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和战术有什么不同,你怎么看?
战略一一一是指全面、全方位、规划布局、来着长远打算的谋略。
战术一一一是指打一场战争的技巧,用什么方法来打赢、打胜仗。如;伏击战、偷袭战、诱敌深入战、游击战、运动战、阵地战、围歼战……等等。
以上两种就是战略战术的区别之处,两者相互依存,联系紧密不可分的就是战略战术。
感谢邀请!
战略是指导战争的计划和策略。战役是为实现一定的战略目的,按照统一的作战计划,在一定的方向上和一定的时间内进行的一系列战斗的总和。
战术是进行战斗的原则和方法。
战略、战役、战术是三位一体的。克劳塞维茨认为,“战略就是为了达到战争目的而对战斗的运用。战略本来只同战斗有关”。“战术本身包含有两种不同的内容。一种不了解整体的战略联系也可以理解的,.....另外一种是同战略概念有联系的”。毛主席曾指出:指导战争要善于“抓住战略枢纽去部署战役,抓住战役枢纽去部署战斗”。那么究竟什么是战略和战役枢纽呢?毛主席又指出:“任何一级首长,应当把自己注意的重心放在那些对于他所指挥的全局最重要最有决定意义的问题或动作上。"克劳塞维次在《战争论》中也指出:统帅在运用战斗的过程中,尤其是在“战略对战斗的决定”之枢纽处,必须始终注意照顾战争的全局利益、着眼于战争的根本目的,把握住战斗的本质内容并且解决好抵达“军事目标"的关键性问题一一“消灭敌人军队",抓住战机“多多益善"地损耗敌人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
学习和总结前人的智慧是必要的,但是,无论任何事情 都要与时俱进。列宁说过:“时代是各色各样现象的总和”、“不理解时代,就不能理解当前的战争”,也就更不用谈未来战争了。所以我们必须根据发展了的新环境、新情况、新变化,抓住现代化和未来化战争的新特点,更进一步地用创新思维来指导我们的战争实践才行。
当然,战略的概念无论外延或内涵也不仅仅是只指战争。比如:政冶的、经济的、外交的和科学文化的战略等等,在此就不必赘言了。
战略和战术简单来说是全局和局部的区别,大部分时候这两者是紧密相关的,也有二者出现冲突的时候,这时战术就必须服从于战略。
辽沈战役的时候,主席的决定是先打锦州,将东北的国民党主力歼灭在关外。因为1948年底,东北战场是我军唯一一个占有兵力优势的战场,在关外歼敌,可以大大减轻全国其他方向的压力,这就是从战略眼光。而林彪只从东北野战军的角度,认为先打长春损失最小,没有考虑到沈阳锦州的几十万国民党军退到华北后,聂帅那边将面临什么压力。当然最终还是从全局角度出发,做出了对我方利益最大化的选择。
很多时候,战略机遇并不是自然存在的,而是由战术上的胜利演变而来的。
淮海战役,粟裕刚开始的计划只是用华野歼灭黄伯韬兵团,中野配合牵制,执行一个小淮海的战术目标。但是当中野围住了黄维兵团,其他国民党军队进退犹豫的时候,战略机会出现了。配合作战变成联合作战,小战役演变成大规模的战略决战,将国民党仅剩的精锐全歼在长江以北。
国民党那边在战略方面几乎就是一个完美的反面教材。看的透局势的人指挥不动部队,指挥部队的各司令就只想着保存自己的实力,阳奉阴违。李天霞驰援张灵甫,出工不出力,就等着74师被全歼。廖耀湘兵团支援锦州走三步退一步,犹犹豫豫,丧失了战机,最后被十几万精锐全歼在东北平原。黄伯韬撤退时为了等一个军归建,白白浪费一天时间,让华野扎了口袋。白崇禧为了逼老蒋下台,截断了长江运输线,导致淮海战役的关键时刻老蒋一兵一卒都没能北上支援。
相比之下,中原突围,皮定均只带一个旅殿后,已经抱了必死之心。为了配合华野围歼黄伯韬,刘帅放话即便是中野拼光也要拖住黄维。
战略和战术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战略是目的、核心和理论;战术是方法、手段和技术。
战略,是一种从全局考虑谋划实现全局目标的规划,战术只为实现战略的手段之一。实现战略胜利,往往有时候要牺牲部分利益,去获得战略胜利。战略是一种长远的规划,是远大的目标,往往规划战略、制定战略、用于实现战略的目标的时间是比较长的。争一时之长短,用战术就可以达到!如果是“争一世之雌雄”,就需要从全局出发去规划,这就是战略!战术:指导和进行战斗的方法。主要包括:战斗基本原则以及战斗部署、协同动作、战斗指挥、战斗行动、战斗保障、后勤保障和技术保障等。按基本战斗类型分为进攻战术和防御战术;按参加战斗的军种、兵种分为军种战术、兵种战术和合同战术;按战斗规模分为兵团战术、部队战术和分队战术。
什么是战略?什么是战术?
