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参当了三年宰相,一件事都没办,胡吃海喝,死后为何还被千古传诵?
公元前195年,吕后问病重的刘邦:“陛下百年之后,萧相国也活不了几年了,那谁能替代萧何的位置呢?”刘邦说:“曹参可以。”
刘邦在临终之际,将大汉的相国都安排好了,萧何之后是曹参,曹参之后可用的是王陵和陈平,再然后就是周勃。为什么刘邦将曹参定为萧何的替代者呢?萧何和曹参在秦朝时期就是上下级关系,萧何是主吏,曹参是狱掾,两人都与刘邦交好,后来就成了刘邦的左膀右臂,曹参为将,萧何围相,共同辅佐刘邦。
等到汉朝建立之后,刘邦论功行赏,在这个时候产生了一个分歧,群臣认为曹参战功赫赫,功劳最多,应该排第一位,但刘邦私心里决定萧何当排第一,后来有人提出萧何当为第一。刘邦也就顺水推舟将萧何定为第一,而曹参为第二。
也就是说西汉的开国功臣中,萧何和曹参是排在在前面的,只不过一文一武,曹参更多的是在武上立功居多。只不过这个排名让这对昔日的上下级兼好友之间有了嫌隙,后来在相处过程中不怎么对付,只不过两人从此之后也没有什么接触。
因为萧何继续为大汉的相国,而曹参被刘邦指派给齐王刘肥为相国,辅佐刘肥。曹参在齐国的主要功绩也集中在战场上,而在治理齐国这一块上,曹参自知水平有限,遂将齐国国内的长者和读书人都找来,询问他们治理齐国的方法,只不过众说纷纭,曹参一时也不知道该听从谁的。
后来他听说胶西有一位擅长黄老学说的盖公,遂重金将他请来,询问良方,盖公认为“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也就是采用清静无为的治理方法,曹参觉得很有道理,就将自己办公的正堂让出来给盖公住,接下来的九年时间里,曹参就以盖公的说法来治理齐国,齐国安定,曹参也收获了贤相的称呼。
从曹参在齐国为相的经历,可以大致看出曹参这个人的行政策略,即采用清静无为的治理方案,让百姓自行安定,而不折腾百姓。为此,曹参胸怀宽广,善用人才,只要是好的方法,他就愿意去用,而不会刚愎自用,所以用很少的气力就赢得了赞誉,这一点在他后来为大汉的相国的时候体现得淋漓至今。
公元前193年,大汉相国萧何去世,远在齐国的曹参知道后赶紧让那个舍人收拾行李,说:“吾将入相。”而事实也确实如此,因为萧何在临终之际和汉惠帝刘盈有过一番交谈。汉惠帝询问萧何百年之后,谁能胜任相国这一职位,萧何就推荐了曹参。所以,萧何去世之后,汉惠帝就派人到齐国迎接曹参入朝为相。
曹参成为大汉的第二位相国之后,雷厉风行的做了一件事,即从郡县和诸侯国中找一些少说多做的厚道人来做丞相的属官,然后将丞相属官中那些多说少做追求声誉的人给辞退了。这本来给很多人释放了一个信号,即曹参可能会在相国任上大干一番,但后来让很多人失望了,曹参“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
也就是说,曹参啥都没有做,所有的一切遵循的都是萧何制定下来的制度,也就是说,大家按照萧何在世的时候行事,而曹参并不插手具体的事物,明面上成了一个无所事事的相国。而且,相府中有人犯了小过错,曹参并不追究,反而会遮掩过去。
有意思的是,曹参虽然在相国任上没做什么,但在生活中却因为一事出了名,即喜欢喝酒。曹参自从做了大汉的相国之后,就喜欢上了喝酒,他这喝酒倒也不是本身喜欢喝酒,而是想让人闭嘴。
因为他在政事上的无所事事,让很多官员对他有了意见,所以就有很多人去劝说曹参,曹参并不喜欢对这些官员一一解释自己的行为,遂学会了一招,即灌酒,每次有官员去劝说曹参,都被曹参拉着喝酒,酒席上,曹参总是一个劲的劝酒,根本不给人说明来意的机会,直到灌醉离开。
时间长了,曹参的下属和舍人也都喜欢上了喝酒,当有人站出来希望曹参能约束一下这些人的时候,曹参反而自动加入到宴饮中,与下属和舍人一同饮酒作乐。
这样一弄,大家也都知道,没有人能劝说的了曹参,而汉惠帝刘盈也对曹参的行为很是看不惯,觉得曹参是看不起他这个小皇帝。但曹参毕竟是开国功臣,是相国,刘盈也不能直接就指责曹参不理政事,只能找了个机会让曹参的儿子曹窋试探一二。
刘盈对曹窋说:“若归,试私从容问而父曰:‘高帝新弃群臣,帝富於春秋,君为相,日饮,无所请事,何以忧天下乎?’然无言吾告若也。”
曹窋休沐的时候回到家中,找了个机会隐晦的提到了这件事,想规劝曹参。曹参听了之后很是生气,直接命人打了儿子二百板子,并说:“你的任务就是进宫服侍皇上,这些国家大事不是你应该说的。”
这件事自然很快就传到了刘盈的耳中,等到上朝的时候,刘盈就问曹参为什么要惩治曹窋,曹参知道自己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说点什么了,他脱下帽子谢罪说:“请陛下想一想,在英明圣武方面,您和高祖谁强呢?”
