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补充: 看到一个小说里面写了温州话,好多人都不懂,就连温州不同地方的人说话,有时候都不懂。温州话在抗日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我们是否要警惕一下身边不怀好意的人。获取我们全国各地的方言信息。
谢谢邀请!
回答:必须要把中国的方言保护起来。
为什么要保护起来的理由:
保护中国的方言,目的是应对各地母语环境因推广普通话而衰落濒临灭绝的现状。
保护中国的方言包括,以方言为截体的戏曲,曲艺和民间文学,音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中国的方言,有利有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也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安定。
每种语言都有它的文化价值,都值得尊重与传承。
我们应该让中国的方言文化保护蔚然成风。
回答完毕。不当请指教留评,谢谢!
简单的说方言就是区别于普通话而流行于各地的某些地域内的语言。方言的形成有如下原因,一,历史原因,历史上由于战乱,封建割据等一些地域形成了方言。二,地域原因,由于交通不便,地势阻碍等原因使人们与外界的交流受阻。三,宗教,宗族等传统文化使地域范围内形成了方言。当然还有很多方面原因,使各地的方言各自保留下来,这种现象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
今天随着交通日趋发达,便利,互联网己经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方言也逐渐地走出了各自的环境区域。同时,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使一些方言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当然,方言在中国漫长的历史文化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但随着社会发展,方言也逐渐地减少,特别是八○,九○后大多都是经过高等教育后也很少使用自己的家乡方言在公共场所进行交流了,象过去有独自语言的满族人一样,有个别少数民族独自使用的民族语言也逐渐地趋于普通话了。因此说,方言的存在是受历史的局限的,可能若干年后方言会逐渐减少,因为这是大势所趋,不是人们想保留就能做到的。
谢谢悟空邀请。
方言必须得到保护并继承。方言的存在,反映出国家和民族人文文化的多样性,产生出多彩的人文性格特点,并由此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
国家统一的语言,与方言并无矛盾之处,加上汉字的伟大神奇,更使各方言区人们的思想交流保持通畅。
较广范围使用的方言,常常能产生优秀的事物,同时,某些事物能从中窥见本民族的先民的生活风情。例如:潮州音乐、潮剧。兼俱刚柔的潮州音乐,已经被众多学者称为中原古韵活化石。特别是潮乐中的活五调,委婉古朴,醇厚苍劲,音节和音阶的灵活运用,十分接近古曲。
方言的良好继承,并不是一些倡议和一些口号就能保护得了的。方言产生的土壤是固定的农耕,广大的乡村,众多的原住民。
人力的积极保护,在今天的社会活动和文化传输中,能起到较大作用,尤其是地方特色的广播、电视。
谢邀。
题主说的保护个人认为有点难,当初的摩斯密码如今也能够轻易破解,所以如果对方不怀好意,总会有方法破解的。
现在方言最需要的保护是传递。
就像题主所说的温州话,作为一名温州人,我真的能够感受到现在的方言不被保护。我深记得在我小时候,学校里提倡讲普通话,甚至老师严格要求,如果讲温州话就要扣分,结果现在自己的家乡话都讲得磕磕绊绊的了。
语言与文字就是我们文化的根,一切都从这里开始,我实在难以想象,如果全国的方言渐渐统一,只有一种普通话了会怎么样。方便了,但是却也是国人文化的失落吧?
上次去小学门口采访了小学生们讲温州话的情况,大部分能听懂,却讲不来了。会讲的大部分孩子都是从爷爷奶奶老一辈的教导中学习过来的。
我能够想象到,爷爷奶奶一辈对自己语言的依恋,就像曾经我的奶奶摸着我的脑袋说:“你是温州人,怎么能不会讲温州话呢?”
我相信不止是温州,还有许许多多的地方,我们的方言都在失去保护中——遗忘,使我们放弃了对方言的保护。
继承与流传就是我们对方言最好的保护,也是对文化最好的保护!
如果你喜欢我的回答,请关注头条号温州日记哦!
