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蒙恬临死前留下两句话,为何曹操每读一次就哭一次?

提问时间:2023-07-05 02:34关键词:曹操,蒙恬

蒙恬临死前留下两句话,为何曹操每读一次就哭一次?

点赞1、怀化市 网友:浅夏安然

始皇帝死了,公子扶苏也死了,蒙毅也死了,最后终于轮到蒙恬了,使者大摇大摆的走了进来,宣诏道:“君之过多矣,而卿弟蒙毅有大罪,法及内史。其赐毒酒以死。”

将死之刻,蒙恬突然变得无比平静起来,他没有激动,也没有震怒,而是语调舒缓的跟使者讲起故事来:

八百多年前,周第一代天子武王去世,临死前将自己尚在襁褓之中的儿子周成王托孤给自己的弟弟周公旦。周公旦怕天下有不轨之人趁政局不稳造反,就用筐背着小成王上朝替他代理朝政,经过数年的努力,终于消灭了叛乱、稳定了周室。有一次,小成王病的很重,差点死去,周公旦就剪下自己的指甲沉入黄河,向神祈祷说:“君王年幼无知,国家是我在执事。如果有什么罪过得罪了天神,应该由我来承受处罚。’或许周公旦的至诚真的感动了天神吧,周成王的病果然好了……

使者不耐烦的说道:“君死则死矣,说这些不着边际的话作甚。”

蒙恬道:“大夫莫急,且听我把这故事讲完。”

后来过了些年,成王长大成人,正式听政,履天子之席,却有小人进馋,说周公旦谋反。成王大发雷霆,周公旦便逃到了楚国。又过了几年,有一次周成王去档案馆里审阅档案,无意中发现了一个金属盒子(金縢),打开观瞧,里边装的正是周公旦当初向天神陈情时的祷告书。成王读完,顿时感动得泪眼盈眶,道:“孰为周公旦欲为乱乎!”于是杀了那个进馋的大臣,亲自去请周公旦回朝,大周由此繁盛了八百年……

使者不说话了,他似乎明白了蒙恬要讲的意思。

蒙恬也停了下来,怔怔的看着窗外。

窗外,秋意正浓,夜空飘散着浓重的绝望,阴郁,混乱不堪的气息。

窗内,一轮秦时明月照进房内,恬淡如水,一如蒙恬的心。

蒙恬留着泪,继续说道:“自我祖父以及子孙,为秦立功,已积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今我蒙氏,世代尽忠,决无二心,天日可昭,而事卒如此,想必由孽臣谋乱,蔽惑主聪。昔夏桀杀关龙逢,商纣杀王子比干,信谗拒谏,终致灭亡。臣故曰,过可振而谏可觉也。凡臣之言,非欲免咎,实欲慕死谏遗风,为陛下补阙,如此死而无憾。敢请大夫复命。”

蒙恬的意思很清楚了,他为什么明明有实力造反却没有造反,就是为了不辜负蒙氏先祖的谆谆教诲,不辜负始皇帝对他的无比信任。从前他希望见始皇帝一面辨明冤屈,现在他不想了,他只愿对秦二世进谏之后再死。就像周成王的那个故事一样,天子也会犯错,但只要知错改过,那就还是个好孩子,帝国就会与周朝一样繁荣昌盛下去。如果他与扶苏的死能换来帝国的长治久安,那么一切都是值得的。

蒙恬太天真了,胡亥会改过,母猪就会上树了!

面对蒙恬这番动情的表白,使者不感动那是假的,然而他还是不能放过蒙恬,因为他太明白赵高的狠辣了,如果没有完成任务回去,他必死无疑!他可不想死,像蒙恬这样宁肯牺牲自己也不愿造反,对他来讲是一件奇傻无比的事情。于是使者掉下几滴鳄鱼的眼泪,说道:“臣受诏行法,不敢以将军所言,再行上闻。将军且死,臣爱莫能助。”

蒙恬喟然叹息道:“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

使者垂泪道:“将军无罪,冤哉千古。然事已至此,请将军领诏。”

蒙恬只得接了诏书,方想自尽,又想,我无罪而死,天下皆知,倘有不轨之人借为我复仇之名,登高一呼而报秦氏,那么我岂不是平白添了大大的罪过。于是他沉思良久,喃喃说道:“恬罪固当死矣。前起临洮以至辽东,穿凿万余里,难保不掘断地脉。此乃恬之罪也,非陛下所致。大夫可以此言遍传天下。”

到了这个时候,蒙恬还在为秦二世着想,本作者真是受够了!

