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数码科技

李密已归顺了李渊,李渊为何处心积虑要除掉李密呢?

提问时间:2023-07-28 13:47关键词:李渊,李密

李密已归顺了李渊,李渊为何处心积虑要除掉李密呢?

点赞1、即墨市 网友:枯守青灯

李密从投奔李渊的那一天起,就已经离死亡不远了,李渊迟早都要除掉李密,究其根本,不过是李渊忌惮李密,而李密也不甘于人下。

李渊不会放一颗定时炸弹在自己身边,但他也不会无缘无故就杀掉李密,那样的话,一定会寒了山东豪杰的心,也会让很多起义军不敢再投靠他。所以李密适时的造反了。

洛阳一战中很多瓦岗军战士或者被俘虏、或者投诚,成了王世充的部下,但这些人后来渐渐不愿意跟随王世充,618年年底,李渊派李密去黎阳招抚这些旧部,同去的还有李密的忠实追随者王伯当。但是当李密一行到达桃林县的时候,李渊突然又让李密返回。李密不干了,他要造反,他已经憋屈很久了。李密说造反就造反,迅速占领了桃林县,抢了一批物资,继续往东走,然后遇到了盛彦师的埋伏部队,李密被斩首,王伯当也被杀。李渊终于解决掉了造反的李密。

李渊除掉李密要比当初李密杀掉翟让高明多了,当初李密为夺权杀掉翟让,致使瓦岗军内部分裂,之后的李密似乎就开始走下坡路,直到李密与王世充的洛阳一战,瓦岗军中的豪杰被俘虏的被俘虏,主动投诚王世充的投了诚,李密几乎成了孤家寡人,这才去投靠李渊。而李渊表面对李密的到来很重视,等李密真到了,立马又是另一种对待方式,所做的一切都是在逼着李密造反,然后杀掉他。那么,李渊为何处心积虑要除掉李密呢?

在当时,李密虽然投靠了李渊,但是,李密这个人的影响力远在李渊之上。李密领导的瓦岗军起义可以说是隋末起义军中势力最大的一支,也是与隋军对抗最久的一支。吸引了大部分隋军的注意力。很多起义军的领袖也愿意归顺李密,相比较而言,李渊的义旗在最开始要不起眼的多。在李密很强大的时候,还曾写信和李渊结盟,欲共同灭隋,只是李渊老谋深算,想利用李密吸引隋军,而坐收渔翁之利,于是回信奉承了李密,大体意思是说自己五十多了,没有力量改变乱局,只有李密您有这个能力,倘若将来能让亿万百姓安宁,我一定归附老弟,若能再次分封唐城,就再好不过了。

从这里可见李渊对李密是很忌惮的,而同样怀有这种忌惮的人还有很多。李渊一旦得势,不可能容许李密这样的人存在。反观李密,他也没把李渊放在心上,觉得他成不了气候,至少是在自己之下。在这乱世中,两个人本质里都不甘于人下,都想做老大。

所以即便李密最终不得不投靠李渊,但还是觉得自己应该受到重用,在他看来,他曾有百万之众,如今失势投靠李渊,李渊若能诚心待他,他必奉献自己的忠心。何为诚心呢?李密认为自己还是有影响力的,和汉光武帝时期的窦融有的一比,自己一旦投靠了李渊,山东的很多部将就会归顺李渊,所以李渊怎么也会给他个三公做做。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李渊让他做了个光禄卿(掌管皇室膳食,从三品),这和李密的预期可不是差了一点半点。而且很多官员公然向李密索贿。偏偏李渊面上还极为推崇李密,甚至让自己的表妹嫁给李密,见了面就称呼李密为老弟。

李密很憋屈,活得很窝囊,今昔对比让他越来越想造反。然后李渊给了他机会,让他率本部去黎阳招抚旧部,找机会灭掉王世充。等到李密走到了桃林县,李渊又突然让他返回,终于积压在李密心中的怒火彻底爆发,他造反了,然后被李渊除掉了。

点赞2、高密市 网友:何处归

一个人最大的悲哀,莫过于认不清自己。

站在李渊的角度而言,虽然自己不是什么善男信女,但作为一名成熟的政治家,当时并没有主动除掉李密的必要性、合理性;李密之死,大体而言还是他自己的责任:一个当惯了领导的人,如果不能及时认清现实、转变角色,结果自然不会怎么美妙。



作为隋朝末年名气最大、实力最强的一支武装,瓦岗军在我们的印象中是一股农民起义力量,然而在实际上,它的首领李密跟李渊其实是一类人:关陇集团的重要成员、隋朝的统治基石。

李密家世显赫,祖祖辈辈位居北朝的统治核心:他的曾祖父李弼,是著名的西魏八柱国之一;祖父李曜,身居北周太保、魏国公;父亲李宽,则是隋朝的上柱国、蒲山公。

我们可以对比下李渊家族:李渊的祖父李虎,同样是西魏八柱国之一;父亲李昞,继承了唐国公的爵位,还担任了北周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李渊本人,则世袭了家族的唐国公。

由此可见,李密跟李渊一样,都属于关陇集团这个圈子;史料记载也证明,他们自小就是互相熟知的。

那为啥在李渊担任高官时,李密却沦落为农民起义军的首领呢?说白了还是关系不够硬。



李渊的母亲独孤氏,是杨坚妻子独孤皇后的亲姐姐,也就是说,隋文帝杨坚是李渊的亲姨夫;更关键的是,杨坚这人比较尊重(怕)老婆。因此,李渊被杨坚夫妇“特见亲爱”,官运亨通。隋炀帝即位后,即使因为相信“桃李子,得天下”的谶语、对姓李的高官进行诛杀时,对于表哥李渊也网开了一面。

相比较之下,李密就悲催多了。作为贵族后裔,他的个人素质那也是响当当的,史称“少有才略,志气雄远,轻财好士”;长大后凭借“恩荫制”担任了隋炀帝的左亲侍一职。

然而没多久,善于看相的隋炀帝认为李密“相貌非常”、不是什么好人,让亲信宇文述将其赶走。而宇文述跟李密是比较熟络的,于是他以“宫廷警卫没什么技术含量,浪费了兄弟的天资”为由,忽悠李密借病辞职、回家专心读书。

虽然是被赶走,但李密也通过潜心苦读,年纪轻轻就精通兵法、智略超群,被当时权倾天下的越国公杨素惊为天人,特别交待儿子杨玄感要与其好好结交。



随后的李密就走上了两次造反之路,不过从始至终,他都没跟李渊起过正面冲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他还在客观上掩护了李渊,充当了“队友”的作用

李密的两次造反,战略完全相反,但最终都走向了失败。

第一次是在公元613年,杨玄感趁着隋炀帝远征高丽、天下动乱的机会起兵反隋,李密献上了上、中、下三策:上策——奇袭涿郡,击溃粮草匮乏的隋炀帝;中策——抢占防守薄弱、形胜之地的关中,依托这一关陇集团的大后方磨垮杨广;下策——攻取洛阳。

