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诸葛亮为什么非要杀魏延?如果魏延不死,蜀汉会怎样?

提问时间:2023-07-05 12:05关键词:诸葛亮,诸葛

诸葛亮为什么非要杀魏延?如果魏延不死,蜀汉会怎样?

点赞1、雅安市 网友:风已成雪

魏延在历史上是很有争议的人物,他留给后世的悬念很多。也正因为没有足够的史料作为佐证,许多都是出于猜测。

就魏延的几个故事,豹眼说一下自己的看法。

魏延(?-234年),字文长,义阳(今河南桐柏)人,深受刘备器重。

01

魏延有反骨

魏延是刘表的部将,后以部曲的身份跟从刘备入蜀作战。

这里就有个问题,魏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如何跟随刘备的。

刘表带甲数十万、疆域数千里,但是刘表并没有经过多少大战,手下也没有多少出名的大将。如黄忠、魏延、文聘、甘宁等人都是刘表病逝后,才出人头地的。

甘宁投靠孙吴较早,在刘表活着的时候就已经离开。

黄忠是刘表的中郎将,跟从刘表侄子刘磐驻军长沙攸县。刘琮举荆州投降曹操以后,曹操任命黄忠为代理裨将军,仍驻守长沙,归属长沙太守韩玄统属。刘备占据荆州南四郡,黄忠跟随韩玄投降刘备。

文聘在刘琮投降曹操后,也就跟随投降了曹操。曹操鉴于文聘的忠义,继续任命文聘驻守江夏。

唯独这个跟随刘备后出尽风头的魏延,这段时期没有史料记载。

据《三国演义》的说法,第四十一回,刘备败退襄阳,刘琮听信蔡瑁之言不让刘备入城。魏延挺身而出,打开城门招刘备军队入城。刘备怕惊扰百姓决定不进城,魏延与文聘交战后,力孤投靠了长沙太守韩玄。

后来,关羽进攻长沙,与黄忠大战。韩玄认为黄忠作战不力要把黄忠杀掉,魏延一方面因韩玄不重用他,不得志而积怨,另方面激于义愤,便率众杀了韩玄,投降了刘备。

由此,诸葛亮判断出魏延有反骨,是不忠之人,要把他处决,幸得刘备求情方才作罢。刘备入蜀,魏延就跟从随行。

演义的说法不能作为史料,但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第一,魏延如果是刘琦的部属,刘琦归附刘备,魏延跟随,这是一个情形。

第二,类似于黄忠,被刘表任命驻守南四郡,刘琮投降,接受曹操分封。但职阶太低,没有进入曹操的法眼。

第三,如演义所说,魏延不想跟随刘琮投降,另寻出路。

第四,刘备善于挖墙脚,曾经因为在新野动静太大就引起了刘表的疑忌。刘备在刘琮投降曹操之前,就接触了魏延,暗通款曲,眉来眼去。

豹眼认为最后一种可能最大,刘备投靠公孙瓒发现了赵云,把赵云忽悠走了;投奔刘表发现了魏延,也就把魏延再忽悠走。

之所以刘备入蜀,不带关羽、张飞、赵云,只带魏延,而且得到汉中之后,委以汉中太守的重任。其中必有缘由,不是没有故事,只是不得而知罢了。

罗先生之所以安排魏延有反骨,诸葛亮要将其斩首一个桥段,是为了在诸葛亮病逝五丈原时杀魏延做铺垫。

02

诸葛亮并没有直接安排杀魏延。

从相关史料来看,234年秋天,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由于病情加重,秘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商议退军之事。令魏延断后,如果魏延不听从命令,就随他的便。

杨仪派遣费祎前往揣摩魏延意图,魏延回答道:“丞相虽然身亡,但还有我呢?怎能因为一个人的死而荒废天下大事呢?再说,我魏延是何人,怎能受杨仪摆布,做断后的将领呢?”

从这里看出,魏延也不是忠义之人。

魏延只感恩刘备一人,对刘备应该没有异心。但对诸葛亮压根里就不服气,但慑于丞相的权威,不敢有过度的想法。其实诸葛亮也清楚得很。

第一次北伐,魏延就提出了“子午谷奇谋”,尽管存有疑义,但至少说明魏延并没有真心服从诸葛亮。

诸葛亮对于蜀汉,居功至伟,他的病逝是整个蜀汉最悲痛的事情。但魏延居然说:“岂能因一人之死而废国家之事”,可见其人多么绝情。

《魏略》记载,魏延与杨仪一向有矛盾,二人势同水火,甚至有魏延数次拿刀要杀杨仪的事情;诸葛亮爱惜二人的才能,费祎也为二人时常调解,才得以勉强相处。诸葛亮一死,没有人能控制了二人。

这时候,诸葛亮安排杨仪主持撤军,明显就是要激起魏延的怨恨,杨仪忌恨魏延,也会利用这个机会除掉魏延。

尽管诸葛亮没有明确安排杀死魏延,但其意图很明确,就是要除掉二人。

杨仪杀掉魏延,带兵回到成都,不久被削职流放,最后因为诽谤朝廷被下狱处死。

这是典型的一石二鸟之计。

如果诸葛亮不想杀魏延、杨仪,他已经确定蒋琬、费祎、姜维等为接班人,直接安排费祎、姜维撤军就是,就不会安排杨仪故意激怒魏延。

诸葛亮的确是高人,没人玩的过他。

虽然诸葛亮没有明说,实际上魏延已经是非杀不可。诸葛亮一死,没有人能控制得了他。特别是在北伐战略上,魏延与诸葛亮存在根本的分歧。

魏延不死,按照他的战略,蜀汉很快就彻底玩完。

诸葛亮之所以把衣钵传授给姜维,就是因为姜维听话,坚定地遵循诸葛亮北伐的战略。不要期望能够消灭曹魏,那就是一个幌子,保持对曹魏的压力,尽力减缓蜀汉灭亡的进程,等待奇迹的出现。

而魏延却不服气,想要跟曹魏决战,岂不是找死,其结果,蜀汉灭亡的更快,没有之二。

点赞2、大同市 网友:寄春。

事实上,诸葛亮曾三次对魏延动杀心,而他之所以非要杀魏延,除了他一开始就不看好魏延,北伐时期魏延公开和他唱反调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魏延坏了诸葛亮的大计,这一系列的行为综合在一起,促成了诸葛亮安排马岱诛杀魏延的计划!

