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明朝的胡惟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提问时间:2023-07-05 11:52关键词:明朝,胡惟庸

明朝的胡惟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点赞1、咸宁市 网友:陌上花

胡惟庸绝对是中国历史上结点式的重要人物,胡惟庸之死直接导致了中国古代史上千余年的丞相制度的废除。我们现在所熟悉的胡惟庸只是“胡蓝大狱”中的胡惟庸,也是胡惟庸生命的尽头,对此前的胡惟庸则知之甚少,那么真实的胡惟庸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

胡惟庸是淮西勋旧的重要成员之一。胡惟庸早年随朱元璋起兵,历任元帅府奏差、宁国主簿、知县、吉安通判、湖广佥事、太常少卿、太常卿等职。洪武三年,拜中书省参知政事。论才能,胡惟庸远在李善长和刘伯温之下,但胡惟庸善于逢迎,加上同属淮西勋旧,因而深得朱元璋和李善长的赏识。朱元璋开国后,在确立左右丞相的过程中,朱元璋一度想让刘伯温出任右丞相,以制衡担任左丞相的李善长,刘伯温有自知之明,为了避免遭到淮西贵族的排挤和嫉恨,刘伯温拒绝了朱元璋的美意,并很快以年老为由辞职还乡,朱元璋同意了刘伯温的请求,但同时向刘伯温请教谁可以出任右丞相一职,在问及胡惟庸是否能够担当右丞相一职时,刘伯温向朱元璋直言绝对不可以任用胡惟庸这样的小人,一旦任用必会招致很大的祸患。

但是胡惟庸还是凭借李善长的强力推荐,从而在洪武六年顺利获得了相位,由于李善长彼时已经辞职还乡,而另一位右丞相汪广洋又很难对胡惟庸形成有效的制衡,所以胡惟庸权倾一时,洪武十年,胡惟庸晋升为左丞相,位极人臣。胡惟庸随即对刘伯温展开了疯狂的报复,命人向朱元璋告密说刘伯温有自立为王的倾向,刘伯温吓得不敢再在老家居住,只得寄居京城,后来刘伯温的死据说也是胡惟庸命人从中暗算的。

胡惟庸后来因为谋反罪名被朱元璋下令处斩,历史上许多人都为胡惟庸翻过案,认为胡惟庸死的冤,实际上朱元璋虽然有过错,错在打击扩大面,实行连坐,使得许多无辜的人也受戮,但现在根据许多史料的批露基本上胡惟庸谋反是真的,胡惟庸在得知定远老家宅院的旧井中忽生石笋的“吉瑞”后,加之又有人告诉他祖坟中好几个坟头“夜有火光炽天”,坟头冒烟,老胡以为是天降吉兆,“益喜自负”,忖度自己又要“进步”了,实际上就是谋反做皇帝。

胡惟庸人品不好,死的不冤,只是朱皇帝太狠,后人略表同情而已。

点赞2、江油市 网友:不可鸡动

明朝的胡惟庸的名气虽然不比刘伯温,但是还是能和李善长相比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洪武四大案其中一案就是胡惟庸,还有明朝的丞相制度就是在胡惟庸手里结束的。胡惟庸在明史里面是个关键人物。

胡惟庸,生年不详,濠州定远人,与李善长同乡。最开始是宁国知县,在李善长的推荐下,升至太常少卿。

洪武七年,担任右丞相,李善长是左丞相,左丞相比右丞相高。洪武十年,接替李善长接任左丞相。也就是明朝两个左丞相,一个是李善长,另外一个就是胡惟庸了,当然另外还有两个人担任过右丞相,那就是徐达与汪广洋。

胡惟庸还是很有才干的,所以朱元璋还是很宠信他的。胡惟庸坐丞相多年后,就比较不谨慎了,有很多事情不请示朱元璋就执行了,各部上来的奏章,他都要先看,对自己不利的,都扣下不送给朱元璋。

刘伯温生病的时候,朱元璋派胡惟庸带御医前去医治,而刘伯温吃了御医的药之后,不见好转,反而病死了。胡惟庸的侄女嫁给李善长的侄子,胡惟庸就更加的自负了。

他老家的井里,长出了石笋,高出水面数尺,很多人都说是吉兆,还有人说胡惟庸祖父的坟上还有火光,很亮,胡惟庸听了很高兴,就开始有了异心。

吉安侯陆仲亨与平凉侯费聚因事被朱元璋斥责,胡惟庸就暗中招揽了这两人,还让他们到外面去招兵买马。李存义是李善长的弟弟,胡惟庸女婿李佑的父亲,胡惟庸就让他暗中去游说李善长,李善长开始是拒绝的,后来也就同意了。