方言是各民族的文化的根,也是历史由来活化石的根,更是中华民族组合的根,必须加以保护传承记录。
人类活在自己的语言里。语言是存在的家园,没有语言,人类便自趋灭亡。
人类的语言是丰富多彩的。语言的多彩,折射出人类智慧的多姿,毕竟智慧要靠语言来传达。人类语言有很多派系,不同的派系有不同的风格。就是同一种语系也有不同的语种,每一个语种的语言都像一粒种子能够在播下去之后,收获文明的果实。方言就是这样的一粒粒种子。方言者,地方性语言也。每一种方言都像一个留声机,录下这个地方百姓生活的点点滴滴。蜀方言、吴方言、粤方言、闽方言……每一种方言都是当地百姓民众个性、生活习惯、风土人情的反映。按理,国土不失,民众不灭,此地方言就当长存。但商品经济时代,人与人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交往日益频繁,交流日益加深,而语言作为交流的工具自然应该最大限度地去除相互之间难懂难于交流的环节而让生活更方便工作更高效。于是,普通话就出现了,作为书面语、官方语,普通话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吞噬力。全国各地官方用语、教育用语都是普通话,对外交流也是普通话。全民都说普通话,确实加快了交流节奏,让办事效率进一步提升,也减少了因语言不通交流不畅而带来的社会矛盾。
作为一种地方性语言,在现今这个时代,方言确实难登大雅之堂,方言的生存面临巨大挑战。但世界是丰富多彩的,语言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且这种丰富多彩应该成为世间的一种合理存在而延续下去。每一种方言的消失都是人类语系的一大损失,就像地球上一种动物的消失给大自然带来的伤害一样,短期内见不到弊端,长此以往就变得糟糕透顶了。当一个地方的重大历史需要发掘、考察而无人读懂此地方言时,这其中的痛楚将伤及我们自己。当地球只剩下一种语言,人类离灭亡可能就不远了。故,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我们也应该采取措施来保护方言。
方言当然要保护。为何要保护?方言使用地区的人交流起来方便呵,听起来亲切呵,还可以通过方言使用者的声音判断其来自何地......
何为保护?制作成音像收藏还是用文字记录?让后人来看时惊呼:呀,这就是传说中的某地方言。
传承才是最好的保护。应该在讲好普通话的同时当地鼓励使用方言。外地或国外生活的人,在家里用方言与家人用方言交流,使方言得以延续,总之,让方言活着就是最好的保护了。
谢谢邀请!让我们大胆讲方言。
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是必须的。为什么?因为,世界主要是由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组成的。自然界是由多种生物构成的。在自然界当中,生物种类越趋于单一化,生态环境就越容易恶化。所以,要保护生物多样性。同理,人类社会是由多个民族、地域、国家和多种文化构成的。当文化种类或者表现形式趋于单一时,人类的文明就越容易退步。因为,每种文化都互相不可替代。它们都有各自的优势与劣势,以及对待世界不同的角度。所以,为了生态优良,请地球公民努力保护生物多样性!为了文明进步,请世界人民努力保护文化多元化。而这,需要从身边做起,从自己的民族和家乡做起!民族语言和各地方言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不可再生的、多元而具有活力的文化。所以,我恳请大家,像保护大自然那样去保护自己国家、民族和家乡的文化!因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因为世界是我们的!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故乡是人们灵魂的归宿,饮水思源,人们最牵挂的是那淳朴的乡音。保护方言,就是保护故乡,方言的传承与保护刻不容缓!我极力赞承保护方言!
贺知章《回乡偶书》里有这么一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一个人出生下来,加上长年累月的熏陶渐染,几乎都要受到家乡方言的影响,即使漂泊他乡,也忘不了乡音,因为家乡话已经刻在了骨子里。”
灿烂的中华文化由东西南北、黄淮江浙、鄂豫皖、湘鄂赣、云贵川等许许多多的地域文化组成。方言就是地域文化的代表,乡土文化之魂,没有方言还谈什么地方文化?保护方言就是在保护中国文化!方言与普通话相比较,有着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我觉得方言代表着本土多少年来的文化经过千百年积累下来的传统民俗,方言就是家乡的味道,纯朴的乡音。所以保护方言就是保护中国的文化。而且每种方言都有自身的文化特色而无法被普通话及其他语壳所代替,其文化价值都值得尊重与传承。方言的传承最为重要,如果断了传承,保护从何谈起!人不能忘本,记住乡愁,更要记住乡音!