刘盈几乎没有思考就回到:“朕怎么敢和先帝相比呢。”
曹参继续问道:“那陛下认为,臣和萧何,谁更贤能呢?”
刘盈思考了一会,说:“君似乎比不上萧何。”
曹参这个时候又说:“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萧何曾为秦朝的主吏,对秦朝的规章制度很是熟悉,等到汉朝建立之后,萧何制定了大汉律例,让汉朝百姓安居乐业,其制定的律法已经很完善,后人只需要执行即可,完全没有必要进行更改,那样只会折腾百姓。
很多法度最忌讳朝令夕改,不能因为萧何已经去世,其继任者就要按照自己的意志更改萧何定下的一切。反而应该遵循萧何制定的法规来治理大汉,这正是曹参不理政事反而喜好喝酒的原因,为的就是延续萧何制定下来的法度。
听完曹参的解释,刘盈也就不再计较了,由着曹参行事,这就是著名的萧规曹随的故事。曹参做了大汉三年的相国,去世之后,百姓歌颂曹参的事迹,说:“萧何为法,顜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
曹参的聪明之处正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坚持清静无为,让经历了秦末战乱的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因此在政事上无所事事反而成为大功臣,萧规曹随的故事也千古传诵。
——什么?丞相死了。
——快点儿、快点儿给我收拾行李。干什么?到京城吃喝玩乐去!
这是汉惠帝二年(前193年)七月的一天。
死去的丞相,是在位时忙得脚丫子朝天的萧何。
急着收拾行李,从山东赶着去长安“吃喝玩乐”的叫曹参。
我国汉唐两代名相辈出,其中的萧何、曹参、邴吉、魏征、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宋璟被称为“汉唐八贤相”、“汉唐八大名相”。他们以百官之长的身份“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废寝忘食,替皇帝做了大量令人叹为观止的工作。
不过,8人中只有曹参最特殊:他在位时间最短,只有3年;他在位时啥事不干,只知道喝小酒,用“小人”……
曹参,独一无二靠吃喝玩乐而千古留名的贤相。
1、接了一个烫手山芋
汉高祖刘邦坐了天下,分封十八侯,曹参名列第二。不久后他被派到齐国,当相国。经过一番东征西讨,曹参率部攻取2国122县、俘王2人、相3人、将军6人……这都在刘邦的授意下,目的是为了铲除异姓王。
汉惠帝刘盈继位的第一年,曹参被任命为齐国丞相。不过,这是烫手山芋。因为当时齐国下辖73城,是西汉封地面积最大的诸侯国。在吕太后看来,齐国无疑是极具威胁的,是必须要削弱的,也是必须要找茬抽打的。
机会来了!在刘盈当皇帝的第二年,齐国的国王刘肥差点儿丢了性命。
刘肥是刘邦庶长子、刘盈异母兄长。当时,刘肥从临淄跑到长安,给当皇帝的兄弟送礼、朝贺。兄弟俩一见面挺亲,刘盈拉着刘肥上了饭桌。也许是刘盈还没有完成皇帝角色的转换、不会摆谱,也许是两个人喝高了要进一步拉近感情……总之,他们在酒席上一番“大哥”、“小弟”的叫来叫去,浑然不知一把屠刀已高高举起。
谁啊?吕太后!
