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常识

明宣宗朱瞻基贵为一代明君,为何不顾名声执意暴力杀死亲叔叔?

提问时间:2023-07-05 11:44关键词:朱瞻基,明宣宗,宣宗,暴力

明宣宗朱瞻基贵为一代明君,为何不顾名声执意暴力杀死亲叔叔?

点赞1、泸州市 网友:杀戮血瞳

明宣宗怒喝:“烧死他!”士兵在一个倒扣着的大铜缸周围点燃木炭。缸中发出阵阵惨叫和砰砰的敲击声。明宣宗的叔叔朱高煦就这样被活活烧死了。

作为侄子,宣宗一直想给朱高煦一个活下去的机会。

可是,朱高煦这个阶下囚竟然如此胆大包天。刚刚趁着宣宗来看他的机会,竟然伸腿将宣宗绊了个跟头。

宣宗摔了一跤,颜面不存。愤怒之下,命人用一个300斤的铜缸扣住了朱高熙。如果朱高煦开口求饶,宣宗或许还能饶他一命。

没想到朱高煦竟然力大如牛,将铜缸举了起来,面露不服之色。这下子可惹恼了宣宗,直接将朱高煦烤熟了。

宣宗依旧不解气,大声喝令道:“斩草除根,把他的儿子全杀掉!”

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嫡次子,明仁宗朱高炽同母弟弟。明宣宗朱瞻基是朱棣的孙子,朱高炽的长子。朱高煦和明宣宗朱瞻基是嫡亲的叔侄关系。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侄子下狠心如此残忍地处置了叔叔呢?这一切都缘于朱高煦的执念。

一、父亲开了个不好的头

朱高煦的父亲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被朱元璋封为燕王,封地在今河北和辽宁的部分地区。

1376年,朱棣与魏国公徐达长女徐氏成婚。随后前往封地,在北平做燕王。

朱棣从小受到极好的教育,文武全才。他出征漠北,大败元军,招降了元朝太尉乃儿不花。

捷报传到京师,朱元璋高兴地说:“肃清沙漠者,燕王也!”此后,朱棣威名大振,很得朱元璋看重,屡次被委以重任。

早在朱元璋登基的那一年(1368年),他就将自己的嫡长子朱标立为皇太子。

燕王朱棣正是朱元璋悉心培养,以后辅佐朱标,共同守卫大明江山的重要力量。

可是让所有人意外的是,1392年,太子朱标突然生病死去。朱元璋痛哭不已,不知道他是怎么考虑的,后来并没有再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而是将孙子,也就是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立为皇太孙。

朱元璋有26个儿子,当朱允炆21岁即位时,十几个皇叔都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他们驻守藩地,割据一方,让朱允炆非常忌惮。

为了巩固自己的皇权,朱允炆开始进行削藩。目的是要削弱皇叔们的势力,可是他的手段太过急躁暴力,五位藩王遭遇了重大打击。

  • 周王朱橚被贬为庶人,流放云南;
  • 湘王朱柏自焚而死;
  • 齐王朱榑被软禁在南京;
  • 代王朱桂被软禁在封地大同;
  • 岷王朱楩被废为庶人,流放漳州。

当目光集中到实力最强的燕王朱棣身上时,朱棣只好假装得了疯病,争取时间,为战争做准备。

1399年,朱棣起兵反抗明朝中央政府,史上称为“靖难之役”。三年后,朱棣攻下帝都南京,江山易主。朱棣登基,即明成祖。

虽然朱棣起兵造反迫于无奈,于情感上可以理解。可是从正统思想来说,在讲究“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年代,朱棣是造反谋逆,抢夺了侄子的皇位,这皇位来的名不正、言不顺。

尽管朱棣励精图治,将明朝带入了一个盛世。却也总被天下读书人鄙视,他不得不令人编写《永乐大典》来缓和民众对自己的看法。

不过,朱棣奋起反击,抢得皇位的这种做法,让儿子朱高熙佩服得五体投地。父亲简直成了他的人生榜样,学习的目标。

在他心目中,皇位是属于强者的。而他心目中的强者,就是自己。

可是,别人并不这么想。在朱棣还是燕王时,祖父朱元璋就非常不喜欢皇孙朱高煦,说他狡黠妄为,行为没有章法。

朱高煦做事非常任性,经常违法乱纪。从一个小例子,就可以看出他是多么地随心所欲。

朱元璋去世时,朱高煦作为皇孙要进京参加丧礼。舅舅徐辉祖看他品行不端,就在私下告诫他要注意礼仪。没想到朱高煦不但不听,还偷走徐辉祖的爱马,径直返回燕地,丧礼也不参加了。一路上随意杀害百姓和地方官,影响极坏。

这样的事情不一而足,群臣们对朱高熙也颇多指责。

可是,朱高煦却也有别人比不了的才能,他作战骁勇,在军事上颇有才干。

燕王起兵靖难时,命令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朱高熙随军出征,屡立战功。

朱棣在山东聊城兵败被困,朱高煦率军赶至,击退敌军,将朱棣救出。朱棣在浦子口战败的时候,也是朱高煦及时赶到,救朱棣于生死边缘。

因此朱棣对朱高煦说:“我儿应当奋勇再战,努力吧!世子常常生病。”言下之意是,世子朱高炽如果因病逝去,会将世子之位传给朱高煦。

朱高煦自然也是这样想的,打起仗来更为卖力。

可是,朱高煦战功越高,他就越加恃功骄纵,不守法纪的事也越做越多。

直至朱棣登上帝位,虽然朱高熙功劳很大,有些朝臣因此请求立他为太子。却也因为他的胡作非为实在太多,更多的朝臣提出反对意见。

最后,朱棣犹豫再三,还是认为世子朱高炽仁慈贤德,再加上朱高炽是太祖朱元璋选中的世子,因此将朱高炽立为太子。

朱高煦被封为汉王,藩国在云南。他十分不满,气愤道:“我有什么罪?要被赶到万里之外?”

他坚决不肯前往云南,一定要跟着朱棣在南京,朱棣无奈只好同意。

朱高煦依旧行事放纵,常常在仪式和服装上与太子较劲,多次擅越,挑战天子威仪。同时,他还在朱棣面前数次挑拨太子的是非,陷害太子身边的近臣。

朱棣看儿子不喜欢云南,又把他的封地改到青州(今山东青州)。可是朱高煦依旧不肯前去,他说:“我有什么罪?给我这么贫瘠的地方?”

