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娱乐

如何掌握律诗的起承转合?

提问时间:2023-07-05 02:39关键词:

如何掌握律诗的起承转合?

点赞1、平度市 网友:母仪天下

问题:如何掌握律诗的起承转合?


前言

起承转合不仅是作文,作诗填词也是如此,元代 "元诗四大家"之一的杨载(1271-1323年 ) 有一本书《诗法家数》讲解了自己总结的作诗之法,老街节选了一部分和诗友们分享一下。

破题:或对景兴起或比起,或引事起或就题起。要突兀高远,如狂风捲浪,势欲滔天。颔联:或写意,或写景,或书事,用事引證。此联要接破题,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颈联:或写意、写景、书事、用事引證,与前联意相应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结句:或就题结或开一步,或缴前联之意,或用事,必放一句作散场,如剡溪之棹,自去自回,言有尽而意无穷。

古人言简意赅,只给精髓不给说明,全靠自己去理解。

一、七律与绝句的起承转合

1、以杜甫的《登楼》为例,看看这首诗的起承转合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 第一联破题: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首联是就题起: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第一句点“楼”,第二句点“登”。

  • 第二联承接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这一联接破题写景, “锦江”、“玉垒”是登楼所见。上句“锦江春色”写的是空间 ,下句“玉垒浮云”是时间,引出了诗人的遐思。

  • 第三联转: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这一联需要有变化,第二联写景, 第三联就要“或书事或写意”,杨载特意说第三联: "与前联意相应相避"。 反之亦然,有的诗第二联抒情论事,第三联写景。

第二联是实写眼中所见,第三联是虚写心中所念(照应:万方多难)。这是一实一虚的变化,二、三联尽量避免重复。

  • 第四联合: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关于结句,杨载说道:“或就题结或开一步,或缴前联之意,或用事,必放一句作散场,如剡溪之棹,自去自回,言有尽而意无穷。”剡溪之棹说的是王子猷雪夜访戴,近门而不入,意思是自由自在不受束缚之意。

八句律诗的“转”,并不见得一定要放在第三联,从整首诗的脉络来看,常常是第七句非常关键,就像绝句的第三句。

这首《登高》,第三联是一个转变,从景转到抒情。但是整首诗的转折在第七句,陡起波澜:“可怜后主还祠庙”,你刘禅有何功劳,竟然也和诸葛亮一样有一个祠庙让后人供奉呢?结句就是”剡溪之棹“,宕开一笔,我还是背诵诸葛亮喜欢的《梁甫吟》去吧。

2、 绝句《凉州词二首·其一》

绝句只有四句,第三句的转折非常重要,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前两句对景兴起,第三句以询问方式转折,第四句回答。

二、拘束中的变化

杨载虽然总结了一个公式,不过他也在《诗法家数》中写了几种变化,这3种变化说了诗的开始,不过牵一发而动全身,也关系到全篇的布局。

然有赋起,有比起,有兴起,有主意在上一句,下则贴承一句,而后方发出其意者;有双起两句,而分作两股以发其意者;有一意作出者;有前六句俱若散缓,而收拾在后两句者。

1、有主意在上一句,下则贴承一句,而后方发出其意者

例如元稹的悼亡诗: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谢公最小偏怜女,”是怜惜之意 ,第三、四联都是照应第二句”百事乖”,因当年“百事乖”而更怜惜亡妻。最后两句写如今过上了宽裕生活,可惜你已经不在了,今天只能靠祭奠来寄托自己的情思。整首诗都是悼亡当年跟着自己受苦的妻子,即比喻成谢道韫的韦氏。

2、有双起两句,而分作两股以发其意者

黄庭坚 《病起荆江亭即事》:

闭门觅句陈无己,对客挥毫秦少游。正字不知温饱未,西风吹泪古藤州。

这首诗第1句和第3句说的是陈师道,第2句和第4句说的是秦少游。 陈师道与秦少游一个沉沦下僚,一个客死他乡 。

3、有前六句俱若散缓,而收拾在后两句者

李商隐 七律《泪》

永巷长年怨罗绮,离情终日思风波。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
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

《唐体余编》评价这首诗说:

“六句实赋,似是正面,结句一笔翻落,化实为虚,局法奇甚。“

这首七律《泪》第七句铺垫一下,整首诗的”转“竟然在最后一句。

三、《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一段话

不能说知道了“起承转合”这四个字就会作诗了,杨载说:

今之学者,倘有志乎诗,须先将汉、魏、盛唐诸诗,日夕沉潜讽咏,熟其词,究其旨,则又访诸善诗之士,以讲明之。若今人之治经,日就月将,而自然有得,则取之左右逢其源。

这句话有点像红楼梦中林黛玉说给香菱的一段话:

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林黛玉说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名诗人:陶渊明、应玚,谢灵运、谢眺、阮籍、庾信、鲍照,林黛玉的意思和杨载“须先将汉、魏、盛唐诸诗,日夕沉潜讽咏”的意思差不多 :

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

林黛玉的这句话就是杨载“起承转合”的精华版了。

结束语:

关于学诗之法,杨载有一句话与老街平时的感悟很契合:

诗有三多,读多,记多,作多.