——你刘肥算什么东西?居然敢和普通百姓人家那样,跟当朝皇帝称兄道弟,这是忘记了君臣本分。
所以,吕太后大怒,要诛杀刘肥。
刘肥害怕了!吕太后想杀的人,还没谁能逃脱。怎么办?幸好刘肥有个高参叫史勋,他想了一个办法:把齐国莒县的城阳郡拿出来,献给吕太后女儿鲁元公主作汤沐邑,同时认鲁元公主为“齐王太后”。
这招太狠了!不仅拿出一个郡作为吕太后女儿的食邑,还认吕太后女儿为“干妈”。为了活命只好当孙子的刘肥,果然被吕太后放过了,安全离开长安回到山东。
在这种情况下,以国相身份辅佐“孙子刘肥”,对曹参的智商和情商无疑是个挑战。
2、请来一位胶西高人
当孙子的刘肥能活命回来,哪还敢出声,每天混吃等死吧。治理封国的大事,一概不管不问。事实证明,必死又幸免的人,心理上的创伤永远无法愈合。回到山东的第4个年头,刘肥就死了。
在他死前,齐国的大事小情全交由曹参料理。那么,曹参是怎么干的?答案是:什么也不干!为什么要这样?答案是:这是一位胶西高人的主意。
胶西高人姓盖,人称“盖公”,住齐国胶西(治所在今天的高密),精通黄老之学。
盖公有位好老师——乐臣公。此人是宋国商丘人,祖先是宋国公族,宋被灭后跑到赵国,家族中出了一个名将叫乐毅。乐臣公喜爱黄老之学,生性淡泊,不愿当官。赵国被灭后,乐臣公跑到齐国胶西居住,开门收徒,传授黄老之学,被称为“贤师”。
盖公是乐臣公的高徒,经常代师授课,名气越来越大。西汉立国后,齐国的学子纷纷跑出来,去官府寻个一官半职。只有盖公闭门不出,没有丝毫求官的想法。
此时,曹参召集来百余名学者、学子,向他们请教如何治理齐国。大家说法不一,曹参有些懵,不知道听谁的。于是有人推荐了盖公,曹参就派人带上厚礼,请他来面谈。
盖公倒是一请就到,见面后说了9个字“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治理国家的办法贵在清静,百姓自会安定。然后,盖公以这句话展开,进行了一番论述。佩服得五体投地的曹参,马上把家里的正堂腾出来,让盖公住下。
此后,曹参奉这9个字为人生至高法宝。
那齐国到底治理得如何呢——“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曹参在齐国为相9年,齐国安宁,四方宾服,人称曹参为“贤相”。
正在此时,长安城传来萧何病亡的消息……
3、只管吃喝玩乐,啥事不干
萧何是厚道人。尽管生前与曹参有过节,看不顺眼,死前却向汉惠帝推荐曹参接替自己的位置。很快,消息传到临淄,早就打好行装的曹参快乐地上任了。
临走前,他对齐国相位继任者说,治理好齐国,只要管好两个地方:监狱、集市。继任者非常不解,“难道就没有比这两个地方更重要的?”
没有!确实没有。曹参肯定地回答了对方,说:“狱市者,所以并容也,今君扰之,奸人安所容乎?”这句话放在今天有些难以理解,先来看看原文意思:监狱和集市是容纳坏人的地方,你如果总是去这里找事,坏人会再跑到什么地方去呢?
监狱关押犯人,自然成了坏人集中营。为什么,集市也被认为是坏人集中营?
原来,商人的地位自古以来极低,被贴上狡诈、贪婪等标签,不要说读书人、士人,就是寻常人家也不愿意当商人。同时,集市通常远离城市治理区,人员情况复杂又密集,容易汇聚不法之徒。
曹参的话,直白一点就是:你只管好这两个地方,其他啥也别管。
不知道继任者做没做到,反正曹参以身作则了。他到京城长安后天天小酒不离口,不管谁来拜访,一桌子美酒端上来,先把嘴堵上,哪个人想抽空说两句,一开口就被一杯酒灌上,不醉不罢休。
曹参的衙门和他的府邸后花园相邻。衙门里的官吏有样学样,天天在衙门里喝酒,喧闹笑骂声传到墙外。有时随从们跟曹参到后花园闲逛,听到衙门里的喧闹声,以为曹参一定大怒,会出手整治这帮人。不料,曹参听到隔壁如此热闹,马上让随从们抓紧布席摆酒,在后花园就喝上了,同样大呼小叫,跟衙门里的声音遥相呼应。
此外,曹参用的还全是“小人”。
所谓“小人”就是没啥本事的小人物。这些木讷、老实、不擅言辞、年纪又大的人被曹参任命为助手。反之,下属官吏中谁如果精通法律条文,想出风头的全不被重用。
这样干了没多久,汉惠帝就知道了。这就是萧何推荐的继承者?哪有这么玩的!于是,汉惠帝找来时任中大夫的曹参的儿子曹窋,让他私下去责问一下。
曹窋就回家了,劝告老爸正儿八经地理一下朝政,新官上任还三把火,你当丞相啥也不干算怎么回事?