朱棣这下看出他的不对了,怀疑他想谋夺太子之位,又得知他做了数十起违法事件,非常生气,准备对他严惩一番。

没想到屡受朱高煦排挤的朱高炽反而替他求情。于是朱棣就又给朱高煦改了一块封地,让他去了乐安州(今山东惠民)。

朱高煦到达封地后,心怀怨念,一直在寻找机会,策划谋反。


二、哥哥和侄子太好了,不作不行

机会这就来了,1424年,朱棣病逝。太子朱高炽继位,即明仁宗。

仁宗将朱高煦召回京城,赏赐大笔宝物,又增加了他的俸禄。还将他的儿子加封为世子和郡王。

对这个弟弟,仁宗可谓是仁至义尽。他不仅不追究以往朱高煦在父亲面前对他的造谣污蔑,也不惩罚他的狼子野心。反而用更多的权势、金钱来安抚朱高煦。

没想到朱高煦非但不感恩,反而觉得哥哥仁宗软弱可欺,更加坚定了要取而代之的决心。


还没等朱高煦有所行动,仁宗就突然猝死了。从继位到驾崩只有九个月,从犯病到死亡只有两天,仁宗的死因一直未明,是明朝历史上的一个谜团。

《明史》中记载了明仁宗弥留之际的话:“我监国20年,被谗言邪恶所扰,心之忧危……”。

可见,仁宗的死,与常常忧虑谗言,殚精竭虑不无关系。朱高煦也是促使仁宗猝死的因素之一。

1425年,仁宗驾崩,太子朱瞻基从南京赶往北京奔丧。朱高煦在半路设伏,准备截杀朱瞻基。可是时间仓促,未能成功。

宣宗朱瞻基继位后,最初和他的父亲一样厚道。重赏朱高煦,并对朱高煦提出的要求,几乎有求必应,一一照办。


这又让朱高煦产生了错觉,原来侄子和哥哥是一样的软弱可欺啊!

1426年,朱高煦起兵造反。宣宗得知消息后,竟然不肯用兵,而是写信给朱高煦,对他循循善诱。

朱高煦根本不理这一套,部署重兵,与宣宗叫阵。宣宗这才决定要迎战朱高煦,这次他下了狠心,御驾亲征。

朱高煦听说宣宗亲自率军讨伐,心里不由得有些害怕。

此时,宣宗竟然还对朱高煦手下留情,他写了一封信给朱高煦:“你只要交出怂恿谋反之人,朕就可免除你的过失,恩惠礼遇与原先一样。不然,一开战你必被擒,到那时你后悔也来不及了。”

宣宗兵围城下后,又多次将劝降书信射入城内。无奈朱高煦执迷不悟。

就在此时,朱高煦突然意识到军队内部出了问题,他的队伍中竟然有不少人想抓住他献给宣宗。这个消息让朱高煦大惊,终于明白败势已定,只好从小路偷偷出城投降。

朱高煦犯了谋逆大罪,在历朝历代都是重罪,诛九族也不为过。

群臣纷纷上奏,要求严惩朱高煦。

宣宗却依然手下留情,将朱高煦父子贬为庶人,关押在皇城内。

这是朱高煦最后的生存机会,如果他从此安分守己,还能过着吃穿不愁的生活。可是他怎能改掉”作“的本性呢?心中执念太深,不死不休。

趁着宣宗来看他的机会,朱高煦伸出腿,狠狠地将宣宗绊了个跟头。

新仇旧恨一起涌上心头,宣宗再也无法忍受,多年的压抑一起爆发了出来。他将最暴力的惩罚加诸于朱高煦身上。

于是,朱高煦终于把自己“作”成了一缸烤肉。

四、放不下的执念,平静不了的心

作为皇子,朱高煦本可过着衣食无忧,权势滔天的日子。可是那个掌握生杀大权的位置实在太有吸引力,在朱高煦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