胡惟庸的儿子坐马车的时候坠死,胡惟庸就将马车夫给杀死了,朱元璋命胡惟庸偿命,胡惟庸就与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准备起事。

洪武十三年,涂节和商皓告发胡惟庸,最后朱元璋就诛杀了胡惟庸,陈宁,涂节,顺便把丞相把取消了。

点赞3、常德市 网友:残城碎梦

胡惟庸是个不知道天高地厚的小人,他的功劳和能力,在朱元璋集团里并不突出,比起刘伯温,李善长,徐达这些大佬不值一提,大明朝建立后,派系斗争让胡惟庸登上了丞相宝座,他一直被人利用,而可悲的是他自己对此毫无察觉。

明朝建立后,出现了两大派系,一派是以刘伯温为首的浙东集团,另一派是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刘伯温利用杨宪,搜集对李善长不利的证据,不断向朱元璋打小报告,朱元璋逐渐对李善长有了看法。李善长见皇帝已经对自己失去信任,群臣也群起而攻之,自己成了众矢之的,无奈李善长只好退居幕后,但前台需要一个形象代言人,这个人不能太有威望,而且自己能够控制住,李善长挑来挑去挑上了胡惟庸。

胡惟庸和李善长是老乡,虽然很早参加了朱元璋的革命队伍,但一直地位不高,这次得到李善长的推荐,成为了淮西集团的首领,李善长提拔胡惟庸,是要利用胡惟庸打垮刘伯温的浙东集团。

李善长退位后,朱元璋对刘伯温也失去了信任,把刘伯温打发回老家了,胡惟庸借此机会打垮了浙东集团,胡惟庸当上了丞相,他对刘伯温穷追不舍,指使手下人状告刘伯温,私自占据了一块风水宝地,有当皇帝的野心。朱元璋最怕的就是这个了,他下令扣发刘伯温的退休金,刘伯温生活陷入困境,心想:“远离皇帝会更加遭到猜忌,不如搬到皇帝眼皮底下,让皇帝放心。”于是刘伯温回到了京城。不久刘伯温生病了,朱元璋派胡惟庸看望刘伯温,胡惟庸带着医生来到刘伯温住所,给刘伯温开了药,刘伯温吃了药后病情更加严重,不久就死了。

刘伯温料事如神,号称天下第一谋士,居然败在胡惟庸手下,胡惟庸为自己的胜利感到欣喜若狂,没想到我胡惟庸有这么大本领,神机妙算的刘伯温都不是我的对手,试问还有谁能斗得过我呢?其实胡惟庸就没有想明白,他能斗倒刘伯温,不是他本事大,是因为刘伯温本事要甩胡惟庸几条街,对朱元璋有威胁,所以朱元璋才会支持胡惟庸,利用胡惟庸干掉了刘伯温,所有这一切都在朱元璋的掌控之中。

胡惟庸从此大权在握,变得越来越猖狂,开始独断专行,不服从他的官员一律受到排挤打压,官员的任用,处决犯人等都不报请朱元璋批准,胡惟庸还结党营私,贪污受贿,朝中大臣都成了他的死党,甚至把李善长也拉下了水,此时的胡惟庸觉得自己翅膀硬了,心里想:你朱元璋能奈我何,我想当皇帝随时可以把你踢下皇位。愚蠢的胡惟庸哪能想到,朱元璋要解决他和解决一个毛孩子没什么区别,之所以让他继续表演下去,是利用胡惟庸这个无才无德的人做一件天大的事。

朱元璋权利欲望很大,身体素质好,不怕累,他认为丞相这个职务对皇帝权利有很大限制,甚至会威胁皇权,所以处心积虑要废除丞相制度,但丞相制度延续了上千年,想要废除必须有一个充分的理由,而胡惟庸这样的小人正好给他提供借口。

胡惟庸小人得志,已经不把朱元璋放在眼里,洪武十二年,占城国派使臣来南京进贡,胡惟庸并没有报告给朱元璋,而是自己接待了使臣,朱元璋的怒火爆发了,处死了所有和这件事有关的人,朱元璋准备对胡惟庸动手了。