儿子的话讲完,曹参二话没说,招呼人拿鞭子来,抽了曹窋200鞭。
这下汉惠帝不答应了。找来曹参问:“你为什么打曹窋?他是朕派去劝你的。”曹参装糊涂,摘下帽子行礼谢罪,然后向皇帝问了两个问题。
——陛下想想,你和高祖皇帝相比谁更强?
汉惠帝哪敢跟老爹比较,回答:我怎么配和高祖皇帝相比?
——陛下再看看,我的才干和萧何相比谁更强?
汉惠帝是实在人,实话实说:你似乎、好像、大概……反正比不上萧何。
曹参就等这两句回答了,马上说:“陛下言之是也。且高皇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具,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陛下说的太对了。现在高祖皇帝和萧何平定天下,出台的各种法令、措施清清楚楚,陛下都不需要操心了,我和大家守好本职,沿着定好的办法,做事不越轨不脱离,不也就行了吗?
汉惠帝一听恍然大悟,对曹参说:好吧,你回去继续睡觉、喝酒吧。
这等于奉旨吃喝玩乐了!于是,曹参当3年丞相“举事无所变更,壹遵何之约束”,什么事都没有变化,完全按照萧何当初定的一切来执行。
这就是著名的“萧规曹随”。
最后再说明下,被曹参尊为“贤师”的盖公去向。此人为曹参灌输黄老之学,鼓励西汉无为而治,休养生息……远离庙堂,终老于山野。
参考文献:《史记》、《资治通鉴》、《日知录》、《荣斋随录》,感兴趣者可以详细一读
曹参当官后吃喝玩都占全了,但是,大家都喜欢,特别是吕后,希望他继续搞腐败。
——韩信,我没有搞腐败,为什么最先挨刘邦整?
一,萧规曹随中的两个人是如何抵制吕后夺取大权的
刘邦临终时,吕后感到了支柱就要倒,她问刘邦,丞相该由哪些人来当 刘邦说了,萧何——曹参——王陵——陈平周勃,然后,他也不知道了。如此一来,萧何,曹参就是固定下来的丞相继承人了。吕后也改变不了。
当时,吕后大肆打压刘氏家族,刘邦的几个儿子相继被杀。目的是要封吕氏为王为侯。萧何在的时候,吕后不敢动,毕竟萧何支撑着汉朝的人事和大局,加上刘盈这时也聪明。所以,萧何立下的规矩,没有人能改变。萧何死后,曹参从齐国回来当上丞相。一切遵照萧何的规矩办事。既然吕后不能动萧何的规矩,曹参按照这些规矩办事,那么,吕后也就没有办法改变高祖留下来的规矩。吕后想封吕氏就收到阻遏。这是曹参的大智慧。他不动,其他人就没有机会。汉高祖的“非有功不得侯,非刘氏不得王,不如约,天下共击之”得以继续贯彻落实。无疑,曹参成了吕后的对头。
曹参又是汉高祖法定的丞相继承人,吕后也要掂量掂量才知道有多大的分量。
曹参当然不会自作主张地搞什么变法了,他就按照萧何的规矩办,那么,他不是不干事情,而是不干与萧何规矩有违背的事情。
二,曹参其实是最能体会刘邦大政方针的人,处事可谓进退自如
曹参不与萧何争位,因为刘邦已经把萧何安排在第一,那么,与萧何争,就是与皇帝争,会有好结果吗?
——喝酒是那么好喝的吗?你来试试。他们不喝酒的还有几个,给找找看……
既然喜欢在朝廷里面,曹参不如不见,曹参就外出了,到了齐国,这叫“眼不见心不烦”,距离产生安全。
曹参功劳第二,居然外出给诸侯王当相国,他低调得让人不理解,但是,曹参做到了。他也安全了。
三,曹参思想转变快,下马后,马上相应刘邦的号召,学习下马治理地方
曹参到齐国后,马上整顿官吏,不老实工作的全部滚蛋,任用老实不多嘴的官吏,这件事情是曹参对“君子讷于言而敏行”的体会。不
他请了齐国的高人盖公,天天请教他,盖公说,与民无事就是治之上计。曹参与民无事,齐国大治。
同样,他是个极端的“明哲保身”的人,他秦始皇手下的王翦,搞腐败,什么都要,天天喝酒,喝的连皇帝都窝火了。把曹参叫去问问他为什么要腐败喝酒打牌……至于养没有养许多女人,就不知道了。曹参说陛下你比不上你爸爸,我也比不上萧何。他们都把治国理政平天下的计划做好了,我们遵守规则就是了,还乱来干什么?
