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皇后谥号与皇帝谥号有什么关联?评定皇后谥号的标准是什么?

提问时间:2023-07-05 02:41关键词:皇帝,谥号,皇后

问题补充: 皇帝谥号是“某某皇帝”,皇后谥号是“某某皇后”,评定皇后谥号,跟皇帝谥号有何关联?

点赞1、武威市 网友:成琪儿

阴丽华,历史上第一个有谥号的皇后。

说到谥号,想先谈几个中国古代关于称呼的基本概念。

谥号:可以理解为对一个人的盖棺定论,就是后人对前人的评价。一般来说是用几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的性的评价。谥号用字有相对较为固定的一个范围。《逸周书*谥法解》里对谥法用字都一一做了列举和解义。

庙号:古代的君主去世后会被供奉于庙,所以有一个庙号奉祀时用,庙号也是对君主的一个评价。庙号起源比较早,早在商代就有了庙号,但并不是每一位商王都有庙号,只有特别有功绩的才有。比如开基立业的太祖商汤;功劳高的高宗武丁。

年号:中国古代的一种纪年方式,以皇帝在位时间为标准,汉武帝首创。

尊号:如“皇帝”、“太上皇”、“皇后”这类称号就是尊号。上尊号的可以是还在世的,也可以是已经去世的。为在世的帝、后所上的尊号,用美好的字来称呼,又叫作“徽号”。

皇后的谥号:明确知道有皇后的朝代是从汉代开始。汉代皇后有谥号并不普遍。东汉光武帝刘秀的第二任皇后阴丽华开始有了谥号:光烈皇后。从这个谥号看是从帝谥。汉代之后皇后的谥号与帝谥的联系不大,一直到了宋代才有皇后的谥号从帝谥。元代皇后没有谥号。明清的皇后谥号也都和皇帝的谥号配套。

比如明太祖谥号最后一个字“高”,用谥号简称“高皇帝”;马皇后的谥号最后一个字也是“高”,用谥号简称“高皇后”。

清代咸丰皇帝谥号简称“显皇帝”,慈禧的谥号简称“孝钦显皇后”,慈安的谥号简称“孝贞显皇后”。

点赞2、北流市 网友:舞蹈黑钟

对于皇后来说,谥号中最重要的部分一定要体现为“从帝谥”

早在近三千年前的西周早期,我国先人就已经开始用谥号来概括帝王的生平功业。秦王扫六合吞天下,自认为功高盖世无人有资格评价,曾短暂废除谥号制度。但等到刘邦建立汉朝后,除了皇帝以外,皇后也可以享受谥号。

自此之后,历代皇后的谥号有一条非常重要的原则:“从帝谥”。比如刘邦谥号高皇帝,吕后的谥号就是高皇后。如果皇帝不止一位皇后怎么办?好办,发明一个独立谥号。比如汉武帝刘彻有三位皇后,但只有第三任皇后李氏被谥为孝武皇后。第一任皇后陈阿娇(就是“金屋藏娇”的那个娇)因被废黜,自然没有谥号。第二任皇后卫子夫自杀,武帝活着的时候没有给她谥号。等到其曾孙汉宣帝刘询即位之后,为曾祖母上了一个独立谥号“思”,称思皇后。

从东汉开始,皇后的谥号变为从帝谥+独立谥,比如汉明帝刘庄的皇后马氏,谥号为明德皇后,就是明+德。此后一直到宋朝结束,皇后谥号大抵都是如此规律。元朝是个例外,所有皇后都是独立谥。但是明清两代又为之一变,皇后谥号为独立谥+从帝谥。比如明太祖朱元璋谥高皇帝,皇后马氏谥号为孝慈高皇后。但是为了这个“从帝谥”,在明朝曾经多次引起轩然大波,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围绕皇后谥号都发生过哪些政治斗争。

祭祀皇帝和皇后所用的太庙

明初皇后谥号规则

大明王朝的开创者朱元璋,一生只有一位皇后,即他的原配马皇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八月初十日马皇后崩,朱元璋为其上谥号为“孝慈皇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闰五月初十日朱元璋驾崩,即位的建文帝朱允炆为祖父上谥号为“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马皇后从帝谥为“孝慈高皇后”

等到朱棣篡位之后,为了抬高自己的正统地位,将父母的谥号改为“圣神文武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孝慈昭宪至仁文德承天顺圣高皇后”。就此将大明皇后的谥号长度定格为十三个字,此后两任大明皇帝、皇后的谥号如下:

朱棣: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徐皇后:仁孝慈懿诚明庄献配天齐圣文皇后(简称仁孝文皇后)。

朱高炽: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张皇后:诚孝恭肃明德弘仁顺天启圣昭皇后(简称诚孝昭皇后)。

宣宗章皇帝与孝恭章皇后剧照

到了宣宗朱瞻基之时,发生了一点变故。从皇太孙妃、皇太子妃一直到皇后的胡氏,因为没有儿子而被废黜。而生下英宗朱祁镇的孙贵妃晋位皇后,帝后的谥号如下:

朱瞻基: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孙皇后:孝恭懿宪慈仁庄烈齐天配圣章皇后(简称孝恭章皇后)。

但是孝恭章皇后去世不久,英宗皇后钱氏立刻为当初被废的胡氏出头,认为应该恢复其皇后的身份。经过一番讨论,胡氏的谥号被定为“恭让诚顺康穆静慈章皇后”。虽然和孝恭章皇后相比,胡氏九个字的谥号略显寒酸,但这却是一个标准的独立谥+从帝谥的谥号。而宣宗朝是唯一有两位从帝谥皇后的朝代,这恐怕和胡氏无罪被废,天下人都为其抱屈有关。

天顺六年,孙太后崩,钱皇后为英宗言:“后贤而无罪,废为仙师。其没也,人畏太后,殓葬皆不如礼。”因劝复其位号。—《明史卷一百十三·列传第一》

从孝肃睿皇后到孝肃太皇太后

钱皇后之所以为恭让章皇后出头,最大的原因只怕也是和她自己没有儿子,而皇太子朱见深的生母周贵妃,又和当年的孙贵妃一样咄咄逼人有关。朱祁镇在临终之前特意口授遗诏废除殉葬,只怕也是不想钱皇后和周贵妃两人在灵前争斗。

钱皇后与明英宗剧照

结果也不出明英宗所料,皇太子朱见深刚刚登基,周贵妃就派人向内阁传话,要他们执行“宣德间故事”。即将无子的钱皇后废黜,立自己为皇后。此事全亏内阁两位大学士李贤和彭时据理力争,这才为钱氏争来了皇太后的尊号。天顺八年(公元1464年)三月初一日,钱皇后被尊为慈懿皇太后,周贵妃则被尊为皇太后。

甲寅朔,尊母后皇后为慈懿皇太后,母妃皇贵妃为皇太后。是日早,遣太保、会昌侯孙继宗告天地。怀宁侯孙镗告太庙。太子少傅、广宁侯刘安告社稷。上告英宗睿皇帝几筵。躬奉册宝诣圣母皇后宫,恭上尊号为慈懿皇太后。…次诣圣母贵妃宫,恭上尊号为皇太后。—《明宪宗实录卷三》

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六月二十六日,慈懿皇太后崩。这是明朝有史以来第一次出现皇帝嫡母去世,生母仍然在世的情况,如何处理,显然会成为后世帝王所依据的范本。周太后全力以赴阻止慈懿皇太后和英宗合葬裕陵,目的自然是不想让钱氏“从帝谥”,更进一步不想让她祔享太庙。

明英宗裕陵

此时李贤已经去世,当年正面硬刚周贵妃的彭时升任首辅。为了解决矛盾,彭时提出来一个解决方案:即周太后日后也可以和英宗合葬,并像钱太后一样祔庙。在满朝文武的压力之下,宪宗母子被迫接受了这个折衷方案,为钱太后上谥号为“孝庄献穆弘惠显仁恭天钦圣睿皇后(简称孝庄睿皇后)”

况千秋万年之后,今皇太后与慈懿皇太后同在陵庙,不相妨碍。且愈足以见二太后生存之日雍和无间,永久之后并美无穷。载诸史册,增我皇明之光,彰我皇上之孝,此臣等所深愿也。—《明宪宗实录卷五十五》

宪宗驾崩后,皇太子朱祐樘继位,即明孝宗,他为祖母上徽号为圣慈仁寿太皇太后。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三月初一日,圣慈仁寿太皇太后崩。按照当年的承诺,礼部为周氏上谥号为“孝肃贞顺康懿光烈辅天成圣睿皇后(简称孝肃睿皇后)”。不过虽说明孝宗是周氏从小一手带大的,但是在太庙中供奉两位皇后这个事,朱祐樘还是认为不妥当。最终在和内阁大学士刘健、李东阳、谢迁商议之下,周氏虽然还是与英宗合葬,但不可祔庙,去掉帝谥仍称太皇太后,别祀于宫中奉慈殿(位于奉先殿西侧)。三月二十一日,周氏此前孝肃睿皇后的谥号被取消,改谥为“孝肃贞顺康懿光烈辅天成圣太皇太后”。明代皇帝生母不可从帝谥的规矩就此立下,虽然残酷,但规矩就是规矩。

明孝宗剧照

皇帝的话好使,还是祖宗的规矩好使?