只有三多,才能创作出优秀作品,可惜今天学校语文中的诗词只剩下读和背了,热热闹闹的《中国诗词大会》中也只有二多:读多,记多......喜欢诗词的人还要做多。

@老街味道

点赞2、延安市 网友:醉卧红尘

谢邀。

律诗的起承转合,实际上是一种普遍文法。

元代范德玑的《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水。”

“起承转合”是大部分事件的正常时间线,所以也就是大部分文章的正常写作手法。

而律诗,只是把它作为成文法则表明罢了。

一个人从出生到成长到纵横天下再叶落归根,直至死亡;一个王朝的建立到兴盛到盛世到败亡;一个事件的起因到发展到高潮再到圆满结束;我们浪漫的爱情,也是相识、相知、相恋、相守。世间万物,都逃不出“起、承、转、合”的规则。

用老子的话来说,这就是“道”。

文学艺术作品是用来叙述世间沧桑、描写人物百态、记录王朝兴衰的,所以只能按照“起承转合”的底层规则来呈现。

古诗也是一种文学作品。诗是韵文,不过就是押韵的文章罢了。相对于短小精悍的绝句而言,律诗简直就是一篇大文章了。绝句由于字数多少,只能使用留白写法让人自己脑补,以意味悠长为好诗。律诗有足够的发挥空间,不把“起承转合”写圆了,简直就是一篇失败的文章。

那么要如何掌握律诗的“起承转合”呢?

其实并不复杂。首联起兴,颔联承续,这两联一般是从时间、地点、环境、事由写起,首联大概交代,颔联进行深化或者拓宽描写。

关键是颈联的转换,怎么转?往哪里转?急转还是慢转?跨度多大?这个就需要诗人在整首诗的构思上进行把控,一旦转开,或豁然开朗,或柳暗花明,但是又不能脱离全诗的意境,因为我们还需要在尾联合回首联。

尾联不但要合回首联,同时要延续颈联的思绪发展。

起承转合实际上是考验创作者的整体构思能力,而颈联的转换是为了避免整首律诗进入流水账似的描写,也是为了真正突出诗的意图,对诗的境界做出升华。

我们来看杜甫的《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这是“起”,写事由:咱们去找丞相祠堂。点出地点:锦官城外。写出环境:柏树森森。

因为七律文字较多,所以不像七绝那样一句交代很多内容,还有颔联进行补充。

“承”,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里就承接首联,继续从颜色、声音方面描写丞相祠堂的偏远幽静,以及进一步点明季节,这是春天。

关键的颈联:“转”。如果这个时候还是继续描写祠堂春色,整首诗立马变成小学生春游诗,毫无特色。我们看杜甫转哪里去了?“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他从一个游览景色的人转向对丞相祠堂的主人做出评价,歌颂了诸葛亮为天下鞠躬尽瘁,为汉主两朝尽忠的高尚品德。

这种转换,是从写景到写人,从记叙到议论,从游览者到评价者的转换,这是非常大的思维跳跃,让整首律诗奇峰突起,但是否转得太远呢?

并没有,他还是在写祠堂主人。

所以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轻轻松松地“合”了回来。出句“出师未捷身先死”承接颈联,继续写诸葛亮北定中原的策略还未来得及实施就去世了,这种遗憾感染了后来的英雄,这其中就包括了来寻找丞相祠堂的诗人:“长使英雄泪满襟”。合回首联,顺带还夸了下自己是“英雄”。

这种既飞扬跳脱又合乎起承转合的文笔,既颂扬了古人,又抒发了自己的志向。

诗圣出手,真不能不服。

为什么我们会读到很多感觉没有遵守起承转合规律的律诗?