结果好大喜功的杨玄感偏偏选择了下策,造反迅速失败。

被俘后趁机逃走的李密来到中原,在公元616年迎来了事业第二春。这一回他终于能自己做主了,然而却完全推翻了曾经的英明主张。

其先,他策划掩袭了天下最大的粮仓洛口仓,依靠近乎取之不尽的粮食资源吸引了百万百姓投靠,各路义军也都纷纷归顺,瓦岗军的军力扩张到几十万、拥有一大批当时的顶尖名将,迅速蜕变为中原的头号军事力量,李密也升级为主帅。



但在随后,李密就因自己的一连串错误走向了下坡路。

第一,推翻了自己曾经的论断,舍弃了空虚的关中、过度执迷于洛阳。

他之所以有如此大的转变,理由有二:其一,自己的手下都是山东人(太行山以东),担心他们不愿西进;其二,自己依靠粮食起家,但对这一资源的过于依赖,反而影响了他的战略判断,让他逐渐走向了坐吃山空的境地。就像就像李世民一针见血指出的那样:“李密顾恋仓粟,未遑远略”,手里如山的粮食,反而遮挡了李密的视野。

第二,面对瓦岗军内部的权力之争,他无视翟让本人无意争权、只是部分手下有所抱怨的现实,没有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引导情绪、处理问题、缓和矛盾,反而以残忍的手段、设伏杀掉了翟让及其及其全部亲信,对瓦岗军的军心产生了巨大负面影响。



不取关中、把自己死死耗在洛阳,加上内部分裂,李密离成功越来越远;而与此同时,当初他为杨玄感拟定的中策,则在李渊这里成为了现实。

公元617年6月,当时的李密已被推为瓦岗军之主,自加魏公称号,在洛口城呼风唤雨、威震中原,多次击败洛阳城的隋军,俨然有取隋朝而代之的架势,可谓处于人生的巅峰期;

而此时的李渊,则刚刚决定在太原城起兵。在发兵前,他给李密写了一封信,主要内容是想拉拢这位同出自关陇集团的老伙计。

李密是怎么回复的呢?他给李渊回信一封,首先说俩人“派流虽异,根系本同”,承认是自己人;但随后话锋一转,很“谦虚”地说自己已经被四海英雄共同推为盟主,因此愿意和李渊老弟互相扶持、同心协力共创宏伟大业。随后,他还让李渊带人到河内郡,俩人当面结盟。

也就是说,他人为自己才是天下的大佬,更是关陇集团力量的代言人,李渊应该跟着自己混。



收到信后,李渊哈哈大笑。他早已看出李密成不了事,但当下自己正准备起兵,可谓势单力薄,没必要开罪李密、给自己树立个强敌;不如用阿谀逢承之语吹捧之,使他专心耗在洛阳一线、拖住洛阳的隋军,以便自己能毫无后顾之忧地西进,其后扼关中,观看鹬蚌之争、坐收渔人之利。

主意已定,他让人给李密回信一封,猛拍了一顿马屁,诸如“我能够拥戴您,已经是攀鳞附翼了,希望您早些应验图谶,以安定万民”;随后他还给李密戴上“宗盟之长”的高帽,表示自己以后都唯其马首是瞻,只希望以后天下平定后,还能被李密封在唐地。末了,他表示眼下自己比较忙,会盟的事以后再说吧。

这么腹黑、虚伪的表态,李密竟然深信不疑!他得意洋洋地把李渊的回信出示给部下们看,自认为天下尽在掌握。从此之后,双方信使不绝,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而随后的李渊,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猛扑关中,由于兵源有限,途中也遭受了重重挫折,期间还曾担心李密回过神来、给自己从身后来个绝杀。然而,就像李世民断言的那样,此时的李密早已被粮食冲昏了头脑,根本看不清天下大势。

仅仅用了几个月,李渊就攻下了长安城。看到这位“自己人”杀回来,早已抛弃了杨广,正人心惶惶、焦虑不安的原隋朝统治集团终于有了主心骨,没有任何纠结心态就接受了现实,史称“关中士民归之者如市”,李渊没费多少力气就在关中站稳了脚跟,几乎全盘继承了隋王朝的衣钵。

其后他西征薛举、北御刘武周,到处收服义军,原隋朝的文武人才纷纷前来投靠,李氏迅速后来居上,虽然实力暂时还不是最强,但俨然已成为了最有希望的集团。说的直接点,此时占据关中的李唐,可以视为南北朝时期的北周,统一天下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而李密则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公元618年,他战胜了北上的宇文化及,却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劲卒良马多死,士卒疲病”;同时因为没有金银细软赏赐将士,军中起了怨气。随后洛阳的王世充抓住这个机会发动了邙山一战,瓦岗军遭遇大溃败,单雄信、秦叔宝、程知节等一众名将都被王世充招降,李密的事业彻底宣告终结。

穷途末路之际,李密思来想去,决定去投靠李渊,就像他的部下柳燮说的那样,自己跟李渊原本出自同宗,曾是盟友关系,自己阻断东都、断掉江都隋军西归之路,为李渊占据长安立下了大功。

于是,他带着两万残部西进投靠了李渊,而其他的将帅、领土都就就近投降了王世充。



听说李密要投靠自己,李渊派出大量使者沿途迎候、慰劳,给了李密一行极高的待遇;看到这副架势,李密一度非常高兴,表示将要向当初的窦融投奔汉光武帝刘秀那样,继续为李唐立公,将来也能某得个三公之位。

不过到了长安,那些以前隋朝的大臣们很瞧不起这位带头造反的“内奸”,没给他多少好脸色;同时,按照那时的官场潜规则,很多政府官员找他索要贿赂,这让李密越发不满意。

不过,李渊本人倒是对李密挺不错,不仅从不摆架子、经常以兄弟相称,甚至还把自己的亲外甥女许配给了他。不久后,李密被授官光禄卿、加封邢国公的爵位。



李渊对李密是真心的吗?笔者认为答案是肯定的。从当时李渊的角度而言,他于情于理都没必要排斥、加害李密。

于情而言,李渊之所以能够在隋末乱世中后来居上、得到众多力量的拥戴,是因为他全盘接受了北周至隋朝以来的政治遗产,背后有关陇集团的支撑。他的政府班底中,绝大部分都出自隋朝,其中还不乏诸如屈突通这种曾经阻挡自己进入关中、跟唐军打得头破血流的将领。而自己起兵反隋,不过是为了“推翻暴君、匡扶天下”而已,这就是他造反的法理性所在,因此,对于同出自关陇集团、与自己源自同宗的李密,他当然也应该接纳。

于理而言,李渊在起兵后,与李密从头到尾都保持着和谐关系;后者待在洛阳一线,常年对抗王世充率领的隋军,还“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般的干掉了宇文化及,对李渊确实立下了大功。此时,他在部下、土地几乎丧失殆尽的情况下前来投靠,对李渊没有任何威胁;接纳他,反而能体现李唐的虚怀若谷,为接下来争取李密旧部、彻底平定天下大有裨益。



笔者相信,如果李密放平心态、低调行事,认识到自己“只能做谋士、当不了君主”这一现实,老老实实当一个螺丝钉,优哉游哉、安养天年并不是梦。

然而,“老子曾经也阔过”的心态害了他。

长期担任义军盟主的尊贵地位,让李密对李渊提供的待遇极为不满,比如他身为光禄卿,每次朝廷举办宴会时他都要负责安排进奉食物,在他看来,这是对自己的羞辱,由此闷闷不乐。他决定以替唐朝收服山东旧部的理由,离开长安、东山再起。

