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补充: 我觉得他的书法是正统啊
这文章,争议很多!(请自己辨识。可以谈有内涵的观点,不需要空的定论)
赵孟頫字很不错(可以说非常好),四平八稳,端端正正,笔法挺好,单字看,几乎没啥毛病……
但是,但是,问题来了!
那么,这么严谨端正,意味着什么?
打个比喻吧!
如果说,一幅书法作品,就像一座大厦,那么,赵孟頫就是用一块块四平八稳的砖块,盖了一座四平八稳的大厦。
想想一下,很整齐的^_^哦
接着,这又意味着2大问题(针对行书):
1.过于“端庄”,就会缺乏“势和韵”,而势和韵,恰恰非常重要。
势,通常是讲动态之美,呼应关系,奇正关系等等,太正,势很显然就会被削弱。险绝,少了,趣味,也少了!
好比说,书法有风情万种,因为“太正”,就剩下一千种了。
所以,太正,书法就会有缺陷,似乎少了点什么。缺的就是——势!
2.四平八稳,也意味着赵孟頫拘泥于字法(个体),而不足于章法(整体,势,关系)。
赵孟頫太平正,则必寡趣(赵临帖的不算,如兰亭序,圣教序)
章法这种事,还是想想王羲之吧,似奇反正,妙处横生,气象万千!
有对比,才有伤害——不是赵孟頫不厉害,而是王羲之太厉害(呵呵,所有学书法的人,几乎都被王羲之“洗脑”了^_^,书法要讲究“势”!不是吗?)
另外的问题是,赵孟頫字的3大“规格化”(程式化)问题,十分突出!!!
1.很多字,写法雷同,如有,之,而,不,在……等。大家多看几个帖就知道…
2.如果,你拿一个圈?去套赵孟頫的字,你会发现,80%的字,能很完美套进来。这本来没啥问题,但多了,视觉疲劳。
3.如果你拿尺子,去量赵孟頫的字的结构,你会发现更惊人的现象,大部分都三角△架构,齐刷刷的(叹为观止),请往下看……
若论单字,这结构很好——但,通篇都这种处理,就像凉白开了,味道难免索然。
我先单独拆个字给大家看,赵孟頫的规格化,可怕到什么程度??简直令人发指!!
我想,这个真的没谁了!注意看:斜角,间隙,几乎一模一样!简直是几何学家拿着圆规和尺子在写字!开玩笑啦????^_^
不,绝对不是开玩笑!!
如果一个字你不信,那就再拆几个给你看吧!
不论你信或不信,几何圆圈?和斜线格∥,就在那里!这是100%的事情!
是不是照样是圆?+斜线∥,均分结构。行书,照样没有意外…
所以,要学赵体,请先准备圆规和尺子,这不是开玩笑,而是正儿八经的!!!
你看,踢脚,齐刷刷,比天安门阅兵式还整齐。
说句实话,当我第一次看到“并”字这么写时,我得出一个结论:赵孟頫简直是一部“写字机器”!
…………………顺便说一下,
启功常讲结构多重要,我看赵孟頫的结构精密指数,恐怕能接近阿法狗了,哈。
也许,不久的将来,书法AI机器人,会写出和赵孟頫超级像的字!
书法太统一了,就状如算子,但是赵孟頫的笔法有些特点,一定程度上,掩盖了这问题。
“规格化”这三个字,也许是对赵孟頫很中肯的评价。
你看,三角△,多稳,而且,齐刷刷!
但看多了,是否会腻呢??是否会无趣呢?就像看了开头,就能猜到结局。
而王羲之,则变化无穷,你很难想到他下一个同样的字,会怎么处理?……
赵粉们可别不高兴,起码我是拿老赵和王羲之比,所以不服你也得憋着哈
所以,赵孟頫得之正和稳,失之奇和势。看完上述的简单分析,估计你也会认为,这是必然所然!
可以说,稳,成就了赵孟頫;但稳,也禁锢了赵孟頫!
