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常识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为什么能够成功,将领们为什么会交出兵权,难道兵权它不香吗?

提问时间:2023-07-05 02:42关键词:太祖,成功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为什么能够成功,将领们为什么会交出兵权,难道兵权它不香吗?

点赞1、西宁市 网友:猪头哥哥

杯酒释兵权并不是像我们所认识的那样,随随便便几场酒会,赵匡胤就收尽天下藩镇之兵了,尤其是在造反都是家常便饭的五代后期,赵匡胤虽然有意建立一个不同以往的长寿帝国,但突然要对已经桀骜不驯惯了的武将们发难,赵匡胤所遇到的困难还是很大的。

五代十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最动乱的一个时代,中原地区先后有五个朝代交替,而南方则有十余个势力较弱的政权争霸,此外还有一些没建立政权的节度使们,比春秋战国还热闹。

宋朝初建,国内百业待兴,国外群雄割据,而当时完全继承了后周政权的宋朝,同样也面临着武将强悍的局面,总的来说有三股势力:

第一:以赵匡胤为首的义社十兄弟,年轻时一起投靠了后汉枢密院郭威的帐下,历经郭威、柴荣两个政权,帮助赵匡胤代周建宋,为宋朝开国功臣;

第二:柴荣时期和赵匡胤平起平坐的武将,位高权重,这一部分人以慕容延钊、王彦超、武行德为首;

第三:这部分人的地位更高,也更难驯服,他们是后晋乃至于后唐时期就身居高位的武将,其地位可以和柴荣对等,甚至于超越柴荣,比如后周的昭义节度使李筠、后周太祖郭威外甥李重进、女婿张永德等;

赵匡胤在建国后,就开始着手解决以上三股势力,而其中较为容易的,无疑是为赵匡胤马首是瞻的义社十兄弟

在五代时期,造反可以说是家常便饭,赵匡胤本人也是通过造反起家的,当年他逼后周恭帝柴宗训让位时,那种凄凉悲情的情景还历历在目,身为至高无上的皇帝,到最后连自己的小命都不由自主,这一切无非都是自唐朝以来的武将权力过大、拥兵过重的陋习所导致的。为了防止同样的悲剧再次出现在自己家人身上,赵匡胤必须迅速且最大程度地解除武将的兵权,“杯酒释兵权”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发生的。

  1. 唐中后期以来,节度使权力十分强大,继之而来五代十国乱世,无一不是由节度使所建立的,所谓“天子宁有种乎?兵强马壮者为之耳”,足以证明当时那“枪杆子里出政权”的社会环境;
  2. 虽然五代皇帝牢牢把握着中央军队大权,但他们的后继者却都是没经过战火洗礼的深宫天子,所以其兵权就逐渐下移到别的武将身上,后唐时期的六军诸卫使、后晋时期的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后周时期的殿前都点检,都是掌握了中央军的最高军事机构,石敬瑭、刘知远、郭威都是由这些职位建立政权的;
  3. 同样的,赵匡胤也是从后周的殿前都点检而得以掌握后周兵权,兵不血刃地继承柴宗训的禅让,所以赵匡胤一上位,最必须解决的就是“殿前都点检”这个职位。

当时担任殿前都点检的是慕容延钊,出身将门,从后汉时期就跟着郭威南征北战,后周建立后,慕容延钊先被封为铁骑都虞候,柴荣登基后授予殿前都指挥使都校,后任殿前都指挥使,赵匡胤建立宋朝后,将自己当任的殿前都点检一职授予慕容延钊,屯兵真定防御契丹和北汉。他成为了赵匡胤最先释兵权的人。

建隆二年春天(宋朝建立第二年),慕容延钊由真定回开封述职,在正经的朝事过后,赵匡胤特意留下他一起到城郊狩猎喝酒,言语间开始给慕容延钊下套,让他对自己表忠心,顺势就驴下坡,把慕容延钊的殿前都点检一职收归国有,改任山南东道节度使,直接取消了殿前都点检一职,由皇帝亲自掌握禁军大权。


赵匡胤解除慕容延钊兵权之所以如此容易:

  1. 慕容延钊和赵匡胤关系很好,“与太祖友善”,这对在柴荣时期最耀眼的双子星,在战场上借下了十分深厚的感情。当年赵匡胤身为殿前都点检时,其副职则由慕容延钊当任,赵匡胤“常兄事延钊”,有点类似于三国孙策和周瑜,所以到赵匡胤代周建宋时,最有可能制止赵匡胤的慕容延钊反倒是按兵不动;
  2. 除了慕容延钊外,赵匡胤同时还解除了另一个人的兵权:侍卫亲军都指挥使韩令坤。这个和慕容延钊一样和赵匡胤“情好亲密”的后周武将,是赵匡胤的坚定支持者。在建隆元年的李筠、李重进之乱中都有他和慕容延钊的身影,而他所当任的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是除了殿前都点检外权力最大的武职,赵匡胤将这两个职位授予自己所信任的慕容延钊和韩令坤,除了信任之外,也为之后夺去他们兵权做铺垫;
  3. 虽然慕容延钊和韩令坤都掌握着禁军的力量,但毕竟远离朝廷,是赵匡胤为了防备北方和平定叛乱而特意安排在边境重镇的,所以实际上禁军的大部分军队都还掌握在赵匡胤本人手里,加上他们又是以述职原因入京的,随身所带的只有少量亲兵,在赵匡胤夺取他们禁军兵权,改任地方节度使时,他们除了答应之外也没有别的路了。

解决了这两人并不代表赵匡胤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因为赵匡胤毕竟只是一个人,他不可能完全把禁军掌握在自己手里,依旧只能下放,像韩令坤的侍卫亲军都指挥使一职,就被交给了义社十兄弟中,地位仅次于赵匡胤的石守信,和对付慕容延钊、韩令坤一样,在任命之后同样也让他去郓州镇守,远离京师,既避免其在中央造成影响,也有利于日后的夺权。