诸葛亮第一次对魏延显露杀机

魏延原本是刘表的手下,他非常仰慕刘备的仁义,所以当刘备从新野撤退,路经襄阳时,魏延曾主动打开襄阳城门,准备迎接刘备。只不过当时的文聘率军阻拦了魏延,且刘备念着刘表的一份情,不愿意在刘表尸骨未寒之际,就出兵攻打刘琮,所以刘备直接撤退了。站在刘备阵营的角度来看,魏延的行为其实是非常不错的,毕竟人家主动打开城门迎接刘备,这就是队友啊!不过诸葛亮看待问题的方式不一样,他认为魏延此举,乃是不忠的行为,并在刘备接受魏延的投靠后,将这个看法表示了出来。

当时关羽攻打长沙郡,遭到黄忠的反击,由于黄忠念及关羽饶了他一命,所以也没有放箭射死关羽,只是射中了关羽的头盔。黄忠箭法超群,他的这种行为在长沙太守韩玄看来,就是通敌,于是韩玄决定将黄忠羁押处死,幸亏魏延及时出现,斩杀了韩玄,成功的救下了黄忠!魏延在救下黄忠后,又立即打开了城门,帮助关羽攻下了长沙,成就了关羽的美名。见魏延如此懂事,关羽便将魏延引荐给了刘备,听闻魏延的所作所为,刘备觉得这个小伙子有前途,准备重用魏延,结果诸葛亮却主张立即杀掉魏延!

原文:云长引魏延,亦言其功,玄德敬之。孔明勃然曰:“韩玄与汝无仇,杀之乃大不义也!人人效此,必怀异心。”喝令刀斧手推下斩之,簇下魏延。

诸葛亮之所以对魏延表露杀机,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魏延诛杀了长沙太守韩玄,而且在此之前,他也曾打开襄阳城门,这两次背主行为,使诸葛亮觉得魏延就是一个不义之人,担心他将来也这样对待刘备,所以主张把魏延给杀了。不过刘备对此却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魏延两次主动投靠自己,乃是真心投靠自己的人,杀了魏延会寒了天下人的心,所以不愿杀魏延,最终,诸葛亮妥协,魏延被刘备救了下来,并受到了刘备的重用!

诸葛亮第二次对魏延表露杀机

魏延得到刘备的庇佑,从诸葛亮手中死里逃生,随即又被刘备带着一起攻打益州,屡立战功,再后来,魏延在汉中之战表现优异,还射掉了曹操的门牙,被刘备破格提拔,力压张飞,成为了汉中太守,令众人震惊!

从刘备对魏延的提拔来看,他是非常看重魏延的军事才能的,完全是把魏延当作了心腹,非常信任,也正是因为刘备在从中斡旋,所以诸葛亮和魏延一直和平相处。诸葛亮主内政,魏延主汉中防务,双方互不隶属,所以一直相安无事,但这种情况随着刘备去世,诸葛亮开启北伐,发生了大变。

刘备死后,诸葛亮掌控了蜀汉大权,开启了北伐,而蜀汉北伐,基本是走汉中这个出口,于是魏延这个汉中太守便纳入了诸葛亮麾下,开始跟着诸葛亮作战。原本蜀汉人才凋零,魏延军事才能又不错,诸葛亮是对魏延抱有希望的,但他们两人的作战风格完全不同,最终引发了剧烈的矛盾!

首先是子午谷奇谋。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延觉得蜀汉兵少国弱,所以想要兵行险招,走子午谷突袭曹军,但是诸葛亮用兵比较谨慎,拒绝了魏延的这个提议,并率军杀入了陇右,准备攻占陇右全境,以此提升蜀汉国力,一步一步的蚕食曹魏。说白了,魏延是认为蜀汉国力远弱于曹魏,除非出奇制胜,不然根本玩不过曹魏,但是诸葛亮不敢像魏延这样兵行险着,因为他后面的摊子更大,他怕万一失败,蜀汉才建国几年就灭亡了,对不起刘备!

诸葛亮乃是丞相,蜀军的最高长官,所以大家都听诸葛亮的,成功的打进了陇右,但是在街亭防守战中,诸葛亮力排众议,派马谡去守卫街亭,导致街亭失守,蜀军全面撤退。这一失败令魏延颇有微词,他认为诸葛亮不会用兵,要是听自己的,哪里会有如此大败?自此,诸葛亮和魏延二人,开始有小矛盾了,不过真正促使两人矛盾爆发的原因,乃是魏延公开反对诸葛亮!

诸葛亮第三次兵出祁山时,准备用诈败之计引诱司马懿追击,然后让一个大将从中截击,将司马懿的追兵一分两截。这个策略的重点是截击的大将,必须武力高强,军事能力强悍,而整个蜀军阵营,就数魏延最适合了,但是当诸葛亮对魏延以目示意时,魏延却装作没看见,拒绝了诸葛亮,令诸葛亮非常难堪!

原文:是夜,孔明唤众将商议口:“今魏兵来追,必然死战……若懿至,伏兵正在当中,须要大战。此两枝兵,若非大将,不可当也。”孔明言罢,以目视魏延,延低头不语。

诸葛亮以目视魏延,其实就是暗示魏延主动报名,但是魏延低头不语,这就让诸葛亮很难堪了。王平看出了诸葛亮的难堪,主动解围,接着其他武将都踊跃报名,可自始至终,魏延都一言不发,拒不参战,导致整常作战中,都没有魏延的身影。说白了,魏延此时对诸葛亮已经有意见了,在跟诸葛亮闹别扭。而诸葛亮呢,也并没有和魏延把话说开,而是任由这种情况发生。

诸葛亮第四次并出祁山,让魏延、张嶷、杜琼、陈式等人率领军两万出箕谷,然而等魏延他们走到半路时,诸葛亮又派人来传令,让他们小心司马懿的伏兵,不要轻进。陈式觉得诸葛亮担心太多了,出言抱怨。魏延将这些情况看在眼里,非但没有阻止陈式,反而煽风点火,刺激陈式,最终陈式引兵轻进,中了魏军的埋伏,导致大败。

原文:”魏延想起孔明向日退军之时,教他守武都、阴平全无功次,亦笑曰:“丞相若听吾言,径出子午谷,此时休说长安,连洛阳皆得矣!今执定要出祁山。有何益也?……魏延欲与孔明争气,将言语激着陈式……

魏延作为一个军事经验极其丰富的名将,不可能不知道此次用兵的冒险之处,然而他却仍然撺掇陈式进兵,可见他这是在公开跟诸葛亮唱反调!而事实上,诸葛亮也知道魏延的这个心思,所以他对魏延又泛起了杀机!