这是肯定有的。特别是盛唐以后,中唐诗人开始了自己诗歌创作的寻路。毕竟前面的高峰(李杜)太高了,所以中唐诗人就开始在一些特殊的方向努力,比如李益的边塞诗,刘禹锡的怀古诗,这些都是中唐诗人抓住盛唐诗人的某个方向专门努力、精益求精的例子,也算是别开生路。

其中韩愈就走了以散文入诗的路,甚至开始将“之乎者也”引入到诗歌创作中来。同时,散文的特性也打乱了律诗的文法结构,就出现了不遵守“起承转合”的律诗。到晚唐李商隐手上,初开朦胧诗派,自然文法也朦胧起来,大家甚至都读不懂他说的什么,所以看不清他律诗的起承转合也正常。

不过这都不能动摇“起承转合”这种律诗普遍文法的主流。

到近现代,有些诗人在创作的时候会使用各种时空打乱的写作手法来增加作品的吸引力,但是在读者心中,无非是最后把所有头绪按“起承转合”理顺,才恍然大悟。

“起承转合”是生而为人、人创造艺术的局限性,也是普通大众最好接受的逻辑性。所有文学作品,都有其内在的脉络,即使表现得不明显,无非是作者增加阅读趣味性或者故意增加阅读难度罢了。

一家之言,欢迎评论。喜欢请点关注,谢谢。

点赞3、兴安盟 网友:恰巧喜欢

谢邀!

不需要掌握,至少小可这样认为!从小学作文开始,一直到初中作文,都在强调一种规则,或者是写作的程序。就是开头叙述,然后描写,再后抒情,最后结尾。

律诗也是如此!

在理论上,转承转合是构思。但在许多时侯,起承转合只是位置,同样一句话,位置不同,作用便不同。小可举例说明一下。比如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之二,原诗如下

萧史幽栖地,林间蹋凤毛。洑流何处入,乱石闭门高。

客醉挥金碗,诗成得绣袍。清秋多宴会,终日困香醪。

全部切换一下,变成了

清秋多宴会,终日困香醪。客醉挥金碗,诗成得绣袍。

洑流何处入,乱石闭门高。萧史幽栖地,林间蹋凤毛。

小可承认,并不是所有律待都可以如此切换,但是这在无形中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律诗中的起承转合的界限并不那么明显。正常情况下,律诗的起承转合对应着叙述,描写,抒情,结句四项,小可午睡方醒,就根据此事随便抹一个打油七律,试解一下这个问题。

日午三竿浓睡后,幽然四处觅凉茶。

胡床烟渍散泥屑,短裤污尘叠碎花。

谩有文章空零落,久无音讯也浮槎。

偶看诗律起承转,合是多情到碧纱。

起床,算是起。承,算是具体事物的描写,转,就是展开联想,合就是结句。这就是最普通顺序了,其实任何一句都可以变成另一种作用。比如改上几上字,第二句就可以变成起。如

胡床烟渍散泥屑,短裤污泥叠碎花。谩有文章空零落,久无音讯也浮槎。

偶看诗律起承转,每到雨丝横竖斜。日午三竿浓睡后,幽然四处觅凉茶。

第三句也可以变成起句,稍改一下就可以,比如

底事文章空零落,久无音讯也浮槎。偶看诗律起承转,每到雨丝横竖斜。

日午三竿浓睡酒,幽然四顾浅分茶。短裤污尘散泥屑,胡床烟渍亦开花。

显然,任何一处描写,完全是根据作者的需要而定,放在不同的位置,自然有不同的效果。

也就是说,开头不一定非得要叙述,比如杜甫《寄高适》首联“叹惜高生老,新诗日又多”。中间不一定要描写,比如杜甫《春日忆李白》颌联“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颈联也不一定要抒情,比如杜甫《对雪》“瓢弃尊无绿,炉存火似红”,尾联也不一定非要悠长余味,也可以写实,比如杜甫《春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因此得出一个结论,形式上的起承转合是不存在的,只要符合一定的逻辑,这个起承转合是自动生成的。

当然,小可以上说的只是另一方面,若是觉得回复还有一微不可及的含金量,点个赞再走!

点赞4、简阳市 网友:余生颓废

1,起承转合,作诗之要,也是读诗之要。几百年来作诗、解诗的渐渐摒弃此道。当今,诗歌解读能涉及、遵循此法的,少之又少。甚至像这个提问一样,正正经经面对起承转合的,凤毛麟角。

2,起,交代时间、地点、诗歌环境,初涉主题。承,放飞自我,展开主题,属内容提要、中心思想、指导方针、理解范围。起承相当于序言部分。转,进入正式境况。合,归结主题。转合,演绎推理故事,摆事实讲道理,是在起承的限制下实写人、物、事,不能夸张。转到合多是递进、升华,豁然开朗,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假如把起承去掉,将容易误解转合说的内容,甚至莫名其妙。

