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进行征讨,一般都说东征、西征、南征,为什么北却是用北伐?

提问时间:2023-07-05 12:00关键词:中国,古代

中国古代进行征讨,一般都说东征、西征、南征,为什么北却是用北伐?

点赞1、龙岩市 网友:你已走远

所谓“用兵之名有四,两相攻曰攻,以大加小曰伐,加有罪曰讨,天子自往曰征。”这是啥意思呢?通俗来讲,就是说古代战争分为讨,伐,征,攻四种形式。

征是中央的、正统的战争;伐是战争的大小之战,说白了是以大欺小;讨看言字旁,是正义的讨伐,一般在讨之前都有一番正义言辞滔滔不绝;攻就不必说了,就是主动发动战争的意思。

秦朝征百越

那么中国古代进行征讨时一般都说“东征”、“西征”、“南征”,而“北”却是用“北伐”?

成吉思汗西征

我觉得有两点原因:

一种原因就是中国一般单兵作战都是南弱北强。我们都知道,古代北方的胡人,有天生的骑兵优势,常在边境掠劫骚扰,由于其骑兵的强悍,对民众的威胁非常大。所以秦汉两朝朝廷的布防都是在北面筑长城,北拒胡虏与墙外,除了偶尔出了几个名将打出去几年外,大部分一直处于被动局面,由于边境威胁大、只能短暂地打出去,所以常常是一种先声讨后出击的模式,也就是讨伐。以至于后面就习惯地称之为北伐。而南面,古代稍微得到开发,或者开发程度过低,多毒瘴之地,导致那里单兵作战能力不强。所以南部边界的攻战往往是以高对低、上对下的姿态进行征服。

朱元璋北伐

另有一种原因,可能是中央集权政府往往都定都在北方的结果。政府出了昏君佞臣,不满的地方臣子对其声讨而征伐,比如唐初讨伐武则天。由于政府在北面,北打南有了君打臣的意思,你不服,就征服你;而南打北有了臣打君的意思,你做得不好,我讨伐你。

北伐战争

历史上有过很多北伐,不过由于是北强南弱的原因北伐的成功率很低罢了,不过也能够出现朱元璋的北伐和民国时期北伐战争的成功。(来源于网络)

点赞2、深圳市 网友:南粤之巅

中国古代的东征、西征、南征,意思是东西南方的反叛用“征"字,属于将和监军同时出征,因为征字属于双人,正大光明之举;北方的战事,为北伐,“伐"是单人为将,暗中派监军监督,来化去北方的干戈。假如用北征,听音犯兵家大忌,北征(白征);北伐就不同了,意思是你白发,你想在北方闹事,你是竹蓝打水一场空。这就是古代用唯心论而论名。

点赞3、张掖市 网友:七寸南季

有人说到了“用兵之名有四,两相攻曰攻,以大加小曰伐,加有罪曰讨,天子自往曰征。”

不过,这只是一个原因,如果以大加小曰伐的话,那为何南伐和东伐西伐之类的都很少呢?

其实,这还涉及到了中国一个特有的文化,那就是所谓的天子坐北朝南之说。

如果按照这个说法,那隐藏的含义就是中国的北方才是正统和归宿。如果占据了北方或者以北方为中心,首先政权的合法性有了,那往其他三个方向都是代表天子出去征讨,是代表正统的。

但如果你大本营是在南方,那往北一是为了收复故土,二则就是解决政权合法性。所以我们看到诸葛亮北伐,朱元璋北伐,常凯申北伐,都是这个隐含的意思在背后。

点赞4、江都 网友:坏Pī气

其实征,讨,攻,伐都是一个意思,就是打你没商量。

但为什么打东西南三方都叫征,唯独打北叫伐呢。

那还不是为了顺口吗!叫北伐当然比叫北征好听顺口一些的。

同样东西南征,叫成东西南伐就有点不顺口。

有一句京剧唱词就写成"东西征,南北战"唱起来也好听。如同样把它写成“东西征,南北征",那不但语法混乱,唱的不但不好听,难度也大啊!

还有是打北方谈判的难度大,所以称讨伐更痛快点。

反正不要多少理由,习惯就好!