原文:孔明笑曰:“魏延素有反相,吾知彼常有不平之意;因怜其勇烈而重之。吾昔与先帝言,久后必生患害。今已显露,可以除之。”

诸葛亮第二次表露杀机,其实这里面魏延的问题更大,公开跟诸葛亮唱反调,撺掇同僚反抗诸葛亮,导致蜀军大败,损兵折将,这确实该杀!


诸葛亮第三次表露杀机

诸葛亮第三次对魏延表露杀机,发生在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时期。当时诸葛亮自知大限将至,准备用祈禳之法,为自己增加寿元,这个祈禳之法其实就是在帐篷中放置七星灯,若七天内主灯不灭,则诸葛亮可以增加寿元,若是主灯灭了,则诸葛亮必死!

诸葛亮施展祈禳之法,前六天安然无恙,但是等到第七天时,魏延却突然冲了进来,将主灯扑灭,导致诸葛亮功亏一篑!

原文:姜维入帐,正见孔明披发仗剑,踏罡步斗,压镇将星。忽听得寨外呐喊,欲令人问时,魏延入帐报曰:“魏兵至矣!”延脚步走急,将主灯扑灭。

七星灯灭,寓意着诸葛亮求寿元不成,必死,于是诸葛亮再一次对魏延显露了杀机!

原文:又唤长史杨仪入帐,授与一锦囊,便分付曰:“久后魏延必反,若反时方开之,那时自有斩延之将也。”

魏延扑灭了诸葛亮的主灯,断绝了诸葛亮活下去的希望,坏了诸葛亮继续北伐的大计,所以遭到诸葛亮的记恨,于是诸葛亮对魏延显露了杀机,而这一次,诸葛亮安排斩杀魏延之人,乃是马岱!最终,一切都如诸葛亮所料,他死以后,魏延去抢夺蜀军大权,两军阵前,魏延被早已埋伏在身边的马岱偷袭斩杀!


总的说来,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曾三次对魏延动过杀机,第一次是诸葛亮的问题,而第二次,第三次都是魏延的问题,说白了,这两人从一开始就不对付,两人的性格都有问题,要是两人能够好好的坐在一起,把问题说开了,哪里还会有这么多弯弯绕绕?魏延怎么可能会遭到诛杀?

那么如果魏延未死,蜀汉又会怎样呢?实际上,若是魏延不死,蜀汉必定会陷入两个极端的情况!

第一种极端是好的情况,那就是魏延用奇兵击败了魏军,成功的打进了中原,灭亡了曹魏!魏延深知蜀汉和曹魏的国力不对等,他知道两国长期发展下去,差距会越来越大,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他当年才会提出子午谷奇谋,因为面对强大的曹魏,只能兵行险招,如果老老实实的和曹魏死磕,那么蜀汉必败!

第二种极端是坏的情况,那就是魏延玩不过司马懿,被司马懿击败了!司马懿也是非常擅长用兵的,若魏延玩不过司马懿,蜀军遭到毁灭性打击,那么蜀汉距离灭亡也就不远了!魏延一旦兵败,魏军趁机进攻蜀汉,那么蜀汉很可能提前二十年灭亡!

结语

综合来看,诸葛亮之所以非要杀魏延,其实一开始是他个人的问题,魏延并没有错。不过后来北伐时期,魏延公开和诸葛亮唱反调,还撺掇同僚对抗诸葛亮,这就是魏延的问题了,到了最后,魏延踢灭七星灯,断绝了诸葛亮的续命的希望,毁掉了诸葛亮的北伐大计,这更是魏延的问题了,所以说,魏延之死,诸葛亮有责任,但更大的责任,其实还是在魏延自身!至于说魏延死后蜀汉会怎样,其实本文更加倾向于魏延玩不过司马懿,最终蜀汉在他手中快速灭亡!

对此,你是怎么看待的呢?欢迎留言讨论哦!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演义》)

点赞3、四平市 网友:你好坏~

诸葛亮并无心杀魏延,魏延是被杨仪所杀,若魏延不死,蜀汉不过继续内斗,最终被魏所灭的大方向不会改变。

一、魏延之死不过是蜀汉内部势力的一场角逐

我们先说说魏延这个人,当年随刘备入川立下汗马功劳,地位仅次于关、张和诸葛。蜀汉政权建立之后,被封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是个难得的将才。但是他生性孤傲,目中无人,言辞多有偏激,刘备死后,除了诸葛亮能镇得住他,朝中没有几个人能跟他合得来。诸葛亮出师北伐的时候,魏延曾建议自己单独领一路大军北上,仿照当年韩信,最后和北伐大军一起会师潼关。但是诸葛亮是个相对保守的人,北伐的决定我是为了打压西川本土势力,争夺权利。魏军的数量四倍于蜀汉军队,取胜的可能性非常小。但魏延是一介武夫,没太多政治上的心眼儿。诸葛亮没有答应,魏延非常不满意。

魏延和长史杨仪本身就存在诸多矛盾。别人见魏延都避其锋芒,偏偏杨仪跟他对着干。诸葛亮活着的时候,还可以调停两人之间的矛盾,诸葛亮死后,单靠费祎等人根本压不住魏延。这些事情也早被诸葛亮料到,临死之前,聚集众将商议班师事宜,决定让魏延断后。但魏延明白,没有诸葛亮的平衡作用,他回去之后一定会被杨仪等人收拾。于是派兵拦住大军班师的路线,大有拼个你死我活的架势。杨仪、魏延二人纷纷上奏朝廷说对方谋反,朝廷之中替魏延说话的人几乎没有。这样的政治格局对魏延非常不利,魏延手下的将士知道魏延有错在先,为了自保,纷纷倒戈逃亡。最后魏延剩下了孤家寡人,杨仪派太马岱将其诛杀。