李渊何等老江湖,虽然群臣建议不要放虎归山,但在他看来,李密以前成不不了气候,如今更没戏;若果胆敢背叛自己,收拾他就如拾地芥般容易。

于是,李渊不仅通快地答应了李密的请求,甚至还亲自喝酒送行。他还语重心长地对李密说了这么一番话:“好好建立功勋,以称朕的心意,大丈夫一言许人、千金不易。有人确实建议不让你离去,不过朕以真心对待兄弟,没人能够离间。”



这既是鼓励,也是劝告、警戒。平心而论,李渊对李密确实够意思了,只可惜李密听不懂。

在李密离开长安的途中,部下张宝德担心李密万一逃亡将会牵连自己,于是找机会上书李渊,声称李密必定会叛变。李渊于是改变了主意,给李密写了一封慰问信,让他吩咐其他人继续前进执行任务,自己一个人回京另有任命。

心里有鬼的李密第一时间想撕破脸叛变,有部下劝他不要辜负李渊的深情厚谊,甚至连最信任的王伯当也极力劝阻,但都被他全然拒绝。在他看来,自己曾经时天下头号英雄,是应证““桃李子,得天下”谶语的头号人物。

于是,李密杀掉了李渊的使者,悍然反叛。结果也毫无意外,他被唐将盛彦师轻松设伏擒杀,一代豪杰落得身首异处的结局。

当初李密闭门苦读期间,曾经骑着牛读《汉书》,恰好在路上碰到了越国公杨素。杨素见他如此勤奋,就问在读什么;李密回答:《汉书·项羽传》。他当时绝对想不到,自己最终也会像项羽那样,一度成为了呼风唤雨的英雄、但最终仍逃不掉死于非命的结局。性格决定命运,最适合项羽的是将领,而李密最擅长的,也许只是谋士。

点赞3、雅安市 网友:菈風莮亽

李密聪明反被聪明误,他当李渊是傻子,其实傻子是他自己。他的结局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

李密算是个聪明人,他自小好读书,尤其是史书和兵书。由此可见,他从小就志向高远,想要成就一番事业。

而他的人生也确实是这么展开的。

李密出身豪门,他的曾祖父与祖父都在北周担任要职,而他的父亲李宽为隋朝上柱国、蒲山郡公。

他原本靠着父亲的关系,在宫里当个侍卫官,属于高级公务员。但是这明显不是他想要的,因此他后来干脆辞官,回去一门心思研读书籍,等待让他大展身手的时机。

此后李密便开始了他的连续创业之路。

这创业是要资本的,很可惜李密没有资本,因此他的第一次创业只能给人打工,或者叫高级合伙人,而他的老板叫杨玄感。

这杨玄感的创业项目就是反隋。

当时隋炀帝第二次出征高句丽,杨玄感负责搞后勤。

由于隋炀帝过度消耗国力,导致当时义军四起,杨玄感一看,觉得有机可乘,于是找来几个亲信密谋反叛之事。

为了提高创业的成功率,他特意找来自己的至交好友李密入伙,让他为自己出谋划策。

李密不愧是聪明人,他给杨玄感一口气提出了上中下三策。

上策是占据幽州,断了隋炀帝的补给与退路,让他在高句丽自生自灭。中策是控制长安、潼关一带,和隋炀帝打消耗战。而下策则是直接攻打洛阳,但是洛阳城防坚固,胜负难料。

古人很神奇,每次给他们上中下三策,他们必定选择下策,于是杨玄感选择攻打洛阳。

结果,他运气不行,死活打不下洛阳,随着隋朝从各地调来援军,杨玄感最终败亡。

而李密的第一次创业就这么失败了。

由于受杨玄感的牵连,李密遭到隋朝官府的通缉,很快便被抓住了。不过这李密也算有些能耐,竟然在押送途中挖墙逃跑,堪称是古代版的越狱。

此后,他隐姓埋名,过上了一段东躲西藏的日子。

他听说翟让的瓦岗寨实力颇强,于是便投奔其麾下。当然,李密知道自己的身份太敏感,用的是化名。

不过他演技太差,竟然被人识破了伪装。于是有人向翟让提议直接将李密杀了,毕竟他是朝廷重犯,担心他将隋朝大军引来。

不过李密凭借三寸不烂之舌,硬是说动了翟让,成功加入瓦岗寨集团,开始了他的第二次创业。

和上次不同,这次李密是从基层一步步做起来的。但这并没有削弱他的创业热情,无论是跑业务(领兵作战)还是规划战略(出谋划策)他都非常卖力。

他从最底层的业务员做起,负责四处拉人加盟,成功说服不少小势力加入瓦岗寨,使得瓦岗寨的声势日益壮大。

后来更是用计消灭了翟让最害怕的张须陀,帮翟让夺下了荣阳。

凭借此功,李密成功取得了翟让的信任,得以独自率领一支军队。李密对手下特别好,得到的金银财宝全都分给手下,于是人人都愿意为他卖命,作战的时候非常勇猛。

至此,李密算是有了自己的势力,在瓦岗寨集团站稳了脚跟。

此后李密经常和翟让协同作战,大败隋军。

慢慢的,李密开始不满足于现状。他想把瓦岗寨集团做大做强,最好能取代隋朝,成为当时唯一的势力。这样才对得起他的毕生所学。

于是他向老板翟让提议,攻取洛阳,取代隋朝。翟让对李密的建议很感兴趣,不过鉴于当时瓦岗寨集团的实力不足,他们二人一合计,先攻取洛仓,确保立于不败之地,再考虑其他的事情。

结果事情的进展非常顺利,瓦岗军不仅攻下洛仓,得到了隋朝存放在此地的大量粮草,还顺势击败了隋朝的2.5万人大军,成功从一众反隋义军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当时反隋第一势力。不少百姓和小势力都争相来投。

翟让此人不得了,是个做大事的人。他明显察觉到自己和李密的水平差得不是一星半点,于是主动让贤,将瓦岗寨老大的位置交给了李密来做。

翟让这人看事情看得很透,他的能力不足以让瓦岗寨在这乱世长存。就算他做着老大,也很难善终。而让李密当老大,瓦岗寨很可能会取代隋朝,到时候他至少能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就这样,李密成为了瓦岗寨集团的董事长兼任CEO。而瓦岗寨在李密的领导下,确实发展得不错。