柿子要挑软的捏,在处理了亲信之后,赵匡胤开始向他的“兄弟”下手了

建隆二年七月,也就是废除了殿前都点检之后不到半年的时间里,赵匡胤特意召集了当年跟着他一起投军,一起偷鸡摸狗、浴血奋战的义社十兄弟入宫喝酒,也就是石守信、王审琦等,以及当任着殿前副都点检的高怀德、侍卫亲军都虞候张令铎等人,之后就发生了我们所熟知的“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赵匡胤萝卜加大棒,恩威并施,一面将他们全部赶出京师,一面和他们结成姻亲,赐田赐地,石守信为天平军节度使,其子石保吉娶赵匡胤次女延庆公主为妻,王审琦为忠正军节度使、其子王承衍娶赵匡胤长女昭庆公主为妻,高怀德为归德军节度使,娶赵匡胤之妹燕国长公主为妻,张令铎为镇宁军节度使,其女嫁于秦王赵廷美。如此一来,所有禁军力量就全部归入赵匡胤手里了,方便他日后再次进行禁军分权:

  1. 首先将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分开,分为马军和步军,再以殿前都指挥使司取代殿前都点检一职,将禁军力量三权分立,简称为“三衙”,以弱化原来的殿前都点检和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权力;
  2. 之后再分,以三衙、枢密院、率臣分掌禁军兵权,“枢密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诸军,率臣主兵柄,各有分守”,将调兵权(枢密院)、统兵权(三衙)、握兵权(率臣)三分,互不统属,皆对皇帝一人负责;
  3. 事实上,石守信当时的情况和慕容延钊差不多,他们虽然身兼禁军重职,可老早就被赵匡胤安排在了边镇驻守,在朝廷中始终无法结成一股足以反抗赵匡胤夺权的力量,特别是赵匡胤任人唯亲,石守信、王审琦等人所拥有的政治、军事资本比高怀德等人要强大得多,只有拿下了自己的“义社十兄弟”,其余人自然也只能乖乖地服从了。当“杯酒释兵权”的时候,最先跪下磕头的就是石守信。

作为从死人堆里崛起的赵匡胤,凭着他的个人威信,其实很容易就可以从那些亲信、兄弟们手里夺回兵权,这事之前的柴荣也做过,他就将后汉朝独掌兵权的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权力一分为二,设立殿前都点检分而化之。只不过赵匡胤比之前的短命王朝多走了一步,再继续将禁军权力细分,以枢密院、三衙、率臣六权分立,把兵权打了个稀碎。

而在解决了内忧之后,摆在赵匡胤面前的就是最麻烦的外患了,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帝国三大势力”中的第三部分

鉴于唐朝节度使的教训,赵匡胤最害怕的其实是当时驻守各地的藩将,这些武将很多都是跟着郭威、柴荣起家的,比如凤翔军节度使王彦超、安远军节度使武行德、护国军节度使郭从义、定国军节度使白重赞、邠州军节度使杨廷璋等,忠武军节度使宋偓等等。尤其最让赵匡胤担忧的是,在建隆元年,赵匡胤刚刚登基不久,就爆发了淮南节度使李重进、泽潞节度使李筠反宋复周的叛乱事件:

  1. 李重进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外甥,和郭威的女婿张永德一起执掌禁军,本来他以外甥身份,是最有资格继承郭威帝位的人,可最后柴荣以养子身份登基,这已经让李重进不满了,到赵匡胤代周自立后,更是点燃了李重进早已躁动不安的心;
  2. 李筠自后唐时期就战功赫赫,到后周建立,李筠被任命为昭义军节度使,手握五州之地,成为后周抵御北汉的屏障,在赵匡胤登基之后,李筠逐渐有了不臣之心,特别是赵匡胤有意召他入京之后,李筠开始暗地里勾结北汉,起兵反宋;
  3. 面对二李的发难,赵匡胤带着亲信慕容延钊和义社十兄弟亲征,靠着柴荣留下来的家底,宋军很快就击败了二李,六月李筠自焚而死,九月李重进全家自焚。二李之乱证明了后周顽固派势力犹在,虽然很多后周朝节度使都没有明显的复国行动,但赵匡胤也不得不防,除了石守信、王审琦之外,其余的义社兄弟在回京后全部被赵匡胤安排任命为节度使,穿插在后周节度使左右,以便监视他们。

到了开宝二年(969年),赵匡胤已经完成了禁军改革,手里握有可靠的兵权之后,赵匡胤就开始向藩镇节度使们下手了。在当年十月,赵匡胤召集王彦超等人入朝,在后苑设宴款待,故技重施,照着慕容延钊、石守信的先例,再次要求节度使们留下兵权,回家养老或者接受闲职等。

这一次,赵匡胤可不像前面那样顺利了,如果是慕容延钊、韩令坤、石守信等人都是赵匡胤的亲信,那王彦超、武行德等人可和赵匡胤半点关系没有,甚至于他们的地位还比赵匡胤高好几个级别,在地方逍遥自在惯了,怎么可能轻易地交出兵权。除了善于察言观色的王彦超之外,武行德等人没一个想要交权,顾左右而言他,一直把话题往别处引。

  1. 不过可惜的是,武行德他们不是在自家地盘,而是在赵匡胤重兵分布的开封城里,正所谓我的地盘我做主,当武行德等人进入开封城时,他们的命运都由不得自己做主了。一百多年后,岳飞也不愿入京接受枢密副使一职,这就是原因了;
  2. 这些人都经历过二李之乱,眼见有志复国的后周武将下场有多惨,他们大多都是从五代中期就已经上过战场的老将,基本都已过了知天命之年,当年的雄心壮志也早已被磨灭光了,而且就算他们能安全撤退,那接着来的义社节度使和禁军,又要如何应付呢?
  3. 何况赵匡胤这人看着和和气气的,可狠起来连义社兄弟都不留情,三衙之一的殿帅韩重赟,就因为一个未经查实的“私藏亲兵”罪差点被杀,最后还被解除了殿前都指挥使司职位,赶出了京城。看着面前这个一脸和善的赵匡胤,他背后极有可能还暗藏着刀斧手,就等着一声令下了;
  4. 所以最后在赵匡胤多次强烈的要求下,后周节度使们也只好把兵权全部交出来,不同于前面的安排,赵匡胤将他们全部安排在京城,授予尊贵的虚职,还顺便和他们做了亲戚,像宋偓的女儿,就嫁给了赵匡胤为皇后,也就是宋太祖的孝章皇后。