我国各地的戏曲与民歌有上百种,每种地方戏与民歌都是以方言为基础的,比如昆曲唱的是苏州话的吴侬软语,黄梅戏是赣方言与采茶调,经典电视剧《白鹿原》用的是陕西活,越剧用的是绍兴话唱。改革开放后,粤语歌一度成为中国亿万青年的“心声”,最早大约是从80年代的电视连续剧《霍元甲》的主题歌开始,随后是大量香港歌星的感召,广东话居然成为一种特有的“音乐语言”! 古代广东曾经是岭南蛮荒之地,甚至是犯错的官员的贬谪之地,(韩愈就曾被贬到潮州当官,潮州人民为了纪念他为民造福的政绩,遂将境内一河改名为韩江,一座山改名叫韩山’岭南的语言曾被所古人讥讽,当时谁会想到,这种语言,居然在20世纪80年代突然风靡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众多香港武打片功夫片与星爷周星驰的电影说的全是粤语,像《光辉岁月》、《月半小夜曲》、《红日》等振奋人心的老歌也是用粤语唱的,如今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华人聚居地,当地华人大多是用粤语沟通的。中国民歌当中,四川话唱出了川江号子,扬州话唱出了《茉莉花》,“山丹丹花开红艳艳”陕北话哼出了塞北风情,“山歌好比春江水″广西刘三姐民歌用河池话唱出了锦绣山河,幽默的东北话唱出了二人转,天津话唱出了快板,闽南语唱出了南音,若没有了方言,这些地方戏与民歌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珍贵的地方戏文化遗产也就无从继承。
不能为了推广普通话,而让人们忘记了乡音。方言是无形的文化遗产,吴侬软语的江浙方言,下里巴人、阳春白雪的荆楚方言,至少从古代起就有了方言一说。古代李世民说的可能是陕西话,明太祖朱元璋说的可能是江淮官活,文学家苏轼一口豪爽的四川话,诗人徐志摩说着一口海风般清新的海宁话;可见方言在历史上是一种风尚。爱国诗人屈原的《楚辞》便是用楚地浯言写的,体现了方言之美。
关于方言研究,你就必须知道民国的一位大师——赵元任老先生(江苏常州人),他会33种中外方言,他是把中国方言玩得最嗨的人,甚至能说一口流利的西欧乡间土话,是中国现代语言学的鼻祖。此人一生游历世界各个角落,走到哪里,就认他们做“老乡”,由于他的语言天赋,很快就融入对方的生活环境,从而快速学习对方的语言。赵老在清华大学研究所担任指导老师时,曾到苏南、浙江专门调查吴语。经常是一天跑两、三个地方,边调查,边记录,找不到旅馆就住在农民家里。他又到无锡等地,深入群众,多访广纳,记录了大量的当地方言。后来他把调查的材料写成一本《现代吴语研究》。这本书出版后,为研究吴语和方言作出极为珍贵的贡献,赵元任也成为中国方言调查的鼻祖。二战后,赵元任到法国参加会议。在巴黎车站的时候,他对行李员讲巴黎土语,对方以为他在巴黎长大,向他诉苦说:“你回来了啊,现在可不比从前了,巴黎穷了。”赵元任亲切地说:“我是中国人,只是来这里开会的,并不是回国。”行李员一脸狐疑,对他的语言天赋叹为观止。到了柏林,他又换上一口柏林腔的德语。一位德国老太以为他又在柏林长大,对他说:“上帝保佑,你躲过了这场灾难,平平安安地回到家乡。”在去湖南的路上,他当时并不会长沙话,于是他就在去往湖南的路上他向湖南人学习长沙话,到了湖南,他已经可以说出一口标准的长沙话了,甚至有人来找他攀老乡。所以,我说想要研究方言,就要多多了解赵元任。
我国方言很多,其中西南官话(四川话)分布最广,赣语次之,徽语(皖南徽州、浙西山区)分布最少,东北话最为幽默、是小品节目通用语言,广东话知名度与使用率最高、产生了粤语歌,四川话最为豪爽酣畅、简单易学。我老家说的是赣语怀岳片,但我不是江西人,赣语中讲话=港话、行=照、明天=门桌、今天=真桌、丟人=现世、吃饭=七饭、太阳=日头、膝盖=馊萝卜、扫帚=条把、眼=俺、步=扑、在=猜、宣=拴、稻=涛、共=空、夹菜=干菜、像=腔、外公(婆)=嘎公(婆)……人们都有乡愁,都习惯家乡话,我也同样热爱家乡方言。
