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常识

周星驰的电影真的水平很高吗?

提问时间:2023-07-15 10:56关键词:电影,周星驰

周星驰的电影真的水平很高吗?

点赞1、山南市 网友:沉香如屑


90到92年间,周星驰一口气拍了20多部喜剧作品。港片票房之王的宝座,他和发哥、成龙轮流坐,其他人只能干看着眼红。到了1992年,他的片酬直接从300万涨到800万。那时,吴孟达单独接戏只能拿50万,跟他合作便能拿到100万不带砍价的。香港一年到头有5个月都在放他的电影。

很快,星爷在片场有了个新外号,叫做“太上导演”。每部电影,他不仅作为演员参与,开始从幕后制作、台词设计上全面介入。

星爷早年接受采访时说,演《赌圣》的时候,基本上是顺着刘镇伟的思路来,刘镇伟想让他怎么表现,他就怎么表现。

到了《审死官》的时候,也未曾超出杜琪峰的设计。想必那时周星驰觉得自己刚走红,还没有那么大的话语权,各方面都还很“收敛”。

待到跟王晶拍《鹿鼎记》,创作欲已是按耐不住。毕竟演技已受到多方肯定,连金庸老爷子听说他要演韦小宝,只回了六个字:不做第二人想!

实际上,早在1992年,星爷就开了家名为“跨星”的公司,想拍一部属于自己的作品。结果憋了半天,戏一直没拍出来,公司只好先关掉。

第二年,香港、内地打算合拍一部喜剧片。香港特意请来巩俐。那时学院派出身的巩俐对无厘头没啥认识。只因靠《秋菊打官司》才拿到20万的奖励,而香港公司直接给她开100万港币片酬,巩俐笑嘻嘻地就去了。那年,张艺谋还在她身边,叮嘱她说:“放开一点,跟他们学点不一样的东西。”

不过,在《唐伯虎点秋香》里,巩俐始终放不开。她搞不清楚戏说历史的笑点在哪儿,还觉得星爷的表演太闹腾。“还我漂漂拳”那段让她扮猪头,她是坚决不从。多年以后,巩俐成了巩皇,再见星爷时才遗憾道:“真是太可惜了,那时候我不懂,应该放开点跟你们一起闹的。”

而在《唐》里,星爷已不是一名纯粹的演员。御用导演李力持给他命名了一个岗位说:“就像功夫片里面有武术指导一样,周星驰的很多电影里,他都是那个‘笑话指导’,一部电影好笑是他追求的最高目标。”多年后,王晶索性告诉记者:“《唐伯虎点秋香》之后的无厘头电影,根本就是周星驰的作品,所有设计都围绕着他的想法,只是找个导演拍罢了!”

自己当导演,已是无可避免的事。

1994年初,周星驰小试牛刀,监制并主演《破坏之王》,结果并不是很理想。但这并没有阻止他变强的决心,在和几个伙伴组建起彩星电影公司后,众人一口气掏出6000万,准备拍一部惹人泪下的爱情片,用它帮彩星打响头一炮。然而世事难料,它却成了彩星唯一的作品。

这部电影,就是《大话西游》。

为了拍《大话西游》,周星驰在银川外景地一扎就是三个月。一开始剧本根本不成熟,连至尊宝、春十三娘的名字都是从另一个剧本直接迁移过来的。有了雏形之后拿给西影厂,西影厂领导一看头都大了:“写的是个什么鬼玩意儿?”要不是看到星爷的票房号召力,西影厂才不愿意拍在他们看来这么“跌份儿”的东西。尤其是负责艺术片的副厂长,觉得这简直就是文化垃圾。

为了电影,周星驰真是下足了血本,配乐找的是给老谋子做《红高粱》的赵季平。剧本拿给赵时,还叫《大话东游》,穿越剧情乱七八糟,看得赵老师一脸懵逼。赵就亲自跑去片场,一看到处都挂着牛魔王的肠子,给恶心坏了,做完配乐后觉得太丢人,根本不想在字幕里署名。