各地义军势力,以及隋朝地方官吏纷纷加盟瓦岗寨集团,使得瓦岗寨成为了当时最大的反隋势力。

不过由于企业做大做强了,李密也开始飘了。在当时他接连犯下了几个错误。

其一、他杀了翟让。

李密在当上瓦岗寨的老大后,对于自己的前任老板翟让还是挺不错的。李密自称魏公,封翟让为司徒。司徒乃三宫之一,位极人臣,可见李密还是很够意思的。

但是随着瓦岗寨不断做大做强,情况发生了变化。

一方面是李密开始越来越看重权势,不再那么讲感情了。比如他打了胜仗,就不再将金银珠宝分给将士们了。

其实这也好理解,以前那些金银财宝说白了还是瓦岗寨的,不是他李密个人的。现在他当了魏公,在他看来,这些东西都是他的,自然就不愿分享了。

而另一方面,随着瓦岗寨的地盘不断扩大,原来跟着翟让混的一帮兄弟不乐意了。他们没有翟让那样的自知之明,他们觉得如果此时翟让是刘老大,他们可以得到更多的好处。

这群人总是围在翟让身边,劝他夺回本应属于自己的权力。翟让的哥哥翟宽甚至放话:如果翟让不愿意当老大,那么就由他来当。

好在翟让以大局为重,不为所动。

然而这事情后来被李密侦知,他感到了威胁。到手的位置他自然不愿再拱手让人,为了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他决定除掉翟让及其那帮兄弟。

一日,李密请翟让前往营中做客。翟让欣然前往,他怎么也想不到,这竟然是一场鸿门宴。

翟让到达后,李密命人摆好韭菜,接着拿出一把做工精美的弓请翟让品鉴。当翟让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弓上时,一名刀斧手出现在翟让身后,将其一刀毙命。

接着,李密派人将翟让的一干兄弟全都铲除,同时安抚翟让的旧部。

此事直接导致瓦岗军内部人心惶惶。李密看似稳固了权位,实则彻底丢失了人心。为其失败埋下了伏笔。

其二、想让李渊做自己的小弟。

公元617年,隋朝的唐国公李渊终于按奈不住,在晋阳起兵,加入了反隋的创业大军。

由于瓦岗寨是当时这行的龙头企业,而且李渊和李密也有交情在,于是李渊特意给李密写了封信,希望李密能来自己这边,二人共图大业。

李密仗着自己家大业大,根本看不上新生的李唐势力。但是他和李渊毕竟是有交情的,该客气还是要客气的,于是他在给李渊的回信里耍了个小聪明。

李密说,他无德无能,现在却被天下豪杰推举为盟主。既然做了盟主,就要对手下的人负责,自然不能随便再加入其它势力,大家结盟好了,共同推翻隋朝。

他一边说自己是盟主,一边大提结盟,传达出的意思只有一个,那就是要李渊加入自己麾下。其狂妄自大可见一斑。

李渊那可是江湖老狐狸,老谋深算得狠。他明白此时瓦岗寨势大,自己不能招惹李密。于是尊称李密为大哥,表示愿意结盟。不过双方距离遥远,就不合流了,各自为战好了。

这样既拍了李密的马屁,也保证了自己势力的独立性,这才有了后来的李唐王朝。

其三、战略上的严重失误。

很长一段时间里,瓦岗寨的战略目标都是死磕洛阳。洛阳定,则关中定,关中定则天下定。

再不济,拿下关中,也能立于不败之地。

结果,这时候宇文化及干掉隋炀帝,自己当了老大。由于其手下士兵大多是关中人士,于是宇文化及的大军浩浩荡荡往关中地区进发。

李密当时最好的选择是暗中不动,等宇文化及和王世充火拼完了,再坐收渔翁之利。

然而李密此时已经过度膨胀了,认为王世充已经不足为虑,于是直接冲上去干翻了宇文化及。

虽然他成功消灭了宇文化及的势力,但是瓦岗军也损失较大。而洛阳的王世充则看准时机对瓦岗军发起了攻击。

此时的李密骄傲自满,昏招连出,最终败于昔日的手下败将王世充之手。李密万般无奈之下,只得投奔老相识李渊建立的李唐。

至此,曾经显赫一时的瓦岗寨集团也走向了落寞。

随着李密归唐,李唐集团全盘接收了瓦岗寨的人才和地盘,一跃成为当时的第一大势力。

对此,李渊乐得合不拢嘴,但是同时他也为一件事情发愁,那就是该如何处理李密。

对于李渊来说,这李密非死不可。

李密是李渊最大的竞争对手,李密一心想要将隋朝取而代之,自己来当上皇帝,这点从他杀翟让一事就可以看出。

他投靠李渊那是无奈之举,绝非长久之计。别看李渊现在收了李密的手下和地盘,李密没了自己的势力。

但是李密在瓦岗寨集团的威望犹在,只要他愿意,振臂一挥,就会有不少旧部响应。而且以李渊对李密的了解,他八成会这么做的。李密现在只是在等待时机罢了。

就算李密没这样的想法,万一他手下有这样的想法呢?他们拥立李密,李密能怎么办?就像翟让的兄弟们都想让他上位一样。

总之,留着李密,对于李唐集团来说是一件风险巨大的事情。

但是,杀李密吧,李渊还真不好下手。

世人皆知他和李密的关系还不错,双方原本还是盟友关系,更何况现在李密投靠了李渊,李密彻彻底底成了李渊的“自己人”。

对自己人下手这种事,李渊可做不出来。主要还是副作用太大了,不说别的,李密的那些旧部一定会担心自己受牵连而起兵反叛。

那对李唐集团来说将是一场灾难。李唐集团的实力将会被削弱,从而给了其他势力可乘之机。

因此,李渊虽然想杀李密,但是却不敢随便下手。

但是姜还是老的辣,李密聪明反被聪明误,最终死于李渊的算计。

李密到了李唐集团,李渊对他那叫一个热情。不仅封李密为邢国公、光禄卿,还将自己的表妹独孤氏嫁给李密,他称李密为老弟。

在外人看来,李渊对李密的好简直是无以复加了。

但是实际上这些都是虚的,就是做给人看的。联姻就不说了,都是手段而已。封邢国公,那也是虚名,李密根本没机会去治理封地,就是叫着好听,最对就是能多拿些工资。

而李密的本职光禄卿就更有意思了,这职位是掌管部分宫门和宫中供奉事务的。说白了就是给李渊当管家,处理一些日常起居方面的事情。

总结一下,李渊对待李密的安排就是位高权轻,虽然有无尽的荣华富贵,但是却没有一点实权。

李渊做的一切都在暗示李密,对他不信任。

那么此时的李密会怎么想呢?自然不是坐以待毙,而是起兵反叛。

不过他此时身在宫中,远离军队,只能等待机会了。

于是过了一阵子,李渊觉得该收网了,便给李密安排了一个机会。他派遣李密前往黎阳安抚旧部,而且为了让李密安心,还特意让其老部下王伯当同行。李密自然欣然前往。

当李密还在路上盘算起兵后的行军路线的时候,突然受到李渊的命令,让他原路返回。

李密一看,觉得李渊是后悔了,自己回去怕是凶多吉少。干脆在还没谋划好的情况下,起兵反叛。

其实这一切都是李渊的计划,要的就是这个效果,表面上看,李渊没有对不起李密,是李密自己想多了,现在他反叛了。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杀他了。