说完,蒙恬拔出佩剑,方要自刎,又想:我一生杀敌无数,此剑饱饮匈奴之血,怎可用它来刺我这男儿之身。于是他还是选择接过了使者的毒酒,一饮而尽,然后坐下来平躺于席,静待死亡降临。

窗外,秋意正浓,夜空飘散着浓重的绝望,阴郁,混乱不堪的气息。

窗内,一轮秦时明月透进房内,照在蒙恬渐渐冰冷的尸体上,慢慢的,月色隐去,天地沉入了无边的黑暗之中。

蒙恬死后,三军将士们痛不欲生,他们将其尸体运到今陕西榆林的绥德,以手为铲,以衣为车,掬土以葬,形成了一个小山丘般大小的巨大墓冢,与扶苏墓遥遥相望。这两个携手奋战了半辈子的好兄弟,死后也变成了邻居,从此春雨霏霏,冬雪霜霜,生死相与,直到永恒。

春草离离墓道浸,

千年塞下此冤沉。

生前造就笔千枝,

难写孤臣一片心。


蒙恬死后半年,咸阳城内血雨腥风,胡亥在赵高的蛊惑下大屠忠臣良将与秦宗室,并征调七十万民夫重修阿房宫,百姓怨声载道。

蒙恬死后一年,秦失众望,暴动蜂起,诸侯畔秦,中国扰乱,诸秦所徙适北边者皆复去,河套之地复为匈奴所占。最终,匈奴统一北方草原,成为了中华几代帝国最大的敌人。

蒙恬死后四年,刘邦进入关中,秦亡。大秦自建立帝国到灭亡,公元前221年至前206年,立国共十五年,短暂的怒放,有如昙花。

蒙恬死后八年,汉王刘邦在汜水北面登临皇帝之位,中华重新一统于一个强大的帝国之下,是为大汉王朝。

蒙恬死后420年,曹操在他的经典政论文《让县自明本志令》中动情的说道:“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读此二人(乐毅、蒙恬)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过于三世矣。”

点赞2、昆明市 网友:寒峰叶落

蒙恬死前说: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堑万馀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此乃恬之罪也。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蒙恬罪当万死,从临洮至辽东修了万里长城,不可避免地破坏了风水,这是蒙恬的大罪。这段话不足以使曹阿瞒大哭,但足可以使曹操引蒙恬为知音:因为曹操曾亲率大军穿越沙漠北击乌桓,威振匈奴!此战后北方的蛮族皆不敢南下牧马,魏、蜀、吴三国可安心内斗而无外患之忧。

真正使曹孟德大哭不止,悲伤不能自已的是蒙恬的这一段话: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馀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这段话中蒙恬说他拥兵三十万,有反叛秦朝的资本与实力,但是他考虑到蒙氏家族三代有功于秦,秦王室待蒙氏极厚,特别是秦始皇视蒙恬为兄弟,选定为托孤之臣。故蒙恬宁愿死也不愿意背叛秦朝,也不愿意辜负秦始皇。

曹操本为热血青年,一心匡扶汉室,少年之时就谋刺于汉贼董卓,失败后又纠结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在曹操的内心里,他不想做大魏皇帝,他想做的是大汉丞相,想在青史上留下汉朝忠臣的名号。乃何时局混乱,群雄割据一方,不以雷霆手段,不独撑大权则无法平定各路诸侯,则大汉不能复兴。故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威震朝野,以国家公器为重,不以天子权威为重。天下群雄为了自己割剧一方,故称曹操为汉贼,纷纷自立,曹操心里苦,莫有人之!

曹操心怀天下,欲平定各方诸侯后还政汉室,但是汉献帝急于收回权力,以汉献帝的能力必然无法平定天下,天下仍会是四分五裂战乱不休,故曹操始终没有还政于汉献帝。于是汉献帝通过衣带诏号令忠义之士诛杀曹操,先后有董承、于吉、马超、伏寿、刘备等人封诏诛杀曹操。当然曹操命大,手段也狠,想杀他的人除了刘备外,其它的人都被他给杀了。

蒙恬在上书胡亥的表中写道:昔周成王初立,未离襁緥周公旦负王以朝,卒定天下。及成王有病甚殆,公旦自揃其爪以沈於河,曰:'王未有识,是旦执事。有罪殃,旦受其不祥。'乃书而藏之记府,可谓信矣。及王能治国,有贼臣言:'周公旦欲为乱久矣,王若不备,必有大事。在这里蒙恬将自己比作周公旦,希望继续为胡亥效力,以保大秦江山。曹操亦将自己比如周公旦,他在《短歌行》中写道: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周公旦是西周王朝的重要人物,周武王死后由周公旦摄政辅助年幼的周成王,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而周成王的叔父,被封为周公,故世人谓之周公旦。姬旦代王行政,平定了管蔡之乱,制定礼治稳定了西周江山,但是权势太大,大臣们都说周公旦会谋反。后来周成王猜忌周公旦,意图杀害他,于是周公旦逃到楚国。周成王将周公旦的留给他的遗书拿出来后,才发现周公旦是忠臣,是真心辅助他,于是封周公旦于鲁国。