1995年,《大话西游》上映,两岸三地票房惨败,口碑也烂到极致。当时在北京一度被当成发行失败的典型,整个寒假算下来才20万票房。河北一些院线播完上集《月光宝盒》,根本没播《大圣娶亲》。最终,港台两地票房加起来还不到5000万,彩星公司直接因此宣告破产。

从那天起,有人开始对周星驰说四个字:江郎才尽。

《大话西游》之后,很多人都觉得周星驰不行了。接下来的《回魂夜》和《百变星君》都被视为东拼西凑、毫无创意的败笔。但周星驰并未因失败而退却,做一个演员已经无法满足他的掌控欲,他想要更多。

1996年,周星驰再次入局,与谷德昭联合执导《大内密探零零发》后,再与杨国辉合组“星辉”公司。不久后,“星辉”便推出了《食神》。那时,一般的港片拍摄不过20个工作日,《食神》拍了50多个,连剧本都酝酿了将近半年。从创意到编剧再到拍摄,周星驰全面打造起自己的电影招牌。

票房稳了,差的,只是一个荣誉。

1999年,周星驰37岁。

回望走过来的路途,他开始有意识地从过往岁月中寻找灵感,将记忆嵌入到电影之中。从80年代入行算起,跑过整整8年龙套,前文所提到的那些孤独而失落的日子,自然值得用一部电影来书写。

怀揣着这样的心境,周星驰开始拍摄一生中最重要的那部作品——《喜剧之王》。

那时在香港,有个叫“仙人求”的特约演员,痴迷表演,一直在跑龙套。和当初的星仔一样,再小的角色,都喜欢跟导演探讨。周星驰表演“尹天仇”,便套了他模子,将他与曾经的自己合二为一。而电影里吴孟达的卧底角色,最早是给万梓良准备的。

在星爷心目中,从艺道路上,万梓良对自己多有提携,让他来担任这个重要角色,再合适不过。结果因为拍摄改期,工作人员没能及时通知到,就把万梓良给错过了。情急之下,赶紧去找达叔。

吴孟达刚从内地拍完片回来,有些感冒,一落地就赶去片场,结果完全不在状态。当时星爷拍片的“重度完美主义”已落下病根,虽是老搭档,一点不肯妥协。一场戏让达叔NG了50多次,李力持都看不下去了。

影片拍摄时,成龙在隔壁拍《玻璃樽》,于是两位大咖跑到对方剧组客串。星爷在《玻璃樽》中被一条狗拖走,成龙演了个教尹天仇用心一点的龙套。两人拍电影的时间都差不多90天。不同的是,成龙花90天,是要拍一系列高难度的动作镜头,而周星驰花90天,是为了要一个最好的张柏芝。

试镜时,张柏芝已经表现出很高的表演天赋。李力持让她演《悠长假期》中的一段戏,台词多达9页,居然没NG就过了。但拍正片时,几乎每句台词的重音、每个桥段的演法,星爷都要“调教”一番。想必是星爷对这部戏有着别样的感情,李力持后来回忆说:“本来只是部很简单的电影,但拍起来每一个镜头,每一句台词,周星驰都要达到极致的完美才肯罢休。”

最终,《喜剧之王》夺得1999年票房桂冠。这是自1993年《唐伯虎点秋香》摘冠后,时隔六年,周星驰再一次登上香港票房之王的宝座。

但周星驰想要的,不仅仅是票房。

还有来自荣誉殿堂的肯定。

可惜,就像多年来香港金像奖不愿意承认星爷的演技一样,《喜剧之王》最后居然只拿到一个最佳新人奖的提名,令周星驰黯然神伤。

但这只是前头,并不是故事的结局。

世事的反转,充满了玄奥。

就在星爷欲摘金人而不得的日子里,内地盗版碟大量涌现。97年前后,北京大学校园里开始疯传《大话西游》,一张盗版碟居然卖到30元。到了1998年,一天能卖上百张。随着互联网开始普及,《大话西游》的剧情、台词和悲剧内涵开始成为无数年轻人热论的话题,和它有关的网站一搜就是一大堆。