说到头,这是蜀汉政权内部的一场争斗。本身对蜀汉政权并没有伤筋动骨。

二、若魏延不死,要么继续争斗,要么魏延上位统领三军,但这都改变不了蜀汉最终灭亡的结局。

诸葛亮原本是蜀汉政权内的定海神针,他死后出现各方势力的互相角逐符合政治逻辑。如果魏延没有被杀,蜀汉政权的内讧还会持续下去。魏延在军中的威望很高,但在朝中他的人缘并不怎么好,如果魏延得不到重用,他的地位和生存就会受到威胁,最终鱼死网破,发生兵变的可能性也是有的。

就算是极端的方式,魏延接替了诸葛亮的统兵大权,恐怕还会加速蜀汉的灭亡。魏延是个将才,但不是帅才。他曾统兵镇守汉中十余年,尤若长城,拒魏军于关外不得南下。在刘备和诸葛亮的眼里,魏延是个难得的虎将,但领兵和用兵是两回事。魏延往往看事不看局,否则也不会那么轻易被杨仪干掉。如果他做了统帅,估计会倾其全国之力有第七次、第八次北伐。而蜀汉的国力根本支撑不了这样的战争。

三国时期,魏国的人口蜀汉四倍,经济至少五倍以上,综合国力对比,不是一个量级的。三国后期,魏国已变得一家独大,打破了三足鼎立的局面。蜀汉无论谁统兵都改变不了最终结果。

点赞4、百色市 网友:宋绯凉。

“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历史


诸葛亮临死之前并没有留下计谋要杀魏延,但是魏延确实是诸葛亮死了之后不久便被马岱砍了脑袋,这里面有没有诸葛亮的用意呢,我想是有的。

简述魏延被杀

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病逝在五丈原前,临终之前召集杨仪、费祎、姜维议事,要求在他死后全军撤退,让魏延断后,如果魏延不断后,就随他去。

诸葛亮病逝后,杨仪等人按令撤军回蜀地,魏延大怒,说道:“北伐这么大的事情怎么能因为诸葛亮一个人死了而中断呢?不是还有我魏延吗?”众人不听继续撤军,魏延没脾气了,同时对诸葛亮安排他断后非常不满,在他看来,他是跟随刘备打过天下而且颇受刘备重用的,资历比杨仪、姜维等人高太多,凭什么给他们断后。于是魏延率领所部先于杨仪撤军。于是就出现了杨仪、魏延两路大军往成都进发的情况,两者都给成都报信,说对方谋反。

在成都的刘禅慌神了,两路大军谁谋反他都吃不消,而且还不知道是谁真正谋反,于是他问董允、蒋琬等人,两人异口同声地说杨仪肯定不会谋反,那么结果不就显而易见了。

魏延大军先一步赶到了南谷口,列阵“迎接”杨仪大军,杨仪先锋王平大声质问魏延,“为什么诸葛丞相尸骨未寒,你就要叛乱?”并且好言相劝魏延大军,凭借诸葛亮在军队的影响力,魏延所属大军纷纷倒戈,魏延只得带着数人落荒而逃,随后被马岱追上斩杀。

这就是魏延被杀的全过程,细细一品味,魏延被杀其实是必然,也是诸葛亮一手造成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1、蜀国已经没有魏延的位置了

诸葛亮任丞相期间,军政大权一把抓,无论是朝政还是军政,他都做了充分的安排,保证即使他死了,蜀汉还能按照他设计的蓝图走下去,那么在这份蓝图里有魏延的位置吗?抱歉,真没有!

这一点从诸葛亮的《出师表》中可以明显看出: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出师表》

朝政方面,诸葛亮举荐的接班人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军事方面举荐的是向宠,如果说姜维是因为还没有投诚没有出现在《出师表》中,那么作为刘备重视的将领,从荆州就跟随刘备,而且能力也突出,正值壮年的魏延为什么没有出现在诸葛亮的蓝图里?原因后面分析,反正就是蜀国已经没有魏延的位置了。

2、不容于诸葛亮的政治集团

反观杨仪、费祎、蒋琬、姜维等人,都是诸葛亮的心腹,他们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政治团体,这也是刘禅询问谁造反的时候,蒋琬等人那样回复的原因了。

政治上党同伐异是天性,面对一个资格比自己都老,掌握军权的将军,而且还一直对诸葛亮,对自己这个团体不服气的魏延,除掉他是杨仪、费祎等人最好的选择,而且从诸葛亮最后的布置来看,也是默许了。他没有召集魏延来议事,而且让魏延断后,这明显将魏延排除在外,此外最后一句“随他去吧”,虽然没有明言,意思就是如果他不听话,你们自己看着办,想杀就杀吧!

政治智商低得可怜的魏延哪有想那么多,凭着武人的直爽,竟然不听号令私自行军,还占据关隘不放大军入城,坐实了谋反的罪名,最后被杀。

所以综上来看,魏延不在诸葛亮的规划中,对于这样一个不利于掌控的将军,诸葛亮默许杨仪等人把他干掉。

为什么备受刘备看重,而且是蜀国后期难得的大将,魏延为什么不受诸葛亮看重呢?

1、魏延不服诸葛亮管理

不管是《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中,我们都知道,刘备驾崩后,诸葛亮就掌握了蜀汉全部军政大权,蜀国上下无不信服,除了同为托孤大臣的李严以及魏延,没过多长时间李严就因为不配合诸葛亮北伐被流放。

魏延仗着自己打仗有一套,而且是先帝重臣,所以想和诸葛亮分庭抗礼,在北伐的过程中,多次提出和诸葛亮不同的意见,影响诸葛亮的权威,这些都不被诸葛亮所喜,自然就不受诸葛亮看重。

2、两人的军事理念相差甚远

诸葛亮行军打仗颇为保守,稳扎稳打,而魏延则更为激进,比如子午谷奇谋等,整体来看诸葛亮是用统帅高度的战略眼光来看北伐,魏延更多是从战役角度来思考问题。现在很多人贬低诸葛亮不会打仗,推崇魏延,如果用魏延的计谋,说不定早就拿下长安了,这些都是很片面的看法。

三国时期,蜀汉最弱,魏国最强,这代表什么?代表魏国输得起,蜀汉输不起!

