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小时候的淮安是什么样子的?
我小时候,淮安没有高楼大厦,最高的建筑就是镇淮楼。城里只有几条主干道,东长街,西长街,北门大街,南门大街。城里只有一个淮安电影院,一个淮安百货商场。淮安县城最有名气的学校是:淮安师范学校和老淮中。
我们乡下都是泥巴地,淮茭路铺石子,我和我的同学一起去抬石子,锤石子。中午我们在路边,每人吃一块从家里带的烧饼。那一年,我上五年级,干几天活,肩膀上的皮都磨破了。
我们家住的是低矮的草房,冬天在床上铺一层草。夏天人人拖一张席子上桥睡觉。桥上是人挨着人,蚊子也叮着你咬。有时候回家睡觉,醒来床子都湿了。夏天腿上、手臂上被蚊子咬得体无完肤。
我们早晚吃的玉米面粥,中午米饭加咸菜。夏季大部分时间在河里游泳,冬天在家烤火盆。男女老少都一样,外套颜色不是青的就是黄布。
本人80年出生在淮安市淮阴区的西北小镇,毗邻泗阳、沭阳,因为小时候很少有进城的机会,所以对淮安市区并无多少印象。仔细想一直到93年参加中考,才有机会见识一下我们淮阴县的县城。
那个时候的淮阴县县城,基本上就是淮海北路与北京路相交叉的十字区域而已,东到新街,西到西坝,在北京路的两边,除了一些零星的工厂外,其余的地方基本上都属于城乡结合部,整个县城很小。那时候黄河桥北边的黄河路还是一条石子路,路边还有茅草房,就是在现在城市名人酒店的身底下;盐河桥北边的最高建筑,我记得当时好像是粮食局大楼;淮阴县的车站,原来在西马路上,后来挪到了现在的淮阴区行政审批中心位置,城乡公交车,都是那种农用三轮车加个斗篷。
乡村的条件就更差了,我们小的时候住的还是茅草房子,每到下雨,下雪天,总会有几家房子的墙倒掉;乡村的道路全部都是泥巴路,一到春天,大风一起,沙灰满天,一群群的小孩儿,手持着木棍,趁着扬起的灰尘,冲锋,嬉闹,自我感觉像极了古代冲锋陷阵的将军;摊饼时,是舍不得放油的,用丝瓜瓤做成的油絮,在油碗里沾一点油,在锅上刷一下,然后在上面摊饼,这样可以不粘锅;那个时候的路边,长的不是现在的速生杨,以柳树,榆树,槐树为主,知了猴倒是多得很,用柴油泡好的蒲棒当作火把,一个晚上随便抓抓就能抓到几百只。
河里面的水干净得很,插秧时渴了,捧起一捧河里面的水,可以直接饮用;每到秋天稻子收割之后,大人们会将河水断成一截一截,用盛粮食的巴斗,绑上绳子,将河水舀干净抓鱼,那是大人和小孩都很兴奋的时候。
小时候的我们,没有零花钱,更别提什么零食了,一分钱可以买一酒杯的葵花籽,两分钱可以买一小袋米花,夏天花生五分钱买一只奶油冰棍,是很享受的事情,最好的零食,莫过于炸米花了,一旦听到远处的放炮声,就再也坐不住了,抓耳挠骚,想尽办法的要去炸一炉。
记忆中的古城淮安保留了城市最原始的风貌,哪时漕运总督衙门被改造成了人民体育场,上学时,同学们冬天麻麻亮就从家里出发跑步,体育老师在淮城标志性建筑镇淮楼下发放签到卡,还有排名,每周公布排序,也算是平时体育成绩,对我这种体测硬实力不足的还是很看重的,这种状态对培养同学昂扬向上的学习态度帮助很大,老淮中在学生的培养上做足了功夫,老师的收入虽然不多,但是哪种精业的激情一直激励着我们成长。虽然最终没有在教育战线上奋斗,但在祖国的各行各业中同样需要这种奋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