就像星爷自己在《唐伯虎点秋香》里说的,人生大起大落来得太快,实在是太刺激了。那一年,《喜剧之王》在港台各大电影颁奖典礼上颗粒无收,而远在内地学子心中,周星弛已被捧为“后现代解构大师”。

之后,许许多多的人四处收集他参演的作品分析他的喜剧,为他曾经不被金像奖肯定的表演风格着迷,将他一部又一部电影的台词背得滚瓜烂熟,愿意为他的各种周边商品买单。人们狂迷周星驰,迷恋他创造的每一个喜剧桥段,就像当初猪笼城寨里的那个穷小子,不遗余力地迷恋着李小龙。

28年过去了,从《唐山大兄》到《喜剧之王》,命运仿佛一个奇妙的回环。

周星驰终于以自己的方式完成了对李小龙的致敬。

一年一影帝,百年周星驰。

他成了人们心目中的喜剧之王。

2001年,在香港电影市场不景气的大背景下,《少林足球》创下6300多万港币的票房,再次打破记录。在那一年的金像奖颁奖典礼上,周星驰终于成为了最大的赢家,一口气拿下七个大奖,甚至包括一个非常特别的“青年导演奖”。可就实际情况而言,那时候,周星驰早也无需用这些奖项来证明自己。

喜欢他的人,开始想了解他在生活是怎样的存在。后来的答案,无需叉少我赘言,很多人都知道了。一提到周星驰,熟悉他的伙伴、采访过他的记者、与他有过交集的人,都会说他是个孤独的天才。记不清是哪一年了,一位央视主持人在机场偶遇星爷吃泡面,说他远远看去,像个苍老的孩子。

和他有关的许多信息,都是破碎的。

关于电影,说实话,自《功夫》之后的作品,无论诚意还是水准,都一言难尽。尤其当他再也不做演员之后,更是觉得一言难尽…

据说私下里,星爷是一个非常沉闷的人。没有电影上映时,大家几乎看不到跟他有关的新闻。连凌宝儿出来接受采访,他也会不高兴。一直以来,所有跟他相关的那些支离破碎的花边,都不能让观众看到他的真面目。叉少在这里,不能轻易地下结论说,星爷到底是怎样一个人。虽然做了他多年粉丝,刷了他无数的电影和访谈,但我总觉得,没人知道他真实的内心世界。

就像《食神》里的史蒂芬·周对唐牛说的:

“都让你能猜到,那我就不是食神了!”

时光荏苒,20年弹指而过。沿着时间的坡路往回看,再是猜不透的人,有些事,也是可以确定的。1999年之前的那个周星驰,之所以能成为一代人心目中的喜剧之王,不仅仅是因为天赋和才思,也不仅仅是因为热爱。

叉少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即便在最灰暗最孤独的时刻,他也没灭掉心中的希望。

就像《喜剧之王》里尹天仇与柳飘飘的对话:

“看,前面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到。”

“也不是,天亮后会很美的。”

万物之中,希望最美。

2019年,请将它牢牢攥在手中。

点赞2、九江市 网友:過河的卒

那些说星爷不行的,我想他们永远不明白星爷的意义。首先星爷是个演员,或许演技不是最好,或许颜值也不是最高,但是别忘了他最大的贡献不是他的演技或是颜值,而是无厘头喜剧。他开创了无厘头喜剧的先河,无人能比,可以说他是香港继李小龙之后最伟大的艺人。他和李一样都是先驱者,是一个时代,他们都开创了一个时代。无论是动作片还是无厘头喜剧都有巨大的价值和意义。香港电影目前为止只有两个辉煌时代个,一个是动作片时代,一个是无厘头喜剧时代。不说神化他们,但请尊重他们。有巨大贡献的人,不应该被怎么黑,谢谢。