这个问题,从粟裕大将三次拒绝下江南可以轻松看出二者的不同。
1947年,解放战争开始进入下半场,因为,仗着美械装备和飞机大炮的蒋军不再能对我军发动“全面进攻”,而是只能集中力量攻击陕北的西北野战军和山东的华东野战军。每当讲到这里,我们总是能背出历史教科书上非常熟悉的一段内容“蒋军两个拳头打人,像一个大哑铃,咱们就南下反击,开始外线作战,砸断他的哑铃把子!”
砸断这个哑铃把子的,是三路大军,第一路是陈赓谢富治的太岳兵团,南下陇海路以南,在豫西一带作战,第二路是刘伯承邓小平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后改为中野),南下大别山建立根据地,直接威胁长江流域国统区心地带,第三路是是粟裕的华野西兵团,南下鲁西、豫东和淮北一带,与蒋军争夺淮河流域。
必须承认,解放战争中期的外线作战战略,和初期的“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得”,都是解放军中央军委制定的优秀战略方案,但,外线作战难度很大。这个战略执行起来太难了。
性格耿直的粟裕大将,三次拒绝了这个战略,或者说是三次推迟了这个战略。因为原定计划中,粟裕兵团是要求到江南的江苏、浙江和江西建立根据地,直捣黄龙。
第一次拒绝下江南战略,是1946年6月,中央军委给华中野战军的指示非常明确:命令粟裕、谭震林率华中野战军主力离开苏中根据地,西出津浦线,配合陈毅领导的山东部队作战, 并在 7 月 10 日以前完成一切攻击准备。
粟裕指出:”苏中是老根据地,地形复杂,物产丰富,群众基础好,并且有苏皖、鲁南、豫皖、中原各个根据地策应,各方面条件都很好,现正面临蒋介石的15 个旅围攻,我们留在苏中作战歼敌更为有利。”刘先胜、钟期光同意粟 裕的意见,认为:“苏中根据地是苏中军民用鲜血和生命开辟、建立起来的。现在我们一枪不放就撤退转移,苏中老百姓不理解,部队的士气也会受影响。”
粟裕用战术上的优劣分析,成功说服中央,同意暂不下江南,而在苏中寻机歼敌,才有了3万多解放军一个月时间歼敌5.3万的苏中七战七捷!
第二次拒绝下江南战略,就是在三大主力挺进中原三把钢刀插入敌人心脏的大背景下。当时,中央军委命令 刘邓“下决心不要后方”,率一、二、三、六 纵千里跃进大别山;指令华东野战军陈士榘、唐亮率 3 个纵队,叶飞、陶勇率 2 个纵 队,渡运河西进鲁西南,与刘邓大军靠拢; 指令陈赓、谢富治与秦基伟的九纵、孔从 洲的三十八军等组成一个集团,至豫西开辟鄂豫陕根据地。
晋冀鲁豫野战军的刘邓、陈谢两个集团不折不扣执行了这个战略,丢失了几乎所有的重武器,后来的半年时间打得很艰苦。尤其是曾为我军第一主力的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山区不敢和中央军和桂军动手,只能打其他杂牌军,甚至连被服厂都办不起,给战士发布料自己做军装,被兄弟部队笑话是“花裤子队伍”。
粟裕大将收到“应速西去,愈快愈好”命令,去指挥陈、唐、叶、陶 5 个纵队,策应刘、邓作战。再一次“斗胆直陈”,要求在鲁西南和豫东打仗,于是才有了沙土集战役的伟大胜利。
到了1948年1月,经过“新式整军运动”,我军战斗力大大提高。粟裕上书说“我军在中原战场上已集中十几个能打硬 仗的纵队,并且有华东、华北和中原解放区为依托,具备了打大歼灭战的条件,关键在于集中更大兵力。只要我们能打两三个大歼灭战,中原局势很快就会改观。”并且加上了了“管见所及,斗胆直陈。是否妥当,尚祈裁示”16 个字。
可是中央却认为,挺进江南的时机再次到来,于是粟裕又成了挺进江南的先锋。不仅如此,原华东野战军还将改编为东南集团军,粟裕作为第一兵团司令兼政委带着三个纵队准备在八九月渡江作战。
粟裕决定,第三次拒绝下江南!他亲自到西柏坡,陈述了自己的观点“3个纵队过江, 既达不到调动敌人回防江南的目的,又削弱了我军在中原战场打大歼灭战的力量。 3个纵队过江以后长途转战,估计要有五六万人的减员,以这样多的减员,在中原 战场可歼敌 3 至5 个军”。
在粟裕的强烈建议下,中央再次推迟了下江南的战略,并且决定让粟裕全权代理华野的党政军职务。
这一决定,对于解放战争来说,是影响全局的。粟裕从指挥三四个纵队十来万的兵团级司令,成了指挥十几个纵队五六十万军队的野战军司令。在刘邓大军5个纵队的配合下,粟裕兵团五天时间攻克河南省会开封,歼敌4万,6天时间歼灭区寿年兵团,重创黄百韬兵团,歼敌6万,至此,中原战局全面改观。
豫东战役,毫无疑问成为了淮海战役的序曲,也因为豫东战役的辉煌战绩,粟裕有机会指挥华东野战军15个纵队和中原野战军 1 个纵队,发动了惊天动地的淮海战役。
直到1949年4月,粟裕将军终于率军渡过长江,一举攻克了南京和上海。此时,距离中央第一次给粟裕提出“下江南”战略,已经是两年零十个月了。