广东话不只有自己独特的发音,而且在广州的公交车上都是先用广东话再用普通话进行报站的,有些广东人包括香港人甚至听不懂普通话,这足以说明广东话与普通话的差别之大,而且广东人很保护自己的方言,只要有可能他们都会尽量使用自己的方言——粤语。自唐代以来,历朝文人墨客均把东都洛阳方言当做通行全国的通用语,因此,洛阳方言被称为两千多年前的普通话,但是目前已经被北京官话所取代,河南话的中不中、弄啥、抬杠,十分诙谐。天津话是逗哏、评书的用语,天津话中的介个似(这个是)、老鹤(蜻蜓)、大嘴巴子、眼力见儿、腻歪、“大梨”、“滚刀肉”这些口语,也很幽默。
方言还能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当地民众性格和城市气质。例如,在四川话中,人们常说“扎起”“雄起”等词,以表示为某人帮忙撑腰,或为某人加油打气,这样的词语说起来干脆利落,且非常具有亲切感,体现出四川人耿直豪爽、讲义气的性格。除词汇外,语气音调也是方言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方言的语气语调也能看出当地人的性格特点。比如东北话语气比较接地气,体现出东北人粗犷率真的性格,东北话可以说是跟普通话发音最为接近的方言了,而且随着赵本山等小品演员的大力普及,可以说已经是家喻户晓,不管老人孩子都能吆喝出几句,而且东北话从发音上就能体现出东北人憨直豪放的性格;带着海蛎子味的大连话,则体现了大连人率真粗旷的个性。吴语则语气较嗲,带着撒娇的口吻,体现出江南人温婉含蓄的性格;苏州话最大的特点就是“软”,带着浓浓的古意和一种书卷气,尤其女孩子说来更为动听。在同属吴方言语系的其他几种方言中,等都不如苏州话来得温软。有句俗话说宁愿听苏州人吵架,也不听宁波人说话,充分说明了苏州话这个“软”字。
福建十里不同音,闽语、客家语、赣语、吴语、莆仙话,种类之繁杂堪称全国第一,胡福不分,把“话”读成“发”,学普通话极为困难,还有变扁的翘舌音、消失的后鼻音等诸多魔幻地瓜腔式普通话发音,在福建,看电影叫做“堪顶映”,舒服叫“趣伦”,功夫叫“拱趴”,建瓯话当中把锅说鼎,喝茶叫做“叶大”,令人听了一脸懵逼,更绝的是,不光人们听不懂福建人的一口闽普,连福建人自己也想吐槽同省老乡们讲的是什么鬼。(湖南也存在这种情况)有句话叫“走遍天下都不怕,就怕福建人说普通话!”但是,福建作为我国东南方言的大熔炉,闽南语等方言也值得保护,它保留了相当成分的中国古代语言的语音、词汇,被语言学者称为中国古代汉语的活化石。例如,用闽南话演唱的南音中,有许多中原古语的词汇和音韵,这在语言学研究上有突出的价值。福建客家语与粤语、闽南语是海外华侨平时讲话的通用语言(东南亚等地华侨一半说粤语,一半说闽南语)更值得一提的是南美州一国苏里南还把客家语定为法定语言。
更有趣的是温州话作为一种方言,更是为抗战的情报工作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不知大家有没有听说过这样一句话,说是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温州人说鬼话。这里所说的鬼话并不是侮辱温州人的意思,据说在抗日战争中,八路军部队相互之间联系由于保密需要,都是派两个温州人,进行电话或者步话机联系,而日本鬼子的情报部门,总是也翻译不出这发音极其复杂的温州话。可以说当时的温州人就像美国大片中的风语者一样,成功阻止了日军电台窃听和破译军事信息,为抗战胜利立下了相当大的功劳。
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中国风语者再次上阵,这次也是温州话建功。温州方言位列“中国十大难懂方言”之列,就连温州以外的浙江人,都不一定能听懂,更何况是外国人。一般传达命令和指挥战斗时,普通话、上海话、闽南话等方言,越军特工都能破译。针对这种情况,有的部队就特地挑选温州籍战士担任通讯员,完全用方言进行明语通话就能达到保密的目的,根本不需要保密,令敌人无从下手!最后,这些讲着温州话的无名英雄们,为老山战役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想当年,粤语歌曲风靡全国,一曲《万里长城永不倒》曾激发了多少中华儿女的民族气概和爱国情怀。作家金宇澄用上海话创作的小说《繁花》深受读者喜爱,列2012年中国小说排行榜长篇小说第一名,并获茅盾文学奖。可见方言对于民族精神与文学创作有一定程度的贡献。