点赞3、张掖市 网友:喵萌萌

周的时代已过,你要说欠周星驰主演电影的票,我还比较同意,你要说欠他导演的作品,我们不买帐!!过分神话!美人鱼很一般的片子,都在模仿着周式表演,还不如自己来演!还有一个人说你我们不怀疑,大家都来说你,我肯定你的人品有问题!!就这样吧,你以后的片子,合适了就看看,不合适就不看,因为你的时代已过。看的顶多是情怀而已。

点赞4、漯河市 网友:好孤独

人云亦云吧,与豆瓣上的一样,一些文艺青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因为他们不必付出任何代价,评论一个人完全看心情,甚至看$_$眼开,一顿胡诌。所以对于周星驰有很大一批人是表示赞扬的,对于这些人,我跟大家的看法是一样的:怎么的!星爷就是牛!就是比一些演技不够颜值凑的小鲜肉好!他的早期作品是他年轻时所为,按这眼光来看,现在与之匹敌的也很难找到!星爷的作品更多是回忆吧,然而我我乐意!我就是爱星爷?

点赞5、庆阳市 网友:银狼涩魔

我的答案是否定的。


星爷的电影有没有被过高地评价,我想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且只有看过星爷每一部作品甚至了解星爷生平的人才能做出做客观的判断。


论据一:开创了无厘头电影风格。开创一种新的电影风格不是随随便便拉一个就行的,星爷在电影之路上一开始走的并非喜剧路线,但他被带入此行之后,通过自己不懈努力,慢慢摸索出自己的风格,因为模仿别人终究很早走出模仿者的影子。从演员到导演,三十年时间里,星爷将自己的无厘头喜剧风格发挥到了极致,熟悉星爷电影的粉丝甚至说的出星爷电影的很多台词,模仿的出星爷搞笑时的样子。


论据二:悲剧式幽默,浓浓的社会关怀。这种无厘头风格虽是星爷独创,但跟他自己的年少经历分不开,众所周知,星爷有一个并不幸福的童年。看星爷后来主导的许多电影我们知道,男主基本都是市井小人物,他们生活艰辛,但懂得如何愉悦自己。他们在生活的悲剧里散发着自嘲式的幽默,又在幽默之中如影随形地打上了悲剧的影子。星爷的这种小人物的屋里头式幽默,是笑中带泪的,是有博大情怀的,每一部电影都以小人物开局,以社会关怀的主题结束。比如《少林足球》说梦想,《功夫》说世界和平,《西游降魔》说普渡众生,《美人鱼》说环保。而这些是一部好电影所必备的要素。


论据三:电影里的秘密。星爷电影看似人人都看得懂,但细究起来,他的不少电影都很值得玩味,没有一个场景是多余的,没有一个道具是多余的,甚至主角的每一句台词每一个神态动作都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深意。比如星爷的李小龙情结,在他的多部电影中都有提现。比如星爷对于一些电影人的致敬,也不断通过道具或人物表现出来。比如星爷对于自己童年和回忆,也会通过一些情景再现。比如他一直很怕的蟑螂,因为星爷,从此被称为小强。比如童年啃鸡腿的经历。星爷电影不是单纯的一部电影,他有自己的语言,有电影故事背后的故事。


论据四:惊人的悟性。星爷对于电影和人生的解构有着惊人的悟性,最好的例子莫过于20年前的大话西游,当年的票房之所以惨败,不是因为电影拍的不好,恰恰是因为太好,电影语言太过超前,许多人看不懂,于是惨败,但这一点不妨碍在多年后成为影史经典。就像姜文的电影,他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许多理解走在了我们前面,当他们泄漏一些天机的时候,我们尚在梦寐状态。等到我们看懂,也许要到多年以后。所以,很多人会发现,星爷的电影,百看不厌,是因为每一遍你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他的无厘头看似恶搞,实则别有深意。