虽然如此,赵孟頫仍然不愧为大师,特别楷书,还是挺不错的,胆巴碑,汲黯帖,道德经,洛神赋等,确实是有风格,但也不好临。
他确实稳,稳到笔法和单字结构几乎滴水不漏,令人叹服……董其昌感叹的故事,大家都懂,就不说了。数百年来,很多人诟病的赵笔法避难的看法,也不说了。
简单说,上述3大规格化问题,确确实实给了赵孟頫一个偌大的瓶颈。
有人说,后世只能望其项背,也许是吧!也许未必吧!不过,书法史上,自有让赵孟頫望其项背的人。所以如何取法,还是看你自己的。
最后,还是那句老话,取法乎上吧!自己看着办,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好吧,认真看下下面这幅作品,两个得字居然写的像双胞胎,连入笔的角度都基本一样。这要是王羲之,早就被喷了!
还有,有字,於字,也字,马字,真字,年字,意字,聲字,你多找几幅作品对比看,是不是大抵一样,你就知道了我说的意思了。好了,不说了。自己去对比吧!
带上尺子学赵体,信不信,由你!
学赵孟頫书法的人大有人在,怎么能说少呢?
赵孟頫的书法功力深厚,字体毓秀多姿,端庄大方!其书法相对来说也比较容易入手,所以说学赵孟頫书法的人大有人在!
然而,赵孟頫的书法艺术性确实不甚高,其主要表现在字体的结构突破不大,其章法与墨法上也存在过于保守的弊端。当然这种弊端只是相对于王颜这样的书法巅峰人物而言。
对于书法人来说,初学不宜学赵孟頫,因为怕学其堕入软弱。高端也不宜再深入学习,因其艺术性确实不甚高!唯有中端的学书者可以做承上启下,虽然如此,在承上启下的书法家中也是无人可及的人物!
你的说法很正确,最接近王羲之的肯定是赵孟頫。但我不觉得学赵孟頫的很少。
赵孟頫是书法史上第三次变革的旗手。宋代的尚意书法,过于强调性情而忽视法度,到南宋时终因技法单调而江河日下。
此时赵孟頫高举复古大旗,跳过唐宋而直接取法魏晋,重新创造了书法的辉煌。
赵孟頫直接取法二王,并且降低了王字的难度。当然,后世以乾隆为代表的书家,曲解了赵字,并将其发展成馆阁体,这已偏离了赵孟頫。
不管怎样说,赵孟頫无疑开创了元明清书法的一片天。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那些要去“国展”投稿的人里确实学赵孟頫的很少,包括那些办班的老师和大咖们更是不会去教你学“赵体”,美其名曰“取法要高”,眼下你规规矩矩的写字是没有前途的,这就是现状。
在民间学习赵孟頫的并不少,因为普通的老百姓很单纯,他们喜欢一样东西就是因为他“好看”,“颜柳欧赵”楷书四大家——这里的“赵”就是赵孟頫,书法地位是得到公认的,他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尤其以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在绘画上,他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赵孟頫亦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被称为“赵体”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
“赵体”字体外形圆柔而内部涵有筋骨,其点画挺峻有力,柔和顺畅,结构协调均匀美观,笔划之间互相对应联系密切。形体圆润顺畅而内涵丰富,形神兼备,推陈出新,自成一体,颇具魏晋“二王”神韵,是元代复古派的代表人物。
如此优秀的“赵体”为啥说没人待见呢,这里必须看到书法人物尤其是大家“名声”还是很重要的,老赵的人生履历是有瑕疵的,他由宋入元而且还做了大官。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元朝行台侍御史程钜夫奉诏搜访隐居于江南的宋代遗臣,得二十余人,赵孟頫名列其首,并单独被引见入宫,觐见元世祖忽必烈。 忽必烈见赵孟頫才气豪迈,神采焕发,如同神仙中人,非常高兴,让他位坐右丞叶李之上。当时朝廷刚刚设立尚书省,命赵孟頫起草诏书,颁布天下。忽必烈看了诏书后称赞道:“说出了朕心中所要说的话。如此这般,身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嫡派子孙这样做就难免被后人所不耻了。明成祖朱棣事业成功后邀请当世大儒方孝儒为自己起草诏书,方老师不从被杀“十一族”,这才是中国人最看重的气节。如果再和同行颜真卿比,那老赵就更有点自惭形秽了。
传统书法重视人物的品鉴,“书如其人”老赵这就算书法家里的“软骨头、名族败类”了,再看看其书法还真是有点没骨头的样子,这怎么能学呢。于是几百年来在传统教育的领域里老赵就没地位了。放着“颜筋柳骨”不学你还敢学“有肉没骨”的赵体吗,你如果喜欢赵体怕是会被别人嘲笑——你是想做好无名族气节的“贰臣”吗。于是“赵体”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就被传统理教“封杀”了。
现在是该为老赵“赦罪”了。客观讲“赵体”可学但不好学,容易上手但很难学到精髓,他和苏东坡都是文人书法文人字,字是靠学问滋养出来的不是靠练出来的,再加上人家老赵一日万字,这训练量怕是国美的专业生也比不了,也难怪赵体还是有相当大的粉丝。
学习“二王”从赵体入手也是不错的,因为初学者没有基础,一上来就写“二王”怕是搞不定,再加上“二王”没有真迹更是会疑窦丛生,赵孟頫墨迹本很多对于初学者作为过度学习的范本是可以的。“赵体”筋骨不显多肉,初学者要注意“中锋”的把握不可偏面取其“肥厚”。
1大家好,我是兰亭书法日讲。很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对于为什么现在学习赵孟頫的书法的人越来越少了,我认为有四点原因!