父亲朱棣夺了侄子的皇位,上行下效,让这种夺权的奢望有先例可循。于是,执念在心中发了芽。

哥哥和侄子对朱高煦的仁厚,又让这颗发芽的种子蓬勃生长,执念在心中长成了参天大树。

朱高煦无法遏制内心的欲望,要么成功登上皇位,要么不死不休。

他落得如此凄惨的下场,是“执迷不悟”这个成语最好的注释。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放下执念,才可寻找到平安喜乐。

~~~~~~~~~~

欢迎关注@福小猫。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点赞2、亳州市 网友:筱筱雨沫

叔叔谋反,朱瞻基没杀他,只软禁,好吃好喝供着,逢年过节还去探望。但3年后,叔叔伸脚绊了他,当场被扣在300斤的铜缸里,活活烤死,10个儿子也尽数被杀。

谋反是大罪,可朱瞻基似乎并不在意;

被绊是小事,可朱瞻基却勃然大怒。

是朱瞻基太小气,还是事情背后有隐情?

朱瞻基是明君,文武双全、雄韬伟略,为何在对待叔叔这件事上,暴虐得如此小孩子气?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叔侄俩恩怨情仇

闹着玩一样的“谋反”

朱瞻基是明朝的第5位皇帝,也是朱棣最宠爱的“皇太孙”,他继位后,重视整顿吏治和财政,缓和社会矛盾,开创了“仁宣之治”,是不可多得的一代明君

他的叔叔朱高煦,是朱棣的二儿子,被封为汉王

这是个非常擅长打仗的人,曾在靖难中,帮助朱棣脱围,立下了汗马功劳。

《明史》:“汉王高煦,成祖第二子,性凶悍。……靖难时屡有战功,江上之急,庶人战尤力。”

在朱高煦眼中,太子哥哥一无是处,除了生下了个好儿子,被朱棣喜欢,剩下的一无是处。

事实可能也差不多。

在史书的记载中,太子朱高炽,身材肥胖,连路都走不了,需要人扶着。为人胆小懦弱,没有多少军功。

朱棣也不喜欢这个儿子,但为了把皇位留给孙子朱瞻基,他还是把朱高炽立为了太子。

朱棣是造反起家,抢的就是侄子的皇位。

朱高煦自然有学有样。

1424年,朱棣去世,太子朱高炽即位,成了明仁宗。第二年,明仁宗去世,朱瞻基登基称帝,成了明宣宗。

此时,叔叔朱高煦,发起叛乱,举兵造反,史称“高煦之乱”。

谋反可是死罪,但朱高煦的叛乱,和闹着玩一样。

从宣布谋反,到投降,中间只经历了20多天时间。

没伤一兵一卒,没起大型冲突。

史书上是这么记载的:

1426年八月初一,朱高煦在乐安起兵谋反,设立五军。朱瞻基早有防备,率领30万大军,御驾亲征,在八月二十日抵达乐安,包围了朱高煦。

朱高煦没想到皇帝居然直接来了,当场丧失斗志,连反抗都没有,直接开城门投降

8月21日,朱高煦投降,他连同他的家眷,都被朱瞻基带回京城。

闹着玩一样的“处罚”

谋反是死罪。

任何朝代谋反的臣子,都没有好下场。

但朱高煦的谋反,受到的处罚,却跟闹着玩一样。

早在朱棣在世时,朱高煦和朱瞻基就很不对付。

两个人都想当皇帝,立场不同,自然难以和谐相处。

但有趣的是,朱高煦出城投降时,所有大臣都建议朱瞻基诛杀他,朱瞻基却拒绝了,只是把他连带着家人,都押解到京城,并把乐安,改成了武定。

参与谋反的文臣武将,均被处死,据史书记载,这次叛乱,被处死的人数多达640人,还有1500人被发配充军,720人被流放。

但始作俑者朱高煦,却活得好好的。

据《宣宗实录》记载,朱高煦只是被贬为庶人,然后被软禁在一个院子里。

这个院子,是朱瞻基专门命工部的人修的,取名“逍遥城”。

他允许朱高煦和妻女、儿子一起住,日常所需都由他来提供,逢年过节,朱瞻基还会去探望他们。

这样的生活,至少维持了3年。

因为在《宣宗实录》上,1429年,朱瞻基的叔祖父宁王,曾试图为朱高煦求情,但遭到朱瞻基的拒绝,可见,直到这个时间,朱高煦都活得好好的。

谋反这样的大罪,朱高煦只是失去了自由,仍然可以和妻子、儿女一起居住,衣食无忧,已经很不错了。

只是,谁也没想到,变故就发生在这一瞬间。

暴虐的“朱瞻基”

有一天,朱瞻基到逍遥城探望叔叔,结果,朱高煦直接伸出一条腿,把他绊倒了。

这可气坏了朱瞻基。

你说,本来谋反就是死罪,朱瞻基看在血脉的份上,没有杀人,结果,这个人居然还伸腿绊自己,简直藐视皇威!

朱瞻基勃然大怒,直接下令,让人把朱高煦罩在300斤的铜缸里。

但前文说了,朱高煦是打仗的一把好手,力气很大。

300斤的铜缸,对他来说是个小意思。

于是,他干脆把铜缸扛起来,练起了举重,还顶着缸到处跑。

朱瞻基气坏了,直接让人按住铜缸,在顶端放上煤炭,底下围上柴火,要把铜缸炼化!

于是,可怜的朱高煦就在铜缸里被活活烤死了。

此后,朱高煦的10个儿子,也被暴怒的朱瞻基给杀掉了。

以上,就是朱瞻基杀死亲叔叔的来龙去脉。

相信读到这里的朋友,一定有这样一个困惑:为什么谋反的大罪,朱瞻基能容忍叔叔,被绊了一下这样的小事,却不能忍了呢?

其实,事情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朱瞻基到底想做什么。

朱瞻基的帝王权术

朱瞻基和朱高煦之间,基本上没有血脉亲情,为了争夺太子之位,朱高煦还多次诬陷太子,试图拉他下马。

两人关系如此恶劣,为何朱高煦犯了谋反罪,朱瞻基却没杀他呢?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理由:

第一,朱高煦已经无反抗之力。

朱高煦的造反工作,做得真的一点都不到位。

他是个典型的“有勇无谋”的人。

乐安只是个小城,所处的地理位置,根本不适合造反,大军压境,直接就能给他围了。

而历代藩王叛乱,无一不选择大城要地,比如朱棣起兵北京,寊繙反于宁夏, 宸濠反于南昌, 都是地理显要之处。

因此,朱高煦在乐安叛乱,显然不可能成功,而史料记载,他也压根没做叛乱的准备。

投降后,朱高煦和他的家眷都被带回了北京,丧失全部反抗能力。

此时,朱瞻基完全没必要杀他。

其实,关于朱高煦是否真的叛乱,还有争议,有学者认为:朱高煦压根没想造反,只是“被造反”。

真造反,他根本不会连仗都不打就直接投降。

但不管真相如何,在朱瞻基面前,朱高煦半点反抗能力都没有。

没有威胁的人,自然不需要杀。

第二,安抚人心,博个好名声。

1426年,正是朱高煦登基之年,他需要在百姓、群臣心中树立仁君的形象。

谋反是死罪,杀掉叔叔是情理之中的事,但不杀,朱瞻基不仅没损失,反而会得到一个很不错的名声,至少重情重义嘛。