综上,星爷的电影不仅没有过誉,星爷对于电影的认真和执着态度以及对于电影事业的贡献,值得他获得更多鲜花和掌声。

点赞6、拉萨市 网友:念心安

我以为周星驰演和周星驰导演是完全不同的,周星驰演的电影确实不错,经典,看着看着就哭了;但周星驰导而不演,就失去了周星驰无厘头的喜剧效果,换句话说就不再是周星驰的电影,观众不买账。

《西游降魔》《美人鱼》周星驰导而不演,所以卖座不叫好,尤其是《美人鱼》,大家对影片内容并没有更多的关注,关注点都在“周星驰”这三个字上,所以才会出现那么多还票之类的评价,因为影片内容实在没有什么可说的。如果这两部电影换做周星驰来演,其效果会好不知道多少倍!

作为影迷,我只希望星爷要么以后的电影还是自己亲自来演,最好和达叔合作,会创造更多奇迹,要么赶紧收手,免得晚节不保。

点赞7、吴川市 网友:不见之后

个人感觉影迷自发的赞美,不能说是过誉。很多崇拜周星驰的方式值得大众借鉴。基本上可以理解为“如果某个人或者某件事我喜欢,那么我要肯定它”。为了自己喜欢的事情表明肯定的态度是值得提倡的。

之所以推崇周星驰的人多,正是这些观众更喜欢用赞美的形式去肯定自己的偶像,而不是通过贬低他人的偶像来证明自己喜欢的人物多厉害。

不管是行业的竞争、还是人物自身特点的魅力,都希望可以在受欢迎程度方面进行较量。也就是说他们比的是“谁的优点更突出”,而不是“谁的缺点更少”。

可能很多人认为这是属于明星之间的较量,实际上是影迷之间的博弈。口碑较好明星的影迷,通常只会赞美优点,遇到不喜欢的事情,只要不是违法、道德沦丧的行为,都不去否定;同时遇到“黑粉”也会一笑而过,只有把注意力放在了偶像的优点上,明星在事业上得到的支持才会更多,良性循环之下,也更能表现出更好的创作状态。

这可能也是为什么绝大多数信息只具备“点赞”、而没有“踩”的选项。能不能受到关注人们也是在看谁的“赞”更多,而不是看谁被“喷”的更少。

点赞8、玉溪市 网友:硝烟冉冉

感谢邀请,周星驰的电影可以说是一代人的回忆,他的无厘头风格,夸张式的表演都将是华语电影史上最光辉灿烂,别具一格的一笔。
周星驰是一个追求完美的电影人,他的电影表面上是喜剧,但实际上却带有浓厚的后现代主义风格,每看一次都会让人有不同的感受,或喜或悲,电影中的很多台词在那个时代的是非常超前的,直到现在都不过时。

周星驰的电影在90年代基本上

垄断了每年的香港票房记录榜,在大中华地区和东南亚日韩都有一定影响力,虽然没有在国际上引起轰动,主要还是因为上映的区域有限。一年一影帝,百年周星驰,星爷被称为喜剧之王,并且能得到这么高的赞誉足以证明他在观众心中的地位,即使现在的星爷已经退居幕后,但是他导演的作品仍然能引起轰动。因此我觉得周星驰的电影绝对没有过誉,因为观众的眼光才是检验电影口碑的最好标准,其它基本都是浮云。
有不同看法的小伙伴欢迎评论区留言哦,同时也希望大家多多关注点赞,谢谢!

