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本名著读的是什么?
每天清晨,他在工作之前,总要读一些书,他读的书不是科学书就是哲学书。
因为这类书能使他早上头脑清醒。
当他工作一天后,晚上他就读历史书或人物传记,因为这样能使他心情放松。
他是毛姆,英国著名的小说家、戏剧家和文艺批评家,读什么书要的不一样的心情。
多种书多种读法,这可能是符合心理学和科学用脑方法。
读一本名著读的是一种心境,一种选择。
一本好书有时它不仅仅是名著,还是真实的生活,里面有冷暖自知,有春夏秋冬,有万古星辰。
想起了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它是以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高更的生平为素材,描述了一经纪人对艺术象着了魔一样,放弃工作,拋妻弃子,奔赴一小岛,用画笔去谱写自己辉煌的生命,把生命的价值注入画布的故事。
一本好书就是一种心境,一种人生追求。
你说呢?
喜欢内容的小伙伴可关注我。
读名著就是读人生,读哲理,读感情,读为人处世的方法。比如说读红楼梦,你读的不仅仅是一个封建家族的繁华与没落,你更可以读懂在繁华与没落中错综复杂的男女私情,人际关系。你读西游记,读的不只是唐僧师徒一路与妖魔鬼怪的打打杀杀,更是从打打杀杀中悟出一条真理,人生需要奋斗,唯有奋斗才有成功的可能,才能取得真经,才能见证苦难后的辉煌。
《菜根谭》这本书
《菜根谭》这本出于明代的书,积累了中华民族数千年处世做人精华,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集。其文字简炼明隽,兼采雅俗,是本全身避祸经验警句的好书。
《菜根谭》富含管理智慧。不仅企业界、商界的人喜爱阅读,政界、学术界甚至劳苦大众也趋之若鹜。
过去国人不知道老祖宗留下如此高超朴实的为处世紧囊,一直窝里斗得不可开交,直到文革又成了天不怕地不怕的“斗士",以至今日。
在孔网上搜一下,只有新版本、复印本,没有民国早版(仅有37年版)、清代版,可见此书明代后即绝迹,是否为统治者故意而为,搞不清楚,现在流行起来应该是个进步。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参考消息》读到该书信息,说日本人早已在读在学在运用,从这位明朝道人洪应明的著作中吸取精华,为我所用以壮行色,而正宗的大中国反成了数典忘祖。
后我在寺庙里发现该书,借来一看大为惊谔,里面的警句,句句在理,行文遗词透着深邃的历史气息,相见恨晚。但买不到,我就一边看一边录,愣是录了厚厚一本。
打那录过后,如铁锥划沙,大都记得,由是不但自律还写成书法赠与親友,以法布施。
图2赠亲朋对联:交友带三分俠气,做人存一片素心。
图3对联为2016年我为家姐孙子完婚,特书纪念:燥性偾事,和平徼福。谦中自牧,虚圆立业。掇取《菜根谭》中语。
从中可以想见中华民族的老祖宗,历朝历代都在教育自己的后代,成为谦谦君子,正所谓的中土之国、文明垂范,这应该是中华文化传承的主脉。比起《谋略大全》《防骗术》《驭人心经》《如何赢得上级喜欢》…上的些小伎俩简直不在一个档次上。
读名著读的是什么?读名著不仅仅是读书中的故事,更重要的是——
一,读作者的背景读作者的人生;比如说《红楼梦》的作者,虽然现在仍然存在争议,但是绝大多数"红学"研究者似乎都同意它的作者是曹雪芹;
了解曹雪芹的一生,了解曹家几代人的经历,无疑对进一步了解《红楼梦》会有很大的帮助;因为曹家这个"江宁织造"曾经几次接待过康熙皇帝南巡,与皇帝的关系非同一般;
再比如说《红岩》、《林海雪原》这样的革命传统教育书籍,他们的作者都曾经经历过战争的洗礼,经受过血与火的考验;
二,读名著要读名著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名著中故事的传承;比如说《西游记》中孙悟空的传说;比如说历史上唐朝僧人去天竺取经的史实;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曾经获得过诺奖文学奖作者的小说;小说所叙述的故事就是美国这个西方世界"暴发户"的真实写照;
三,读名著要学会与书中主人公"交朋友",用他/她的精神鼓励自己;比如说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
再比如美国小说,也是获得过诺奖文学奖作家的作品《老人与海》——虽然老人最后不但一无所获甚至丢掉了自己的生命,但是这本书传递的依然是满满的正能量;
四,读名著可以帮助我们提升文学修养,提高写作能力;比如说"四大名著"的开篇诗词以及结尾处的诗词;
比如说朱生豪先生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集》,完全摆脱了"翻译味",那是非常地道ā古香古色的汉语诗歌文体;
三,
跟着作者的视角,体味当时的社会状态。
名著都是思想的结晶,当时社会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