就这样,赵匡胤将节度使和禁军将领来了一场交换,将后周节度使全部收入朝廷,将可信任的将领外放到藩镇,完成了大宋帝国的军事变动,扭转五代以来的“武将犯上”的局面,也使得宋朝成为一个再度新兴的王朝,彻底和五代时期做了个决裂。

总结:“杯酒释兵权”表面一团和气,内里暗流涌动,稍一不慎就是一场血腥屠杀

也多亏了赵匡胤年轻,脑子还不算昏聩,政治、军事手段尚在,所以在他夺兵权的时候才不至于发生刘邦、朱元璋时期那样的以血夺权的情况,也给后世留下一段“杯酒释兵权、君臣情义深”的佳话,赵匡胤也由此成为了世代儒家帝王的表率。

太祖之有天下,救五代之乱,不戮一人,自古无之,非汉、唐可比,固知赵氏之祀安于泰山。

可是赵匡胤也是矫枉过正了,由于担忧武将乱政,除了中央之外,其军事改革还涉及到了地方,赵匡胤将地方行政权和驻守军队的指挥权全部交给朝廷派去的文官负责,以文制武,成为了日后文官不懂军事、武将不能管事的巨大缺陷。

赵匡胤只加强中央禁军力量,而过度分化地方军队,虽然结束了五代乱像,可也导致了兵不知将、将不识兵的后果,地方战斗力被严重削弱,终宋一朝,辽、金、西夏的外患最为严重,最后造成的就是“兵无制、用无节,国家无法度,一切苟且而已”的局面,其国土面积也是历代大一统王朝最小的,全盛时期的疆域连唐朝一半都没有,宋朝被后世人称为“弱宋”,其原因最主要的也在于赵匡胤身上。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点赞2、衢州市 网友:龙靖宇

宋太祖赵匡胤成功的解除将领兵权,源于他自身实力的强大。

宋太祖赵匡胤出身行伍,自身具备谋略,武艺超群,得到手下军官的拥护,他在军队中有威信。

宋太祖赵匡胤登上皇位,具有人事任免权,他代表朝廷,他做事名正言顺。如果,将领不放弃兵权,就等于将领们同整个朝廷对抗,对抗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处理他们师出有名,将领们在道义上处于劣势,失去的可能会更多。

宋太祖赵匡胤基于自身实力的强大,要求将领们放弃兵权,将领们经过权衡利弊,不得已放弃兵权。

点赞3、本溪市 网友:妙萱。

权力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君臣之间尤其如此。

如果没有十足的把握,太祖是不会傻乎乎地把这个问题摆到酒桌上来聊的。

961年,当宋太祖宴请石守信等人时,这些大将已经根本就“没得选”了。

今非昔比的藩镇

宋太祖宴请的人,多具有禁军将领和地方节度使的双重身份。

不过,当时的宋太祖,着眼点只需要放在禁军将领这个身份上就可以了。

因为:所谓地方节度使,早已名不副实。

唐朝后期,藩镇坐大,非常嚣张。

不过,随着唐末、五代的剧烈征战,情况已经完全不同了。

牛逼一点的节度使,已经成了改朝换代的主角,在短暂而辉煌的帝王生涯后,随乱世的硝烟化去。

稍微牛逼,又不是超级牛逼的节度使(如魏博),也在改朝换代的大浪中被打晕,没有嚣张的资本了。

不牛逼的节度使嘛···本来就不牛逼,更掀不起什么风浪。

因此,自后唐以来,藩镇,已经基本不具备挑战朝廷的实力了。

藩镇,仍然掌握财、军、民权,随时具备割据的条件,仍然是中央集权的风险、漏洞。

不过,在宋太祖平定李筠、李重进后,天下已经没有什么藩镇可以威胁朝廷了。

因此:藩镇之祸,作为一种制度漏洞,需要制度化解决。但由于暂时不具备实力,所以根本不构成威胁。

有隐患的禁军

值得警惕的是禁军。

自五代以来,侍卫亲军已经既是天子最主要的护卫者,有是天子最大的威胁了。

后周建立后,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又建了殿前军,形成两军分立。

赵匡胤自己就是“点检作天子”,由在殿前军的拥护下篡位的。

而侍卫亲军的立场则十分微妙。

侍卫亲军的老大,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进在兵变时不在京城,副都指挥使韩通曾试图阻止抵抗。

在赵匡胤篡位后,立刻将侍卫亲军各关键职位安插了自己人,并全力对付李重进。

在李筠、李重进等亲后周的实力派被铲除后,赵匡胤算是基本安稳了下来。

此时,尽管禁军各重要职位的人物,全部是赵匡胤信任的人物,但亲身经历过两次“黄袍加身”的赵匡胤(除了自己搞过一次,他此前还参与过拥护郭威的政变),深知:在充满诱惑的权力面前,信任是十分脆弱的。

赵匡胤,必须消除隐患。

前奏

赵匡胤最先需要解决的是:殿前军、侍卫亲军的一把手。

赵匡胤兵变时,把自己原先的殿前都点检给了慕容延钊,把主要竞争对手李重进的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给了韩令坤。

这两人与赵匡胤关系非常好,在此后讨伐李筠、李重进的作战中都非常卖力。

关系好是好,但两位一把手权力过大,是很大的隐患。

二李问题解决后,赵匡胤开始调整。

调整的方法简单粗暴:直接下诏,表扬一顿,调离现岗位,换个地方升官发财。

两位老大为什么这么容易交出军权呢?

因为:两位老大从来没有真正拿到过军权。

两位老大自就任后,就基本没怎么在京城待过,先在河北防契丹,后又四处征战。

所以,他们基本没有真正掌管过禁军。

他们失去的,只是从来没拿到手的权力,得到的,是更大的荣华富贵,何乐不为?