魏延贡献的奇谋有当年韩信“暗度陈仓”的风韵,但是战争最大的特点就是“天有不测风云”,“胜败乃兵家常事”,如果没能打下长安,那个地方可是曹魏腹地,魏延的大军想要退回来就很难了,最坏的结果就是全军覆没,那对蜀汉的打击就太大了。有人说诸葛亮北伐不也是都失败了吗?虽然没有成功,但是诸葛亮还是把主力带回了蜀国,并没有伤及蜀国的根本。

再退一万步讲,魏延成功了拿下长安就意味着胜利了吗?曹魏都城在洛阳,长安距洛阳还有函谷关、弘农等地,长安防守薄弱,洛阳可是有曹魏大军的,所以以长安进攻洛阳并不现实。那么以长安作为前进据点长期经营呢?也不现实,因为长安守不住!

蜀军占据长安之后,将面临曹魏洛阳方向、上党方向、甘凉方向三路围攻,而长安与成都隔着千重山,后勤补给困难,没有办法得到成都平原的有效支持,所以在三路围攻下长安就会变成孤城,到时候想要撤退都不可能。

所以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压根就是武夫的肤浅计谋,反观诸葛亮,通盘考虑,不仅要拿下长安,还要拿下甘凉地区,让长安没有后顾之忧,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如果魏延没有死,那会有什么后果?这就要看两派斗争的情况了。

1、杨仪、费祎等完胜,魏延完败

其实这种情况等同于魏延被杀,杨仪等人掌握蜀军政大权,就按着历史来走。

2、双方平手,杨仪、费祎等人占优

这种结果就是魏延占优一部分兵权,但是无法主导北伐等大事,蜀国还是后诸葛亮集团来把控,整体上会按照诸葛亮生前的态势来走,但是将相不和,北伐的效果肯定大打折扣。

3、双方平手,魏延占优

此时魏延掌控了蜀国全部军事大权,主导北伐事情,那么蜀国的国运就充满了太多的不确定性,以魏延激进的军事风格,好走险招,也许会出奇制胜,取得一定战果,但是他面对的是老奸巨猾的司马懿,魏延比拼计谋能有几成胜算就不好说了。如果一次全军覆没,也许就能直接导致蜀国灭亡。

4、魏延完胜

这一点最可怕,因为魏延本身政治能力很低,并没有能力管理好蜀国,最终可能让蜀国四分五裂,甚至可能出现改朝换代的情况,如此事情参照何进、董卓等人。


总结一下,魏延就是一名一般优秀的武将,但是因为和诸葛亮不对付,所以没有进入诸葛亮的“白名单”,也是考虑自己死后万一魏延做大,对蜀国极为不利,所以诸葛亮也默许了杨仪等人杀掉魏延。

点赞5、阳春市 网友:摩登小男

谢邀!诸葛亮为什么要非杀魏延?首先要理性的看待诸葛亮、魏延这两个人。《三国演义》中作者是以诸葛亮为核心撰写的作品,演义中的诸葛亮被作者严重神化了,鲁迅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多智而近乎妖”。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刘备父子心知肚明。

刘备于白帝城托孤的时候更是表现出了他的心机,在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之后,立即招来重要文武大臣,托付遗志,看似交代后事,其实是专门说给诸葛亮听的,『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


因为当时只有诸葛亮有能力扶持阿斗,但“能力”又是把双刃剑,他即能扶持阿斗,也有能力废除阿斗。所以刘备为防止死后,诸葛亮造反,他就对诸葛亮说了这三句话。这三句话可把诸葛亮吓坏了『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讫,叩头流血。』——刘备这么做,其实是从道义上阻止诸葛亮将来废刘禅而自立的可能。看得出来,刘备对诸葛亮是非常不放心的。

魏延,字文长,义阳(今河南桐柏县)人,深受刘备器重。 魏延以部曲身份随刘备入川,其地位虽然不高,但却是刘备军中的嫡系,而绝非降将。魏延因数有战功被任命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后,似乎镇守汉中的最佳人选非张飞莫属了。而且“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但出乎众人意料的是,“先主乃提拔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汉中太守”。刘备置张飞情绪和全军议论于不顾,而破格任用魏延,这不仅反映了魏延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也反映了魏延深得刘备的信任。如果魏延“脑后有反骨”,焉能受此重任? 效仿刘邦当年登坛拜韩信为大将的故事,刘备在封魏延为汉中督时大会群臣,并且故意在宴会上当面问魏延:“‘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先主称善,众威壮其言。”刘备用人一贯唯亲是用,这次却将地位远不如关羽张飞的魏延,破格提拔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实权跟关羽相当(虽然官职低一点),高过张飞。——说明魏延军事才能要高过关羽、张飞。魏延对刘备父子也绝对忠诚。

那么魏延镇守汉中的实际功绩究竟如何呢?《三国志·姜维传》说:『先主留魏延镇汉中,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入。及兴势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其制。』到了姜维守汉中,他认为魏延的军事部署,“虽合《周易》‘重门’之义”,但只能保证不丢土地,却不能大量杀伤敌人,于是他改变魏延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方针,放弃汉中外围据点,将驻军撤守汉、乐二城,采取坚壁清野、诱敌深入到盆地内部的做法,并认为此乃“殄敌之术也”。 魏延镇守汉中近十年,固若金汤! 到了姜维手中,不到一个月就失守了!孰强孰弱一目了然。——魏延用兵比姜维,更有谋略又稳重。

南郑城上(姜维:“魏延勇猛,更兼马岱相助,虽然军少,何计退之?”)。魏延究竟勇猛到什么程度?说起魏延,或许有的人并不认同他的武艺,认为他被马岱所斩杀是一种耻辱。但实际上,马岱是从背后下手偷袭的,魏延完全没有防备,此时就算是换成吕布也难逃被杀的厄运。魏延的武艺实际上是极其高强的,十个回合击败马岱,三个回合生擒泠苞的战绩超越了黄忠十几个回合战平泠苞(黄忠可是具备跟关羽大战一百多回合不分胜负的实力,看得出魏延个人武力也远在关羽之上)。

魏延最辉煌的战绩并不是击败马岱、生擒泠苞,也不是逼迫庞德与曹营众将群殴他,也不是一刀秒杀了王双,他的巅峰之战是在襄阳大战。襄阳之战时,魏延手下仅几百人,却能跟文聘数万兵从早上激战到下午,部卒全都战死,魏延仍然毫发无损地逃出重围。就算文聘手下的士兵是十对一去对战魏延的手下,那么也至少有一万名以上的士兵能够腾出手来和文聘一起包围、攻击魏延,可见魏延之勇猛绝伦。文聘是曹操手下的猛将,而魏延能够以一己之力硬扛文聘外加一万名士兵。——可以说魏延是真正意义上的万人敌。