胡惟庸有一次带儿子骑马游玩,路上儿子掉到马下,正巧有一辆马车经过,把胡惟庸的儿子轧死了,胡惟庸位高权重,没有经过司法部门就杀了马车夫,朱元璋知道后命胡惟庸来解释这件事,(朱元璋能够对胡惟庸的一举一动了如指掌,得益于他建立的一个名叫锦衣卫的机构,这个机构在胡惟庸一案里发挥了极大作用)。

胡惟庸来见朱元璋时,想了很充分的理由,他认为杀个马车夫,朱元璋不能把他怎么样,等他见到朱元璋,把自己的理由向朱元璋诉说,但他说了半天,朱元璋一句回答也没有,胡惟庸停止了诉说,见朱元璋正盯着他,一股莫名的恐惧突然笼罩在胡惟庸心头,朱元璋站了起来,清清楚楚的蹦出了四个字,声音不大,却像晴天霹雳砸在胡惟庸头上,“杀人偿命。”说完朱元璋飘然而去,不在看胡惟庸一眼。

胡惟庸在朝里的死党,这次让胡惟庸知道了死党的含义,他的死党御史中丞涂节见胡惟庸要倒台,告发了胡惟庸的阴谋,胡惟庸很多不法事件都有涂节参与,对犯法细节都知道的一清二楚,朱元璋立即命令处死了胡惟庸和他的重要党羽,灭了胡惟庸三族,并深入调查胡惟庸一案,牵连被杀的达到一万多人,胡惟庸经营多年的组织就这样覆没了,一个月后,朱元璋宣布撤销了丞相这个职务,可怜的大臣们命都怕保不住,哪还敢提反对意见,朱元璋的目的达到了,他是利用胡惟庸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总结:胡惟庸属于小人得志,他不知道朱元璋就是要利用他废除丞相制度,在这次政治事件中,胡惟庸当了牺牲品,还拉了一万多人给他陪葬。

点赞4、宜威市 网友:白衣未央

开宗明义:胡惟庸是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狂妄小人,恰巧又被朱元璋利用。

在李善长被朱元璋猜忌,离开丞相岗位时,向朱元璋推荐了一个接班人,他就是胡惟庸。于是,在战争年代没有什么突出贡献的胡惟庸,美滋滋的当上了左丞相。

这时的李善长,还以为自己找了一个资历浅、易控制的人,还准备当幕后的操盘手,只让胡惟庸充当台面上的代表。

谁知道,胡惟庸是个有手段的人。

没多少功夫,就都斗倒了右丞相汪广阳,独揽丞相大权。这个时候,李善长发现,这个人不是自己能够控制的了。可是,为时已晚。

大权独揽的胡惟庸,成为了皇帝朱元璋之下的第一人。

虚荣、狂妄的负能量,充满了胡惟庸的内心。他开始贪污腐化、大肆扩张豪宅、广纳妻妾,个人的生活奢侈到极点。

这还不够,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嘛。胡惟庸还把朝中的官员纷纷落下水,成为他的同党。看着人多势众,他做起了皇帝的美梦。

朱元璋,正冷冷的看着这个跳梁小丑。胡惟庸,跳的在厉害,他都不怕。他的目的,是要废除这个延续千年的丞相制度。

终于,有人告发胡惟庸谋反。

朱元璋一句话,就把胡惟庸下了大牢。陆陆续续的,牵扯了好几万人。这么多人,怎么办?很简单,朱元璋一句话:都杀了吧。

人都杀了,丞相这个职位也废了吧。

朱元璋命令:后世子孙不许再设立丞相。这个农民出身的皇帝,终于实现了大权独揽。

点赞5、信阳市 网友:枯守青灯

胡惟庸乃明朝朱元章时期的又一寃假错案?

洪武六年(1373年)7月,凭李善长推荐任右丞相,约洪武十年(1377年)进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

据清史记戴(承接明朝的记录),开始朱元章很信任他,胡惟庸小心侍候朱元章,很得朱元章喜欢,逐渐得到朱元章的宠信。但是朱元章对他的大臣,都有一只眼睛暗中观察,胡惟庸有些处理问题,有独断专行的行为。日积月累,逐渐引起了一些人的小报告到朱元章那里,朱元章就开始收集他的材料,总结他的罪状大概是有几条:

1,目无皇上,骄横跋扈。

说他当了几年丞相,处理问题不报告皇上,一个丞相的事务相当多,如果事事都报告,朱元章受得了吗?要你个丞相干什么呢?