李密反叛的时候,都没来得及说服多少旧部,整个过程十分仓促,其结局可想而知,最终李密兵败被杀。

就这样,李渊通过诱导李密的行动,名正言顺的将其斩杀,而所有的骂名都由李密来承担。李渊的这套操作,堪称是权谋之道的经典案例。

其实不能怪李渊太狠心,要怪只能怪他们选择的赛道不好。反隋这个赛道有个特点,那就是只能有一个幸存者,也就是最后的赢家。

对于所有参与反隋的势力来说,共赢是不存在的。既然皇帝只能有一个人,那么最后的赢家必然只能有一个人。

那些小势力也就算了,毕竟成不了气候,被收购是迟早的事情。但是大势力的老大没得选,要么当上皇帝,要么万劫不复。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的结局无不印证了此事。

尤其是王世充,李渊都说饶他一命了,最后他还不是被人给砍死。这背后自然也有李渊的影子。

所以不是李渊太狡猾,而是李密把李渊当傻子,以为他想不到这点,还想着以后东山再起,实在是惹人笑话。

点赞4、黑河市 网友:秒控皇权

世界上最远的路,就是李渊的套路。---李密的心里话。

李密是个聪明人,但是他遇到李渊以后,算是知道了什么叫一山还比一山高。早在杨玄感发动反叛的时候,李密就帮着他出谋划策,属于诸葛亮那种摇羽毛扇的人物。

李密十分自负,他认为自己顶着一个8核CPU似的大脑,辅佐杨玄感成就大业,一点毛病都没有。可是没想到杨玄感这边中毒死机了,压根就不听李密的话,结果惨败,李密也因此被捕。由此可见,软件再牛掰,没有硬件打配合也是白搭。


不过祸兮福之所倚,如果没有这次被捕,也就没有后来威震天下的李密了。李密参加瓦岗寨后,通过出谋划策,使得瓦岗寨不断壮大。

李密这哥们简直就是传销界的一股泥石流,就靠一张嘴,不光让王伯当对他死心塌地,甚至连瓦岗寨首领翟让,都哭着喊着要把大位让给李密。

即使是这样,李密还是没有放过翟让。这事儿倒是挺让人寒心的,毕竟大家都是跟着翟让起家的,结果你后来居上也就算了,还把翟让给宰了。还没夺取天下就这么做了,将来又会怎样呢?于是乎这也是李密的事业开始走下坡的拐点。


一、李密杀翟让、投降李渊,是两步错棋。

李密手握30万大军,完全可以逐鹿中原。可是他不想一边对付宇文化及,一边对付王世充。再牛掰的人也不想两面受敌。

所以李密选择倒向了王世充所在洛阳朝廷,在击败了宇文化及以后,李密和王世充公然开撕。这个时候的李密已经成为了团队领袖,似乎这脑袋也就跟着不够用了。

密引让入坐,以良弓示让,让方引满,密遣壮士自后斩之,并杀其兄宽及王儒信。让部将徐世勣为乱兵所斫,中重疮,密遽止之,得免,单雄信等顿首求哀,密并释而慰谕之。于是诣让连营,谕其将士,无敢动者。乃命徐世勣、单雄信、王伯当分统其众。---《旧唐书》

当王世充带着马仔们来闹事的时候,瓦岗寨的大将们压根就吃不消。因为李密先诛杀了翟让,失去部分人心,此后得到战利品,也不肯跟大家伙儿一起分赃了,所以失去了很多人心。没人愿意帮你,这仗自然就打不赢了。


于是李密的瓦岗寨大军接二连三败给了王世充,而且就连裴仁基、程知节等大将都被王世充给抓了,像单雄信这样对王世充不满的将领,更是主动投奔了王世充。

很显然,李密遭受了众叛亲离的惨败,除了王伯当陪着他一起逃到了李渊那儿外,没什么大将愿意跟着他混了。

可是有这么一个问题摆在眼前,当初李密的部将中,秦琼、徐世勣、罗士信、程知节等人,全都投靠了李唐王朝。

现在连瓦岗寨的老大李密都投奔来了,那么这些大将们该如何自处呢?昔日的主公,现在成了同僚,甚至有可能成为他们的下属,这岂不是乱了套了?

为此李渊对李密很不放心,毕竟李密这家伙出身好,脑子好,还有这么多猛将是他昔日的部下。万一将来一呼百应,李唐江山岂不是要被他给颠覆了?

所以说李密选择投靠李唐王朝,其实是非常不明智的。明知道人家对你不放心,你还跑去送人头,真有你的!


二、李渊的套路,的确有点深。

李密这个人还是很有威望的,他被王世充打败以后,曾经做了这么一件事,可以看得出这哥们有东山再起的意思。

他把手下人都叫到身边来,展开了一次激情澎湃的演讲:兄弟们!跟着我你们受苦了!很明显现在跟着我已经没什么前途了,不过哥儿几个放心,我李密不是忘恩负义之人,这回带大家去找新东家李渊,这小子有钱得很,大家一定可以大富大贵。至于我的前程,大家就别管了。


这话说出来以后,把这帮将士们哭得稀里哗啦。很显然,李密就算是打算暂时投靠李渊,也给自己留了条后路,这帮人将来说不定还真的能为他所用。

未几,闻其所部将帅皆不附世充,高祖使密领本兵往黎阳,招集故时将士,经略世充。时王伯当为左武卫将军,亦令为副。密行至桃林,高祖复征之,密大惧,谋将叛。---《旧唐书》

李渊能答应吗?前有秦琼等大将,后有李密亲自带来的这帮人,这么多瓦岗寨的人齐聚一堂,真把李唐王朝当成聚义厅了吗?


罪魁祸首当然是李密,可人家毕竟是来投奔自己的,不好直接杀了。因此李渊开始套路李密了:

  1. 第一步,他知道李密依旧还有野心,所以给了他邢国公的爵位,拜为光禄卿,也就是管皇家吃喝的官。李密就很不爽了,自己的部下们都成了大将军,自己却成了个伙夫,这不是开玩笑嘛!于是李密很不爽。
  2. 第二步,李渊得知李密很不爽以后,嘿嘿一笑,便将他派去黎阳安抚他的那些旧部了,同时还把李密的心腹王伯当给派了去。李密还觉得自己是如有神助,正如当年刘备逃过曹操的追捕一般,所以开始计划自己的翻身之路。
  3. 第三步,李渊就跟李密肚子里的蛔虫一般,深知李密的想法。所以没多久又派人让李密回来了!这哪成啊?李密吓得两腿直哆嗦,这趟要是回去,可就生死未卜了。于是李密当下便跟王伯当一起反叛了。
  4. 第四步,收网的时候来了。李渊宣告天下,表示李密投降以后,还是很有野心,再次造反了,所以李渊派熊州副将盛彦师在路上灭了李密的叛军。可以说轻而易举就把李密给解决了。

这四步棋走完,不仅堵住了众人的嘴,还让大家交口称赞,认为李渊诛杀李密是非常正确的行为。此外,李密那些投奔李渊的旧部们,也可以安心继续在李渊这儿干活了。


总结:李渊不得不灭了李密。

李密祖上几代人,都是著名的将帅之才,所以李密家族的门生故吏,其实是比较多的,这就造成了李密有一定的影响力。

此外李密在经营瓦岗寨的时候,也深得人心,身边聚集了一大帮后来的名将。这帮人随时有跟着李密混的可能。

再加上李密的小脑袋瓜子,实在是太会转了。这种人想要做大事,只是时间问题而已。既然不能为我所用,那还留着干嘛呢?