因为诸葛亮非常擅长搞形式主义,六出祁山并无战果,却虽败犹荣(诸葛亮北伐如果没有魏延相助,一定会输的更惨);杀害托孤大臣刘琰,废李严,把二人的小过错故意夸大,让人觉得理所当然;杀魏延更离谱,事先以魏延“脑后有反骨”为由,将其妖魔化,然后诸葛亮以“我死之后,魏延必反”为由,遗计魏延的死对头杨仪、姜维、马岱等人将魏延陷害并杀害。

前面已经分析过了,魏延是刘备的嫡系大将,有勇有谋,对刘备有知遇之恩,对刘备父子的忠诚毋庸置疑。诸葛亮为什么非要杀害魏延?第一,诸葛亮因长期打压魏延,担心死后遭到魏延地清算;第二,《三国志》陈寿最后总结性评论: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诸葛亮六出祁山,劳民伤财,却无战果,诸葛亮见不得别人比自己优秀,担心魏延真的成功了,毁了诸葛亮自己一世英名;第三,担心魏延掌控军权后,把自己的一些罪刑,以及见不得人的险恶用心给揭穿;第四,顺诸葛亮者昌,逆者死。为姜维扫清障碍,以便让姜维顺自己的军事路线走下去。

蜀汉后期,姜维带剑入宫,杀黄皓不成,率蜀汉八万精锐屯田沓中,远离成都,也远离汉中前线。很明显,后主刘禅对军队没有指挥权。姜维的行为就是“拥兵自重!”姜维的克星邓艾仅率两千兵偷渡阴平,一路势如破竹,直逼成都,刘禅打开城门投降。众所周知,汉中是益州的门户,在魏延之后,吴懿、王平这两位蜀汉名将先后镇守汉中。吴懿和王平,继续采用魏延“错守诸围之法”来防御汉中。在公元263年的魏灭蜀之战中,姜维改变了魏延之前的汉中防御策略,导致曹魏大军突破了汉中防线,从而引起了蜀汉的灭亡。可以说蜀汉的灭亡跟姜维没有坐镇汉中有很大关系。

如果诸葛亮不杀魏延,蜀汉军权接下来就会由魏延掌控。诸葛亮死后,魏延会率蜀军跟司马懿率领的魏军继续一段时期的战争。魏延虽然智勇兼备,但司马懿也是军事天才,可谓棋逢对手,将遇良才! 战机稍纵即逝,没有有利战机,魏延获胜的几率只有50%,但也不会大败。魏延感到很难取胜后,会知难而退,撤军回国,然后固守,发展经济,发展人口,虽然疆土不再扩大,但经济、军事会越来越强大。魏延掌控兵权,也不会发生姜维的九次伐魏。魏延会把镇守汉中的方法扩大化,镇守两川,魏延的继承人也会按魏延的军事路线走下去,蜀汉国防就会固若金汤。

点赞6、百色市 网友:白展堂。

如果你指三国演义这本小说,诸葛亮确实是计杀了魏延,从最早认定魏延脑后有反骨开始,诸葛亮就一直对魏延不感冒,在诸葛亮阳寿将尽时,魏延又踢灭了诸葛亮为自已续命的七星灯,最终诸葛亮去世。

在去世前,诸葛亮安排好了锦囊妙计,让马岱乘魏延大叫三声谁敢杀我时,一举砍杀了魏延。



好吧,这是三国演义,完全是虚构的情节,其实在真实的历史上,诸葛亮对魏延恰恰与小说中相反,不仅没有杀魏延,而且诸葛亮最器重的军事人才就是魏延。

下面开始讲历史,不谈三国演义。

魏延是个人才,尤其是军事人才,谁也无法否认,刘备将魏延从自已的部曲一路提拔为牙站将,最后破格提拔为汉中太守 、镇远将军,意昧着什么?



刘备提拔魏延的过程,用今天的话说相当于:将士官提拔为团级干部,然后再破格提拔为军分区司令员,这种速度,古今罕见,如果刘备不死,估计魏延就是蜀汉的大将军你信不信?

刘备任用人才的眼光不用怀疑,从魏延的表现来看,确实也值得,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当政,诸葛亮用人的眼光你也不用怀疑,不要老拿马谡说事,诸葛亮一生就用错了一次马谡,但提拔了蒋琬、费祎、董允、姜维等人,哪一个不是名相名将呢?



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整个蜀汉除了刘备最器重魏延外,就当属诸葛亮最看重魏延。征西大将军魏延与车骑将军刘琰发生争执,诸葛亮偏向魏延,责令刘琰向魏延道歉,要知道刘琰是车骑将军,资历和地位是在魏延之上的,诸葛亮偏爱魏延才会如此做。

丞相府长史杨仪与丞相司马魏延发生争执,相当于丞相府的秘书长和丞相府首席武官发生争执,魏延多次拿着刀在杨仪面前比划,威胁杨仪,可是诸葛亮不但不处罚魏延,反而在中间当和事佬,要不是诸葛亮偏爱魏延,以诸葛亮执法一视同仁的原则来看,魏延早就被罚了,可是并没有,整个诸葛亮当政期间,魏延从未受到过处罚,反而是不断加官晋爵。



诸葛亮准备北伐进驻汉中时,魏延被封为丞相府司马、凉州刺史,北伐期间,魏延曾独自率领一支偏师大破曹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的军队,因功魏延被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要知道南郑就是当时的汉中核心地区呢,这里是魏延的封地呢。

在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时,因为病重,在临死前安排好了后事及人事安排,诸葛亮让杨仪率领大军,让魏延和姜维断后,让蜀汉大军全部撤退回成都。



诸葛亮这样安排,不仅没有计杀魏延的意思,反而有保全魏延的意思。

首先兵权绝对不能给魏延,诸葛亮对魏延再清楚不过,如果兵权给魏延,那蜀汉大军就不可能遵照遗命撤退回成都,如果不撤退,蜀汉就有亡国之忧,魏延虽作战勇猛,但不能听从别人意见,而且与他人合不来,这样北伐就成了孤军,势必失败,况且北伐还要考虑后勤补给等各方面的因素,魏延是处理不来这些事的。



兵权给杨仪是一个折中方案,杨仪是长史,相当于丞相府秘书长,最高文职,当时蒋琬不在前线,费祎是司马,姜维是护军,资历都不足,只有杨仪了。

其次,诸葛亮让魏延断后,是为了保全魏延,魏延如果真有什么不满,他在最后面也不会影响蜀汉主力撤退,如果魏延在最后面不听从命令,诸葛亮的意思估计就是由他去了,留在汉中也行,只要不捣乱,这就是保护魏延。如果魏延充当撤退前锋的话,万一有个不想撤退的举动,不是影响到全军了吗?