曹操与蒙恬都曾击败过外族,但都因功高震主而被猜忌,被大臣们说成是反贼,蒙恬以死明志,曹操忍辱负重。天下万民皆曰曹操为国贼,纷纷欲杀之而后快,但是没有曹操,可能北方大地仍然诸侯割据,战乱不断,不知多少民众会死于战乱。因此曹操引蒙恬为知音,以周公旦自比,他忍辱负重就为平定汉家天下,知音少弦断谁人听,故曹操每次读《蒙恬列传》皆会大哭不止。在曹操心中,他希望自己死后墓碑上写着“汉故丞相曹操之墓”而不是“魏太祖武皇帝之陵”!

点赞3、西宁市 网友:牵手夕阳

先来回顾一下当时蒙恬说出这两句话时候的场景,那时候秦始皇、扶苏公子以及自己的亲弟弟蒙毅都已经去世,他们都是被赵高和胡亥这两个人给害死。

现在,马上就要轮到他蒙恬了,只见,使者大摇大摆的走了进来,在蒙恬的面前宣告了一下手中的圣旨,他说:“你的弟弟蒙毅因为犯下了大罪,所以被殿下赐死了,所谓法及内史,殿下又赐了你一杯毒酒,赶紧喝了吧。”

看到面前使者的这个嚣张模样,蒙恬并没有为此感到震怒,也没有为此感到激动,他反而是出乎意料的平静了下来,只见,他用一种十分平缓的语调对这个使者讲起故事来,他说:“就在八百多年前,周武王去世了,他在临死之前把自己的孩子托付给自己的弟弟周公旦。周公旦看了一下现在的局势,他发现有不少人想要趁现在局势不稳,准备造反。于是他便将还在吃奶的周成王用筐背在自己身后,来替他代理朝政,就这样,经过了数年的努力,他终于消灭了那些想要造反的势力,从此把周室皇族给稳定了下来。有一次,小成王由于病得太厉害,马上就要死了。周公旦就剪下了自己的指甲扔进黄河,对着上天祈祷说,现在国家是由我在管,与小成王无关,有什么处罚都冲着我来,求求上天不要对一个小孩子过不去。也许是周公旦的一片至诚感动了上天吧,最终,小成王的病情逐渐好转了过来。”

就在这时,这名大摇大摆的使者实在有点听不下去了,于是便不耐烦的说道:“你死就死了,临死前怎么还给我讲起来故事了?”

蒙恬听后,摆了摆手说道:“大夫莫急,且听我把这故事讲完。”

后来不知道过去了多久,周成王长大了,开始正式的听政,履天子之席。结果这时候却有奸臣进馋,说周公旦想要造反,周成王听后愤怒极了,当即下令要杀了周公旦,无奈之下,周公旦只好逃到了楚国。

周成王还是没有放弃追捕,直到好几年过去了之后,周成王无意之间发现了当初周公旦当初向天神陈情时的祷告书,成王读完,顿时感动得不行,哭的稀里哗啦的。然后便派人去杀了那个奸臣,开始亲自去请周公旦回朝。因为周公旦回来了,所以在他的帮忙治理下,大周由此繁盛了八百年……

使者听完,忽然也安静了下来,他似乎明白了蒙恬讲这个故事的用意,蒙恬也停止了说话,两只炯炯有神的眼睛,只是怔怔的看着窗外。这时,忽然有一轮秦时明月从窗外照进了房内,恬淡如水,一如蒙恬的心。

许久之后,蒙恬哭了,两行清泪从这个顶天立地的汉子脸颊上落了下来,他继续说道“我的家族为秦国立功,已经整整三世了,现在我拥有兵力三十余万,要是我想造反的话,没有人可以阻拦的住,可我并不会这么做,因为我蒙氏世代尽忠。”

说完以后,那个之前还在大摇大摆的使者也愣住了,因为蒙恬这两句话的意思很明显,那就是,他现在明明有这个能力却不去造反,就是因为他不想辜负蒙氏先祖的谆谆教诲,也不想辜负秦始皇对他的那种信任。