3,起承转合就是诗的标准、结构,诗的格。抛弃起承转合、另起炉灶的同学,比比皆是。比如,将颔联、颈联连着一起理解的,一定是错的。因为将起承转合单个单个来说的话,承和转没有关系。

4,起承转合以兴比赋为渊源,是格律诗成熟的标志之一。所有讲解兴比赋的“比”为比喻、打比方的,要么不学无术,要么是骗子。

5,诗歌讲究准确深刻、特有专属、形象思维、含蓄婉转。黄景仁《绮怀》头一句“几回花下坐吹箫”,难道站着吹不行?躺下呢?所以这个“坐”字直露又寡味,分明是用来凑数的。句中“箫”本身有吹的意思,加“吹”就重复了。“几回花下”,普通。境界全出的“箫声咽”,仅三字,内容丰富得多,感情更充沛,怎么不学学?

6,诗歌以关注社会、百姓为上。说《登高》中的杜甫因病戒酒,非常错误。作者单说自己个人的诗歌,写得再好也是自娱自乐,不会流传太广、太久。无视民众,民众自然懂得该如何对待你。因病戒酒,不符合“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要义。那个时候,有酒就不错了,还傻乎乎拎上高处作戒酒秀……若是,不觉得恶心吗?

7,判断一首诗好不好,以100分计,技10分,律10分,格20分,志60分。当今解读诗歌的,多囿于声律,其实顶多只解读了十分之一。杜甫《登高》pk崔颢《黄鹤楼》,《登高》满分,《黄鹤楼》律和志两项要扣分。

点赞5、邵阳市 网友:狗啃人心

谢邀答。我不是“关注“也不是学者,只是野叟有兴趣之人。旨在交流,答错請高人指教。

律诗(词丿开头起统领全篇作用。因此要求一,开头必须切题。即又叫明起,开口即就起之正意说起。例如杜审言《和晋陵陆丞相早看游望》首句拈出“独有”二字,次句便以“惊”字你衬,有登高一呼之概。二,开头是切题意,就是起句意思与题目主旨切合。如张继《极桥夜泊》起句还是全诗都无《枫桥》,“夜泊”的重现,但意思与题意切合,也是有人称暗起。三开头陪起,先借他物说起,以引伸所咏之事物。如毛泽东《沁园春,雪》开头“北国风光,千里冰封,”四反起,不说题之正面,而先从题之反面着笔。总之诗(词)的开头,手法多种多样,只要做到即景即情,真情真感,切合题义,工于构思而1行。

第二,律诗以第二联为承笔,或写意,或写景,要与上联起笔衔接不可松泛。起笔一联,仅浑括大概;点醒题意,全在此联。且须留有余不尽之意,以开下文转笔一联。例《张巡.<军中闻笛》上詩第三,四回写军中情状,紧接上句看见虏骑之悲感,而全题之用意醒矣。

第三转,就是承笔之意,转捩以言之也。其法有三:一,进一层转;二推一层转;三,反转。总以能与前后相呼应,活而不板为佳。举例唐诗之注重转笔,而上下一气者当推杜甫《春望》非到功深者,断难揣摩其法。上诗第五句言兵祸之久,第六句言乡信之重,是全诗最着力处,而与首句写乱后景象,未句自伤衰老,通体均相应也。第四讲合笔。合者,结来全诗。或开一步,或放一句,总以言有尽而意无穷,为最佳构也。例首推刘禹锡《蜀先主庙》诗。上诗结句言蜀妓凄凉,不言蜀灭,而蜀灭之意自其中,以此结束全题。令人真觉余韵悠然,有经缈欲仙之致。

我野叟唠叨,未尝深究章句。胆敢越许多“关注高人献曝文,亦略陈愚恳。望题主认真读领略其意。

点赞6、台州市 网友:清酒桃花

我不懂《诗律》也不知《词谱》只是乱写乱填一气,偶尔也曾获奖。什么平平仄仄仄平平,什么堆砌词藻,引经据典。故弄玄虚,一概不知,只知朗朗上口而已。

人已知天命

潇洒做恬翁

钱无多少够用可

莫羡李嘉诚

一曲卜算子

从容度残生

厚德载物天垂怜

不与神鬼争

点赞7、本溪市 网友:偏爱自由

文为时而著,事为诗而作。正遇肺炎当胸,理当抗击当先。所谓起承转合诗中见也。

排律:抗击肺炎。

有诗为证:

楚汉无芳客,

川江罢艳轮。

人间洁病事,

环宇净污尘。

盛世尝甘味,

衰民咽苦津。

锦缎蒙鼻口,

窗门阻病情。

红霞重布首,

紫气又扮春!