毫无疑问,粟裕大将在战略上的高瞻远瞩和战术上的精密计算,是一般将领难以企及的。既考虑战略上的军棋推演,又考虑战术上的实现难度,这是粟裕将军给我们留下的最重要的军事理论遗产。
战略和战术有很大的不同,有的人擅长战略是战略家,有的人擅长战术是战术家,相对来说战术家比较多一点。毕竟战术是着眼于眼前的战役,战略是着眼于长远的战役,能带来更大的回报。
但是,一个顶尖的军事家,即使战略家也是战术家,正如我们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毛泽东。他就是伟大的战略家和战术家。
我们通过他指挥的战争,来加以说明什么是战术,什么是战略。
我们先从大的方面战略开始说起吧,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就是战略方面的。
正是他提出的这条战略为中国的革命指明了方向,只要我们沿着这条方向去努力,就一定能赢得战争的胜利,不得不说,最终我们革命取得的胜利,就是在星星之火,有了燎原之势开始的。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发表的《论持久战》也是从战略方面讲的,《论持久战》指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是需要长时间的斗争来完成的,我们要想取得胜利,必须经过战略防御阶段,战略相持阶段和战略进攻阶段。
不过,我们绝对不会输的,因为我们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战争。
正义的战争,我们就一定会胜利的。只不过要经过长时间获得而已,结果我们就是抗战了八年,才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还有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制定的三大战役,都是战略层面的。我们解放全中国,打败国民党反动派,就是从三大战役的胜利开始的。
相信说完这些你就明白战略是什么了。
下面我们再说什么是战术,以及战术的实施,战术相对来说就比较小了,比如红军长征时期,毛泽东指挥四渡赤水之战,取得的胜利中采用的声东击西,集中我军主要兵力,各个击破敌人的方法,就是战术方面的。
还有抗日战争事情的,游击战、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这些都是战术方面的。
毛泽东之所以带领我们打败一切国内外反动派,取得了革命最终的胜利,就是在战略和战术相结合的情况下取得的。
最终毛泽东带领我们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让四万万中国人民获得了自由与独立,民主与自强,全体中国人民成为了国家的主人。
毛泽东思想的战略和战术如人不同,他军事战略部局打仗不走弯路,中国的战略战术!百战百胜,天下一点红!中华代代红。
简而言之就是,战略是长期性、总体性、全局性的政策或者方针,而战术更多的是针对某种情形而做出的短时期的、阶段性的、部分性的方针,很多时候往往是根据战略制定合适的战术。
就拿中国的革命道路而言,农村包围城市就是当时毛泽东根据中国的现实情况做出的总体战略。此前由于俄国革命走的是城市走向农村的道路,因此很多人机械地照搬运用到中国革命上,反而导致了巨大的损失,因此毛泽东根据中国农村多农民多等现实情况,制定了农村包围城市战略。通过22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彻底击败国民党反动派从而赢得了革命胜利。而在这个大战略之下的作战方式、群众运动等等具体行动,就属于战术层面的东西。
而像被拿破仑侵略的俄国,也制定了合适的战略,最终击败了拿破仑。俄国领土广阔,可以用空间换时间,而且占据主场作战的优势,因此俄军坚壁清野,不给法军留战争物资,同时积极破坏和攻击法军的后勤补给,最终法军攻占莫斯科后由于后勤困难外加天气恶劣只能败退。在此战略之下,博罗季诺之战、撤退至圣彼得堡等具体的行动等就属于战术内容了
二战德国就是一个反例,由于战略错误,即使德军的战术行动再优秀也无力扭转战局。德国在英国战事未平时便对苏开战,而且高层对苏联实力严重误判,制定了错误的总体战略,包括社会生产、军事行动等多个层面。希特勒既想拿下苏联南部的资源区又想攻下莫斯科等重要城市,结果就是由于分兵导致各方向兵力不够而遭失败,战争中后期严令部队不得撤退,直接导致很多可以避免损失的部队无谓的损失,反而导致德军战斗力衰减更进一步恶化了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