至于蒙恬之前所讲的这个故事,目的就是想要告诉胡亥,只要他能够想周成王那样知错就改,就可以保秦国永远昌盛下去,毕竟天子也会犯错,只要改掉了就行。

蒙恬死后420年,有一次曹操在他的经典政论文当中动情的说道:“我每次读到这个人的时候,都会怆然流涕也,因为这份信义实在是太令人感动了。”曹操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很欣赏人才的人,从他善待关羽的时候就可以看出。现在,他见识到了一个这么有才有德又有信义的人,自然是会非常感动了。

当然也有人说,曹操的这种行为是对自己的一种掩饰。众所周知,曹操的家族跟蒙恬一样,都是三代在朝为臣,而且到他这一代权势也是非常的大,这跟蒙恬何其相似,可惜曹操却比不过蒙恬,因为他干的是占地为王的事情,被人们称之为汉贼,意思就是专门窃取汉室的财富,丝毫不念旧情。

而相比之下,蒙恬就显得太过于忠诚了,可能是曹操也发现了这一点,所以他才会为了掩人耳目,假装自己非常感动,用来维护自己的颜面。

【文/羽评郡主,欢迎关注】

点赞4、商洛市 网友:拾心。@

为了回答题主这个问题,我专门查阅了相关的资料。

在此,说一下我的理解吧。

蒙恬临死啰里啰嗦说了一大堆的话,说得使者都不耐烦啦。

在蒙恬一再坚持下,使者还是让他说完啦,也感动了使者。

但使者还是逼迫他吞药自尽啦。

至于曹操读一次哭一次的话,在曹操的《述志令》里就一句。

曹操怆然流涕的,不仅仅是蒙恬,还有与蒙恬一样受到威胁的乐毅,是两个人的故事。

01

《述志令》

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五十六岁,起兵征战已经二十多年,担任丞相也有三年啦。

此时,三足鼎立的局势已经形成,一统天下的希望十分渺茫。

朝野政敌都攻击他为汉贼,内部拥汉派心存狐疑,还有许多人巴望他尽快称帝。

为了表明自己的心迹,曹操创作了《述志令》。

曹操在《述志令》中说:

"昔乐毅走赵,赵王欲与之图燕。乐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昭王,犹事大王;臣若获戾,放在他国,没世然后已,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乎!'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


公元前284年,乐毅统帅燕国与赵、楚、韩、魏等五国军队攻打齐国,持续作战五年,连下七十余城。

即将大功告成之际,公元前279年,燕昭王去世,燕惠王继位。

齐国使用反间计,乐毅被燕惠王剥夺了兵权。

乐毅害怕被陷害,就逃奔到了赵国。

赵王想联合乐毅图谋燕国,乐毅就伏在地上哭泣着说:“我侍奉燕昭王,就跟侍奉您一样;如果我逃难到了别的国家,我不忍心图谋您的徒隶,我怎么又能去图谋昭王的后嗣哪?”

后来,燕惠王被齐国打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就跟乐毅道歉示好。

乐毅往来于赵、燕之间,两国都任用他为客卿,燕赵重新交好。

蒙恬的结局就惨多啦。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游会稽途中患病,客死沙丘。

赵高担心公子扶苏继位,蒙恬得到重用,对自己不利。就与胡亥密谋篡夺了帝位,假造遗诏,赐死扶苏和蒙恬。

蒙恬心存疑虑,希望见到秦二世胡亥说明心迹,就对使者说:“从我的先人到子孙,在秦国已经三世啦;我现在统兵三十万,如果我想背叛的话,完全可以成事。但我不想羞辱了先人的教诲而忘记了先王的恩德。“

使者说:“我不敢把您的话告诉陛下啊。”

于是,蒙恬就自尽啦。

曹操之所以每次读到乐毅、蒙恬的故事,未尝不怆然流涕,是因为感同身受,处在一样尴尬的境地。

02

曹操的处境

曹操说,我之所以不放弃兵权,是因为首先考虑子孙及身家性命,而且国家还没有统一,还需要考虑国家的安危,“江湖未静,不可让位。”

曹操所说的,仅仅是考虑个人和国家的安全,才不能让位。

尽管有荀彧等不少人不希望曹操更进一步,但也有许多人却等不急啦。

219年,孙权给曹操来信自贬为臣,劝曹操称帝;

曹操集团内部也有大股势力期盼他尽快称帝。

曹操就把孙权的信向部下公开,说:“孙权这小子是想把我放到炉子上烤啊。”

据《三国志·武帝纪》注引《魏略》说,曹操身边的人不屈不挠,甚至说再不称帝天理难容啦。

曹操为了打消他们的念头,就说:“若天命在我,吾为周文王矣。”