点赞5、和田地区 网友:书神﹡Ц

这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源远流长的文明有关,书中记载古人用兵之名有四:“两相攻曰攻,以大加小曰伐,加有罪曰讨,天子自往曰征。”其实讨、伐、攻、征都是打仗的意思,只是一种用词变化,没有更多的为什么。

有点像古时皇帝称自己用朕、寡人、孤,别人用陛下,平民自称用臣民或吾、我;皇帝死了叫崩、驾崩,皇后或公候嫔妃叫薨,大臣叫卒,士兵叫不禄,和尚叫圆寂,老百姓死了才叫死等称呼和叫法差不多,都是一个人或一件事的多种叫法。

也是一种习惯用语,比如“走南闯北,东躲西藏,南下北上,东遛西窜”等,都是约定俗成的用词。再有就是文人墨客为文章用词毕丽和工巧,绞尽脑汁避讳一个词,甚至一个字在一篇文章里重复出现,特意地换着词用,以增强文章的色彩和感染力,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种规范。



点赞6、安康市 网友:清酒暖风

伐与征不同,在古代北征很少,大多时候进行的都是北伐。而且,中国古代也有,东伐,西伐和南伐。

征与伐有何不同

征者,上伐下也。——《孟子》


伐,击也。——《说文》

伐,杀也。——《广雅》


征,指的是上对下,中央对地方,宗主国对藩属国,带有“教育”而非“教训”的意味。而伐则不然,就是单纯的击杀,战争双方不存在隶属/上下级关系。


为什么上北伐,不是北征

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地理的朋友会发现,大部分时期,中央政权都在黄河流域,这是华夏民族的活动区域中心。东面,西面、南面基本都是中华文化圈的范围(南到现在的越南,东至大海,西到青海甘肃),都是自己的势力范围,朝哪进攻都是


唯独北面(包括东北),过了长城就进入草原和戈壁,这里从来都不是中华文化的范围。草原上的主人换了一批又一批,从商周时期的犬戎、鬼方,到羌、回鹘,到契丹、蒙古、女真,很少有真正融入中华的,又不存在像琉球、朝鲜一样的朝贡藩属国体系,多数时间都在互相攻伐,不是我们站着他们跪着,就是我们跪着他们站着。五胡乱华,黄河以北汉人几乎绝种,“杀倭令”彻底剿灭羯、氐;匈奴屡犯边,至汉朝时几乎被灭族。


这种没有隶属关系的战争双方,带有赤裸裸的仇恨和极强种族意识的进攻很明显更符合“”的定义。


历史上的北征

这个其他答案里说的比较多的上杜甫的《北征》,而除了这个,《世说新语》中还记载了谢万北征。谢万是东晋名臣谢安的弟弟,少年成名,在别人都不看好的情况下坚持北上进攻前燕,结果无功而返,自己被贬。


历史上的西伐,东伐,南伐

《封禅书》中记载齐桓公:“寡人北伐山戎,过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马悬车,上卑耳之山;南伐至召陵,登熊耳山以望江汉。

《后汉书.卫青霍去病》“南诛两越,东伐朝鲜。”


大一统前,多数国家处于四战之地,又都是平级关系,这样的战事多称为“伐”。秦之后向这几个方向的战事则多称为“征”。


综上所述,北征和北伐是有差别的,而因为历史原因和我们文法的习惯,“北伐”一词使用的频率远大于“北征”。


一家之言,欢迎讨论。

聊聊故事,讲讲历史。我是白也,喜欢历史的朋友欢迎关注。

点赞7、天水市 网友:好陌生

秦汉以来天子坐北朝南,“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尤其是秦汉以来的皇权社会中)向来被认为是“尊贵”的上位,并且进一步衍生出“北辰”、“北极”等星象比喻皇帝的含义。

征伐二字,在先秦时期的语境中,还没有什么严格的区别,到了秦汉以后,则演变成了对两种军事活动的不同指代,这一趋势与“北”方位的尊隆趋势相一致。

征,是一种对“下位者”(弱国、叛臣)的军事行动,二者往往是有或名或实的君臣关系的;伐,则是一种对“有罪者”(不义、“僭越”)的军事行动,这就不要求作战双方有君臣关系了,只需要有一个可以作为出师之名的“借口”便可。