赵匡胤在撤掉两位老大后,以关系最亲密的石守信接任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

至于老赵赖以篡位的殿前都点检嘛,干脆把这个职位撤了!

对事不对人

此时,赵匡胤已经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处理禁军了。

姑且不论各将与老赵的感情,这些将领就是想反也没有实力。

侍卫亲军的老大,石守信,原跟随老赵在殿前军系统混,刚任侍卫亲军不过4个月(3月接任,7月即“杯酒释兵权”),在侍卫亲军“连试用期都没过”。

而高怀德等人,只是典一部分禁军,其势不足以为叛。

正因如此,赵匡胤在解决两位老大后,一度想停下脚步。

赵普力劝:万一他们下属乱来,也黄袍加身,怎么办呢?

并不是这几个人有什么威胁,而是:如果禁军系统不作调整,朝廷就安稳不了!

石守信等人确实对大宋有功,但他们的功绩、能力跟当年韩信根本不是一码事。无论能力、威望,他们还威胁不了老赵。

所以,没必要弄死他们。

但是,他们所在的职位得空出来,利于国家改革。

对石守信们来说,手里那点权力拿着也成不了什么事,兑换成荣华富贵,不香吗?

稳定

石守信们取了富贵,走人了。

当然,他们并未混吃等死。

在此后的战争中,他们多次“有战召回”,继续为大宋发光发热。

不过,相比之下,他们腾出来的这几张椅子,给大宋的贡献更大。

老赵用他们腾出来的椅子,建立了一个稳定的体系,结束了五代以来的动乱。

侍卫司的马步军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侯这三个坑,不再放萝卜了。

如此,原本侍卫亲军、殿前军的两军,变成了殿前军、侍卫步军、侍卫骑军三支。

与此同时,殿前军的都点检、副都点检,也被砍掉了。

大宋在此基础上,打造了三衙。

三衙中,没有很点检、马步军都指挥使这样的高级职位,统兵者多为资历较低的将领。

这个调整,意义深远。

由于从龙将领让出位子,资历较低的将领在文臣面前不敢跋扈。大宋“以文制武”的惯例逐渐形成。

至此,禁军再无武将跋扈,威胁皇权,大宋得以稳定了下来。


石守信等人,并非韩信、彭越一类的人物,无论功绩、实力、能力,他们都对赵匡胤构成不了威胁。

他们手里的那些权力,要看老板脸色。老板高兴,权力才“真香”,老板不高兴,权力就是烫手山芋。

他们不是赵匡胤的对手,只是刚好挡在赵匡胤改革的路上而已。

赵匡胤要干的,是补上系统漏洞,也不是要清理掉这几位威胁不大的老友。

如此,朋友们到酒桌上来,体面地完成交易,各取所需,何乐不为呢?

点赞4、如皋市 网友:涵萍。

宋太祖历史上有两次收兵权的记载。

第一次发生于公元961年。也就是北宋建国的第二年。

当时赵匡胤借宴请诸将的机会,下旨调整了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张令铎等开国元勋的职务。(杯酒释兵权是否真有其事,目前还存在争议。但调整开国元勋职务,是铁定事实)



其中,石守信由“侍卫都指挥使”兼“归德节度使”,调整为“天平节度使”。他名义上还保留着“侍卫都指挥使”的虚衔。但实际已不再拥有禁军的指挥权。

高怀德由“殿前副都点检”兼“忠武节度使”调整为“归德节度使”。不再兼任禁军职务。名义上也不再保留“殿前副都点检”的虚衔。

王审琦由“殿前都指挥使”兼“义成节度使”调整为“忠正节度使”。不再兼任禁军职务。名义上也不再保留“殿前都指挥使”的虚衔。

张令铎由“侍卫都虞侯”兼“镇安节度使”调整为“镇安节度使”。不再兼任禁军职务。名义上也不再保留“侍卫都虞侯殿”的虚衔。

众所周知,北宋建国初期的禁军,老底子是后周时期的禁军。石守信、王审琦等人在军中有着很大的威望。赵匡胤把当年拥戴他的老哥们都踢了出局,把属于大家共有财产的禁军,变成了只属于一个人的私人财产。正常人面对这种情况,怎么能忍得了呢?

不甘心的人,必然是要跟赵匡胤掰腕子的。

那么,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等人怎么就忍了呢?怎么就对赵匡胤剥夺自己的禁军兵权就没有意见呢?

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方面,赵匡胤毕竟是皇帝,皇帝调大臣的职务,天经地义,大臣也不好有意见。而且石守信那帮人其实也知道赵匡胤心里的小盘算。十年前,郭威黄袍加身。一年前,赵匡胤黄袍加身。石守信等人都是亲历者,他们懂避嫌的道理。开国就造反?疯了吧?


另一方面,北宋建国初期的地方节度使仍然是有实权的。与唐末五代没有很大差异。节度使在自己地盘内,不仅有兵权,而且还有财权和人事权。

石、王等人到了地方后,他们的权力不是变小了,而是变大了!毕竟天高皇帝远,他们在中央还得夹着尾巴做人,但到了地方上无人能约束,可以为所欲为。尽情当土皇帝。

再还有一点。石守信等人出任节度使,不等于就被赵匡胤冷落了。

实际上,在后来赵匡胤、赵光义在统一全国的征战过程中,很多当初被外放的禁军高层都得了他们的重用。

比如赵匡胤征讨北汉时,被外放的王审琦就受诏,参与了征讨北汉的战争。后来赵光义征北汉时,高怀德受诏参战。

石守信到地方后,装死,不问军事。但赵匡胤也没有忘了拉拢他。石的大儿子石保兴掌握兵权,镇守西陲,常年与辽国和党项人打仗。石的二儿子石保吉娶了赵匡胤的二女儿封延庆公主,做了赵匡胤的驸马。后来石保吉还参加了檀渊之战。(高怀德则娶了赵匡胤的妹妹,做了赵匡胤的妹夫。王审琦的长子王承衍娶了赵匡胤的长女昭庆公主)