朱高煦和他的家眷都在朱瞻基手里握着,没有半点威胁,不杀他,还有莫大的好处,何乐而不为呢?

第三,为了更长远的目标,暂时放过朱高煦。

朱瞻基是个成熟的帝王,他的目光并没有停留在叔叔朱高煦身上,而是叛乱的背后原因——兵权。

他有个更宏大的目标——削藩。

藩王作乱,一直是困扰封建王朝的重要问题,而明朝更是出现了好几次藩王叛乱的情形。

这一切的根源,就在于明朝建立时,内部争权夺势,外部边疆问题频发,朱元璋最终选择了——分封制。

这个制度,总体来说,就是弊大于利。

分封制推行之初,就有很多人提出反对意见。

据《明史》记载,平遥县训导叶伯巨,就直接分析说,这种制度,会让诸王权力过大,数代之后,藩王的权利可能会威胁到皇帝的权力,到时候削减他们的权力,又要遭受埋怨,形成尾大不掉的势头。

《明史》:“臣恐数世之后,尾大不掉, 然后削其地而夺之权, 则必生怨望, 甚者缘间而起,防之无及矣?”

只是,朱元璋太自信了,他还是给了藩王很大的军事特权,包括:

  • 诸王皆据守战略要地,可以节制诸将、直接调遣军队;

  • 可以拥有三护卫重兵, 每护卫“甲士少则三千, 多者至万九千”(《明史》);

在实际情况中,边塞之王,拥有更多的兵权。

朱棣之所以能夺位成功,这个制度起了很大的作用。

朱瞻基是个有远见的人,他的目的,就在于要收回藩王的权力。

不杀朱高煦,甚至厚待他,就是在释放信号给其他藩王:你们无力和皇帝抗衡,乖乖交出兵权,可保富贵无忧。

这一招,确实很有用。

朱高煦被抓后,各路藩王纷纷上书,请求收回护卫军。

如《明史》记载:赵王“高燧大惴, 请还常山中护卫”。

而完成了平叛和收兵权后,朱瞻基开始推行限制藩王的制度,比如:

  • 军事上,宗藩不得典兵,诸王非特许不得领兵;
  • 政治上,宗藩禁止参政、出仕,不得担任朝廷官职;
  • 行动上,藩王禁止出城,二王不得相见,也不许入朝;
  • 交际上,宗藩禁止和官方结交,汉府亲戚不许选京官等等……

可以说,在削藩这件事上,朱瞻基是非常认真的,也确实极大限制了藩王的权力。

朱高煦的最后结局

朱高煦犯了谋反罪,但为了大业,朱瞻基并没有杀掉他。

到了1429年,朱瞻基已经稳坐帝位,藩王的权力也被限制得差不多了。朱高煦没有了利用价值,朱瞻基因为一件小事,杀了他,也可以理解。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朱瞻基用铜缸烤死亲叔叔这件事,在史料上并没有记载。

《明史》没有记载朱高煦的结局,而《宣宗实录》则记载朱高煦和孩子都死于狱中,时间在1429年之后。

因此,题目中,朱瞻基残忍杀害亲叔叔这件事,本身就是存在争议的。

在电视剧的演义中,朱瞻基杀掉朱高煦,是因为皇后胡善祥,曾被朱高煦玷污,而朱瞻基的死因,也有一部分是这个原因。

不过,这个也没有史料依据,大家看一乐就好。


必须承认,朱瞻基是天生的帝王。

他出生那年,朱棣还没起兵谋反,但他做了个梦,在梦中,父亲朱元璋把象征着权力的大圭交给他,并对他说:“传之子孙,永世其昌。”

等朱棣醒了,下人来报,他得了人生中第一个孙子——朱瞻基。

自此以后,朱瞻基就被朱棣当作接班人培养。

朱棣对朱瞻基的培养,可谓是不遗余力。

他带着他起兵打仗,聘请名师给他传授学业,还让元老众臣倾力培养。朱棣巡游北京时,常常把朱瞻基带在身边,让他观察农具,教授他为君之道。远征蒙古时,朱棣也把朱瞻基带在身边,让他接受战场训练。

泓熙时期,朱瞻基作为皇太子,出守南京,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1426年,朱瞻基登基称帝时,他已经不是稚嫩的帝王了,他的治国经验非常丰富,对朱高煦的谋反更是早有防备。

不过,也有人说,“高煦之乱”极有可能就是朱瞻基自己设计的。

有学者调查发现,朱高煦谋反这件事,证据不太充分,加上太过蹊跷,极有可能是朱瞻基为了削藩,而搞出来的一个阳谋局

朱瞻基是有这个本事的。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点赞3、白银市 网友:指间轻纱

有句老话——忍无可忍,则无需再忍;还有一句流行词——不作就不会死

这两句话依次对应朱瞻基、朱高煦叔侄俩。朱瞻基在杀死叔叔的过程中,无意间成为一个优秀的厨子,而朱高煦没能成为一代明君却成为一代名菜,也算功德圆满了!

一代明君朱瞻基这辈子,就有两个“污点”;第一就是以一种极其残忍的方式处死了他的叔叔朱高煦,第二就是他个人非常热衷于斗蛐蛐(作为劳模,也就有这么一个爱好,还被后世诟病,皇帝难当啊!)

朱高煦的悲剧,很大程度上要怪他寄几个(自己),因为不作不死这句话还是很有道理的,尤其是在那个权力可以搞定一切的年代


作为朱棣的二世子,朱高煦本应该是荣华富贵享不尽!

讲道理,朱高煦还是蛮有水平的,不仅长得帅还很能打。早在靖难之时,朱高煦就是朱棣强有力的左膀右臂,能征善战的朱高煦数次拯救老爹于危难之中,军中诸将中威信也极高;当然这些并不足以让他膨胀到要挤掉哥哥的位置

要怪就得怪朱棣同志!朱高煦的确是有想取代哥哥的意思,而且朱棣本人也更喜欢这个小儿子,原因很简单——朱高炽是个大胖子、还是残疾,走路得拄拐,属于影响市容那一型的。而小儿子朱高煦不仅长得帅、还能打,跟自己很像!朱棣是否有想过废长立幼,这是一个问题

可是,在朱高煦眼里,他自己是很有机会的!因为当年他老爹曾经对他说过一句话“世子身体不好!”这句话让朱高煦十分振奋,可是他被老爹无情的忽悠了。因为说这句话的场景,实在是有些......那是一次险恶的战斗中,朱棣被重重包围,面对前来救援的朱高煦,朱棣颇为动情的说出了这句话,而朱高煦听罢大振,带着老爹杀出重围,并最终帮助老爹登上皇帝之位

得了天下,朱高煦功劳很大;再加上军中威信颇高,一时间风光无两,大有赶超哥哥朱高炽的意思!就这样,朱高煦膨胀了,而且一发不可收拾!

当权力的欲望蒙蔽了朱高煦的双眼,却没有实力的支撑

朱高煦很郁闷,打天下自己的功劳最大、论长相又是帅的不行;不管怎么说,至少要比朱高炽强太多了!朱高煦越想越气,越想越烦,怎么办呢?只能凉拌!

讨好自己的父亲不肯就藩,是朱高煦的第一条锦囊妙计,只要还在父亲的身边一切都有机会的啊!所以在朱棣明确表示你想去哪就去哪的时候,天真烂漫的朱高煦表示“我哪儿都不去,就在爹爹你面前!”朱棣也是比较喜欢这个小儿子的,也就没撵他走。朱棣倒没什么其他想法,可是朱高煦却错误的理解了父亲的意思,这是在给自己机会啊!于是乎他又四处活动,拉拢当年跟父亲一起打天下的武将班底,而这些人是比较支持朱高煦的,毕竟朱高炽跟他们关系一般,亲疏远近自不必多言。只是,这些人也不是头脑简单的丘八,貌似暗地支持朱高煦却十分坚定的要当墙头草,只是观望却不作声