扣压奏章,特别是对胡惟庸不利的更是不报告皇上,在朱元章手下工作,谁不提心掉胆,怎敢违背呢?其实这些东西也是空口随便可以捏造,那需要什么证据呢?

2,图谋不轨,想造反夺权。

收集胡惟庸的一些下人,或者敌对关系的下人,胡惟庸谋反的只言片语,作为造反的证据。而且说胡惟庸家里井水中长石笋,请朱元章去看,家中埋伏着甲兵。朱元章也信了,按照当时的情况,胡也不是统兵的将帅,而且京城也无异动,一个文官丞相在一个威严无比的朱元章的朝代敢做这样灭族的大事吗?而且都是一些空口无凭的说法,就定罪下狱,真是荒唐可笑。

3,这个案子牵扯到连胡惟庸家族三万人被寃杀,拖了十几年都没有查清,为什么没有查清呢?因为都是子虚无有的东西,到哪里去查呢?

现代明史专家吴晗通过专门收集所有明清证据研究,得出结论,胡惟庸案是一个大寃案,都是因为朱元章的疑心太重,怀疑一切造成的,胡同明朝被杀的一些功臣一样,都是朱元章为保朱家子孙政权的长久,不惜错杀一些有功的大臣又一个寃死鬼而己。

结语:

根据现代明史专家吴晗的研究结果,胡惟庸是明朝被寃杀的一个丞相,而且证明明清时期的史料也隐藏了一些真相,历史应该还他一个清白的。

点赞6、遂宁市 网友:驱魔狂叔

古便有成王败寇一说,历史也永远是由胜利者来书写的。纵然有太史公一身正气,冒着杀头的危险将汉朝的敌人楚霸王大力歌颂,但是千古以来,为史如太史公者毕竟凤毛麟角。

胡惟庸(?—1380年),汉族,濠州定远(今属安徽)人,与李善长同乡,与张昶为友。明朝开国功臣,最后一任中书省丞相。因被疑叛乱,爆发了胡惟庸案,后被朱元璋处死。

胡惟庸案,简称“胡狱”或“胡党之狱”,明初四大案之一。

那么胡惟庸案真相到底如何?明代法令严峻,多讳言此事。即使到清朝修《明史》时,也只是说胡惟庸被诛时“反状未尽露”,这不免让人生疑。当我看到胡惟庸案件的时候,就心里一直充满着疑惑。

如果像历史所记载的胡惟庸不过是区区一个跳梁小丑,英明的洪武大帝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找借口废掉丞相这个制度,任由胡惟庸胡作非为长达七年之久。在这七年的时间里,胡惟庸结党营私、卖官鬻爵,总之我们能想到的贪官恶势力可能做到的胡丞相这七年都干了。

可是事实上呢?

我并没有在其他的一些书籍里找到诸如此类的记载如:在胡惟庸执政这七年里,民不聊生、老百姓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也没有提到当时老百姓对于胡惟庸如何恨之入骨。

一切的一切,都不得不让我重新考虑胡惟庸案件。

相反,史书中倒是大力表扬了洪武大帝自从登基以来对于三农问题就做得很好。众所周知,一个贪官横行、腐化成风的政权,即便皇室再怎么重视三农问题也是白搭,元顺帝难得做一回好事,拨给淮河沿岸受灾百姓粮食,不是也由于官吏层层克扣到了老百姓手里不仅仅剩下谷壳了么?朱元璋的父母就是这么饿死的!崇祯也算得上很有作为了,而且崇祯时期也没看见有胡惟庸这么能干的天字第一号大贪官,可是皇帝拨给陕西的粮食不是也从十万克扣到五千了么?

另一方面,在提到朱元璋肃贪这个问题上,史书中特别提出,开国之初,他老人家就出辣手严惩贪官污吏了,即便是如朱亮祖这样的立有大功的开国元勋也未能幸免。推而及之,我们没有理由相信,朱元璋会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容忍自己的丞相丑态百出。而胡惟庸再怎么胆大妄为,当看见那一张张人皮的时候,也肯定会吓得晚上睡不踏实。总之无论如何我都不信,胡惟庸看着人皮的时候,居然还会不把朱元璋放在眼里。

所以我得出的结论是:胡惟庸被抹黑了。当然他确实有很多不法的行为,但是他的那些行为其实算不得什么十恶不赦。如果说胡惟庸被杀的原因,只能是他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朱元璋的贤相标准是找一条听话的狗。