李渊的出发点没有任何问题,让李密公然反叛,他就有了诛杀李密的理由。现在我回头去看三国里,曹操故意让刘备带兵出征的事情,感觉也是个套路。

曹操想要灭了刘备,可就是找不到合适的借口,结果刘备也看出来了,所以果断杀掉车胄,夺取徐州,跟曹操对着干了!显然李密的实力和运气,比刘备还是差了那么一点。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

点赞5、阳江市 网友:惔紫煙雨

武德元年十月,李密兵败之后,率残部投降李渊。十二月,李渊派李密、王伯当率领本部人马前往黎阳,招集旧部,迎战王世充。途中,行军总管盛彦师率军在桃林伏击,李密和王伯当被杀,时年三十七岁。

李渊杀死李密,公开的理由是李密谋反,其实绝不是这么简单,在李渊看来,李密是非死不可的。

李密这个人,出身高贵,胸有大志,有勇有谋,而且心狠,各方面其实比李渊更优秀。这些方面,前面的朋友已经说得不少,于左补充下面几点:

第一,李密虽然暂时落败,但他的许多部将,比如单雄信、王伯当、李勣都还在,而且对李密忠心耿耿。最重要的一点:李密的队伍有瓦岗寨的基因,更接近普通大众,更接地气,在草莽中间更有号召力,这是李渊不具备的。

第二,李密不是甘居人下之下,早晚是个大问题。他曾经写信给李渊,称其为兄,要与他结盟,自己充当盟主,可见他的志向和对李渊的看法。

第三,当时民间有许多歌谣流传,比如:“东海十八子,八井唤三军”“桃李子,洪水绕杨山”“江南杨柳树,江北李花荣。杨柳飞绵何处去,李花结果自然成”等等,广泛流传,显然是有心之人精心设计的,指向非常明显,其目的,就是为李渊造势,让百姓相信必然有一位“李”姓的天子。

但天下姓李的人太多了,比如自称“河西大凉王”的李轨,比如有勇有谋的李密,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是最危险的敌手,是李渊必须除掉的人物。

点赞6、清远市 网友:雾满拦江

李渊没想除掉李密,是李密不甘久居人下,被李渊的手下斩杀。

1、李密是隋末英雄,如同三国时期的刘备

李密学识渊博,志向远大,隋朝丞相杨素曾评价李密说:“吾观李密识度,汝等不及!”枭雄王世充曾说:“李密天资明决,为龙为蛇,不可测也!”

李密是贵族出身,学识渊博,文武双全,志向远大,常救世济民为己任,其曾祖父为西魏八柱国之一,父亲是隋朝的上柱国。他的故事流传至今,成语“牛角挂书”就是来源于李密,形容一个人非常刻苦读书。

李密年轻的时候在隋朝担当亲卫府大都督、东宫千牛备身,可是隋炀帝不喜欢李密,李密辞官隐居,发奋读书。

隐居期间受到越国公杨素赏识,与杨素的儿子杨玄感交往密切,后跟随杨玄感一起反隋。

杨玄感反隋失败,李密投奔瓦岗军的翟让,为翟让献计献策,壮大了瓦岗军的势力。

2、跟随翟让反隋,屡获战功,取代翟让,成为瓦岗军首领

李密投奔翟让后,跟随翟让的瓦岗军反隋,率领军队攻下兴洛仓,开仓赈民,获得大量民心,之后击败越王杨侗,声望倍增,翟让推举李密为瓦岗军首领,李密在巩县自封魏公,建立政权,年号永平。

李密成为魏公后,与翟让发生矛盾,产生内讧,李密诛杀翟让,收编翟让势力,统一瓦岗军,可是瓦岗军整体势力受损。

3、起兵攻打洛阳王世充,兵败投降李渊,欲叛唐东山再起,中伏身亡。

李密率领瓦岗军攻打控制洛阳的王世充,交战失利,率领残部投奔李唐。

李渊非常重视李密来投,将自己的表妹嫁给李密,封李密为邢国公,以兄弟互称。

李密不甘心久居人下,如同三国时期的刘备,不想在曹操帐下,借收降旧部之名,试图脱离李渊控制,另图大业,李密没有刘备那样幸运,刘备逃往徐州后,自立门户,可是李密的行动被李渊的手下察觉,李渊部将盛彦师设伏,将李密、王伯当等人诛杀。

综上所述:李密是乱世的英雄,欲图大业,李渊也非常赏识李密,可是毕竟李密实力有限,又不甘心臣服李渊,因此招致杀身之祸。

点赞7、景德镇市 网友:软妹联盟

李密的曾祖父李弼和李渊的祖父李虎都是风光无限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八柱国之一,都是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大国公。由他们形成的八柱国门阀和后世子孙世族势力盛极一世,地位显赫。不仅缔造了西魏、北周、隋、唐四个君主专制王朝,而且垄断了当时的政治权力,此集团中人"入则为相,出则为将,不仅相互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有相互争伐甚至篡位夺权的实力。

李密出身将门,文武双全,志向远大,善于运筹,专心学习,礼贤下士,收养门客。后来在杨广征伐高丽时,策划杨玄感起兵造反,后失败被抓,在押解途中凿墙逃跑,投奔了农民起义将领翟让,在起义军中出谋划策,多次打败隋军。李密的势力逐渐壮大,后听说翟让要夺他权力,借机杀死翟让,成为瓦岗军首领。曾经挫败宇文化及,在与王世充交战失败后投降李渊。

李密归降李渊后,认为自己功劳很大可以做宰相,可以割地封王,但李渊仅封李密为上柱国,光禄卿,赐爵邢国公,这让李密很失望。认为朝廷给他的待遇与他的愿望不符,于是便决定率众叛唐,自立为王。

李密过陕州时,遭遇盛彦师伏兵袭击,被斩身亡。这也是李渊杀他的主要原因吧。原因有多种,可斩杀李密的条件只有一样,是他的反复无常,导致了他的自取灭亡。就当时在李密归降李渊前的势力并不比李渊差,李密有兵众百万,山东大片地区都属他管辖,而且手下将领单雄信,徐世勣,程咬金,秦叔宝,罗士信,王伯当等将军非常多。结果手下将军都归降大唐了,自己又起兵反叛,不亡才怪。

点赞8、邢台市 网友:驻扎i

  李密做为瓦岗寨首领极盛之时拥兵三十万,但在邙山一战中李密败给了王世充。在这种形势下李密投靠了李渊,但是后来又叛唐被盛宴师斩杀。

  李渊并没有一定要除掉李密,李密的死主要还是和他自身有关系。李密投靠李渊之后得不到重用心存不满,又不甘居于别人之下反唐被杀。

邙山战败之后李密迫于形势投靠了李渊,但是到了李唐之后李密却并没有得到重用,相比较之前李密大为不满。虽然李密败了但是他的手下徐世勣、张善等人还有兵马城池。于是李密产生了叛唐在建基业的想法,于是上书李密愿意亲自去招降旧部,李渊此时也正有此意于是同意了。