仍然有实权,加上与皇帝联姻,再加上仍然受重用。虽然不在中央了,但日子貌似过得并不差,吃香的喝辣的,一点不受影响。这也就是赵匡胤第一次收武将兵权后,石守信等人没有反抗的主要原因。



第一次收兵权八年后,即公元969年,赵匡胤主持了第二次收兵权。

这一次收兵权的过程很直接。

赵匡胤直接把凤翔军节度使王彦超、安远军节度使武行德、护国军节度使郭从义、定国军节度使白重赞、保大军节度使杨廷璋等老将的职务撸了。而且是一撸到底,免掉了他们所有实职,连节度使职务都没保留。只是授予了虚衔“环卫官”进行补偿。

然后,赵匡胤委派自己的心腹填补空缺。比如李汉超坐镇关南、马仁瑀坐镇瀛州、韩令坤坐镇常山。(都是北方藩镇)。以新提拔的,对自己相对忠诚的年轻将领,取代了开国老将。

等到人事调动完成后,当年劝赵匡胤黄袍加身的老哥们,无论是实际上,还是理论上都无法造反,威胁赵氏的皇位了。



那么,赵匡胤第二次收兵权,为什么昔日的老将们依然不反抗呢?

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第一,无论赵匡胤如何收兵权,他都保障了节度使的个人利益。不会在物质上亏待任何一个老哥们。这是他能“削藩”的基础。

第二,赵匡胤收兵权之前,落实一套犹如温水煮青蛙的行政改革。具体的说,就是宋军在消灭了后蜀、南唐、南汉等南方割据政权后,在委派节度使的同时,还派通判监督节度使。并且赵匡胤还把南方新任节度使的管辖范围缩小了。

这就好比说。如果以前的节度使相当于地级市市长,那么新任命的南方节度使,就只是名义上的地级市市长,实际只是城区的区长了。非城区的县和县级市,节度使实际上管不着。这些县市均由朝廷直辖。这样一来的结果就是朝廷直辖的地盘就迅速扩大,中央的实力碾压藩镇。(赵匡胤时期,这一改革仅限定在南方地区)



第三,行政改革的同时,赵匡胤还把节度使的财权收了。这个收财权的过程很简单,赵匡胤直接下令,地方除必要的开支外,多余收缴的税款一律上交中央。为了落实税款的上交,赵匡胤在各地新设立了转运使司,派转运使专门负责钱粮的上缴。

这一招对藩镇的打击是致命性的。

因为藩镇造反的资本,一是钱,二是人。

人,早在后周时期,随着周世宗推行的“强干弱枝”政策,把中央禁军不能打的士兵淘汰到地方,把地方上能打的士兵征召到中央。早就没有了。

现在钱没了。

藩镇既没钱,手底下也没人。而且赵匡胤对藩镇还具有压倒性的实力。伸伸手,就能把藩镇捏死。所以造反此时对于藩镇节度使而言,也就只能是想想了。

比如当时的天雄节度使符彦卿就对赵匡胤收他的人事权、财权很不满。但当他想跟赵匡胤叫板时,却发现,自己没钱招兵买马。以前能打的士兵,都调到中央了。现在自己手上的士兵要么是成家有老婆的兵油子,要么成天混日子的兵油子,再不然就是中央淘汰下来的老弱病残。靠这些人造反,不是拿头撞铁吗?所以当朝廷的一纸调令下来时,他也就只能认怂了。



如果说,赵匡胤的第一次收兵权,是以利益交换利益,跟老哥们还有商量的话。那么他的第二次收兵权,就是命令了,没有商量余地。他在台面下的力量,已经有压倒性的优势了。台面上的说辞,只是给老哥们一个台阶下而已。

点赞5、呼和浩特市 网友:别逗朕

悦读文史,我是子彧。

解除兵权,并不是一顿酒饭就能搞定的事,赵匡胤也不傻,之所以敢放在桌面上来说这事,那么肯定是十拿九稳的。

事实上,这时候,石守信等人其实已经没有别的选择了。

那么,五代时期的骄兵悍将,是如何变成瓮中之鳖的呢?

杯酒释兵权

公元961年,宋太祖建隆二年七月的一天晚朝散后,赵匡胤命人将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张令铎、罗彦環等人留下来,君臣数人一起喝酒撸串聊天。

当石守信等人被通知与皇帝陛下宴饮的时候,他们并不知道这位皇帝陛下的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

这顿无缘无故的饭吃得他们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十分的尴尬。

酒到微醺时,赵匡胤终于开口了,你们羡慕我九五之尊,我却羡慕节度使逍遥自在,我天天如坐针毡,吃不香睡不着啊!

石守信等人心想,终于说话了:啥,不会吧,陛下这是咋了?

赵匡胤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啊,这可是独一无二的天子之位啊,谁不想啊?(居此位者,谁不欲为之)

你们的忠心我都知道,但你们的部下呢?如有一天黄袍加身,你们怕是推也推不掉啊!(汝虽欲不为,其可得乎)

这眼看就要图穷匕见了,石守信等人的酒一下子就醒了,不等赵匡胤继续说,便立马拿出十二分演技,一边流着泪一边说:陛下指条生路吧,我们还不想死(惟陛下哀矜,指示可生之途)!

