个零相加,最后还是等于零。没有真正手握粮食、士兵、话语权的南方士族支持,司马睿和王导都不可能在南方站稳脚跟。

于是王导就开始了他的第二步计划。农历三月三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这才是正儿八经的中国情人节,痴男怨女们在这天结伴踏青,密林幽会、交换定情信物私定终身等等。

要知道,普通人哪有这闲情雅致,吃饱肚子才是他们首要考虑的,所以能出去过节的基本都是那些吃穿不愁的士家子弟。

三月三

王导正是看中了这点,让司马睿在这天大摆车架,盛装出行,自己则带着一些北方士族自己簇拥在侧。

这些南方士族一看这架势,不少都控制不住自己跪倒在地,只要有一个跪了,人群一下子就跪倒了一大片。

王导顺势就收服了一部分南方的士族,司马睿终于有了一点根基,得以在南方称帝,为司马家续命百年。

当然,这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手段,更多的史书就没有记载了,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王导通过拉拢的方式团结了一部分南方士族。

而史书之所以没有记载,是因为王导和司马睿接下来的一些手段有点见不得光,他们虽然没让史官记载,但有些痕迹是抹不掉的。

近些年就有学者和专家发现当时官职的调动很蹊跷,刺史这样省一级的重要职位,原本都是南方士族在担任,但很快就被换成了北方士族。

哥俩一文一武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王导和司马睿可没少用其他手段,再结合琅琊王氏当时还有个手握重兵的王敦在外面,东晋这边王导已经打开了一点局面,王敦全力支持这边是完全说得过去的。

那么南方士族乖乖听话把官职让出去也就说得过去了,毕竟你不让,王敦完全可以打到你让为止。

所以可以看得出来,司马睿之所以能快速在南方站稳脚跟建立东晋,背后最大的助力就是王导和王敦两个琅琊王氏的领军人物。

甚至在司马睿登基那天,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司马睿竟然让王导和他一起坐坐皇位,且不说司马睿是不是真心的,反正王导肯定是不敢坐,但也能看出他当时的一个地位,于是乎在民间就流传出了“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了。

一起坐坐

结语

只是这个司马睿确实也不厚道,人家琅琊王氏辛辛苦苦帮你在南方打下基业,这小子居然卸磨杀驴,为了收权,把人家王导给撤职了,换上了自己人,这事王导自己倒是没说什么,但王敦一下子就跳起来了,你这把王导给办了,下一个是不是就轮到我了?于是直接起兵造反了。

更重要的是,王敦这一造反,朝廷上下就没有多少支持司马睿的,以至于王敦很顺利就打进了建康,由此更能看出“王与马,共天下”绝对不是一句戏言,甚至“王”能排在前面也很正常。

点赞8、大兴安岭地区 网友:牙笑眼

琅琊王氏最辉煌的时期,则是在“王与马,共天下”东晋朝时。马是东晋开国皇帝、晋元帝司马睿,王便是琅琊王氏一族最显赫的人物王导。司马睿最初受封琅琊王,得到王氏一族的鼎力支持。晋末丧乱,在王导的策划下,又拥立司马睿建立东晋政权。可以说,司马睿的发迹,和琅琊王氏是分不开的。所以司马睿在登基典礼上,让王导与他一同坐在龙椅上,“王与马,共天下”也传为佳话。王导官居宰辅,共辅佐了元帝、明帝、成帝三任帝王,成为东晋初期,王朝的实际缔造者和操纵者。王氏子孙及家族成员也多为朝中要员。

点赞9、寿光市 网友:林有病

王与马共天下。这是描述东晋时期的政治现实。

在一个庞大的门阀家族和皇族共治天下的局面,很多人都会在想,东晋的未来会是怎样?

到底是王家压倒司马家,还是司马家压倒王家。又或者是共存共荣呢?

历史给出了一个答案:虽可共治,但无法久安


晋室东渡,王家出力

西晋怀帝永嘉五年,洛阳城破。西晋到此结束。

整个北方即将被少数民族长期占据的时代就要到来,而江南依旧是宁静如初。

大量人口为避战乱从中原迁往长江中下游,史称“衣冠南渡”。

西晋完蛋了,但是大片的土地还是掌握的晋朝的手上。他们就准备扶持一位新君。

琅邪王司马睿此时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


江南战争很少,社会稳定,在永嘉及以后的时间中,北方大家族纷纷难逃,

而司马睿在洛阳时,就与王导“秦相亲善”,“契同友执”。王导属琅邪王氏,是北方士族的代表人物。

他们一拍即合,大家就选司马睿吧,毕竟也是北方人。

于是呢王家就拥立司马睿做了皇帝,开始了共治天下的局面。

王家在西晋前期风光无限

司马睿对王导始终十分尊敬,称王导为「仲父」。历元、明、成三朝,王导的地位一直十分崇高。成帝给王导的手诏总是用「惶恐言」、「顿首言」、「敬白」之类的语言,他还亲自驾临王导的府邸,礼敬王导的妻子。