最后,魏延之死是杨仪公报私仇,与诸葛亮没有关系,诸葛亮也没有想到杨仪居然这么狠毒。

魏延是不对,但罪不致死,魏延在撤退过程中,赶到杨仪军的前面,烧毁了栈道,然后杨仪先派王平去讨伐魏延,王平只是喝散了魏延的军队,之后杨仪派马岱追杀魏延,砍了魏延的脑袋,还灭了魏延的三族,杨仪太狠了。



魏延之死,根本就是杨仪公报私仇,与诸葛亮没有关系,诸葛亮再聪明,也没有想到会有这种事情发生。

如果魏延不死,估计在蜀汉也得不到重用了,因为执政的蒋琬、费祎、董允等人,对魏延都不是太看重,或不敢用,而这些人的决定直接影响到皇帝刘禅的决定。



魏延在临死前,曾向朝廷上书说杨仪要谋反,同时杨仪也向朝廷上书说魏延谋反,当时在朝廷的蒋琬和董允等人选择相信杨仪,认定魏延谋反,这倒是并不是说蒋琬等人信任杨仪而不相信魏延,根本原因是魏延是武将,杨仪是文官,自古只有武将谋反,哪有文官造反的。

既然魏延已经被定性为谋反,那么即使魏延不死,估计也要下监狱,就算后来查清楚了事实,魏延没有谋反,估计也不可能为魏延平反了,因为朝廷的决定不好轻易更改,况且魏延在蜀汉除了刘备和诸葛亮喜欢外,其他所有人都不喜欢。



魏延最好的结局就是被贬为庶人,不再担任蜀汉任何职位,终老一身,跟李严一样,总之重用是不可能的了。

至于蜀汉会如何?我的结论是:没有任何变化,魏延死不死,都不会影响蜀汉的变化,自从魏延不听诸葛亮安排 ,擅自烧毁栈道开始,魏延就不可能再在蜀汉有所作为,一方面是因为他的性格高傲,无法相处,另一方面是魏延居功自傲,谁也不服。



因为除了刘备与诸葛亮外,蜀汉不会再有人重用魏延,因为驾驭不了。

点赞7、天水市 网友:正扑街

题主的问题有错误,诸葛亮从来没想过要杀魏延。

在《三国演义》里,因为诸葛亮说魏延脑后有反骨,所以担心自己死后魏延会叛变,因此密令马岱杀死了魏延。不过实际上在正史里诸葛亮并没有想杀魏延,反而在他活着的时候对魏延非常包容。

魏延是蜀汉后期的猛将,《三国志·魏延传》说他勇猛过人,因为深得诸葛亮的倚重。不过魏延的脾气不好,高傲自大,“性矜高”,和同僚相处很不愉快。特别是魏延和杨仪的关系很糟糕,甚至在讨论军务时两人都会争吵,魏延还曾经挡着诸葛亮的面拔出剑来,威胁要杀死杨仪。

应该说魏延的行为已经非常恶劣了,这种人在哪里都不会受欢迎,不过诸葛亮爱惜他的才能,因此格外宽容,并没有怪罪于他。不过明眼人都明白,诸葛亮一旦去世,按照魏延这个性格必然出事。孙权就曾经说过魏延在诸葛亮死后“必为祸乱”。

诸葛亮其实也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在临死前不敢把军权交给魏延,不过他还是特意下令,如果魏延不肯撤军,就随他去。应该说诸葛亮对于魏延已经非常包容了。然而魏延不仅不肯撤军,甚至还想夺取军权,在失败以后还起兵攻打杨仪,结果兵败被杀。

所以并非是诸葛亮一定要魏延死,而是魏延自己作死,最终身首异处。

另外按照魏延这个脾气,诸葛亮去世以后,如果魏延不死的话,蜀汉可能更乱。

魏延脾气太大,和同僚们关系都不好,所有的人都躲着他,“当时皆避下之”。而在诸葛亮死后,他和杨仪互相告发对方作乱,刘禅问董允、蒋琬意见,两人都支持杨仪,可见魏延的人际关系有多糟糕。

这样的一个人显然不适合掌握兵权,所以即使在诸葛亮死后,魏延遵命撤军,因为此时无人能驾驭他,此后也极有可能被闲置起来。但是按照魏延的脾气,肯定会对此不服气,而他做事又是冲动型的,所以早晚会再闹出乱子来。

所以诸葛亮死后,魏延不仅不能给蜀汉带来帮助,反而会成为一个定时炸弹。如果魏延出事以后被直接杀死,那么对于蜀汉来说损失不会太大。但是万一魏延直接投敌,以他的地位对于蜀汉来说肯定会带来很恶劣的影响。

所以对于蜀汉来说,诸葛亮去世以后,魏延也一起死是最好的结果。

点赞8、镇江市 网友:水中月

在正史记载中,诸葛亮并没有想杀魏延的想法与行动,诸葛亮死后,魏延是在与杨仪争权夺利的过程中,被杨仪派大将马岱所杀。《三国演义》中为了塑造诸葛亮的伟大光辉形象,突出他能测算身后事,安排他一直想杀魏延,而杀魏延也是诸葛亮死前定下的计策。魏延之死突出了诸葛亮的无上智慧,也淡化了蜀汉政权的内部争斗,符合作者尊汉贬魏的指导思想。魏延本死于蜀汉的内部权力斗争,罗贯中将其写成丞相诸葛亮的身前计谋,谈化了蜀汉政权的内部问题,美化了蜀汉政权的。

笔者看了《三国演义》原著后,还有一个大胆猜测,关于诸葛亮为会什么一定要杀死魏延的原因。诸葛亮死前进行了祈禳之法,希望能向天再借二十年阳寿,但是最终被魏延踢翻了一盏灯而失败。诸葛亮夜观星象,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在姜维的建设下用祈禳之法延寿,他在帐中地面上分布七盏大灯,外布四十九盏小灯,内安本命灯一盏,倘若七日之内本命灯不灭,就可救他自己一命。结果在最后一日魏延以报军情为由闯入大帐,不小心踢翻一盏灯,致使诸葛亮的祈禳之法失败。诸葛亮一定预测到了魏延会减他阳寿,因此他一见魏延就想杀死他;诸葛亮死前,为了报复魏延,就安排杨仪与马岱依计诛杀魏延。