——谁说我没有干事情,我的事情就是喝酒。
皇帝一听,有道理,丞相你回去继续喝酒吧。
曹参不是一件大事情没有干,而是干了一件天大的事情,保护了汉朝初期的脆弱经济,稳定了各派势力的既得利益,使国家度过了难关。同时,使吕后大封诸吕推迟了几年时间。不然,汉朝可能变姓了。武则天就只能排第二了。
曹参喝酒是大智慧,干的大事情在隐秘之处。
大汉开国后,正式将黄老之术作为治国方略引入朝政的,就是大汉朝的第二任国相曹参。
秦朝还在时,曹参为沛县狱吏,秦朝以严刑峻法治国,曹参作为狱吏,对此深有体会。刘邦起事反秦后,曹参先任中涓,掌管文书收发及谒者之事,兼管清洁杂物。刘邦入关、进入汉中前后,曹参掌兵参加多次战役,屡建大功,先后迁任将军、中尉等军职。
刘邦赢得天下,论功行赏,谁应该坐开国功臣的头把交椅,曾有过很大的争议,武将们认为曹参当属第一,刘邦认为萧何功劳最大,虽说后来曹参退居了次座,但由此可见他的才干是有目共睹的,并非捡便宜的一介武夫。
高帝六年,刘邦立庶出长子刘肥为齐王,同时任命曹参为齐国之相。
这是曹参治理政事的开端。
历朝历代,凡是由底层而起,夺得天下的新政权,治国初期都会遇到昔日武夫如何治理当今天下的难题。
许多时候,因武夫缺乏顺势大势的治国思想,天下往往会强烈震荡,有的甚至会因此迅速垮台,但汉初的这一帮原先的草莽武夫却颇为明智,懂得适应天下大势,曹参就是其中的代表。
为了寻求治国方略,让百姓安居乐业,曹参上任齐相,第一时间即把齐国的长老和诸多儒学之士召集起来,问策寻法。
聚谈时,有人向曹参推荐了一位正在齐国高密、胶西一带讲学的老者,此人叫盖公,乃战国末期黄老之学的传人。
何为黄老之学?
黄老之学,黄指黄帝,老即老子,简单说即是崇尚清静无为,不主张过多的行政干预,采取顺应自然的措施,以休养生息的方式促进经济的恢复和社会的发展,达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存。
曹参请来盖公,黄老传人一席话,曹参茅塞顿开,大为钦佩,当即尊之为师。
以“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的黄老思想治理齐国九年,曹参名声远播,史称“齐国安集,大称贤相”。
汉惠帝二年七月,大汉首任相国萧何去世,曹参继任。
曹参之所以能够顺利继任大汉朝第二任相国,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在齐国的政绩有目共睹,他将齐国治理成了大汉朝的一个模范样本。
曹参进京前,对齐国继任者的交代,在历史上很有名,许多记述权谋智慧的文集都有记载。
一般来说,此时的曹参应对继任者说一些有关辖区地理、民风以及治理经验等等的官样套话,但曹参说的却是这么一句——
“以齐狱、市为寄,慎勿扰之。”
继任的齐相有些失望,更有些不解,于是质问曹参,难道要治理好齐国,没有比监狱、集市更重要的事情了吗?
曹参说,天下初定,奸邪、见利忘义之徒不在少数,监狱、集市是他们主要的容身之所,若是处置过于严苛,弄得这些人没有安身之处,日子久了必遭大乱,因而你要将之视为第一要务。
曹参达到长安后,按官场惯例,理应先烧新官上任的三把火,但曹参却全无此意,他发出文告: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
这便是著名典故“萧规曹随”的由来。
为了达到“萧规曹随”的效果,曹参掌政之后终日胡吃海喝,不理政事。有人看不惯,想要劝阻,可一登门,还未开口,曹参又喝起来,不一会便喝高喝醉了。
见堂堂相国如此贪图享乐,底下的官吏们纷纷效仿,一时间,弄得相府四周是日夜饮酒,歌乐不止。
有人实在看不下去,想请曹参出面刹刹这股歪风邪气,哪知道曹参非但不制止,相反在视察时也加入寻欢作乐的队伍。
众人看不懂,有怨言,汉惠帝更是如此,他觉得曹参如此荒废政事,不仅是误国,而且是对自己的藐视。
于是,历史上另一个名场面又出现了。
曹参有个儿子叫曹窋,在汉惠帝身边任中大夫。一天,汉惠帝对曹窋说,你回家时,含蓄地问问你爹,高皇帝驾崩不久,嗣皇帝年少未冠,全仗相国辅佐。可您天天只知饮酒,不问政事,如何能治理好天下?看你爹怎么回答,回来告诉我。
曹窋也看不惯老爹的做派,随即照办。
哪知道,曹参听到问话,勃然大怒,拿起戒尺对曹窋就是一通痛揍,而且边揍边怒斥,你小小年纪,懂得什么!天下事怎可随便由你饶舌,为父要教你一生都记住今日教训!
