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发疯文学”火了,会促进传统文化传承,还是会成为收割流量的密码?
“材黛玉发疯文学",名字取得发疯,一定是在癫狂。取个林黛玉文学就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请问他肚子里有多少墨水,哪一滴是从四书五经里流出来的?!哪一滴是从诸子百家的血液里流出来的?!写首诗,他不会押韵,说明他不懂声律;出一楹联,他连上下联都摸不出头脑来,对于平仄、对仗、工整他一窍不通!谈何促进传统文化?!这是在拖传统文化的后腿,在无视传统文化,甚至在践踏传统文化!
明明一地鸡毛,惨不忍睹,却有一群外行趋之若川鹜,仰其鼻息……两个字:悲哀。
这个问题窃以为是不懂传统文化之故,所以用词不伦不类,将现代一些名词概念塞进了问题里。。
应该说,对传统文化而言,现代年轻人,除了文化专业,其余连半瓢水都不是,不说五经四书诸子百家,就是诗词平仄都弄不清。
传承只是名词两个字,认得而已,什么收割流量更是招摇的幌子!
央视几届诗词大会之后,也许会促进中华传统文化之诗词在中国青少年中的学习和继承。至于什么“林黛玉发疯文学”,既然是“发疯”,那一定是“刮一阵风”吧,昙花一现而已。
说到底就是网络文化窃取传统文化的皮营销。
确实成了收割流量的密码。警惕。
语文教育应加強对中小学生的诗歌辞赋的写作技能,林黛玉等大观园一群姐妹小小年纪就能吟诗作赋了。
浏览了一下所谓的“林黛玉发疯文学”的句子,如:
“你大抵是倦了,竟回我这般敷衍。”
“我大抵是熬不过这一天了,单单等你的消息就心烦。”
“你瞧,又开始画饼了,我要是信了,怕是要哭断肠去了”
这样的话语,确实带着某种林妹妹的口吻,带着脂粉味的娇嗔和率性,具有一定的娱乐性。但也仅此而已,与传统文化传承搭不上边。因为红楼梦中至少有几百个人物都很个性化,林黛玉虽是几个被刻画得最成功中的一位,但林黛玉的“口吻”能传承多少东西呢?所以说,此事与传统文化传承搭不上边。
至于会不会成为收割流量的密码,也许会引起一小段时间热闹,就像几年前《甄嬛传》热播时的“甄嬛体”一样,只是增加一时的娱乐。从这种娱乐中,有些人也许收割到一些流量,但不会成为密码。因为能够欣赏红楼梦的人与人口基数相比太少。成为密码的东西,必须是不经脑的、口号式的、一听就上劲的东西。而这种所谓的“林黛玉发疯文学”,其实只是“林妹妹体”而已,不会有太多的人感兴趣。