蜀汉政权内部派系林立,相互争斗不断,实力是三国中最为弱小的。另外蜀汉政权人才不多,智力除了顶尖的诸葛亮外,后继无人;武力除了五虎上将外,后继亦无人。蜀汉政权内部派系林立,后继人才又十分稀少,因此如果魏延不死,蜀汉还是不会发展壮大,只会在内部的消耗下被魏国攻灭。魏延虽然有大将之才,但是他作为三军元帅还是力有不及;作为政治家,他更是门都没有入。魏延不死,他也不能中兴蜀汉,更不可能完成诸葛亮都没有完成的北伐壮志。

魏延不死,则杨仪必死,杨仪也是一个能力平平的人,他也没有中兴蜀汉的能力;魏延掌权后,他必然会一力北伐,而结果是被魏军击败,蜀汉提前灭亡罢了。魏延虽然是蜀汉元老,但是他的能力与威望并不高,论武力他远远比不上五虎上将,论政治能力他连李严都比不上,因此他北伐必然后勤不足。以魏延的性格,他如果北伐不能击败魏军,那么为了保证性命与富贵,他投降魏国也是极有可能的事,以汉中之地降魏国,他得到的荣华富贵应该不低。所以说无论魏延死还是不死,蜀汉都无法避免灭亡的命运。

点赞9、林芝市 网友:寒江天外

题主问题成立的依据其实来自《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中塑造了一个‘头上长反骨’的魏延,被诸葛亮火眼金睛给识别了出来,并且安排马岱将其斩杀。真实的历史上,魏延虽然也是死于马岱之手,严格意义上来讲,并非出自诸葛亮的安排。

首先回答一个问题,即“诸葛亮为什么非要杀魏延?”

诸葛亮并没有杀魏延,因为诸葛亮死掉了魏延都还没死,怎么能说诸葛亮要杀魏延呢?当然诸葛亮死的时候,也没有安排人去杀魏延,只是耍了个花招。

诸葛亮生下选择的继承人,是蒋琬,在诸葛亮病逝不久就被任命为了尚书令,政务一把手。但诸葛亮死在北伐途中,他交代后事的时候召开会议,没有通知魏延,撤军这样的重要决定也没有通知魏延,只是在大军撤退后,才通知魏延,让他断后。

这明显就是刻意针对魏延的安排,这个安排虽然有点阴险,但并不一定会置魏延于死地,如果魏延稍微聪明点,明哲保身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但很遗憾,诸葛亮掐准了魏延的脾气,安排率领大军返回成都的总指挥是魏延的一生之敌杨仪,这就比较恶心了。

凭什么你杨仪一个幸进小人能够担此重任?我魏延一万个不服!

于是,魏延接到消息,断后的工作也不做了,直接带兵日夜兼程跑到了杨仪大军前面,这家伙比较绝,边走还边烧绝阁道,然后杨仪就上书魏延要谋反,而魏延也上表言杨仪要造反,这时候就是体现社交能力的时候了。

魏延这个人是个战将,但他从始至终都是孤臣,提拔他的是刘备,深受刘备重用,镇守汉中,独当一面,然而到了诸葛亮时代,变成了给诸葛亮打下手的,再没有进一步,这必然倒是他心里有怨气,但这还是次要的,主要问题,还是出在他自己性格方面,矜傲不逊,与同事关系极差,本身就不属于诸葛亮荆州派阵营,还到处得罪人,这样的人,谁会给他说话。

而杨仪当时是长史,妥妥的荆州派镇营,还有诸葛亮临死托付大事的“尚方宝剑”,当然占据成都朝廷的重臣们只会选择相信杨仪,而不信他魏延咯。

本来事情到了这里其实还有转换的余地,至多魏延被押回成都,解释清楚,落下个违背军令的罪名,不至于身死,但这家伙先占据南谷口,把人家杨仪大军给堵上,率军攻击。

这就是个昏到家的招数,即便他没有造反的心思,此举也等于落实了造反之心,然而更坑爹的是,他的部将们在搞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后,都不听魏延的命令,作鸟兽散,无奈魏延只能带着儿子们跑路到汉中,却被杨仪派去的马岱追上斩杀之。

魏延死得可惜么?笔者觉得一点都不可惜,因为愤怒冲昏了头脑,政治智商堪忧,本来魏延所掌之兵力就不多,还要跟本部主力刚正面,而诸葛亮的安排明明白白,堂堂正正,又没有真要暗害你魏延,那些个他手下的士兵无论是出于公理道义,还是敌强我弱的形式,都不会跟着魏延作死啊。

一个不深谙政治斗争的将领,是无法带领一支军队走向辉煌的,除非他的老板是个对他无限支持的好领导,不然他自己就要学着成为一个厉害的政客,就像曹老板那样,然而魏延连一个合格的政客都算不上。

当初刘备托孤之时,明确指出了让魏延镇守汉中不变,等于是确立了他在军中的位置,当时防御孙吴的是托孤二臣之一掌握军事的李严,一定程度上讲,魏延是刘备认可的今后军队的二把手。

然而在刘备死后的那些年里,他又有什么作为?李严被诸葛亮撸掉,他也没什么反应,诸葛亮北伐,他也不怎么受重视,可见他本人在军中的威望其实并不高,远远不如诸葛亮,多少年一直被压制实属正常。

最后来回答魏延不死蜀汉会怎样这个问题。其实魏延还是死掉的好,毕竟诸葛亮死后,魏延就是唯一一个刘备时代的将领了,尽管看起来威望不高,但问题资历高,加上这个人心气高不说,为人还骄傲得要死,难保不会仗着资历瞎搞,政治智商低,必定会辖搞事。

不过刘禅也不是好相与的角色,从他对魏延问题的决策上就能看出来,这个家伙借力打力的功夫很厉害啊,脏事全让杨仪一个人做了,等人家杨仪回来,又把人家高高挂起,彻底边缘化,这一手玩得真心漂亮。想来,魏延大抵是搞不过刘禅的,还想要像诸葛亮一样大权独揽,那几本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