经过人生导师赵匡胤的循循善诱,第二天早朝,这些将领们就纷纷上疏称病,请求解去兵权。赵匡胤则一一允准,并答应给予他们富贵晚年。

事后,赵匡胤并未食言。

他们除了被撸掉兵权,出任地方节度使以外,石守信和王审琦分别成了赵匡胤的儿女亲家,张令铎则成为赵匡胤三弟赵廷美的岳父。

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事件。

而这一著名事件,看似是赵匡胤用一顿酒席,就解决了五代以来的武将擅权问题,但事实上,这顿酒席不过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已。

因为此时的石守信等人早已被拔去了牙齿,不复五代时的骄悍。除了顺从赵匡胤的意志,他们几乎别无选择。

从藩镇到禁军

从唐末以来,藩镇之重导致的战乱和割据屡见不鲜;唐朝灭亡后的53年间,仅仅五代,中央政府就出了8姓15位皇帝。

如此频繁的皇位更迭,不止今天的我们知道问题所在,五代后期的皇帝们也并不是一无所知。

而他们采取的办法是,强化中央禁军实力,削弱地方藩镇的军力。

加之五代中期以后的皇帝都出自藩镇,因此,称帝以后,他们又将原来的藩镇精锐纷纷带入禁军体系,这无形之中也削弱了藩镇军力,而加强了中央禁军。

公元951年,当周太祖郭威称帝时,兵强君弱的现象已经得到了极大改变,皇权的最主要威胁已经不在藩镇,而在中央禁军。

而经过周太祖郭威、周世宗柴荣父子两代人的改革,中央禁军逐渐形成了两大体系。

一个是自后梁太祖朱温时就存在的侍卫亲军司体系,另一个是郭威新置的殿前司体系,他们同掌殿前班值,是皇帝的亲近扈从,也是禁军最强大的力量。

高平之战,侍卫亲军的战力让柴荣颇为不满。因此战后,柴荣决定更加倚重殿前司,便令赵匡胤挑选精壮进入殿前司,以加强殿前司的军力。

到柴荣去世时,数年之间,殿前军的实力已经隐隐超越了侍卫亲军。

柴荣时期,殿前司的最高指挥官是新设的殿前都点检,其次分别是副都点检、都指挥使、都虞侯;

侍卫亲军司的最高长官是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其次分别是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都虞侯、侍卫马军指挥使和侍卫步军指挥使。

在柴荣的最后时光里,罢殿前都点检张永德,出镇澶州,都点检由资历尚浅的赵匡胤接任;又让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进调离中央,进驻河东。

而且,张永德、李重进、赵匡胤3人,均不在柴荣的托孤名单之中。要知道,张永德算是柴荣的姐夫,而李重进也是柴荣的表兄,都是非常合适的托孤人选。

从柴荣的托孤安排,可知五代末期的禁军之权有多重,而柴荣对禁军高级将领的防范之心有多重了。

然而,这样看似十分保险的方案,仍旧给赵匡胤留下了可乘之机。

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代周自立,北宋建立。

而在赵匡胤代周时,殿前司和侍卫马步军司的高级将领中,除了领兵在外的李重进和韩通,其余几乎清一色的是赵匡麾下“义社十兄弟”成员或赵匡胤的好友。

换句话说,在这之前,赵匡胤势力集团几乎已经完成了对整个禁军的控制。


赵匡胤能成功代周的根本原因,便是这一点。而以此取得政权的赵匡胤,又怎么会放松对禁军的控制,来为别人黄袍加身创造条件呢?

三次大换血

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也就是登基当年,赵匡胤便让好友韩令坤和慕容延钊成为了殿前司和侍卫马步军司的最高指挥官,又将王审琦、赵光义分别提升为殿前司都指挥使和都虞侯。

不仅如此,赵匡胤还学习柴荣,将二人调离中央,而使殿前副都点检高怀德和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石守信成为禁军的实际长官。

石守信、王审琦,都是赵“义社十兄弟”的属下,而高怀德则在当年成了赵匡胤的妹夫,赵光义则是赵匡胤的亲弟弟。

也就是说,整个禁军的高级将领中,仅仅有马军都指挥使高光翰和步军都指挥使赵彦徽还不是“自己人”。

就在当年年底,赵匡胤就将二人罢黜,以义社十兄弟之一的韩重赟和心腹罗彦環取代了2人。

即使如此,挂名的殿前都点检韩令坤和马步军都指挥使慕容延钊,同时也是赵匡胤的好友,因其资历和威望甚高,还是让赵匡胤心存忌惮。

不久,赵匡胤以自己曾担任过殿前都点检为由,罢延钊,且不再设此官;又以亲信石守信代韩令坤为马步军都指挥使。

此时是公元前961年,建隆二年三月,距离“杯酒释兵权”的那顿饭,还有四个月的时间。

至此,赵匡胤几乎已经将禁军的控制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一人手中。

首先,经过对禁军将领的三次大换血,两司九位高级将领,已经全部都是自己的嫡系将领,他们有的是义社十兄弟成员,有的是早年培养的心腹将领,甚至还多有姻亲。

这就决定了,对赵匡胤来说,这批人反对赵匡胤的概率,很低很低。

其次,禁军的九位高级将领中,有一半的人在赵匡胤代周以前,都还只是中级军官,是一两年才提拔上来的心腹。换句话说,如果没有赵匡胤,他们或许什么也不是;

另外,就算是石守信等人,也就是后来“杯酒释兵权”受邀的几位将领,在代周前虽然已是禁军中高级将领,但他们在禁军中资历和威望,也完全不足以与赵匡胤本人比肩。

最重要的是,2年3次,如此频繁的人事调动,以致于他们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培植亲信。

禁军的兵将们和他们,除了皇帝赵匡胤授予的上下级关系,并没有更多的纽带。即使石守信们想要做点什么,也不会有人愿意跟着他们玩命。

这才是“杯酒释兵权”的那场宴会,赵匡胤得以得以成功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这也是为什么赵老板敢于说出“我担心你们造反”这样的惊天之语的原因。

要知道,五代的皇帝们别说直言这样的话,即使有一点猜忌的流露,基本上等来的就是造反。这叫怕什么来什么,既然你怕我反,那么我就反给你看。

这也是为什么石守信等人,一听赵老板这么说,马上哭天抢地,吓得魂不护体的原因。

因为主动权早已不在他们手中,现在赵老板为刀俎,石守信们只是鱼肉。

杰出的善后

当然了,除了当时不敢反抗,赵匡胤杰出的善后工作,更是北宋一劳永逸地解决骄兵悍将问题的重要原因。

其一便是,继续分权。

杯酒释兵权后,禁军两司9位高级职位,被撸掉了5个,剩下的四个分别是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侍卫步军都指挥使、殿前都指挥使、殿前都虞候。

由于侍卫亲军司简直基本被废,赵匡胤之后的北宋,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得以独立出来,与殿前司合称禁军“三衙”。三衙互不统属,互相牵制,便再难有所作为。

而即使是三衙的四位长官,赵匡胤仍然只授予那些资历浅薄、才干平庸、容易驾驭的将领担任,比如上表中的韩、刘、崔、张四人。

乾德元年,赵匡胤欲让符彦卿典掌禁军,却遭到了赵普的激烈反对。因为这个符彦卿,是周世宗的岳父,资历老,名望高,要是再掌握禁军,可就不保险了。

赵匡胤说,他不会负朕!