意思就是做皇帝的事就叫子孙们去做吧。

看来跟曹操想法不一样的大有人在,宁愿做人家的子孙也要做皇帝啊。

曹操在《述志令》中所表明的心迹,未必全是真心话。

但曹操所处的困境的确有些尴尬。

之所以为乐毅、蒙恬而流涕,是因为身处高位,而且携兵自重必然受到猜忌,同时受到威胁。

想到他们的结局,曹操是不寒而栗。

也不要怪曹操生性多疑,情有可原。


点赞5、防城港市 网友:当笑谈

因为《三国演义》扬刘抑曹的小说家言,世人对曹操的印象极坏,京剧里都是白脸,是阴险、狡诈的代表。

正因为如此,能反映曹操正面形象的许多史料都少为人知,比如《让县自明本志令》。在这篇文章中,曹操自称读到蒙恬临死前留下的两句话,“未尝不怆然流涕也”,每次都会痛哭而泪流满面。

1、蒙恬临死前哪两句话让曹操痛哭

《史记 蒙恬列传》记载,胡亥继位后,只信赵高的话,准备向蒙氏兄弟俩下手。子婴规劝,发表一通演讲,胡亥全当了耳旁风。派出亲信先把蒙毅赐死,又去赐死蒙恬。要说起来,蒙氏兄弟虽是武将,口才都极佳,蒙毅死前曾引经据典,申明大义。

这次轮到蒙恬,他同样旁引博证,侃侃而谈,其中有两句是这样的:“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

从先祖到他的子孙,以信义、军功立于秦宫已三代人。现在我领兵30余万,我的军威军势足够支撑我背叛,但是我在明知必死时却坚守节义,原因是不敢辱没先祖的忠贞教诲和辜负先皇的信任。

2、曹操自述痛哭的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蒙恬这两句话会让曹操痛哭?先来看看曹操自己是怎么说的:

曹操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

如果国家没有我在,不知道有多少人会称帝,多少人会称王。可能是有人看到我很强势,又天生不信天命、不听从命运安排,难免以私心评价和议论我,说我想当皇帝的野心,这全是无端猜测,经常让我心神难安。

在举了齐桓公、晋文公尊王的例子后,曹操感叹燕将乐毅出走赵国,不肯领赵国军队攻打燕国,又引用蒙恬临死前的两句话,说自己每次读到都痛哭不已,是因为“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过于三世矣。”

从我祖父、我父亲到我,都担任了皇帝的亲信和重臣,可以说是被信任的家族,现在到了曹丕兄弟们,受信任也已超过三代人了。在这里,曹操自比当年受冤枉的蒙恬,用来说明自己现在面临的处境、心境只不过是历史重演,提醒世人不要再次冤枉一个忠臣。

3、曹操对蒙恬的痛哭为何被认为太假

曹操对蒙恬临死前两句话的痛哭,确实反映了他当时面临的境况、非议。这篇文章写于210年,时年曹操已统一北方,天下三国鼎立。孙、刘两家联手抗曹,并散布曹操“欲废汉自立”的流言,骂他是“名为汉相,实为汉贼”。

因此,曹操写了这篇退还皇帝加封三县、阐明心迹和志向的文章,以反击天下人的诽谤。那么效果如何呢?孙、刘两家都认为曹操对蒙恬的痛哭太假,原因是曹操下面的话又被抓住了:

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前,朝恩封三子为侯,固辞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复以为荣,欲以为外援,为万安计。

然后让我放弃军队的统领,把军权交还,到封地武平侯国,实在不行。为何?确实是担心放弃军权会被别人谋害。这既是为子孙着想,也考虑自己撒后后国家会有倾覆之危,所以不敢只图好名声而遭受祸害,这种事不能干。先前,朝廷恩封我的三个儿子为侯,被我坚辞,如今改变主意想接受,不是为再次获得殊荣,是想让他们为外援,保证天下的平安。

对此,孙、刘两家又有话说了:原来你曹操说了半天,自比蒙恬,又引用周公的话表明拥立天子,既然如此大公无私,却找了种种理由,不放权,还让三个儿子受封……所以,无论什么解释只不过是粉饰自己而已。

屁股决定脑袋。立场不同,角度不同,利益不同,自然结论不同。本来是不同阵营的不同说法,结果曹操也没有想到,几千年后自己被一本书给盖棺论定了。历史就是这么有意思。你说呢?

那么,蒙恬临死前留下两句话,曹操每读一次就痛哭一次的原因你认为是什么?

指动济南原创,转载请注明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