胡惟庸失败了,不是失败在他的不法上,而是失败在他不该当这个丞相。除掉胡惟庸后,朱元璋在宣布将胡惟庸案扩大为胡党案的同时,还干了一件史无前例的惊天大事:下了一道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诏书,毅然宣布废除在中国已有1600年之久的丞相制度。诏书说: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不闻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中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事皆朝廷总之。以后嗣君,勿得议置丞相,臣下此请者,置之重典(重刑)。”

如此,朱元璋对胡党案穷追猛打的总目标真相大白了。与其说,朱元璋对胡惟庸恨之入骨,不如说他与中国丞相制度不共戴天。回顾中国历史,自从中国有了丞相,就有了所谓的“君权与相权”之争,但这种“战争”大多属于文人士大夫的自恋浮夸,两千年中国封建社会虽然实行的是官僚制度,但核心是君主专制,所有官僚为君主服务。所以,在以君主专制为核心的封建中国,除非皇帝主动放权或者年幼低能,在正常情况下,任何丞相与皇帝斗,都不可能是皇帝的对手。

由于历史已然消逝,胡惟庸简单的原始记载出处,所以胡惟庸的功绩已无从考证,但是他能够坚持做七年丞相,相信也是有过人的实力的。可惜他碰到了权力欲极强的朱元璋,洪武大帝蓄谋已久,早就想找个充足的理由把丞相这个职位取消,因此即便这个时候是于谦、海瑞来做这个丞相,恐怕朱元璋也会故意找个理由把他废掉,然后再泼给他无穷的脏水。

点赞7、胶南市 网友:云淡天高

胡惟庸,历史上最后一个宰相,自胡惟庸被朱元璋诛杀之后,朱元璋也顺手就把几千年来的宰相一职彻底废除。

从这个角度来说,朱元璋从开始用胡惟庸,到最后诛杀,都是事先布好的局,而胡惟庸就是朱元璋手中的一枚棋子。很可惜的是,胡惟庸自己没有认清形势,反而狂妄自大,最后落了个作茧自缚。

中国古代王朝一直都是不断在加强中央集权制度。这其中就涉及到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如何处理。古代君王虽然高高在上,九五之尊,但是却并非能为所欲为。很多时候,宰相其权利相当之大,如果宰相比较强势,有时候皇帝还不能不停宰相的。在古代危害皇权的势力无非就是宗亲、外戚、宰相和宦官等。宗亲和外戚基本都是皇帝自家人,打来打去,皇权都还是在自家里转悠。但是宰相和宦官一般都是外人,弄不好就要改朝换代。因此,历代君王都在想方设法如何消弱相权。汉武帝的时候成立内朝制,隋唐设立三省六部制,这些都是在不断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到了朱元璋手里,他就考虑如何能够打压相权。他利用胡惟庸这个小人,解决了徐达,毒死了刘伯温,又剔除了李善长。他对胡惟庸的很多事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比如,胡惟庸私下收受贿赂,朱元璋是知晓的,但是他不说。外国使节进京进贡,胡惟庸私扣使节,结果和汪广洋互相推诿,还把责任推到礼部,朱元璋处死汪广洋,但是却放过了胡惟庸。

朱元璋真正开始收拾胡惟庸,是因为他儿子纵马奔行大街,结果被摔下让路过的马车压死,胡惟庸竟然处死马车马夫,被朱元璋知道后让胡惟庸的儿子抵命。而后来胡惟庸竟然蠢蠢欲动,让朱元璋一把拿下。

从这一点来看,胡惟庸确实高看自己,有点过于自负,他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朱元璋的眼里就是一枚棋子,一个小丑。朱元璋那么聪明,不可能不知道胡惟庸的所作所为,只所以清楚胡惟庸的为人,朱元璋就故意把他抛出来,目的就是为了让他尽情地表演,结果就是时机成熟,一巴掌再拍死他,顺便去掉自己心中的一根刺,那就是对皇帝有制约作用的相权。

胡惟庸死了,几千年的宰相制度被废除,中央集权得到加强。所以说,胡惟庸不值得同情。

点赞8、亳州市 网友:赠你空喜

明朝的胡惟庸既是中国最后一任丞相,也是毒死传说中作烧饼歌“刘伯温”的人。更是和蓝玉并列,成为了朱元璋清除骄横不逊的大臣之一,明史称为“胡惟庸案”