转机终于来了!朱棣挂了、朱高炽即位,并很快在一年之内死去,侄儿朱瞻基要成为帝国未来的掌舵人,头脑发热的朱高煦,终于选择了爆发——造反!

他要重温自己父亲的成功之路,并十分坚挺的打了一仗,便投降了......

没能成为一代明君,却弄巧成拙变成一道名菜

演技拙劣、水平有限的朱高煦,原本想要设伏黑掉朱瞻基,却扑了空。扯着嗓子造反却很快就投了降,话说这朱高煦跟当年英勇神武的二世子真的相去甚远,莫非是成为王爷后,纸醉金迷的生活掏空了他的身体和灵魂?这个我们不得而知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朱高煦的叛乱并未造成什么影响,甚至说朱瞻基没有费什么力气就打垮了朱高煦的一帮乌合之众,干净利索磕头流泪投降的朱高煦,被关押在大牢之中,衣食住倒是没受啥影响,只是行被限制了

一日,朱瞻基心血来潮去拜访自己的叔叔,结果这个叔叔也拿他不当外人,竟然一个扫堂腿给朱瞻基绊倒了。这让作为皇帝的朱瞻基很没面子,你说就算是你心中不忿,想要搞事儿,至少来个劫持之类的弄点大动静,可却偏偏就是这么勾了他一下,既不疼又不痒的,还很招人烦!

朱瞻基是个好人,但好人也有脾气,他下令用一口三百斤的铜缸把朱高煦罩在了里面,你说都到这份上了,你就老老实实在里面待着呗,可我们的朱高煦同志身经百战,也算是力大无穷;二话不说竟然把铜缸顶了起来,摇摇晃晃的,练起了举重!朱瞻基终于愤怒了,立刻下令让人搬来柴火,堆在铜缸周围,随着大火烧红铜缸,朱高煦被处死

说来搞笑,朱高煦为何会落得如此下场,其实都怪他咎由自取,怨不得朱瞻基。其实朱瞻基是很仁慈的,如果不是这个叔叔太过出格,他绝不会如此狠心、甚至变态

而我们无法理解朱高煦是怎么想的,作为曾经随父靖难的功臣,长得帅、还有钱,好日子不过非得要当皇帝吗?而且有这个实力吗?明知不可以而为之就罢了,最后还整这么一出,实在是让人感叹智商的重要性

作为知名帅哥,朱高煦甚至没能留下一副画像,但却留给了我们一道名菜,只是不同于广为人知的叫花鸡,他这道菜应该叫做“叫花朱”吧!


如果喜欢我的内容,不妨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间的精彩!

点赞4、齐齐哈尔市 网友:兎尒丶

明宣宗朱瞻基是明朝的第五位皇帝,是明成祖朱棣的嫡长孙。

朱瞻基虽然只在位十年就英年早逝,但他在位期间,明朝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堪称是明朝历史上最好的黄金时代之一。

然而,就这样一位明君,竟有过不顾名声执意暴力杀死亲叔叔朱高煦的污点过往。

朱瞻基为什么要杀死亲叔叔呢?有书君总结了以下三个原因:

一、朱高煦数次加害于朱瞻基和父亲,让他对亲叔叔情份尽失

明成祖朱棣只有四个儿子,按照大名祖制,可以名正言顺继承皇位的只有嫡长子朱高炽,也就是明宣宗朱瞻基的父亲。

然而,朱瞻基的亲叔叔朱高煦却是个一生都在觊觎皇位的人,至死都没有放弃过夺取皇位的梦想。

朱高煦是最像朱棣的一个儿子,生性凶悍,害起兄长来一点都不手软。

他先是公开与朱高炽夺嫡,失败后又依靠着靖难之役中多次救父亲朱棣于危难的功绩,坚决不肯去往封地,留在京城伺机蓄意谋害太子朱高炽。

朱瞻基的父亲朱高炽虽身体孱弱,但儒雅仁爱,一次又一次地原谅了兄弟朱高煦的僭越和侵犯。

甚至在继位时发现朱高煦有谋反的意图,都继续选择了原谅,期待以优厚的俸禄安抚好朱高煦的反心。可是,朱高煦野心太大,高官厚禄并不能填满他内心的欲望。

彼时,朱瞻基已经长大,他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无数次帮父亲躲过了亲叔叔铸造的明枪暗箭,没有让朱高煦阴谋得逞。

后来,朱高炽突然暴毙,匆匆离世。朱瞻基料到朱高煦会再次蠢蠢欲动,以雷霆速度登上了皇位,再一次让朱高煦愿望落了空。

可是,朱高煦并不死心,一计不成,再生一计,一点都不在乎自己与朱瞻基的叔侄之情。

当时,朱瞻基刚刚继位,不想大开杀戒,再加上要秉承父亲遗志,所以他选择了对朱高煦一忍再忍。

可是,多年战战兢兢防着朱高煦陷害的日子,让朱瞻基对朱高煦情份尽失。

虽然面上礼遇有加,十分尊重,但厌恶已经深深埋在了心里,但凡有机会发泄,朱高煦的人头必然不保。

二、朱瞻基借朱高煦造反达成削藩目的,朱高煦沦为困兽之斗

明宣宗朱瞻基是个很有远见的皇帝,还在当太子之时,就意识到了威胁大明江山稳固的最大毒瘤是外藩。

所以,甫一继位,他就在想着如何削藩。可是,外藩都是自己的亲叔叔,直接动手会让世人觉得他冷漠无情。

于是,聪明的朱瞻基想到了一个极好的办法,那就是利用一直不安分的朱高煦。

果然,没过多久,一直被高官厚禄优待着的朱高煦就憋出了作死大招,掀开大旗,造起了亲侄子的反。

这场声势浩大的谋反,就像人正瞌睡时主动送上门的枕头,朱瞻基自然利用得十分彻底。

这次,因为谋反证据确凿,朱瞻基再没有轻拿轻放,而是顺势准了大臣建议他御驾亲征平叛的奏本。

朱高煦见多了朱瞻基对自己的一再忍让,一直觉得这个侄子是个软柿子,可以任自己随意拿捏,所以造反也造得如儿戏一般。

谁曾想,纸老虎一朝变真老虎,直接来了招大军压境。这下,朱高煦傻眼了,只能主动递上了降书。

群臣建议朱瞻基一定要将朱高煦就地正法,可他还有自己的打算,所以仍是留了朱高煦的命。

朱高煦一败,分属汉王的这支藩王,自然不复存在。

然后,朱瞻基趁胜追击,传召给另一位皇叔朱高燧,暗示他尽快主动撤藩。朱高燧见大势已去,默默交出了兵权,困扰朱瞻基已久的外藩问题眨眼间得到了解决。

朱瞻基一石二鸟之计圆满成功,朱高煦也由目中无人的皇叔被贬成了草芥一般的庶人。为了安抚被撤藩的皇叔,朱瞻基一并留下了朱高煦的命。

毕竟,此时的朱高煦已是困兽,杀与不杀,区别已经不大。

三、朱高煦最后的挑衅,触到了朱瞻基的底线

原本,朱瞻基是并不想直接杀了朱高煦的。哪怕朱高煦再可恶,他也是他的亲叔叔,皇族宗庙面前,弑杀亲叔叔的名声并不是谁都可以担得下来的。所以,朱瞻基只是将他囚禁了起来,逢年过节的,还会亲自去看望一下他。

可是,朱高煦的一生,一直都奔走在作死的路上。一次,朱瞻基又去看他,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都沦为阶下囚了还没有学乖,仍在一心作死——直接拿脚绊倒了朱瞻基。