对于东、西、南三方的敌对方,自居“北方”的出征方,占据了一种习俗上的尊隆方,自然可以自居“君位”,而采用“征”字,体现自己的“皇权正统性”的同时,在宣传上把敌方安排到本该臣属于己方的位置;而对于北方的敌国,自居南方的出征方便只能用“伐”字,来抹黑敌国位居“北方”的皇权正统性,尽可能地宣传自己是讨伐不义有罪之人的所谓“王师”(东晋南朝、南宋、明初、民国的对手十六国北朝、金元、北洋都是被当时的华夏所歧视的不义政权)。所以,这也是唯独对北用伐的一个观念上习俗上乃至于作战宣传上的原因。

当然,北方势力往往会占据我国地势的优势、北民善战的优势以及草原北患强大的优势,使得在分裂局面中占据北方的一方往往更为强大,南方势力往往不容易赢得对北方军事行动的胜利,就使得“北征”远比“东征”、“西征”、“南征”的难度系数更高,所以当然有必要将“北征”与其他三个区别开来,用“北伐”来凸显“北征”的不易。


喜欢本答案的话,一定要点赞支持或收藏转发哦及时获取更多历史干货,欢迎关注头条号“寒鲲”与微信订阅号“寒砚笔记”

点赞8、焦作市 网友:清凉。

无稽之谈,南伐、北征也不少。这么说吧,霸气的皇帝都会称北征,懦弱的皇帝只敢说南伐

古代征、伐两字的意义

征:褒义词,一般是指上进攻下,有道攻打无道的。

伐:中性词,一般是指正式战争,但是须师出有名,往往通过大张旗鼓,向天下诸侯宣告自己的军事行动是公开的。

孟子曾说过:征者,上伐下也。因此,高级。“”往往彰显了出征者的身份比对方高级,或者代表了正义的一方。

打个比方,皇帝亲自带兵打仗,从来都是御驾亲征,你有听说过御驾亲伐吗?没有吧,哪怕是群雄割据天下的时代,史书上照样记录为亲征

古代帝王大都建都在北方,天子平定南方之地的势力,当然被称为南征。因此,大家对南征普遍没有异议。

那么有没有南伐的说法呢?

还真有。一般来说,大规模的攻城略地都发生在建国之初,说到既要攻打南方又要平定北方,北宋就是个很好的例子。那么,咱们就来看看赵匡胤兄弟俩是如何描绘他们的军事行动的。

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终于黄袍加身,建立北宋。虽然,他攫取了后周政权,但是当时仍旧是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南有南唐、吴越、后蜀、南汉等,北有辽和北汉等政权。

不过两者相比,南方政权较为分散弱小,北方的辽和北汉关系密切且比较强大。于是,赵匡胤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先南后北。

四年春,命师南征,以延钊为湖南道行营前军都部署。

公元963年,赵匡胤派慕容延钊等出征荆南、湖南,此处用南征

乾德二年春,江宁军节度使刘光义为西川行营前军兵马副都部署,枢密承旨曹彬副之,将步骑二万出归州道以蜀。

公元964年,赵匡胤命令刘光义、曹彬等人攻打后蜀,根据地图,后蜀位于北宋西南方,但是,《宋史》上却记载为伐蜀

开宝三年,九月己亥朔,命潭 州防御使潘美为贵州道兵马行营都部署,朗州团练使尹崇珂副之。遣使发十州兵会 贺州,以南汉。

公元970年,赵匡胤命令潘美进攻南汉,这里也是用了

开宝七年,九月癸亥,命宣徽南院使、义成军节度使曹彬为西南路行营马步军战翟都部署,山南东道节度使潘美为都监。。。将兵十万出荆南,以江南。

公元974年,曹彬、潘美率十万宋军讨伐南唐,此处也用

开宝九年丁未,遣侍卫 马军都指挥使党进、宣徽北院使潘美伐北汉。

公元976年,党进、潘美攻打北汉,用的还是

赵匡胤驾崩后,赵光义继承他的事业,无论是攻打北汉还是辽国,都是称

由此可见,北宋时期,无论是攻打南方还是北方,史书上几乎都称伐,南伐、北伐。不过就赵匡胤兄弟当时的身份而言,也不能说比其他割据政权高贵,用伐比较妥当。之后,宋朝只在北方有战事,即便遇上个能打的岳飞,也只敢称北伐

那么,有没有北征的说法呢?