赵普直言道,陛下何以负周世宗?

这句话说得赵匡胤无言以对,也说明赵宋朝廷已经不能容许将领们的些许潜在威胁。

其二是,高薪养廉。

历来政治上防止猜忌、消弭不信任最好的方式都是联姻。

而赵匡胤不仅和石守信、王审琦、张令铎都成了亲家,而且还采用了经济赎买政策,允许他们广置土地,大收财货,保证其富贵。

既然不奋斗,也可以得到相应的待遇,那么为什么还要冒着巨大的风险去奋斗呢?

这一政策让石守信等将领们十分愿意乖乖交出兵权,享受生活。

而赵匡胤善后的第三招更厉害,我们称之为“三大纲领”。

刚刚提到,杯酒释兵权的将领们都被外派成为地方节度使。而要知道,地方节度使在唐代,基本就等于土皇帝。

为了彻底断其后路,赵匡胤和赵普设计了对节度使们的三大纲领: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首先,去掉节度使除驻地以外的支郡,缩小他们管辖的范围;又设置通判,监控地方长官,削夺他们主事之权;还将司法权统一收归中央,进一步控制了其职权范围。

这便是削夺其权。

其次,宋廷设置漕司、派京官到各地去收取商税,禁止节度使的占留和私自贸易。这样一来,节度使便基本上丢了财政权。

这叫制其钱谷。

第三,在定期选拔地方军精锐进入禁军系统之外,赵匡胤再次使用了“杯酒释兵权”活动,罢免了部分节度使,而用文臣代替武官们出任节度使。

这叫收其精兵。

三大纲领之下,已经成为节度使的石守信等人,也就基本过上了养老生活,手中无权、无钱、无兵,便再也没有了反对的资本。

子彧说

杯酒释兵权,并不是一个单一的事件,而是赵匡胤在五代削夺地方藩镇、改革禁军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掌控禁军,建立中央政府权威的延续。

赵匡胤能成功,有前辈们打的底,更多的是依赖自己上位后的精心布局。

在赵匡胤的布局之下,当石守信们走进宴会厅的那一刻之前,他们已经没有反对的资本,只能任由赵匡胤削夺他们的兵权。

而赵匡胤的杰出善后工作,更是向所有人表明,这才是对所有人,最好的结局。

后人常常以“杯酒释兵权”与后来的北宋军事积弱联系起来,但当时的情况是,不这样做,赵宋王朝难保不会变成五代之后的“第六代”。

所以,北宋的军事积弱,或许应该更多的去责问后世诸帝:太祖是不得已而为之,但你们为何没有意识到政策的矫枉过正?

文/子彧

点赞6、鹤岗市 网友:红尘事

在封建王朝,天下是一人天下,无论哪个皇帝都把国家当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

那些为自己出生入死的将军,只不过是自己的夺权工具,跟机器人一样。

在打江山的时候,君王会对有才能的人百依百顺、礼贤下士;即使曾经是仇敌,君王也会招降纳叛、不计前嫌,恨不得把肉为他们割下来。

可一旦打下江山之后,皇帝就会原形毕露,对那些大臣兔死狗烹。

为了不落忘恩负义之名,他们还会绞尽脑汁给大臣罗织各种罪名。

但是无论皇帝如何掩盖,都抹杀不了血写的事实。

所以,兔死狗烹、卸磨杀驴这个成语就流传下来,诛杀功臣的大戏一次次上演。

似乎为了江山千秋万代,就必须血流成河。

可是在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不信这一套,他上演了一出“杯酒释兵权”好戏。

赵匡胤跟自己的大将,在推杯换盏中达成协议:我给你富贵荣华,你乖乖交出兵权。“杯酒释兵权”成为千古佳话,赵匡胤被后人敬仰。

那么赵匡胤为什么没有残害功臣,为什么能和平夺取大臣兵权?

人品和能力

一个君王人品决定他的行为。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开国君王没有几个是心慈手软的,赵匡胤却是个另类,豁达大度。

曾几何时,赵匡胤僭越了臣子之礼,在众位将军的簇拥之下,半推半地做了皇帝。

但是他并没有心安理得,赢者通吃,对前朝大臣斩尽杀绝。

而是表现出难得的大度和宽容,依然任用前朝重臣范质、王溥和魏任甫为丞相。

赵匡胤兵变成功之后,对待自己昔日的东家、后周恭帝柴宗训并没有折磨和虐待,反而对其毕恭毕敬。

赵匡胤登基之后,降柴宗训为郑王,符太后为周太后,柴宗训去世之后,被谥为恭帝。

请注意这个谥号“恭”,谥就是恭敬的意思。

谥号如何,表达了赐号的人对被赐号人的态度。

明英宗给自己的弟弟、代宗朱祁钰的赐号是谥号曰“戾”,什么意思,暴戾呗。

两者一比,高下立见。

而且赵匡胤还在一块石碑上给子孙留下三条遗训,其中有一条就是,“柴氏(周世宗)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行戮,亦不得连坐支属”。


当然赵匡胤的三条组训,还有一条是“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这一点听起来简单,但是又有几个皇帝敢说出口?