老虎不发威,真以为朱瞻基是病猫?朱瞻基遥想自己一介帝王,对亲叔叔忍让到如此地步,却仍求不来他一个尊重,顿时气得火冒三丈。

这时,朱瞻基皇位早已坐稳,屈尊降贵去看望朱高煦,也只是想显示下自己以仁孝治天下的理念。

可朱高煦却半点抬举也不识,直接拿他的面子当球踢,当着众臣给自己绊了个满嘴泥,朱瞻基怎么还会再忍。

再加上,朱高煦的一再挑衅,一直是朱瞻基的逆鳞,能忍到最后已经是他修养够好,再不发火也太圣人了些。

于是,朱瞻基便命人将朱高煦倒扣在大铜缸里,活活烧死了。至此,朱瞻基与朱高煦多年的恩怨,终于彻底画上了句点。

综上所述,朱瞻基其实想杀亲叔叔朱高煦已久,但都碍于父亲遗志和发扬广大明王朝的梦想而没有动手。若不是朱高煦一再作死,怕是也不会落得那样一个惨烈的死法。

有书君语 :有书送书季开始啦~每周会免费赠送1000本实体书给大家作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读之书《无声告白》。私信回复:福利,即可免费包邮领取书藉,本次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点赞5、临海市 网友:日光析蓝

朱高煦是朱棣的次子,原本是轮不到他当太子的,但是朱高煦能征惯战,和他的父亲朱棣比较像,朱棣也喜欢朱高煦,而且朱棣的长子朱高炽身体有残疾,又忠厚老实,朱棣不是很满意。

朱高煦


在靖难之役中,为了让能征善战的朱高煦奋力作战,朱棣曾经鼓励朱高煦说:“你要努力,世子身体不好。”在朱高煦看来,这是朱棣在暗示他,将来可能立他做世子,造反成功以后就是太子了。所以在靖难之役中朱高煦拼尽全力,帮助朱棣成功的从侄子手里夺下了江山。

但是朱棣的话是不能全信的,虽然朱高炽宅心仁厚,但是他在靖难之役中镇守北京有功,而且他的儿子朱瞻基很聪明,深受朱棣的喜欢,所以最终朱棣还是选择了朱高炽,公元1404年朱高炽被立为太子,这让朱高煦很受打击。

明仁宗朱高炽

虽然朱高炽已经被立为太子,但是朱高煦仍然没有放弃,他一直在寻找机会扳倒朱高炽。

朱棣在位前期,为了肃清北元势力,经常御驾亲征漠北,这个时候太子总会留在南京监国。朱棣是个权力欲很强的人,他虽然把太子留在南京监国,但是他总是担心太子会利用监国的机会培植自己的势力,总是派人暗中监视太子。

狡猾的朱高煦十分了解他的父亲,终于被他找到了机会,他利用父亲的疑心来打击太子朱高炽。永乐十二年,朱棣率军出征回京,太子按照惯例到郊外迎接,但是由于准备工作的延误,导致接驾时间延迟了,朱棣很不高兴。

回宫之后,朱高煦散播谣言,说朱高炽自恃太子之位,不把父皇朱棣放在眼里,这恰恰击中了朱棣的软肋,朱棣大为震怒,下旨申斥太子,并且将太子的属臣下狱,一时间朝中人人对太子敬而远之,大家都认为太子大势已去,也许不久的将来朱棣会废了朱高炽。

此时,朱高煦也认为自己已经成功了,他变得得意忘形起来,他把自己比作唐太宗李世民,因为自己和李世民都是次子,且都能征善战,为大唐、大明江山立下汗马功劳。但是得意忘形的朱高煦忘记了一点,李世民在杀了李建成之后,逼迫自己的父亲李渊退位,他把自己比作李世民,那么朱棣就成了李渊了。

听到传言的朱棣很生气,再也容忍不了朱高煦了,于是他逼朱高煦就藩,后因朱高煦犯下私造兵器,豢养死士的罪行,朱棣将其安置在山东乐安州。

朱棣去世之后,朱高炽继位,但是仁厚的朱高炽仅仅在位一年就去世了,他虽然在位只有短短的一年,但是他施行仁政,为建文帝的属臣平反,被称作明仁宗。

朱高炽去世之后,太子朱瞻基继位。朱高煦又一次与皇位擦肩而过,但是他终于等不下去了,他决定造反。但是由于被内应揭发,宣宗朱瞻基御驾亲征将其击败。

明宣宗朱瞻基

兵败投降后的朱高炽没有了往日的高傲,匍匐在侄子朱瞻基的面前求饶,后来朱瞻基将他囚禁在城中。

有一日,朱瞻基前去视察,但是朱高煦竟然伸出脚将皇帝朱瞻基绊倒,被绊倒的朱瞻基大为恼火,命人用铜缸将朱高煦扣住,但是朱高煦竟然奋力抬起铜缸,面对这样无厘头的叔叔,恼羞成怒的宣宗命人在铜缸上架上炭火,将朱高煦活活烧死。

朱高煦能征善战,在靖难之役中立下汗马功劳,但是其在皇位面前失去了理智,他的后半生都在为了太子之位和皇位而奋斗,最终却没有敌过小心谨慎的哥哥朱高炽和聪明的侄子朱瞻基,最后因为自己的无厘头断送了自己的性命。

点赞6、乐清市 网友:欛噵囡迋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回顾下明宣宗这位叔叔的人生历程。朱棣借清君侧起兵,1402年(建文四年),朱棣在浦子口被南军击败,二子朱高煦率军赶到。朱棣大喜道:“我已精疲力竭了,我儿应当奋勇再战”。又抚摸着他的背部道:“努力罢!世子常常生病”。朱高煦精神大振亲率军队力战,终于将南军击退。靖难之役中,朱棣多次濒临危难,幸赖朱高煦的力战,因此认为他很像自己,朱高煦也以此自负,并恃功骄纵,多行不法之事。


朱棣长子朱高炽长得肥头大耳,爱好经史,待人仁爱,靖难时留守后方北京,老二高煦很看不起大哥,有一次朱棣令三兄弟(一人早夭)和后代去朱元璋的孝陵拜谒,由于太胖,高炽在上台阶时不小心摔倒,高煦在后面讽刺说:“前人失跌,后人知警”,意思说你要是摔倒了,就轮到我当太子。跟在后面的朱高炽儿子朱瞻基立即回应:“更有后人知警也”。叔叔,还有我替补呢。朱高煦回顾失色。(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朱棣取代建文帝后,朱高炽更加目中无人,无视祖宗法度,随意杀伐,多次攻讧太子,致使解缙冤死、黄淮入狱,意欲取而代之。搞得朱棣很犹豫,有时和大臣谈论到太子,大臣们都认为太子有德才,是守成之君的最佳人选。一次,朱棣夫妇在便殿拉家常,高炽老婆太子妃便烹调了膳品进呈,朱棣非常高兴,说:“我有贤儿媳,以后家事要靠她了”。便打消更换太子念头。


朱高煦的太子念头并没有消失,依然横行霸道,甚至私用皇帝用品,有造反迹象,大臣杨士奇向朱棣提出警告,朱棣大为恼怒,把朱高煦禁闭在西华门内,太子朱高炽为弟求情,尽力救护,朱棣便把二子安置在乐安州,高煦更生怨恨,毁谤无地。

1424年朱棣病死,高炽继位,史称仁宗,不到一年也死了,朱瞻基继位,是为宣宗,朱高煦突然忧国忧民起来,向宣宗上了安邦定国四策,朱瞻基非常高兴,对大臣说,看来叔叔回心转意了,全部按他说的意思办理。可是高煦当皇上的心一直没变过,他一边应付宣宗一边拉拢人心,写信给英国公张辅约为内应,被张辅告发,后来私设五军都督,大张旗鼓拉起反旗,借口也是清君侧(剑指夏原吉)。