2.赵孟頫,元朝著名书画家,诗书画兼善,近乎完美。赵孟頫与董其昌并称“赵董”,位列楷书四大家之一,赵孟頫的楷书绝对是超一流的。
第一个原因是:赵字无真楷,这是公认的。赵孟頫的楷书确实不像欧阳询、颜真卿他们一样严谨,赵体楷书用笔带有行书的笔意,点画之间有游丝引带。初学赵体字如果学不好就会形成软绵无力,多肉少骨的情况。
第二个原因是:学书不入晋唐,终入野道的说法。书法界普遍认为学习书法要直追晋唐,尤其是学习楷书要从唐楷入手,因为唐楷的法则是最严谨的,唐朝书风尚法,是一个立法的时代,所以学习楷书多学唐楷。
第三个原因:受当今学习欧楷之风的影响。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受田蕴章和田英章兄弟书法的影响,学习欧楷的朋友越来越多。
第四个原因就是:可能是对赵孟頫的人品不喜欢。赵孟頫我们都知道他是宋朝皇室后裔,作为皇裔侍奉元朝,某种程度上气节人品有点问题,字因人贵是也!
3.好了,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感觉有用的朋友帮忙点赞转发,有不同意的下方留言指正!感谢大家阅读!记得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至要是受一些负面批评的影响,人云亦云,其实赵体绝对不像一些说的那么不堪,相反他的字非常高雅,象《赤壁赋》《洛神赋》字体非常丰富,变化多端,非短时间能学会,而且他的作品留传下来的非常多,随你选择,不像王羲之的作品,好多都是后人临写或者集字的,总的来说,赵的字肯定比不了王,但他一定是书法巨人,没有人能超越他。
赵孟頫在清代民国,一直被大家广泛学习。
有一本楷书字帖叫《四时读书乐》,据传是赵孟頫书写,其实是后人假托,可见赵孟頫的影响力。
不过现在,出版太发达,古人字帖满地开花,人们已经看花眼了。
再加上有论者说,取法乎上,所以一窝蜂都去追晋人了,遍地都是写二王的,当然是所谓的二王了,因为水平实在太差。
因为之前评论说赵孟頫书法流美,偏软,很多人没有判断力,便避之唯恐不及。
赵孟頫在宋代尚意书风之后,以一人之力在异族统治下恢复传统,主张复古,其拨乱反正的力度和思想,在书法史上起到关键作用。
他能日书万字,说明笔法精熟,是后人学习的典范。
他如今被轻视,不是他的问题,而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问题。
急功近利,求奇求怪,这不是赵孟頫。
赵孟頫是博大的,正大的,虽看似平常无奇,实为千古典范。
历史会重新评价赵孟頫。正如杜甫诗说的那样,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1、赵孟頫的书法其实在元代就备受推崇了,这和他所处的地位也有一定的关系,他在元代任翰林院的承旨,坐拥翰林院的头把交椅,他主张复古,是一位影响了一个时代的书法家。
2、到了明清时期,由于台阁体后来被称为馆阁体的兴起,赵孟頫的书法适合考试,很多学子也纷纷学习他的书法。
3、后来清代的皇帝乾隆,对赵孟頫的行书十分推崇,乾隆本人也学习赵孟頫书法,上有所好,下必从之,一时间学习赵孟頫成了一种风气。
4、到了清代末年,碑学的兴起,碑学的地位逐渐高于帖学,赵孟頫的书法也开始被贬低,多数人都批判他的书法太俗气。
5、另外书法界对于他的人品也大加批判。因为他本身是宋代皇室后裔,却在元朝做官,被批成二臣,他的地位也逐渐降低。
6、我们现在的书法其实就是受清代末年书法的影响,崇尚碑帖的融合,学习赵孟頫书法的的人还是比较少,当然,当代也有学习赵孟頫高手,比如书法家龙开胜。
7、我个人认为赵孟頫书法继承王羲之衣钵,对于二王书风,他的理解是非常的深刻的,可以作为学习王羲之的一个参考,但不建议主攻赵孟頫。
首先,他的书法确实有俗的嫌疑,他写字很快,据说能一天写一万字,太熟练本身就容易俗气。另外虽然他是王羲之理解比较深,但是毕竟不如王羲之。
学习行书,建议还是学习王羲之的。
你觉得呢?