  李密能够把一个不出名的小山寨发展成为威胁朝廷的一方割据政权,也证明了李密是一个极具才华的人。李渊虽然知道有放虎归山的风险但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宽容大度和自己的用人不疑还是让李密去招降旧部。但李密的一个手下张宝德认为此行李密必反,就向李渊密奏此事。李渊想了下就后悔了,于是下旨让李密回来,李密看到这突然的旨意也是怀疑李渊的用心,于是攻陷了桃林县想要会和他的旧部张善相,却不想还没到达就被盛宴师斩杀。

  李密如果不反叛的话我想李渊是不太会杀掉他的,毕竟李密的威望还在,对于招降李密旧部有很好的优势。其实在李密兵败还是有机会东山在起的。当时和李密一起投奔的还有王伯当、魏征等人和两万兵马,而徐世勣也驻守黎阳。但是李密猜忌徐世勣,认为当初杀翟让的时候伤了他,他怀恨在心,没有去投奔。其实徐世勣还是很尊敬李密的,在李密时候更是以君臣之礼安葬于他,很多老朋友都来吊唁,有的甚至悲伤大吐血。

  时李勣为黎阳总管,高祖以勣旧经事密,遣使报其反状。勣表请收葬,诏许之。高祖归其尸,勣发丧行服,备君臣之礼。大具威仪,三军皆缟素,葬于黎阳山南五里。故人哭之,多有欧血者。

点赞9、肇东市 网友:尘封记忆

李密绝不是甘于人下之人,投降之后也不老实,所以李渊必须杀掉他。


李密跟李渊一样,都是关陇集团成员,他们的祖父都是西魏的柱国(一共八柱国),只不过李渊的家族比较幸运,因为跟杨坚的家族是亲戚,所以在隋朝时期地位要比李密的家族高。

但从个人素养和才能上来说,李密是要甩李渊几条街的,史书上记载李密文武双全,擅长谋划,志向远大,且以救世济民为己任,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王世充就曾说他是人中龙凤,前途不可限量。

开皇年间,李密继承了父亲蒲山公的爵位,但他并不爱惜财产,反而散尽家财给亲朋好友、救济百姓,并广招门客,拜名士为师,在学习的海洋里无法自拔。

大业年间,李密靠门荫入仕,在宫中担任亲卫府大都督、东宫千牛备身,有一次隋炀帝看见他在执勤,觉得他不是一般人,于是下令大将军宇文述不让李密再在宫中任职,李密因此离开皇宫,跑到山中隐居起来,自此不问世事。

实际上,李密根本不屑于在朝廷任职,因为他性格中有不甘于人下的特质,隋炀帝其实一点也没看错,他确实不是一般人,甚至可以说是有天生反骨的。

有一次,越国公杨素刚好经过李密隐居之所,他见李密正在读项羽传记,于是上前与之攀谈,双方交流得非常愉快,他还对李密大加赞赏。


后来,杨素回家将此事告诉儿子杨玄感,杨玄感对李密产生了极大好感,虽未谋面,但心向往之。

隋大业九年,隋炀帝东征高句丽,各地起义军趁势而起,杨玄感因为遭到隋炀帝猜忌也起兵造反,并在第一时间派人去请李密出山,李密觉得机会来了,便来到杨玄感身边成为了总体谋划的军师。

当时,李密给杨玄感提出了上中下三策,其中下策是攻打重兵防守的洛阳,而杨玄感却说下策其实就是上策,因为隋朝大臣的家属都在洛阳,只要攻克了洛阳,就可以控制天下了。

因为这件事,李密觉得杨玄感不是个成事之人,后来果然如他所料,杨玄感被宇文述给击败了,而他则机智地逃脱了。

随后三年时间,李密混得不怎么如人意,因为朝廷廷四处追捕他,他东躲西藏,直到后来他听说翟让的瓦岗军十分强盛,便跑去投奔。

起初,翟让并不信任李密,还将其关押起来,后来李密为翟让分析了天下形势,还提出了大的方略,翟让因此很欣赏他,对他委以重任。


在李密的艰苦经营下,瓦岗军逐渐壮大,尤其是他主张夺取兴洛仓救济百姓,使得瓦岗军的人数增加到二十万人。

并且,李密多次率军与隋朝军队交战,都取得了胜利,比如在洛阳之战中,他一次就歼灭了七八万隋朝军队,让瓦岗军士气大振,成为当时起义军中最强大的一只。

由于李密的作用实在太大,在军中威望急剧升高,这让翟让感到一丝危机,不过他也算是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是李密的对手,于是主动让位,李密由此成为瓦岗军首领。

然而,随着瓦岗军的不断扩张,大有夺取天下的趋势,翟让的亲人和心腹部将们却感到不满意了,他们担心一旦李密当了皇帝,自己无法成为元从功臣,于是鼓动翟让夺取李密的大权。

李密得知这件事后,感到十分担心,于是在一次宴会上派人将翟让及哥哥翟宽杀死,其部将徐世勣也被砍伤,单雄信则跪在地上求饶,不过李密因为欣赏二人,就放了他们一条生路,让他们与王伯当一起统帅军队。


这件事过后,李密虽然取得了绝对领导权,但他的手段太过腹黑,杀的又是瓦岗军曾经的首领,因此让军中产生了不和谐的声音,也为瓦岗军走向没落埋下了伏笔。

密引让入坐,以良弓示让,让方引满,密遣壮士自后斩之,并杀其兄宽及王儒信。让部将徐世勣为乱兵所斫,中重疮,密遽止之,得免,单雄信等顿首求哀,密并释而慰谕之。乃命徐世勣、单雄信、王伯当分统其众。

大业十三年,李密在击败王世充之后,修筑了金墉城,此时他佣兵三十余万,手下名将云集,大军所到郡县无不投降,隋朝的将作大匠宇文恺甚至逃离洛阳投奔他,他的风头一时无二,其他起义军首领诸如窦建德、徐圆朗、孟海公等人纷纷派遣使者劝说他登基称帝。

面对巨大的成功,李密感到志得意满,对于称帝也充满了渴望,但他也深知时机还不是很成熟,所以拒绝了众人的好意。


不久之后,李渊在晋阳起兵,派人招抚李密,李密自恃兵强马壮,根本不把李渊放在眼里,所以回信说要当盟主,还要李渊配合他消灭隋朝、杀掉杨广,言语之中充满了天下舍我其谁的的意味。

李渊看了李密的信,气不打一处来,觉得李密太过狂妄,但他又考虑到自身实力还不是很强,即使李密不能为他所用,也不能轻易得罪,于是回信给李密说,既然我们有同姓之谊,那就是一家人了,那你就当盟主吧,我一定积极配合你。

大业十四年,李密发兵攻打洛阳,但突然形势突变,先是宇文化及在江都发动政变杀死了隋炀帝,秦王杨浩为傀儡皇帝,并率军十余万北上。

而洛阳的王世充等人得知隋炀帝去世的消息后,则拥立越王杨侗为帝,杨侗不甘心成为王世充等人的傀儡,所以派人册封李密为太尉、尚书令、东南道大行台行军元帅、魏国公,并许诺一旦击败王世充,就让李密到洛阳辅政。