宣宗接受杨荣、夏原吉建议御驾亲征,十二天后包围高煦所在乐安城,写信要他投降,高煦还在嘴硬,手下已有人在商议要绑了朱高煦献给皇帝邀功,高煦害怕了,从地道偷跑出来向侄儿宣宗投降。大臣劝宣宗杀了他,宣宗不听,把朱高煦依旧禁闭在西华门,其它附逆人员杀的杀,流放的流放。平定叛乱后,宣宗自我感觉良好,写了一本书叫《东征记》给大臣传阅,过一过作家瘾。


禁闭高煦后,宣宗还是挂念这位曾有大功的叔叔,一次去探望他,朱高煦趁他不备,伸出一脚将宣宗勾倒在地。宣宗怒不可遏,立即派人找来一口几百斤重的铜缸,把高煦压进去,哪知高煦神力,铜缸被他掀得一抖一抖的,宣宗更生气,于是下令,堆上木柴放火烧铜缸,活活烧死高煦,他的儿子们全部处死。

朱高煦的事形象的诠释“不作死就不会死”,明宣宗对狂妄叔叔所为,做到有理有节,国法人情兼顾,而朱高煦一味自大,不识进退不听劝诫,走向灭亡是必然的,皇家无亲情,既杀其父,斩草不除根后患无穷,所以几个儿子也不能留了!(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点赞7、宜兴市 网友:蓝涩九月

除了朱高煦太出格以外,可能是朱瞻基想到了他爷爷朱棣。而且,朱高煦一直有当皇帝的想法。从“靖难”结束,朱棣当上皇帝,朱高煦就一直争储君之位,争用“天策卫”,还自诩“天策上将李世民”。到各种飞扬跋扈的行事,直至起兵造反。

朱高煦(1380年-1426年),明成祖朱棣次子,明仁宗朱高炽同母弟,徐皇后所生。 朱高煦最初被朱元璋封为高阳郡王,后来随朱棣起兵,累立战功。朱棣即位后,被封为汉王,封地在云南。


他却一直留居南京,说是自己没有过错,却被贬往蛮荒之地,不肯就藩。多次谋取太子之位,纵使私兵劫掠,僣用乘舆器物。永乐十五年(1417年),被强令就藩乐安州,但仍不悔改。

开始的时候,朱高煦的几个年长的儿子在京城,算是接受皇子的教育。这是朱元璋开始的“算是传统”,让近支亲王子弟入京,与皇子待遇差不多。可是,朱高煦想方设法,让朱棣允许他的几个儿子回到藩国。加上之前的种种“报道”,朱棣这才感觉不对,这不跟当年自己发动“靖难”,是一个套路吗?先把在建文帝身边的朱高炽和朱高煦弄回北京,继而起兵。这时,朱棣才真正疏远了朱高煦。

但是,朱棣千算万算,都没算到,他的长子会去世那么早。估计,在朱棣看来,长子朱高炽向来身体不好是事实,但也不至于像自己的哥哥朱标一样,去世那么早。至少,他知道长子一定能继位。

但是,朱高炽可能被压抑太久,心理素质直接导致其身体状况比预期要差。而且,据小道消息报道,朱高炽继位以后,感觉没了压力,放纵起来。结果,过度的压抑之后的放松,过了头,最后一命呜呼。这就使得他儿子朱瞻基提前继位。



而对朱高煦而言,他一直有些害怕的老爹已经去世,稍微能得文官拥护的哥哥也登基不到一年就驾崩。继位的是他的侄子,一个黄毛小子。简直跟23年前的建文帝时期,没啥区别。于是,明宣宗宣德元年(1426年),朱高煦起兵造反。

明宣宗毕竟从小跟在朱棣身边,经过不少大场面。再加上杨荣等老臣的一再建议,最终朱瞻基决定御驾亲征。谁成想,朱高煦一听说大侄子亲自领兵来平叛,走到半道儿,宣布投降不打了。他倒好,被废为庶人,虽然被囚禁在西安门内,至少命是保住了。但这可坑坏了一帮追随者。



其实,朱瞻基有点像建文帝朱允文。最初,是不想杀他这个叔叔的。只是把他囚禁在京城,还经常去看他。也许,这样过个几年,明宣宗就好把他放了。再不济,也就是发往凤阳,囚禁皇族监牢。

可是,好死不死。有一天,宣宗去探视朱高煦,他故意把宣宗绊倒。宣宗大怒,命人用300多斤重的铜缸将朱高煦扣住。可是,朱瞻基忘了,他这位叔叔孔武有力,竟然将大缸顶了起来。明宣宗朱瞻基更是有些害怕,命人在铜缸周围点燃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烤死在铜缸内。朱高煦的几个儿子也全都被杀。

点赞8、东莞市 网友:鲸蓝旧巷

明成祖朱棣有四子,长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四子朱高爔(早逝)。

朱高炽长得肥头大耳、身体有残疾,走路得拄拐,待人仁爱,靖难时留守后方北京。朱高煦不仅长得帅,在靖难之役中,身先士卒多次立下战功,几次关键战役都是靠着朱高煦及时出现才扭转的,军事上颇有建树,朱棣对朱高煦也是很器重。


雄才大略的明成祖朱棣,为此也大伤脑筋,曾经引出一段大才子解缙诗:“虎为百兽尊,谁敢惹其怒,唯有父子情,一步一回头”。这让朱棣当时很动情,最终于公元1404年朱高炽被立为太子,这让朱高煦很受打击。

朱高煦的太子念头并没有消失,依然横行霸道,无视祖宗法度,随意杀伐,甚至私用皇帝用品,多次攻讧太子,致使解缙冤死、黄淮入狱,意欲取而代之。

朱棣为了肃清北元势力,经常御驾亲征漠北,留太子在南京监国,狡猾的朱高煦制造一切机会来打击太子朱高炽。永乐十二年,朱棣率军出征回京,太子按照惯例到郊外迎接,但是由于准备工作的延误,导致接驾时间延迟了,朱棣很不高兴。下旨申斥太子,并且将太子的属臣下狱,一时间朝中人人对太子敬而远之。

朱高煦自为得手,在宫中自比李世民,朱棣逐渐得知真相后,大为恼怒,把朱高煦禁闭在西华门内,太子朱高炽为弟求情,尽力救护,后因朱高煦犯下私造兵器,豢养死士的罪行,朱棣将其安置在山东乐安州。

1424年朱棣驾崩,高炽继位,史称仁宗,但仅10个月后也驾崩了,此时朱瞻基正在南京,朱高煦欲截杀未果,朱瞻基继位,是为宣宗。朱高煦私设五军都督,决定造反。

宣宗接受杨荣、夏原吉建议御驾亲征,但是宣宗这位仁德的皇帝,在起兵之前,又给了自己皇叔朱高煦一次机会,他将信送给朱高煦,劝他悬崖勒马,可朱高煦根本不听。直到宣宗的大军,很快就兵临城下。朱高煦眼见事情不妙,外加形势不利,就开城投降。

大臣力劝处死朱高煦。但朱朱瞻基只是让于谦(于谦一骂成名)出面当众申斥,将朱高煦解押回京,贬为庶人后,并且还免除了城中叛军的罪名,软禁在西内。

宣宗一次去探望叔叔时,朱高煦趁他不备,伸出一脚将宣宗勾倒在地。宣宗怒不可遏,立即派人找来一口300多斤的铜缸,把高煦压进去,哪知高煦神力,顶着大缸乱转,宣宗更生气,于是下令,堆上木柴放火烧铜缸,活活烧死高煦,既杀其父,斩草不除根后患无穷,所以九儿子全部被杀!

朱高煦本来造反就是死罪,明正典刑实属正常,宣宗朱瞻基仅将其废为庶人,可谓仁至义尽,奈何朱高煦这个蠢货沦为了阶下囚,还要挑衅自己的侄儿皇帝,真是不作不死!

点赞9、吴川市 网友:鹿由器

这个事情怪不得朱瞻基,要怪只能怪朱棣和朱高煦自己。

一、武人朱高煦一败死瘸子加死胖子哥哥朱高炽。