孝宗驾崩后,皇太子朱厚照继位,即明武宗。武宗驾崩后,因其无嗣,由堂弟兴世子朱厚熜以“兄终弟及”的方式继位,即明世宗。

朱厚熜的原配陈氏,是落第老生员陈万言的女儿,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被册封为皇后。大婚之后,世宗貌似对于陈皇后非常宠爱,因为岳父陈万言在第二年就被破格封为泰和伯。但是好景不长,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陈皇后正在孕中,朱厚熜却当着她的面和顺妃张氏打情骂俏。陈皇后一怒之下动了胎气,最终因为小产而不幸去世。

世宗余怒未消,不但给了陈皇后一个“悼灵”的恶谥,还不打算将她跟自己合葬。朱厚熜当时偷偷选定天寿山十八道岭为自己的陵寝所在地,却把悼灵皇后葬在了袄儿峪。一直到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经过礼部尚书夏言的据理力争,才最终将陈皇后的谥号改为“孝洁”。

己巳,先是礼部尚书夏言等奏:“…又先皇后正位中宫七年,懿行纯德,足以母仪天下。其原谥悼灵,考之谥法:在悼虽协年中早天之义,而灵义有六类,非美大之称。请下翰林院更议褒称,垂示后世。”上从其言,诏改谥曰孝洁。—《明世宗实录卷一百九十一》

陈皇后画像

陈皇后刚刚去世,朱厚熜就把造成顺妃张氏提拔为第二任皇后。但是仅仅过了六年,世宗就以“侮肆不悛”的理由把张皇后废黜,随即在次日立德嫔方氏为第三任皇后。说起来方皇后对世宗可是有救命之恩的。

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十月,发生了著名的宫女杨金英弑君案。这些宫女因为不堪世宗平日的虐待,铤而走险决心弑君。不过几个弱女子临事紧张,把绳子打成了死结。眼看着杀不死皇帝,同谋的宫女张金莲跑去通知了方皇后。方皇后匆匆赶到驱散了众宫女,这才保住了朱厚熜的性命。

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十一月十八日,方皇后崩。野史传说当时宫中失火,世宗阻止内官救火,以致于方皇后被活活烧死,事后还惺惺作态,留下了鳄鱼的眼泪。

二十六年十一月,宫中火,中宫请救后,上不应,后遂崩。已而复悼曰:“后救我,而我不能救后。”—《胜朝彤史拾遗记·卷五》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传说,一来据说是因为方皇后趁着当年宫变,趁机除掉了自己的情敌曹端妃。以世宗白眼狼的性格,必然会对此怀恨在心。二来世宗借着方皇后去世的机会,强行将其按照“元后”的身份祔享太庙给自己占位置。

紫禁城

世宗朝最著名的故事就是“大礼议”,朱厚熜一步步把自己生父兴献王朱祐杬从“叔父兴献大王”,到“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再到“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简敬文献皇帝”,以睿宗的庙号祔享太庙。

在睿宗祔庙之后,太庙之中的九个牌位已经满了,分别是: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镇、宪宗朱见深、孝宗朱祐樘、睿宗朱祐杬和武宗朱厚照。但是世宗担心自己驾崩之后,文官们会不迁祧仁宗的牌位,而把睿宗的牌位祧走。因此借着方皇后去世的机会,世宗在将其谥为“孝烈皇后”的同时,还强行迁走仁宗的牌位,让孝烈皇后去太庙为自己先占位置。

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十二月十四日,世宗驾崩,临终前还是强调要将孝烈皇后以元后的身份与自己一起祔享太庙。但是死皇帝的话,不如活皇帝管用。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正月,新继位的裕王朱载坖(即明穆宗)同意了礼部官员的建议,将孝烈皇后的神主牌位迁出太庙,而以孝洁皇后祔享太庙。