注:锦缎比喻口罩。

点赞8、河源市 网友:送葬者

起承转合一般是指艺术创作中的一种结构技巧,是律诗写作中的基本方法。下面,笔者从起承转合的出处、起承转合的意思及起承转合在作品中的运用等三个方面,结合律诗、绝句等具体作品,对起承转合进行简要分析,作为解答:

一、起承转合的出处 ,最早出自元代范德玑的《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 后来我国清代学者刘熙载《艺概·文概》再一次引申:“起、承、转、合四字,起者,起下也,连合亦起在内;合者,合上也,连起亦在内;中间用承用转、皆顾兼趣合也。” 对这一说法进行了拓展。 这是目前对起承转合解释得比较早、也比较好的二条出处,后来也有金圣叹、鲁迅等人,对起承转合进行了注解,但都没有超出以上内容。


二、什么是起承转合?按照元代范德玑的说法,笔者的理解是: 起者,开端也。文章的开端要平直。或开宗明义、单刀直入。或设置悬念、引人思考。或平铺直叙、留有余地。总之要引人注目,变化多端,并以自然为佳。 承者,承接也。承要舂容。什么叫舂容?舂容就是要有力、洪亮和从容。意即承接要自然、有力和洪亮,既要能承上,还要能启下。 转者,变化也。文喜看山不喜平。文章要有起伏变化,要跌宕有致而又万变不离其宗。 合者,结尾也。结尾要渊永。何谓渊永?深远、深长也。意思是文章的结尾要有韵味。或点明主题,或启发联想,或耐人寻味,均要干脆利落,有力有味。

三、以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及七律为例,来分析起承转合在作品中的作用。 首先看杜甫的五言绝句《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 遗恨失吞吴”。 诗中第一句起,总写孔明的功劳之大。第二句承,写孔明成名原因。第三句转,写孔明的计谋会流芳千古。第四句合,写孔明灭吴失策,功业未就。全诗起承转合,特别分明。

其次看杜牧的七言绝句《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全诗四句。第一句起,第二句承,第三句转,第四句合。 最后看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在这首律诗里,我们明显可以看出,一二句是起句,三四句是承句,五六句是转句,七八句是合句。 因此,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样的规律:绝句起承转合,一般是一句承担一项任务,律诗的起承转合,则是二句承担一项任务。也即首联起,颔联承,颈联转,尾联合。 总之,起承转合是我国文学创作中一项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它不仅广泛运用在诗词创作中,在其他文学样式中也被广泛运用。

点赞9、桂林市 网友:乱世小熊

随心境!勿需执着!

点赞10、洛阳市 网友:縯出結涑

切题拍意随心走,律韵在胸抒愫然。

承接扣义作宏想,最得词骨在玄机。

点赞11、大兴安岭地区 网友:你妈炸了

整理一组小诗,文,婴阳

题三台杜甫草堂

诗人乘舟出巴峡,

空留草堂云为家。

一去从此不复返,

堂草秋枯春又发。

无常古城起高楼,

未变东塔对北塔。

涪凯交汇下渝州,

回头浪朝马跃崖。

两岸青山似低语,

青春作伴未还家。

初春

节日已过渐入春,

烟花散尽麦青青。

寒意依旧枝初蕾,

朝阳未暖头鸟鸣。

欲卸寒衣时尚早,

东坡踏春有人行。

我有庭花报春讯,

也效李杜把诗吟。

开封城外怀古

开封城外柳婆娑,

二月烟花笼汴河。

王孙已随岁月去,

春风依旧泛绿波。

?

和东方不亮.春雨

东方不亮:

你把相思注入云,

化为清泪坠纷纷。

每天到晚窗前哭,

叫我如何不动心。

婴阳:

不是悲泣是喜泣,

天公又使我当值。

但求苗穗粒粒满,

要让大地换新绿。

清明祭

清明山花漫野灿,

逊于祖茔头上钱。

盛世儿孙讲慷慨,

坟前香烛多多燃。

刀头硕,酒杯满,

三拜三叩心虔虔。

生未尽享人间福,

死当足意安九泉。

打油赋春秋

门外山水绿,

院后草竹幽。

网看天下事,

打油赋春秋。

百鸟鸣春

斑鸠布谷大野鸡,

喜鹊画眉小黄鹂。

竟将山地当歌厅,

咕咕啾啾昼夜啼。

尔将千山当泥丸,

秋去春来纤纤还。

租我房檐有酬谢,

天天为我唱呢喃!

春雨后

雨后山野分外绿,

阳光灿灿风习习。

田里豆麦粒粒满,

枝上布谷声声啼。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