现在方言在电影中也有不少运用,例如《疯狂的石头》中,那你让人爆笑不已的“我顶你个肺啊!”,《火锅英雄》配的是重庆话,《老炮儿》北京方言,《白日焰火》东北方言,《追凶者也》云南话,《江湖儿女》山西大同话,最近热播的《无名之辈》属于四川话。
几年前,讯飞输入法发起了方言保护计划著名主持人汪涵也投身到方言保护的公益活动中。讯飞输入法联合北京地铁4号线推出“方言”主题地铁专列,地铁通道、车厢、电子显示屏处处可见熟悉的“乡音”,不禁心头一颤,回家的情绪被点燃。即便离乡多年,一口乡音一份乡情都历历在目。若问故乡哪儿好,无论豪爽奔放的北方话,还是细腻温存的江南软语,说出来就明白。
方言是文化的活化石,像闽南-广东梅州-赣南一带的客家语更是古汉浯的宝库,如不加以保护,许多地方文化将会消失!我建议国家文化部成立方言研究保护小组,各组员到大江南北的乡间村庄采集方言资料、发音与数剧加以纪录研究,将方言一手资料编成书并上交给学界研究,并用大数剧手段建立一处信息化数字化的中国方言数剧库与方言文化研究传承中心。
方言的保护与传承刻不容缓!方言是一个地区的文化之魂,有了方言每个地方才有与众不同的气息与特色,方言承载着乡间的乡愁与乡音,方言重在传承,然后要加大保护力度。
必须把中国地方方言保存起来。
我国作为一个地幅辽阔,历史悠久的国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在不同地区中产生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语言,随着科技的进步,文化的碰撞,语言的融合,所有的方言都开始面临逐渐消失的困境。一方面在普通话推广的必然前提下,我们应当认识到对于方言保护的必要性,另一方面我们应当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保证方言的生存与活力。
方言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已经被传承了千年,拥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每一种方言,都积淀着悠久的岁月痕迹,深受百姓喜爱。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普通话的推广普及,我国许多地区方言的使用范围逐渐缩小,甚至有些方言正面临濒危和消失现象。
方言消失趋势的原因
人们或主动或被动的选择。首先由于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的沟通交流越来越便捷,人们沟通的频率越来越频繁,人们可以与天南海北的人们在互联网上进行语音交流、会话等等,在这种情况下,普适性强的语言可以使人们更快建立联系。
城市的发展。我国经济发展以推动城市化进程发展为核心,城市规模不断发展,劳动力需求不断增加,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大城市常常汇聚了来自四面八方各个地区的人们。如果人们不使用普通话,就会遭遇人们无法听懂的尴尬,无法融入新环境,沟通效率就会大大降低,而普通话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合作交流,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被动的增加普通话的使用频率。
人们没有意识到保护方言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现在人们对方言的认识主要停留在制造娱乐效应的层面上,而缺少对于方言和地方文化的认知和归属感。
保护方言的必要性
1、方言,是生活的土壤中开出的绚烂的花,方言也是局部地区文化的展板,比如人们在听到东北话时就有想笑的感觉,小品等喜剧节目也更倾向于使用东北方言,认为东北方言有一种“包袱感”。人们在听到浙江话、江苏话这种吴侬软语就仿佛能感受到江南的水、江南的风,方言与文化、方言与生活仿佛孪生兄弟。方言因为生活而多样,生活因为方言而多彩。