恭惟孝洁皇后为皇考大行皇帝元配。礼应合葬永陵,祔享太庙。先年神主回京时,本部曾请祔享。以其时未有本室,暂祔奉慈殿侧以俟。孝烈皇后虽曾正位中宫,然非元配。今先已祔庙,又奉孝洁皇后同祔。则二后并配,非祖宗旧制。若因孝烈皇后先祔而遂使孝洁皇后不得升祔。则舍元配而祔继配,亦非祖宗旧制。况孝洁皇后宜祔之礼,皇考先年已有钦依,近日复有遗命。臣等窃以为皇考大行皇帝升祔太庙之时,宜请孝洁皇后祔享,而移奉孝烈皇后于别所。仍于大行皇帝发引之先迁奉孝洁皇后梓官于永陵,与圣母梓宫同日祔葬。—《明穆宗实录卷二》

裕王剧照

当年二月,朝廷为孝洁皇后上谥号为“孝洁恭懿慈睿安庄相天翊圣肃皇后(简称孝洁肃皇后)”,孝烈皇后上谥号为“孝烈端顺敏惠恭诚祗天卫圣皇后”。可怜方皇后为世宗在太庙之中抢占了十多年的位置,最终还是被一脚踢开,不得不让位于皇帝的原配陈皇后。

结语:皇后的谥号跟皇帝有关系吗?从明朝的经验教训来看,关系太大了。毕竟只有从帝谥的皇后才能祔享太庙,接受后世子孙的供奉。像孝肃太皇太后周氏虽然是明宪宗生母,死后依然不可以从帝谥,甚至都不能被尊为皇后(世宗即位后才将其改谥为孝肃皇后)。像孝洁肃皇后那样虽然不为皇帝所喜,而继后孝烈皇后甚至还是世宗救命恩人,最终还是由原配祔享太庙。至于标标准,对于明朝来说,正牌皇后的谥号必须要有十三个字,就这么简单。

点赞3、榆树市 网友:剑指罗兰

皇后的谥号区别就是系皇帝的谥号和不系皇帝的谥号,用这个以分别嫡庶。唐朝以前皇后的谥号多数是帝谥+自己的谥号;唐到元【不含宋】多数是自己的谥号,并不系帝谥;明清形成定制,自己的谥号+帝谥。

所谓谥号就是古代对帝王、将相、后妃、贵族、有特殊贡献的人死后的一种定位,这个定位的称谓的内涵就是对此人生前品行和功业的一种评价,有善恶褒贬之意,也是一种盖棺定论。

通过一个人的谥号,后人可以了解此人生前的品行和功业。最初的谥号多为一字和二字,例如周元王、周思王;周贞定王、周威烈王等。三字都很少见,卫国大夫公叔文子的谥号就是贞惠文子。这时候的谥号还含有褒贬同情之意,的的确确是盖棺定论。

直到唐朝,谥号开始泛滥,涨到四字、五字、七字乃至九字,从武则天开始把生前尊号变成死后谥号,谥号也从以前的客观评价变成无耻美化,以后几乎不见恶谥,全是美谥、平谥或者同情的。

到了宋金,谥号就到12字、14字、16字、17字了,不过16、17多为开国皇帝,常态还是12、14字。虽说常态,但是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规定制度,有很大的随意性。明朝时期,开始定为常态,皇帝为17字,此后沿为例。

皇后们呢,最初无谥,因为女性地位不高,好多连名字都没有,怎么会有自己的谥号呢,所以都是系皇帝丈夫的谥号,比如吕雉,就是高后,王娡就是孝景皇后;卫子夫是第一个有自己独立谥号的皇后。

后汉时期,皇后有自己的谥号也慢慢普遍,并且开始系帝谥。例如阴丽华,丈夫刘秀是光武帝,她则是光烈皇后;明帝马皇后就是明德,章帝窦皇后就是章德;之后的和熹邓皇后、安思阎皇后、顺烈梁皇后、灵思何皇后、献穆曹皇后等等都系帝谥。还有一个例外,就是汉桓帝的皇后梁女莹,死在丈夫前面,谥号懿献皇后。随着梁家覆灭,梁女莹被废庶人,别说系帝谥了,连懿献都被剥夺。

三国时期的皇后还是多以系帝谥+自己的谥号,例如文昭甄皇后、文德郭皇后、明悼毛皇后、明元郭皇后;蜀汉的昭烈皇后甘氏,吴国的大懿王皇后;也有不加帝谥的,例如吴国的敬怀王皇后,蜀汉的穆皇后吴氏、敬哀张皇后,魏国的怀皇后甄氏。