同意的朋友麻烦赏个赞,关系一下啦。
哪里少了?你说个学习人比较多的书法家来看看?
实际上 ,我认为赵孟頫书法现在学习的人很多,而之所以你觉得不多是因为有两个原因。
首先申明,这两个原因绝对不可能像其他人说的那样,说赵孟頫书法一本正经,规规矩矩,没有变化,完全是靠尺子量出来的。这完全是在胡说八道。
赵孟頫书法水平世所共认,是一流书法家,楷书四大家,行书直追王羲之。可谓书法小圣了。
某些人希望通过否定赵孟頫艺术水平来解释赵孟頫书法学习的人比较少,第一,勇气可嘉,但是哗众取宠,愚昧无知。第二犯了想当然的毛病。
我认为有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书法学习总体的人数下降了
虽然说最近十几年书法大有兴盛得热潮 但是年轻一代真正学习书法的有多少呢?
书法变的越来越小众了。你去大街上问问一个年轻人,问他赵孟頫是谁,他都有可能不知道。更别说学习赵孟頫的书法了。
实际上学习其他书法家的人也变得越来越少了,也不能说仅仅是学习赵孟頫的人变少了,这并不是一个准确的描述,只能说总体上学习书法的人变少了,所以才会显得某个书法家的追随者者少了。
如果真的存在学习赵孟頫的人变少了,那么其他人都改行去学谁的书法了呢?必定有其他书法家学习者变多,到底有没有呢?是没有的。
欧阳询的书法学习者变多了吗?柳公权的书法学习者变多了吗?颜真卿的变多了吗?
都没有,都在减少。因为整体上总人数变少了。
第二、能学好赵孟頫书法的人不多
对于我们一般人而言,我们是怎么体会到一个书法家的书法学习者正在变多呢?
只有一个途径,那就是学习这个书法家的人,学出名,学好的人多了,我们就开始从感觉上认定了这个书法家学习的人应该不少,因为,你看!把他书法写好的人越来越多!
这个例子可以用在二田书法学习者上。坦率的讲,学二田的人不多,仅仅就是学习欧阳询欧体书法的初学者中的一部分。
但是,我们为什么老觉得学二田的人很多呢?那是因为学习二田能学好,能学像的人越来越多了。所以我们会觉得学习该种书体的人会多
相反的,一个书体学习者可能本来不少,但是,没写出多少名家出来,慢慢人们就会觉得,你看!那个书法家学习的人正在变少!
于是,有些人就趁机唱衰这个书法家。认为这个书法家的书法不行了,认为人们开始抛弃他的书法啦,认为他的书法没有变化,没有新意,艺术水平不高等等等等。
这些都是揣测,都是无端的,没有理由的胡说。
因为那些写的不好的人,自然不好意思难以引起人们注意。所以就成了书法学习中沉默的大多数。
然而这种学习的人学不好,写不好,并不代表这个书法家是有问题的,相反的,应该是学习者的责任,或者是学习者和我们这些后人应该承担的过错。归罪于古人书法不好,说他们书法有问题,只能是吃不到葡萄,硬说葡萄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