胡惟庸剧照

胡惟庸,出生年代不详,属于元末明初时候人物,朱元璋刚发迹的时候,他就投奔了当时不算太强大的朱元璋,为何他不去投张士诚或者陈友谅呢,其实因为和他的籍贯有关,他是安徽人,是朱元璋的老乡,当然朱元璋的许多班底人物多少和淮西人有关,所以胡惟庸首选肯定是投同乡人的朱元璋。

在龙凤元年,年轻的胡惟庸正式在历史上登场,而这时的朱元璋只是和洲的老大而已,他的上面还有一个名义上的统领,就是韩林儿(龙凤是韩林儿的年号,合计12年时间)。


而此时因为是老乡的关系或者当时胡惟庸真有点水平,朱元璋就留了他做自己的元帅府奏差,胡惟庸得以跟随在朱元璋身边,没多久便是跟着朱元璋一路升迁,他的官职也来越大,管理的范围也由,知县,---通判-----佥事-----太常寺少卿----中书省参知政事。

短短的十多年,他完成了人生由低到高的跨越,最后成为了明朝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左丞相,这也是明朝最高的文官职位了。

为何朱元璋那么欣赏胡惟庸,一路提拔他呢?

胡惟庸能够短短几十年,由一个幕僚走到丞相的位置,兵器力压众多开国功臣,成功成为朱元璋最信任的人,和他的努力工作和刚开始非常听话,还有工作认真有关。历史记载,胡惟庸也自觉奋进,曾以遇事小心谨慎博得明太祖欢心。

但是通常人成功了以后,就会出现一个毛病就是找不到北,忘记了自己的定位和为何能够成功,而胡惟庸最后的被灭族,并且牵连那么多人,也和他后期的桀骜不驯有关。

但是他和蓝玉不同,蓝玉更多的事因为太子朱标的去世,导致朱元璋要铲除这些尾大不掉的功臣武将而被迫做的手段,而胡惟庸反而真的就是自己过于嚣张最后引来了朱元璋的猜忌和不快,并且最后还发现了他图谋不轨的证据,朱元璋采用了雷霆首都案,这一次直接将淮西的功臣体系清理了一次,可以说胡惟庸是直接削弱了淮西派系影响力的最重要人物。


胡惟庸做了什么让朱元璋如此暴跳如雷呢?

首先:收受贿赂,这一条是朱元璋最忌讳的一条之一,因为朱元璋作为一个穷人孩子,自己做了皇帝,都非常的节省,所以对大臣是看的很严的,在明一代打击贪官是没有停止过的,这也是明朝初期,国力能够快速恢复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胡惟庸的倒行逆施,肯定朱元璋知道,不过朱元璋并未做出处理,真到了胡惟庸被人说图谋不轨,而证据确凿时,才用这些来为原因,让胡惟庸一举不能翻身。

其次:结党营私,这也是胡惟庸能够嚣张的原因之一,因为胡惟庸的把握了朝政大权,导致了许多人投靠他,他自己也收集和收编和很多忠于自己的人,势力渐渐大的可以只手遮天,导致有时候连朱元璋都被蒙蔽,当然朱元璋还是相对对他信任,不过后来的几件事,朱元璋改变了看法,最后导致了胡惟庸的倒台


其三:得罪功臣,胡惟庸得罪的功臣,不可为不多,朱棣的岳父徐达,私自说过他,他还去打算害徐达,而著名的军师,刘伯温据说就是被他毒死的,就连李善长他都没放过,想想这些人物,都曾是跟着朱元璋出生入死过的人物,胡惟庸如果不是做的太过分,其实朱元璋也不会对他如何的。

而胡惟庸最重要的就是对外勾结了北元,对内有私自养了许多的私兵和军士,并且因为后来他的儿子刚好出事,让朱元璋知道了他家做错了,对胡惟庸进行了责备,担忧不已的胡惟庸打算动手时,被人告密,最后引发了胡惟庸案

可以说其一生,少时兢兢业业,但是功成名就后有点飘飘然,到了后期i更是傲的不得了,最后应了易经的一句,亢龙有悔,伴君如半虎,不懂藏拙的人,最后也是落得满门抄斩,身首异处,这也是他留給我们和历史的一个教训。