曹窋挨了揍,回到宫中,如实禀告了汉惠帝。
汉惠帝很困惑,也有些不满,趁着朝见的机会,他问曹参,你何为那样责罚你的儿子?是我叫他问你的。
曹参听了,大惊失色,慌忙免冠伏地,顿首谢罪。
汉惠帝继续问,既然曹窋没问出答案,现在卿当着朕面说说吧?
曹参的回答很简单,很深邃。
他反问汉惠帝,陛下自思圣武英明,比比高祖皇帝如何?
汉惠帝说,朕岂敢与先帝相比。
曹参又问,臣之才具,比比前相国萧何又如何?
汉惠帝说,卿似不及萧何。
有了这个前提,曹参紧接着说,陛下所见甚明,所言甚确。既然如此,从前高皇帝与萧相国平定天下,明订法令,备具规模,如今陛下垂拱而治,臣等若能守职奉法,遵循勿失,便算是继绍前贤了,怎敢奢望胜过一筹。
汉惠帝恍然大悟。
曹参用这种日日饮酒作乐的方式,掌政三年,得贤相之名,民间编歌谣唱诵——
萧何为法,顜(jiang,明的意思)若画一;
曹参代之,守而勿失。
载其清净,民以宁一。
其实,曹参之所以能以黄老之术获得贤相之名,除了明智,还跟汉初那一批开国功臣的集体心理有关,司马迁在《史记·吕太后本纪》中曾做过精准的概括:“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
大汉的开国功臣多出身卑贱,辛苦打下天下后,在内心深处,他们都有追求物质享受,不再辛苦作为的想法,除开奉行黄之术,从萧何到曹参,从陈平到周勃,几乎每一个功臣都在建造府邸,选购婢仆,置办田产,尽情享受戎马半生换来的荣华富贵。
从另一个角度讲,曹参之贤并不伟大,只是不折腾而已。这种不折腾只是让历经战火蹂躏的贫苦百姓有了一些喘息时间,但负面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正是因为汉初实行无为而治,诸如诸侯王坐大,地方豪强大肆兼并等社会矛盾才会慢慢地集聚。
依个人所见,汉初的无为而治,绝非盛世方略,赞一赞可以,说是千古传诵,则有些过了。
谢谢邀请!曹参当了三年宰相,一件事都没办,胡吃海喝,死后为何还被千古传诵?在《汉语成语词典》上,有专门介绍萧规曹随的典故。西汉初年,丞相萧何规划、制定了一些政策法令,萧何死后,曹参接着做丞相,全部按萧何的那一套办事。这个成语比喻按照前人的成规办事。汉?杨雄《解嘲》:“夫萧规曹随,留侯画策,陈平出奇,功若泰山,响若坻溃。”曹参之所以这样做,是非常高明的,在他看来,高祖和萧何这些法令,已经非常好了,一但改动,必然使民心波动,对汉惠帝的统治不利,按照萧何的成规办事,民心得到安定,自己也落个清闲,实权派吕后也说不出个“不”字。对于曹参这个丞相,是先帝高祖生前指定的,在萧何死后,由曹参接任,圣旨谁也不可违抗。高祖去世后,汉惠帝刘盈即位,而实权掌在吕后的手里,吕后和萧何的观点是一致的,两人曾经联手密谋杀死韩信,萧何制定政策不仅高祖满意,吕后也是满意的,现在曹参按照萧何的政策办事,也不会得罪吕后,也能如先帝所愿,而且吕后是得罪不起的。尽管有人在汉惠帝刘盈面前说三道四,可是曹参这样做,使国家安定,汉惠帝刘盈和吕后也说不出个什么?可见曹参这样做用的是高招,并不是什么事也不做,谋略也不是一般的高明,所以他这个胡吃海喝,得到后人的传诵!
