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艺术家的眼中,艺术品的价值到底是怎样?
感谢悟空小秘书的邀请!
儒客非儒客认为,在真正的艺术家眼里艺术的终极价值应该是:
1.它是艺术家的生命。艺术家往往把自己的艺术品看作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达芬奇几乎用了一生时间在不断修改完善《蒙娜丽莎》,寻找那永恒的微笑。米开朗基罗为创作《西斯廷天顶画》,由于长期一个姿式工作颈部发生严重变形。高更为了艺术灵感毅然放弃了银行家的优越收入、地位以及幸福的家,去太平洋岛上的原始部落中生活。
2.它是永不停止的创造。达芬奇为艺术研究人体解剖,把人体画得和实际一样准确。拉斐尔突破传统,第一个把神性的圣母画得象一个慈母。伦勃朗力排世俗对“阴阳脸”的顾忌,在自己的画中使用前人未用过的光线效果。莫奈的《日出.印象》打破了学院派统治画坛的金科玉律,印象派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塞尚首先用几何体的画法创作,成为现代派的鼻祖。
3.它是独一无二的风格。正如齐白石所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每个艺术家必须拥有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表达语言和标志性倾向性。梵高热烈的色彩、达利的潜意识表观、毕加索的立体叠加等等,都是世界上没有第二个的“那一个”。
?
艺术品的价值问题,是个复杂的价值体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艺术家眼中的艺术品的价值是纯粹的价值。
用一句话来概括,艺术家眼中的艺术品就是自己的孩子和命根子。
只有上升到这种高度来理解艺术品的艺术家,才称得上是真正的艺术家。
每一件艺术品都是独一无二的。
所以,在艺术家眼中,一件好的艺术品是自己心血的凝聚。
艺术家创作一幅作品,往往耗时长久,比如米开罗基罗在创作大型壁画《创世纪》时,耗时四年多,等他完成这幅作品时,有人说他老了十几岁。
除了时间的消耗,艺术家眼中的艺术品,还是灵感的集合。
艺术品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工业化制品的价值在于,它承载着艺术家的创作时的灵感和灵光。
灵感,是艺术的生命力和原生力,没有这两点,就称不上艺术品,最多算是工艺品。
艺术家眼中的艺术品,一定要具备文化的内涵。
在文艺复兴时代,绘画艺术作品除了传播宗教与神话思想,还蕴含着人文的精神和新兴资产阶级思想解放意识。
在印象派崛起的那三十多年,艺术家诠释的是颠覆性的油画色彩文化。
在马蒂斯、毕加索、杜尚的时代,现代主义流行文化开始被他们的作品带向全世界,艺术品的力量以看不见的形式渗透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艺术家眼中的艺术品,不仅仅是其个人审美价值的体现,更是一种能够将人类的审美集合成一种共识能力。
基于上述理解,人类往往会把艺术作品理解成人类文化的瑰宝,这一点也不过分。
许多中外艺术家在某种特立环境下,总说“艺术是无价的”,可这总有些不食人间烟火的味道,真正无价的艺术品不是艺术家生前自己确定的,而是由漫长的历史决定的,如放在国家博物馆的《韩熙载夜宴图》,如山水大师范宽的,放在天津博物馆的《雪景寒林图》,还有卢浮宫那些文艺复兴时大师们的杰作,如放在巴黎卢浮官的,达芬奇的《岩间圣母》,如大卫的《萨宾妇女》德拉克诺瓦《但丁的小舟》等,那才是无价的国宝,你出价多少钱也买不走,活着的的艺术家,没有几个人敢自称其作品是无价之宝,外国的的艺术家们,如安格尔的《土耳其浴室》,就是给拿破仑的公主妹妹画,也是要付钱的,西方五百年艺术史中,那个个光彩夺目的大画家,都是在把自己的作品侍价而估。
中国千百年来除了文人间的相互酬作,其它能进入市场的艺术,也都会换回银两改善生活,还别提明时的文征明,唐寅,仇十父等,他们都到市场卖画,清朝的郑板桥和遗老遗少,民国的吴昌硕,张大千,陈半丁,齐白石,徐悲鸿等那个不卖画谋生,只是解放后的非常时期,如打砸抢抄文物约文革时期,艺术家们‘’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从1993年中国有拍卖公司时,各种各样的艺术家及作品,都送到拍场拍卖,包括买了八千万的靳尚谊《维吾尔姑娘》,还有吴冠中,吴作人,李可染等等,在市场经济的艺术品交易中,他们都用市场的眼光看待自己的作品了,很少再有抱着自己作品孤芳自赏的艺术家了。现在所有的在世艺术家的艺术品都是由艺术市场决定价值和价格,包括可拍卖的文物级艺术品。