明朝与宋朝完全相反,朱元璋父子从南方起事,一直到平定北方,再到后来与北方草原部落纠缠,明史上几乎全部使用了“征”字。

1360年,征刘基、宋濂、章溢、叶琛至。1361年,太祖乃自将舟师征陈友谅。1364年,自将征陈理。

1367年,朱元璋一生中只提过一次伐字,“今将北伐,拯生民于水火,何以决胜?”,当时元朝还没有灭亡,仍是正统,从名义上讲,朱元璋也只能用伐,就如武王伐纣。

等到朱元璋于1368年登基后,他立刻改口为北征。从那些武将的封号也可见一斑,常遇春为征南大将军,徐达为征虏大将军,邓愈为征戍将军,廖永忠为征南将军,傅友德为征南将军等。

秋七月己巳,帝将北征,敕都督朱荣领前锋,安远侯柳升领中军。

到了朱棣登基后,为了重创草原势力,曾先后发动了五次北伐,史称“永乐北伐”。幸亏他老人家不知道,知道了肯定要让史官改成“永乐北征”,这样才能配得上他的天子之尊。

结语:

与其牵强附会地解释“南征北伐”,不如想想征、伐两字的本意。

  • 宋朝积弱,无论是刚开始的统一天下还是之后面对北伐游牧民族的挑衅,它都只敢称“南伐或北伐”。
  • 明朝霸气,无论是统一天下还是打击游牧民族,它从来都只用“征”,因为这是天子威严的象征。

点赞9、安丘市 网友:冷小雨

征,伐,讨,侵。虽然都是出兵攻打的意思。

但每个字代表的含义,立场都不尽相同。

举个例子,简单点说:

武王伐纣,诸葛北伐;岳飞爷爷北伐。

周公东征,元朝两次征日;隋唐东征高丽,清朝康熙两次西征准噶尔。

蔡锷讨袁,段祺瑞对张勋复辟军的讨逆军;

日本入侵中国,德国入侵波兰,美国入侵格林纳达。

这几个例子可以总结出:征,伐,讨,侵的区别。

1.征:常用于上攻下。一般是指中央对地方。周朝时周公带兵东征是对那些不听话的诸侯小国进行打击;

元朝时的两次东征日本,也是中央政府对附属国进行的正义打击;

隋唐时期的东征高丽,也属于中央政府对不听话的附属国进行正义打击,

清朝时对准格尔叛乱的两次西征。更是中央政府对地方叛乱政权的正义讨伐。


2.伐:伐具有明显的攻击性,有维护正义讨伐失格一方的意思。

春秋时期,周天子对属国的管控力越来越小,于是出现了春秋五霸:秦穆公,宋襄公,晋文公,楚庄王,齐桓公。

这几个小老大都打着周天子的名字,拉着一大帮小弟,有不听话的就伐。所以在千字文中有了“吊民伐罪”一说。

宋朝岳飞爷爷,为了收复中原故土而进行的北伐金朝,

三国蜀汉诸葛亮作为汉朝的正统传承,所以他要北伐曹魏政权。

3.讨:讨字,有个言字旁。这就预示着讨伐肯定会有一个意正言辞的檄文。当然也可能预示着干打雷不下雨。比如说声讨某某某。

一般作战对象为具体的某人。

比如说蔡锷将军在护国运动中的讨伐复辟的袁世凯,他的军队原先就叫讨袁军。同样的张勋复辟之后,段祺瑞组织的讨逆军的作战对象也是张勋的部队。

4.侵:是指敌人进入境内或者外来的或有害的事物进入内部。一般是指不宣而战,非正义。

比如说从1931年七七事变开始,日本侵略者入侵中国。

再比如说1939年德国不宣而战,闪电战入侵波兰,以及后来的入侵法国入侵苏联性质都是一样。

再比如说,1983年10月,美国出动“快速部署部队”,采用突然袭击手段,对刚刚独立建国的格林纳达发动的海空联合作战。

这都是非常典型的入侵战争,不宣而战,而且非正义。

中国古代政权,大部分的政治中心都在北方。 所以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作战行动成为征讨。东征西征南征这都是存在的。

而一旦涉及到北伐:说明要么当时的中央政权核心不在北方,要么是一个正义政权取代另一个非正义政权。

比如说诸葛亮的北伐蜀汉政权,核心是在四川

国民革命时期的北伐,核心是在广东。

武王伐纣,则是有道伐无道,是一个正义政权取代另一个非正义政权。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