由此可见,赵匡胤确实是史上罕见的仁义之君。

他的真诚、守信、豁达、大度让他做出了其它皇帝无法做到的事,不愧是千古仁君。

历史上仁义跟懦弱往往连在一起,善良君主往往没有能耐。

但是仁义的赵匡胤决不是一个懦弱的君王,他是个非常有能力的君王。

能杯酒释兵权,只能说他的能力比那些残杀功臣的皇帝更高。

没有能力的君王,没有自信;没有自信的君王才会担心江山被篡夺,才会向大臣下毒手。

其实那些跟着开国皇帝打江山的人,只要你善待他,没有一个人会主动造反的。

如果他们造反,最佳机会当然是天下未定的时候。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那时候造反成本最低、胜算最高。

只有傻子,才会选择在你统一天下之后起兵造反,因为这时候造反胜算最低。

所以一个真正自信的君王,是不怕功臣的。

只有不怕,才敢向大臣提出释兵权的建议。

既然相信大臣,为什么还会夺取他们兵权?

这正像赵匡胤在宴会上所说的 ,如果大臣的部下有那么一天强迫他们造反,大臣们怕身不由己。

所以为了日后君臣不至于反目成仇,还是和气气交出兵权。

态度和手腕

毫无疑问,赵匡胤对大臣的态度是诚恳的。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想要大臣听从摆布,首先是态度诚恳,让大家相信你不会毁约。


杯酒释兵权发生在北宋乾德二年(公元961年),也就是赵匡胤登基后第二年。

这时候赵匡胤善待柴氏(周世宗)个前朝大臣,已经用行动表明自己是个诚实守信的君王。

因为大家观其行,才会听其言。

赵匡胤对大家说,你们交出兵权,可以保你们富贵荣华。

大家觉得赵匡胤不会骗自己,才会欣然配合。

当然只凭诚恳是不够,还要耍手腕,用三寸不烂之舌,说动大家。

赵匡胤在跟大臣沟通的过程中,半真半假,亦真亦假,以自己黄袍加身为例,假设了兵权的危害。

他“推心置腹”地对大家说:“我虽然当了皇帝,可还不如不当,日子过得并不舒坦。”

这是欲说还休,让大家上套。

诸将领不解其意,忙询问何故。

赵匡胤继续说道:“当皇帝虽然好,但是担心被别人抢去啊。”

众人听了,非常惶恐,纷纷向赵匡胤表忠心。

接着赵匡胤又步步深入,直奔主题,慢吞吞说道““卿等固然,设麾下有欲富贵者,一旦以黄袍加汝身,汝虽欲不为,其可得乎?”

——你们虽然没有这个意思,可是保不住你们部下那样做。真到了那一地步,也由不得你们了。

此言一出,众将领恍然大悟,终于明白了老大意思,原来皇帝拐弯抹角是要我们交出兵权啊。

赵匡胤看火候差不多了,接着又进一步向大家提出了诱人的条件:

“出守大籓,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之业,多致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朕且与卿等约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不亦善乎!”

大臣们见赵匡胤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又陈述了厉害,没有理由不动心。

所以第二天上朝时,那些大将全都称病,并上奏请求皇帝罢免自己所担任的军中要职。

赵匡胤假意挽留一番之后,也就顺水推舟,收回他们的兵权。

赵匡胤是那样承诺的,也是那样做的。

宋太祖除了用金钱、显赫的地位来换取武将的兵权,他还特意兑现诺言,与这些战将结成儿女亲家。

比如石守信的次子石保吉娶了宋太祖次女、张令铎的三女儿嫁给宋太祖的三弟、韩重赟的次子韩崇业娶宋太祖侄女、王审琦的长子王承衍娶宋太祖长女。

而且那些交出兵权的大将,没有一个被秋后算账,也没有一个被恩将仇报。

当然,杯酒释兵权的饭局到底存在与否,史学家说法不一。

不过赵匡胤善待功臣的事实是存在的,不容置疑。

无论如何,这样拿走兵权,成本最低,也减少了社会动荡。

对功臣,对黎民百姓,对皇帝本人都是大好事。

可惜后来的皇帝,没有赵匡胤这样的胸怀和格局,杯酒释兵权就成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孤例。

点赞7、中山市 网友:时光无声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在杯酒释兵权之前,包括石守信在内的将领,已经基本失去了兵权。

以石守信为例,他是赵匡胤的爱将和老友,两人非常亲密。

赵匡胤对石守信也非常信任。

但赵普告诉赵匡胤:就算石守信对您忠心耿耿,但他的部下大将未必如此。如果大将们联手造反,强迫石守信参加,他也没有办法。

赵普的意思很明确,必须从制度上根除这种权臣篡位的可能,而不是只是通过私人感情。

赵匡胤认为说的很对,随后开始一系列部署。


以石守信为例,在征讨完叛乱的昭义军节度使李筠、都指挥使李重进以后,石守信的兵权就被解除了。

当时石守信其实已经难以叛乱,他的兵权受到很多监督。比如征讨李重进时,赵匡胤甚至亲自督战,唯恐他叛乱。

李重进兵败自焚后,赵匡胤表面上给了石守信很多奖励,升任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还是天平军(今山东东平)节度使,却不掌握兵权。


这种情况下,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时,石守信顺水推走辞去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职务,专门担任没有兵权的天平军节度使。

其他将军也大体如此。

退一步说,就算他们试图造反,也不是完全不可能,但跟随他们的旧部并不多。

在当时情况下,李重进、李筠叛乱的下场摆在眼前。如果使用少量部队叛乱,哪里是赵匡胤的对手,最终都是满门抄斩。


再说,赵匡胤并没有赶尽杀绝。在杯酒释兵权以后,仍然给予他们很高的职务和待遇,甚至和他们联姻。他把妹妹嫁给高怀德,又把女儿嫁给石守信和王审琦的儿子,把张令铎的女儿嫁给太祖三弟赵光美。

至于待遇上,石守信随后步步高升,而且担任天平军节度使长达17年,敛财无数,生活极为奢侈。这些赵匡胤都知道,却不干涉。

既然造反没有好处又不会成功,不如退而求其次放弃兵权,享受荣华富贵。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