两晋十六国南北朝皇后或者原配嫡妻的谥号依旧是帝谥+自己的谥号。皇帝的生母会被皇帝儿子或者孙子追上谥号,但是并不系帝谥,也不称皇后,都是谥号+太后,例如宋国章太后胡道女、昭太后路惠男、宣太后沈容姬、梁国文宣太后阮令嬴、北魏灵太后胡氏等等。

唐代是个分水岭,唐之前,皇帝嫡妻基本上都是帝谥+自己的谥号,皇帝生母不称皇后,不系帝谥。

唐朝玄宗之前,皇后谥号不加帝谥,都是自己独立的二字谥号+顺圣,例如太穆顺圣窦皇后、文德顺圣长孙皇后、则天顺圣武皇后、肃明顺圣刘皇后、昭成顺圣窦皇后。

加顺圣是李隆基玩的花样,玄宗之后,不加顺圣字样,仍不系帝谥,就是独立的二字谥号,例如贞顺武皇后、元献杨皇后、章敬吴皇后、睿真沈皇后、贞懿独孤皇后、昭德王皇后、庄宪王皇后、懿安郭皇后、孝明郑皇后、恭僖王皇后、贞献萧皇后、宣懿韦皇后、元昭晁皇后、惠安王皇后等等。

五代十国以及契丹西夏金国元朝都和唐朝一样,皇后谥号不系帝谥。

宋朝初皇后也是不系帝谥,仁宗时期,把真宗几位皇后谥号都改为帝谥+自己的谥号,之后两宋为常例。例如宋高宗的谥号是宪孝,他的两位皇后分别是宪节邢皇后和宪圣慈烈吴皇后;宋宁宗的谥号是恭孝,他的两位皇后分别是恭淑韩皇后和恭圣仁烈杨皇后。

宋代并不分嫡庶,皇帝的嫡母和生母一样,都系帝谥。

从上面看,皇后的谥号也是很随性的,并没有形成定制,直到明朝,才真正成为定制。

明朝皇后的谥号就比较讲究了,分元后、继后,还有皇帝的生母。

其中元后等级最高,12字的谥号+帝谥,例如明成祖文皇帝朱棣的徐皇后,谥号就是仁孝慈懿诚明庄献配天齐圣文皇后,前面12字是徐皇后的谥号,后面的文就是朱棣的谥号。

继后在明世宗之前,也是12字谥号+帝谥,例如明宣宗章皇帝朱瞻基的继后孙氏,谥号就是孝恭懿献慈仁庄烈齐天配圣章皇后。

到明世宗改制,就只有12字谥号,并不系帝谥,例如明世宗的继后方皇后,谥号孝烈端顺敏惠恭诚袛天卫圣皇后,并没有系朱厚熜的谥号。

皇帝生母在明世宗之前,也是12字+帝谥,例如明宪宗之母英宗妃周氏,孝肃贞顺康懿光烈辅天成圣睿皇后,12字谥号加英宗的谥号睿。

到明世宗改制,所有皇帝生母都不袝庙,不系帝谥,不称皇后,只称皇太后或者太皇太后。以此别嫡庶。

至清代,基本全部沿用明朝的规矩,不同之处就是,清朝无论元后、继后,还是皇帝生母,一律系帝谥,在系谥这一点,清朝没有明朝严格。

明清各有一个特例,明朝的特例是明宣宗元后,也就是废后胡氏,因为明英宗觉得她可怜,感念她无过被废,就追谥恭让诚顺康穆静慈章皇后,8字谥号+帝谥。

清朝的那个特例就是董鄂氏,被福临追谥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但是福临死后,并没有人把董鄂氏当回事,自然谈不上系帝谥的事。


欢迎赐评!

点赞4、无锡市 网友:疯人愿

在古代封建社会,帝王、后妃、诸侯、文臣武将死后,后世君主会和朝中负责礼部的大臣根据逝者生前的文治武功等方面进行评定,给逝者上一个谥号,谥号多为褒扬称颂之词。

在古代,溢号并不是皇上独有的,王后、嫔妃、皇太子,及其帝王将相等有一定真实身份和影响力的人都是有溢号,但在日常叫法中,仅有帝王才会用溢号叫法,帝王将相非常少用溢号叫法。