优秀艺术品之所以优秀,是因为集合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所有条件才塑造出来的。天时指的是艺术家学养积累到一定程度,已经达到最好的创作年龄段,地利是指艺术家拥有一个良好的创作环境,人和指的是艺术家心无旁骛,一心只想把这幅作品创作好。
达芬奇《蒙娜丽莎》
当艺术家抱着极高热情和付出极大心血创作完一幅作品后,在艺术家眼里,这幅作品就是他的生命的另一半,或者说是他的孩子,艺术家常常喜欢对别人说:我这幅作品是无价的,你想掏多少钱我都不会卖给你。
布格罗《突袭》
但实际上,艺术品的价值并不是由艺术家说了算,牵扯到许多方面。优秀艺术品的价值到底值多少?从古到今,一直没有一个统一标准,如果非要用价钱或数字来量化它,基本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量。
保罗·德尔沃《生命的喜悦》
其一,看作品的独创性是否突出。
独创性是衡量艺术品价值的最重要的标准。是指此件艺术品具有独一无二性,艺术史上没有哪个艺术家这样创作过,无论是创作方式、创作思维和思想,还是作品风格等方面,都是全新的。
另外,对艺术家个人来说,这幅作品是他一段时期内个人风格的唯一代表。就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世界上再也找不出类似的第二幅这样的作品,别人无法复制,他自己也无法复制。
高更《恋人》
其二,看作品的艺术技巧是否高明。
优秀艺术品的价值也体现在艺术技巧的与众不同上,如果是用别人的技法和技巧创作出漂亮的作品,但毕竟不是个人独立创作出来的,在艺术独创性方面要大打折扣。
就像梵高为什么能被记住,就是因为他首先使用粗犷的波浪形笔触来画画,让画面增加了许多动感,具有极强视觉效果,开创了一个画风,促进了新技法诞生。
梵高《梅花盛开》
其三,看艺术品本身的知名度和市场的接受程度。
酒香也怕巷子深。一件优秀艺术品不但要好,并且要出名,在市场上要被广为人知,才可能拥有很高价值。
说到底,还是要进行适当宣传。许多艺术家画得其实不错,只不过在生前没有进行有效推广,导致艺术价值被淹没了。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像梵高,莫迪里阿尼都是如此,生前没人关注,作品一文不值,死后,他们的作品经过一些画廊的宣传炒作,已经达到了天价,被市场广为认可。
艺术家当然希望自己的艺术品是无价的,像众星捧月,如果艺术家创作艺术品只是纯粹的让人欣赏,不能拥有一定的商业价值,是绝对不会坚持创作的,更不用谈什么德艺双馨这样的虚名了,只有先填饱肚子才能讲情怀,
艺术家看自己的艺术作品是越看越顺眼,看到最后却迷失方向了,毕竟“当局者迷”,艺术品的价值不是由艺术家自己决定的,哪怕艺术家告诉别人,自己创作时是多么的呕心沥血、突破艰难,把艺术品当自己的亲生孩子或爹妈都无济于事,因为艺术品的价值由市场说了算,
艺术这东西是很奇妙的,只有在太平盛世人们的物质生活质量有所保障之后,才会去追求艺术,这并不是庸俗,这是很现实的问题;艺术就像千变女郎,有时候也是“心灵鸡汤”,毫无节制的去追求只会让人患得患失,换句话说没有一定的资本驾驭不了艺术,
作为一名艺术家眼中艺术品的价值,充其量只是艺术家自身的价值体现,比如,艺术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只有大格局才会有旷世杰作,一味的在技巧上下功夫,只是让艺术品的表象更完美而已,就好比在“铁铜上镀金”,然后嘴巴上抹点油通过人为的宣传,当然了这也是不能长远的。
艺术家眼里的艺术品,是自己心灵的产物。当他的作品旦生,会非常喜欢,自己觉得无价之宝,但在别人眼里,可能是一钱不值,或者是几百元的消费品。遇到有缘人,亦可出高价购之。
艺术品在艺术家里,有阶段性的喜欢,随时间推移,对某艺术品的喜爱度而增减,而不是一成不变。
艺术家钟情于某一领域的作品气质倾慕,应该是本人的生活写照。
每个艺术家眼里的艺术价值都不一样,这要分人。真正热爱艺术,并希望一直做下去的人他们眼里的艺术价值都是无价的,而且他们不会白白送给别人画,因为那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重要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