王导每次上朝,晋元帝都要起立相迎。所以「王与马,共天下」的典故有着实际的历史含意,反映了东晋门阀政治的特殊背景。

但是自从王敦上台之后,两者的关系就出现了裂痕,最终走向的叛乱

王敦之乱,同盟体系的崩溃

受司马睿重用的刘隗亦不喜欢见到王氏的坐大,要求司马睿削弱王敦,并提议以宗室司马承任湘州刺史,出镇湘州,后王敦写信劝刘隗与他修好,刘隗亦拒绝。

这就让王敦很不爽。

永昌元年(公元322年),王敦以诛奸臣刘隗之名,起兵武昌,攻入建康,杀戴渊和周凯等人。刘隗逃奔石勒,刁协于逃亡途中被人杀死。


王敦自为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还镇武昌,王导为尚书令仍居内执政。元帝司马睿忧愤病死。子明帝司马绍继位。

太宁二年,王敦与亲信钱凤、沈充等密谋篡夺帝位,发兵进攻建康,遭到失败。王敦病死,王敦之乱始告结束。

经过这么一闹,王与马的天下就算结束了。

东晋的皇帝始终没有能够安心做皇帝,归根结底在于,门阀让他无法安睡。

事实上,司马家又何必要做皇帝呢?天下本就不该属于他。

点赞10、中卫市 网友:゛花裤衩

“王与马,共天下”是说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敌,甚至还有过之,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

为什么会出现“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格局?而不是“张与马”或者别的什么?

其实在王导和司马睿组合之前,还有一个“王与马”的结合,他们就是东海王司马越和琅琊王氏中的王衍,司马越以其宗王名分和执政地位,为王衍及其家族提供官位权势;王衍则为司马越招揽人才,网罗名士装点朝堂。

在司马越和王衍的操纵下,另一个王与马相结合的政治中心也在形成,那就是琅琊王司马睿与琅琊王导。徐州是司马越的后方,司马越和成都王司马颖对立的时候,司马睿支持了司马越,因此投桃报李下,司马越选中了司马睿为他看管后方。

在陈敏被消灭后江左出现了真空,因此,军事政治经济方面来说,司马越和王衍安排了睿、导渡江,并为中原掎角。司马睿并不具备在江左运转皇权的条件,既无威望,又无实力,更无功劳,还没有名正言顺的法统地位,只能借助门阀士族的扶持,王导专机政,王敦总征讨,王氏家族近属居内外之任,布列显要者人数甚多。

在司马越病死,北方大乱后,除了王导兄弟已偕来江左追随司马睿以外,其他作为中朝司马越掾属的众多士族名士也纷纷渡江,他们恰好也为司马睿提供了有分量的砝码,江左门阀政治格局才能水到渠成。

王氏兄弟权倾内外,司马睿不过是徒有虚名而已。司马睿对王导始终十分尊敬,称王导为"仲父"。历元、明、成三朝,王导的地位一直十分崇高。成帝给王导的手诏总是用"惶恐言"、"顿首言"、"敬白"之类的语言,他还亲自驾临王导的府邸,礼敬王导的妻子。王导每次上朝,晋元帝都要起立相迎。

所以"王与马,共天下"的典故有着实际的历史含意,反映了东晋门阀政治的特殊背景。本来只是两晋之际具体条件下形成的“王与马共天下”的暂时局面,就被皇族和士族共同接受,成为东晋一朝门阀政治的模式。

此后执政的庾氏、桓氏、谢氏,背景虽各有不同,但都不能违背这一结论,企图违背的人都未能得逞。因此,王与马、庾与马、桓与马、谢与马共天下的格局延续多年,始终没有大的变动。

点赞11、洪湖市 网友:爱我没错

王与马共天下这确实是东晋民间流传的谚语。那么这就话说的谁呢?又是怎样一件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王与马共天下说的是晋元帝司马睿和王导。司马睿在西晋时被派去江南,随从官员中就有王导,司马睿把王导当作了朋友。因为官员们都看不起司马睿,只有王导与他结交。王导有个堂哥叫王敦,是扬州刺史,而且很有势力。王导就请王敦帮助司马睿在江南地区提高威望,并让司马睿在建康站稳了脚跟。北方大乱时,司马睿在王导的安排下,拉拢了江南士族,吸收了北方人才,巩固了地位,因此司马睿很感激王导,称他为萧何。

317年,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建立了东晋。司马睿登基时,王导和文武大臣都来觐见司马睿。结果司马睿做出了一个让人吃惊的举动,他突然站起来,拉住王导,要和他一起坐在御座上接受百官的朝拜。王导赶紧推辞,说太阳和普通的生物在一起,生物怎么能得到阳光的照耀。司马睿听了后很高兴,并认为他的皇位是王室家族帮他得来的,所以对王导,王敦非常尊重。王导因此当了尚书,王敦总管军事,王室家族的人也都封了官。

这样一来,让大家感觉王氏和司马睿在共同掌管东晋,因此王与马共天下这句话,就在民间流传下来了。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