王后的溢号跟皇上对比,都没有那麼深得人心,但跟帝王将相对比,用溢号叫法王后就多一些了。一个关键因素是在历史上有一些王后没有留有名称,因此常常要用溢号叫法。

王后溢号与皇帝谥号究竟有什么关系?如何去鉴定一位王后的溢号?最先,秦代没有溢号规章制度,没有探讨范畴。大家从西汉王朝逐渐讨论。汉朝王后的溢号遵循一个标准:从帝谥。意思是皇上的溢号是啥,王后的溢号便是哪些。例如,汉高帝汉高祖刘邦溢号“高皇帝”,吕后溢号便是“高皇后”;汉惠帝刘盈溢号“孝惠皇上”,张嫣溢号便是“孝惠皇后”;汉文帝刘恒溢号“孝文皇帝”,窦漪房溢号便是“孝文王后”,以此类推。假如西汉皇帝不仅一位王后,仅有在其中一位王后从帝谥,其他王后要不没有溢号,要不有单独溢号。汉武帝刘彻溢号“孝武皇帝”,他俩位王后,陈阿娇没有溢号,卫子夫溢号“思王后”,是我国第一位有单独溢号的王后。而溢号孝武王后的人,则是追尊的王后,汉武帝刘彻的爱妃李夫人。再例如,汉宣帝刘询溢号“孝宣皇上”,他三位王后,妻子许平君溢号“恭哀王后”,霍成君没有溢号,第三位王后程氏溢号“孝宣王后”。从东汉王朝逐渐,一直到唐代初期,王后溢号遵循一个标准:帝谥加独谥。意思是皇上的溢号再加上单独溢号,就是皇后的溢号,并且跟汉朝不一样,假如不仅一位王后,能够多名王后帝谥加独谥,能够没有溢号,还可以仅有单独溢号。

例如,汉光武帝刘秀溢号“光武皇帝”,他俩位王后,郭圣通没有溢号,阴丽华溢号“光烈王后”;汉明帝刘庄溢号“孝明皇帝”,王后马氏溢号“明德皇后”;汉章帝刘炟溢号“孝章皇上”,王后窦氏溢号“章德皇后”,以此类推。再例如,魏明帝曹叡溢号“明皇帝”,第一位皇后毛氏溢号“明悼王后”,第二位王后郭氏溢号“明元王后”;晋武帝司马炎溢号“武皇帝”,第一位皇后杨艳溢号“武元王后”,第二位王后杨芷溢号“武悼王后”;隋文帝杨坚溢号“文皇帝”,独孤皇后溢号“文献皇后”;唐文帝李世民谥号“文皇帝”,长孙皇后溢号“文德皇后”。从唐高宗李治逐渐,到元末明初,全部皇帝谥号一再延长,失去点评实际意义,所有都用庙号叫法,这段时间的王后溢号跟皇帝谥号没有多少关系了,基本上全都是单独溢号。到明朝清代两朝,尽管皇帝谥号也较长,但皇帝谥号的最终一个字是关键词,王后的溢号修复了唐初以前的标准,但是相反,变为“独谥加帝谥”。

例如,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谥号“高皇帝”,王后马氏溢号“孝慈高皇后”;明成祖朱棣溢号“文皇帝”,王后徐氏溢号“仁孝文王后”;明神宗溢号“显皇上”,王后王喜姐溢号“孝端显王后”;清太宗皇太极溢号“文皇帝”,王后博尔济吉特·哲哲溢号“孝端文皇后”;清圣祖康熙谥号“仁皇上”,他三位王后,各自溢号“孝诚仁皇后”、“孝昭仁皇后”、“孝懿仁皇后”;清德宗光绪年间溢号“景皇上”,王后叶赫那拉氏溢号“孝定景王后”(即隆裕太后)。末代皇帝宣统皇帝溥仪没有溢号,末代皇后婉容也就没有溢号,因此光绪帝的孝定景王后,是我国最终一位有溢号的王后。

点赞5、玉树藏族自治州 网友:碧天。

皇后无谥号,随丈夫谥号,从有记录的历史以来就是如此。但有时一个皇帝不只有一个皇后,皇后死后又立一个皇后,或者继位皇帝不是嫡出,母亲不是皇后,儿子又追尊为皇太后。这时第二位第三位皇后会上尊号。谥号是死后称号,尊号是活着的时候就加上的。比如慈禧皇太后慈安皇太后,这不是谥号,因为她们还活着,只是尊号。唐朝时给在世的皇帝也上尊号。比如李渊是“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谥号是“高”,后面是尊号,庙号是太祖。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