汉朝开国功臣曹参是个特别有意思的人。
刘邦驾崩前,吕后问他之后的人事安排,“陛下百岁後,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刘邦说曹参可代相位。
说这话没多久,刘邦就死了,太子刘盈登基。但萧何还活着,在相位上站得稳稳当当,曹参也只能继续在刘邦长子刘肥的齐国为相。
公元前193年,萧何去世了。曹参听到这个消息后,赶紧让仆人收拾行李,说要回朝廷去当相国了。
仆人感到很不解,您咋对自己这么有信心?话说得这么满,万一朝廷任命别人为相,您这不是很尴尬吗?
结果没几天,朝廷的政令果然来了,调曹参回京为相国。原来,萧何临终前,向刘盈推荐的唯一贤相就是曹参。
身为刘邦和吕后的儿子,刘盈肯定也知道刘邦瞩意曹参接替萧何,而萧何也认可曹参的能力。
曹参得一帝一相如此看重,刘盈便也自然而然对他寄予厚望,期待着他上任后新人新气象,给大汉带来新的改变。
但出乎刘盈的意料,曹参当上相国后,原先的所有事务都没有改变,完全遵守萧何制定的规则。而且胡吃海喝,耽于享乐。
某些官员和客卿见曹参不干正事,就想劝谏他。可他一见别人有劝谏的意思,就请人家喝酒,把人灌得酩酊大醉,什么都说不了。
刘盈感到很不满,认为曹参没有尽心尽力地辅佐自己。便对曹参的儿子曹窋说,“你回去问问你爹,他身为宰相却整天与人喝酒闲聊,一不跟我沟通政务,二不过问朝廷大事,他到底是想干嘛?不过,你别说是我让你问的,就说是你自己心有疑惑。”
曹窋那时担任中大夫,就趁休沐回家时找了父亲,按照刘盈的旨意跟父亲闲谈,并规劝一番。
谁知曹参听后大怒,大骂曹窋,“你小子懂什么政务?这也是你该过问的?还不赶紧滚去伺候皇帝!”又打了儿子一顿。
曹窋垂头丧气地回到皇宫,将过程禀报给刘盈。
刘盈更生气了,第二天早朝结束后留下曹参,责备道“你为什么要责打曹窋呢?他说的那些话是我的意思,也是我让他去规劝你的。”
曹参马上叩头请罪,但刘盈想听的不是这个,他想知道的是,为什么曹参什么都不做?
可能是刘盈问得诚恳,曹参也就大着胆子回话了。
先问刘盈“您和先帝谁更英明神武?”
刘盈说这还用问,肯定是先帝。
曹参又问“您觉得我和萧何相国谁更强?”
刘盈想了想,说萧何更强。
曹参就接过刘盈的话头,“既然您不如先帝,我不如萧何,难道咱们还能制定出超过他们的法令规章吗?何况您现在是守业,不是创业,我们这些做大臣的,就更应该遵照先帝遗愿,谨慎从事。”
意思就一个,刘邦和萧何已经把路子定下,咱们照着走就行了,别整那些没用的幺蛾子。
刘盈仔细一想,还真如此。从此不再追着曹参让他做事,随他心意。
后人对此称之为“萧规曹随”,传唱歌谣称颂他,“萧何为法,顜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
所以,曹参死后得以千古传诵,主要是因为他很好地遵守了萧何定下的法令法规,没有瞎折腾。
一个新的朝廷,最忌讳朝令夕改。如果曹参为了表现自己的政治才干,强行更改萧何的法令,对百姓是一种惊扰,也不利于朝廷的安定。
另一方面,曹参为齐国相时就深受黄老之说清静无为的影响,当了大汉宰相也依然坚持这种治国方针,让老百姓自己休养生息,朝廷不过多地干涉。
而这正好符合多年战乱之后百姓的需求,正如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说“然百姓离秦之酷后,曹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
说到曹参或许大家还有点不太熟悉,但是对“萧规曹随”这个成语却并不陌生。一般情况下盲目模仿一个人,都会形成适得其反的效果,稍有不慎,还会被后人所耻骂。可“萧规曹随”在今天并不算的上是个贬义词,至少和东施效颦相差甚远。
(曹参画像)
曹参是何许人物,那可是陪着刘邦一起打天下的左膀右臂,从刘邦起义就开始跟随左右,西汉开国功臣、名将,是继萧何后的汉代第二位相国,史称“曹相国”。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跟随刘邦在沛县起兵反秦,身经百战,屡建战功, 攻下二国和一百二十二个县。刘邦称帝后,对有功之臣,论功行赏,曹参功居第二,(第一是萧何)赐爵平阳侯。
先看看曹参当相国后都干了些什么,就知道他是不是一个盲目无知的人,那么为何会在任职相国期间胡吃海喝,不改法纪,不问政事?