2、方言保护也许并不局限于强制方言推广使用,因为普通话的使用是大势所趋,是车同轨,书同文的必然结局,是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必然选择,强行让人们应用普通话是吃力不讨好也是不切合实际的,但是每一种方言都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不仅是一种当地文化的载体,还是语言发展规律的体现,通过对这些方言的记录保存,在日后可以通过对这些保存的方言进行学术研究,从而对音系、语法的研究起到积极的作用。
3、语言与思维模式的形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习语言使用语言也是对思维进行打磨的过程。不同的语言因为有着语法等方面的差别,从中都体现了人们对世界不同的认知与人类不同的定位,比如在日语中就很重视敬语的使用,在不同场合对不同对象需要使用不同的敬语,比如在德语中对反身代词的频繁使用,就体现了人们的敬畏之心与自我定位的不同。还有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方言所产生、演变体现了语言的无限可能性,而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在于都与人们的语言中枢等相关,通过对不同的方言进行研究相当于加大了对语言产生机制研究的样本量,对于人类语言相关能力研究有重要意义。
4、语言的多样性对于普通话的发展也具有积极促进作用。语言的魅力、语言的美丽是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保护方言的传承可以使普通话不断从方言的优点中吸取营养,优化语法、增加词汇,从而使得普通话焕发更盎然的生机。
5、方言是情感归属感的纽带。人是群居性社会性动物,当人们漂泊在外,总会对家乡对亲人对老乡产生别样的亲切感。而在这种情况下,方言是人们群体认同的重要特征,人们在异国他乡听到熟悉的方言,就仿佛回到了故里,方言对于增强人们的凝聚力,对于增强人们的联系起到了重要作用。
保护方言的措施
1、建立方言资料库。我国已经开展建立语言的资料库,比如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通过这些数据库,我们可以系统的整理现存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的使用、发展。
2、文化与方言伴行,推广语言最好的方式是通过推广相关文化。比如陕西话作为一种使用也越来越少的陕西方言,但是随着春晚上谭维维与民间艺人合作的华阴老腔一声喊的推出,陕西方言在舞台上大放异彩,又焕发了新的生机。通过陕西方言演唱出的华阴老腔,更接近传统,更具有原始的生命力,更能体现出豪迈昂扬的气势。还有陕西传统文化的信天游、秦腔等,都极具地方特色。人们在对华阴老腔这些传统曲艺节目关注增加的同时,对陕西方言的关注使用、接受程度也都大大增加。
3、增加方言的使用,但是不是强制推广。比如在苏州就加入了方言报站,随后上海也加入了沪语报站,这种多处、多细节的使用既可以向人们展现地方特色,增加旅游氛围,又增加了方言的使用频率,扩大了方言的使用空间。
4、政府的积极支持,比如地方电视台增设方言频道,方言自媒体。地方中小学增加方言小课堂,一日方言课等等。
综上所述,方言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如果说乡愁是对故乡深深的怀念———怀念青山绿水,怀念父老乡亲,也怀念那温暖的乡音。那么乡音就是母亲的呢喃,是故乡记忆的依托。
方言,是一方小小的邮票,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是漂泊的乡愁,也是文化的根。现在人们对于方言的保护,从思想认识到资金支持上都缺乏力度,我们应当加大力度,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