点赞9、庆阳市 网友:疏烟淡日

周星驰先生的电影,包括其本人,从未觉得自己的电影有那么多的深度,反倒是一些的影评人和星粉们,将周星驰的电影连同其本人,一步一步地抬上了神坛。

周星驰的出身,大家都知道,是从一个底层小人物,一步一步走到演艺圈的,他的表演,既有在TVB电视台艺人培训班期间的积累,也融入了耳熟能详的底层生活经历,正如吴孟达所说的,他和周星驰从来不知道什么叫无厘头,他们俩时常到某一地方,偷听如情侣之类的人物说话,然后再把这些因素以不合常理的方式,植入到电影桥段之中,于是就产生了“笑果”。

对影评人定义为周星驰首创的无厘头表演方式,他们是不认可的,但既然对周星驰的演艺事业有益无害,也就乐得听之任之了。

其实,在周星驰电影大火之前,特别是周星驰在片场被导演大骂“看起来像条狗”的那段日子里,鲜少有影评人会去关注其电影,甚至还被讥讽为只能担任几童节目主持人。直到周星驰在《霹雳先锋》中崭露头角,才获得了更多的演出机会

1990年,出于噌《赌神》的热度,加之周星驰在《一本漫画闯天涯》中的表现尚可,才得以出演小成本的《賭圣》,结果一炮而红,从此开创了属于周星驰的电影时代。说起来,周星驰的电影之所以能受到影迷、尤其是香港本土影迷的追捧,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他的电影很商业化。商业化,是香港电影最大的特点,只有商业化,才有票房,才有人肯投资,所以,一个商业化,就决定了周星驰的电影不会像姜文、王家卫那样,去追求所谓的情怀、深度和寓意。把一个故事讲好,讲得观众爱看,就是商业化电影的成功,这方面,王晶是集大成者,而且王晶自己也不讳言:我拍的电影,就是要赚钱。

王晶是香港大学中文系毕业的高材生,又出身经济条件优渥的导演世家,连王晶都不讲求电影的深度,只求票房,更何况是打小就缺钱更缺文化滋养的周星驰,他拍电影的首选,就是要赚钱。因此,从哪个角度考虑,周星驰早期的电影,就是一句话:必须票房大卖。

香港工作和生活节奏是很快的,人们压力自然也大,看多了成龙的玩命、刘德华的酷帅、周润发的枪战、李连杰的飘逸…...突然冒出一个貌似神经质、又略带狡黠和讨喜的小人物,用各种反常识、反逻辑的语言和行为玩转大世界,今观众们耳目一新,也从生活重压中获得了一丝短暂的轻松和慰藉,这就是周星驰电影受到绝大多数底层观众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

香港金像奖不垂青周星驰,恰恰是因为他的电影不够阳春白雪,只是供下里巴人开心的,难登有深度的大雅之堂。

说周星驰的电影有深度,不外乎《喜剧之王)《大话西游》这几部电影,但细品一下,《喜剧之王》是周星驰的自传,只是他在成名之后,对自己坎坷演艺路的一次回眸,大家可以借鉴,可以励志,却达不到《阿甘正传》那样的深度和影响力。而《大话西游》,是周星驰在香港影视渐趋疲软后,试图通过到大陆取景来增加电影新意,以求刺激电影票房的一次尝试,实际上票房是失利的,只是在受到大陆大学生们的热捧后,才被强加上了深度(好尴尬哦[我想静静])。只怕周星驰自己都纳闷:我当初拍摄时,也没想过要高大上啊。

2000年以后,周星驰的电影,无论是产量,还是票房,都进入了渐衰期,特别是《美人鱼》

之后,一众影迷再也不喊欠星爷一张电影票了。或许,所有人,亦包括周星驰本人,都已经意识到,是时候体面地告别了, 曾经的神话,不管真假,就让它成为一种永恒的美好记忆吧,毕竟那个星仔和星爷,给大家带来了无数的快乐,这就足够了。

我们都是市井凡人,看电影,更多的就是想获得放松和愉悦,太有深度的电影,还真亲近不来。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