公元前193年(孝惠帝二年),萧何去世,曹参奉调回京,接任西汉相国。 接任相国后,曹参整日饮酒,在处理事务上完全照搬萧何的那一套做法。按照《史记?曹相国世家》的说法,“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
根据据《前汉书》记载,曹参担任相国时饮酒无度,当劝说之人会见曹参,曹参辄不停敬酒,至灌醉对方为止,使前来劝说之人灰头土脸、无法开口而归。此风为下属模仿,下属均好宴乐,有人深深以此为患,希望曹相国纠正之,但曹相国目睹时,却呼叫下属一同饮酒作乐。
曹参自己整天痛饮美酒。卿大夫以下的官吏和宾客们见曹参不理政事,上门来的人都想有言相劝。有人深深以此为患,希望曹相国纠正之,但曹相国目睹时,却呼叫下属一同饮酒作乐,如此习以为常。
其实,曹参始为沛吏时,与萧何相交甚厚。及起事后,曹参常领兵出征,而萧何为丞相镇守关中,两人一为将,一为相,相对和睦。
在后来分封时定功臣名次,将相才始生嫌隙。不过这很有可能是掩人耳目,毕竟和平时代,帝王一般对不会希望看到将相之间关系亲密,以至于威胁到自己的地位。
在两人在沛县时,曹参和萧何的政治主张就一致,那就是以黄老之学治国,清静无为,法令不轻易出,朝令夕改是最大的扰民。 萧何本着休养生息,发展经济原则,顺应民意,制定了一系列鼓励人民生产的积极措施。
曹参在朝廷任丞相三年,遵照萧何制定好的法规治理国家,不计较自己的声名,耐得住寂寞,默默无闻的使西汉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日渐提高。
这么看来,看似曹参无所作为,整日只知道饮酒作乐,其实心里早就盘算好了,遵循萧何休养生息的法则,发展经济,而他自己作为臣子则恪守职责,遵循维持前代之法令。
正是因为其不在乎自己名声,贯彻执行萧何在位时的法则,一开始被大家有所误解,后来当大家看到这样无为清净的治国方针确实对发展本国经济,富国强民很有帮助,朝野上下无不对之称赞。史书上还有记载关于百姓对其的评价:
百姓歌曰:“萧何为法,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
汉惠帝刘盈继位的第二年,年老的相国萧何病重,汉惠帝亲自去探望,并问将来谁来接替他合适。萧何并愿意发表自己的意见。汉惠帝说,曹参怎们样?萧何表示赞同说。有曹参接替,我司也安心了。
刘邦称帝后,曹参去了齐王刘肥那里做了齐国相,使齐国比较稳定。萧何死后,汉惠帝马上命令曹参进长安接替相国。曹参一切按照萧何已经规定的章程办事,什么也没变动。有些大臣看曹参有一种无所作为的样子,就想给他出出主意,可是他们一到曹参家里,曹参只请他们喝酒,一概不提朝廷的事,
汉惠帝看到曹参的样子,感觉他有点倚老卖老,瞧不起自己,心里不是很踏实。就找来曹参的儿子,让其回家问问曹参,说曹参天天喝酒,不管事,怎么能治理好天下呢?结果曹参的儿子回家一说,曹参火了,骂道你一毛孩子懂什么,还动手打了儿子一顿。汉惠帝知道后,感到很不高兴。
第二天,曹参上朝,汉惠帝就说,你儿子问你的话,是我让问的,你何必要打他呢?曹参想惠帝请罪后说;请问陛下,你跟高祖比,哪一个更英明?汉惠帝说:那还用说,我怎么彼得过高皇帝。曹参说;我跟萧相国比,哪一个能干?汉惠帝微笑说:好像不如萧相国。曹参说:陛下说的话都是对的。陛下不如高皇帝,我不如萧相国,高皇帝和萧相国平定天下,有给我们指定一套规章制度,我们只要按照他们的规定照着办不要失职就行了。
汉惠帝终于明白了曹参的做法。曹参做了三年的相国,基本延用萧何时的政策,使百姓基本安定,没有给老百姓增加负担。有人就编歌称赞萧何与曹参,历史称之为”萧规曹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