燕王朱棣从北平起兵造反,朱允炆再弱,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要不是朱允炆一句:不要让我担负杀叔的恶名,十个朱棣也被剁了,因为大明除了李景隆这种老子英雄、儿子混蛋的主儿,还有盛庸、还有铁铉……危急之时,总有次子高煦陪伴左右,朱棣为保命,常常一拍高煦肩膀:你大哥是个胖子加瘸子,你加油啊!高煦像个敢死队长,立马有使不完的劲儿,而且这家伙既是勇将,又是福将,简直就是打不死的李逵。到后来朱棣在叛徒加蠢猪李景隆的配合下,进了南京城,成了皇帝。

朱棣犯难了,太子朱高炽当王世子多年,谦恭仁厚,没有过失,且在老巢北平保卫战中以寡敌众,建立下卓越功勋。废他,没有理由,加上一群文官力挺,如黑衣宰相姚广孝、明朝三大才子之一的谢缙,尤其是朱高炽生了个好儿子朱瞻基,更让朱棣连远征蒙古也带在身边。结果朱高炽又进一步,成了皇太子。

高煦立下大功,吃了个哑巴亏,利用父亲北伐蒙古,太子监国,栽脏陷害太子,使朱棣疑心太子,打击太子党,结果解缙、杨溥光荣入狱。高煦是个粗人,没文化害死人,他以为自己人生的春天已经来到,竟然经常见人就说:我英武,岂不类秦王李世民乎?他没有考虑老子的感受,当时玄武门事变后李渊被李世民、尉迟恭逼宫的!被成了太上皇!很快,有鹦鹉把高煦的英武壮举一五一十传给了朱棣,朱棣对高煦由爱转恨,永乐十三年五月,朱哥煦被改封到青州。但高煦贪恋南京户口,赖在京城。一次,朱棣一石两鸟问杨士奇:我听说了汉王(高煦)在京城行为不法的传闻,你们知道吗? 杨士奇这根老油条,相当机智:人家把我当太子党,外面没人告诉我们,但汉王(高煦)两次被封,不肯就藩,现在陛下要迁都北京,他要留南京,请陛下考虑他的用意。结果作为藩王的高煦原有的京城暂居证被朱棣收回,他被赶回了乐安州。

仁宗即位时间不长才十个月就走了,对弟弟恩抚有加,朱高煦没理由、也没时间造反。

二、朱高煦再败侄子朱瞻基。

到亲侄子朱瞻基上位后,高煦反了,竟然晕了头,还没造反就把造反的事情弄得地球人都知道!

朱瞻基吸取朱允炆的教训,御驾亲征,高煦没想到侄子和自己玩真的、如此生猛!瞻基兵临城下,保持武装高压之外,重金悬赏高煦的油光光的人头,这情景好似农家忙过春节,等着一只洗干净的猪头煮冻豆!高煦没等开仗,就向侄子投降了,成了侄子的“阶下囚"。

侄子派御史于谦把朱高煦臭骂了一通。

三、猪性难改,把自己送上了火葬之路。

高煦由王爷变成了阶下囚,一次瞻基高姿态来看他,他竟隔着监狱的栅栏,用脚勾倒瞻基,瞻基正愁找不到机会。立马下令,用三百斤重的大缸扣住他,谁知高煦竟把缸挺起来了,瞻基忍无可忍就不必再忍,命令手下准备了几百斤的柴火,点着了,把高煦火化了!

点赞10、防城港市 网友:叶凉生。

汉王朱高煦是明宣宗朱瞻基的亲叔叔,但这个亲叔叔实在是混蛋的很,不仅藐视朱瞻基的父亲仁宗朱高炽,还意图谋反觊觎皇位,事发之后死不认错还冒犯圣颜,忍无可忍的朱瞻基也顾不得什么叔侄亲情,下旨将亲叔叔置于铜缸之中活活烤死。




汉王朱高煦虽然与皇太子朱高炽都是一奶同胞,同为正宫皇后徐皇后(中山王徐达次女)所生。但朱高煦仗着长年跟随在父皇成祖身边南征北战,且在危机关头又救过父皇的命,成祖朱棣在生前又有意无意许意朱高煦为嗣君,这使他的野心大大膨胀,对太子之位觊觎很久,因此公然挑衅皇太子朱高炽,做了不少出格的事情,他所做的很多事,虽然皇兄朱高炽以其宽仁大义概不计较,但是对于年幼懂事的朱瞻基来说,这个叔叔并不简单,未来必成大患。




世子朱高炽虽然好静厌动,身体肥胖且有腿疾,但他仁孝好学,贤德聪明,昔年成祖靖难起兵,朱高炽以区区几万人硬是扛住了*曹国公李景隆的五十万大军,为朱棣南下争夺皇位解了后顾之忧,朱高炽无过错,相反的面对二弟朱高煦,三弟朱高燧的咄咄逼人,他数次在父皇面前求情。永乐二年(1404年)成祖立朱高炽为皇太子,朱高煦被封为汉王,封藩云南,但朱高煦以各种理由逗留京师不走,对被封到万里之外的云南极为不满,在京期间,挑拨离间,搬弄是非,害死大学士解缙,大学士黄淮被下狱。永乐十三年(1415年)成祖以朱高煦在京太久,将他改封为山东青州,但汉王仍不愿前往,成祖始怀疑他有夺嫡之心,再三下旨催促就藩外镇,但朱高煦依然推诿不动,在京期间作恶多端,滥杀朝廷命官,兵马指挥徐野驴被他击杀,又僭用御用车马器物。永乐十四年(1416年)因为坏事干的实在太多,连成祖都看不下去了,准备将他废为庶人,又是太子朱高炽念在兄弟之情,好话好说,成祖才收回成命,永乐十五年(1417年)朱高煦被徙封到乐安州,并即日启程勿再逗留。




朱瞻基对这个恶叔叔可谓是一点好感都没有,有一年成祖命朱高炽三兄弟出郊拜谒孝陵,太子肥胖又有脚疾,行动不便需要两个内侍搀扶,走在后面的朱高煦冷笑着说“前人蹉跎、后人知警”,这话正好被跟在后面的皇太孙朱瞻基听到了,他机智又严肃的回了一句“更有后人知警也!”朱高煦回顾大惊失色。洪熙元年(1425年)在位不足一年的明仁宗朱高炽驾崩,皇太子朱瞻基由南京前往北京奔丧,朱高煦意图在半途设伏截杀太子,事出仓促没有成功,朱瞻基即位后,对两位叔叔甚是优待,汉王朱高煦所提之要求只要不过分,一概批准,而这却被朱高煦误认为宣宗软弱可欺,渐渐的,他再一次燃起了篡位的熊熊烈火。




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早已按耐不住的汉王朱高煦终于决定起兵造反,对于这个数教不改,劣迹斑斑,恶行累累的皇叔,宣宗朱瞻基是毫不犹豫的决定亲征,结果很快的朝廷讨逆大军便兵进乐安,朱高煦四面楚歌,被迫投降。由于朱高煦平素做了太多的坏事,面对他的篡逆谋反之举,朝廷上下几乎是同声相气,纷纷上诉要将他明正法典。宣宗念在叔侄手足之情,且自己正大位不足一年根基还不够稳固,朱高煦父子被废为庶人,关押在皇城西安门内。




桀骜不驯的汉王朱高煦死到临头还依然不能底下他那嚣张跋扈的头,朱高煦父子被关押一定时间后,宣宗朱瞻基前去探望,朱高煦却故意把宣宗绊倒,已经忍耐到极限的宣宗彻底爆发了,命人用三百斤的铜缸把朱高煦罩住,但朱高煦毕竟是久经沙场的大将,力大无比,竟直接把铜缸举起,宣宗又命人在铜缸周围点燃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炙死在铜缸内。朱高煦的几个儿子也统统被处死,这个一生作恶多端的汉王,在大义灭亲的侄儿宣宗面前,不仅把自己的命给丢了,也害死了他那几个儿子,真是“善恶到头终有报”,“不是不报只是时候未到啊!”。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