点赞9、连云港市 网友:半城烟花

胡惟庸,这个人在明初的时候也算是朱元璋的一位能臣,虽然他的名气没有刘伯温那么大,不过在朱元璋眼里还是一大人才。那么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会得到朱元璋的重视呢?朱元璋在一统天下之后,担心自己的皇权受到威胁,所以在位期间曾经诛杀过许多开国大臣。其中胡惟庸的案件就是当时轰动比较大的一次诛杀案。而且由于他的死,明朝初期直接把丞相这一官职给废除了,所以后面明朝都一直没有丞相这一制度。胡惟庸生于定远,曾经是一位知县,后来李善长举荐他成为了太常少卿。因此他是被别人举荐才来到朱元璋身边的,并且最后步步高升成了明初的丞相。

胡惟庸算是朱元璋的旧部,在很早的时候,他就跟随朱元璋起兵对抗元朝。在这一过程当中,胡惟庸担任了许多官职。直到朱元璋登基三年后,胡惟庸升至中书省的参知政事。其实胡惟庸的才能不仅比不上刘伯温,就连李善长都比不上。但是这个人很懂得人际交往,善于迎合上级。而且他又是早年追随朱元璋的重要部下之一,因此,不仅是李善长会保举他,就连朱元璋都对他比较欣赏。不过一开始的时候,他并不是朱元璋心目当中最得力的助手。当初朱元璋登基的时候,关于确立丞相心里面考虑的是李善长和刘伯温这两个人。朱元璋本打算让李善长出任左丞相,但怕他权力过大,因此又打算让刘伯温出任右丞相,这样左右制衡才能够更好地辅佐江山。

不过刘伯温是一个心思机敏的人,他知道朝廷当中的明争暗斗是怎么一回事,而且他也很清楚自己的处境。为了避免遭到明朝皇室以及淮西旧部贵族的猜忌和排斥,刘伯温并没有担任明朝的丞相,因此拒绝了朱元璋的提拔。并且他为了能够全身而退,很快就向朱元璋请求告老还乡。朱元璋自然也明白他的心意,所以同意了他告老归隐的请求。但是朱元璋在刘伯温临走的时候还向他请教了,谁能够代替他担任右丞相?这个时候朱元璋心里面想的是让胡惟庸来担任。不过刘伯温听到朱元璋的这个决定之后,显然并不同意。

在刘伯温的眼里,胡惟庸完全是一个小人,他绝对不能够担任丞相,否则会引出祸端。而事实证明,胡惟庸在朝中确实口碑不怎么好,在担任丞相之后胡惟庸立刻就做到了权倾朝野,利用手中的权力打压异己,当时的文武百官也是可怒而不可言。即便是这些官员对胡惟庸相当不满,但是也不能够当面表现出来,反而还要去巴结他,这样才能够在朝中站稳脚跟,得以立足。随着朝中的势力越来越大,胡惟庸的胆子也变得越来越大了。

在一些生杀废立的朝政大事方面,有时候胡惟庸直接自己独断专权,并不向朱元璋禀告就擅自执行了。即便是一些朝中部门上奏的奏折,胡惟庸也是自己先看如果发现其中有对自己不利的折子就立马扣下,反正让朱元璋看到的奏折都是与自己无关或者有利的。久而久之,那些朝中的官员就不得不加紧巴结胡惟庸,无论是升迁还是降职基本上都是由胡惟庸说了算。甚至就连外国使臣进京上贡,胡惟庸也要将国外使节给扣下,并且私自收受贿赂,之后反而将责任推到礼部汪广洋的身上,导致汪广洋被朱元璋处死。

其实朱元璋对于胡惟庸的所作所为并不是不知道,根据后世的说法胡惟庸只不过是朱元璋的一件杀人工具。因为朱元璋在登基之后早就有了想要打压权贵的心思,而且胡惟庸对很多开国功臣心中都有所不满。因此,朱元璋就可以借胡惟庸的手压制这些权贵。比如解决徐达和李善长,甚至刘伯温的死都被认为和胡惟庸有关,但这其实是朱元璋借刀杀人的手段罢了。

而且他对于丞相这一职务也很不放心,就是怕这样的朝中大臣会独断专权,因此他早就想要废除丞相这一职务,但是又怕文武百官反对。所以他故意等到胡惟庸势力膨胀扩张,最终到达权倾朝野,威胁皇权的地步。朱元璋就可以顺利以谋反的罪名处决掉胡惟庸,并且以他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让百官认为丞相确实是对朝政威胁较大,这样就可以顺利将其废除。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