李密对辅政当然是没什么兴趣的,但他担心两面受敌,所以假意接受杨侗的任命,然后出兵攻打宇文化及。

正当李密与宇文化及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王世充在洛阳城大肆铲除异己,最终取得了绝对控制权。

不久后,李密取得了一场大胜,致使宇文化及无力再战,但瓦岗军也相当疲惫,李密便是率军返回金墉城驻扎。

然而,王世充也有夺取天下的野心,他见瓦岗军疲惫不堪,便亲率大军征讨。

不过,此时瓦岗军内部已经悄然发生了一些变化,李密变得猜忌心极强,对翟让旧部越来越严苛,只宠信贪财的邴元真等人,导致府库中没有什么钱财,将士们即使打了胜仗也得不到赏赐,反而对新归附的将士大加封赏,将士们因此离心离德。

初,东都绝粮,兵士归密者日有数百,至此得食,而降人益少,密方悔而止。密虽据仓而无府库,兵数战皆不获赏,又厚抚初附之兵,由是众心渐怨。

贾闰甫、徐世勣等人曾多次劝说李密,要他重视军队的团结,但他就是不听,反而越发疏远二人。


更让瓦岗军雪上加霜的是,王世充暗地里与邴元真搞地下贸易,邴元真得了好处,暗中联络翟让旧部,让他们找机会一起投奔王世充。

不久后,王世充攻打瓦岗军,瓦岗军因为内部不和谐,数次败给李密,李密便留下王伯当守金墉城,邴元真守洛口仓城,自己则亲率大军到偃师迎战王世充。

瓦岗军颓势继续,再次大败于王世充,裴仁基、祖君彦、程知节等人被俘。

恰在此时,邴元真与单雄信等人趁机脱离李密,投到了王世充麾下,李密只得带着部众逃到武牢关,而忠心耿耿的王伯当则退守河阳。

瓦岗军经过这一战,损失极为惨重,李密与王伯当见面后,深感后悔,又召来部属商议下一步该怎么办。

柳燮对李密说,以前刘盆子归附汉朝后,还能享受很高的待遇;你与长安唐公(唐公指的是李渊,此时李渊已经在长安称帝)是同族,虽然没有元从之功,但也因为攻打洛阳而为唐公攻打长安做了掩护,也算是大功一件,不如去投奔他。


柳燮刚说完,众人都说可行,李密便只得答应去投奔李渊了。

其府掾柳奭对曰:“昔盆子归汉,尚食均输。明公与唐公同族,兼有畴昔之遇,虽不陪从起义,然而阻东都,断隋归路,使唐公不战而据京师,此亦公之功也。”众咸曰:“然。”

李渊见到李密后,心情十分复杂,他既为收复瓦岗军感到高兴,又对李密曾经羞辱自己感到很生气,但为了大局着想,他还是册封李密为邢国公、光禄卿,为了进一步笼络李密,还将表妹独孤氏嫁给李密,并当着众人称呼李密为弟,算是给足了面子。

起初,李密还是感到满意的,但后来他发现,李渊并不重用他,只是将他养起来。

后来,秦叔宝、徐世勣、罗士信、程咬金等曾经的瓦岗将士先后投奔李渊,都被委以重任,甚至连亲信王伯当都成为左武卫大将军,掌握不小的兵权,这就让李密对自己的处境感到十分不满了。


久而久之,李密就觉得寄人篱下的滋味不好受,于是他又有了反叛的想法,但并未马上采取行动。

然而,就在李密犹豫不决的时候,李渊却决定除掉他了,原因主要有二:

第一,时机已经成熟了,大部分瓦岗将士已经投靠唐朝(尤其是徐世勣,他还献出山东之地),李密的作用就不那么明显了,李渊刻可以心杀掉他了;

第二,李密的旧部张善相等人是顽固分子,他们拒不投靠唐朝,仍以李密为主,这就让李渊对李密很不放心了,与其等到他们里应外合,不如找机会先杀掉李密,然后再征讨张善相等人。

但是,如果李渊堂而皇之杀掉李密,那将会对新生的唐朝产生不利影响,人们会认为唐朝喜欢杀降,以后谁还敢投降呢?

于是,李渊决定采取一个计谋,那就是欲擒故纵。

武德元年年底,李渊派听说一些投靠到王世充麾下的瓦岗旧部驻扎在黎阳,他便让李密和王伯当带着些许本部人马前去黎阳招抚旧部。


李渊这么做确实高明,因为李密如果真的去了黎阳,免不了跟王世充大战一场,要知道这两人可是死对头,王世充还不把李密往死里整。

如果李密拖延不去,那他就不是真心效忠李渊,李渊也有办法对付他。

果不其然,李密与王伯当并不想去黎阳,所以走得特别慢,李渊得知后,便派人去召他们回来,而且非常着急。

这就让李密很惶恐了,他感觉到李渊要对他动手,所以与王伯当带着部众化妆成妇女混进附近的桃林县城,然后消灭县里的守军,还抢夺了不少牲畜,最后赶着牲畜上了附近的南山,并派人联络张善相,让他派兵接应。

乃简骁勇数千人,著妇人衣,戴幕离,藏刀裙下,诈为妻妾,自率之入桃林县舍。须臾,变服突出,因据县城,驱掠畜产,直趣南山,乘险而东,遣人驰告张善相,令以兵应接。

李密不知道的是,李渊猜测到他有可能要反叛,所以早就告知镇守在熊州的右翊卫将军史万宝,要他严密监视李密,必要的时候采取行动。


不久之后,张善相就派人来接应李密了,史万宝侦查到了这一情报,便派遣熊州副将盛彦师率军数千,埋伏在李密的必经之路陆浑县南邢公岘。

李密对此一无所知,还以为自己东山再起的机会来了,但当他走进唐军的包围圈后,他这才恍然大悟,但为时已晚,唐军发起了猛烈地进攻,完全没有放过他的意思。

最终,经过激烈地战斗,李密战败被杀,死士年仅三十七岁。

时右翊卫将军史万宝留镇熊州,遣副将盛彦师率步骑数千追蹑,至陆浑县南七十里,与密相及。彦师伏兵山谷,密军半度,横出击,败之,遂斩密,时年三十七。

回过头来再说说李密这个人,他堪称一代豪杰,是隋末唐初的风云人物,但他性格上有严重缺失,那就是妄自尊大、自以为是,还天生反骨,这就造成他不懂得审时度势,胜利的时候谁也看不起,失败之后又自怨自艾、不愿意忠心事主,这样的人不是李渊可以降服的,所以李渊必须杀掉他。


李密人生最大的错误,一是杀翟让,致使将士离心离德;二是在巅峰时骄傲自满,没有善待将士,致使邴元贞、单雄信等人反叛,自己也败于王世充;三是自己明明不是甘于人下之人,却轻易投靠李渊,结果心生悔意,李渊也容不下他,最终丢掉性命。

史学家评论说,李密当初就不该投降李渊,因为他当时还有徐世勣(他是在李密归附李渊之后才投降的)镇守的山东之地,麾下还有王伯当、魏徵等人杰,足以东山再起,但他遭受一点挫折后就心灰意冷,竟然选择投降唐朝,简直是羊入虎口。

由此可见,李密将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烂,他的死一点都不冤。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